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海域M_(S)7.3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1
作者 任枭 姬运达 +4 位作者 陈经纶 史健宇 张琪 梁姗姗 邹立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5-786,共12页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东部花莲海域发生M_(S)7.3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对该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台湾花莲地区纵谷断裂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该地震序列开...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东部花莲海域发生M_(S)7.3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对该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台湾花莲地区纵谷断裂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该地震序列开展震源机制解、地震辐射能量、持续时间和库仑应力的测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花莲海域主震是一次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4次M_(S)≥6.0余震的震源机制也均为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与震源区主要断裂带构造性质一致;②主震和较大余震辐射能量结果表明,主震属于能量效率偏高的事件,而4次余震均低于主震的能量释放效率;③库仑应力分布结果显示,主震的发生使震中投影附近区域出现较大范围的应力卸载,与位错集中区域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莲海域地震 震源参数 震源机制 地震辐射能量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西藏察隅M8.6强震序列震源参数复核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保昆 刁桂苓 +4 位作者 徐锡伟 万永革 冯向东 邹立晔 苗春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54-4265,共12页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发生M8.6巨大地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全球239个台站的P波资料,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模型,对察隅M8.6强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了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的结果表明,察隅M8.6强震...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发生M8.6巨大地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全球239个台站的P波资料,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模型,对察隅M8.6强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了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的结果表明,察隅M8.6强震序列显示出不同时段的震中分区分布特征:第1阶段是前震,1950年2月23日在墨脱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顶部发生;第2阶段是1950年8月15日─1950年8月18日,发生主震和之后3天内的余震,都分布在察隅附近,并且这些震中呈北西条带分布;第3阶段的余震是1950年8月22日─1950年9月13日,它们扩展到南部的印度和缅甸地区;第4阶段的余震是1950年9月30日─1951年4月15日,发生在西部的墨脱、错那等地.这四个分区的关联特点为顺时针旋移.重新计算后的震源机制解显示出:主震的NWW走向的节面与主震后2区内余震震中的NWW分布方向一致;序列中所有的压应力轴P和张应力轴T,都接近于水平向,其倾伏角大都小于20°;察隅主震和2区内余震的压应力轴P为近南北向,张应力轴T为近东西向;但3区和4区余震的P轴为近东西向,T轴为近南北向.反映出该强震序列中余震震源机制解的差异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察隅M8.6强震序列 震源参数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程万正 李桂芳 +1 位作者 乔惠珍 陈天长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1993~ 1995年发生在四川沐川县的 5 7级震群 ,由 3次 5 0级以上地震序列构成。1993年首发 5 0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慢 ,1994年 5 7级主震序列衰减快 ,1995年 5 0级强余震序列又衰减缓慢。首发 5 0级地震前 ,区域地震活动增... 1993~ 1995年发生在四川沐川县的 5 7级震群 ,由 3次 5 0级以上地震序列构成。1993年首发 5 0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慢 ,1994年 5 7级主震序列衰减快 ,1995年 5 0级强余震序列又衰减缓慢。首发 5 0级地震前 ,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但在 5 7级主震和强余震前的震区地震活动不突出。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 ,呈近走滑兼倾滑型。利用小震波形记录资料 ,研究了Pn、Pg、Sg波段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值随时间的变化。各波段计算值变化幅度大体一致 ,形态略有差异 ,首发 5 0级地震前起伏较大 ,在 5 7级主震前后变化不显著。这与此期间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震群序列 震源机制 震源参数 沐川地震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川滇交界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的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微微 龙锋 +5 位作者 杨建思 梁明剑 苏金蓉 魏娅玲 吴朋 卢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4-1596,共13页
