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的表达谱分析
1
作者 李瑞 郭依琳 +4 位作者 王璐 许星月 卢富华 李梦琦 赵虎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29,共7页
目的:筛选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分析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子宫颈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0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20例(未转移组)]的癌组织标本。在两组中随机各选取3例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 目的:筛选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分析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子宫颈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0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20例(未转移组)]的癌组织标本。在两组中随机各选取3例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circRNA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的母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差异倍数较高的4个显著上调的circRNA,行数据库预测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最显著的circRNA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行子宫颈癌细胞系转染circRNA小干扰RNA(siRNA),分为circ RNA敲低组和阴性对照(si-NC)组,并采用活细胞计数(CCK-8)方法检测子宫颈癌SiHa细胞和HeLa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①共检测到2039个差异表达circRNA,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的母基因主要富集在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MAPK信号通路、内吞作用、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②筛选出转移组中差异倍数较高的4个显著上调的circRNA,即hsa_circ_0067492、hsa_circ_0004904、hsa_circ_0085465、hsa_circ_0007718。qRT-PCR技术验证显示,hsa_circ_0004904、hsa_circ_0085465、hsa_circ_0007718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中均高表达(P<0.01)。hsa_circ_0004904可与hsa-miR-3916等微小RNA(miRNA)相互作用、hsa_circ_0085465可与hsa-miR-4659b-3p等miRNA相互作用、hsa_circ_0007718可与hsa-miR-127-5p等miRNA相互作用。③hsa_circ_0004904的高表达与低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NC组相比,沉默hsa_circ_0004904转染24、48、72 h后,SiHa细胞和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中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沉默后可显著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其可能参与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环状RNA 淋巴结转移 竞争性内源性RNA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DW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患者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
2
作者 钱伟亮 陈倩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9-89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患者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1月-2024年3月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0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 目的:探讨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患者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1月-2024年3月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0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其中训练集139例、验证集62例。利用单、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临床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在超分辨率重建后的DWI图像上勾画原发肿瘤感兴趣区体积(VOI),并分别向外扩充1 mm、2 mm、3 mm、4 mm和5 mm。分别提取瘤内和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特征,采用多层感知器(MLP)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确诊为正常大小LNM患者53例、无LNM患者148例。病灶大小和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为独立预测因子,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临床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57。瘤周2 mm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AUC:训练集0.825,验证集0.774)优于其他瘤周影像组学模型。瘤内+瘤周2 mm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AUC:训练集0.835,验证集0.816)优于临床模型、其他影像组学模型以及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DCA表明该模型的应用价值较大。结论: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DWI影像组学有助于预测宫颈癌患者正常大小LNM,其中瘤内+瘤周2 mm影像组学模型的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4
3
作者 许星月 郭依琳 +4 位作者 王璐 李梦琦 李瑞 卢富华 赵虎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5-650,共6页
目的:基于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提供依据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7例... 目的:基于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提供依据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7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随机化分组包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31)和验证集(n=7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浸润阳性、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51.70、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比值(NWR)≥0.65、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4.94、术前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604.03、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1.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脉管浸润阳性、NWR≥0.65、PAR≥4.94是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③构建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列线图,ROC曲线显示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验证集AUC为0.858。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024,验证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结论:应用术前NWR、PAR炎症免疫营养指标所构建的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有助于妇科肿瘤医生术前预测子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炎症免疫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清与传统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唐双 黄泽涵 +3 位作者 孟铁豹 张蔚菁 何浩强 谢传淼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923,共5页
