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角度变化的旋转式树枝聚拢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
1
作者 杨爱茜 李辉 +2 位作者 黄铭森 王占海 杨欣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1,共5页
为解决果树修剪后处理树枝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一套能够将散落的树枝聚拢到行间中心位置的机构。考虑到树枝的物理特性,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弹齿角度变化的聚拢机构。阐述聚拢轨迹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 为解决果树修剪后处理树枝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一套能够将散落的树枝聚拢到行间中心位置的机构。考虑到树枝的物理特性,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弹齿角度变化的聚拢机构。阐述聚拢轨迹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对聚拢轨迹进行仿真运动;通过弹齿空间角度变化反求出滑道空间位置与形状。影响运动轨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曲柄长度L_(GH)、滑道深度L_(HJ)、连杆长度L_(GK)、弹齿KM段长度L_(KM)、弹齿MN段长度L_(MN)弯曲角∠MKN、聚拢各个阶段中旋转角度α_(1)与摆动角度β_(1)之间的关系等。以人机对话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优化分析,获得一组非劣解组合:L_(GH)=80 mm、L_(HJ)=30 mm、L_(GK)=300 mm、L_(KM)=100 mm、L_(MN)=650 mm、∠MKN=35°。α_(1)与β_(1)之间的关系:弹齿抬升阶段的α_(1)为(0°,90°]、β_(1)为-45°→45°;下降阶段的α_(1)为(90°,180°]、β_(1)为45°→-45°;有效作业阶段的α_(1)为(180°,360°]、β_(1)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 弹齿角度 聚拢机构 运动学 仿真试验 人机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攻角对有限长圆柱涡激振动影响机理研究
2
作者 段德荣 代森良 +3 位作者 王慕豪 张晓娅 张辉 杨学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8,共9页
海工装备中有限长圆柱不同的工作姿态会产生不同的水流攻角冲击作用,为了揭示水流攻角对有限长圆柱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机理,采用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剪切应力传输k-ω模型,对不同攻角下有限长圆柱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 海工装备中有限长圆柱不同的工作姿态会产生不同的水流攻角冲击作用,为了揭示水流攻角对有限长圆柱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机理,采用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剪切应力传输k-ω模型,对不同攻角下有限长圆柱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攻角的增大会使结构两侧流体流速不平衡加剧,升力和阻力均增大,且升力比阻力变化明显,导致有限长圆柱的振动响应随攻角增大而提高。当攻角由0°增大到2°和4°时,自由端横流向振幅分别增加了7.3%和21.2%,顺流向振幅分别增加了6.3%和24.6%,顺流向涡激振动的振动主频不再是横流向的2倍。由于自由端和固定端的存在,干扰了圆柱后方漩涡的形成和脱落,攻角越大,尾流漩涡脱落的宽度越宽,有限长圆柱振动幅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攻角 涡激振动 流固耦合 有限长 自由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滤波和投影角特征交互的稀疏视图锥束CT重建
3
作者 何希 张红英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6-1563,共8页
现有稀疏投影视图锥束CT重建方法存在重建图像质量低、重建时间长、无法端到端重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深度滤波多投影角特征提取网络FMA-Net。首先,在频域对投影数据进行处理,以有效抑制噪声和伪影;其次,引入多投影注意力模... 现有稀疏投影视图锥束CT重建方法存在重建图像质量低、重建时间长、无法端到端重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深度滤波多投影角特征提取网络FMA-Net。首先,在频域对投影数据进行处理,以有效抑制噪声和伪影;其次,引入多投影注意力模块与视觉状态空间模块,提升网络对投影数据特征的提取能力,提高投影特征信息的利用率;最后,使用多投影角特征交互模块获取同一投影点在不同投影角度下的相似信息,从而提高锥束CT重建数据点质量。在21个真实核桃和1018个肺部CT投影数据上与FDK、SART、SART_TV、CGLS、CNCL、DIF-Net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FMA-Net在18、21、24、27四种不同投影图像数量条件下与六种典型方法的重建图像相比表现最优。核桃数据集上平均RMSE下降14.6%,平均PSNR上升4.3%,平均SSIM上升1.75%,LIDC-IDRI肺部数据集上平均RMSE下降16.3%,平均PSNR上升5.4%,平均SSIM上升5.5%,同时重建速度领先。所有结果表明FMA-Net可快速从稀疏投影视图中重建出高质量的锥束CT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稀疏投影视图 滤波 多投影注意力 多投影角特征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岩石预制裂纹定向水力压裂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4
作者 梁鑫 侯鹏 +2 位作者 薛熠 刘嘉 高峰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65-1873,共9页