2013年8月28日和31日四川得荣县与云南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交界地区分别发生MS5.2和MS5.9地震.这两次主震连同截至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589次M≥1.5余震,构成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该序列的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隅横断山脉的三江构造... 2013年8月28日和31日四川得荣县与云南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交界地区分别发生MS5.2和MS5.9地震.这两次主震连同截至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589次M≥1.5余震,构成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该序列的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隅横断山脉的三江构造带地区,地处川滇菱形块体西边界,当地有多组交错的活动断裂.为了了解这一震群序列的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区的构造动力环境,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建立了分区速度结构模型;使用Loc3D(川滇走时表定位软件)重新测定该震群序列中10次MS〉4.0地震的位置,利用双差法对该序列中的更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地震矩张量的时间域反演方法获得10次MS〉4.0地震震源机制的矩张量解.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NW向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中段7~15km深度的基底层,整个序列的震源分布长度约17km,横向宽度约7km;震源分布在横剖面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的断裂带内,其中,NE倾向的主干活动断裂及其北东侧一条SW倾向的次级断裂分别控制该负花状构造的两个侧边.本研究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序列所有MS〉4.0地震均是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中段在近S-N向—NNE-SSW向拉张作用下的正断层作用的结果,右旋走滑作用并不明显.这与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右旋走滑为主、正断倾滑为辅—并不吻合.这种不一致可能暗示震区的现今构造运动与以往有所不同,为进一步研究青藏亚板块东南隅与缅甸亚板块以及印度板块交界地区的现今构造动力学提出了问题与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解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安徽金寨M_L3.9震群序列震源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显良 刘泽民 +3 位作者 郁建芳 倪红玉 张炳 王琐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6-924,1,共9页
首先采用P波、SV波和SH波的极性和振幅比联合求解2014年安徽省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该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和P轴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基于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的地震波形,计算其... 首先采用P波、SV波和SH波的极性和振幅比联合求解2014年安徽省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该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和P轴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基于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的地震波形,计算其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同时读取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中115次ML≥1.5地震的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为压性走滑型,P轴方位角较为一致;其震源一致性参数处于较低水平,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极性也较为一致.该结果表明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程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ML3.9震群序列 震源机制解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一致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频发区矿震破裂机制与震源参量响应规律 被引量:30
6
作者 曹安业 陈凡 +5 位作者 刘耀琪 窦林名 王常彬 杨旭 白贤栖 宋士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2-733,共12页
矿震是冲击地压孕育及诱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矿震震源破裂机制对完善冲击地压致灾机理至关重要。为有效分析矿震震源破裂机制与震源参量响应特征,基于相对矩张量反演原理提出以震源群为单位反演矿震震源机制,并针对煤矿应用背景构建... 矿震是冲击地压孕育及诱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矿震震源破裂机制对完善冲击地压致灾机理至关重要。为有效分析矿震震源破裂机制与震源参量响应特征,基于相对矩张量反演原理提出以震源群为单位反演矿震震源机制,并针对煤矿应用背景构建了反演矩阵,推导了反演所需最低射线数与震源数条件,优化了矿震震源破裂类型判识方法,提高了反演精度与效率,统计分析了褶皱构造区、深埋断层构造区以及高应力大巷煤柱区等3个冲击地压频发区矿震破裂机制与震源参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矿震震源参量与破裂机制与其地质构造情况、震源层位以及应力环境等相关。褶皱构造区顶板型强矿震以拉张破裂占主导,煤体中强矿震以剪切破裂占主导,拉张型与剪切型矿震的震源破裂强度与应力调整程度差异较小,而拉张型矿震的扰动规模更大;深埋断层构造区拉张型矿震具有更强的破裂强度,剪切型矿震具有更大的扰动规模;高应力大巷煤柱区矿震震源类型以剪切破裂为主导,煤柱(体)极易在顶底板的夹持下沿应力优势方向发生连续性剪切破坏,剪切型矿震震源参量平均值(除视应力)明显高于拉张型矿震,表明剪切型矿震时冲击危险性显著高于拉张型矿震。不同条件下震源参量与破裂机制响应特征可为强矿震的精准判识和力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矿震 震源机制 震源参量 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秋煤矿微震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源机制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栋 王恩元 李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11-2019,共9页
