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HMX@PDA-based PBX by co-axial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Enhancing the interfacial effect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microspheres 被引量:1
1
作者 Yunyan Guo Yi Liu +6 位作者 Jiani Xie Jiawei Li Fan Wang Jinshan Lei Chongwei An Zhongliang Ma Bidong W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Surface engineer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energy materials,and polydopamine(PDA)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nergetic materials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In ... Surface engineer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energy materials,and polydopamine(PDA)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nergetic materials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In order to obtain high-quality HMX@PDA-based PBX explosives with high sphericity and a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using co-axial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The formation mechanism,thermal behavior,mechanical sensitivity,electrostatic spark sensitivity,compressive strength,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sphere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DA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plosive particles and the binder under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hemical bonds and the physical"mechanical interlocking"structure.Interface reinforcement causes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microspheres to move to a higher temperature,with the sensitivity to impact,friction,and electrostatic sparks(for S-1)increasing by 12.5%,31.3%,and 81.5%respectively,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lso increased by 30.7%,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spheres.Therefore,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and universal strategy for preparing high-quality functional explosives,and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use of energetic material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Interfacial reinforcement Safety performance Surface modification POLYDOPAMINE HM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 combined supporting technology with U-shaped steel support and anchor-grouting to surrounding soft rock reinforcement in roadway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辉 郑朋强 +1 位作者 赵文娟 田洪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240-1250,共11页
Soft rock surrounding deep roadway has poor stability and long-term rheological effect. More and larger deformation problems of surrounding rock occur due to adverse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such roadways, which not on... Soft rock surrounding deep roadway has poor stability and long-term rheological effect. More and larger deformation problems of surrounding rock occur due to adverse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such roadways,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engineering safety critically but also improves the maintenance costs. This paper takes the main rail roadway with severely deformation in China's Zaoquan coal mine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long-term deformation tendency and damage zone by means of in-situ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acoustic wave testing technique.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reflecting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initial design scheme is established by ABAQUS. Then, on the basis of field monitoring deformation data, the surrounding rock geotechnical and the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roadway are obtained by back analysis. A combined supporting technology with U-shaped steel support and anchor-grouting is proposed for the surrounding soft rock.