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ultrasonic extraction condi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Tilia amurensis flowers 被引量:2
1
作者 穆立蔷 刘立平 马大龙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7-80,I0003,共5页
Seven extracting temperatures (25, 35, 45, 55, 65, 75, 85℃) and extracting time (30, 40, 50, 60, 70, 80, 90 min) were designed for selecting the optimal extracting time and extracting temperature for ultrasonic e... Seven extracting temperatures (25, 35, 45, 55, 65, 75, 85℃) and extracting time (30, 40, 50, 60, 70, 80, 90 min) were designed for selecting the optimal extracting time and extracting temperature for ultrasonic extraction of T. amurensis flowers. Polysaccharides from T. amurensis flowers were isolated and determined by spectrophotomet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ultrasonic temperature was 75℃ and ex tracting time 52 min.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s in T. amurensis flowers measured by anthrone--H2SO4 colorimetry under 580 nm, was 9.74% with 0.47% of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n=3).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ultrasonic extraction method was simple, and the color of the treated samples was stable in 4 h. The average recovery value for the polysaccharides measured was 99.48%±1.01%, with 0.112% of RSD (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st extracting condition POLYSACCHARIDES tilia amurensis flowers ultrasonic ext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tomycorrhiz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ilia amurensis trees in natural versus urban forests of Heilongjiang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Lei Cui Li-qiang M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01-406,共6页
The deciduous linden tree (Tilia amurensis Rupr.) is protected at National Level II in China as a specie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ectomycorrhi... The deciduous linden tree (Tilia amurensis Rupr.) is protected at National Level II in China as a specie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ectomycorrhiz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 amurensis in natural versus urban forests of central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percentage of T. amurensis colonisation by ectomycorrhiza was more than 60 % in urban forests, compared to 34-49 % in natural forests. Use of a combi- na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docu- mented 18 ECM (ectomycorrhizal) types among three sites; 12-13 ECM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atural sites versus 9 species in the urban site. Four ECM species (Boletus sp., Tuber sp., Inocybe sp.2, Leccinum sp.1) were the dominant mycorrhizal symbionts, and Cenococcum geophilum and Russula sp. were found only in the natural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ia amurensis Rupr Ectomycorrhizalfungi Natural forests Heilongjiang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e structure of Tili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n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被引量:1
3
作者 代力民 孙伟中 +3 位作者 邓红兵 代洪才 章依平 姜萍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82-185,共4页
Based on a vast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n stamps in Tili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n northem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age structure of some major specie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Based on a vast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n stamps in Tili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n northem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age structure of some major specie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Korean pine population was composed of grouped patches with different ages. There were not strict intervals among the dominated generations,and the curve of age structure often had two or more peaks. The distribution of broad-leaved species in natural Korean pine forest was grouped or scattered, and age distribution was also uneven-aged. There existed close relation between quantity of broad-leaved species and Korean pine. So, it shaped multi-storied and uneven-aged mixed forest. The model of age structure and growth demonstrated their passive correlation, but growth became slow when woods had reached old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i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Age STRUCTURE Changbai MOUNT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mass allocation and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Tilia amurensis sampling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4
