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等温TG-DTG法确定氟哌酸锌配合物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和动力学参数
1
作者 吴育飞 《河北化工》 2002年第3期30-33,共4页
采用TG -DTG技术研究了ZnL2·5H2O(L=C16H18N2O3F)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对其进行了热分解非等温动力学研究。运用Achar法和Madhusudanan -Krishan -Ninan法 ,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 ,推断出ZnL2·5H2O的第二、三步热分解... 采用TG -DTG技术研究了ZnL2·5H2O(L=C16H18N2O3F)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对其进行了热分解非等温动力学研究。运用Achar法和Madhusudanan -Krishan -Ninan法 ,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 ,推断出ZnL2·5H2O的第二、三步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dtg 氟哌酸锌 配合物 热分解 非等温动力学 抗菌药 机理函数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工业分析和燃烧特性的TG-DTG-DTA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闵凡飞 张明旭 朱惠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1-54,共4页
利用TG-DTG-DTA热分析技术对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分析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符合标准方法的测试要求。并用热分析数据考察了不同性质煤的最大挥发分释放速率及其对应温度、固定碳的最大燃烧速率等特征参数,计算了煤的挥发分释放指数。
关键词 TG—DTG—DTA热分析 工业分析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重分析的低热值煤/生物质耦合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罗勇军 李建波 郭子鹏 《煤炭技术》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通过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煤泥、煤矸石、风化煤等低热值煤和玉米芯生物质单独及耦合燃烧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燃料单独燃烧时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芯>风化煤>煤泥>煤矸石。耦合燃烧时,玉米芯的加入使得低热... 通过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煤泥、煤矸石、风化煤等低热值煤和玉米芯生物质单独及耦合燃烧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燃料单独燃烧时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芯>风化煤>煤泥>煤矸石。耦合燃烧时,玉米芯的加入使得低热值煤的综合燃烧性能提高,燃烧反应的活化能明显降低。煤泥/玉米芯耦合燃烧时有着显著的协同作用,使得样品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明显降低,而煤矸石/玉米芯混燃时仅表现为两者热重曲线的简单叠加。研究结果为燃煤机组规模化处理低热值燃料和生物质提供了工业应用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热值煤 生物质 tg-dtg 耦合燃烧 动力学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DNTF的热分解特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任晓宁 王江宁 +3 位作者 阴翠梅 蔚红建 衡淑云 岳璞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3-36,40,共5页
通过DSC、TG研究了DNTF及DNTF与催化剂体系的热分解,分析了不同压力条件下DNTF的分解特性及分解规律。结果表明,在压力升高时,DNTF的熔融吸热峰温几乎不变,但其主要放热分解峰温在2M Pa以后向高温方向移动,分解反应变得较为剧烈,与常压... 通过DSC、TG研究了DNTF及DNTF与催化剂体系的热分解,分析了不同压力条件下DNTF的分解特性及分解规律。结果表明,在压力升高时,DNTF的熔融吸热峰温几乎不变,但其主要放热分解峰温在2M Pa以后向高温方向移动,分解反应变得较为剧烈,与常压相比,分解放热明显增加,且随着压力增加,主分解峰后的二次分解渐渐明显。在压力作用下,分解气相产物加强了对凝聚相产物的催化作用,出现了二次分解。计算了分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DNTF在常压与2M Pa压力下分解动力学参数变化很大,常压下Ea=58.8 kJ/m o l,lnA=1.08-s 1;2M Pa下Ea=205.1 kJ/m o l,lnA=33.64 s-1;说明高压下的分解规律发生了变化。讨论了压力及催化剂对DNTF热分解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热分解 PDSC tg-dtg 高能量密度材料 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S的热行为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智群 郑晓华 +2 位作者 刘子如 潘清 汪渊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用热失重-微商热重(TG-DTG)、热失重质谱联用(TG-MS)和原位热裂解与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RSC-FTIR)技术研究了2,2,′4,4,′6,6′-六硝基均二苯基乙烯(HNS)的热分解全过程,获得HNS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提出了可能的分解机理。结果... 用热失重-微商热重(TG-DTG)、热失重质谱联用(TG-MS)和原位热裂解与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RSC-FTIR)技术研究了2,2,′4,4,′6,6′-六硝基均二苯基乙烯(HNS)的热分解全过程,获得HNS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提出了可能的分解机理。结果表明:HNS的热分解为两步:第一步通过α-CH对位的硝基(—NO2)异构化为亚硝基(—ONO)和“五元环化合物”中间体的分解,生成多聚碳氢化合物的“炸药焦”。第二步为“炸药焦”分解释放出CO2等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化学 tg-dtg TG-MS联用技术 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热分解机理 HNS 行为研究 反应动力学参数 碳氢化合物 傅立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油相乳化炸药基质的非等温热分解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帅 刘锋 +3 位作者 汪猛 郭子如 何志伟 程扬帆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2,共6页
