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筋混凝土板柱中节点冲切破坏面割线倾角研究
1
作者 郑文忠 曹棒 +1 位作者 郑博文 王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9,共12页
为考察板受拉纵筋屈服的板柱节点冲切破坏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试验方案,该方案能够在板自由端施加力偶和板周边施加竖向荷载。基于所提试验方案,完成了3个冲跨比和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同的板柱节点冲切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件达到峰值荷载时... 为考察板受拉纵筋屈服的板柱节点冲切破坏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试验方案,该方案能够在板自由端施加力偶和板周边施加竖向荷载。基于所提试验方案,完成了3个冲跨比和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同的板柱节点冲切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件达到峰值荷载时,板受拉纵筋在柱边处均已屈服;板受拉纵筋配筋率从1.04%增加到1.25%,冲切破坏面割线倾角从46.3°降低到39.4°。基于本文和收集到的板柱节点冲切试验数据,建立考虑冲跨比、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板受拉纵筋配筋率和板有效高度影响的板柱节点冲切破坏面割线倾角计算公式。并给出考虑冲跨比、相对受压区高度和冲切破坏面割线倾角影响的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中节点 冲切破坏面 割线倾角 冲跨比 受压区高度 受冲切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薛刚 刘毅 牟一飞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4-131,共8页
细观层面上混凝土由砂浆、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为研究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传统骨料生成投放方法建立了空间随机凸多面体粗骨料模型,建立了厚度可调的实体界面过渡区,对三维细观混凝土... 细观层面上混凝土由砂浆、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为研究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传统骨料生成投放方法建立了空间随机凸多面体粗骨料模型,建立了厚度可调的实体界面过渡区,对三维细观混凝土在准静态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三维细观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并分析了骨料分布、骨料几何变化和界面过渡区厚度对混凝土破坏形态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料分布对单轴受压损伤的影响较小,对单轴受拉损伤影响较大,对单轴拉压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影响较大。随骨料粗糙度的增加,单轴受压时损伤面积增大,峰值应力逐渐增大;单轴受拉时损伤与峰值应力受其影响较小,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单轴受拉与单轴受压峰值应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3D细观模型 界面过渡区厚度 单轴拉伸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护期持续加压提升混凝土强度及抗氯离子渗透的试验研究
3
作者 吴梦珂 张露 +3 位作者 李明明 薛倩倩 郏鸿韬 毛江鸿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59,67,共6页
在混凝土初凝前对其进行短时的加压成型有利于提升混凝土成型质量。为了进一步探究持续性加压对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混凝土浇筑后即对其施加5 MPa、10 MPa、15 MPa的成型压力至2 d,基于抗压强度试验和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研... 在混凝土初凝前对其进行短时的加压成型有利于提升混凝土成型质量。为了进一步探究持续性加压对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混凝土浇筑后即对其施加5 MPa、10 MPa、15 MPa的成型压力至2 d,基于抗压强度试验和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研究了持续加压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在细观层面上,试验结合混凝土气孔结构分析及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不同成型压力对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持续加压对混凝土提升效果的工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加压成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显著提升34.0%~48.9%;细观层面测试结果表明:对混凝土持续加压成型能有效减小平均气泡半径,减少大孔占比,明显优化混凝土孔结构;且持续加压成型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及砂浆基体部分的显微硬度均得到了提高,界面过渡区宽度减小了6.0%~23.3%。持续加压成型对提高混凝土密实程度,从而改善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加压 抗压强度 抗氯离子渗透 气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rill Seismic Prediction Method for Formation Pressure for the Baiyun Sag in Deep-water Zone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4
作者 Guo Zhifeng Liu Zhen +3 位作者 Lv Rui Liu Guochang Zhang Gongcheng Shen Huailei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119-126,共8页
