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ercool聚酯纤维/棉/羊绒双面色织面料的开发 被引量:1
1
作者 贺婕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共4页
利用Supercool聚酯纤维的特性,以Supercool聚酯纤维/棉混纺纱为经纱,棉/羊绒混纺纱、丝光烧毛纱为纬纱,开发双面色织面料。Supercool聚酯纤维/棉混纺纱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特性,且毛羽少、强力高、耐磨性好,免上浆,免退浆,缩短了生产工... 利用Supercool聚酯纤维的特性,以Supercool聚酯纤维/棉混纺纱为经纱,棉/羊绒混纺纱、丝光烧毛纱为纬纱,开发双面色织面料。Supercool聚酯纤维/棉混纺纱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特性,且毛羽少、强力高、耐磨性好,免上浆,免退浆,缩短了生产工艺流程。通过优化纱线配置,合理设置工艺参数,解决了布面易起泡的问题。所开发的织物充分发挥3种纤维的综合优势,正面光滑平整,反面柔软保暖,吸湿排汗性好,抗皱性强,抗静电且不易起毛起球,具有优异的服用性能。产品生产实现低碳环保,节时高效,符合清洁生产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ool聚酯纤维 双面色织 吸湿排汗 抗静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氧离子功能聚酯纤维成型难点:流变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春霞 翟功勋 +1 位作者 丁凤美 邓德贵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负氧离子功能纤维能够释放带负电荷的单个氧气离子,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保健功效,因此备受关注。然而制备过程中,高聚物与无机粒子之间界面结合性差,导致无机粒子团聚、纤维力学性能下降等问题,且无机粒子的功能性受限。通过调控熔体... 负氧离子功能纤维能够释放带负电荷的单个氧气离子,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保健功效,因此备受关注。然而制备过程中,高聚物与无机粒子之间界面结合性差,导致无机粒子团聚、纤维力学性能下降等问题,且无机粒子的功能性受限。通过调控熔体流变行为,解决纺丝过程有机无机多相界面难复合的问题,成功制备出符合服用的负氧离子功能纤维。先将电气石无机粉体与聚酯切片粒制备成负氧离子聚酯母粒,再经熔融纺丝制备负氧离子聚酯纤维(PET/NG_(x))。我们研究了结晶过程和流变性能的因素,发现PET/NG_(x)的结晶温度随无机粉体质量分数增加而升高。利用Jeziorny公式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结果显示PET/NG_(x)的结晶速率常数及Avrami指数均非整数,表明其结晶成核过程是异相成核与均相成核并存,晶体生长方式多样。PET/NG_(x)的Avrami指数n在1.05~1.07,表明其结晶成核过程介于一维结晶(针状晶体)和二维结晶之间。当无机粉体添加量超过1%,PET/NG_(1)的负离子释放量为1326个/cm^(3),已达到世卫组织对清新空气的要求,而PET/NG_(2)的负离子释放量更是高达2187个/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 聚酯纤维 功能纤维 流变性能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毛/竹炭聚酯纤维混纺面料的开发
3
作者 张淑梅 杨子烨 +3 位作者 张艳 刘美娜 王文志 郭小云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6,共9页
针对纯毛纺织品易缩水、虫蛀、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竹炭聚酯纤维与羊毛为原料,通过优化混纺比及生产工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羊毛/竹炭聚酯纤维(70/30)混纺面料的起球等级4~5,经/纬向缩水率1.1%/0.... 针对纯毛纺织品易缩水、虫蛀、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竹炭聚酯纤维与羊毛为原料,通过优化混纺比及生产工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羊毛/竹炭聚酯纤维(70/30)混纺面料的起球等级4~5,经/纬向缩水率1.1%/0.2%,异戊酸减少率达87%,负离子发生量达1 030个/cm^(3),远红外发射率达0.93%,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8%、76%、65%。该面料具有吸湿透气、抗菌除臭、远红外和负离子保健等多重功能,丰富了羊毛织物种类,满足了消费者对羊毛织物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聚酯纤维 羊毛 混纺面料 吸附除臭 抗菌 吸湿透气 负离子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聚酯纤维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4
作者 田小革 谢振 +1 位作者 李光耀 陆劲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4-6151,共8页
为探究纳米SiO_(2)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及长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不同掺量纳米SiO_(2)改性沥青的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最佳掺量。然后将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酯纤维掺入到纳米... 为探究纳米SiO_(2)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及长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不同掺量纳米SiO_(2)改性沥青的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最佳掺量。然后将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酯纤维掺入到纳米SiO_(2)改性沥青混合料中制备AC-13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借助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分析及最优配比设计。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比选沥青流变试验数据,推荐纳米SiO_(2)掺量为4%;相比于纳米SiO_(2),聚酯纤维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提升效果更好,同时也能显著提升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根据预估模型及响应曲面优化分析得到聚酯纤维最佳掺量及最优长度分别为0.26%、7.97mm,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该掺量下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抗弯拉强度和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分别提升了177.14%、37.39%、1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聚酯纤维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改性聚酯纤维织物的自清洁作用及油水分离性能