为了掌握新型复合油相制备的乳化炸药的热分解特性,利用TG-DTG技术测试了其制备的乳化炸药基质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进行动力学分析,求解相关动力学参数。通过模型拟合法推测其热分解机理,并用非模型拟合法... 为了掌握新型复合油相制备的乳化炸药的热分解特性,利用TG-DTG技术测试了其制备的乳化炸药基质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进行动力学分析,求解相关动力学参数。通过模型拟合法推测其热分解机理,并用非模型拟合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油相制备的乳化炸药基质分解率为15%~95%时,其热分解平均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lg(A/s^(-1))分别为142.12kJ/mol和13.26,热稳定性高于复合蜡制备的乳化炸药基质,热分解过程符合三维(3D)扩散控制机理(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复合油相 乳化炸药基质 tg-dtg 非等温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墨污泥热分解特性及其热解动力学浅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娄瑞 武书彬 谭扬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热重分析法和实验室自行设计的静态热解炉对脱墨污泥的热解行为及热裂解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升温速率对脱墨污泥热解反应特性的影响,并根据微分热重曲线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计算热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脱墨污泥的热失... 利用热重分析法和实验室自行设计的静态热解炉对脱墨污泥的热解行为及热裂解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升温速率对脱墨污泥热解反应特性的影响,并根据微分热重曲线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计算热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脱墨污泥的热失重过程可分为水分析出、挥发物质析出、固定碳燃尽和碳酸钙热分解4个阶段,其热解反应动力学为3个三级反应。从利用电子探针显微技术、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分析方法对热裂解产物进行表征的结果来看,造纸脱墨污泥具有很好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墨污泥 热解 动力学 tg-dt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X/POLY(BAMO-AMMO)基发射药的热分解与燃烧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阔 刘毅 +4 位作者 卿辉 罗亚军 张翠娥 彭兴洲 张江波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5,90,共5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DTG)和密闭爆发器试验研究了RDX/POLY(BAMO-AMMO)基发射药在常压下的热分解与燃烧性能。结果表明,POLY(BAMO-AMMO)热分解反应过程可分为具有不同热效应的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热效应突出的叠氮...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DTG)和密闭爆发器试验研究了RDX/POLY(BAMO-AMMO)基发射药在常压下的热分解与燃烧性能。结果表明,POLY(BAMO-AMMO)热分解反应过程可分为具有不同热效应的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热效应突出的叠氮基团分解;第二阶段为热效应微弱的残余碳分子骨架热分解。RDX/POLY(BAMO-AMMO)基发射药的热分解过程表现为明显的RDX热分解属性,具有吸热和放热两个主要过程。RDX/POLY(BAMO-AMMO)基发射药的燃速压力指数大于1,且随RDX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燃速由RDX决定,并随其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发射药 RDX POLY(BAMO-AMMO) 密闭爆发器 DSC tg-dt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的热分解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何志伟 颜事龙 刘祖亮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54,85,共5页