为了解释和量化采矿诱发微震的危险性,提高采矿作业安全性,首先基于Brune模型和网格搜索法,求取千秋煤矿微震的地震矩、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以及矩震级,分析震源参数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震源参数和P波反演法... 为了解释和量化采矿诱发微震的危险性,提高采矿作业安全性,首先基于Brune模型和网格搜索法,求取千秋煤矿微震的地震矩、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以及矩震级,分析震源参数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震源参数和P波反演法来反演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①千秋煤矿微震震源位移谱很好地符合Brune模型,基于此通过网格搜索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求取震源的拐角频率fc和拐角谱值Ωc;②基于拐角频率fc和拐角谱值Ωc和相关的理论公式,可以进一步迅速准确地求取各个震源参数和矩震级;③随着矩震级增加,拐角频率呈线性减小趋势,震源半径和应力降都呈线性增加趋势。在同等震级条件下,该矿微震的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的值都要小于天然地震,表明该矿微震的破裂尺度和形式不同于天然地震;④应用P波反演法很好地反演出了千秋煤矿的剪切破坏、剪切张拉破坏和剪切挤压破坏震源机制。千秋煤矿开采活动会引起地质不连续面的滑动,产生区域内的动载荷作用,对自由面附近的节理面产生推动作用,从而造成岩体破坏,由于巨厚砾岩层顶板容易积聚大量弹性能,岩体破坏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上述成果可以在震后迅速准确地量化和评估震源破裂的尺度和机制,而且根据不同震级对应震源参数的范围,可以对将要发生微震的震源参数进行迅速评估,为进一步研究矿山微震震源的破裂过程和危险性的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震源机制 矩震级 Brune模型 网格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曰风 刁桂苓 +3 位作者 张秀萍 张彦清 朱振兴 马利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所得发震断层为NWW向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的节面一致,也与余震分布一致,证明结果比较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NW—SSE,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NNW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应力场 云南永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24
9
作者 秦嘉政 刘祖荫 张俊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7,共11页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估算了丽江主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该次主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给出,丽江70级主震的断层破裂长度33km,宽度16km,断层破裂面积490km2,平均位错078m,地震矩M0=125×1018Nm,总破裂时间T=138秒,发震应力背景τ0=337MPa,应力降Δσ=46MPa。对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好象是两条新老断裂参与了活动,初始破裂为北西方向较老的中甸—丽江断裂,破裂长度约13km,破裂持续时间约54秒;主破裂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是一条比较新的活动断裂,破裂长度约20km,破裂持续时间84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云南 地震标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乳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方斌 曲均浩 +2 位作者 李亚军 范晓易 苗庆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6-1099,共14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乳山台阵记录到的M_L≥1.0的1 418个地震事件(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进行重新定位,利用P波初动和CAP方法对研究区内M_L≥1.5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应力张量反演,从而分析乳山地区应力...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乳山台阵记录到的M_L≥1.0的1 418个地震事件(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进行重新定位,利用P波初动和CAP方法对研究区内M_L≥1.5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应力张量反演,从而分析乳山地区应力状态以及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乳山地震序列沿NWW-SEE向展布,形成长约4km、宽约3km的矩形活动带;2)推测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走向为NWW-SEE、近直立、以走滑运动为主兼具一定逆倾滑分量;3)采用自助线性应力反演(LSIB)方法得到乳山地区主压应力轴方向为25°,倾角10°;中等应力方向为286°,倾角45°;主张应力方向为125°,倾角43°;4)乳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平稳状态,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与震源参数一致性空间分布关系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一致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Ms5.1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俊华 陈正松 +3 位作者 蒋玲霞 吴海波 乔岳强 贾治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4,共5页
2013年12月16日巴东县发生Ms5.1级地震,震中区记录到大量余震,余震的频次、强度随时间呈起伏衰减。地震在空间上近NEE向分布,集中于高桥断裂南端及大坪断裂附近,M L2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在5-7 km之间。综合震中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 2013年12月16日巴东县发生Ms5.1级地震,震中区记录到大量余震,余震的频次、强度随时间呈起伏衰减。地震在空间上近NEE向分布,集中于高桥断裂南端及大坪断裂附近,M L2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在5-7 km之间。综合震中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时序分析、地震精定位、地震频谱分析及震源机制解等研究结果判定巴东Ms5.1地震为层间滑脱型水库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精定位 震源体 频谱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龙陵震群序列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四昌 刁桂苓 +1 位作者 王绍晋 龙晓帆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2-159,共8页
