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热6号’咖啡的选育与优质抗锈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赵明珠 赵萍香 +5 位作者 马关润 刘成 郭铁英 白学慧 李锦红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3期13-21,37,共10页
为培育出拥有优良植株形态、优异品质、高产量潜力以及强抗锈病性的咖啡新品种,科研团队自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入高世代育种材料‘SL11-Sarchimor’,并按照系统选育流程,成功培育出咖啡品种‘德热6号’。在... 为培育出拥有优良植株形态、优异品质、高产量潜力以及强抗锈病性的咖啡新品种,科研团队自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入高世代育种材料‘SL11-Sarchimor’,并按照系统选育流程,成功培育出咖啡品种‘德热6号’。在区域性试验中,‘德热6号’平均鲜果产量为970.70~1174.66kg/666.7m^(2),较对照品种‘卡蒂姆7963’,增产幅度达-0.25%~15.09%;生产性试验中,平均鲜果产量达667.67~964.04kg/666.7m^(2),较对照实现-6.83%~18.29%的增产,产量优势明显。品质方面,区域性试验测定该品种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0.76~82.51分,比对照增长0.64%~1.88%;生产性试验中,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33~82.66分,较对照提升1.55%~2.17%。经过田间抗锈病鉴定,‘德热6号’展现高抗锈病特质,契合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等咖啡产区推广需求。该研究成果可助力推动咖农增产、产业升级,为我国咖啡良种体系注入新活力,提升我国咖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热6号’ 咖啡 选育 高产 优质 抗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玉米新品种陇单336选育报告
2
作者 周玉乾 李永生 +6 位作者 何海军 杨彦忠 王晓娟 连晓荣 周文期 董小云 马增科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44-647,I0002,共5页
为推动甘肃省玉米生产发展,结合生产上的需求,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优异基因聚合育种,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好的玉米新品种陇单336。玉米新品种陇单336是以BSK卡570为母本、BSKZ8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种,2014—2015年在甘肃... 为推动甘肃省玉米生产发展,结合生产上的需求,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优异基因聚合育种,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好的玉米新品种陇单336。玉米新品种陇单336是以BSK卡570为母本、BSKZ8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种,2014—2015年在甘肃多地进行品比试验,陇单336 2 a 32点平均折合产量10 080.0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8.8%,增产点率100%。在2020年北方早熟春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中,陇单336平均折合产量11 172.0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349.5 kg/hm^(2),增产率3.2%。陇单336生育期平均为125.9 d,株高272.5 cm,穗位高102.5 cm,穗长18.5~19.2 cm,穗行数15.0~18.0行,穗粗4.8~5.2 cm,千粒重372 g,出籽率84.3%。适宜在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河北和山西等早熟春玉米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选育 陇单336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的选育与抗锈性研究
3
作者 赵明珠 赵萍香 +5 位作者 马关润 萧自位 郭铁英 白学慧 李锦红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1期10-20,26,共12页
为选育具有株型好、优质、高产和抗锈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咖啡新品种,从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育种材料‘SL16-Cavimor20’,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该品种区域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 为选育具有株型好、优质、高产和抗锈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咖啡新品种,从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育种材料‘SL16-Cavimor20’,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该品种区域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为969.03~1172.16kg/666.7m^(2),比对照‘卡蒂姆7963’增产2.56%~19.09%;生产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为958.21~1240.43kg/666.7m^(2),比对照增产9.74%~21.41%,产量表现突出。区域性试验的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17~84.76,比对照增加0.42%~3.68%;生产性试验的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25~82.42,比对照增加0.42%~2.91%。该品种抗锈性田间鉴定结果为高抗,适宜在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等咖啡种植区推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现咖啡良种化生产提供新的品种选择,对促进咖农增产增收、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热5号’ 咖啡 选育 高产 优质 抗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4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5 位作者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高效利用 川麦 GGE双标图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选育
5
作者 周超 王俊强 +5 位作者 韩业辉 徐婷 马宝新 刘海燕 孙善文 于运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为促进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主要栽培技术。嫩单4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玉米研究所于2017年以玉米自交系7076A1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K165101B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组合。2... 为促进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主要栽培技术。嫩单4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玉米研究所于2017年以玉米自交系7076A1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K165101B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组合。2021-2022年参加黑龙江省齐顺联合体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10668.0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平均增产7.6%。2023年参加黑龙江省齐顺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372.6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增产7.4%。202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24L0061。嫩单47具有抗倒伏、抗病害、耐密植、优质、高产、籽粒后期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适合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嫩单47 选育 特征特性 早熟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产半冬性小麦皖农116的选育及相关特征