关键词 石油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尾矿基多固废混凝土抗压性能及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延年 林吉森 +3 位作者 陈昊 刘剑平 程祥 余靖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2,共8页
针对铁尾矿堆存困难、综合利用率低和活性低的问题,以铁尾矿钢渣脱硫灰为复合掺合料制备多固废混凝土。通过抗压性能测试,研究复合掺合料掺量、铁尾矿细度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压汞法(MIP)和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BSE)探究混凝... 针对铁尾矿堆存困难、综合利用率低和活性低的问题,以铁尾矿钢渣脱硫灰为复合掺合料制备多固废混凝土。通过抗压性能测试,研究复合掺合料掺量、铁尾矿细度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压汞法(MIP)和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BSE)探究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掺合料的掺入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影响较大,掺量小于20%的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与无掺合料组抗压强度基本持平,30%掺量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铁尾矿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掺入复合掺合料和减小铁尾矿细度能够改善混凝土孔结构和提高界面过渡区的密实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固废混凝土 铁尾矿 复合掺合料 抗压强度 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钢渣 脱硫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切削对残余应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6
作者 王亮 罗文翠 +1 位作者 郭文静 牛玉艳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1,共5页
利用AdvantEdge FEM软件对YG6X刀具加工Ti6Al4V合金进行一维和二维超声振动切削仿真,分析超声振动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模拟仿真表明:一维X向振动时,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对残余应力影响不明显,最大压应力和压应力区深度增大不明显;一维... 利用AdvantEdge FEM软件对YG6X刀具加工Ti6Al4V合金进行一维和二维超声振动切削仿真,分析超声振动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模拟仿真表明:一维X向振动时,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对残余应力影响不明显,最大压应力和压应力区深度增大不明显;一维Y向振动时,振动频率越小,残余压应力和压应力区深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大,残余压应力越大,压应力区深度越大;二维振动通过极差分析确定A_(1)B_(1)C_(3)为最佳组合,振动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A_(y)>(F_(x),F_(y))>A_(x)。结果证明,超声振动切削可以增大工件表层残余应力,改善工件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tEdge FEM 超声振动 残余应力 极差分析 压应力区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改性方法提高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的性能
7
作者 范炜 刘国超 +1 位作者 陈龙辉 王德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226,共7页
玉米芯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可以作为天然的保温材料,用于混凝土砌块中。然而,由于玉米芯的多孔结构,导致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偏低,亟需进行改性。为了推广玉米芯的规模化利用,该研究以玉米芯为原料改善混凝土砌块的性能,通过红... 玉米芯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可以作为天然的保温材料,用于混凝土砌块中。然而,由于玉米芯的多孔结构,导致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偏低,亟需进行改性。为了推广玉米芯的规模化利用,该研究以玉米芯为原料改善混凝土砌块的性能,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探讨了3种不同改性技术对玉米芯骨料混凝土水化产物化学键、分子结构、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环氧树脂改性相比,陶粒法改性和裹浆法改性不仅增加了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含量,同时也降低了界面过渡区的厚度,优化了混凝土砌块的微观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降低了混凝土砌块的导热系数。其中,陶粒法改性技术的效果尤为明显。界面过渡区厚度水化硅酸钙特征峰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陶粒法改性、裹浆法改性、环氧树脂改性。经过陶粒法改性、裹浆法改性和环氧树脂改性后,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分别为无明显界面过渡区、55~66 μm和93~101 μm之间。和未改性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相比,掺30%陶粒法改性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导热系数分别降低了51.5%和32.2%。当掺入不超过15%的改性玉米芯骨料时,混凝土砌块满足国家标准GB/T8239-2014中对抗压强度的要求。为了改善玉米芯骨料混凝土砌块的综合性能,建议掺入不超过15%的陶粒法改性玉米芯骨料。研究结果为玉米芯在混凝土砌块中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砌块的相关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压强度 导热系数 玉米芯 改性技术 水化产物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局部损伤区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小宇 张慧梅 杨政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72,共16页