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热重-微商热重分析(TG-DTG)、热重与质谱联用(TG-MS)、热重与傅里叶变换红外联用技术(TG-FTIR)和原位热裂解快速扫描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RSC-FTIR)研究了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的热分... 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热重-微商热重分析(TG-DTG)、热重与质谱联用(TG-MS)、热重与傅里叶变换红外联用技术(TG-FTIR)和原位热裂解快速扫描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RSC-FTIR)研究了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ANPyO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推测了ANPyO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ANPyO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吡啶环上相邻的-NH2和-NO2发生反应,释放NO并形成凝聚相产物;然后是凝聚相产物分解,释放出CO、HCN、CO2等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ANPyO tg-dtg分析 TG-MS联用技术 热分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衍生燃料炭化物燃烧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凯峰 孙军 +1 位作者 赵鹏 傅庚福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83,87,共4页
利用热分析方法研究垃圾衍生燃料(RDF)和垃圾衍生燃料炭化物(cRDF)的燃烧特性,分析RDF和cRDF的燃烧TG-DTG曲线,得出RDF和cRDF的着火温度、燃烧特性指数和燃烧动力学参数等燃烧特性。研究表明,cRDF发热量比RDF高34%~43%,但由于挥发分含... 利用热分析方法研究垃圾衍生燃料(RDF)和垃圾衍生燃料炭化物(cRDF)的燃烧特性,分析RDF和cRDF的燃烧TG-DTG曲线,得出RDF和cRDF的着火温度、燃烧特性指数和燃烧动力学参数等燃烧特性。研究表明,cRDF发热量比RDF高34%~43%,但由于挥发分含量较低,燃烧性能不及RDF,因此cRDF作为燃料时应和其它燃料配合使用,以改善其着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dtg 垃圾衍生燃料炭化物 垃圾衍生燃料 燃烧特性指数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某低品位红土镍矿的热解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颂 上官炬 +3 位作者 杜文广 刘守军 史鹏政 梁丽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8-102,共5页
为提高红土镍矿火法冶炼工艺技术指标,对印尼某低品位红土镍矿进行了热解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红土镍矿属于典型的低品位过渡层红土镍矿,主要组成矿物为利蛇纹石、针铁矿、石英、铁蛇纹石、叶蛇纹石和高岭石,镍主要赋存于蛇纹石、橄榄... 为提高红土镍矿火法冶炼工艺技术指标,对印尼某低品位红土镍矿进行了热解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红土镍矿属于典型的低品位过渡层红土镍矿,主要组成矿物为利蛇纹石、针铁矿、石英、铁蛇纹石、叶蛇纹石和高岭石,镍主要赋存于蛇纹石、橄榄石等硅酸盐类矿物中,部分以氧化镍形式赋存于针铁矿中。红土镍矿热解分析结果表明:在86℃时有1次失重过程,形成1个吸热峰,有H_2O溢出,对应自由水的脱除;在268℃时有1次失重过程,形成1个吸热峰,有H_2O溢出,对应针铁矿的脱羟基过程;在589℃时发生失重,形成1个吸热峰,有H_2O溢出,对应高岭石、利蛇纹石的脱羟基反应;在816℃时有1个放热峰,而红土镍矿质量没有变化,对应利蛇纹石热解产生无定型的硅酸盐重结晶后产生镁橄榄石(Mg_2SiO_4)及顽火辉石(MgSiO_3)的过程;在1 126℃时有1次失重过程,有CO_2溢出,由白云石分解产生。试验结果对红土镍矿火法工艺的改进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热解 TG-MS tg-dtg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粉对HMX和RDX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范夕萍 王霞 +1 位作者 刘子如 谭惠民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84-287,共4页
采用DSC、PDSC、TG-DTG探讨了纳米金属Cu粉对HMX、RDX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纳米Cu粉对HMX的固相分解和RDX液相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随着纳米金属Cu粉含量的增加,HMX的固相分解逐渐提前,当HMX与纳米Cu粉的质量比为11时,HMX固相分... 采用DSC、PDSC、TG-DTG探讨了纳米金属Cu粉对HMX、RDX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纳米Cu粉对HMX的固相分解和RDX液相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随着纳米金属Cu粉含量的增加,HMX的固相分解逐渐提前,当HMX与纳米Cu粉的质量比为11时,HMX固相分解的开始温度提前25.5℃;常压下纳米金属Cu粉使RDX的液相分解的分解峰温从239.1℃提前到220.9℃。Cu粉的稀释和分散(或散热)作用使放热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热分解 纳米Cu粉 催化作用 纳米金属 催化作用 HMX RDX 热分解 Cu 液相分解 tg-dtg P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L-20的NEPE推进剂热分解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黎 赵凤起 +2 位作者 刘子如 衡淑云 张腊莹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1-254,共4页
借助热重-微商热重(TG-DTG)试验和差示扫描量热(DSC)试验研究了含CL-20的NEPE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探索了主要组分NG、CL-20、AP和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推进剂的热分解过程分3个阶段:增塑剂(NG)的挥发和分解,PEG+CL-20... 借助热重-微商热重(TG-DTG)试验和差示扫描量热(DSC)试验研究了含CL-20的NEPE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探索了主要组分NG、CL-20、AP和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推进剂的热分解过程分3个阶段:增塑剂(NG)的挥发和分解,PEG+CL-20的分解,AP的分解。CL-20促进了NG和PEG的分解,NG与PEG并未影响CL-20的分解。AP的加入促进了CL-20的分解,同时CL-20也使AP的分解由单质2步分解合并为1步。Al粉在该体系中与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较弱。催化剂Ct1和Ct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推进剂中NG、CL-20和AP的起始分解,对于NG起始分解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当温度升高,抑制作用消失即分解开始时,分解速率大幅提高,从而使推进剂热分解的放热历程缩短,致使推进剂燃速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E推进剂 CL-20 热分解 热重-微商热重(tg-dtg)试验 差示扫描量热(DSC)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法与分子模拟技术研究芦丁的热降解机理及其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卓炳 郭满满 +1 位作者 岳蓓茵 郭瑞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85-791,共7页
