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胞外段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汲翔 郭勋 +2 位作者 范丹丹 康巧珍 袁维堂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克隆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胞外段(ICOSL-N)基因,构建pET22b-ICOSL-N-Ig原核表达载体,实现ICOSL-N与IgG4体外融合表达。方法:设计并合成T细胞ICOSL-N和IgG4基因特异性引物,RT-PCR法从小鼠脾脏中克隆出ICOSL-N,PCR重叠延伸技术... 目的:克隆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胞外段(ICOSL-N)基因,构建pET22b-ICOSL-N-Ig原核表达载体,实现ICOSL-N与IgG4体外融合表达。方法:设计并合成T细胞ICOSL-N和IgG4基因特异性引物,RT-PCR法从小鼠脾脏中克隆出ICOSL-N,PCR重叠延伸技术将ICOSL-N与IgG4基因融合,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ICOSL-N-Ig,转化E.coli BL21(DE3)工程菌,筛选鉴定阳性克隆,IPTG诱导阳性重组子,SDS-PAGE法鉴定融合蛋白ICOSL-N-Ig的表达。结果:融合基因ICOSL-N-Ig的PCR扩增产物大小约1425 bp,符合理论值;原核表达载体pET22b-ICOSL-N-Ig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结果符合预期;在诱导后的菌体中检测出大小为53800的蛋白诱导条带,且与目标蛋白的大小一致。结论:成功克隆ICOSL-N基因,实现ICOSL-N在E.coli BL21(DE3)工程菌中与IgG4的融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可诱导刺激分子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马颐姣 李永柏 +1 位作者 杨军 王国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川崎病(KD)及KD伴有冠状动脉损害,IVIG非敏感型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8例KD组和30例KD IVIG治疗组ICOSmRNA表达的变化。同时以25例同龄健康儿童和20例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川崎病(KD)及KD伴有冠状动脉损害,IVIG非敏感型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8例KD组和30例KD IVIG治疗组ICOSmRNA表达的变化。同时以25例同龄健康儿童和20例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结果 KD组与对照相比,ICOSmRNA表达显著升高(17.97±7.22对8.01±5.15,P<0.01)。其中冠状动脉损害组较无冠状动脉损害组ICOS表达异常升高(29.09±10.55对11.68±5.11,P<0.01)。KD IVIG组与KD组比较,ICOSmRNA表达降低(13.03±5.15对17.97±7.22,P<0.05)。其中IVIG不敏感组与IVIG敏感组比较,ICOS表达显著升高(21.57±6.22对9.85±5.89,P<0.05)。结论 B7/CD28家族分子中正性调节因子ICOS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KD免疫失衡的原因之一,正性调节因子过度表达可能与KD冠状动脉损害有关。IVIG治疗在纠正KD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中发挥作用,同时可能有下调正性调控因子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可诱导刺激分子 B7/CD28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艾美耳球虫Th1类细胞因子刺激性分子EmARM-β对鸡PBMC和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蒲响林 潘仰栋 +6 位作者 相权珈 孙晓婷 陆明敏 严若峰 徐立新 李祥瑞 宋小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巨型艾美耳球虫Th1类细胞因子刺激性分子Armadillo/β-catenin样重复序列蛋白(EmARM-β)对鸡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分选法分别分离出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巨型艾美耳球虫Th1类细胞因子刺激性分子Armadillo/β-catenin样重复序列蛋白(EmARM-β)对鸡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分选法分别分离出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CD8^(+)T细胞和CD4^(+)CD25^(-)T细胞,之后将EmARM-β重组蛋白(rEmARM-β)分别与上述细胞进行体外共孵育6 h,利用CCK-8试剂和qPCR法分别检测并分析其对上述细胞增殖能力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经免疫磁珠分选后,流式细胞术检测鸡CD8^(+)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的纯度分别为93.01%和88.88%。与对照组相比,rEmARM-β显著促进鸡PBMC的增殖能力,显著上调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17a)mRNA水平;显著促进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上调其ifn-γ、il-2和tnf-α mRNA水平,显著上调穿孔素、fasl(Fas配体)和fas mRNA水平;能显著促进CD4^(+)CD25^(-)T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上调其ifn-γ和il-2 mRNA水平,下调il-4和il-10 mRNA水平。[结论]EmARM-β可以有效促进鸡PBMC和T细胞亚群(CD8^(+)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的增殖能力,提升其Th1类细胞因子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提示EmARM-β具有研发鸡球虫病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艾美耳球虫 th1类细胞因子刺激分子 EmARM-β t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介导的Th17细胞极化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瑜 王博士 +3 位作者 惠旭 乔君 李委振 孙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4-540,共7页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介导的Th17细胞极化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4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SHR-C组及SHR-I组,分别用0.01 mol/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ICOS阻断型单克隆抗体干预2周。采用无创尾动脉...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介导的Th17细胞极化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4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SHR-C组及SHR-I组,分别用0.01 mol/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ICOS阻断型单克隆抗体干预2周。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仪动态监测大鼠的血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大鼠脾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的频数变化。RT-PCR法动态检测大鼠肾脏中IL-17A 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ELISA法动态检测大鼠肾脏及血浆中IL-17A和TGF-β1的表达水平。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SHR-C组大鼠从第10周始血压显著高于同期的SHR-I组大鼠(P<0.05或P<0.01)。从6周始SHR-C组的大鼠Th17细胞频数显著高于同期SHR-I组(P<0.05)。SHR-C组的大鼠肾脏中IL-17A m RNA表达亦显著高于同期SHR-I组(P<0.05),且其血浆和肾脏中IL-17A、TGF-β1的表达显著高于同期SHR-I组(P<0.05)。