5
作者 付江 孙姣霞 +4 位作者 付俊杰 朱敏 宋品学 周怡宁 樊建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21-3131,共11页
各行各业产生的含油废水严重威胁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同时合成聚酯纤维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纤维,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为了开发再利用废弃纤维织物,采用简单的浸渍法,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有... 各行各业产生的含油废水严重威胁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同时合成聚酯纤维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纤维,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为了开发再利用废弃纤维织物,采用简单的浸渍法,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有效负载在聚酯(PET)纤维织物的表面,制备了疏水改性的PET纤维织物,并将其用于油水混合物的分离,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接触角测试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疏水改性PET织物进行了理化性质表征,进一步测试了疏水改性PET织物的防污性能、化学稳定性和油水分离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PDMS和TiO_(2)纳米颗粒成功负载在PET纤维织物表面,其水接触角可达142°,具有防污自清洁性能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此外,用体积比为1∶1的氯仿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时,其分离效率可达98.3%,通量可达(16997.27±1499.46)L/(m^(2)·h),并且经过10次重复分离后,分离效率仍能达到95.7%以上,通量仍可稳定在(16551.41±1725.66)L/(m^(2)·h)以上。综上所述,该疏水PET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自清洁作用、较高的通量以及良好的油水分离性能,为废弃纤维织物的再生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织物 油水分离 疏水 聚二甲基硅氧烷 纳米二氧化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环保浸渍体系的制备及其在聚酯纤维/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6
作者 孙彤 沈梅 刘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3,共8页
室温制备了绿色环保浸渍液,采用两步法浸渍聚酯纤维。首先使用单宁酸(TA)对聚酯纤维进行活化,其次引入甘油三缩水甘油醚(GTE)和2-乙基-4-甲基咪唑(MZ),替代传统间苯二酚-甲醛-胶乳(RFL)体系中有毒的RF组分对聚酯纤维进行浸渍改性,研究了... 室温制备了绿色环保浸渍液,采用两步法浸渍聚酯纤维。首先使用单宁酸(TA)对聚酯纤维进行活化,其次引入甘油三缩水甘油醚(GTE)和2-乙基-4-甲基咪唑(MZ),替代传统间苯二酚-甲醛-胶乳(RFL)体系中有毒的RF组分对聚酯纤维进行浸渍改性,研究了GTE与MZ的用量比对聚酯纤维/橡胶界面黏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TE与MZ质量比为4/1时,剥离力最大,达到6.3 N/根,抽出力也最大,达到47.5 N,纤维表面附胶程度最高,黏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橡胶 环保浸渍 黏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仿生涂层改性聚酯纤维及其性能影响
7
作者 杜杼桁 肖英杰 +9 位作者 徐丽丽 孙华东 庞来学 康杰分 孙鑫 甘旺 赵拓 王首珺 朱传雨 丁永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4-140,共7页
受贻贝粘附蛋白中(左旋多巴)(L-DOPA)结构的启发,采用含邻酚羟基的没食子酸(GA)作为低成本仿生改性剂与含有伯胺基的氨基硅烷(KH792)通过水解缩合反应、迈克尔加成反应和席夫碱反应共沉积在聚酯(PET)纤维表面,在PET纤维表面形成具有反... 受贻贝粘附蛋白中(左旋多巴)(L-DOPA)结构的启发,采用含邻酚羟基的没食子酸(GA)作为低成本仿生改性剂与含有伯胺基的氨基硅烷(KH792)通过水解缩合反应、迈克尔加成反应和席夫碱反应共沉积在聚酯(PET)纤维表面,在PET纤维表面形成具有反应活性的功能涂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吸油率,质量损失,力学性能等对改性后纤维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GA/KH792聚合共沉积于纤维表面,形成了具有高表面能的聚合物微纳糙化形貌。改性后PET纤维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表面润湿性得到提高,当GA和KH792的添加量为1∶1时,制备的G/K-PET-2纤维的接触角为128.71°,其吸油率、接触角、表面能相较于PET纤维,分别提高了66.3%、15.9%和76.4%;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力分别提高了13.7%、1.9%和6.9%。该方法可有效实现PET纤维表面的功能活化,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积 KH792 没食子酸 聚酯纤维 自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增强蛛网状g-C_(3)N_(4)@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及其降解抗生素的研究