6
作者 崔文礼 代雪晴 +4 位作者 杨晨 邓新龙 于学奎 郑文寅 黄建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7-20,共4页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验点中,有15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达83.33%;在2021—2022年生产试验中,皖农116比对照济麦22增产3.30%。病害接种鉴定结果显示,皖农116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介绍了皖农116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探讨了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旨在为小麦选育及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小麦生产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皖农116 丰产 半冬性 选育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选育报告
7
作者 刘万代 臧云锋 冯伟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19-722,共4页
为选育适宜河南旱作区及同类型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旱、广适冬小麦品种,河南农业大学以洛旱2号作母本、豫农416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水旱协调选择系谱法选育而成高产抗旱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 为选育适宜河南旱作区及同类型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旱、广适冬小麦品种,河南农业大学以洛旱2号作母本、豫农416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水旱协调选择系谱法选育而成高产抗旱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5760.1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3.8%。2021—2022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86.5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6.2%。该品种株高73.3 cm,有效穗数5.14×10^(6)穗/hm^(2),穗粒数34.0粒,千粒重47.0 g。平均籽粒容重808 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8 g/kg,湿面筋含量324 g/kg,面团稳定时间3.4 min,吸水量585 mL/kg。具有高产、抗旱、抗倒伏等特点,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麦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 高产 豫农523 选育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液体发酵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梦瑶 徐静宇 +4 位作者 肖四生 杨代康 徐靖宇 姚明印 黄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62,共7页
为提升植物乳杆菌C01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010)所产新型细菌素Plantarum C010的含量,试验以L.plantarum C010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亚硝酸、吖啶橙和激光进行诱变处理,运用双层平板拮抗抑菌圈法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复筛选育... 为提升植物乳杆菌C01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010)所产新型细菌素Plantarum C010的含量,试验以L.plantarum C010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亚硝酸、吖啶橙和激光进行诱变处理,运用双层平板拮抗抑菌圈法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复筛选育细菌素Plantarum C010高产突变株。结果表明,4种诱变处理均能提升细菌素Plantarum C010产量,其中激光诱变后所得突变株JG-2产细菌素Plantarum C010高达17.79 mg/mL,较原始菌株C010(9.60 mg/mL)提高了85.31%。进一步对原始菌株C010和突变株JG-2进行液体发酵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两菌株菌体生长、总糖消耗和细菌素合成的拟合模型较好,其所产细菌素Plantarum C010与菌体均呈部分生长偶联型,且突变株JG-2细菌素Plantarum C010合成相关参数优于原始菌株C010。该结果为细菌素Plantarum C010的产量提升提供数据基础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C010 细菌素 诱变选育 高产突变株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0K SNP芯片的陆地棉产量构成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单铃重位点挖掘
9
作者 李宜谦 徐守振 +3 位作者 刘萍 马麒 谢斌 陈红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8-2138,共11页
棉花经济产量主要受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解析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机制对指导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612份陆地棉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基于液相探针杂交的4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 棉花经济产量主要受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解析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机制对指导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612份陆地棉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基于液相探针杂交的4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型,并在5个自然环境下调查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等性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6个显著关联位点,包括与单株铃数相关的2个位点(A03、A05染色体)、与单铃重相关的1个位点(A07染色体)、与衣分相关的1个位点(D01染色体)和与籽棉产量相关的2个位点(A05、D07染色体)。其中,位于A07染色体89.01~90.45 Mb区间的QTL在5个环境中与单铃重显著关联(P=5.3646×10^(-8)),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该区间存在2个主要单倍型,携带有利单倍型的材料平均单铃重显著增加0.64 g。结合深度重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在该区间鉴定到7个候选基因,并确定了可用于分子标记开发的关键SNP位点。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结果,而且为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构成要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铃重 高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10
作者 冯烨宏 董超 +2 位作者 卫杰 王婷 姜鸿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216,共5页