与SHR-C组相比,SHR-I组的大鼠肾脏纤维化程度降低,在30周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由ICOS介导的Th17细胞极化在高血压导致的肾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诱导刺激分子 tH17细胞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肾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免疫状态肝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勇 胡维昱 +2 位作者 赫建帅 张永明 吴力群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6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肝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及其判断肝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的价值。方法 52例肝移植受者,分为免疫耐受组28例、急性排斥反应组(排斥组)13例、药物不良反应组(药...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肝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及其判断肝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的价值。方法 52例肝移植受者,分为免疫耐受组28例、急性排斥反应组(排斥组)13例、药物不良反应组(药物反应组)1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三组患者外周血CD4+、CD8+及CD80、CD86的表达水平,并计算CD4+/CD8+。结果与免疫耐受组和药物反应组比较,排斥组患者外周血CD8+水平较低,而CD4+、CD4+/CD8+、CD80、CD86均较高(P<0.05~0.01)。与免疫耐受组比较,药物反应组患者外周血CD8+、CD80、CD86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而CD4+、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CD80、CD86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t淋巴细胞亚群 刺激分子 急性排斥反应 药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曾慧 吴德沛 +2 位作者 欧阳建 何广胜 王秀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82-1085,共4页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TLA-4、PD-1、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MDS组CD28表达下降,CD154升高,CTLA-4、PD-1、CD25表达明显升高。随着疾病恶性程度的增高,RAEB/RAEB-t组CTLA-4、PD-1的表达以及CTLA-4/CD28比值亦较RA/RARS组升高。结论:MDS患者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存在异常改变,其表达异常可能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刺激分子 CD3^+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γδ 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红利 毛羽飞 +5 位作者 许铖鋮 郑婷婷 吴菲 卜玲 周月鹏 毛朝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γδT细胞与自身抗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机制,寻找潜在的干预靶点。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HT患者、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5例HT和5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及其亚型的比例水平;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γδT细胞与自身抗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机制,寻找潜在的干预靶点。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HT患者、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5例HT和5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及其亚型的比例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HLA-DR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配体(CD40L)、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γδT细胞和B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g G、Ig M水平,并通过抗体阻断实验分析参与B细胞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T患者Vδ1+γδ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69、HLA-DR、CD40L、ICOS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γδT细胞和B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g G的水平显著增高,而添加抗CD40L和抗ICOS抗体能够使共培养上清中Ig G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HT患者的γδT细胞通过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L和ICOS为B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辅助其产生抗体,提示γδT细胞在HT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ΓΔt细胞 刺激分子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利平 包晓辰 +4 位作者 魏玮 陈洁 邵宇 王健民 钱其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9-914,共6页
目的阻断可诱导共刺激途径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能能增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防治作用。文中旨在构建携带小鼠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 目的阻断可诱导共刺激途径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能能增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防治作用。文中旨在构建携带小鼠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MSCs,为转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含有EcoRⅠ、SalⅠ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ICOS,将扩增产物克隆到穿梭质粒PDC318上,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正确,将其与含有5型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PE3-F11B-EGFP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筛选获得含有IC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行PCR鉴定。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293细胞,扩增后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用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测定病毒滴度,并转染小鼠MSCs。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鉴定,证实含有ICOS基因,病毒滴度为6.54×109pfu/ml。转染小鼠MSCs,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ICOS表达率为90.16%。