利用热重-微分热重技术测得芦丁在氮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使用Achar法、Coats-Redfern法、Kissinger法和Ozawa法4种方法同时进行动力学分析,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α和指前因子A计算推断芦丁在不同温度下的贮... 利用热重-微分热重技术测得芦丁在氮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使用Achar法、Coats-Redfern法、Kissinger法和Ozawa法4种方法同时进行动力学分析,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α和指前因子A计算推断芦丁在不同温度下的贮存期。研究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芦丁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芦丁三步热分解的机理依次是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控制、三维扩散控制、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控制,分别对应的函数是Avrami-Erofeev方程、Z.-L.-T.方程和Avrami-Erofeev方程;经Gaussian模拟和热重数据结合分析,芦丁在第一步分解时,失去3个O原子;第二步分解时失去10个O原子;第三步分解时失去烷烃分子链和1个苯环。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α和指前因子A推断,在室温25℃下,芦丁的贮存期为1.5~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热重和微分热重技术(tg-dtg) 热分解 非等温动力学 Gaussian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重-红外联用技术分析桉树热解动力学及挥发产物对结渣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薇 黄奎 +1 位作者 董艳艳 张宏亮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33-3239,共7页
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DTG-FTIR),研究升温速率为10、30、60%/min下桉树的热解动力学活化能E及挥发分产物吸收带和特征峰。实验结果表明:桉树热解过程可分为水分挥发阶段(0~265℃)、挥发分析出阶段(265。605℃)、炭化阶... 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DTG-FTIR),研究升温速率为10、30、60%/min下桉树的热解动力学活化能E及挥发分产物吸收带和特征峰。实验结果表明:桉树热解过程可分为水分挥发阶段(0~265℃)、挥发分析出阶段(265。605℃)、炭化阶段(605—700℃),共3个阶段,并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热解最大速率增大,起始热解温度(Tin)、终止热解温度(Th)和最大峰值温度(Tmax)的热解曲线均向高温处稍微移动。在不知反应机理函数的情况下,利用Flynn-Wall-Ozawa法在转化率α∈[0.2,0.8]下计算桉树的热解动力学活化能E值,结果在33.25~60.12kJ/mol之间,与Coats-Redfern法求解的结果相近。利用FTIR谱图分析各热解阶段的产物,同时验证与之相应的TG-DTG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tg-dtg—FTIR Flynn-Wall-Ozawa积分法 最大失重率 特征峰 结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稳定硝酸铵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杰 邹彦文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硝酸铵(AN)是低特征信号推进剂和无烟推进剂的首选氧化剂,但存在点火、燃烧困难等问题。降低硝酸铵的热分解温度,促进AN的热分解是解决硝酸铵推进剂点火和燃烧困难的途径之一。本实验采用DSC和TG-DTG技术研究了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含... 硝酸铵(AN)是低特征信号推进剂和无烟推进剂的首选氧化剂,但存在点火、燃烧困难等问题。降低硝酸铵的热分解温度,促进AN的热分解是解决硝酸铵推进剂点火和燃烧困难的途径之一。本实验采用DSC和TG-DTG技术研究了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含能粘合剂和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对AN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都降低了AN的吸热分解温度;含能组分加速了AN的放热分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硝酸铵 推进剂 热分解 热分解温度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 混合物 相稳定 低特征信号推进剂 tg-dtg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_3·3H_2O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永勤 嵇鹰 +3 位作者 刘家祥 赵江平 周龙宝 贾国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2000年第1期58-61,共4页