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ombined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in-situ deformation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ft rock surrounding the roadway has been held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rock roadway rheological effect supporting technology numerical simulation reinfor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P技术的固化黏土抗侵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伟丽 李明依 +2 位作者 李俊 钱程 陈宗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232,共11页
近年来,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被应用于表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以提升土体的抗侵蚀能力。采用新型的单相法和传统的两相法对黏性土表层进行MICP处理,分析了环境pH值和胶结液浓度对MICP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经过不同处理次数的土样... 近年来,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被应用于表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以提升土体的抗侵蚀能力。采用新型的单相法和传统的两相法对黏性土表层进行MICP处理,分析了环境pH值和胶结液浓度对MICP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经过不同处理次数的土样进行冲刷试验,观察并记录冲刷试验过程中土样的质量变化,以此评价2种加固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ICP技术加固后,土壤颗粒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胶结;使用单相法加固的土样中碳酸盐生成量少于两相法,但土体整体的水稳性高于两相法;经过单相法和两相法加固处理5次后,试样被冲刷40 s后的侵蚀量分别为0.43 g和0.11 g,而相同条件下未加固试样的侵蚀量为54.63 g,加固后的土样经过24 h的冲刷试验后表面几乎没有被破坏,显示采用MICP技术加固后土样的抗侵蚀能力远大于未处理土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 黏土加固处理 冲刷试验 土壤抗侵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致密碎粉岩富水地层的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及渗透加固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磊 宓祥云 +4 位作者 李召峰 屠文锋 谢云鹏 胡浩 王康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针对富水致密软弱围岩致灾性强、常规注浆材料适用性弱的问题,开展了新型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分析了其聚合反应机理及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了该新型材料对致密碎粉岩的渗透加固特性。基于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方法,研发了高强丙烯... 针对富水致密软弱围岩致灾性强、常规注浆材料适用性弱的问题,开展了新型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分析了其聚合反应机理及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了该新型材料对致密碎粉岩的渗透加固特性。基于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方法,研发了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由主剂、无机改性剂、引发剂、促进剂、交联剂等原料组成,具有高强、高渗的显著特点;高强丙烯酸盐材料两组分混合后聚合反应充分,无机网络结构均匀穿插于丙烯酸盐有机凝胶网络中;基于正交试验获得了不同组成的新型材料胶凝时间、凝胶体抗压强度及吸水膨胀率特征指标及组分影响规律,浆液胶凝时间范围为45~201 s,凝胶体单轴抗压强度范围为1.2~2.1 MPa、吸水膨胀率范围为16%~51%,并进一步阐明了新型材料主要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基于室内试验及微观分析,研究了浆液在致密碎粉岩中的渗透加固特性,结果表明高强丙烯酸盐浆液与纯丙烯酸盐浆液的渗透扩散能力接近,远大于水泥浆液,且高强丙烯酸盐材料对碎粉岩颗粒起到明显的包裹强化作用,加固体强度达2.31 MPa,是纯丙烯酸盐材料加固强度的5.4~11.0倍,可为隧洞灾害注浆治理与安全掘进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软弱围岩 碎粉岩 注浆材料 高强丙烯酸盐 有机-无机网络穿插技术 渗透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UHPC加固损伤梁抗弯性能参数分析与优化布设研究
5
作者 黄颖 王黎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为优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层布设并提升其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及试验对比方法,分别利用无配筋UHPC、普通配筋UHPC、预应力UHPC加固损伤RC空心板梁,研究不同加固状态下梁体的受力性能及加固层厚度、长度、预应力对梁体加固效果的影... 为优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层布设并提升其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及试验对比方法,分别利用无配筋UHPC、普通配筋UHPC、预应力UHPC加固损伤RC空心板梁,研究不同加固状态下梁体的受力性能及加固层厚度、长度、预应力对梁体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配筋UHPC加固相比,预应力UHPC加固能改善梁体应力状态,有效地约束裂缝的发展,极大地提高被加固空心板梁的承载力和刚度,梁体的开裂载荷、屈服载荷和抗弯极限承载力均提升显著,加固防护更加高效耐久;对比分析加固层厚度、长度、预应力等参数变化,提出加固层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UHPC加固损伤梁体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超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损伤模型 加固技术 抗弯性能 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桁架钢筋笼免支模现浇混凝土梁施工技术研究
