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2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unity Percep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ithin Protected Areas:Case of Pendjari National Park,Benin
1
作者 Fifanou G.Vodouhe Ousmane Coulibaly +1 位作者 Anselme Adegbidi Brice Sins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96-296,共1页
Commit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 protected areas is essential for conserving biodiversity.In Benin,various conservation models have been implemented for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This study,carried out around the Pen... Commit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 protected areas is essential for conserving biodiversity.In Benin,various conservation models have been implemented for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This study,carried out around the Pendjari National Park (PNP),analyzed local people’s views on ongoing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assessed their perceptions towar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ithin the park.We interviewed 164 residents living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EOPLE PERCEPTION protected areas RESOURCE u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change and diagnosis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s 被引量:6
2
作者 GUO Ying ZHU Feng +2 位作者 WU Chuan TIAN Tao XUE Sheng-g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410-421,共12页
Vegetation encroachment occurred in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BRDA)following natural weathering processes,whilst the typical indicators of soil formation are still uncertain.Residu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Vegetation encroachment occurred in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BRDA)following natural weathering processes,whilst the typical indicators of soil formation are still uncertain.Residu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BRDA in Central China,and related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bauxite residue with different storage years were determined.The indicators of soil formation in bauxite residue were select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actor analysis,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establish soil quality diagnostic index model on disposal areas.Following natural weathering processes,the texture of bauxite residue changed from silty loam to sandy loam.The pH and EC decreased,whilst porosity,nutrient element content and microbial biomass increased.The identified minimum data set(MDS)included available phosphorus(AP),moisture content(MC),C/N,sand content,total nitrogen(TN),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and pH.The soil quality index of bauxite residue increased,and the relative soil quality index decreased from 1.89 to 0.15,which indicated that natural weathering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eing the quality of bauxite residue and forming a new soil-like matrix.The diagnostic model of bauxite residue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regeneration on dispos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 soil properties minimum data set diagnostic indices natural weathering soil formation in bauxite resid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ural ripening with subsequent additions of gypsum and organic matter is key to successful bauxite residue revegetation 被引量:4
3
作者 ZHOU Ya-f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89-303,共15页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major steps of successful revegetation of bauxite residues are examined.The first phase is the natural physical,chemical and microbial ripening of the profile.This involves allowing the p...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major steps of successful revegetation of bauxite residues are examined.The first phase is the natural physical,chemical and microbial ripening of the profile.This involves allowing the profile to drain,dry,shrink and crack to depth,leaching of soluble salts,alkalinity and Na down out of the surface layers,acidification by direct carbonation and natural seeding of tolerant vegetation with an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near the surface and an attendant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y.Following ripening,the surface layer can be tilled and gypsum and organic matter(e.g.manures,composts,biosolids)incorporated.These amendments result in a further decrease in pH,increase in Ca and other exchangeable cations,increased leaching of Na(with a reduction in exchangeable Na and ESP),improved physical properties,particularly aggregation,and a large increase in microbial activity.Other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include the choice of suitable plant species tolerant to salinity/sodicity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addition of balanc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xite residue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 substrate amendment natural ripening soil formation in bauxite resid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FM与随机森林的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分区 被引量:2
