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箱梁涡激振动智能流动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晓龙 胡钢 陈文礼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00,共9页
为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从而提升桥梁抗风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利用合成射流对桥梁节段气动弹性模型尾流场的旋涡脱落进行扰动,从而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有效抑制。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桥梁涡激振动在均... 为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从而提升桥梁抗风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利用合成射流对桥梁节段气动弹性模型尾流场的旋涡脱落进行扰动,从而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有效抑制。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桥梁涡激振动在均匀稳定风场中的气动性能,并建立了合成射流激励器控制电压与射流流量的映射关系。通过对控制电压的系统性分析发现,控制电压与射流平均吹气速度近似线性正相关,且更高的控制电压能够显著提升抑制效果。随后,结合软演员-评论家(soft actor-critic,SAC)算法对合成射流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快速训练得出最优控制电压,并将振幅减少了83%。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射流结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能够高效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为桥梁风工程的抗风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风致振动 主动流动控制 涡激振动 深度强化学习 合成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富垚 梁华 +1 位作者 刘诗敏 杨鹤森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了对狭缝式S弯进气道中的流动分离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开展了激励特性和相关流动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励器能量沉积比确定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放电能量与激励频率无关,然而不同能量沉积比都... 为了对狭缝式S弯进气道中的流动分离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开展了激励特性和相关流动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励器能量沉积比确定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放电能量与激励频率无关,然而不同能量沉积比都存在一个最佳激励频率,使得射流速度达到最大。在激励特性诊断的基础上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狭缝式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的有效性,最佳激励效果为在出口速度为Ma=0.25时使得总压畸变指数降低2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缝式S弯进气道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 射流特性 二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诱导流场特性研究
3
作者 马志明 张鑫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0-387,共8页
正弦交流电压激励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布置位置灵活及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飞行器增升减阻、抑振降噪和防/除冰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激励器由两个传统的非对称... 正弦交流电压激励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布置位置灵活及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飞行器增升减阻、抑振降噪和防/除冰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激励器由两个传统的非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组成,通过两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壁射流的相互作用,产生一股垂直向上的射流,从而促进高能主流与壁面附近低能气流之间的掺混,实现流动控制.文章针对“该激励器诱导流场时空演化过程不清”这一问题,采用高频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在静止空气下开展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诱导流场特性研究,揭示了激励器诱导流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了激励器诱导射流的振荡现象,阐明了激励器诱导流场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激励器诱导流场经历了启动涡发展、两股射流耦合和合成射流振荡3个阶段;激励器诱导射流的振荡角度范围能达到±45°.研究结果为完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数值模拟模型和提升激励器控制效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正弦交流 合成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力面合成射流对某亚音速轴流压气机转子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广 吴青 +1 位作者 廖英可 楚武利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了研究吸力面合成射流对亚音速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以一台高转速亚音速轴流压气机转子为对象开展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受到合成射流激励后,压气机流量裕度减小了1.3%,但峰值效率提升了0.47%;分析内部流场后发现,叶顶泄漏及分离... 