8
作者 李佳佳 周振壕 +1 位作者 柯懂 陈淑君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44-348,355,共6页
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为支撑骨架,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高强度蛛网状多孔g-C_(3)N_(4)@纤维素气凝胶(CN@CA/PET)。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热重分析(TG)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 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为支撑骨架,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高强度蛛网状多孔g-C_(3)N_(4)@纤维素气凝胶(CN@CA/PET)。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热重分析(TG)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以磺胺喹啉为目标降解物,在模拟太阳光源下研究了CN@CA/PET复合气凝胶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聚酯纤维骨架的支撑大大提高了纤维素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其断裂强度是纯纤维素气凝胶的10倍,CN@CA/PET复合气凝胶降解2h的降解率为98.5%,与未负载的粉体石墨氮化碳(g-C_(3)N_(4))降解率相当(2h时98.8%)。且CN@CA/PET复合气凝胶具有优异的循环使用性和稳定性,在重复使用10次后,抗生素污染物去除率保持在93%以上。最后,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发现,在光催化过程中主要的活性基团是·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气凝胶 石墨相氮化碳 聚酯纤维 光催化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与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多孔吸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9
作者 王容容 周洲 +3 位作者 冯祥 申莹 刘峰 邢剑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针对噪声污染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和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ES)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结合热风黏合技术,制备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仪、噪声振动测试系... 针对噪声污染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和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ES)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结合热风黏合技术,制备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仪、噪声振动测试系统对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结构形貌特征、孔径及其分布、力学性能和吸声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吸声材料孔隙率最高可达91.22%,且随着热风黏合温度和黏合时间的增加,吸声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相较于热加固前提升了2044%;此外,PET/ES纤维的配比和喂入量对材料的吸声系数有显著影响;ES纤维混入比例较低时材料对低频呈现较好的吸声系数,随着ES纤维含量增加可显著提升材料对高频段的吸声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 多孔结构 非织造材料 吸声性能 热风黏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定量分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
10
作者 王海娟 丁文芳 韩衍英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117,共6页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度,优化定量分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的方法,设计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在65℃、30 min条件下溶解聚酯纤维,然后将棉/亚麻剩余物制片,用显微投影法求得棉/亚麻相对百分含量,再根...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度,优化定量分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的方法,设计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在65℃、30 min条件下溶解聚酯纤维,然后将棉/亚麻剩余物制片,用显微投影法求得棉/亚麻相对百分含量,再根据溶解法确定质量损失,求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完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对12块不同规格的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进行定量分析,将其与传统的75%硫酸-显微投影法进行分析比较,验证新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试验结果与标称值非常接近,该方法切实可行并具有制片简单、试验操作方便、数据准确等优点,为此类织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钠/甲醇 显微投影法 亚麻 聚酯纤维 定量分析 混纺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法定量分析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
11
作者 郭义侠 张春辉 +1 位作者 商大伟 吴丽敏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3,共4页