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小鼠IC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获得高滴度的病毒,能高效转染小鼠MSCs,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可诱导刺激分子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冰 朱一蓓 张学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共刺激分子的作用不仅限于对T细胞的激发、赋予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且参与Th细胞的极化。OX40/OX40L和ICOS/ICOSL信号介导Th2细胞分化;ICAM-1/LFA-1以及人4-1BB/4-IBBL信号介导Th1细胞分化;CD40/CD40L信号在Th1/Th2型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D-L1/PD-1可能与Th1细胞极化有关,而人PD-L2/PD-1共刺激信号下调Th1应答;人B7-H3信号参与Th1型免疫反应,鼠B7-H3信号负向调控Th1细胞分化;B7-1分子选择性的促进Th1反应,而B7-2分子参与调节Th2反应。深入探讨DC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的关系,调整Th1或Th2优势应答类型,可能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刺激分子 tH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协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鲍轶 郭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6,共4页
根据T细胞受体的不同,人体T淋巴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近年αβT细胞共刺激信号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耐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而在γδT细胞相关的研究较少。明确这些共刺激分子及其信号通路在γδT细胞免疫应答的不同阶... 根据T细胞受体的不同,人体T淋巴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近年αβT细胞共刺激信号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耐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而在γδT细胞相关的研究较少。明确这些共刺激分子及其信号通路在γδT细胞免疫应答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正向负向调节作用,将为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后排斥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Βt细胞 ΓΔt细胞 刺激分子 t细胞活化 t细胞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可诱导共刺激分子CHO细胞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庆莉 刘梦蕾 +1 位作者 龙宪连 沈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molecule,ICOS)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筛选稳定表达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RT-PCR法从人PBMC中获取ICOScDNA,定向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 目的:构建携带人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molecule,ICOS)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筛选稳定表达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RT-PCR法从人PBMC中获取ICOScDNA,定向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备逆转录病毒重组体pMSCV-ICOS;经病毒包装细胞包装后抗性筛选出产高滴度病毒的细胞株,用高滴度病毒上清感染CHO细胞,抗性筛选出稳定表达细胞株。将CHO-ICOS细胞和PBMC以不同比例(1:1、1:2、1:5、1:10)共培养,加入亚刺激剂量(200ng/ml)的抗人CD3抗体,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PBMC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表达情况,并以CHO-pMSCV细胞和PBMC以1:1比例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以及未处理的PBMC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成功构建逆转录病毒重组体pMSCV-ICOS,筛选出稳定表达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相比,CHO-ICOS细胞与PBMC共培养能抑制CD3抗体诱导的PBMC增殖及活化(P<0.05或P<0.01),细胞比例为1:1时抑制率最大,分别为(68±5.9)%、(44.08±3.26)%。结论:成功建立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膜稳定表达人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为今后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诱导刺激分子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共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琴 袁辉 +4 位作者 刘鹏鹰 张帆 刘磊 李永柏 李成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86,190,共4页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48例桥本甲状腺炎(HT)、51例Graves病(GD)和50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的甲状腺组织中CD54、CD40和B7-1的表达,应用Mia...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48例桥本甲状腺炎(HT)、51例Graves病(GD)和50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的甲状腺组织中CD54、CD40和B7-1的表达,应用Mias99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3种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在HT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强阳性染色区域主要分布在甲状腺滤泡细胞胞膜和细胞质;在GD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大部分呈弱阳性表达,少数病例在浸润的淋巴细胞区呈强阳性表达;在NTG的甲状腺组织中呈阴性表达。②CD54、CD40和B7-1的阳性颗粒面积、平均吸光度及积分吸光度值比较:HT组明显高于GD组,而GD组明显高于NTG组,3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IT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刺激分子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4-1BBL和B7-1对人T淋巴细胞的协同激发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丽琴 徐颖 +2 位作者 邓忠彬 於葛华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目的 :探讨 4 1BBL和B7 1这 2种共刺激分子在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阴性选择方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分析共刺激分子对T细胞的激发作用 ;3H TdR掺入法测定... 