龙陵地震是由8个6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强震震群序列。采用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带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震源破裂组合在地面的投影图象。配合其它资料,提出龙陵地震序列强震的破裂特征是:由3条北东东向左... 龙陵地震是由8个6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强震震群序列。采用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带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震源破裂组合在地面的投影图象。配合其它资料,提出龙陵地震序列强震的破裂特征是:由3条北东东向左旋走滑断层和2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层组成的共轭破裂组合。进一步讨论了某些有关的地震地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震源 破裂特征 龙陵地震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培善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5-103,共9页
本文收集了国内各个单位和国外EDR报告给出的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参数,讨论了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由地震定标律给出了主震7.5级地震的断层长度、宽度、面积和平均错距的估计值,结果分别为52 km,26 km,1.3×10~3... 本文收集了国内各个单位和国外EDR报告给出的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参数,讨论了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由地震定标律给出了主震7.5级地震的断层长度、宽度、面积和平均错距的估计值,结果分别为52 km,26 km,1.3×10~3 km^2,2.0 m。研究了它们的破裂方向:像是从中间地区分别向东南(产生最大主震7.5级地震)和西北方向(产生次大主震7.0级地震)破裂扩展,但不是同时,相隔了约13分钟。本文还讨论了第二次主震(Ms7.0)比第一次主震(Ms7.5)造成的地面破坏面积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破裂 震源 断层 澜沧-耿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长岛震群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方斌 曲均浩 +1 位作者 李国一 田兆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4-1041,共8页
借助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长岛海域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初动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对研究区内293个ML≥2.0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并根据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对长岛地区进行应力张量反演,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的时... 借助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长岛海域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初动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对研究区内293个ML≥2.0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并根据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对长岛地区进行应力张量反演,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进而分析长岛地区的应力状态以及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震源以走滑型为主,正断型次之,逆断型最少,初步判断发震断层为SE走向的高角度的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水平运动。(2)通过反演得到研究区区域平均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101.4°,倾角29.1°;中等应力方向为280.8°,倾角60.8°;主张应力方向为11.3°,倾角0.3°,应力张量方差为0.085。(3)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分布与中等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机制和应力场一致,震源区附近的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增强,此时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较低水平。空间上,研究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整体上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特点,所有ML≥4.0地震都发生在极低值区或者高值区向低值区变化的过渡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岛震群 震源机制解 一致性参数 时空演化 区域平均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震群序列发震构造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双龙 邱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6-1311,共6页
福建仙游地区自2010年8月开始出现地震序列活动,2012年地震活动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ML3.0以上地震集中活跃。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记录到丰富的观测资料。通过利用P、S波到时数... 福建仙游地区自2010年8月开始出现地震序列活动,2012年地震活动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ML3.0以上地震集中活跃。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记录到丰富的观测资料。通过利用P、S波到时数据对ML≥1.0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发现地震序列空间位置和震源深度呈现出不同的时段性分布特征。