为探究岩石在定向水力压裂下诱导裂纹的扩展演化规律,建立了岩石预制裂纹定向水力压裂相场模型,提出采用降维的界面相场模型表征预制裂纹以优化建模过程,通过与砂岩压裂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重点研究了预制裂纹倾角、压裂液黏... 为探究岩石在定向水力压裂下诱导裂纹的扩展演化规律,建立了岩石预制裂纹定向水力压裂相场模型,提出采用降维的界面相场模型表征预制裂纹以优化建模过程,通过与砂岩压裂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重点研究了预制裂纹倾角、压裂液黏度、流体注射速率、水平应力差以及天然裂隙对水力诱导裂隙扩展路径和岩石破裂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预制裂纹倾角会导致水力诱导裂隙扩展路径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压裂液黏度或注射速率越大,岩石破裂压力越大,但均不影响水力诱导裂隙扩展偏转角的改变;随着水平应力差增大,岩石破裂压力与水力诱导裂隙偏转角分别呈现线性递减和非线性递增趋势;水力诱导裂隙与天然裂隙交汇的接近角不同导致其主要发生贯穿式扩展或延伸式扩展;总体上,水力诱导裂隙倾向于指向或偏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水力压裂 相场模拟 裂纹扩展偏转角 破裂压力 裂隙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吸附过程肥煤纳米孔隙原位变形规律及机理
5
作者 柳先锋 李闯 +6 位作者 聂百胜 贾雪祺 李嘉良 韩涵 何承毅 祁林凡 何学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82-4193,共12页
纳米孔隙是煤中气体的主要吸附位点,直接影响煤中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能力。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的气体高压吸附解吸装置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站,探究不同气体种类(CH_(4)、CO_(2)、N_(2))及气体压... 纳米孔隙是煤中气体的主要吸附位点,直接影响煤中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能力。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的气体高压吸附解吸装置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站,探究不同气体种类(CH_(4)、CO_(2)、N_(2))及气体压力对吸附过程煤体纳米孔隙变化特征的影响。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使用Sorption模块进行3种气体的吸附模拟,设置0.5、1.0、2.0、3.0、5.0 nm 5种狭缝孔隙尺寸的吸附体系,进一步探究纳米孔隙、吸附压力、吸附气体种类和相互作用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气体吸附过程肥煤纳米孔隙原位变形机理。研究表明:在1.0 MPa的吸附压力作用下,煤体吸附CH_(4)、CO_(2)和N_(2)3种气体时,煤体孔隙率最大值依次为19.57%、20.24%、19.37%,煤体比表面积最大值依次为9.83、10.53、8.84 m^(2)/g,吸附CO_(2)气体时对煤体孔隙率及比表面积影响最大。探究煤体吸附CH_(4)气体时,气体吸附压力与煤体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呈正相关。伴随煤纳米孔隙的增加,削弱了煤大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能呈现减小趋势;且在2 nm的同一纳米孔隙尺寸的吸附模拟体系中,CO_(2)气体与煤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明显大于CH_(4)和N_(2),且3种气体分子的吸附势能由高到低依次为:CO_(2)>CH_(4)>N_(2),进一步揭示了相互作用能与纳米孔隙变形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 气体吸附 纳米孔隙 巨正则蒙特卡罗 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液态CO_(2)增压泵全流道匹配的多目标优化
6
作者 马文生 祁炳 +2 位作者 袁学平 黎义斌 杨由超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在油田驱油工艺中,提高CO_(2)的压力和流量可以实现原油采收率的提升。针对驱油工艺系统的核心动力设备-低温液态CO_(2)增压泵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效率偏低的问题,以一台典型多级低温液态CO_(2)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基于泵的关键几何参数建立... 在油田驱油工艺中,提高CO_(2)的压力和流量可以实现原油采收率的提升。针对驱油工艺系统的核心动力设备-低温液态CO_(2)增压泵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效率偏低的问题,以一台典型多级低温液态CO_(2)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基于泵的关键几何参数建立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多工况的水力性能数值计算分析和实验结果分析。首先,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增压泵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以扬程和效率为优化指标,采用Box-Behnken Design方法,建立了增压泵主要过流部件关键几何参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案;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试验因素交互作用对实验的影响,并建立了最优实验模型,将其与原模型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出口宽度对增压泵扬程的影响,以及叶片包角对增压泵效率的影响最明显,当叶片包角位于137°~142°,蜗壳进口宽度在34 mm左右,增压泵的效率最佳;采用全流道的参数的最佳匹配方案后,增压泵额定点的效率可提高0.22%。该研究结果可为低温液态CO_(2)增压泵的水力设计及性能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态CO_(2)离心泵 Box-Behnken Design方法 几何参数 交互作用 扬程和效率 叶片出口宽度 叶片包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并发POAG机制及早期预测:基于HIF-1α、TGF-β2交互的研究
7