为了研究吸力面合成射流对亚音速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以一台高转速亚音速轴流压气机转子为对象开展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受到合成射流激励后,压气机流量裕度减小了1.3%,但峰值效率提升了0.47%;分析内部流场后发现,叶顶泄漏及分离损失、通道损失是该压气机的主要损失来源,在叶片的吸力面布置合成射流激励能够有效减少叶顶泄漏及吸力面分离损失、通道损失和出口损失,而且合成射流的吸气作用相比吹气作用对于减少压气机损失更为有利;受到激励后,压气机通道内的气流径向速度更大且向叶顶聚集,导致叶顶堵塞反而比原型压气机更加严重,使得稳定裕度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气动性能 合成射流 稳定裕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polymer nanofibers with electrically charged jet of viscoelastic fluid in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5
作者 P.Valipour H.Zaersabet +2 位作者 M.Hatami Ali Zolfagharian S.E.Ghasem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275-2280,共6页
Electrospinning is a useful and efficient technique to produce polymeric nanofibers. Nanofibers of polymers are electrospun by creating an electrically charged jet of polymer solution. Numerical study on non-Newtonian... Electrospinning is a useful and efficient technique to produce polymeric nanofibers. Nanofibers of polymers are electrospun by creating an electrically charged jet of polymer solution. Numerical study on non-Newtonian and viscoelastic jets of polymer nanofibers in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is presented in this work.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 of non-Newtonian rheology on the jet profile during the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is examine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e problem are solv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Keller-Box method. The effects of yield stress and power-law index on the elongation, velocity, stress and total force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increasing the values of yield stress, the fluid elongation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IBERS ELECTROSPINNING electrically charged jet viscoelastic fluid synthetic polym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电极/三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对比研究
6
作者 王林 罗振兵 +1 位作者 周岩 刘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9,共12页
为了实现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性能设计优化,采用放电测量和高速阴影技术对两电极和三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开展了不同环境压强下两种激励器放电特性、流场特性和能量沉积特性的对比分析,获得了两种激... 为了实现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性能设计优化,采用放电测量和高速阴影技术对两电极和三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开展了不同环境压强下两种激励器放电特性、流场特性和能量沉积特性的对比分析,获得了两种激励器工作特性差异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电极和三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具有相似的放电电压-电流变化过程,相同的击穿电压和峰值电流随环境压强的变化趋势,相近的射流建立和流场响应速度。但在相同电容能量、腔体尺寸和环境压强下,两电极激励器产生的射流和前驱激波速度峰值分别为300 m/s和350 m/s,而三电极激励器则高达480 m/s和520 m/s,并且三电极激励器具有更小的放电电磁干扰。三电极激励器更强的射流形成能力是由于其可以以较小的击穿电压,配合大放电电容和大电极间距,将电源电容到激励器电弧的能量转化效率从两电极激励器的20%提升至90%,实现对激励器腔体更充分的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合成射流 气体放电 流场结构 能量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双射流的Al_(2)O_(3)纳米流体散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昭锋 邓雄 +5 位作者 罗振兵 彭灿 康赢 何伟 张鉴源 于新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2,I0001,共14页
