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微导管传感器设计与仿真研究
1
作者 冉鹏 焦追追 +1 位作者 刘薇 赖映兵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85,共8页
目的 研究微导管传感器在血液周期性流动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和电压输出变化,探究设计可实时监测压力信息与狭窄病变信息的微导管传感器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对微导管传感器和血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在... 目的 研究微导管传感器在血液周期性流动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和电压输出变化,探究设计可实时监测压力信息与狭窄病变信息的微导管传感器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对微导管传感器和血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在各关键帧中传感器在轴向和环向的力学特征,并比较在健康血管和狭窄血管中传感器力学特征的差异性;构建PVDF力电仿真模型,导入传感器上的力学信号,分析两种场景下传感器的电压输出。结果 在健康血管中传感器的轴向和环向输出值较为平均,其比值接近1,而在发生狭窄病变的血管中,传感器的轴向输出产生明显差异,其比值为0.3~0.6,且在环向狭窄区域出现异常分布,其狭窄方向的分量与平均值的比值远大于1。力电仿真进一步揭示传感器可以将力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输出,其输出值为8.01~225.2 mV。结论 在健康血管和狭窄病变血管中,传感器所受的力学特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分析得到血管狭窄病变的位置和狭窄方向,而PVDF传感器可以将这些力学特征转换为更易处理的电学信号。研究结果为新型微导管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理场 数值模拟 微导管传感器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应用分析
2
作者 关晓楠 马宁 +4 位作者 齐丹 刘文婷 宗敏 赵华 张建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老年患者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年龄≥60岁接受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患者168例,按是否采用双腔微导...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老年患者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年龄≥60岁接受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患者168例,按是否采用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技术分为锚定组81例和对照组87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锚定组边支夹层发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剂量、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锚定组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vs 8.0%,P>0.05)。边支夹层、边支最终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是老年分叉病变患者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技术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病变可有效缩短老年患者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剂量,对比剂用量及边支夹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桡动脉 支架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成臣 刘涛 王运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栓塞,对照组采取自我膨胀型支架结合弹簧圈。比较2组治疗效果、预后、精神状态恢复情况、脑损伤标志物、脑氧代谢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完全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vs 55.0%,P=0.019)。2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1 d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静脉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脑梗死、血管痉挛、血管再狭窄、短暂性脑出血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可以通过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指标,进一步提升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 脑损伤标志物 脑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三怡 彭双双 李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 基于抑制心室重构和心肌保护作用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106例,根据... 目的 基于抑制心室重构和心肌保护作用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组56例。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VES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 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MB,CK-MB)、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随访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直接PCI组术后1个月LVEDD、LVESD和LAD显著低于溶栓组[(40.08±5.18)mm vs(47.22±5.08)mm,(29.12±5.07)mm vs(35.33±5.13)mm,(33.07±5.07)mm vs(40.08±5.18)mm,P<0.01],LVEF显著高于溶栓组[(55.08±5.17)%vs(49.07±5.19)%,P<0.01]。2组术后LVEDD、LVESD、LAD显著低于术前,LVEF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8 h及24 h的CK-MB、hs-cTnT、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8 h及24 h的CK-MB、hs-cTnT、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术后24 h的CK-MB、hs-cTnT、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例显著高于溶栓组(16.1%vs 4.0%,P<0.05)。结论 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心室重构,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 血栓溶解疗法 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曾庆乐 李彦豪 +2 位作者 陈勇 赵剑波 卢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 40例 ,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 ,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作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 40例 ,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 ,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作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组与非超选择插管组相比 ,疗效更佳 ,副作用更轻 ,且应用价值更加合理。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肝癌疗效好 ,副反应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11
6
作者 白如林 陈左权 +3 位作者 黄承光 陶英群 张光霁 卢亦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者 5 9例 ,小于 3cm者 7例。单支供血动脉13例 ,2支 37例 ,3支以上 6 8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 15例。结果 完全栓塞病变 2 1例 ,栓塞 90 %以上 5 7例 ,70 %~ 90 % 2 7例 ,5 0 %~ 70 % 8例 ,栓塞 <5 0 %者 5例。结论 NBCA为永久性栓塞剂 ,应作为栓塞治疗颅内AVM的首选材料。栓塞加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现 NBCA 血管内栓塞 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微导管引流及胸腔内药物治疗恶性胸水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鲁琦 杜长梅 陈鲁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91-592,共2页