目的: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的高清扩散加权成像(MUSE DWI)与传统DWI在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54例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磁共振检查,包含传统DWI序列和MUSE DWI序列。分析比较两组DW... 目的: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的高清扩散加权成像(MUSE DWI)与传统DWI在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54例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磁共振检查,包含传统DWI序列和MUSE DWI序列。分析比较两组DWI序列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整体图像质量、矫正几何失真程度和病变显示程度及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ADC值在盆腔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之间的差异,并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两组ADC值鉴别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序列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MUSE DWI的整体图像质量、矫正几何失真程度、病变显示程度、SNR和CNR均显著高于传统DWI(P均<0.001)。MUSE DWI和传统DWI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MUSE DWI和传统DWI中,转移组的ADC值均显著低于非转移组(P<0.001)。MUSE DWI和传统DWI的鉴别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和0.646,两种序列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4)。结论:MUSE DWI序列的图像质量、SNR和CNR均优于传统DWI,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SE DWI和传统DWI都可以鉴别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两者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高清扩散加权成像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联合IVIM-DWI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晓倩 刘凤海 康立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7,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LN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经病理证实为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PLNM组与无PLNM组原发肿瘤DCE-MRI及IVIM-DWI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效能。结果PLNM组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t=6.203,P<0.001)、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t=3.944,P<0.001)、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Z=4.393,P<0.001)、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_(e);Z=2.312,P=0.021)低于无PLN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K^(trans)(P<0.001)、f(P=0.003)、ADC(P=0.031)是宫颈癌PLN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示K^(trans)、f、ADC预测PLNM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08、0.707、0.745;与单一参数相比,三者联合预测PLNM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9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86.8%。结论早期宫颈癌原发肿瘤DCE-MRI的K^(trans)、V_(e)及IVIM-DWI的f、ADC有助于鉴别PLNM。独立危险因素K^(trans)、f、ADC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动态对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孟祥勇 陈志国 +2 位作者 王梓义 杨佳 陈文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046,共6页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4例早期胃癌患...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271例)和ESD组(133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统计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Kaplan-Meier法比较早期胃癌患者ESD与腹腔镜D2根治术的远期疗效;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索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与远期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404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2.38%(50/4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溃疡、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等7个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SM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404例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6.29%(389/404),腹腔镜组生存率(96.31%)与ESD组生存率(9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和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4%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层回归分析调整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等临床特征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与远期疗效依然相关(β=1.173,P=0.003)。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患者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腹腔镜D2根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前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金金 董林逍 +3 位作者 杨紫涵 张月洁 吴青霞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4,共8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鳞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ACSC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鳞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ACSC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结转移状况。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中心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的265例接受NACT并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LACSCC患者病例及影像,中心1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中心2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所有患者NACT治疗前行盆腔MRI检查。于矢状位T2加权成像(sagittal T2-weighted imaging,Sag_T2W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axi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x_DWI)和延迟期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sagittal 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Sag_T1C)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K最佳(K-Best)及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降维并筛选出与淋巴结转移强相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每个序列筛选后的组学特征构建三个单序列模型,在所有特征间作相关性分析,排除高度相关的组学特征,并对临床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融合临床变量及筛选后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影像组学的组合模型,比较模型间性能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及临床效能。