根据聚酯纤维和氨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性能的差异,采用氢氧化钠法对聚酯纤维与氨纶的混纺织物进行纤维含量定量分析。通过改变氢氧化钠浓度、试验温度和试验时间,优化最佳溶解工艺,并与传统手工分解法对比,验证氢氧化钠法定量分析聚... 根据聚酯纤维和氨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性能的差异,采用氢氧化钠法对聚酯纤维与氨纶的混纺织物进行纤维含量定量分析。通过改变氢氧化钠浓度、试验温度和试验时间,优化最佳溶解工艺,并与传统手工分解法对比,验证氢氧化钠法定量分析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对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最佳条件为:50%氢氧化钠溶液,浴比1∶100,90℃水浴振荡15 min后取出,在筛网上冲洗并手动揉搓,重复上述步骤,聚酯纤维可在外力作用下完全与氨纶纤维分离并通过筛网的孔洞被冲洗掉,只剩下氨纶纤维;且最终得出的修正后的氨纶含量与手工分解法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钠法 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 定量分析 手工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孔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述红 贡藩 +1 位作者 尹宏 修占国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纤维的掺加可有效地改善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低、脆性特征显著的缺陷,增强其工程适用性。本工作针对聚酯纤维对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善开展试验研究,选定密度等级为7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考虑不同纤维体积掺量(0.1%、0.2%、0.3%和0.4%... 纤维的掺加可有效地改善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低、脆性特征显著的缺陷,增强其工程适用性。本工作针对聚酯纤维对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善开展试验研究,选定密度等级为7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考虑不同纤维体积掺量(0.1%、0.2%、0.3%和0.4%)对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掺量为0.1%时,材料表现出较优的抗压和劈裂抗拉性能,28 d强度分别增加了86.4%和91.3%;纤维掺量为0.2%时,材料表现出较优的抗折性能,28 d抗折强度提升了39.1%。试样破坏形态和应力-应变曲线表明,聚酯纤维可有效地提升泡沫混凝土的延性。最后,运用图像分析处理法分别获得了五组试件的孔结构参数,从细观孔结构的角度讨论了聚酯纤维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聚酯纤维 力学性能 孔结构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呋喃聚酯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坤梅 张祥辉 +1 位作者 刘成志 李振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石油基聚酯纤维生产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以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碳酸二丁酯(DBC)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熔融聚合和熔融纺丝制备了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F)纤维和聚(2,5-呋喃二甲酸-碳酸-1,4丁二... 为了解决传统石油基聚酯纤维生产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以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碳酸二丁酯(DBC)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熔融聚合和熔融纺丝制备了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F)纤维和聚(2,5-呋喃二甲酸-碳酸-1,4丁二醇)酯(PBCF)纤维;利用乌氏黏度计测试制备的聚酯切片与纤维的特性黏度以及纺丝过程的黏度损失;利用声速取向度仪、DSC和XRD来分析纤维的取向度以及结晶性能;利用沸水收缩率测试来比较2种纤维的尺寸稳定性;利用TG分析纤维的热稳定性;利用纤维线密度测试和纤维强伸测试来表征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BF聚酯切片特性黏度为0.88 dL/g,与PBCF的特性黏度1.01 dL/g相比偏低;在2倍牵伸下,与PBF纤维相比,PBCF纤维的取向度(fs=0.27)、结晶性能、尺寸稳定性(沸水收缩率=37.42%)、力学性能(断裂强度=5.88 cN/dtex,断裂伸长率=110.34%)略低;但PBCF纤维的热稳定性(T_(d,0)=363.4℃,T_(d,max)=383.3℃)优于PBF纤维,能满足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 2 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 呋喃基聚酯 熔融纺丝 熔融聚合 聚酯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酯纤维对机场水泥混凝土的增韧阻裂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胜前 游庆龙 +2 位作者 李京洲 尹杰 黄之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02-309,共8页