6
作者 张鹏程 郑少锋 +3 位作者 王权民 卫振海 林新强 廖金杰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6,192,共7页
对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笼,加设斜腹筋,使形成三角形网格的钢筋桁架结构,用来承担施工荷载,实现免支模施工,以减少用工人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程能耗、节约建设成本。基于规范中梁的钢筋构造要求,设计了适宜加工的梁桁架钢筋笼... 对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笼,加设斜腹筋,使形成三角形网格的钢筋桁架结构,用来承担施工荷载,实现免支模施工,以减少用工人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程能耗、节约建设成本。基于规范中梁的钢筋构造要求,设计了适宜加工的梁桁架钢筋笼;通过数值模拟开展了桁架选型优化;通过工地实地制作,取得了将普通绑扎钢筋笼改造为桁架结构的可行工艺;通过现场堆载试验,测试了钢筋桁架的基本承载能力;通过桁架钢筋笼浇筑成梁后进行试验室加载试验,验证了采用新工艺施工对梁后期承载性能无不利影响。对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本方法无需改变设计,施工单位只在原施工图设计配筋的基础上,作为施工措施加入斜腹筋,制成刚性钢筋笼,在其上封挂模板后,吊装就位,浇筑混凝土,用工少、吊件轻、免支模、质量可靠、生产效率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架钢筋笼 现浇混凝土 施工技术 免施工脚手架 减少用工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脉冲反射法的耐张线夹压接缺陷检测技术
7
作者 方春华 游海鑫 +5 位作者 胡冻三 董晓虎 程绳 吴军 饶迪 许瑶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3,共6页
为实现耐张线夹铝绞线压接缺陷的快速检测,提出基于超声脉冲反射法检测线夹压接缺陷的方法。首先根据超声脉冲反射法的原理,结合压接后NY-630/45型耐张线夹内部结构,从理论分析超声检测耐张线夹压接缺陷的可行性;随后建立压接合格、欠... 为实现耐张线夹铝绞线压接缺陷的快速检测,提出基于超声脉冲反射法检测线夹压接缺陷的方法。首先根据超声脉冲反射法的原理,结合压接后NY-630/45型耐张线夹内部结构,从理论分析超声检测耐张线夹压接缺陷的可行性;随后建立压接合格、欠压以及铝线安装深度不足线夹的二维截面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超声波在不同压接缺陷中的传播规律;制备压接缺陷试样,探究不同检测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最后验证基于超声脉冲反射法检测NY-630/45型耐张线夹压接缺陷的可行性。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判断耐张线夹压接缺陷。该技术可为现场耐张线夹压接缺陷的检测以及识别提供思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张线夹 压接缺陷 钢芯铝绞线 超声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建筑物抗变形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夏军武 周宇 +1 位作者 王玉婧 杨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2-3368,共17页
随着采煤沉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城市建设土地日益紧张,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异常复杂及建筑结构形式多样等诸多困难,... 随着采煤沉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城市建设土地日益紧张,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异常复杂及建筑结构形式多样等诸多困难,导致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推广应用呈现起伏。首先,梳理了采煤沉陷区的地表变形特征、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分类、地基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土与结构界面的本构模型、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及工程运用实例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建筑抗变形的原理与技术应用。然后,总结了目前建筑物抗变形技术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准确性有待提升;采煤沉陷区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地基充填材料力学及变形特性尚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地基用土的要求;基础类型、基础刚度及构造等对结构抗变形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构耗能和吸收地表变形的新型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待完善与研发。最后,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应用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出了一套基于物理模拟试验平台研发、框架结构抗变形的规律及机理、共同作用力学模型、框架结构抗变形技术及自适应变形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地表变形 抗变形技术 本构模型 力学模型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夹砂管低速冲击响应及剩余压缩强度试验研究
9
作者 石华旺 赵健斌 +1 位作者 王佳伟 葛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4-63,共10页
层合结构与夹砂层共同提升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FRP)夹砂管的抗冲击性能与轴向抗压强度。为了研究GFRP夹砂管的抗冲击性能和剩余压缩强度,开展了不同管径的GFRP夹砂管在不同冲头和不同能量的低速冲击试... 层合结构与夹砂层共同提升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FRP)夹砂管的抗冲击性能与轴向抗压强度。为了研究GFRP夹砂管的抗冲击性能和剩余压缩强度,开展了不同管径的GFRP夹砂管在不同冲头和不同能量的低速冲击试验,分析了GFRP夹砂管的低速冲击响应及损伤失效特性。然后,对损伤试样开展冲击后压缩试验,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分析了不同冲击能量下GFRP夹砂管的冲击后压缩性能和压缩屈曲演化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半球形冲头冲击造成的损伤面积和吸能高于锥形冲头冲击,但冲击造成的内壁凸起高度低于锥形冲头。在压缩荷载的影响下,GFRP夹砂管在受到冲击的一侧沿着损伤区域发生了完全断裂,裂纹沿着横向扩展,直至材料发生屈曲。