结果Sag_T2WI、Ax_DWI、Sag_T1C三个序列分别筛选出6、3、7个与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组学特征,其中2个形状特征和10个纹理特征被纳入组合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I评估的淋巴结状态是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与单序列模型相比,组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诊断能力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8[95%(confidence interval,CI):0.785~0.912]、78.2%、74.4%和0.827(95%CI:0.737~0.917)、80.8%、69.4%。DCA显示如果风险阈值超过60%,则用组合模型预测LACSCC患者NACT后淋巴结状态可获得较大的临床效益。结论基于治疗前MRI,联合Sag_T2WI、Ax_DWI、Sag_T1C三个序列的组学特征及临床信息对LACSCC患者NACT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局部晚期宫颈鳞癌 新辅助化疗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00958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小鼠模型的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8
作者 靖爽 和晓利 +1 位作者 井佳雨 王悦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讨LINC0095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信号通路在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收集了42例宫颈癌组织标本,通过q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H... 目的:探讨LINC0095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信号通路在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收集了42例宫颈癌组织标本,通过q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Hela、C33A、SiHa、Caski)中LINC00958的表达情况。将LINC00958过表达载体(LINC00958组)或对照载体(CMV组)转染Caski细胞,敲减LINC00958(shLINC00958组)、VEGF-C(shVEGF-C组)的shRNA序列或阴性对照shRNA(shNC组)转染SiHa细胞。分别通过CCK-8法、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敲减LINC00958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观察转染后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淋巴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建立小鼠腘淋巴结转移模型,观察过表达LINC00958或同时敲减VEGF-C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LINC00958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01),高水平的LINC00958与大肿瘤、晚期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有关联(P<0.05或P<0.01)。与正常人宫颈上皮细胞ende1617相比,宫颈癌细胞中LINC0095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shLINC00958组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培养上清液的促HLEC淋巴管形成能力均显著低于shNC组(P<0.05、P<0.01或P<0.001),LINC00958组Caski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培养上清液的促HLEC淋巴管形成能力显著高于CMV组(P<0.05、P<0.01或P<0.001)。通过RNA下拉、RNA免疫沉淀实验发现宫颈癌细胞中LINC00958能够特异性结合VEGF-C。LINC00958+shVEGF-C组Caski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培养上清液的促淋巴管形成能力显著低于LINC00958组(P<0.01或P<0.001);在小鼠腘淋巴结转移模型中,LINC00958+shVEGF-C组中小鼠腘窝淋巴结的体积和VEGF-C蛋白、N-cadherin蛋白以及LYVE-1的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LINC00958组(均P<0.001)。结论:LINC00958通过直接与VEGF-C蛋白相互作用增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淋巴管生成能力,促进小鼠腘淋巴结转移模型的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C0095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宫颈癌 CASKI细胞 SIHA细胞 淋巴管形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4例Ⅰb~Ⅱa期宫颈癌预后及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邓欢 李政 +1 位作者 李文超 梁卫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11-714,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住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314例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住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314例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其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314例病例5年生存率为88.0%,复发率为13.4%。单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时间不良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单因素分析示SCCAg、FIGO分期、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宫旁组织浸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治疗前SCCAg>3 ng/mL(P<0.001,OR=4.966)、深肌层浸润(P=0.001,OR=5.503)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SCCAg>3 ng/mL、深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预后因素 生存期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例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蔡斌 吴昊 +1 位作者 丰有吉 席晓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索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00例宫颈癌病例。分析肿瘤的期别、组织学类型、生长类型、脉管侵犯、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0例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A1期6例,... 目的:探索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00例宫颈癌病例。分析肿瘤的期别、组织学类型、生长类型、脉管侵犯、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0例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A1期6例,ⅠA2期3例,ⅠB1期74例,ⅠB2期3例,ⅡA1期8例,ⅡA2及以上期别6例。组织学类型为鳞癌89例,腺癌9例,腺鳞癌1例,小神经内分泌癌1例。肿瘤生长类型为外生型50例,内生型41例,溃疡型6例,颈管型3例。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1.00%(11/100),11例肿瘤均为内生型生长,其中有脉管侵犯者7例(7/28,25.00%),ⅠB1期9例(9/74,12.16%)。100例中脉管侵犯28例,其中23例为内生型(23/41,56.10%),5例为外生型;28例脉管侵犯宫颈癌中ⅡA1期3例,ⅠB1期25例。100例宫颈癌中4例有宫旁侵犯,ⅠB1期及以下宫颈癌术后证实宫旁侵犯发生率为3.61%(3/83)。结论:ⅠB1期及以下宫颈癌宫旁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不高,脉管侵犯和内生型生长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临床特征 宫旁侵犯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洁 任翠 +3 位作者 薛华丹 周海龙 孙照勇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行淋巴结清扫的宫颈癌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检查。手术共切除淋巴结1590枚,将短径≥5 mm的392枚淋巴结纳入本...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行淋巴结清扫的宫颈癌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检查。