同时利用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采用"剪切-粘贴"法,获取了ML≥3.5的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通过震群序列活动特征、震源位置分布、震源区断层活动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特征综合判断认为:仙游震群序列为库水下渗促使断裂滑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属于水库诱发型构造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穿过库区的NW向石苍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游震群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正常地震动态及危险性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柯龙生 林世敏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化,即:(a)地震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形成条带或空区;(b)断裂活动由多组转为单一,应力场趋向一致;(c)地震活动水平显示异常增强,能量释放方式由均匀、单一转为加速;(d)b值趋势性下降所显示的能量分形的降维;(e)地震随时间分布的丛集现象或减熵;(f)震群参数显示前兆特征。因此,系统有序度的定量化研究,对于地震预报模型的建立及地震预报突破,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态 震源机制 地震预报 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安徽无为M_S3.0震群序列发震构造与震后趋势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73,共9页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_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_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更加集中,未见明显的优势方位分布;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级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NEE向的水平挤压与NN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活动,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为其发震构造;最后,计算了震群序列的视应力,结果显示,视应力和扣除震级影响后的差视应力随着震群序列的衰减逐渐恢复,因此,分析认为,随着无为震群序列的衰减,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MS3.0震群 遗漏地震检测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青海称多震群活动特征及其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
18
作者 马茹莹 王培玲 +3 位作者 黄浩 刘文邦 张朋涛 张丽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157,共6页
2017年称多震群为青海省称多县第一次记录到的M_(L)3.0以下小震群活动,发生在唐古拉地震带M_(S)5.0地震平静被打破且M_(L)4.0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下。为研究2017年称多震群对青海及邻区后续震情的影响,对该震群的活动特征、震群参数、震... 2017年称多震群为青海省称多县第一次记录到的M_(L)3.0以下小震群活动,发生在唐古拉地震带M_(S)5.0地震平静被打破且M_(L)4.0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下。为研究2017年称多震群对青海及邻区后续震情的影响,对该震群的活动特征、震群参数、震源机制、视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主要表明:该震群为前兆震群,震群中地震以走滑为主。对比唐古拉地震带历史震群活动对应中强震情况,分析认为本次震群的发生表明唐古拉地震带未来中强震发震迹象增强,应注意加强对其震情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多震群 唐古拉地震带 震群参数 震源机制解 地震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序列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艳 曾宪伟 +1 位作者 刘桂萍 蔡宏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1-491,共11页
对前郭M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 对前郭M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一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g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一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一平静一再增强(震级爬升)一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一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地震定位 地震序列 震源深度序列参数
全文增补中
山东长岛地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及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少辉 曲均浩 +3 位作者 苗庆杰 李铂 郭宗斌 刘方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2-1321,共10页
利用山东台网记录的长岛震群2017年2月14日—9月1日期间的波形与震相资料研究长岛地区非弹性衰减系数,得到该地区介质平均Q值与频率f的关系式为Q(f)=363.9f1.374 1。采用Moya等[1]提出的利用遗传算法联合反演得到长岛周边台站的场地响应... 利用山东台网记录的长岛震群2017年2月14日—9月1日期间的波形与震相资料研究长岛地区非弹性衰减系数,得到该地区介质平均Q值与频率f的关系式为Q(f)=363.9f1.374 1。采用Moya等[1]提出的利用遗传算法联合反演得到长岛周边台站的场地响应,根据Brune模型震源参数计算公式求解长岛震群序列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各个震源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地震矩随ML震级的增大而增加,地震矩与破裂半径R之间存在半对数关系,拐角频率fc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减少;长岛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数值普遍偏小,最大不超过0.9MPa,这意味着长岛震源区整体构造应力较低,也可能指示长岛震群为低摩擦应力的断层作用;震源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方面,整体而言,长岛震群地震应力降变化起伏很大,在M4.1地震发生前,拐角频率与应力降均发生快速下降后随即翻转上升的现象,证明在M4.1地震发生前震源区整体应力的挤压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弹性衰减系数 震源参数 场地响应 震群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