4
作者 常耀文 杜晨曦 +4 位作者 刘霞 郭家瑜 张春强 黎家作 姚孝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50-258,共9页
水土保持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分区是水土流失区域科学治理的前提与关键。然而,目前水土保持管控区域划分研究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划定方法,且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研究较少。为探索水土保持空间... 水土保持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分区是水土流失区域科学治理的前提与关键。然而,目前水土保持管控区域划分研究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划定方法,且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研究较少。为探索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分区的方法,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该研究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计算研究区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并通过随机森林确定了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小流域单元的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确定了大别山区的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分区。结果显示:1)大别山区的平均潜在土壤侵蚀为84 415.7 t/(km^(2)·a),平均实际土壤侵蚀为210.25 t/(km^(2)·a)。小流域的实际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0~300 t/(km^(2)·a),小流域尺度上潜在土壤侵蚀与实际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与东部海拔较高的山区腹地;2)植被覆盖度、坡度分别为小流域尺度上潜在土壤侵蚀与实际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植被覆盖度、坡度与土壤侵蚀呈显著正相关(P<0.01)。高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林地占比较高的大别山区腹地,坡度较大的区域沿大别山山脊线自西向东分布。3)SOFM结果显示,小流域尺度上的大别山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区域划分为重点预防区、一般预防区与其他区域,其中重点预防区涉及小流域710个,面积15 287.4 km^(2)。一般预防区共890个小流域,面积18 874.4 km^(2)。两个预防区面积共占研究区61.2%。各区域间的实际土壤侵蚀、潜在土壤侵蚀与坡度差异明显,可作为大别山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各区域的主要划分指标。研究结果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分区提供了思路,为分区域进行水土保持空间管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大别山区 SofM 随机森林 水土保持空间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ot-humid regions
5
作者 喻伟 沈艳 丁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68-74,共7页
The current ventilation condition of the hot and humid regions was analyzed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residents in this region expect to improv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natural ventila... The current ventilation condition of the hot and humid regions was analyzed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residents in this region expect to improv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natural ventil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n,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by the field test that natural ventilation has certain practical effect on improving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CFD simulation software is employed to verify the test result. Based on PMV modified model,and according to norms,geography and climate combined with the measured and simulated results,the application of the time and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hot and humid region were analyzed,to some extent,providing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air-conditioner's runtime with natural venti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ventilation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hot-humid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的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金满 冯宇 +5 位作者 叶甜甜 贾梦旋 高亭玉 刘悦 吴大为 李明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7-391,共15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实施技术框架,包括保护与预防控制、复垦修复、管理维护、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首先,将NbS理念融入矿山生态保护及预防控制阶段,应采取避让措施、重要物种保护、物种采集利用等手段来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矿山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降低成本效益;其次,将NbS引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景观营建等具体修复措施中,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激发矿山生态系统自恢复,提供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修复方案;再次,将NbS准则融入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维护阶段,围绕基础设施、土壤与植被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进行管理维护,符合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流方式;最后,基于NbS进行矿山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全周期监测评估,并对比不同恢复情景开展适应性管理。基于NbS理念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径为新时期矿山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矿山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政府和全社会方法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目标实现路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文慧 段禾祥 +4 位作者 张风春 刘海鸥 李子圆 张文国 杜乐山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组分的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及其惠益的公平公正分享三大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一步强调了平衡且全面实现此三项目标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中国作为... 《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组分的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及其惠益的公平公正分享三大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一步强调了平衡且全面实现此三项目标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的持续发力,“生物多样性治理”一词的使用频次逐步上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屡次重申中国将致力于强化“生物多样性治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生物多样性治理,均衡地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设定的各项目标,以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和中国的实际国情,基于全政府和全社会方法,本文提出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策略,包括在政府层面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自职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在社会层面,倡导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以及广大公众等多个主体,通过紧密的合作、信息的共享以及协同的行动,共同为生物多样性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政府和全社会方法 《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 治理体系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能否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一项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兴强 张心舒 +2 位作者 谢裕慧 曾泉 章永奎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8,共17页