针对黄淮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和小麦生产及大众消费对新品种的需求,采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和生态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以育成的优异亲本烟5072为母本,以石94-530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选择采用水旱轮选、多点鉴定、试验与示范同时进行的策... 针对黄淮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和小麦生产及大众消费对新品种的需求,采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和生态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以育成的优异亲本烟5072为母本,以石94-530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选择采用水旱轮选、多点鉴定、试验与示范同时进行的策略,培育出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通过鲁、冀中南部、冀中北部、国家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审定,津、晋引种备案。首创覆盖山东、安徽、河北、山西、河南、江苏、陕西和天津七省一市的烟农1212推广联合体,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维权、宣传等方面共同发力,实现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产销融合”,累计推广面积近200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农1212 超高产小麦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皮甜瓜‘常甜六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军 周娟 +5 位作者 柏秀芳 欧小球 戴思慧 王俊 罗晓玲 彭国钢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7-11,共5页
介绍了薄皮甜瓜‘常甜六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常甜六号’是由优良自交系D2011与j108杂交选育而成的高品质薄皮甜瓜新品种,早熟,果实呈梨形,单果重为830 g,表皮呈黄绿色、光滑有微... 介绍了薄皮甜瓜‘常甜六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常甜六号’是由优良自交系D2011与j108杂交选育而成的高品质薄皮甜瓜新品种,早熟,果实呈梨形,单果重为830 g,表皮呈黄绿色、光滑有微棱,果肉呈浅红绿色,脆甜爽口,产量约为20 580 kg/hm2,于2023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甜瓜(2023)430024。‘常甜六号’适于长江流域薄皮甜瓜产区露地或大棚栽培,大棚栽培可在春、秋2季播种,采用“两有两无”法施底肥(施入2种有机肥、2种无机肥),采取穴盘育苗、吊蔓栽培的方式,进行单蔓整枝,在植株10~15节处留瓜,每株定瓜3个,重点防治“三病三虫”(白粉病、霜霉病、病毒病,黄守瓜、白粉虱、瓜绢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甜瓜 品种选育 ‘常甜六号’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用与造纸兼用的高产型红麻H2101的选育
12
作者 朱子易 陈常理 +6 位作者 骆霞虹 唐慧娟 陈安国 李建军 邓勇 栾明宝 安霞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99-205,共7页
研究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杂种优势模式优化,成功选育出兼具高产、抗病、优质及广适性的纤维与造纸兼用型红麻新组合中杂红2101(H2101)。2016年,以中红麻17号为父本、K1703A为母本构建杂交组合,经多代定向选育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势杂交... 研究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杂种优势模式优化,成功选育出兼具高产、抗病、优质及广适性的纤维与造纸兼用型红麻新组合中杂红2101(H2101)。2016年,以中红麻17号为父本、K1703A为母本构建杂交组合,经多代定向选育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势杂交种。2019—2020年,其F1代、F2代产量表现突出,记录为超级杂交红麻;2020—2021年在沅江、长沙组合品比试验中,纤维产量达6100~6200 kg/hm^(2),分别比对照组增产17.39%和19.70%,干茎产量达22000~23000 kg/hm^(2),增产显著,纤维支数达269 m/g,强力421 N。2023年12月28日,经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专家组评审通过,红麻H2101鉴登字第2209021是一个集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强优势高产型的纤维用与造纸兼用的红麻新组合,为红麻多元化利用提供了优质种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纤维 造纸 高产型 选育推广 中杂红H21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杂交中籼稻扬籼优77的选育与应用
13
作者 段圣省 薛莲 +8 位作者 余启芝 董华林 李爱宏 殷得所 李忠正 王红波 孙阳 郭英 徐得泽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5-28,共4页
扬籼优77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洪山实验室、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利用不育系扬籼9A与恢复系HD377配组选育而成的中熟偏迟籼型杂交中稻品种,具有高产稳... 扬籼优77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洪山实验室、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利用不育系扬籼9A与恢复系HD377配组选育而成的中熟偏迟籼型杂交中稻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等显著特点,于202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中籼稻 扬籼优77 高产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造型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川糯粱6号的选育与应用
14
作者 孙远涛 龙文靖 +5 位作者 黄磊 刘天朋 赵甘霖 向箭宇 李元 倪先林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宜机收的糯高粱新品种,以满足四川等地对酿酒原粮的需求。【方法】用自育不育系54A和自育恢复系21R配组选育新品种。【结果】育成酿造型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川糯粱6号,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宜机收的糯高粱新品种,以满足四川等地对酿酒原粮的需求。【方法】用自育不育系54A和自育恢复系21R配组选育新品种。【结果】育成酿造型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川糯粱6号,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登记编号:GPD高粱(2022510054)。该品种苗期长势强,耐密植,植株整齐度中等,抗逆性强,高抗炭疽病、叶部病害,抗蚜虫,穗纺锤形。川糯粱6号在四川南部3月上旬春播生育期114 d,属中熟品种。2018—2019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2018年产量为508.4 kg/667m^(2),较对照川糯粱15号增产19.9%;2019年产量为464.8 kg/667m^(2),较川糯粱15号增产23.8%,两年区试平均产量为486.6 kg/667m^(2),排名第一,较川糯粱15号增产21.7%。2022年参加四川省品种展示,产量为502.1 kg/667m^(2),较川糯粱15号增产18.6%,籽粒红色,籽粒总淀粉含量73.32%,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80%,粗蛋白含量10.89%,脂肪含量4.29%,单宁含量0.84%。【结论】川糯粱6号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具有高产稳产、酿酒品质优、抗性好、宜机收等特点,属于酿造专用杂交糯高粱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川糯粱6号 品种选育 高产优质 宜机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15
作者 胡慧 孙铭若 +6 位作者 赵明卓 门瑞龙 田雨 徐俊英 杨隆维 刘海洋 邱先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71-74,78,共5页