作者 徐程扬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69-74,共6页
Biomass allocation and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Amour linden (Tilia amurensis) samplings in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oot increment of samplings in gap was... Biomass allocation and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Amour linden (Tilia amurensis) samplings in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oot increment of samplings in gap was the highest and that of samplings under canopy was the least. Samplings in gap expressed apical dominance strongly but samplings in full sun and under canopy behaved intensive branching. Lateral competition or moderate shading was favored to bole construction. The patters of biomass allocation of samplings in different light environment were rather similar. The biomass translocated to stem was more than that to other organs, and about one half of photosynthate was used to support leaf turn over. On the contrary, photosynthates of samplings in full sun were mostly consumed in leaves bearing and energy balancing. The carbon assimilation for leaves of samplings in gap wa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more carbons were fixed and translocated to non-photosynthetic organs, especially to stemw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ia amurensis Shoot growth Biomass allocation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of leaf Light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llen wood decomposition of Pinus koraiensis and Tilia amurensis
5
作者 徐振邦 代力民 孙中伟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5-198,共4页
Fallen wood decomposition rate ofPinus koraiensis andTilia amurensi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ecomposition rate of fallen wood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it... Fallen wood decomposition rate ofPinus koraiensis andTilia amurensi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ecomposition rate of fallen wood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ittle diameter wood and coarse woody debris for the same tree species. Fallen wood decomposition was generally rotte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nd decomposition speed of fallen woods wa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ree species and site, and it was also related to diameter of fallen woods. Decomposition depth ofTilia amurensis fallen wood for 17 years was 14 cm, but that ofPinus koraiensis in the same condition was less than 7 cm.Tilia amurensis was decomposed faster thanPinus koraiensis. For same tree species, if the diameter was small, the decomposition speed was qui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llen wood decomposition Pinus koraiensis tilia amuren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紫椴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6
作者 高磊 刘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目的】紫椴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树种,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种源紫椴遗传多样性,构建指纹图谱,旨在为紫椴居群的保护、全国紫椴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资源库建设提供参照。【方法】从国内5个省11个市采集16个种... 【目的】紫椴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树种,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种源紫椴遗传多样性,构建指纹图谱,旨在为紫椴居群的保护、全国紫椴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资源库建设提供参照。【方法】从国内5个省11个市采集16个种源的173份紫椴样品,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分析紫椴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子方差分析和种群聚类分析探究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根据筛选的引物构建紫椴的指纹图谱。【结果】(1)从12组引物中筛选出了8组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和良好重复性的引物,这些引物总共识别出10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多态性位点上分布有12.6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在不同位点间的变动区间为0.506~0.897,平均值达到0.739。(2)仅需4对引物(C110、C840、D150、TC5)即可有效区分所有紫椴个体,并构建紫椴指纹图谱。(3)紫椴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937,Shannon’s信息指数达到1.777,Nei’s基因多样性则为0.771。(4)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9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紫椴群体内。(5)根据遗传距离构建进化树,将16个种源划分为5个亚类,多数地理距离较近的种源聚到一起,表现出较相近的遗传关系。【结论】紫椴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内遗传变异占主导地位。16个居群中,吉林省汪清种源(JWQ3)、黑龙江种源(HDN7、HDN8、HDN9)和河北承德市种源(HCD15)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应进行原地保护,重点持续关注;种群JWQ2、JWQ4、JHL5、HNA10、LDD12和LFX13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重点收集资源和保存培育。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中国紫椴的居群分布、进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DNA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阔叶红松林4种树木幼苗光合荧光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7