其中,纤维断裂和层间分层成为GFRP夹砂管的主要损伤形式。以上试验研究可为GFRP夹砂管的轻量化设计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夹砂管 低速冲击 冲击后压缩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钰轲 陈浩 +2 位作者 屈欣明 宋迎宾 钟燕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被认为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泥沙的工程特性,其中:化学改良手段(如碱激发技术)加固黄河泥沙技术上可行,但相关研究多关注于黄河泥沙碱激发制备砖砌体;生物矿化技术是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证实生物矿化技术适用于黄河泥沙,且相比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因其游离态脲酶的小分子尺寸更易穿过黄河泥沙孔喉而适用性更好;高聚物加固黄河泥沙的力学和耐久性表现均表明其应用潜力值得挖掘。基于此,对黄河中下游泥沙来源和分布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分析黄河泥沙的理化特性,并系统阐述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研究进展。黄河泥沙应用于路基工程的可行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绿色环保的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将进一步支撑黄河泥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基于现有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学科交叉的深化,黄河泥沙生态资源的利用潜力将被充分开发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理化特性 路用性能 化学改良 生物矿化加固 高聚物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11
作者 高雅 宋旭杰 +5 位作者 肖林林 任雁 李国强 张晶莹 王朵朵 王珍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39-742,共4页
随着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材料的力学性能也越来越重要。其增强相的种类不同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的方式和参数不同均会影响构件的力学性能。本文综述了绿色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以... 随着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材料的力学性能也越来越重要。其增强相的种类不同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的方式和参数不同均会影响构件的力学性能。本文综述了绿色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以及热塑性复合材料连接的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新型增强相的种类,分析了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同时对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接技术及其力学性能进行阐述,并对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绿色纤维 纤维增强 连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流阀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连接件的机械性能分析及在线无损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新龙 邹延生 +2 位作者 成立 陶博 廖瑞金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33-2042,共10页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连接件作为阳极饱和电抗器的支撑件是高压换流站内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机械性能对于换流站的安全至关重要。该文对近10年的GFRP连接件故障情况进行调研,共发现53起表面裂纹故障,并对随机抽取的3支裂纹GFRP连接件的...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连接件作为阳极饱和电抗器的支撑件是高压换流站内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机械性能对于换流站的安全至关重要。该文对近10年的GFRP连接件故障情况进行调研,共发现53起表面裂纹故障,并对随机抽取的3支裂纹GFRP连接件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其开裂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发射(AE)的机械性能在线无损检测方法。首先,对全新和已出现裂纹的GFRP连接件进行理化分析,明确机械应力导致的物理损伤是机械强度失效的原因;其次,建立考虑实际振动情况的GFRP连接件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开裂位置的应力大小,进一步明确故障原因;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的机械性能在线无损检测方法,构建GFRP连接件机械性能评估方程。结果表明,裂纹GFRP连接件机械性能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误差在1.4%~3.2%,表明声发射方法具备实现GFRP连接件机械性能在线无损评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阀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连接件 裂纹分析 声发射无损检测技术 剩余机械强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盾构隧道选线及加固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红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156,共10页