使用Al2O3纳米流体对基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通道强化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对通道冷却性能的影响。激励器工作后,膜片往复振动,在射流口产生了交替吸入与喷出的射流并冲击基板,装置的冷却性能大大提高。同时... 使用Al2O3纳米流体对基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通道强化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对通道冷却性能的影响。激励器工作后,膜片往复振动,在射流口产生了交替吸入与喷出的射流并冲击基板,装置的冷却性能大大提高。同时,纳米颗粒的加入增大了流体的导热系数,流体传热性能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进出口压降。引入了综合性能评价因子KFOM和整体传热增强度KDTE,发现随着纳米流体体积分数的增加,KFOM和KDTE也增大,这表明使用纳米流体后,整体装置的冷却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分析了激励器频率和等效振幅对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率对装置整体散热性能影响较小;随着等效振幅增大,射流速度增大,芯片温度降低,装置整体冷却性能更好;激励器工作后也同样影响纳米颗粒在通道内的分布情况,每一时刻下纳米颗粒的分布都不尽相同,且聚集在基板底部的纳米颗粒将会增强换热效果,这也是影响整个装置散热性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双射流 纳米流体 体积分数 频率 等效振幅 综合性能评价因子 整体传热增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合成射流激励器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陆逸然 王晋军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85,共25页
合成射流作为一种具有优越控制效果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在提升飞行器气动性能、减振降噪、强化元器件散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经过30余年的研究,人们建立了更准确的合成射流数学模型,合成射流具有高卷吸能力的物理机理... 合成射流作为一种具有优越控制效果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在提升飞行器气动性能、减振降噪、强化元器件散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经过30余年的研究,人们建立了更准确的合成射流数学模型,合成射流具有高卷吸能力的物理机理也得到不断深化.进一步优化合成射流激励器,提高控制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激励器结构型式、激励器结构参数以及激励信号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在提高合成射流控制效果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卷吸机理 激励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射流口几何构型对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影响分析
9
作者 刘源园 彭文强 +4 位作者 罗振兵 刘瑞 龚建宇 赵志杰 郑穆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5,I0001,共13页
合成双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除具备常规合成射流结构简单、响应迅速等特点外,还能有效解决控制流场与环境流场间压差引起振膜失效的问题,兼具能量利用率高、结构灵活和易于一体化集成等优点。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易... 合成双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除具备常规合成射流结构简单、响应迅速等特点外,还能有效解决控制流场与环境流场间压差引起振膜失效的问题,兼具能量利用率高、结构灵活和易于一体化集成等优点。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易受射流口大小、形状等几何构型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设计了25组不同矩形射流口几何参数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通过PIV实验得到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射流口处流场结构与频率特性的关系,分析射流口几何参数对激励器腔体亥姆霍兹共振频率的影响,并总结出最佳长宽比-深纵比关系;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激励器几何参数特性,探究射流口几何参数对射流速度分布与轴切换现象的影响规律,并与PIV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小长宽比矩形射流口所形成的射流在空间上的分布更集中,射流峰值速度更大;而大长宽比矩形射流口形成的射流的速度较低,且单股射流易受压力差作用发生偏转,但涡量分布更加均匀,与环境流体的能量交换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口构型 合成双射流 流动特性 PIV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束与异形筘内合成气流的相互耦合作用
10
作者 方敬兵 沈敏 +2 位作者 李俊祥 王真 余联庆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为提高喷气织机辅助喷嘴的引纬效率,设计了3类多孔阵列式辅助喷嘴,揭示了多孔形状与阵列方式对合成气流速度分布和弹性纤维束运动位移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纤维束-气流耦合的动力学模型,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数值模拟了三维瞬态流场分... 为提高喷气织机辅助喷嘴的引纬效率,设计了3类多孔阵列式辅助喷嘴,揭示了多孔形状与阵列方式对合成气流速度分布和弹性纤维束运动位移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纤维束-气流耦合的动力学模型,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数值模拟了三维瞬态流场分布及纤维束运动位移,并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纤维束运动位移,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异形筘道内合成气流速度分布、速度梯度及纤维束头端运动位移。结果表明:异形筘道内合成气流速度梯度变化与纤维束头端位移具有相关性,合成气流速度梯度越小,纤维束运动位移也越小;三圆孔中心阵列辅助喷嘴形成的合成气流速度梯度最小,纤维束运动位移最小,适合用于弹力较大织物的引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织机 引纬效率 流固耦合 辅助喷嘴 合成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励参数对横流中合成射流绕流场的影响
11
作者 祝健 雷健 +2 位作者 高嘉懿 袁迈 史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248,共7页
