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涉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夕晨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9,共9页
涉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高危性,对铁路运营和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直接影响。本文基于故障树分析法,针对涉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地识别与分析,发现设备设施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主要诱发原因,并构建了安全风险模型。通... 涉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高危性,对铁路运营和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直接影响。本文基于故障树分析法,针对涉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地识别与分析,发现设备设施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主要诱发原因,并构建了安全风险模型。通过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的分析,明确了关键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包括设备设施管理优化、人员安全意识提升、施工环境改善、管理体系完善以及外部环境预防等,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手段,降低涉铁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铁路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铁工程施工 安全风险 故障树分析法 设备设施管理 人员安全培训 安全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吴小林 金衍 +2 位作者 李景叶 詹亚力 耿娇娇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行业特色高校由其办学属性决定,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一所油气能源特色高校,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转型发展双重使命挑战,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 行业特色高校由其办学属性决定,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一所油气能源特色高校,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转型发展双重使命挑战,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学科发展新格局,以此为龙头,依托产学研合作办学优势,打造“思政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建立了“内部保证、外部认证、智能赋能”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其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 培养模式 质量保障体系 行业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龙 孙楠楠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57,共6页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待厘清、课程体系构建有待更新、实践教学资源有待丰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面对这些现实困境,需要从明确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新文科课程体系、...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待厘清、课程体系构建有待更新、实践教学资源有待丰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面对这些现实困境,需要从明确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新文科课程体系、重视文科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文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促进新文科教育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新论 被引量:4
4
作者 汪诗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9,共13页
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创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人才培养与学科内涵及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科内涵形塑的,学... 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创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人才培养与学科内涵及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科内涵形塑的,学科功能则决定了人才培养类型,学科制仍是目前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鉴于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面对各种可知或未知因素的挑战,故作为一门新学科,区域国别学在学科建设方面要系统谋划,把培养区域国别研究的“通才+专才”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通才 专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农业大学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
作者 张胜利 代金玲 +3 位作者 卢秀琴 王冰 白玉娥 何炎红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7期22-25,共4页
该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智慧林业专业建设为例,提出立足内蒙古,面向西部,旨在培养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林业生产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多学科交叉... 该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智慧林业专业建设为例,提出立足内蒙古,面向西部,旨在培养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林业生产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以及多元化教改评体系,初步探索适合内蒙古林业现代化的智慧林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为其他林业院校该专业建设的先驱,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相关院校共同推进智慧林业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林业 人才培养模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 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学科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建林 邹菲 +2 位作者 王茜 宋志飞 王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5-366,共12页
中国储能市场已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对储能及其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随之激增,但储能作为一门新型交叉型应用学科,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明确。因此,该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储能学科建设以及储能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储能市场已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对储能及其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随之激增,但储能作为一门新型交叉型应用学科,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明确。因此,该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储能学科建设以及储能实验平台建设、教材、期刊等情况,指出目前储能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储能学科特色,针对储能学科重点,对储能学科体系构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储能 新工科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演进、边界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有粮 张孜贤 +1 位作者 吴绍奎 熊文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2,共10页
研究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演进予以溯源、梳理,对运动训练学学科边界予以廓清,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认为:①运动训练学历经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摸索、知识的凝练与交叉,形成了经验形态知识、原理形态知识和交叠形态... 研究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演进予以溯源、梳理,对运动训练学学科边界予以廓清,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认为:①运动训练学历经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摸索、知识的凝练与交叉,形成了经验形态知识、原理形态知识和交叠形态知识三大知识形态。②廓清运动训练学学科边界,应调适学科独立性与兼容性的适当张力,并聚焦于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明确研究对象,凸显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主体性;二是,坚定学科立场,建立“自主—开放”的核心知识系统;三是,开拓全球视野,构成“全球—在地”的知识网络集群。研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①多源立体式扩展知识来源,匡补运动训练学学科内容;②统筹运动训练学学科群,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③兼容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社会科学取向的运动训练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学科体系 知识形态 学科边界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东霞 杨莉娜 +1 位作者 宋晓珂 许云章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基于目前青海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课程教学现状,结合线下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和实施经验,并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初步探索适合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线下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根据目前该课程实施情况,从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的必要... 