为增强机场水泥混凝土的韧性,提升道面结构的抗开裂能力,制备了聚酯纤维(FC)、聚乙烯醇纤维(PVA)和聚丙烯粗纤维(PP)混凝土。以砂率、FC纤维掺量和减水剂掺量为影响因素,28 d抗折强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了FC纤维混凝土的最佳配... 为增强机场水泥混凝土的韧性,提升道面结构的抗开裂能力,制备了聚酯纤维(FC)、聚乙烯醇纤维(PVA)和聚丙烯粗纤维(PP)混凝土。以砂率、FC纤维掺量和减水剂掺量为影响因素,28 d抗折强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了FC纤维混凝土的最佳配比。采用三点弯曲韧性试验和三点弯曲断裂试验,分析了纤维的增韧阻裂机理。结果表明:砂率、FC纤维掺量和减水剂掺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三者对混凝土28 d抗折强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FC纤维掺量>减水剂掺量>砂率,最佳配比为砂率34%、FC纤维掺量1.4 kg/m^(3)、减水剂掺量2%。三种纤维P-δ曲线拐点处的荷载峰值和挠度显著提高,拐点尖锐程度下降。相较于素混凝土,FC、PVA和PP纤维混凝土的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125.8%、118.4%和87.1%,起裂韧度分别提升了38.7%、33.9%和25.2%,断裂韧度分别提升了87.1%、73.2%和55.6%。此外,FC、PVA和PP纤维混凝土开裂过程中所需的断裂能分别提升了216.2%、193.2%和162.9%。结合能量平衡理论,纤维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在混凝土中起到增韧阻裂作用,FC纤维的增韧阻裂效果相对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混凝土道面 纤维混凝土 改性聚酯纤维 响应面法 弯曲韧性 断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聚酯纤维中的扩散行为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博 吴伟 +2 位作者 王健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为深入研究分散染料的扩散性能在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影响染色条件及染色质量的理论机制,使用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研究了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在不同工况条件(100~140℃、21~27 MPa、5~90 min)下分散染料(分散红167、分散橙30、分散蓝79... 为深入研究分散染料的扩散性能在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影响染色条件及染色质量的理论机制,使用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研究了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在不同工况条件(100~140℃、21~27 MPa、5~90 min)下分散染料(分散红167、分散橙30、分散蓝79)在涤纶中的扩散行为。通过拉曼深度成像图获得了染料在纤维径向分布的数据,计算扩散系数。结果显示:分散染料在染色初期(5 min内)已在纤维内分布均匀,且随染色时间、染色压力的增加,染料在纤维内部均匀上染。对比染色后纤维径向的拉曼光谱数据与纱线上染量数据,验证了拉曼光谱数据的有效性。经计算分散染料中分散橙30的扩散系数最高(9.744×10^(-15) m^(2)/s)。表明拉曼技术用于分析单纤维内染料扩散有着巨大的优势,反应快速,制样简单,同时可在无损纤维的前提下对涤纶内部的染料分布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染料 聚酯纤维 超临界CO_(2)流体 共聚焦拉曼显微镜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晓曼 刘文静 +3 位作者 陈单单 洪剑寒 王鸿博 CAVACO-PAULO Artur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7,共9页
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但由于缺少极性基团,其亲水性较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介绍聚酯纤维亲水改性的原理,综述聚酯纤维加工工艺中聚合物合成阶段、纺丝阶段、染色整理阶段和后整理阶段所采用的多种亲水... 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但由于缺少极性基团,其亲水性较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介绍聚酯纤维亲水改性的原理,综述聚酯纤维加工工艺中聚合物合成阶段、纺丝阶段、染色整理阶段和后整理阶段所采用的多种亲水改性方法,分析归纳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聚酯纤维亲水改性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其在纺织和环保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未来应该在优化现有聚酯纤维改性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发展更环保的亲水改性新方法,提高改性纤维的稳定性并实现多功能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亲水基团 亲水改性 后整理 多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的负离子释放功能化改性及表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奎 胡应模 +1 位作者 武莎莎 郭素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4,共4页
以聚酯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表面电气石负载改性整理,以增加聚酯纤维的远红外辐射率和负离子释放等功能。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探讨了时间、硅烷偶联剂用量及温度对聚酯纤维改性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酯纤维最佳改性整理工... 以聚酯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表面电气石负载改性整理,以增加聚酯纤维的远红外辐射率和负离子释放等功能。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探讨了时间、硅烷偶联剂用量及温度对聚酯纤维改性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酯纤维最佳改性整理工艺条件为1g聚酯短纤维浸泡在含有电气石的硅烷偶联剂酸性溶液中,于50℃烘箱中静置反应6h时,电气石负载率可达1.71%。对所得改性整理纤维进行表征及性能测试,电气石粉体成功引入到了聚酯纤维表面,其远红外辐射率达0.7,负离子释放量为950ions/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硅烷偶联剂 电气石 远红外辐射 功能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制备阻燃聚酯纤维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维扬 刘志阳 +4 位作者 官军 陈林江 孙亚龙 王秀华 姚玉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1,共12页
