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周围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
1
作者 苏茹碧 冯艳 +2 位作者 孙德峰 朱美静 陈冲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83-1790,共8页
目的探究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是否能降低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将其随机分为3组: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局麻药组(B1组),使用0.25%罗哌... 目的探究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是否能降低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将其随机分为3组: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局麻药组(B1组),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包含佐剂布托啡诺1 mg)行臂丛神经阻滞;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给药组(B2组),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此外静脉给予1 mg酒石酸布托啡诺;对照组(C组),仅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前采用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DN4)评估患者待手术部位是否存在神经病变成分(DN4≥4),并获取术前NRS值。手术当天术前30 min行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并检测阻滞效果是否完善,患者入手术室后进行全身麻醉。在术后6、12、18、24及36 h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术后各时间点的NRS值、阻滞作用消退的时间和消退后12 h内最高NRS值、首次使用抢救性镇痛药的时间、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术后不良事件以及患者恢复质量。结果B1组患者术后反跳痛的发生率为31.6%,B2组发生率为48.2%,C组发生率为54.4%。组间比较结果表明B1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P<0.05)。反跳痛评分B1组<B2组<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表明B1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C组大于B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且术后0~6 h以及术后6~24 h的疼痛曲线的曲线下面积(NRS-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首次要求抢救性镇痛的时间及QoR-15恢复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g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降低上肢骨科手术后的反跳痛发生率和反跳痛评分,且能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布托啡诺 上肢骨科手术 反跳痛 臂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肿胀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实施 被引量:1
2
作者 真启云 苏宙 +2 位作者 瞿辉武 崔莉莉 戴婷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共5页
目的 加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肿胀管理,以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 将7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肢体肿胀管理方案,包括... 目的 加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肿胀管理,以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 将7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肢体肿胀管理方案,包括术前训练、加强止血带时间管理、冷疗管理、徒手淋巴引流管理、肌内效贴管理、康复运动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肢肿胀值及消肿率、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首次下床活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36例、对照组37例完成研究。术后第5、7天试验组患肢肿胀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第7天消肿率、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肢体肿胀管理方案的实施能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肢体肿胀 疼痛 膝关节功能 徒手淋巴引流 肌内效贴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Ⅰ型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大脑皮质活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文翠凤 娅茹 +2 位作者 黄昊 廖雪梅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3-1214,共12页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Ⅰ型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上肢功能及大脑皮质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康复医院招募脑卒中后Ⅰ型CRPS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镜像组(n=36)。对照...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Ⅰ型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上肢功能及大脑皮质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康复医院招募脑卒中后Ⅰ型CRPS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镜像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共6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水肿容积和Brunnstrom分期评定。采用NirSmart 32通道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采集静息态440 s。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6周后明显优于治疗3周后(P <0.01);治疗6周后镜像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MBI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治疗6周后显著优于治疗3周后(P <0.001)。两组水肿均显著改善(Z> 30.113, P <0.001),且治疗6周后镜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3.347, P=0.001);镜像组患者的水肿容积在治疗3周后、6周后均明显减少(Z <-0.667, P <0.01),且治疗6周后效果更优(Z=-0.667,P=0.005)。两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改善(Z> 29.714, P <0.001),治疗6周后镜像组优于对照组(Z=-2.046, P=0.041)。治疗后对照组右侧M1与右侧初级体感皮质连接强度较强,镜像组左侧M1与右侧M1、右侧初级体感皮质、右侧皮质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连接强度较强。镜像组左右侧初级体感皮质、左侧皮质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与右侧M1区、右侧皮质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与左侧初级体感皮质、左侧M1区与左侧初级体感皮质、左侧初级体感皮质与右侧M1区的连接强度强于对照组(|t|> 3.402,P <0.01)。结论 镜像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Ⅰ型CRPS患者患手的疼痛、水肿和上肢运动功能。镜像疗法可加强健侧感觉区与患侧感觉运动区的连接,促进感觉运动皮质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镜像疗法 上肢 大脑皮质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高圣海 倪朝民 +2 位作者 韩瑞 武行华 李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和防治偏瘫肩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并对每组患... 目的:探讨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和防治偏瘫肩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和6个月后利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肩痛组两次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23.55±2.12、37.36±2.55(P<0.05);对照肩痛组为24.36±2.54、26.37±2.51(P>0.05),非肩痛组为25.34±2.44、48.67±2.41(P<0.05);25.78±2.31、40.11±3.30(P<0.05),入组时评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后肩痛组和非肩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及康复肩痛组和对照肩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肩痛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上肢功能的恢复,规范化三级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防治偏瘫肩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肩痛 上肢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88
5
作者 易小青 金艳霞 +3 位作者 傅爱凤 黄日妹 钟丽平 何丽敏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6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101例上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其对护理...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101例上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使上肢骨折术后患者舒适地渡过术后疼痛期,减轻了疼痛程度,提高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舒适护理 疼痛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旸 翁浩 +1 位作者 刘先虎 郭雪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66-667,共2页