作者 刘家敏 王大萍 刘建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交互影响高度近视(HM)并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作用及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65例(421眼)HM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均行全面眼科...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交互影响高度近视(HM)并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作用及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65例(421眼)HM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均行全面眼科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总Bruch膜开口-盘沿最小宽度(BMO)参数,Humphrey视野仪测量视野指数(VFI)、视野平均缺损(MD)值。随访1年(失访2例),根据是否发生POAG分为发生组(51例82眼)、未发生组(212例337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屈光度、VFI、视野MD、视盘水平径、视盘垂直径、椭圆指数、视盘面积、视杯面积、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总BMO]及泪液HIF-1α、TGF-β2,绘制泪液HIF-1α、TGF-β2预测HM并发POA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取最佳截断值,采用交互作用分析泪液HIF-1α、TGF-β2及交互影响HM并发POAG的作用,采用Pearson法分析泪液HIF-1α、TGF-β2与HM患者视盘结构相关性,并采用ROC分析HIF-1α、TGF-β2联合预测POAG的价值。结果发生组患者的VFI、总BMO均低于未发生组,视野MD、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及泪液HIF-1α、TGF-β2均高于未发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泪液HIF-1α、TGF-β2两者交互为超相乘模型,对HM并发POAG的影响具有正向交互作用(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泪液HIF-1α、TGF-β2与HM患者VFI、总BMO均呈负相关,与视野MD、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泪液HIF-1α联合TGF-β2预测HM并发POAG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95%CI:0.896~0.949),优于两指标单独预测价值。结论HIF-1α、TGF-β2在HM并发POAG患者泪液中表达上调,且在POAG发生过程中呈正向交互作用,联合检测对POAG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POAG的辅助预测因子,并可指导临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转化生长因子-Β2 交互作用 高度近视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叶安装角度对离心泵叶轮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裴吉 刘总帅 +1 位作者 王文杰 韩振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2,229,共7页
为提高带导叶蜗壳式离心泵的运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导叶安装角度对离心泵性能及叶轮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以某带导叶蜗壳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再通过静态和瞬态结构分析模块将水压力载荷导入叶轮结构,以实现单向流固... 为提高带导叶蜗壳式离心泵的运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导叶安装角度对离心泵性能及叶轮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以某带导叶蜗壳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再通过静态和瞬态结构分析模块将水压力载荷导入叶轮结构,以实现单向流固耦合分析,研究不同导叶安装角度下叶轮变形与等效应力变化规律,最后通过模态分析研究叶轮结构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导叶安装角度减小,泵的高效区向小流量工况偏移,并且最高效率逐渐增大,最大提高2.1%;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得到的稳态结果与瞬态结果规律一致,其中叶轮最大变形量和最大等效应力值都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设计工况附近,都随导叶安装角度的减小而减小,最大差值为3.3%,且最大等效应力值变化的幅值较小;预应力对叶轮干模态固有频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与干模态对比,湿模态下的固有频率有较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导叶蜗壳式离心泵 导叶安装角度 单向流固耦合 预应力 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机械手远程操控手套 被引量:2
9
作者 朱云鸿 张旭 +2 位作者 娄小平 董明利 祝连庆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由于远程操控的机械手具有灵活性大和环境适应性高的特点,在越来越多的特殊场合下,人类开始借助机械手完成任务。本文针对危险环境中机械手高精度远程操作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机械手远程操控手套。建立了手套中光纤... 由于远程操控的机械手具有灵活性大和环境适应性高的特点,在越来越多的特殊场合下,人类开始借助机械手完成任务。本文针对危险环境中机械手高精度远程操作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机械手远程操控手套。建立了手套中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弯曲测量模型,发现光纤光栅的中心波长变化量与弯曲角度之间成正比关系。结合机械手舵机的控制,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机械手远程操控方法,编写了上位机软件,实现了从光纤光栅中心波长到手指弯曲角度最后到机械手舵机控制编码的过程。