作者 王宣璎 张翼 范秀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9,共11页
【目的】从光合荧光角度探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4个主要树种幼苗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为氮沉降加剧背景下东北地区人工造林树种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并对未来氮沉降浓度增加情况下森林演替做出推测。【方法】选取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 【目的】从光合荧光角度探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4个主要树种幼苗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为氮沉降加剧背景下东北地区人工造林树种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并对未来氮沉降浓度增加情况下森林演替做出推测。【方法】选取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的代表树种白桦、蒙古栎、紫椴、红松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舒兰市地区人工造林,设置空白对照(0 kg/(hm^(2)·a)),低氮(5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3种氮梯度模拟自然氮沉降,测定不同氮处理下植株光合参数、光谱反射参数、荧光参数等指标,进行方差分析与均值多重比较。【结果】白桦的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氮条件下均保持最高,且各项数值受氮影响较小;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在低氮下由于叶绿素含量上升而显著提高,在高氮下受气孔、电子传递能力减弱等限制显著下降;紫椴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低,电子传递受阻,受到光抑制较强,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氮条件下均最低,且不同氮处理下无显著差异;红松的净光合速率在施氮条件下由于电子传递速率减弱而下降。【结论】因此推测在低氮浓度下蒙古栎的生长会占据很大优势;氮浓度过高时阔叶红松林前期仍以白桦为主,而中期蒙古栎会受到抑制,紫椴占据优势,后期红松的生长会受到高氮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光响应曲线 荧光 白桦 蒙古栎 紫椴 红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低共熔溶剂提取紫椴花总黄酮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8
作者 高婧 王志轩 +1 位作者 冯超 曹晓宇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低共熔溶剂,考察其对紫椴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并优化其工艺,并对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对紫椴花总黄酮提取率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以超声... 目的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低共熔溶剂,考察其对紫椴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并优化其工艺,并对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对紫椴花总黄酮提取率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以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溶剂含水量为自变量,紫椴花总黄酮提取率为因变量的二次回归模型。根据紫椴花总黄酮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判断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紫椴花总黄酮的提取最优条件为氯化胆碱-乳酸(摩尔比1:2),超声功率200 W,提取时间30 min,含水量为50%。在此条件下,具有最高的提取率(10.61%)。紫椴花总黄酮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3.27%和90.85%,IC_(50)值分别为0.021和0.0045 mg/ml,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结论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紫椴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建立了模拟回归方程,可用于提取工艺的参数优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紫椴花总黄酮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用于开发新的抗氧化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紫椴花 工艺优化 总黄酮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刘学 梁素钰 +2 位作者 王琪瑶 李云红 杜倩 《农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组分(速效氮)及容重等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综合0~30 cm土层,次生杨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17.11±1.13)kg/m^(2))];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居中[(14.69±1.31)kg/m^(2)];椴树红松林中幼龄林最低[(12.06±1.26)kg/m^(2)],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孔隙度、C/N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对于椴树红松林,次生杨桦林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影响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全氮、孔隙度、C/N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有机碳密度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78
10
作者 穆立蔷 刘赢男 +1 位作者 冯富娟 杨国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31,共6页