尽管研究者已经提出各种各样的尺寸效应模型,但是建立能描述不同类型尺寸效应规律的模型依旧是力学和材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首先通过系统深入分析局部损伤区(localized damage zone,LDZ)随试件尺寸的变化规律,提出能够准确地描... 尽管研究者已经提出各种各样的尺寸效应模型,但是建立能描述不同类型尺寸效应规律的模型依旧是力学和材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首先通过系统深入分析局部损伤区(localized damage zone,LDZ)随试件尺寸的变化规律,提出能够准确地描述LDZ非线性尺寸效应的理论模型并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LDZ随尺寸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考虑LDZ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能体现5种不同类型的尺寸效应规律.随着尺寸增大,类型1:名义抗压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单轴压缩弹性极限;类型2:名义抗压强度先在一定尺寸范围内为真实抗压强度,然后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单轴压缩弹性极限;类型3:名义抗压强度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单轴压缩弹性极限;类型4:名义抗压强度先逐渐增加到真实抗压强度,然后在一定尺寸范围恒为真实抗压强度,再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单轴压缩弹性极限;类型5:名义抗压强度不随尺寸变化.文章模型首次理论预测类型4尺寸效应存在,并证实微纳尺度钛合金尺寸效应试验中存在这一规律.对考虑LDZ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分析表明:LDZ尺寸与试件尺寸相对变化率之间的竞争是本文尺寸效应模型能体现5种类型的尺寸效应的原因.由于笔者先前已经证明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能很好预测类型1,2和5尺寸效应,但其不能体现类型3和4尺寸效应.因此,文章应用考虑LDZ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和IUSEL(improved unified size-effect law)预测类型3和4尺寸效应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考虑LDZ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能很好预测各种材料类型3和4尺寸效应试验数据变化规律,而IUSEL不能描述类型4尺寸效应数据变化规律.考虑LDZ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和IUSEL预测所有尺寸效应数据的总平均确定系数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损伤区 抗压强度 能量平衡 不同类型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机制砂路面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慧斌 崔通 +4 位作者 陈捷 汪伟 谭康豪 杨东来 张同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8-1888,共11页
为实现多目标性能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探究了石粉掺量、浆体体积分数及水胶比对机制砂路面混凝土性能(坍落度、28 d抗压强度和磨损量)的影响,并结合SEM和XRD对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 为实现多目标性能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探究了石粉掺量、浆体体积分数及水胶比对机制砂路面混凝土性能(坍落度、28 d抗压强度和磨损量)的影响,并结合SEM和XRD对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够精确预测各因素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精度达95%以上。在各因素中,水胶比对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最显著,而对磨损量的影响较小。经优化,得到最佳的机制砂路面混凝土配合比:水胶比0.36,浆体体积分数25%,石粉掺量10%(质量分数)。此外,掺量不超过10%的石粉改善了界面过渡区,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混凝土 响应面法 抗压强度 配合比优化 微观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北部构造演化解析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1
10