研究在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选线及加固技术,旨在为我国城市群建设中的城际铁路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针对粤东汕头地区海相沉积软土地层,通过综合地质调查、数值分析和工程实践,提出盾构隧道选线设计的六大原则,包括... 研究在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选线及加固技术,旨在为我国城市群建设中的城际铁路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针对粤东汕头地区海相沉积软土地层,通过综合地质调查、数值分析和工程实践,提出盾构隧道选线设计的六大原则,包括地质条件最优、地表加固可实施性、地表影响最小、规避地下设施、施工可行性和经济性。在选线设计过程中,通过方案比选分析发现,单洞双线隧道方案相较于双洞双线方案在造价、软土加固范围、地表拆迁范围及运营期附加沉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最终确定采用单洞双线隧道方案。为改善隧道穿越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时的施工条件,研究三轴搅拌桩加固技术,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不同置换率下的地面沉降与管片结构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层置换率的提高,地面沉降显著降低,隧道管片应力变化幅度较小且满足规范要求,当置换率达到30%时,地面沉降值满足城市主干道路基沉降控制要求,且经济合理;隧道管片结构在掘进过程中的沉降值也随置换率的增加而减小,进一步验证了加固措施的有效性。文中提出的盾构隧道选线原则、单洞双线隧道方案及三轴搅拌桩加固技术为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中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软土地层 盾构隧道 选线设计 加固技术 置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高铁施工加固技术
14
作者 崔光耀 韩驰 +1 位作者 麻建飞 宁茂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为保证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铁的施工安全,以某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杭深线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安全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大矩形... 为保证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铁的施工安全,以某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杭深线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安全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大矩形顶管隧道在复合地层中近接下穿既有高铁施工时,轨道沉降超出安全阈值,必须采取施工加固措施;在n(硬岩比)≥0.75的复合地层中掘进时,超前注浆、地下连续墙+D型钢便梁和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3种加固方案均可采用,在n<0.75的复合地层中掘进时,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或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方案;综合考虑轨道沉降、管节安全系数及加固方案施工对既有高铁的影响程度,对该工程推荐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的加固方案;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方案后,轨道沉降量降至1.46 mm,所有监控指标均处于安全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矩形顶管隧道近接施工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矩形顶管 复合地层 近接施工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前沿
15
作者 包义明 林阳 屠要峰 《中兴通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4,共11页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AI技术层面,大模型的架构创新、研发范式变革、多模态大模型算法以及大模型训推基础设施不断突破。同时,AI工程化应用显著加速,端侧AI和具身智能等新型产品与应...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AI技术层面,大模型的架构创新、研发范式变革、多模态大模型算法以及大模型训推基础设施不断突破。同时,AI工程化应用显著加速,端侧AI和具身智能等新型产品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DeepSeek通过在模型算法和工程优化上的系统级创新,为资源受限环境下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开辟了全新路径。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AI算法及模型架构的持续创新,AI基础设施对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的高效综合调度能力,AI应用的快速迭代与场景化落地能力。以大模型技术为主线,系统分析梳理了大模型架构与研发范式、AI基础设施、大模型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为人工智能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技术 大模型训推基础设施 强化学习 思维链 智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斗墙体内预应力拉杆加固技术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16
作者 戴鑫尧 尹保江 韩淼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5,共7页
本文基于体内预应力拉杆技术用于空斗墙砌体结构加固试验,设计了多组砌体墙体模型。通过对高宽比和拉杆配筋率两种影响因子进行有限元研究,对比了加固前后模型的承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高宽比或拉杆配筋率下... 本文基于体内预应力拉杆技术用于空斗墙砌体结构加固试验,设计了多组砌体墙体模型。通过对高宽比和拉杆配筋率两种影响因子进行有限元研究,对比了加固前后模型的承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高宽比或拉杆配筋率下,体内预应力拉杆加固技术均可以提高墙体原有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但随着墙体长度的增加或高宽比的减小,加固后空斗墙体极限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增幅减小,同时随着拉杆配筋率的增大或拉杆间距减小,可以显著增强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斗墙 高宽比 配筋率 预应力拉杆技术 有限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制造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博弈
17
作者 瞿浩翔 徐江 徐静妤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5-1936,共22页