分别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2种方法对影响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Taq酶,Mg2+,dNTP,引物)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正交设计选用L9(34)方案,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 分别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2种方法对影响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Taq酶,Mg2+,dNTP,引物)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正交设计选用L9(34)方案,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反应水平。2种方法所得影响因素最佳水平存在差异,通过综合比较与分析,最终建立了紫椴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酶1·0U,Mg2+2·0mmol·L-1,dNTP0·20mmol·L-1,引物0·4μmol·L-1,1×PCRbuffer,30ng模板DNA。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4个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ISSR-PCR 正交设计 单因子试验 梯度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代力民 孙伟中 +1 位作者 邓红兵 肖以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3-77,共5页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或散生 ,阔叶树的年龄也为异龄性 ,也为多世代共居。红松与阔叶树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消长关系 ,同龄伴生 ,异龄混生 ,形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与年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年生长量与年龄有正相关趋势 ,但林木年龄达到老龄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北坡 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 树种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除紫椴种子休眠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立学 王海南 +1 位作者 范晶 那守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134,共5页
研究了紫椴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条件,主要对其解除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包括3种处理:不同时间的浓H2SO4处理(10、30、60min),4种不同的层积方式(无处理,0~5℃、30d,15~20℃、30d,15~20℃、10d→0~5℃、20d),不同浓度的GA3处... 研究了紫椴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条件,主要对其解除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包括3种处理:不同时间的浓H2SO4处理(10、30、60min),4种不同的层积方式(无处理,0~5℃、30d,15~20℃、30d,15~20℃、10d→0~5℃、20d),不同浓度的GA3处理(0、100、300mg/L)。每种处理设置4个重复。经上述处理的种子最终萌发率与平均萌发时间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同时,15~20℃、10d→0~5℃、20d的变温层积比其他恒温层积更加有效;层积处理效果比浓H2SO4、GA3的处理效果更好。对紫椴种子处理的最佳组合是以浓H2SO4浸泡种子30min,然后施以100mg/L的GA3进行处理,再进行15~20℃、10d→0~5℃、20d的层积,发芽率高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种子 H2SO4 GA3 层积催芽 解除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浓度对阻燃木材发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清文 张志军 +1 位作者 陈琳 王奉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5-100,共6页
采用可控气氛锥形量热仪,在辐射功率为50kW·m^-2,氧浓度为15%-21%的条件下,对磷酸二氢铵(MAP)阻燃紫椴木材及其素材的燃烧发烟性能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烟释放速率(RSR)、总烟释放量(TSR)、比消光面积(SEA)以及一氧... 采用可控气氛锥形量热仪,在辐射功率为50kW·m^-2,氧浓度为15%-21%的条件下,对磷酸二氢铵(MAP)阻燃紫椴木材及其素材的燃烧发烟性能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烟释放速率(RSR)、总烟释放量(TSR)、比消光面积(SEA)以及一氧化碳(CO)生成速率(PCO)和CO产率(YCO)等相关动态烟参数的综合分析,总结不同氧浓度下。MAP阻燃紫椴木材及其素材燃烧时的浓烟和有毒气体CO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所有试样,有焰燃烧阶段的浓烟释放(RSR、TSR和sEA)要远大于红热燃烧阶段。当氧浓度在16%左右时,MAP阻燃木材和素材的烟释放(RSR、TSR和sEA)相当。在相同的氧浓度下,当氧浓度在16%以上时,MAP阻燃木材燃烧过程中的浓烟释放(RSR、TSR和SEA)小于素材;而当氧浓度在16%以下时,MAP阻燃木材燃烧过程中的浓烟释放(RSR、TSR和SEA)反而高于素材。在试验氧浓度范围内,MAP阻燃木材的CO释放(PCO和YCO)要高于素材。随着氧浓度的增加,MAP阻燃木材燃烧过程中的烟释放(RSR、TSR和SEA)和CO释放(PCO和YCO)均降低;素材燃烧过程中的烟释放(RSR、TSR和SEA)和CO生成速率(PCO)均增加,但CO产率(YCO)降低,前者主要是由于素材燃烧过快而使体系缺氧造成的,而后者主要是由于在单位木材质量损失下热解产物更充分燃烧。总之,随着空气中氧浓度的降低,MAP阻燃木材燃烧时的烟(包括CO)释放均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氧浓度 可控气氛锥形量热仪 发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椴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虹 李乃伟 +2 位作者 郭忠仁 蔡小龙 汤诗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390-14391,14397,共3页
[目的]探讨南京椴嫩枝和硬枝扦插繁殖技术,为南京椴的快速繁育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和硬枝作为插穗,研究不同激素(IBA、NAA、ABT)和IBA不同浓度(500、1000、2000、5000mg/kg)对南京椴嫩枝和硬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南京椴嫩枝和硬枝扦插繁殖技术,为南京椴的快速繁育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和硬枝作为插穗,研究不同激素(IBA、NAA、ABT)和IBA不同浓度(500、1000、2000、5000mg/kg)对南京椴嫩枝和硬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扦插30~40d后各激素处理陆续长出簇状嫩根,其中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扦插的生根率均比木质化枝条扦插的生根率高,嫩枝扦插平均生根数为2.6,平均根长3.1cm,硬枝扦插平均生根数为1.9,平均根长3.0cm。经激素处理后的南京椴插条生根率都高于未经激素处理的插条,其中经5000mg/kgIBA处理后的嫩枝生根率最高,达43.0%。[结论]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扦插取材容易,成本低,成活率较高,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扦插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椴适生立地条件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刚 邹学忠 +2 位作者 吴月亮 黄金东 赵晓光 《辽宁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采用长白山南部30块天然次生林样地和紫椴解析木数据,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分别评价了5个立地因子对紫椴树高和直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度、A层土壤厚度是影响紫椴生长的主导因子;紫椴在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生长好于阴坡和阳坡,在≥2... 采用长白山南部30块天然次生林样地和紫椴解析木数据,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分别评价了5个立地因子对紫椴树高和直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度、A层土壤厚度是影响紫椴生长的主导因子;紫椴在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生长好于阴坡和阳坡,在≥26°的陡坡生长好于≤25°的斜坡和缓坡,生长量随A层土壤厚度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生长 立地条件 树高 立地因子 天然次生林 土壤厚度 主导因子 增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联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列 赵秀海 张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0,共5页