本研究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构建了一项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宏观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对微观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基于2010年-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节能减排数据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本研究发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的节能减排... 本研究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构建了一项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宏观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对微观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基于2010年-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节能减排数据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本研究发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的节能减排绩效显著更高,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有助于企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CEO的海外经历强化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节能减排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在污染行业和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更为突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的绿色创新和产业链的环保协作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抑制公司层面的碳排放.本研究的发现可以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治理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企业节能减排 CEO海外经历 准自然实验 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生态涵养区建设二十年:历程演进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贵祥 马广鹏 +2 位作者 李繁繁 陈小龙 曾见闻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1,I0001-I0003,共15页
北京生态涵养区是以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特色功能区,为首都整体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服务支撑。回顾发展历程、诊断新阶段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实现建设流域水质提升、乡村产业转型和“两山”价值的现代化... 北京生态涵养区是以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特色功能区,为首都整体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服务支撑。回顾发展历程、诊断新阶段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实现建设流域水质提升、乡村产业转型和“两山”价值的现代化发展示范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时间上看,北京生态涵养区建设经历了差异化转型、优化提升和现代化绿色发展3个阶段;从空间上看,在不同尺度的行政区间互动与博弈,实现了任务目标与发展路径的协调。近二十年来,北京生态涵养区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涵养区生态质量有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均得到了优化,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随之提升,北京乃至京津冀整体效益凸显。但在生态系统韧性、居民绝对收入、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变现的市场参与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仍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展望未来,应从以科技夯实生态保护成效、营造市场化的企业生长环境、挖掘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优化监管评价体系和面向国际扩大交流合作等方面,系统推进北京生态涵养区建设迈向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水源涵养 生态屏障 区域协同 生态涵养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及桑榆:电子商务助力农村老年健康水平提升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月萍 李怡霏 汤佳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9,共12页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电子商务逐渐成为重塑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关键要素,在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方面的意义重大。中我国农村老年人面临医疗资源不足、健康服务可及性低等挑战。2014年启动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电子商务逐渐成为重塑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关键要素,在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方面的意义重大。中我国农村老年人面临医疗资源不足、健康服务可及性低等挑战。2014年启动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截至2020年覆盖千余县域,中央投入超百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精准评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且这一效应在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群体中无显著差异,但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健康状况差、处于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老年人群体,健康改善的效果更好。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通过改变农村家庭的消费结构,使农村老年群体以更低成本获取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提升了农村老年人获取医疗资源的便利性,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水平。基于此,政府要全面提升农村电商服务功能与覆盖范围,推动电商与医疗合作构建诊疗配送系统;重视农村电商为弱势群体赋能,增强弱势农户经济参与和社会融合能力并培养农村老年人数字技能与健康意识,开展培训与宣传,助力其掌握数字设备使用、健康管理工具应用及理解健康信息,提升电商使用积极性与健康管理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进农村 老龄健康 准自然实验 电子商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苦竹的保护优先区与适宜栽培区分析
11
作者 张雷 孙鹏森 刘世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共12页