基于目前青海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课程教学现状,结合线下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和实施经验,并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初步探索适合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线下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根据目前该课程实施情况,从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模式两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提出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改革思路和目标,并进行实践和推广运用,为农学专业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为青海大学农学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保障,也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下一流课程 耕作学 农学专业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共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戈 任妍 段涛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16,共6页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档案学科作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应对这一变革,本文分析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档案学科作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应对这一变革,本文分析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并探讨了其在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共生理论的指导,档案学科体系被视为一个与其他学科、技术领域及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而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打破传统模式,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为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档案学科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推动档案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档案学科 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 交叉融合 课程体系 数字人文 共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组织科研平台如何高质量发展--基于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眭依凡 罗莹 幸泰杞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有组织科研是相对于以往松散型、个体化的传统科研范式而言的,是政府系统或社会组织基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协同攻关的集团化科研范式。从组织科研治理的视角而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重大有组织科研平台,具... 有组织科研是相对于以往松散型、个体化的传统科研范式而言的,是政府系统或社会组织基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协同攻关的集团化科研范式。从组织科研治理的视角而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重大有组织科研平台,具有科研战略目标、重大科研项目、多学科人才组织、科研经费资源、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成果评价应用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及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但其目前却存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作用发挥不够、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组织模式和科研治理创新乏力以及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等现实问题。为此,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要重新明确自身定位、完善对核心要素的治理、重视及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推动有组织科研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地方高校 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邬跃 管晗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0-33,共4页
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智能建造专业设立时间短,培养体系仍在探索中,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供给难以适应实践的需求,亟需培养大批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智能建造的应用。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完善专科... 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智能建造专业设立时间短,培养体系仍在探索中,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供给难以适应实践的需求,亟需培养大批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智能建造的应用。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完善专科、本科层次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增加专业点设置、完善专业教材及课程资源、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措施,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扩大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造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培养体系 专业教材及课程资源 实习实训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12
作者 陈龙高 李效顺 +2 位作者 张训迪 李龙 陈龙乾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4,共7页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与统计调查法系统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进而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发展路径的...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与统计调查法系统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进而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发展路径的建议。结果表明:(1)现行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较难达到国土空间规划对人才掌握知识技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求,且存在相应的薄弱或空白知识领域。(2)不同二级学科类型在培养目标方面具有自身的培养特色。(3)经济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全部相关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共有高频词。(4)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二级学科应作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学科基础。(5)规划、经济与管理知识领域是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专业教育内容。据此,文章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展的路径建议:构建本硕博贯通式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不同的相关学科背景,建立具有相应优势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方向;构建基础+方向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执业技能认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文章研究结论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 人才培养体系 发展路径 微词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被引量:46
13
作者 佟瑞鹏 张艳伟 +3 位作者 杨云云 许素睿 姜伟 傅贵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0-155,共6页
为促使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能够有效应对新一轮的科技、产业变革,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首先,分析现阶段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定位其研究领域,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确立安全工程学科... 为促使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能够有效应对新一轮的科技、产业变革,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首先,分析现阶段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定位其研究领域,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确立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然后通过整合、增设、升级等措施优化课程设置,运用新兴多媒体、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最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改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表明:新工科建设对当前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转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改进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安全工程 教学体系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科技查新机构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欣 刘小溪 +3 位作者 盛安琪 庄伟 戚欢 刘宏军 《现代情报》 CSSCI 2014年第12期130-133,共4页
