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lues of Emo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ang-dynastyNostalgic Poem
1
作者 He 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9-269,共11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价值 情感 美学意义 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编《全唐诗》如何重新整理?——论《唐五代诗全编》的纂修理念与策略
2
作者 罗时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方能表现出当代学术立场和学术风范,建立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范式。陈尚君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回应了学界的期待,在辑佚求全、尊宋求真、统序求法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纂修策略、理念方法对于当前如何重新整理和研究诗歌总集类文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五代诗全编》 辑佚 尊宋 统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禅一味:曾几茶诗中的禅学意蕴
3
作者 李娟 苏鑫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接受发展了“活法”,并在茶诗音韵和语言上追求自然平淡,形成了活泼清新的风格。在思想观念层面,曾几接受了茶禅“雅”“清”的精神内蕴,在日常生活和诗歌意境中表现出深远的禅意。在实践行动层面,他以茶会友,将茶禅之“和”表现在人际往来中;在个体修持中曾几以茶养性,以茶参禅,表现出茶禅之“寂”。深入解析曾几茶诗中所蕴含的茶禅精神,有助于加深学界关于宋代茶禅文化对诗歌影响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几 茶诗 茶禅文化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为郎领郡诗”的生成机制及独特风貌
4
作者 李德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具有事例的典型性,能够深层次反映唐人内外官调遣的心态变化及文学效应。随着诗人的出入中外,“为郎诗”“领郡诗”交替产生,前后相接,时空相对,互相依存。诗人在赴任路上回溯过往,前瞻未来,立足当下,其运动轨迹与诗歌的叙述空间都介于江湖和廊庙之间,既带有山林皋壤风味,也不乏宫廷台阁体气,由此形成“为郎领郡诗”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官 刺史 唐代职官制度 “为郎领郡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设计及文化研究
5
作者 邓莉丽 罗馨茹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8,共6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表明,此时这类织物按照其坐具结合的方式可分为系结、披挂、罩合以及简易式四类,材质除纺织品以外,亦有竹藤和毛皮,装饰纹样有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等,纹样多由织锦所形成,亦有刺绣、染缬等工艺表现。此时坐具织物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关联,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坐具织物在材质、工艺及装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一时期坐具织物的审美除与时代审美风格相一致之外,又因男女审美倾向的不同有所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椅凳类坐具织物 形制 纹饰 工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尔察·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的选诗理念与文学史意义
6
作者 李佳艺 曹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多岁堂古诗存》。成书自述其选诗实践为,取《古诗纪》而读之,“尽屏诸选家品藻雌黄之辞不观,而独与古人之诗相晤对”,故其《多岁堂古诗存》有着诸多“读诗”痕迹。《多岁堂古诗存》践行了成书一代有一代之诗的主张,并对沈德潜《古诗源》等古诗选本有所纠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选诗、论诗,其中亦多作诗之法,体现选本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岁堂古诗存》 以己意求诗 以诗求诗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浅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207,共9页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技艺 用典 句法 晚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耀州窑遗址出土茶具看唐宋饮茶之风的发展变化
8
作者 权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著名窑场,其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饮茶风俗的演变。唐代耀州窑茶具以黑釉、茶叶末釉为主,种类繁多,涵盖茶碾、擂钵、茶铫、执壶等器具,体现了煎茶法和点茶法的并存。宋代茶具则以青釉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装... 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著名窑场,其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饮茶风俗的演变。唐代耀州窑茶具以黑釉、茶叶末釉为主,种类繁多,涵盖茶碾、擂钵、茶铫、执壶等器具,体现了煎茶法和点茶法的并存。宋代茶具则以青釉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点茶法成为主流,茶具设计更加精细,黑釉盏等深色茶具因斗茶之风而盛行。耀州窑茶具的演变体现了唐宋茶文化的深刻变化,反映了社会风俗、审美观念及制作工艺的发展,展现了茶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州窑 唐宋时期 饮茶风气 茶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大一统”观念重构下的辞赋书写新变
9
作者 陈莜烨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41,共11页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亟需重构新的“大一统”观念以应对内外交迫的危局,辞赋书写亦随之产生新变,但学界对此话题关注阙如。中唐辞赋张扬春秋公羊学的“尊王”思想,赋予传统田猎赋反对藩镇动乱的时代意义,同时用天命论取代唐代前期以武...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亟需重构新的“大一统”观念以应对内外交迫的危局,辞赋书写亦随之产生新变,但学界对此话题关注阙如。中唐辞赋张扬春秋公羊学的“尊王”思想,赋予传统田猎赋反对藩镇动乱的时代意义,同时用天命论取代唐代前期以武功征伐叙述建唐历史的模式,以诠释皇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重振皇权威信。在“尊王”政治理念与儒学复兴思潮的合流下,士人推尊“先王之教”儒学,辞赋也出现批判佛教的内容,并且发扬推尊儒学的传统主题,呈现出排佛崇儒的思想倾向。中唐辞赋注重展现各族乐舞、冕服的不同,表现文化的“华夷之别”,还在移风易俗的书写中彰显“华夷互进”的观念。因此,辞赋成为中唐士人重建传统的天下秩序与重整文化体系思想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大一统”观念 辞赋书写 安史之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piration and Genius: Characteristics of Li Bai’s Wine Poems
10