采用 TG-DTG法确定了三水氟化铝的热分解过程分三步进行 ,求得了第一步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和指前因子 ( A)分别为 4 1 .9k J/mol和 1 0 2 .49s- 1 ;第二步脱水反应的 E为 4 7.5k J/mol,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 -ln( 1 -α) =A·... 采用 TG-DTG法确定了三水氟化铝的热分解过程分三步进行 ,求得了第一步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和指前因子 ( A)分别为 4 1 .9k J/mol和 1 0 2 .49s- 1 ;第二步脱水反应的 E为 4 7.5k J/mol,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 -ln( 1 -α) =A· exp( -E/RT)· t;在 3 80℃以上 ,Al F3发生水解反应 ,其 E和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是 80 .4 k J/mol和 [-ln( 1 -α) ]23=A· exp( -E/RT)· t.当第二步脱水反应与水解反应在 3 80~ 550℃同时发生时 ,脱水反应比水解反应更易进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氟化铝 热分解 非等温动力学 tg-dt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含量β-谷甾醇物质的热解及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耿杰 周泉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2-56,共5页
β–谷甾醇是食品和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且是植物界最普遍存在的甾醇。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两种含量分别为40%和80%的β–谷甾醇热解过程及热动力学。TG和DTG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的失重过程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为结晶水脱出,第二步为... β–谷甾醇是食品和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且是植物界最普遍存在的甾醇。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两种含量分别为40%和80%的β–谷甾醇热解过程及热动力学。TG和DTG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的失重过程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为结晶水脱出,第二步为甾醇裂解和挥发性物质蒸发。热解过程中,加热速率对两种植物甾醇热解有显著作用。使用Popescu分别计算出40%和80%β–谷甾醇的热解活化能分别为111和132 k J/mol。对常用41种热解动力学机理函数,确定了两种植物甾醇热解过程均为三维扩散的反Jander方程(g(α)=[(1+α)1/3–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谷甾醇 热解 热动力学 tg-dtg/D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甾醇的热解及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泉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1,共4页
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大豆甾醇热解过程及热动力学。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的失重过程分3步进行。第1阶段为结晶水脱出,第2步为其分子骨架大规模降解和挥发,第3阶段为残余物的缓慢降解。热解过程中,加热速率... 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大豆甾醇热解过程及热动力学。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的失重过程分3步进行。第1阶段为结晶水脱出,第2步为其分子骨架大规模降解和挥发,第3阶段为残余物的缓慢降解。热解过程中,加热速率对大豆甾醇热解有显著作用。使用Popescu计算大豆甾醇为119 kJ/mol,并用FWO和KAS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对常用41种热解动力学机理函数线性分析,确定了大豆甾醇热解过程最适合机理函数为Mample单行法则g(α)=-ln(1-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热解 热动力学 tg-dtg/D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1炸药的热分解特性
20
作者 高大元 谭凯元 +3 位作者 李敬明 文尚刚 何松伟 周建华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40,共6页
根据升温速率分别为5、10、20K/min的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S-2黏结剂、PETN和RG-1炸药的热分解过程。分别用Coats-Redfern法、Ozawa法和NL-INT法获得S-2黏结剂、PETN和RG-1炸药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和机理函数,进而计算PETN和RG-1炸药... 根据升温速率分别为5、10、20K/min的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S-2黏结剂、PETN和RG-1炸药的热分解过程。分别用Coats-Redfern法、Ozawa法和NL-INT法获得S-2黏结剂、PETN和RG-1炸药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和机理函数,进而计算PETN和RG-1炸药在特征温度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RG-1炸药的DSC曲线上呈现一个吸热熔化峰和一个放热分解峰,130℃以下的热稳定性良好。RG-1炸药的热分解机理属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活化能、指前因子和机理函数分别为156.02kJ/mol、1017.29s和f(α)=43(1-α)[-ln(1-α)]14。RG-1炸药在放热分解峰温的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自由能分别为152.17kJ/mol、74.04J·K-1·mol-1和117.89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RG-1炸药 tg-dtg曲线 动力学参数 热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