作者 西智博 廖建平 +2 位作者 高荣锦 周晓龙 雷文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西部凹陷北段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基于构造演化解析,结合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指出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陈家断裂...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西部凹陷北段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基于构造演化解析,结合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指出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具有分段发育特征,且活动时期具有“先北后南”的演化特征,受断层分段性影响,陈家断裂带主要发育压扭背冲构造样式和走滑压扭构造样式。(2)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台安—大洼断裂上盘在压扭作用影响下首先形成压扭性质的雁行小断裂,随着位移增大,小断裂逐渐连接,最终形成了贯穿型走滑断裂带,即陈家断裂带。(3)台安洼陷为新生代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形成的洼陷,深层发育主力烃源岩层系,具备发育大规模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洼陷边缘的钻井岩心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TOC值为4.79%,Ro为0.3%~0.4%,属于好—较好烃源岩,推测洼陷中心厚度更大,质量更优。陈家断裂带中北部下盘发育断鼻构造,具备陈家洼陷和台安洼陷双源供烃的特点,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物理模拟 油气成藏 走滑压扭 压扭背冲 双源供烃 断鼻构造 古近系 陈家断裂带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地区预压作用下人工硬壳层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分析: 以浙江省十一塘高速为例
11
作者 李赟 陈龙 +2 位作者 谢晨雷 陈永辉 黄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88-5095,共8页
滩涂地区深厚的软土地质条件给现浇箱梁的施工带来了较大挑战,依托浙江省十一塘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研究预压荷载作用下人工就地固化硬壳层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基于土体硬化模型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比不同硬壳层深度下桩身轴力、侧摩... 滩涂地区深厚的软土地质条件给现浇箱梁的施工带来了较大挑战,依托浙江省十一塘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研究预压荷载作用下人工就地固化硬壳层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基于土体硬化模型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比不同硬壳层深度下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和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硬壳层厚度为2 m时,桩身轴力减少约16%且硬壳层的厚度会改变负摩阻力的传递深度,表现为硬壳层厚度越厚桩侧阻力中性点越往上移。此外,在一定深度影响范围内,硬壳层能够有效控制桩顶和不同深度处桩身水平位移,硬壳层厚度越大,桩顶水平位移越小。最后通过分析土体模量对桩身水平位移的影响发现,桩身水平位移会随该层土压缩模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土体卸载/再加载刚度模量E_(ur)的影响高于土体偏量加载刚度模量E_(50)及土体侧限压缩刚度模量E_(eod)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就地固化 满堂支架 桩身侧移 压缩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应力恢复条件下水力压裂后煤层气分区渗流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村 刘晨熙 +3 位作者 王永乐 徐伍艳 赵毅鑫 宋子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3,共12页
目前煤层气单井主要通过水力压裂技术来提高产量,但水力压裂技术会导致煤层裂缝出现分区现象,在有效应力作用下不同裂缝分区的渗流特征将直接影响煤层气抽采效果。为了更好地研究有效应力对不同裂缝分区渗流特征的影响,以沁水盆地煤样为... 目前煤层气单井主要通过水力压裂技术来提高产量,但水力压裂技术会导致煤层裂缝出现分区现象,在有效应力作用下不同裂缝分区的渗流特征将直接影响煤层气抽采效果。为了更好地研究有效应力对不同裂缝分区渗流特征的影响,以沁水盆地煤样为例,设计了完整煤样、微裂缝煤样和贯穿裂缝煤样的串、并联多腔体试验方法,分析了水力压裂后煤层气的横向沿区渗流和纵向跨区渗流,构建了有效应力影响下的不同损伤煤岩体串、并联渗透率模型,分析了有效应力恢复过程中水力压裂不同致裂分区的渗流特征,并预测了不同致裂深度和扰动范围下的煤层总体渗透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有效应力的恢复,串、并联试验的总流量均呈现负指数形式的衰退;(2)在并联试验中,穿过完整煤样的流量占比极少,随着有效应力的恢复,穿过微裂缝煤样的流量占比逐渐增加,而贯穿裂缝煤样的流量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相等;(3)纵向渗流总渗透率小于横向渗流,纵向渗流总渗透性的变化受完整煤样的渗透性影响较大,而横向渗流总渗透性取决于贯穿裂缝煤样渗透性;(4)基于横纵向渗透率的大小,可以将煤层气产期曲线划分为单峰型与双峰型。结论认为,提高水力裂缝深度与射孔孔眼周围裂缝宽度有利于提高煤层气的抽采量,该认识可以为煤层气水力压裂参数设计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煤层气的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渗透率 损伤分区 有效应力 裂缝压缩性 产能影响因素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杆预紧对破碎岩体锚固与承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卿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606-615,共10页