文中以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r-DMT)和乙二醇(EG)为原料、以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为阻燃剂,采取共聚合的策略合成了阻燃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FR-PET)切片,并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了83 dtex/36 f规格的阻燃再生聚酯纤维。研... 文中以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r-DMT)和乙二醇(EG)为原料、以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为阻燃剂,采取共聚合的策略合成了阻燃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FR-PET)切片,并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了83 dtex/36 f规格的阻燃再生聚酯纤维。研究发现,CEPPA的引入使得聚酯的缩聚变得困难,阻燃再生PET相较于未改性的再生PET端羧基含量增大、二甘醇含量降低、亮度L值下降、黄蓝色度b值增大、热稳定性和结晶性下降。通过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和垂直燃烧性能(UL-94)分析得知,再生PET经阻燃改性后,LOI值由22.1%提高至32.7%,UL-94垂直燃烧等级从V-2级提升至V-0级,阻燃性能大幅提升。阻燃再生PET切片可纺性优异,通过熔融纺丝工艺制备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为利用r-DMT开发下游高值化再生聚酯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聚酯纺织品 乙二醇醇解 甲醇酯交换 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阻燃再生聚酯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备的聚酯纤维在碱性条件下的结构性能变化规律
19
作者 卫婷 陈康 +2 位作者 张阳 张玥 张玉梅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4,共9页
为了解不同工艺制备的聚酯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应用性能的变化规律,分别选择工业丝路线制备的高强(HT)聚酯工业丝和高速纺丝制备的全拉伸聚酯纤维(FD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加速的碱性热水环境(85℃)开展老化试验,研究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 为了解不同工艺制备的聚酯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应用性能的变化规律,分别选择工业丝路线制备的高强(HT)聚酯工业丝和高速纺丝制备的全拉伸聚酯纤维(FD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加速的碱性热水环境(85℃)开展老化试验,研究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同时分别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和特性黏度等方法对结晶、片晶堆砌以及化学结构等形态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聚酯纤维在碱性水环境下的结构和性能变化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受水和热的共同作用,纤维的断裂强度较明显减小,结晶度不变,取向度明显下降,归因于部分处于冻结的非晶区取向分子链段发生解取向而收缩;随后纤维断裂强度缓慢下降,非晶区分子链断裂,同时有少量新的结晶生成;后期断裂强度下降程度更加明显,且结晶度开始减小,特性黏度明显降低,分子链断裂成为主导因素。由于HT工业丝具有更高的结晶度与晶粒尺寸,水分子和OH-的侵蚀作用受到抑制,这使其碱解反应速率变慢,力学性能变化程度低于FDY纤维,表明HT工业丝的抗碱解性能优于FDY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碱解 结晶结构 WAXD SAX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酯纤维材质消费品中54种致敏性芳香剂的含量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秋香 严方平 +4 位作者 王晓晴 朱世亮 王玲霞 毛世南 楼才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05,共6页
样品剪碎后置于顶空瓶中,用丙酮提取,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在色谱分析时,采用HP-35低流失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作固定相,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分离54种致敏性芳香剂;在质谱分析时,采用电喷雾离子(EI)源进行电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进行... 样品剪碎后置于顶空瓶中,用丙酮提取,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在色谱分析时,采用HP-35低流失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作固定相,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分离54种致敏性芳香剂;在质谱分析时,采用电喷雾离子(EI)源进行电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进行数据采集。结果表明,54种致敏性芳香剂在0.2~50 mg·L^(-1)内和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测定下限(10s)为0.10~1.52 m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78.7%~107%,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9%~11%。方法应用于5批聚酯纤维材质消费品的分析,每批样品中均检出了致敏性芳香剂,检出量为0.319~0.884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 气相色谱-质谱法 聚酯纤维材质消费品 致敏性芳香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