本文就科技查新机构人才梯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选拔查新机构优秀管理者、优化配置查新机构从业人员、完善科技查新培训机制、健全机构人员管理制度几方面指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科技查新 人才梯队建设 管理者 优化配置 培训机制 管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工程人才多维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亮 孙一伟 王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7,共6页
为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满足跨文化交流现实需求的安全工程人才,围绕“三低一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世界一流专业发展定位,提出思政教育全程化、培养目标精英化、课程内容前沿化、试验研创自主化,实践训练... 为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满足跨文化交流现实需求的安全工程人才,围绕“三低一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世界一流专业发展定位,提出思政教育全程化、培养目标精英化、课程内容前沿化、试验研创自主化,实践训练国际化的“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三全育人”、研讨式课程、开放自主试验、海内外实习实践等方法,构建一流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结果表明:该人才培养体系在大学生创新训练、挑战杯、互联网+等项目及获奖方面成果显著,有助于拓展教学资源,产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国家规划教材等系列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多维能力 人才培养体系 一流学科 “三全育人” 研讨式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 被引量:55
16
作者 黄英杰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79,85,共7页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代中国大学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大学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模式、走向卓越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这一大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做到四个结合:与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与人的培养相结合...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代中国大学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大学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模式、走向卓越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这一大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做到四个结合:与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与人的培养相结合;与人的真理探讨相结合;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如是,创新创业教育才不至于陷入物质功利主义驱动下职业主义的大学发展陷阱,实现育人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根本教育使命,彰显大学教育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学科建设 人的培养 人的真理 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4
17
作者 黄凯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共4页
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面临的难点,结合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着力构建适应高校自身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 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面临的难点,结合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着力构建适应高校自身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旨是确立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理念,强调安全素质的形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安全教育应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教育 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落,还是兴盛?——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前景的争鸣与反思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竹立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4,共10页
教育技术领域前景广阔、越来越好,但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前景堪忧,路越走越窄的问题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学科专业"衰落"的原因可概括为传统职能日益削弱、学科转型尚未成功。学科转型不成功的原因与学科定位不清、不准有很大... 教育技术领域前景广阔、越来越好,但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前景堪忧,路越走越窄的问题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学科专业"衰落"的原因可概括为传统职能日益削弱、学科转型尚未成功。学科转型不成功的原因与学科定位不清、不准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科定位的错误,导致学科的研究范式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脱离实际等严重问题。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既不是教育,也不是技术,而应该是教育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育与技术互动中的问题。教育技术人的使命就在于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广大教师作出示范。教育技术学不应该归为教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而应该成为教育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教育技术的主流研究范式不应该是系统科学方法,而应该是更接地气的质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应该创立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应该吸收各方面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市场需求,分层培养各类教育技术人才,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学科定位 系统科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产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路径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谭爽 许明欣 王泽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为厘清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学科良性发展,通过回顾学科建设历史,来分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肩负的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研究表明: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知识生产者离散、知识... 为厘清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学科良性发展,通过回顾学科建设历史,来分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肩负的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研究表明: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知识生产者离散、知识创新度不足、知识转化率有限的三重困境,需要完成“朝向人才培养的应急管理知识直接再生产”“朝向科学研究的应急管理知识扩大再生产”和“朝向社会服务的应急管理知识转化再生产”的三大使命,并从做好应急管理学科顶层设计、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应急管理科研协同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社会服务能力4条路径入手,提升学科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应急管理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国家体系——兼论当前艺术人才培养的悖论与前景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惠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39,61,共6页
改革开放40年,大学扩招、艺术教育大发展20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总体上艺术教育并没有扩招过头,因为,虽有不少艺术生毕业后“漂”着没工作,但同时还有许多领域的艺术岗位存在缺口,或由未经培养的... 改革开放40年,大学扩招、艺术教育大发展20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总体上艺术教育并没有扩招过头,因为,虽有不少艺术生毕业后“漂”着没工作,但同时还有许多领域的艺术岗位存在缺口,或由未经培养的人顶岗。艺术人才培养领域真正的问题是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多样需求,深化艺术人才的供给侧改革,自觉地构建一个通过分类分层的多元模式来培养人才的国家体系。从内涵说,这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指导思想、艺术史论、创作方法和实际创作四个方面;从形式说,应包括讲座课、讨论课、操作课、实习课四种主要教学形态。高校艺术专业不断成倍增长,包括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但不少新开专业过分靠向专门艺术院校的模式,忽略了全社会对各类艺术人才的多样需求。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对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除学历教育以外,还需要针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非学历培训——既要针对高端人才的大师班,也要大量普及性的培训班。包括VR技术在内的高科技不仅能使观摩经典范本以及远程教学更加方便,更能够促成师生间更多主动的交流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改变单向灌输一统天下这一旧式教育的弊病。这将是产生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广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人才培养 国家体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