碎石锚固试验是研究破碎岩体锚杆支护机理的基础试验方法。通常采用锚杆预紧形成的压缩带解释碎石锚固机理,试验证实低预紧甚至无预紧条件下碎石体仍能被成功锚固,这表明采用压缩带解释碎石锚固现象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充分的。为获得... 碎石锚固试验是研究破碎岩体锚杆支护机理的基础试验方法。通常采用锚杆预紧形成的压缩带解释碎石锚固机理,试验证实低预紧甚至无预紧条件下碎石体仍能被成功锚固,这表明采用压缩带解释碎石锚固现象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充分的。为获得锚杆预紧对破碎岩体锚固与承载特性的影响机制,开发碎石锚固数值模拟方法以及预紧力施加方法,开展低预紧与高预紧碎石锚固实验室试验与数值模拟试验,分析锚固承载结构形成与失稳过程、锚杆受力演化规律,全面揭示碎石锚固机理以及锚固结构的承载失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提出的碎石锚固数值模拟方法以及预紧力施加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模拟不同预紧条件的碎石锚固试验,克服实验室试验无法充分获取碎石接触力的弊端。②在低预紧和高预紧条件下,碎石体均能被锚杆成功锚固,但锚固机理不同。低预紧条件下,锚固碎石体内形成压力拱承载结构,压力拱承载全部碎石重量,锚杆主要发挥悬支作用,仅承担拱下碎石重量,受力较小;高预紧条件下,锚固碎石体内形成压缩带承载结构,锚杆主要发挥预紧作用,受力较大。③压力拱结构承载时,压力拱拱高不断降低,压力拱内部接触力先增大后降低,直至压力拱结构完全破坏,对应锚杆受力先增大后减小;压缩带结构承载时,压缩带结构首先被破坏,对应锚杆受力减小,随后转变为压力拱结构承载,锚杆受力随之增大再减小。④锚固碎石体承载力与碎石体内应力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协同关系,压缩带结构内应力远大于压力拱结构内应力,导致加载过程中高预紧条件碎石体内应力峰值远大于低预紧条件碎石体内应力峰值,因此,压缩带结构承载能力远大于压力拱结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锚固 锚杆预紧 压力拱 压缩带 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气化渣骨料回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军涛 谭云飞 +1 位作者 付豪 赵顺波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7,共8页
采用污泥气化渣完全替代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制备了回填混凝土,并在实验室和实际工程中进行了设计和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其吸水特性,污泥气化渣骨料可在混凝土中起到内养护的作用,并优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因此具备作为骨料用于回填混... 采用污泥气化渣完全替代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制备了回填混凝土,并在实验室和实际工程中进行了设计和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其吸水特性,污泥气化渣骨料可在混凝土中起到内养护的作用,并优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因此具备作为骨料用于回填混凝土的可行性;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即砂率为60%,粗骨料中5~10 mm粒径占比为60%,预湿用水量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气化渣 回填混凝土 流动性能 抗压强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直螺栓接头混凝土应变分布及刚度变化规律
15
作者 叶宇航 张帆 +3 位作者 罗旭 高学奎 徐文田 柳献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9,共7页
依托下穿白云机场盾构隧道工程,开展了不同偏心距作用下短直螺栓接头足尺试验,分析了接头混凝土和螺栓的应变特征,探究了接头刚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靠近接头端面处接头受压核心区压应变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而非受压区应变较小;拉压区... 依托下穿白云机场盾构隧道工程,开展了不同偏心距作用下短直螺栓接头足尺试验,分析了接头混凝土和螺栓的应变特征,探究了接头刚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靠近接头端面处接头受压核心区压应变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而非受压区应变较小;拉压区混凝土应变不满足平截面假定,随着远离接头端面混凝土应变表现为沿管片厚度线性变化,接头影响逐渐削弱,接头的影响区域约为距离接头端面338 mm内;在影响区域内混凝土应变不均匀时的压缩变形与假定为混凝土应变均匀时的压缩变形等效的前提下,计算得到混凝土压缩变形影响深度约为300 mm;将该影响深度值带入接头受力解析式中计算,接头刚度理论值与试验值基本相等,验证了该值的正确性;试验和理论计算均表明正弯矩作用下,随着偏心距增大,接头刚度以指函数形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管片 短直螺栓接头 接头刚度 接头混凝土应变 压缩变形影响区 足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89
16
作者 朱光 刘国生 +2 位作者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挤压活动 深部过程 玄武岩喷发 地震活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基本特征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2
17
作者 徐兴旺 马天林 +4 位作者 孙立倩 李贵书 张学勤 徐湘康 吴继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发育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石炭系东西向火山-沉积建造中,由一组走向东西、产状陡立的透入性片理组成。眼球状结构、平行带状结构和菱形网状结构是韧性挤压带不同构造区亚带的排布格式,它们相对变形带主...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发育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石炭系东西向火山-沉积建造中,由一组走向东西、产状陡立的透入性片理组成。眼球状结构、平行带状结构和菱形网状结构是韧性挤压带不同构造区亚带的排布格式,它们相对变形带主界面而言具有很好的对称性。片理构造、拉伸线理构造、同生褶皱构造、布丁构造、压力影构造、碎斑构造、粒内面理构造、位错构造和矿物光轴优选定向等韧性构造形迹发育,这些不同尺度的韧性变形构造形迹的组构都具以片理面为对称面而呈现出对称的特征。韧性挤压带横分为3个亚带,3个亚带岩石形变相变和应力应变等方面都呈横向对称状分布。“奶油饼”结构是韧性挤压带的应变结构。该韧性挤压带成因于南北两侧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的南北向水平共轴挤压作用,形成于255Ma至280Ma(早二叠世),压扁机制是该韧性变形带的变形机制,它的力学性质表明该韧性变形带不应属于南北两大板块之间的俯冲-剪切带,其成因可能与板块孤后盆地的对称开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挤压带 动力学意义 新疆 东天山 变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 被引量:39