手术共切除淋巴结1590枚,将短径≥5 mm的392枚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的长径(L)、短径(S)及表观弥散系数ADCmin、ADCmean和原发癌灶的ADCmin、ADCmean,计算淋巴结的S/L、rADCmin、rADCmean,比较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形态学指标及ADC值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的L、S、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P均<0.0001),转移淋巴结的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均显著小于非转移淋巴结(P均<0.0001);ADCmin鉴别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Az(0.956)最大,高于其他ADC值及形态学指标;以ADCmin=759.0×10-6mm2/s作为鉴别淋巴结转移的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和92.1%。结论 DWI尤其ADCmin有助于鉴别宫颈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组织中VEGF-C与COX-2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石小燕 张亚东 +2 位作者 赵良平 毛晓露 张庆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目的检测VEGF-C及COX-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武汉中心医院2005~2009年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标本57例,应用VEGF-C和COX-2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检测VEGF-C及COX-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武汉中心医院2005~2009年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标本57例,应用VEGF-C和COX-2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用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La细胞中VEGF-C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57例宫颈癌标本中,VEGF-C表达阴性(-)7例(12.28%),弱阳性(+)14例(24.56%),中等阳性()20例(35.09%),强阳性()16例(28.07%)。随着病变由宫颈原位癌到早期浸润癌的进展,VEGF-C表达明显增强。COX-2表达阴性(-)38例(66.67%),阳性(+)19例(33.33%)。VEGF-C和COX-2阳性染色均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在COX-2表达阳性部位,VEGF-C大多数呈强阳性反应,且二者均在癌巢中强表达。统计分析表明VEGF-C和COX-2表达呈正相关(P<0.01)。26例伴淋巴结转移者中,VEGF-C表达阳性21例,统计分析显示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当用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处理HeLa细胞后,细胞中VEGF-C蛋白表达较处理前明显降低。结论 VEGF-C可能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表达与宫颈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活检标本VEGF-C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在宫颈癌组织中,VEGF-C和COX-2表达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OX-2可能是宫颈癌细胞中VEGF-C表达的一个调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环氧合酶-2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静态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武雅琴 韩晶晶 +2 位作者 朱必清 黄健 陆谔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75-1279,1291,共6页
目的:比较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为局部晚期宫颈癌... 目的:比较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病理学证实经PET-CT检查诊断为宫颈鳞癌PALN转移接受放疗的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IMRT和VMA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学差异、靶区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加速器跳数(number of monitor units,MU)和治疗时间。结果:IMRT和VMAT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CI和HI上,VMAT计划优于IMRT计划。OAR保护方面,VMAT计划中两侧肾脏平均剂量低于IMRT计划,直肠V40、直肠V50、小肠V40和膀胱V40的剂量均低于IMRT计划(P<0.05)。VMAT计划的MU(859.92±248.47)低于IMRT计划(1 649.50±167.44,t=11.836,P<0.001)。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304.30±41.98)s]明显短于IMRT计划[(435.90±37.52)s,t=12.750,P<0.001]。结论:宫颈癌伴PALN转移患者,采取IMRT和VMA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OAR的剂量保护,而VMAT计划在靶区CI和HI上优于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OAR剂量的优势,MU明显降低,照射时间缩短,提高了患者放疗的耐受性,提升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谱芯片筛选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章任兵 谭琪 +3 位作者 何小兰 李洁 贾晋萍 朱正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研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理,寻找可能用于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的分子靶标,探讨表达谱新篇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冷冻微切割取3例病人癌旁上皮组织、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癌组织,... 目的:研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理,寻找可能用于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的分子靶标,探讨表达谱新篇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冷冻微切割取3例病人癌旁上皮组织、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癌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采用罗氏NimbleGen基因表达谱芯片筛查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enCLip软件进行文献挖掘研究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关系。结果:癌组织和癌旁上皮组织相比有1444条基因上调;2108条基因表达下调;迁移淋巴结中癌组织和癌旁上皮组织相比有5313条基因上调;5169条基因表达下调;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论:表达谱芯片可用来快速高通量筛查差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转移 表达谱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石小燕 李红雨 +1 位作者 柳友清 马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1-184,共4页
目的:检测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宫颈病变组织标本78例,应用VEGF-C和flt-4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 目的:检测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宫颈病变组织标本78例,应用VEGF-C和flt-4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78例中,VEGF-C表达范围为0~71%,其中阴性(-)16例(20.5%),弱阳性(+)21例(26.9%),中等阳性(++)26例(33.4%),强阳性(+++)15例(19.2%)。随着病变由慢性宫颈炎到非典型增生再到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进展VEGF-C表达逐级增强。VEGF-C与flt-4之间及二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VEGF-C可能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4调控系统与宫颈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管生成 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式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兰琴 黎欣 +2 位作者 张怡 李新国 张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8-590,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术术式的改进对最大限度切除宫颈周围组织,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比较79例改良式手术和60例传统式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改良式手术具有以下特点:先切除子宫再清扫盆腔淋巴结;...