目的探讨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肩胛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肩痛程度进行评定。... 目的探讨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肩胛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肩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上肢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肩痛症状较训练前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肩胛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缓解肩痛有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控制训练 上肢功能 肩痛 偏瘫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威 李丹 +3 位作者 许立俊 林宇 李文兰 章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数字模拟...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N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N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肩痛 神经松动术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静 张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肢体肿胀情况。依据PDCA循环进行...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肢体肿胀情况。依据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评估患者肢体肿胀控制的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患者术后72h内的疼痛评分均≤5分,其中:术后24h平均疼痛评分为2.8分,术后48h为3.8分,术后72h为3.9分,术后第4天为2.6分;护士对术后肢体肿胀知识的有效掌握率由培训前的74%增至96%;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总体满意度为92%。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度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士对术后肢体肿胀知识的有效掌握率,减轻了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度从而降低疼痛强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肢体肿胀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上肢外伤性肿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劲柏 谢浩洋 +1 位作者 周忠东 郦尧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6期1285-1286,共2页
目的:评价葛根素治疗上肢外伤性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合适患者中选择74例作为治疗组,78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注射用葛根素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h滴完,qd,10天为1疗程;对照组除以注射用七叶皂苷钠10mg替换葛根素... 目的:评价葛根素治疗上肢外伤性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合适患者中选择74例作为治疗组,78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注射用葛根素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h滴完,qd,10天为1疗程;对照组除以注射用七叶皂苷钠10mg替换葛根素400mg外其余与治疗组完全一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肿胀的症状均改善明显;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于上肢周径变化均有良好的作用;治疗组肿胀前后评分差值变化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1%。总的,各项指标治疗组、对照组疗效相近。结论:葛根素注射剂应用于上肢外伤性肿胀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七叶皂苷钠 上肢 外伤性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药熨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志恒 周奎龙 +4 位作者 梁志杰 张慧婷 宋阳杰 杨晓敏 向栋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8期2808-2812,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药熨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肿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肿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针刺、药熨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肿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肿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药熨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上肢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测定上肢周径变化、上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清中相关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70%(39/43)、72.09%(31/43),以观察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上肢疼痛减轻更明显,患侧上肢周径减少更明显,上肢MBI、FMA评分更高,肘正中静脉、桡静脉、腋静脉的PSV显著高于对照组,内径、血清中P物质、B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药熨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更利于缓解患者上肢肩、手关节的肿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原因可能与改善上肢静脉血流、调控血清中SP、CGRP、BK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药熨 悬吊运动疗法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上肢肿痛 功能恢复 上肢静脉血流速度 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上肢疼痛1例报道 被引量:2
11
作者 山磊 崔利华 杨宇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9-1190,共2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卒中后上肢疼痛的疗效。方法报道1例卒中后上肢疼痛患者的症状和体征,BTX-A注射的部位和剂量及预后。结果 BTX-A注射后患者上肢疼痛明显减轻,注射后4周时疼痛完全消失。结论 BTX-A注射对卒中后上肢...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卒中后上肢疼痛的疗效。方法报道1例卒中后上肢疼痛患者的症状和体征,BTX-A注射的部位和剂量及预后。结果 BTX-A注射后患者上肢疼痛明显减轻,注射后4周时疼痛完全消失。结论 BTX-A注射对卒中后上肢疼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上肢疼痛 A型肉毒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肌内效贴贴扎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效果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威 李丹 +4 位作者 赵宜莲 章荣 胥慧敏 周蜜娟 牟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90,共7页
目的观察两种贴扎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75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B组(n=25)和对照组(n=25)。三组常规治疗相同,A组和B组分别运用两种贴扎方法进行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两种贴扎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75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B组(n=25)和对照组(n=25)。三组常规治疗相同,A组和B组分别运用两种贴扎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A组和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三组FMA和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A组和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同的贴扎方法,疗效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肩痛 肌内效贴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康复操训练对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肢体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7
13
作者 吴奕帆 侯黎莉 +1 位作者 张萍 王丽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1,共3页
目的减轻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方法将196例择期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与干预组97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指康复操锻炼。观察两组手掌周径、疼痛程... 目的减轻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方法将196例择期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与干预组97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指康复操锻炼。观察两组手掌周径、疼痛程度、出血情况。结果干预组手掌周径(术后4、12 h)显著小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康复操锻炼可缓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术侧手部肿胀程度及疼痛感,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并发症 肢体肿胀 疼痛 出血 手指康复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中药透入对四肢骨折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情况及骨愈合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晓飞 邹光翼 李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26-129,共4页