18
作者 胡英国 卢文波 +2 位作者 陈明 严鹏 周创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278-3284,共7页
归纳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爆破损伤模型关于损伤变量的定义方法,基于FORTRAN与LS-DYNA自定义接口,将5种典型的爆破损伤模型成功导入LS-DYNA。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对5种爆破损伤模型计算的精确性进行了对比计算和验证。结果表明,KUS模型... 归纳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爆破损伤模型关于损伤变量的定义方法,基于FORTRAN与LS-DYNA自定义接口,将5种典型的爆破损伤模型成功导入LS-DYNA。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对5种爆破损伤模型计算的精确性进行了对比计算和验证。结果表明,KUS模型与RFPA模型对应的结果与实测值更接近。选取计算结果较为准确的KUS模型进行改进,考虑压缩损伤,并修正了宏观弹性常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拉压损伤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计算精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拉压损伤模型可以更好地定量描述岩体爆破损伤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区 爆破损伤模型 对比 拉压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戈 程永德 +2 位作者 王涛 田庆华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7-442,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仅伴有... 目的对比研究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仅伴有单节椎体致密带形成。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双针法或单针法PVP向病椎内穿刺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对比分析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壁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比较。结果使用双针法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及分布情况方面均显著多于单针法(P<0.05),骨水泥渗漏率少于单针法(P<0.05)。术后3 d、6周及1年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6周及1年时,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时,两组再发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入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尽管双针法较单针法手术时间更长,X线暴露时间和透视次数也更多,但却能取得更理想的骨水泥分布、更好的早期疗效以及更少的近期并发症,而在中远期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壁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及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致密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被引量:31
20
作者 龙涛 石宵爽 +1 位作者 王清远 李浪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3-47,共5页
试验利用再生粗骨料替代天然粗骨料,设计6组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0%、50%和100%)的碱激发粉煤灰基地聚物再生混凝土和普通再生混凝土的配比方案,测试了其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对比分析了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与普通再生混凝土... 试验利用再生粗骨料替代天然粗骨料,设计6组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0%、50%和100%)的碱激发粉煤灰基地聚物再生混凝土和普通再生混凝土的配比方案,测试了其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对比分析了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与普通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差异以及不同取代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对微观结构的观察,解释分析了试验中不同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龄期,地聚物再生混凝土比再生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随着再生骨料含量的增高,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都逐渐降低。反应原理和生成产物的不同使得地聚物混凝土的基体和界面过渡区更加密实,是其获得较高强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粉煤灰 再生骨料 抗压强度 微观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