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术术式的改进对最大限度切除宫颈周围组织,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比较79例改良式手术和60例传统式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改良式手术具有以下特点:先切除子宫再清扫盆腔淋巴结;进腹后直接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膀胱侧窝及直肠侧窝,暴露输尿管行程,在子宫动脉跨过输尿管处钳夹切断子宫动脉;用电刀直接切除主韧带、骶韧带;清扫盆腔淋巴结时,淋巴断端及小血管分支出血均以钛夹钳夹处理。结果:79例宫颈癌患者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也显著缩短,术后无1例发生尿潴留、输尿管瘘及淋巴囊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20月患者均健在,l例患者复发。结论:改良式手术能最大范围的切除宫颈周围组织及彻底清扫盆腔淋巴结,且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该手术既能保证疗效,又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及保证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广泛性子宫切除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岳晓静 牛子儒 +1 位作者 侯彩英 姚元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45-2048,共4页
探讨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回顾性地分析590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Ⅱ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将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总的... 探讨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回顾性地分析590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Ⅱ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将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20.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肿瘤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阴道切缘受累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而病理类型、术前放化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年龄越轻,临床期别越晚,肿瘤直径越大,浸润深度越深,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越差,阴道切缘受累,伴有脉管浸润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盆腔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21在诊断宫颈磷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军莹 姚德生 +1 位作者 贺婵娟 卢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miR-21在诊断宫颈磷癌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者25例,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0例,正常对照组15例。治... 目的研究血清miR-21在诊断宫颈磷癌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者25例,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0例,正常对照组15例。治疗前留取患者血清,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miR-21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miR-21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血清miR-21的诊断界值。结果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21水平较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21水平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408,P<0.001);血清miR-21在宫颈癌确诊病例中诊断淋巴结转移的ROC下面积为0.770,最大约登指数0.485,相应灵敏度56%,特异度92.5%,对应诊断界值6.65。结论血清miR-21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MIR-21 血清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B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丹 李柱南 +4 位作者 许颖 王丽华 丁李 吴佳浩 黄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0-1332,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各级病变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56例宫颈鳞癌组织、8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28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B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宫... 目的探讨宫颈各级病变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56例宫颈鳞癌组织、8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28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B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分化级别、宫颈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组织、CIN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49/56)、48.3%(38/85)和3.6%(2/28),宫颈癌组织中C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与CIN及正常宫颈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B蛋白在宫颈浸润深度<2/3的阳性表达率为62.79%(27/43),浸润突破2/3患者的阳性表达率为81.81%(12/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B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2%(23/38)和88.89%(16/18),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CB蛋白阳性率与宫颈鳞癌组织分化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B表达增强与宫颈鳞癌的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组织蛋白酶B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C1、c-Me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周娜 吴宜林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l)、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7例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Ⅱ~Ⅲ)和91例宫颈癌组织...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l)、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7例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Ⅱ~Ⅲ)和91例宫颈癌组织中MACCl、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MACCl、c.Met蛋白在宫颈癌组织、CINⅡ~Ⅲ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依次为83.5%、76.5%,80.2%、70.6%,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中MACCl蛋白的表达与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2,P〈0.05)。将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MACCl蛋白表达、c.Met蛋白表达、组织学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ACCl蛋白表达、肌层浸润深度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ACC1、c.Met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协同参与宫颈癌的恶性进展,MACCl蛋白高表达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盆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