为了将合成射流用于垂直轴风力机叶片表面流动控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平板上的合成射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横流中合成射流和连续射流的流场特征,比较3种激励频率和3种速度比时合成射流的绕流场。结果表明:速度比相同时,合成射流对边界层... 为了将合成射流用于垂直轴风力机叶片表面流动控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平板上的合成射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横流中合成射流和连续射流的流场特征,比较3种激励频率和3种速度比时合成射流的绕流场。结果表明:速度比相同时,合成射流对边界层作用效果优于连续射流;合成射流在吹吸气不同时刻对边界层作用方式不同;合成射流在横流中的发展轨迹受速度比和激励频率的影响。速度比越大,孔口附近射流轨迹斜率越大;激励频率越大,孔口附近射流轨迹斜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激励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射流对Spar型浮式风力机涡激运动特性的研究
12
作者 李磊 夏海山 +2 位作者 杜炳鑫 白兴兰 潘昀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9-466,共8页
涡激运动问题是影响漂浮式结构系泊系统、立管和电缆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合成射流对Spar型浮式风力机基础结构涡激响应特性的抑制规律。首先开展无射流工况下Spar型浮式风力机涡激运动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验证... 涡激运动问题是影响漂浮式结构系泊系统、立管和电缆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合成射流对Spar型浮式风力机基础结构涡激响应特性的抑制规律。首先开展无射流工况下Spar型浮式风力机涡激运动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验证数值方法的准确性,而后重点探讨射速比和喷射角对结构的涡激响应、涡激力、泄涡频率和尾涡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涡激响应特征与射速比和喷射角度密切相关,合成射流能有效抑制结构的涡激运动,且射速比越大、喷射角越趋向尾涡分离点其抑制效果越好。同时发现,合成射流降低了涡泄频率、从而使振荡频率远离固有频率,但柱体涡激力基本不变。结果表明,合成射流能够有效抑制Spar型浮式风力机的涡激共振,其抑制机理为降低结构振荡频率,从而解锁涡激共振实现抑制作用,而非降低涡激力实现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浮式风力机 动力特性 圆柱 合成射流 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射流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3
作者 罗振兵 夏智勋 +2 位作者 方丁酉 王志吉 胡建新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35,共4页
在综合国外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数据的基础上 ,对影响合成射流特性的驱动因素、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并且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雷诺数以及斯托罗哈数对合成射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反映合成射流激励器特征的函数关系式 。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激励器 影响因素 驱动因素 结构因素 设计 流动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双射流控制翼型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林 罗振兵 +1 位作者 夏智勋 刘冰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357,372,共6页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8%,合成双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4°、最大升力系数增加35%,证明了合成双射流具有更好的分离流动控制效果。另外着重分析了合成双射流工作频率和动量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发现当激励器工作频率为流场特征频率的1和2倍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改善效果最好,同时控制效果会随动量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合成双射流 激励器 分离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邻激励器合成射流流场数值模拟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罗振兵 夏智勋 +3 位作者 胡建新 王志吉 赵建民 缪万波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9,共8页
建立了将合成射流激励器腔体、出口喉道、外部流场作为单连域计算处理的吹/吸型边界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相位差、不同振幅、不同频率的相邻激励器相互作用形成的合成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邻激励器工作时的相位... 建立了将合成射流激励器腔体、出口喉道、外部流场作为单连域计算处理的吹/吸型边界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相位差、不同振幅、不同频率的相邻激励器相互作用形成的合成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邻激励器工作时的相位差、振幅不同、驱动频率不同对其形成的合成射流流场有很大影响,合成射流不再对称分布,流动将发生偏转。其机理是由于两激励器吸入和排出流体流动不同(不同相、不同幅值、不同频率),使得两列旋涡对不对称,因此在两列旋涡对之间存在涡量强度不同和压强梯度,从而引起旋涡对向低压侧和强涡量区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激励器 数值模拟 推力向量控制 计算模型 工作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射流激励器实验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罗振兵 夏智勋 +4 位作者 方丁酉 朱伯鹏 易仕和 胡建新 赵建民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4,218,共5页