目的:应用榄香烯乳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旨在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采用持续微导管引流法,对40例患者行榄香烯乳液胸腔内注入。结果:恶性胸水控制率为85.0%,腔内注药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及胸痛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 目的:应用榄香烯乳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旨在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采用持续微导管引流法,对40例患者行榄香烯乳液胸腔内注入。结果:恶性胸水控制率为85.0%,腔内注药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及胸痛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可以缓解。结论:持续微导管引流胸液后腔内注药的方法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榄香烯乳液是一种控制恶性胸水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恶性胸水 微导管 引流 药物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徐超 王波 +3 位作者 韩建一 李珍珠 史怀璋 李泽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以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并结合微导管到位情况及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稳...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以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并结合微导管到位情况及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稳定性判断塑形效果。结果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均精确到位,导管头端稳定,动脉瘤栓塞致密。10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1例Hunt-Hess分级Ⅴ级患者术后死亡;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考虑可能为麻醉诱导过程中破裂;1例术前再破裂出血。结论 3D打印辅助精准塑形微导管,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顺利到位且保持稳定,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微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微导管塑形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家开 张晶 +3 位作者 于淼 张金山 杨立 肖越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微导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 000例HCC的DSA表现与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其中179例病灶局限于1个肝段,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微导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 000例HCC的DSA表现与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其中179例病灶局限于1个肝段,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和(或)MR,对40例病灶碘油聚集不良者,进行RFA,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DSA发现直径3 cm以上肿块670例,3 cm以下病灶202例,子灶400例,动静脉瘘、动门脉瘘482例,异常血供430例,门脉癌栓362例。局限于1个肝段的病灶,微导管栓塞后4周,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7.6%;控制不良者行RFA后1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7.5%。结论DSA对于发现3 cm以下小病灶(含子灶)、肿瘤血供、动静脉瘘、动门脉瘘具有绝对的优势,对HCC的术前评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RFA是HCC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微导管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邓梨平 于淼 +1 位作者 张金山 张宏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1-593,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的作用。方法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179例;微导管组47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 目的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的作用。方法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179例;微导管组47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择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其中28例行肝段栓塞,19例行肝亚段栓塞治疗。结果微导管组术后无1例误栓异位动脉而致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疗效较普通组有明显提高。结论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栓塞的准确率增强疗效,避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导管 栓塞 治疗性 超选择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底动脉环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学进 庞瑞麟 +2 位作者 李莉媛 赵卫 后嘉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底动脉环的血管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及先天变异 ,为指导插管提供解剖学的依据。方法 甲醛固定正常成人脑血管标本 35具 ,其中红色乳胶灌注 10具 ;依次分离充分暴露、仔细观察和测量脑底部血管。结果 脑底动脉环前半... 目的 探讨脑底动脉环的血管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及先天变异 ,为指导插管提供解剖学的依据。方法 甲醛固定正常成人脑血管标本 35具 ,其中红色乳胶灌注 10具 ;依次分离充分暴露、仔细观察和测量脑底部血管。结果 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变异较大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分为 4型 ;后交通动脉起始位置变异极大 ,主要为C2段后壁。结论 脑底动脉环的血管走行、弯曲角度变异较大 ,充分认识其解剖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脑血管 应用解剖 血管成角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导管支气管动脉四重栓塞治疗大咯血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国文 张孝中 +3 位作者 邬书本 邓士杰 胡罗建 李山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同轴微导管四重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观察大咯血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大咯血患者42例,首先行明胶海绵微粒栓塞,再行丝线栓塞,第三步注入血管硬化剂,最后行大颗粒明胶海绵栓塞,所有病例...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同轴微导管四重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观察大咯血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大咯血患者42例,首先行明胶海绵微粒栓塞,再行丝线栓塞,第三步注入血管硬化剂,最后行大颗粒明胶海绵栓塞,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本组病例短期、中期及远期疗效有效率均为100%。结论:支气管动脉同轴微导管四重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简便、创伤小、长期疗效稳定且高效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栓塞 同轴导管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加省 何跃 +4 位作者 陈如东 陈劲草 陈坚 雷霆 李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栓塞术后即时造影显示26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1个动脉瘤〈95%栓塞。术中破裂1例,最后顺利致密栓塞。2例术后持续轻度头痛,1例遗留视野缺损。无死亡病例。随访2~48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选择合适的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可以应用血管内栓塞进行相对微创且安全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瘤颈再塑形 支架 双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世伟 李静伟 +4 位作者 陈健 刘洋 孙力泳 李桂林 张鸿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有fPCA的中小型破裂PCoAA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微导管塑形准确性、微导管塑形稳定性、栓塞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和后交通动脉保留程度、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1例51枚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均通过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成功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43例(84.3%),瘤颈残留8例(15.7%);后交通动脉均保留,49例血流无影响,2例部分影响。微导管塑形准确率为90.2%,其中微导管直接推送到位36例,回拉到位11例,导丝导引到位4例;栓塞中88.2%微导管位置稳定。仅1例术中发生破裂再出血。随访6~24个月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48例(94.1%),3例(5.9%)预后不良,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血管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 1级41枚(80.4%),2级8枚(15.7%),3级2枚(3.9%)。