目的 探究超声中药透入对四肢骨折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情况及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8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 目的 探究超声中药透入对四肢骨折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情况及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8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联合超声中药透入治疗,对比两组相关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肢肿胀程度和疼痛程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7天,观察组患者肿胀分级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骨钙素(BGP)及人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中药透入对可有效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疼痛、肿胀,可降低机体炎症,促进骨愈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超声中药透入 患肢肿胀 疼痛 骨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罗珠嘉 陈玉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4期6-9,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6例冠脉搭桥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4~14(8.31±2.36)d。... 目的分析影响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6例冠脉搭桥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4~14(8.31±2.36)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为选择下肢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下肢肌力不足、疼痛、APACHEⅡ评分高、有腰部或下肢疾病史、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取血管桥肢体切口水疱、肢体肿胀(P<0.05,P<0.01)。结论上述8项是影响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较晚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个体不同影响因素加以干预,使之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术 下床活动 血管桥 下肢肌力 疼痛 应激性高血糖 肢体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气和营外洗方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之幸 陈越 王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目的观察"调气和营"法外洗方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疼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机制。方法气虚血瘀型偏瘫肢体痉挛疼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治疗组予调气和营汤外治方,对照组:予安慰剂外治方。两组外洗用药每晚睡... 目的观察"调气和营"法外洗方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疼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机制。方法气虚血瘀型偏瘫肢体痉挛疼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治疗组予调气和营汤外治方,对照组:予安慰剂外治方。两组外洗用药每晚睡前浸泡熏洗涂擦一次,每次20 min,每周3次,每2周为1个疗程,持续用药2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肢肌痉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肌痉挛疼痛、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患肢运动功能。且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CHO)、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调气和营"法外治方能有效改善患侧上肢肌痉挛(F=4.54,P<0.01)、肌疼痛(P<0.01),及患肢运动功能的作用(F=10.33,P<0.01),且CRP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气和营"法外治方能有效改善患肢肌痉挛、肌痉挛疼痛及运动功能,且能降低患肢的炎性反应状态,"调气和营法"在脂代谢及炎性微环境方面有待更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气和营 外治方 卒中后痉挛疼痛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护理对于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恢复及满意度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燕 吴丽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259-259,共1页
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对于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恢复、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86例,以不同护理方法为依据分组,研究组43例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43例予以一般护理,护理后,对2组术后疼... 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对于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恢复、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86例,以不同护理方法为依据分组,研究组43例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43例予以一般护理,护理后,对2组术后疼痛、功能恢复、满意度等改善情况作比对。结果研究组满意度95.35%,明显比对照组76.7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评分、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肢骨折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可在提升护理满意率的基础上,改善术后关节疼痛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上肢骨折 术后疼痛 功能恢复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绷带加压联合中药熏蒸缓解脑卒中偏瘫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晓霞 沈英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绷带加压联合中药熏蒸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肢体肿胀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行中药熏蒸疗法,观察组行中药熏蒸联合绷带加压治疗,10... 目的探讨绷带加压联合中药熏蒸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肢体肿胀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行中药熏蒸疗法,观察组行中药熏蒸联合绷带加压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效果、静息和活动时疼痛评分(VAS)以及患肢肿胀值。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和肿胀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绷带加压联合中药熏蒸较单一熏蒸更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肿胀和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肢体肿胀 中药熏蒸 绷带 加压疗法 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龚炜 王丽华 +2 位作者 郭宝珍 杜晋楠 于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0期1856-1858,1862,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肩关节肌内效贴贴扎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综合康复...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肩关节肌内效贴贴扎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综合康复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关节活动度评定(ROM)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的疼痛程度、上肢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2组病例中,治疗2周、4周后,VAS评分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2周、4周后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结合肌内效贴,可以减轻疼痛、上肢活动和肩关节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肌内效贴 上肢功能 肩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取血管下肢不同抬高角度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娟 谢家湘 邵永丰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3-26,5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抬高角度对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下肢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冠脉搭桥术后下肢取血管患者120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取血管下肢抬高20°组40例、抬高30°组40例、抬高40°组40例(最终完成研究38例)。观察比较三组术后... 目的观察不同抬高角度对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下肢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冠脉搭桥术后下肢取血管患者120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取血管下肢抬高20°组40例、抬高30°组40例、抬高40°组40例(最终完成研究38例)。观察比较三组术后第2~5天取血管下肢肿胀程度、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冠脉搭桥术患者取血管下肢不同抬高角度,不同时间点取血管下肢肿胀程度、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40°组肿胀程度最轻,30°组舒适度评分最高,疼痛评分最低。并发症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0°组并发症最少。结论冠脉搭桥术患者取血管下肢抬高30°组患者虽然取血管下肢肿胀程度较下肢抬高40°组患者重,但是在三组中舒适度评分最高、疼痛评分最低、并发症最少,综合考虑到患者舒适度以及临床效果,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下肢抬高3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取血管下肢 抬高角度 下肢肿胀 舒适度 疼痛 并发症 体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