完成了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设计和封装,手套的四路探测光纤中共有12个栅区长度为10 mm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其中11个传感器被封装在人手关节的上方进行弯曲感知,1个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用于温度补偿,利用704硅橡胶对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封装。搭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机械手远程操控系统,并对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了标定,实验结果表明在人手关节弯曲0°~90°的范围内,平均弯曲角度测量误差为1.147°,所有拟合直线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93,最后设计了人机交互演示模块展示人手的运动。本文提出的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手套具有小型化、高精度、抗电磁干扰的特点,在航天器在轨维修、远程医疗手术和高危排雷作业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传感器 机械手远程操控 人机交互 弯曲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水攻角下高速射弹的流固耦合特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想炎 于楠 +3 位作者 黄振贵 陈志华 马长胜 邱荣贤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15-3429,共15页
高速入水时弹体结构响应(变形)大小关系射弹能否安全入水。当前,基于刚体模型的高速入水数值计算方法无法深入揭示初始扰动影响下射弹入水过程中复杂多相流、水动力与弹体结构响应等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规律。为解决上述难题,基于流体力... 高速入水时弹体结构响应(变形)大小关系射弹能否安全入水。当前,基于刚体模型的高速入水数值计算方法无法深入揭示初始扰动影响下射弹入水过程中复杂多相流、水动力与弹体结构响应等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规律。为解决上述难题,基于流体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建立一种高速入水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重点研究攻角对某型射弹高速入水过程的影响,分析攻角影响下空泡演化、冲击载荷、弹体运动与结构变形的相互耦合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攻角增大,弹体下表面与空泡壁面逐渐产生强烈撞击,迫使空泡壁面弯曲;对该型射弹,当攻角>3°时,射弹会因尾翼拍击液面出现第2次载荷峰值,此时射弹因沾湿产生弯矩,迫使射弹出现塑性应变,随入水深度增加,射弹形成明显的尾翼弯折,因沾湿产生的表面压力最大值超过10 MPa;攻角为2°时,射弹虽因弹头尾翼同时受力产生弯矩,但内部应力未超过弹体材料的屈服强度,未出现塑性变形,因此,对该型射弹,其安全入水攻角≤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高速斜入水 攻角 超空泡 结构变形 冲击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和模型在线更新的风速估计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忠鹏 陈文婷 +3 位作者 艾超 王秦未 张晨阳 杜泽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3-458,共6页
基于NREL5MW风力发电机原模型和简化模型,进行流固耦合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风力发电机桨距角和叶尖速比影响风轮上游来流风速演化。结合来流风速演化和推力系数理论模型表明,通过推力更新诱导系数,进而在线更新风速演化模型... 基于NREL5MW风力发电机原模型和简化模型,进行流固耦合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风力发电机桨距角和叶尖速比影响风轮上游来流风速演化。结合来流风速演化和推力系数理论模型表明,通过推力更新诱导系数,进而在线更新风速演化模型,能提高风速估计精度。考虑推力时变性和非定常性,提出以桨距角和叶尖速比为输入,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推力逼近方法,进而提出基于模型在线更新的风轮平面有效风速估计方法。最后通过激光雷达现场测风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和模型在线更新的风速估计方法较基于时间信息提取算法和来流风速演化模型的风速估计方法精度提高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流固耦合 RBF神经网络 桨距角 叶尖速比 有效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非基岩场地核电结构地震响应
12
作者 刘又恺 梁建文 +2 位作者 巴振宁 王永光 马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6,共15页
由于可供选择的优质基岩场地越来越少,未来新建核电站将不可避免的选建于非基岩场地,此时土-结构相互作用是核电站抗震设防必须考虑的因素。针对我国某非基岩场地拟建“华龙一号”核电站,建立了场地-桩筏基础-核电结构三维有限元整体模... 由于可供选择的优质基岩场地越来越少,未来新建核电站将不可避免的选建于非基岩场地,此时土-结构相互作用是核电站抗震设防必须考虑的因素。针对我国某非基岩场地拟建“华龙一号”核电站,建立了场地-桩筏基础-核电结构三维有限元整体模型,采用直接刚度法和边界子结构方法实现斜入射地震波输入,研究了SV波以3种不同角度入射时核电结构的地震响应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核电站所在非基岩场地会显著放大基岩地震波,地震波垂直入射时安全壳底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能达到3.6;随着地震波入射角度增大,核电结构水平加速度响应减小、竖向加速度响应增大,同时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分别向长周期和短周期方向偏移;SSI会显著影响非基岩场地核电结构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结构 非基岩场地 入射角度 地震响应 直接刚度法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孔角度对蒸发式稳定器壁温影响规律仿真及验证
13