设计了合成射流激励器及实验测试系统,对两大小不同激励器工作于不同驱动频率及激励电源电压幅值分别进行了实验,并对激励器出口速度进行了分析。实验测得的合成射流出口最大峰值速度可达5m/s,驱动频率对激励器出口射流速度影响直接明显... 设计了合成射流激励器及实验测试系统,对两大小不同激励器工作于不同驱动频率及激励电源电压幅值分别进行了实验,并对激励器出口速度进行了分析。实验测得的合成射流出口最大峰值速度可达5m/s,驱动频率对激励器出口射流速度影响直接明显,且合成射流激励器有工作频谱范围限制。通过频谱分析显示,只有最大峰值频率与激励频率相等或接近,而且各峰值频率与最大峰值频率成倍频关系时,合成射流激励器将电能转化为合成射流动能的效率才能达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主动控制 合成射流 激励器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狭缝厚度的零质量射流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惊雷 沙江 +2 位作者 林春峰 李念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为了研究厚度对活塞型激励器产生的零质量射流流场的影响,利用粒子影像测速仪对h=1.5 mm,2mm和3.5 mm三种不同狭缝厚度的零质量射流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相位锁定技术,在一个振动周期内捕捉了12个不同相位时刻的流场图片。实验发现... 为了研究厚度对活塞型激励器产生的零质量射流流场的影响,利用粒子影像测速仪对h=1.5 mm,2mm和3.5 mm三种不同狭缝厚度的零质量射流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相位锁定技术,在一个振动周期内捕捉了12个不同相位时刻的流场图片。实验发现,合成射流时间平均流场的横向速度剖面与二维常规射流相似,具有自模化特性;合成射流的质量通量、动量通量、中心线速度的峰值与狭缝厚度成正比。随着狭缝厚度增加,与质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峰值相应的距出口的无量纲距离减小,而与中心线速度峰值相对应的无量纲距离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质量射流+ ^粒子影像测速^+ ^合成射流^+ 锁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原理及典型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史志伟 杜海 +2 位作者 李铮 陆纪椿 蒋旋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8,共7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激励器由于其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器件小、能耗低的技术优势,是流动控制领域最活跃的控制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激励器在飞行器的增升减阻、性能增强、力矩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通过实验和数值模...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激励器由于其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器件小、能耗低的技术优势,是流动控制领域最活跃的控制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激励器在飞行器的增升减阻、性能增强、力矩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DBD)和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PSJ)的基本气动特性。AC-DBD激励器主要产生射流扰动,N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的扰动包括压力波、射流和旋涡结构,PSJ激励器能形成压力波和速度更高的射流扰动。采用AC-DBD激励器可以在低速流动下,推迟平板转捩;采用NS-DBD激励器可以在来流速度为25 m/s时,抑制翼型的流动分离,同时NSDBD在Ma=4.6时,可以控制圆柱脱体激波的激波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纳秒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射流对失速状态下翼型大分离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国庆 招启军 +3 位作者 顾蕴松 陈希 张冬雨 左伟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1-355,共5页
为研究低速状态合成射流在抑制翼型气流分离和推迟失速方面的控制机理,开展了NACA0021翼型失速特性射流控制的风洞试验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模型测力、翼型瞬态流场粒子图像测速和边界层速度测定的对比试验,深入探索了合成射流各参数对翼... 为研究低速状态合成射流在抑制翼型气流分离和推迟失速方面的控制机理,开展了NACA0021翼型失速特性射流控制的风洞试验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模型测力、翼型瞬态流场粒子图像测速和边界层速度测定的对比试验,深入探索了合成射流各参数对翼型失速特性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射流偏角在翼型升力和失速迎角控制方面的效果对射流动量系数较为敏感:当动量系数较大时,近切向射流的控制效果更好.射流动量系数为0.033时,偏角30?的射流使得翼型升力系数峰值提高23.56%,失速迎角增大5?;而动量系数较小时,偏角较大的射流能够获得最佳控制效果.射流动量系数为0.0026时,法向射流对翼型最大升力系数控制效果最好(提高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 气流分离 失速 主动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喷气燃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文 吴秀章 +2 位作者 陈茂山 卢卫民 贾振斌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5期52-57,共6页
为促进我国喷气燃料的发展,介绍了JP-900、煤基全合成喷气燃料和煤直接液化喷气燃料3种煤基喷气燃料的研究历程和制备方法,对比分析了煤基喷气燃料和传统石油基喷气燃料的理化性能和使用性能,最后对煤基喷气燃料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J... 为促进我国喷气燃料的发展,介绍了JP-900、煤基全合成喷气燃料和煤直接液化喷气燃料3种煤基喷气燃料的研究历程和制备方法,对比分析了煤基喷气燃料和传统石油基喷气燃料的理化性能和使用性能,最后对煤基喷气燃料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JP-900的氮含量和硫含量都很少,具有较高的闪点和较低的冰点,密度高,极性化合物含量很少,其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均优于石油基的航空燃料。煤基全合成喷气燃料的热稳定性、润滑性、材料相容性等指标相似或更优于传统石油基喷气燃料Jet A-1。煤直接液化油的组成特点与JP-900相似,具有高密度、高闪点、低冰点和富含环烷烃等特点,但其中的杂原子化合物会显著影响其燃料性能。除煤基全合成喷气燃料外,其他2种煤基喷气燃料还没有投入商业应用。未来应进一步增加煤液化产能,建立健全煤基喷气燃料的试验方法,建立煤基喷气燃料的产品标准,以实现煤基喷气燃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喷气燃料 JP-900 全合成喷气燃料 煤直接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