【目的】扩大植物资源的人工栽培规模有助于其天然资源免遭过度开发。苦竹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药用和生态价值,并且已知资源多为人工栽培,天然资源稀缺且遭受过度开发。为此,评估苦竹天然资源在我国的保护状况,确立其潜在适宜栽培区,... 【目的】扩大植物资源的人工栽培规模有助于其天然资源免遭过度开发。苦竹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药用和生态价值,并且已知资源多为人工栽培,天然资源稀缺且遭受过度开发。为此,评估苦竹天然资源在我国的保护状况,确立其潜在适宜栽培区,可为协调苦竹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基础,实现苦竹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方法】通过广泛收集苦竹分布数据,在考虑数据多重共线性和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预测苦竹在我国的潜在适宜生境,一方面据此掌握其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另一方面确立其适宜栽培区。同时,分析其在未来(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生境变化;最后,结合自然保护地数据和保护优先区规划系统(Zonation),评估苦竹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保护状态。【结果】发现最冷月温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苦竹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而土壤黏粒含量和pH值是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土壤因素。当前苦竹的潜在适宜栽培区面积达到1.68×10^(7)km^(2);在未来低温室气体排放气候情景下,其适宜栽培区面积达到1.99×10^(7)km^(2);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其适宜栽培区面积达到2.04×10^(7)km^(2)。当前其潜在适宜生境位于自然保护地内的面积比例为4.26%,未来气候情景下可增长到5.00%左右。保护优先区分析表明,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苦竹保护优先等级最高的生境区域绝大部分(> 86%)位于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外。不同气候情景之间,其适宜栽培区面积和生境优先保护区保护空缺情况差异较小。【结论】我国苦竹具有广泛的潜在适宜生境,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各省份,但其潜在极重要优先保护生境未得到充分保护。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其适宜栽培区有较大的扩张趋势,其得到有效保护的高优先级生境仅有小幅面积增加。建议未来加大苦竹资源的栽培开发、调查监测和保护力度,并且人工栽培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天然资源以保护优先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保护优先区 适生区 种质资源 限制性因素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生物群落的连通性初探
12
作者 陈涛 李征 +3 位作者 路吉坤 伏光辉 张硕 高世科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开展综合调查。结果显示,4种生境的物种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一些重要物种能够同时存在于多种生境,也有些特有物种仅存在于一种生境。ARA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远高于其他生境,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体长在ARA、NCA和OCA均显著大于NA的(P<0.05),这一差异与饵料生物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体长分布差异表明,物种洄游行为在生物分布和生境连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洄游性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在人工生境内的体长显著大于自然生境的(P<0.05)。定栖性鱼类如矛尾虾虎鱼体长在OCA显著大于ARA和NCA的(P<0.05),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体长在NCA显著大于ARA和OCA的(P<0.05)。本研究表明:人工生境通过提升生境复杂性,形成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个体发育的环境条件。饵料生物分布和物种洄游特性与不同生境间的连通性具有潜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人工鱼礁区 牡蛎礁区 紫菜养殖区 天然海区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补偿的逻辑与构造
13
作者 曾彩琳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8,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的法律性质,探求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补偿的法律构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归纳演绎。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建设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特别限制虽未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但实质上造成... 研究目的:分析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的法律性质,探求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补偿的法律构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归纳演绎。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建设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特别限制虽未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但实质上造成了权利人的“特别牺牲”,符合“准征收”的法律特征。该限制已超出财产权社会义务的合理范畴,依法应予以补偿。(2)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总体上呈现出“限制明确、补偿模糊”的特点。在限制层面,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利用受到严格管控。在补偿层面,相关法律主要关注“直接剥夺型”的财产权征收补偿,而对“间接剥夺型”的准征收补偿缺乏明确规范。(3)为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亟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特别限制补偿的法律地位。研究结论:应在民法和行政法等基础性法律中引入财产权准征收模式,扩展传统的征收定义;在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专门性法律及配套法规中,系统构建特别限制补偿机制,具体包括:明确补偿主体,设立协商主导的补偿程序,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集体土地 特别限制 准征收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看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作者 陈隽 王海军 +1 位作者 张亮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至灭绝。文章试图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的视角探讨长江濒危物种的拯救问题,论述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起源与演化,分析迄今为止对濒危物种拯救的努力及其困境,探索如何在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的指引下,对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进行修复及再自然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 长江生物地理单元 破碎化 十年禁渔 再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视角下历史街区与邻近地区共生模式判别及其协同更新路径研究
15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刘鹏 曹珂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5,共10页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功能“孤岛化”问题,不利于其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本文引入遗产保护整体性思想和共生理论,以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为共生单元,探索解析两种空间场域在功能、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的共生关联,并据此归纳出博弈共生、嵌入共生、耦合共生三种共生模式,提出竞合协同、触媒活化、边缘织补三种协同更新路径,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邻近地区 空间场域 共生模式 整体保护 统筹发展 协同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平台现状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优化路径
16
作者 赵敏 程佳佳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8,共7页