作者 周开福 赵中豪 +1 位作者 文清兰 汪林全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6,共7页
为了研究在不同蒸发孔角度下蒸发式稳定器壁温分布,在蒸发式稳定器工作载荷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等条件下,以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稳定器工作参数、几何构型为基础,采用大涡湍流模型、考虑气-固-热耦合的稳定器气动传热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蒸... 为了研究在不同蒸发孔角度下蒸发式稳定器壁温分布,在蒸发式稳定器工作载荷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等条件下,以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稳定器工作参数、几何构型为基础,采用大涡湍流模型、考虑气-固-热耦合的稳定器气动传热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蒸发孔角度对蒸发式稳定器壁温影响规律计算分析,并进行整机台架测温验证。结果表明:蒸发孔角度对加力燃烧室总压恢复系数和燃烧效率影响较小,对稳定器壁温影响较明显。当蒸发孔角度由100°减小至60°时,稳定器最高壁温降低80K;当蒸发孔角度由100°增大至120°时,稳定器最高壁温降低60 K。蒸发孔角度由100°调整为60°后稳定器壁温降温的数值仿真结果约为110 K,整机上测温结果约为122K,降温明显,可有效地提升稳定器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火焰稳定器 蒸发孔角度 壁温 流固耦合 整机试验验证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植物叶片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韩阳 李潜 +3 位作者 赵云升 Wang Yeqiao 陈春林 张莉莉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6-320,共5页
在反射、散射和透射电磁辐射的过程中,植物叶片表面将产生与它们自身性质有关的偏振特征,完全可以作为遥感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多角度对地观测能获得更为详细可靠的地面目标三维空间结构参数,使定量遥感成为可能.对植物叶片的多角... 在反射、散射和透射电磁辐射的过程中,植物叶片表面将产生与它们自身性质有关的偏振特征,完全可以作为遥感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多角度对地观测能获得更为详细可靠的地面目标三维空间结构参数,使定量遥感成为可能.对植物叶片的多角度偏振高光谱探测成为定量遥感中的一种新手段.在分析植被叶片的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特征基础之上,设计了一个3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发现,偏振角、入射天顶角、叶绿素以及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可以对植物叶片的偏振反射产生影响,偏振角和入射天顶角对植物叶片的影响特别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考虑单因素本身对植被叶片的偏振反射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交互作用所起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 偏振 高光谱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理性认识与良性互动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栋 郑春燕 +2 位作者 孙宇航 谭德荣 孙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8-180,184,共4页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目前大学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观看待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目前高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发展开始分析,从实证角度系统分析了造成两者正相关、零相关和负相关...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目前大学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观看待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目前高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发展开始分析,从实证角度系统分析了造成两者正相关、零相关和负相关3种结论的因素,并从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入手,分析了如何建立两者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与科研 实证角度 良性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人体运动特征可视化与交互式运动分割 被引量:15
16
作者 肖俊 庄越挺 吴飞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995-2003,共9页
为了从运动序列中提取不同类型的运动片段进行人体动画创作,提出一种三维人体运动数据可视化与交互式分割技术.首先,采用人体各主要骨骼夹角作为对原始运动数据的几何特征表示,并提出一种启发式方法自动检测其潜在分割点,最后将提取的... 为了从运动序列中提取不同类型的运动片段进行人体动画创作,提出一种三维人体运动数据可视化与交互式分割技术.首先,采用人体各主要骨骼夹角作为对原始运动数据的几何特征表示,并提出一种启发式方法自动检测其潜在分割点,最后将提取的运动特征可视化并使用可交互用户界面对其进行精确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特征表示及交互式分割方法能够更加方便、准确、高效地对包含多种类型的长序列三维人体运动数据进行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运动数据 可视化 交互式分割 骨骼夹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被引量:20
17
