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晓虹 高莹 +2 位作者 杨建浩 蔡留意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1,共5页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伸咬合位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等不同[牙合]位的咬合时间、咬合力分布及咬合接触点等相关数据,分析排齐整平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排齐整平后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及左、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小;排齐整平后的[牙合]力百分比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小,尖牙前磨牙区增加;排齐整平后的[牙合]接触点数目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少,磨牙区增加,前伸咬合位的切牙区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的工作侧增加(P<0.05)。结论: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能客观评估咬合功能;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存在早接触、[牙合]干扰等异常咬合,通过排齐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使咬合功能趋向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 咬合功能 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纤维桩并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1例
2
作者 徐宇琛 尹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8-542,共5页
探讨采用数字化导板去除折断纤维桩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1例左上侧切牙纤维桩折断后采用定制车针及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完成根管再治疗后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 探讨采用数字化导板去除折断纤维桩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1例左上侧切牙纤维桩折断后采用定制车针及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完成根管再治疗后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及氧化锆全冠修复,并采用T-ScanⅢ系统进行咬合测试,为纤维桩折断后行二次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导板 定制车针 一体化纤维桩核 咬合测试 t-scan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牙合)学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文倩 李晓茜 +2 位作者 马丽 马晓妮 徐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咬合及肌电特点,为无牙颌固定种植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其中A组上颌为固定种植修复,B组上颌为天然牙列,C组上颌为可摘局部义齿,每组20例患者。使用T-sca... 目的探讨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咬合及肌电特点,为无牙颌固定种植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其中A组上颌为固定种植修复,B组上颌为天然牙列,C组上颌为可摘局部义齿,每组20例患者。使用T-scan记录4种颌位的咬合特点,采用肌电仪记录静息状态及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和咬肌的电位变化,探讨咬合与肌电之间的联系。结果咬合分析结果:C组的咬合接触时间、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及咬合力中心左右向偏移度、咬合力中心位移、前伸颌及侧方颌的咬合分离时间均大于A、B两组(P<0.05),3组最大咬合力时咬合力中心前后向偏移度及前牙区咬合力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分析结果:C组的静息状态下肌电幅值、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大于A、B两组(P<0.05),A、B组的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肌电幅值大于C组(P<0.05)。结论在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中,当上颌为可摘局部义齿时,咬合不稳定程度及咬合力中心偏移大于上颌为固定种植修复和天然牙列的患者。咬合与肌电息息相关,上颌可摘局部义齿可造成肌电活动增加,降低咀嚼肌的潜力,双侧肌电的不对称与咬合不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颌患者 固定种植修复 咬合分析系统 t-scan 肌电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