为了给湖北省晚稻种植区域提供优良粳稻品种,长江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长农粳1号为母本、早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VE6219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了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该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鄂晚17早... 为了给湖北省晚稻种植区域提供优良粳稻品种,长江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长农粳1号为母本、早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VE6219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了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该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鄂晚17早熟7.2 d,产量比鄂晚17增产8.20%,表现为早熟、高产等特点。该品种已于2022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220036),适宜在湖北省双季稻区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本文介绍了长农粳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长农粳2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高产 长农粳2号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粳嘉优710的选育
16
作者 张馨月 叶胜海 +2 位作者 董俊杰 富昊伟 李友发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30-833,共4页
浙粳嘉优710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三系粳型不育系浙粳7A和籼型恢复系DR610进行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广适、米质优等特点,2022年... 浙粳嘉优710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三系粳型不育系浙粳7A和籼型恢复系DR610进行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广适、米质优等特点,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浙粳嘉优710 高产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新振豆1号的选育
17
作者 曾凯 战勇 +3 位作者 张恒斌 赵靓 张祥池 苏鑫 《大豆科技》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新振豆1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9年以合幅08-1(合农71)为母本,98-6027(新大豆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熟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4335.1... 新振豆1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9年以合幅08-1(合农71)为母本,98-6027(新大豆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熟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4335.15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豆8号增产13.41%。2018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豆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720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豆8号增产3.65%。该品种中熟、高油、高产、耐密、抗倒伏,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为34.3%,粗脂肪含量为22.3%,适宜≥10℃活动积温2900℃以上区域种植。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新审大豆2022年16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新振豆1号 高油 高产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福两优晶玉的选育及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18
作者 刘鹏 李杨 +1 位作者 吴晓亮 周红英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101-103,共3页
福两优晶玉是以福7112S为母本、晶玉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品种,于202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32021)。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米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且该品种作再生稻栽培,再生力强,周... 福两优晶玉是以福7112S为母本、晶玉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品种,于202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32021)。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米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且该品种作再生稻栽培,再生力强,周年增产较为突出,适宜作再生稻推广种植。文中介绍了福两优晶玉的品种选育过程以及其作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该品种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两优晶玉 选育 再生稻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水稻秋两优新占的选育和应用
19
作者 汪军 章万东 王伍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1期1-4,共4页
本文总结分析了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秋两优新占的选育过程、种植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等。该品种是以两系不育系Q201S为母本、强恢复系新龙占为父本组配育成,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田间长势良好、抗倒伏性较好、品... 本文总结分析了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秋两优新占的选育过程、种植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等。该品种是以两系不育系Q201S为母本、强恢复系新龙占为父本组配育成,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田间长势良好、抗倒伏性较好、品质优良等特性。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5月中下旬),秧龄30 d以内,叶龄5.5~6.0叶时移栽;种植密度以75万~90万株/hm^(2)为宜;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孕穗期施钾肥,水分以干湿交替管理为主;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改土,播种前采用适宜药剂拌种消毒,以有效防治病虫害。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选择海拔300~800 m的丘陵或平原地区作制种基地;合理安排播差期,以父、母本播期相差10 d为宜,关注幼穗分化期,及时调节花期;安排父、母本行比2∶12,播种量分别为6和30 kg/hm^(2);合理施肥,及时追施穗肥、喷施叶面肥;母本抽穗25%时喷施赤霉素“九二○”,采取竹竿等方式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根据病虫害预报,施用75%肟菌·戊唑醇、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严格隔离去杂;适时分期收获父、母本。本文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秋两优新占 品种选育 高产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汉油2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雁霞 谌国鹏 +4 位作者 孙晓敏 邢丽红 瞿利英 薛艳 王佳伟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7-12,共6页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 a试验平均产量为3167.8 kg/hm^(2),芥酸平均含量为0.105%,硫苷平均含量为17.48μmol/g,平均含油量为47.57%,能够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寒性和抗倒性强。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4)610234,该品种还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的特点。本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 优质 抗病 抗倒 甘蓝型油菜 品种选育 ‘汉油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