作者 兰忠 马学虎 +2 位作者 张宇 周兴东 陈嘉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26-1632,共7页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液固表面自由能差越大、接触角滞后越小则越有利于冷凝传热.为滴状冷凝文献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即液固界面效应的影响.模型可计算得到在不同界面条件下的不同传热结果,模型计算结果与Rose实验值以及本文滴状冷凝传热实验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俯仰角变化对盾构-土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沈翔 袁大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66-1376,共11页
盾构姿态改变过程中盾构-土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多相耦合问题。针对盾构俯仰角这一关键姿态参数,基于地基反力曲线,通过等效土体弹簧简化了盾构-土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建立了盾构-土相互作用模型。通过改进的Terzaghi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解... 盾构姿态改变过程中盾构-土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多相耦合问题。针对盾构俯仰角这一关键姿态参数,基于地基反力曲线,通过等效土体弹簧简化了盾构-土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建立了盾构-土相互作用模型。通过改进的Terzaghi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解决了盾构-土相互作用初始边界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得到了盾构俯仰角理论计算方法,并对垂直基床系数以及上软下硬地层等因素对盾构-土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上软下硬地层不利于盾构姿态的控制,对于盾构姿态控制的要求更高。最后,结合济南地铁R2线盾构隧道工程对俯仰角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千斤顶施加的偏转弯矩无法完全作用于盾构,导致实测值普遍略小于理论值。盾构俯仰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可为盾构姿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俯仰角 盾构姿态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裂缝对煤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宋晨鹏 卢义玉 +1 位作者 夏彬伟 胡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6-760,共5页
煤层井下水力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会对水压裂缝的扩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水压压裂裂缝遇天然裂缝二维模型,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裂缝扩展规律及天然裂缝破坏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扩展中主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交角度、... 煤层井下水力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会对水压裂缝的扩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水压压裂裂缝遇天然裂缝二维模型,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裂缝扩展规律及天然裂缝破坏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扩展中主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交角度、水平主应力差及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影响扩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在低主应力差、低相交角的条件下,压裂裂缝趋于沿天然裂缝发生剪切破坏扩展;在高应力差和高相交角情况下,压裂裂缝易直接穿过天然裂缝扩展.当天然裂缝尺寸较长,压裂裂缝易沿天然裂缝扩展,而小尺寸的天然裂缝对裂缝扩展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煤层 天然裂缝 水平主应力差 相交角 裂缝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复杂涡系的干扰机理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沛清 王亚平 +1 位作者 刘杰 屈秋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3-876,881,共5页
在不同的迎角范围内,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模拟了雷诺数Re=2.4×105下,鸭翼和机翼前缘后掠角均为50°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简化模型的绕流结构,并与该模型的风洞测力和水洞流动显示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验证,... 在不同的迎角范围内,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模拟了雷诺数Re=2.4×105下,鸭翼和机翼前缘后掠角均为50°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简化模型的绕流结构,并与该模型的风洞测力和水洞流动显示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验证,分析了鸭翼涡和机翼涡在不同迎角下的演变过程.根据鸭翼的不同作用效果,将迎角范围划分为3个区域,分析了各个迎角范围内的主要作用机制.鸭翼涡与机翼涡的演变和干扰过程虽然极为复杂,但可将其概括为诱导、卷绕和破裂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中大迎角以后鸭翼涡都会对主翼涡产生有利影响,尤其在中大迎角下,卷绕起到了主导作用,鸭翼涡产生的增升效果也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耦合鸭式布局 旋涡干扰 大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