作者 Li Jinbaixue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6-235,共10页
As important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Shakespeare is to people in Britain,Li Bai (courtesy name Taibai) has its poems widely recognized and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Among his abundant and brilliant poetic works,... As important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Shakespeare is to people in Britain,Li Bai (courtesy name Taibai) has its poems widely recognized and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Among his abundant and brilliant poetic works,wine poems stand out as an individual school?with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Acclaimed as Shi Xian (the immortal of poems) and Jiu Xian (the immortal of wine),and accompanied by poems and wine all his life,Li Bai is a genius and a romantic figure who took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 forms to new heights.His wine poems enjoy extraordinary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and wine literature,covering themes including his political ideal,fleeting melancholy due to unfulfilled ambitions,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sincere and profound friendship,courageous chivalry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reality,all of which have strike a chord with the literati cl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BAI WINE poems the POEM and WINE culture the tang dynas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马球运动军事功用的历史探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春木 王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69,共7页
回溯马球运动在大唐王朝的兴盛繁荣历程,探究马球在训练提升军队骑兵战力方面的价值功用,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或者视角审视一项体育运动对唐王朝军事武备与尚武风气的深远影响。运用历史考证、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文物、文献与文化遗存等证... 回溯马球运动在大唐王朝的兴盛繁荣历程,探究马球在训练提升军队骑兵战力方面的价值功用,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或者视角审视一项体育运动对唐王朝军事武备与尚武风气的深远影响。运用历史考证、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文物、文献与文化遗存等证据链互补的视角展开论证。研究认为,马球由我国古代蹴鞠演变而来,繁荣兴盛于唐朝并逐渐形成完备的训练与竞赛体系。唐朝时期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为马球在朝野广泛开展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而其间不断发生的战事与外敌威胁,也为马球成为军队训练将士的重要手段提供了条件。结论显示,作为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马球不仅是王公贵族和民众娱乐之戏,还是军队骑兵的重要科目。唐朝军中经常举行马球比赛活动,因此在增强士兵体能素质与马上对敌作战技巧,提高骑兵之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锻炼马匹作战对抗与奔袭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军事功能,同时在塑造整个社会尚武精神、增进唐朝军事外交、增进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马球运动 军事功能 唐朝武备 人文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气象、文化自信与时代表达: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晟 危彦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作为盛世理想的空间符号和“三万里”的宏阔历史时空,“以诗为史”重现气象恢宏的大唐史诗画卷,映射出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气象。《长安三万里》将大唐气象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叙事,对于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有诸多启示:一是找准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契合,二是实现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创新,三是引发价值与情感的深层共鸣,通过中华文明历史叙事塑造新时代大国气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气象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长安三万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体育文化的突出特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俭慧 司马昊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 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底;突出的“统一性”决定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定信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疆域根底;突出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底;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美好夙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根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唐体育文化 突出特性 根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铜镜纹饰的现代转化与设计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勤 丁一慈 +1 位作者 赵萌 李鸿祥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03-318,共16页