根据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对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存在菜单功能缺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 根据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对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存在菜单功能缺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内容质量、强化运营效果、加强品牌宣传、拓宽影响力边界等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水利风景区 微信公众号平台 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17
作者 申津羽 岑映 +1 位作者 张涵 段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保护与发展冲突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普遍存在,寻求两者和谐共存的路径尤为重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对四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的2001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主要... 保护与发展冲突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普遍存在,寻求两者和谐共存的路径尤为重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对四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的2001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受限、限制农业生产方式和野生动物致害,且不同保护地冲突强度存在差异。在生计资本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计资本最高,其他保护地生计资本相近。在生计策略上,兼业型农户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倾向于多元化生计方式应对冲突。此外,资源利用受限和农业生产方式限制对农户家庭人均工资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健全冲突管理机制、制定差异化社区发展政策、提升农户发展能力等策略,以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 社区发展 冲突 农户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评价及空间均衡分析
18
作者 张修宇 未志豪 +3 位作者 时梓尧 韩笑恬 郝林钢 韩春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9,120,共8页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对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14个地级市的节水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基于DEMATEL法与空间均衡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了节水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平均节水水平为Ⅳ级,处于较低水平,各地级市节水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利用DEMATEL法分析识别出5个主要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高低排序为计划用水覆盖率(C2)>万元GDP用水量(C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C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C7)>节约用水量占比(C3);3)研究区节水空间均衡度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随时间推移呈现轻微弱的下降趋势,反映出区域节水发展存在潜在失衡风险,应加强节水政策引导并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水平评价 TOPSIS模型 DEMATEL法 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柏木的名实问题及保护建议
19
作者 罗建 王芝倩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32-439,504,共9页
西藏柏木(Cupressus austrotibetica)是我国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然而西藏柏木中文名在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尚未得到明确统一,存在名实混淆现象,对其研究和保护造成障碍。本文针对西藏柏木名实混淆与保护策略缺失问题,基于标本考证与生... 西藏柏木(Cupressus austrotibetica)是我国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然而西藏柏木中文名在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尚未得到明确统一,存在名实混淆现象,对其研究和保护造成障碍。本文针对西藏柏木名实混淆与保护策略缺失问题,基于标本考证与生态位模型(MaxEnt)开展整合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柏木”最早用在了C.torulosa上,而当时所指实体为C.austrotibetica,后来分类学者发现前者分布在尼泊尔西部,中国未见分布,后者分布我国西藏东南部波密易贡,考虑到“西藏柏木”中文名称命名的优先性、广泛认知度及其确实在西藏地区的自然分布,建议将“西藏柏木”作为保留名,沿用于最初的实体C.austrotibetica;(2)西藏柏木当前适生区集中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流域,未来气候情景下呈现高海拔迁移与低海拔退缩并存的异质性扩张格局,伴随栖息地碎片化加剧与边缘种群衰退风险。最热月份最高温(bio5)、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和上层土壤砾石含量(t_gravel)是影响西藏柏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5%。(3)研究据此提出系统性保护策略: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遗传多样性、实施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的原生境保护、划定动态气候避难所保护网络并强化科研监测、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以及规范信息传播,为这一濒危树种的可持续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柏木 名实问题 适生区分析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次构造运动背景下深层页岩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资阳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为例
20
作者 雍锐 吴建发 +7 位作者 刘勇 赵圣贤 刘文平 张德良 沈骋 谢圣阳 李博 田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近期四川盆地资阳地区的ZY2井和Z201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获得重大油气突破,展示了该新层系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页岩气的保存、富集及有效开发等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多期次构造背景下寒武系筇竹寺组页... 近期四川盆地资阳地区的ZY2井和Z201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获得重大油气突破,展示了该新层系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页岩气的保存、富集及有效开发等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多期次构造背景下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采用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测井解释、高分辨率岩心扫描及无人机定量辅助等技术,明确了裂缝类型、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并探讨了裂缝对页岩气富集、保存及开发效果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筇竹寺组页岩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剪切缝和张性缝,多期、多类型裂缝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孔缝网络;纵向上裂缝密度差异性明显,筇竹寺组一段①、③、⑤小层裂缝密度大,发育层内限制型、穿层过渡型、层内延伸型及复合型4种裂缝模式,其中穿层过渡型广泛发育。②天然裂缝发育受控于构造因素(褶皱和断层)和非构造因素(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岩性岩相及岩石力学层厚度),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负指数关系,即距离断层越远,裂缝密度越低且趋于稳定,背斜核部的裂缝密度远高于翼部,高TOC(大于或等于2%)和高脆性矿物含量(大于或等于70%)有利于页岩中裂缝发育(尤其是薄层硅质页岩裂缝最为发育)。③筇竹寺组页岩中天然裂缝通过控制人工压裂缝的延伸距离和缝网复杂性,可显著影响页岩气储层改造效果,采用多层立体井网开发模式,页岩气预期整体采收率可达35%。结论认为,针对多期次构造运动背景下深层筇竹寺组页岩天然裂缝的精细准确表征,是此构造背景下深层页岩气有效开发的关键地质基础,研究成果为优化该领域、该类型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策略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资阳地区 筇竹寺组 天然裂缝 发育特征 控制因素 多期次构造作用 页岩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