目的 :探讨 4 1BBL和B7 1这 2种共刺激分子在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阴性选择方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分析共刺激分子对T细胞的激发作用 ;3H 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 ;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 ;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 :经免疫磁珠阴性选择分离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T细胞纯度 >90 %;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 (XG细胞 )转染 4 1BBL和B7 1cDNA后 ,细胞膜表面能稳定高表达这 2个分子 ,4 1BBL和B7 1转基因细胞也均能使同种异体T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存活时间延长和介导细胞因子IL 2的分泌 ,且 2种共刺激分子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结论 :4 1BBL和B7 1分子具有赋予XG细胞对T细胞的体外激发、促增殖和分泌IL 2的作用 ,4 1BBL和B7 1分子能产生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分子 4-1BBL B7-1 t淋巴细胞 协同激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基因敲除小鼠CD154和CD40动态变化及对Th1/Th2偏移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瑜 夏超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8-904,共7页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ICOS配体(ICOS ligand,ICOSL)信号通路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CD154、CD40表达及Th1/Th2偏移的影响。方法:建立ICOSL基因敲除(ICOSL knockout,ICOSL-KO)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ICOS配体(ICOS ligand,ICOSL)信号通路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CD154、CD40表达及Th1/Th2偏移的影响。方法:建立ICOSL基因敲除(ICOSL knockout,ICOSL-KO)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疾病模型,于感染前和感染后4、7、12、16、20周,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小鼠脾细胞与肝虫卵肉芽肿周围炎性浸润细胞CD154、CD40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脾细胞经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诱导72 h后培养的上清液中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及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 G、Ig G1、Ig G2a的水平;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病变动态变化。结果:感染后4、7、12、16、20周,ICOSL-KO小鼠脾细胞CD154、CD40水平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显著降低[CD154为(18.62±4.76)%vs.(27.91±3.94)%、(22.44±4.67)%vs.(40.86±5.21)%、(25.50±6.81)%vs.(43.81±8.41)%、(20.22±5.28)%vs.(40.95±7.34)%、(17.87±4.59)%vs.(33.16±6.31)%,皆P<0.01;CD40为(19.43±3.26)%vs.(24.37±3.59)%、(23.00±4.47)%vs.(31.80±5.86)%、(24.46±5.01)%vs.(35.85±5.32)%、(23.42±4.69)%vs.(33.30±6.14)%、(22.85±3.78)%vs.(30.88±5.94)%,皆P<0.05]。感染后7、12、16、20周,ICOSL-KO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炎性浸润细胞CD154、CD40水平与野生型小鼠相比,亦显著降低[CD154为(0.319±0.066)vs.(0.488±0.086)、(0.389±0.067)vs.(0.596±0.082)、(0.378±0.064)vs.(0.543±0.072)、(0.348±0.069)vs.(0.523±0.076),皆P<0.01;CD40为(0.398±0.066)vs.(0.546±0.079)、(0.461±0.085)vs.(0.618±0.076)、(0.453±0.087)vs.(0.587±0.074)、(0.449±0.065)vs.(0.565±0.082),皆P<0.05]。感染后,ICOSL-KO小鼠IFN-γ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而IL-4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其Th2分化指数亦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1)。ICOSL-KO小鼠血清SEA特异性抗体Ig G、Ig G1、Ig G2a的水平与Ig G1/Ig G2a的比值亦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1),且ICOSL-KO小鼠的肝虫卵肉芽肿体积显著小于野生型小鼠(P<0.01)。结论:ICOS-ICOSL信号通路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对Th1/Th2偏移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控CD154-CD40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诱导刺激分子 CD40配体 tH1/tH2平衡 日本血吸虫 小鼠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15
作者 金秀国 方国安 +3 位作者 刘波 刘晓光 庄晓玲 方汉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2-363,共2页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临床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 6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5 0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型患者CD+ 4 细胞及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正...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临床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 6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5 0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型患者CD+ 4 细胞及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三组患者CD2 8、CD+ 8CD+ 2 8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而CD80 、CD+ 8CD-2 8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CD2 8、CD80 、CD+ 8CD+ 2 8、CD+ 8CD-2 8的表达及CD4/CD8细胞比值在各型患者间均有明显差异 ,而CD3 、CD8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检测 ,对指导乙肝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分子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D28 表达 外周血t细胞 正常 亚群 比值 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诱导骨髓来源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分泌IL-6
16
作者 唐古生 吴君 +1 位作者 丁庆莉 沈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0-227,共8页
目的:分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可溶性融合蛋白(ICOSIg)能否向不成熟DCs传递逆向信号及其性质。方法:以流式细胞仪结合特异性抗体检测DCs表型分子改变;以ELISA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变化;以RT-PCR检测各组DCs细胞内细胞因子及受体、趋... 目的:分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可溶性融合蛋白(ICOSIg)能否向不成熟DCs传递逆向信号及其性质。方法:以流式细胞仪结合特异性抗体检测DCs表型分子改变;以ELISA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变化;以RT-PCR检测各组DCs细胞内细胞因子及受体、趋化因子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ICOSIg或膜锚定ICOS作用于不成熟DCs,均可诱导其高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83等表型分子;促进DCs特异性分泌IL-6。结论:ICOS作用于不成熟DCs表面的ICOSL可以向DCs细胞传递逆向信号,诱导DCs细胞高分泌IL-6,同时其表面重要的表型分子也上调,可能参与了DCs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其信号转导机制可能涉及p38-MAPK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诱导刺激分子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逆向信号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CⅡTA基因及其突变体调节树突状细胞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17