结论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伴有fPCA的急性期中小型破裂PCoAA术中应用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可使栓塞过程更稳定和安全,取得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塑形 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威 盖延廷 +5 位作者 简新革 李彦江 檀书斌 彭方强 刘旻谛 宋冬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Onyx胶主导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Onyx胶栓塞84例AVM,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32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2例。单纯Onyx胶栓塞67例,... 目的探讨Onyx胶主导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Onyx胶栓塞84例AVM,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32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2例。单纯Onyx胶栓塞67例,联合Glubran胶和(或)弹簧圈栓塞17例。结果S-MⅠ级完全栓塞治愈率60.0%(6/10),Ⅱ~Ⅲ级33.3%(18/54),Ⅳ~Ⅴ级25.0%(5/20),完全栓塞率34.5%(29/84)。术中微导管断管、留置各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4例((3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死亡),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8.3%(7/84)。83例随访3~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月,再次出血4例,其中死亡1例;完全栓塞的29例无一例复发或再生;栓塞导致出血的5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Onyx胶联合不同栓塞材料个体化治疗脑AVM,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ONYX胶 可解脱微导管 高压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插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急性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润卿 谢春明 +2 位作者 薛建秀 马成杰 管京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插管不同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大咯血患者45例,分为明胶海绵组(9例)、聚乙烯醇+明胶组(13例)、聚乙烯醇+丝线+明胶组(2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三组病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 目的:探讨超选择插管不同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大咯血患者45例,分为明胶海绵组(9例)、聚乙烯醇+明胶组(13例)、聚乙烯醇+丝线+明胶组(2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三组病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100%、100%,且三种方法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期有效率三者分别为77.8%、100%、100%;远期有效率分别为57.1%、100%、100%;中、远期有效率比较三种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醇+明胶海绵、聚乙烯醇+丝线+明胶海绵栓塞术是治疗急症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后者疗效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微导管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聚乙 烯醇 明胶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跨区”栓塞颅内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亚东 李志强 +2 位作者 段朋朋 刘东辉 鄂亚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 19例患者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例在手术收尾阶段填塞瘤颈时因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过多,最后经植入支架补救成功。跨区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5%,完全栓塞15例,次全栓塞3例。结论双微导管技术跨区栓塞治疗颅内某些特定不规则动脉瘤,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动脉瘤 双微导管栓塞技术 跨区域栓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栓的微导管溶栓治疗——附16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崇建 阎小纺 乔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1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min 1例,4 h 1例,6 h 7例,8 h 5... 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1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min 1例,4 h 1例,6 h 7例,8 h 5例,22 h 2例。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靶动脉内,采用接触+贯穿法溶栓。尿激酶用量最大者60万U,最小35万U。结果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3例,其中11例血栓完全溶解,肌力从0级升至Ⅳ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预后良好;2例血栓不全溶解,动脉造影复查显示:靶动脉通畅70%,三天后肌力从0级升至Ⅱ级。3例椎基底动脉溶栓后造影显示:2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血管复通40%;3例中,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①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超梗死期开始溶栓其预后是良好的。②接触+贯穿法溶栓,可加速血栓溶解,缩短脑细胞的缺血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同时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微导管 动脉内溶栓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微导管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冠状动脉Ⅲ型穿孔1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少萍 赵仙先 吴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16,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6年,再发劳累后胸闷、胸痛2周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于右冠状动脉(RCA)植入2枚金属裸支架,术后3个...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6年,再发劳累后胸闷、胸痛2周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于右冠状动脉(RCA)植入2枚金属裸支架,术后3个月因支架内再狭窄,于RCA再次植入4枚药物涂层支架。此后患者一般活动下无明显胸闷、胸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穿孔 微导管 明胶海绵 治疗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脱微导管结合增压技术栓塞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威 盖延廷 +5 位作者 檀书斌 彭方强 孙伟 刘旻谛 叶宇阳 宋冬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可解脱微导管结合近端血流阻断增压技术(PCT)栓塞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上海浦南医院采用Onyx胶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bAVM患者133例,其中Spetzler-Martin... 目的探讨可解脱微导管结合近端血流阻断增压技术(PCT)栓塞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上海浦南医院采用Onyx胶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bAVM患者133例,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0例,Ⅱ级54例,Ⅲ级49例,Ⅳ级18例,Ⅴ级2例。按时间段将患者分为A组(n=70,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结合非解脱微导管)、B组(n=63,2018年3月至12月结合Apollo可解脱微导管),对B组中30例采用PCT。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133例患者bAVM总栓塞率为33.8%(45/133);A组栓塞率为25.7%(18/70),B组为49.2%(31/6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PCT技术组栓塞率为66.7%(20/30),非PCT技术组为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在A组为5.7%(术中微导管粘管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2例,其中1例死亡),B组为4.8%(术后出血3例,其中1例转外科手术)(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3%,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32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8个月),再发出血3例,其中1例死亡,完全栓塞患者无一例复发或再生血管畸形。131例患者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06例,2分25例。结论经动脉途径采用Apollo可解脱微导管结合PCT技术栓塞治疗bAVM,可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情况下提高栓塞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Apollo可解脱微导管 近端血流阻断增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