为更好地促进未来制造背景下制造业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构建包括先进制造企业、研发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基于主体策略稳定性分析,探究政府奖惩力度、技术研发成本等因素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建立复制动态方程组,分析博弈... 为更好地促进未来制造背景下制造业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构建包括先进制造企业、研发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基于主体策略稳定性分析,探究政府奖惩力度、技术研发成本等因素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建立复制动态方程组,分析博弈系统均衡点稳定性;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交叉检验系统鲁棒性。结果表明,系统发展分为新生期、发展期、扩张期与成熟期4个阶段;系统运行在不同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政府部门的实际决策过程轨迹振幅较大。制造企业创新收益分配占比的提升在扩张期与成熟期对系统演化速率有正向激励作用,研发机构的独立研发成本在新生期与扩张期呈现类似效果,技术外包投入则在全过程中起反向约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制造 颠覆性技术创新 演化博弈 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DQN的否定约束规则迁移
18
作者 秦建斌 杜玉琪 林毅斌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传统的数据清洗方法因需专家手动定义数据质量规则,不仅复杂且耗时巨大,且清洗后的数据可能不能被重复利用,降低了数据清洗的质量和效率.为此,提出基于双重深度Q网络的否定约束迁移(double deep Q-network for denial constraints trans... 传统的数据清洗方法因需专家手动定义数据质量规则,不仅复杂且耗时巨大,且清洗后的数据可能不能被重复利用,降低了数据清洗的质量和效率.为此,提出基于双重深度Q网络的否定约束迁移(double deep Q-network for denial constraints transfer,DDQN-DCT)算法.该算法设计否定约束(denial constraint,DC)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并结合相似性和DC的简洁性和覆盖度,使用双重深度Q网络(double deep Q-network,DDQN)对DC规则中的谓词进行修改从而实现DC迁移,目标是使迁移后的规则与原规则具有最大的相似性,以保留原有规则的信息.基于DDQN-DCT进一步设计了DDQN-DCT+算法,把DDQN的动作选择策略划为增加和删除2个阶段,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DDQN-DCT+在DC简洁性上有更好的表现.通过与暴力依赖约束迁移(brute-force dependency constraint transfer,BFDC)、DDQN-DCT+和结构扩大/缩小(structure expansion/reduction,SER)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发现DDQN-DCT算法在规则相似度上相较于BFDC平均提升约10%,相较于DDQN-DCT+平均提升约10.6%,相较于SER平均提升约16.4%.DDQN-DCT能够有效地将源域的规则迁移到相似的目标域数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规则迁移 否定约束 相似度度量 强化学习 数据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纤维处理技术及其增强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姜思维 郭建兵 +4 位作者 明星星 秦舒浩 熊一鸣 艾吉祥 龙雪彬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1-228,共8页
从麻纤维的处理技术、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展、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与产业化进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麻纤维刻蚀技术、偶联搭桥技术、二次修饰技术、自修饰技术以及对复合材料力学... 从麻纤维的处理技术、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展、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与产业化进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麻纤维刻蚀技术、偶联搭桥技术、二次修饰技术、自修饰技术以及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键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麻纤维/聚烯烃复合材料、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建筑工艺、包装等应用领域的应用情况。此外,对麻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麻纤维处理技术 树脂改性 应用领域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超前注浆加固技术研究与实践——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为例
20
作者 高广义 李搏凯 +2 位作者 赵爽 徐启鹏 朱志敬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0-1601,共12页
为综合治理大区段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通过超前注浆加固降低围岩含水率及增强稳定性,实现TBM脱困复推及导坑恢复开挖,系统性研究极端复杂不良地质下开展超前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依托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实践,建... 为综合治理大区段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通过超前注浆加固降低围岩含水率及增强稳定性,实现TBM脱困复推及导坑恢复开挖,系统性研究极端复杂不良地质下开展超前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依托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实践,建立“地质判识-注浆仿真-工艺革新-材料研发-装备升级”五位一体的技术攻关体系。基于现场地质勘察及蚀变岩特性分析,借助多物理场耦合注浆仿真模拟动水压环境下浆液劈裂裂隙网络的填充形态。提出超前分段注浆可行性升级优化的关键技术要点,并通过现场多次注浆试验,攻关实现3大技术突破:1)研发大转矩高频次液压回转螺旋钻孔工艺,并以工艺组合的方式攻克地层有效成孔率低的难题;2)以超细水泥为主体,通过掺入高性能外加剂,创建高渗透、强动水抗分散性的复合型注浆材料;3)研制超高压钻、注装备配套,构建注浆压力可达15 MPa的超高压系统。将所述超前注浆加固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高性能浆液在动水冲蚀下留存率可达近85%,围岩堵水率达92%~95%,围岩变形量控制在18 mm以内,整体注浆工效提升近72%,已成为现场综合治理超高压富水蚀变带地层的关键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 注浆仿真 注浆试验 高性能外加剂 超前注浆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