作者 杨滨 郭慈仁 +1 位作者 程祖建 欧启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69-1070,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ⅡtA基因 MHC分子 刺激分子 转染 Ⅱ类分子 突变体 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分子 递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英文)
18
作者 余美霞 刘迅 +6 位作者 周咏明 程艳香 程静 邱宇珍 邢晓磊 姚春红 白如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1-1255,共5页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细胞活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D80和CD86 mRNA表达情况;...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细胞活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D80和CD86 mRNA表达情况;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后,用75 Gy Co-60照射HL-60细胞,杀死HL-60细胞,保留抗原性作为刺激细胞,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不同浓度HL-60细胞刺激健康人单个核细胞,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表明:MG132上调HL-60细胞表达CD86,MG132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率呈浓度依耐性和时间依耐性。结论:高浓度的MG132对HL-60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低浓度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有增殖作用。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能促进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剂 刺激分子 抗原 CD86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靶点用于小鼠佐剂诱导型关节炎模型的可行性
19
作者 汪嘉晨 邵帅铭 +2 位作者 荆承玮 陈枫涛 闫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6-991,共6页
目的观察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靶点用于小鼠佐剂诱导型关节炎(AI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只BALB/c小鼠,于右后爪分别注射等剂量完全弗氏佐剂(AIA组,n=10)或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n=10),之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ICOS-IRD680 mAb探针(AIA... 目的观察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靶点用于小鼠佐剂诱导型关节炎(AI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只BALB/c小鼠,于右后爪分别注射等剂量完全弗氏佐剂(AIA组,n=10)或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n=10),之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ICOS-IRD680 mAb探针(AIA组)或IgG-IRD680 mAb探针对照组,比较24及48 h后2组近红外荧光成像右爪与左爪荧光强度比值;提取小鼠总RNA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针对对照组提取脾脏原代T细胞并分选磁珠阴性T细胞,以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诱导活化T细胞形成,检测其表面ICOS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相比对照组,AIA组ICOS基因表达显著上调、T细胞占比增高,FoxP3+调节性T细胞、CD8+T细胞及CD4+T细胞中ICOS分布较多。对照组分选磁珠阴性T细胞前、后CD3+T细胞纯度分别为65.31%和90.14%;其中,ICOS蛋白阳性小鼠CD4+T细胞在活化前、后占比分别为7.14%及31.20%,且活化CD4+T细胞ICOS蛋白平均荧光强度(586±25)显著高于未活化者(161±31)(t=25.390,P<0.001)。注射探针后24及48 h,AIA组右爪/左爪荧光强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t=34.600、P<0.001;t=23.380、P<0.001)。相比对照组,AIA组小鼠心、肝、肾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且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肌酐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ICOS靶点用于小鼠AIA模型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光学成像 诱导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家族共刺激分子VSIG4在巨噬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鸣 王沂芹 +3 位作者 李燕 陶光利 庞琪 袁发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35-2339,共5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表达共刺激因子VSIG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对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VSIG4基因敲除型(VSIG4-/-)小鼠和同窝的野生型(VSIG4+/+)小鼠(遗传背景为C57BL/6)腹腔收集巨噬细胞,...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表达共刺激因子VSIG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对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VSIG4基因敲除型(VSIG4-/-)小鼠和同窝的野生型(VSIG4+/+)小鼠(遗传背景为C57BL/6)腹腔收集巨噬细胞,在CD3单抗的刺激下与T细胞共培养,设为VSIG4-/-/T组及VSIG4+/+/T组,经CD3单抗刺激的T细胞单独培养设为对照组,未经CD3单抗刺激的T细胞单独培养设为空白组。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FACS测T细胞的活化标志CD6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2、IFN-γ蛋白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IL-2、IFN-γ基因水平表达变化。结果两共培养组中T细胞3 H掺入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CD69阳性率、IL-2、IFN-γ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同样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VSIG4+/+/T组中T细胞以上指标相对于VSIG4-/-/T组下降更加明显,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巨噬细胞特异表达的共刺激因子VSIG4在巨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t细胞 刺激分子 VSIG4 基因敲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