以长白山5.2 hm2椴树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基础,研究优势种红松与紫椴的径级结构,运用Ripley sK函数探讨红松和紫椴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幼树数量较少。②红松和... 以长白山5.2 hm2椴树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基础,研究优势种红松与紫椴的径级结构,运用Ripley sK函数探讨红松和紫椴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幼树数量较少。②红松和紫椴种群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红松和紫椴幼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小树和大树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大树的聚集强度小于小树。③红松小树与大树在1 m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紫椴幼树与小树、幼树与大树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红松小树与紫椴大树、紫椴小树与红松大树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紫椴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RipleysK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椴花和果实化学成分及其地理变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穆立蔷 郑健 +1 位作者 王洋 刘立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2,共7页
采集不同地点紫椴花和果实,通过系统预试验,检测出紫椴花及花蕾中含有较多的酚类、糖和甙类,还检测到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香豆素及强心甙等,在花蕾中还含有少量鞣质。紫椴果实中含有酚类、糖和甙类,还含有少量黄酮化合物、香豆素和... 采集不同地点紫椴花和果实,通过系统预试验,检测出紫椴花及花蕾中含有较多的酚类、糖和甙类,还检测到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香豆素及强心甙等,在花蕾中还含有少量鞣质。紫椴果实中含有酚类、糖和甙类,还含有少量黄酮化合物、香豆素和鞣质。对不同纬度和海拔紫椴花和果实中可溶性糖、总酚和黄酮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3类化学成分含量随纬度、海拔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除花中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外,紫椴花和果实中其他化学成分含量随着纬度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拔升高而增高。紫椴花中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果实,其他化学成分在花和果实中的含量接近。化学成分含量聚类分析与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比较表明:化学成分含量变异在纬度上是不连续的,在海拔梯度上是连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化学成分 可溶性糖 黄酮 总酚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椴花多糖的微波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婧杰 陈玉霞 穆立蔷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1-329,共9页
以干燥紫椴花为原料,微波提取水溶性多糖,考察了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紫椴花多糖微波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9 min,微波功率585 W,料液比1∶67... 以干燥紫椴花为原料,微波提取水溶性多糖,考察了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紫椴花多糖微波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9 min,微波功率585 W,料液比1∶67(g/mL),在此条件下,紫椴花多糖理论得率为12.57%。理化性质实验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紫椴花多糖具有多糖的通性。以抗坏血酸(VC)为对照品,测定了紫椴花粗多糖的总还原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及对亚铁离子(Fe2+)诱发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对紫椴花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紫椴花粗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弱于相同浓度的抗坏血酸(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多糖 提取 体外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椴木除湿干燥的能耗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璧光 李贤军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29,42,共4页
描述了椴木除湿干燥过程中干燥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木材含水率的变化曲线。着重分析了椴木除湿干燥过程中除湿量及能耗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除湿干燥各阶段的除湿量和节能效果有较大的差异。干燥初期的除湿量大,开除湿机的节... 描述了椴木除湿干燥过程中干燥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木材含水率的变化曲线。着重分析了椴木除湿干燥过程中除湿量及能耗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除湿干燥各阶段的除湿量和节能效果有较大的差异。干燥初期的除湿量大,开除湿机的节能效果最好;干燥中期的节能效果变差;干燥后期则不宜开除湿机。建议除湿干燥用于木材预干或作为联合干燥的第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木 除湿干燥 能耗 除湿量 节能 木材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椴树属种子休眠与破眠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洋 李迎超 +2 位作者 宁超 贺磊 郭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174-177,共4页
概述了椴树属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眠机理。种壳障碍、存在抑制物质、胚发育不完整以及生理后熟都可能导致椴树属种子休眠。针对其休眠原因不同,指出破眠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并揭示出相关破眠机理,以期为下一... 概述了椴树属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眠机理。种壳障碍、存在抑制物质、胚发育不完整以及生理后熟都可能导致椴树属种子休眠。针对其休眠原因不同,指出破眠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并揭示出相关破眠机理,以期为下一步开展椴树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苗方面的研究,及其在园林绿化及造林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属 休眠原因 破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