目的唐代铜镜纹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精准寓意,结合对应文创产品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方法基于研究背景、明确研究流程,提出文物向文创产品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点阐述现代文创产品选择唐代铜镜的理由... 目的唐代铜镜纹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精准寓意,结合对应文创产品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方法基于研究背景、明确研究流程,提出文物向文创产品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点阐述现代文创产品选择唐代铜镜的理由、分析调研问卷反馈信息,针对问卷结果为设计作品提供方向指引。先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唐代铜镜纹饰素材库,将所有已知素材分为几何纹、花卉纹、花鸟纹和走兽纹、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四大部分,并将其逐一编号。再分析唐代铜镜纹饰的艺术内涵。结果将现代转化方法与四大纹样结合,得出相应文创产品,即“镜怡”化妆品包装设计、“恋念”系列首饰、“鹤骨松姿”文房四宝系列文创、“嫦娥仙子的月宫小日常”——人物盲盒文创产品四件作品。结论将唐代铜镜纹饰各部分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文创产品。它们不仅形意结合,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日常生活,让艺术与生活水乳交融,让文化传承更加高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铜镜纹饰 纹样衍生设计 纹样寓意 文化创意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接受的另一面向:论杜诗在官修唐史之生成与注释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贾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9,共12页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接受;同时,结合当时的杜诗学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史臣的利用取径;扩大以往仅仅从文学史出发的视域,更为全面地勾勒杜诗接受史的整体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接受 官修唐史 以杜入史 以杜入注 以杜诗证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织绣品中石榴纹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6
作者 麦佩玮 周颖青 +1 位作者 王韦尧 张毅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29,共8页
织绣品上的石榴纹样初见于东汉,直至唐代才开始繁荣,并对后世的吉祥纹样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唐代织绣品中石榴纹样为研究对象,以考古出土的石榴纹织绣品为载体,结合文献、史料和古籍图像资料,从题材组合、造型表达及构图形式三... 织绣品上的石榴纹样初见于东汉,直至唐代才开始繁荣,并对后世的吉祥纹样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唐代织绣品中石榴纹样为研究对象,以考古出土的石榴纹织绣品为载体,结合文献、史料和古籍图像资料,从题材组合、造型表达及构图形式三个方面对石榴纹样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整理,进而揭示其文化意蕴。研究认为,石榴纹样的题材多为植物组合,呈现“花叶相伴”的多元性,果实造型表达圆润生动,构图形式匀称且稳定。在唐代丝路文化交流背景下,石榴纹样受到了西亚祆教和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对生息不止的追求。在纹样本土化的过程中,石榴纹样融入了人们对丰产丰育的世俗祈盼,逐渐成为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织绣品 石榴纹样 艺术特征 文化意蕴 丝绸之路 吉祥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的月令文本与本土时令——以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泽鸿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月令文本的时间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还贯穿了应天顺时、依时寄政的政治理念。其创作思想主要源自儒家主导的月令政治模式、王道政治理想和秦汉以来的岁时文化传统,此外还受到唐宋官... 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月令文本的时间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还贯穿了应天顺时、依时寄政的政治理念。其创作思想主要源自儒家主导的月令政治模式、王道政治理想和秦汉以来的岁时文化传统,此外还受到唐宋官修类书以及《唐月令》的影响。“月之名义”对《唐月令》的绍继,除表明西夏统治者对唐代政治的钦慕效法,还融入了西夏对于自身正统地位的知识构建。“月之名义”中有关社会生活、岁时节庆、娱乐游艺的记述所勾勒出的西夏社会风俗图景,不仅体现出月令思维下西夏统治者推行王化、整齐风俗、规范民众道德精神的理想追求,还反映出西夏对于“中国”的认同以及中原时令知识在西夏的本土化与实用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月令 政教 风俗 《唐月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视域下唐代对渤海的文化影响力
18
作者 王珂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共8页
在东亚政治关系中,唐朝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各民族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文化制度深入辐射到周边地区,即以文化影响力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渤海国主动、全面、持续学习中央王朝的文化制度,效果显著,是唐朝文化辐射... 在东亚政治关系中,唐朝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各民族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文化制度深入辐射到周边地区,即以文化影响力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渤海国主动、全面、持续学习中央王朝的文化制度,效果显著,是唐朝文化辐射的典型代表。渤海政权自建立开始,即接受唐朝的册封,派遣质子和学生到唐朝学习各项礼仪文化制度,全面模仿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成为“海东盛国”。渤海在文化认同意义上实现了“华夏化”,进而本民族也逐渐融合于中原民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靺鞨 文化影响力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备茶图”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爱东 王曾 李鑫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备茶图”壁画为例,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对墓葬中“备茶图”出现的社会背景、早期发展脉络、后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晚唐墓 壁画 备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散茶研究
20
作者 关剑平 冯雪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8,共9页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第不统一,市场上的散茶多达109个等级,每两个等级之间的平均差价最低不到1钱。通过对散茶的名茶个案研究发现其生产规模都很小。从日本碾茶的生产工艺可以了解宋代散茶的基本加工方法,由此正本清源,梳理从唐宋散茶到日本碾茶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散茶 唐宋时期 碾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