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蔡福 张淑杰 +2 位作者 于贵瑞 祝青林 刘新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8-1175,共8页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认为近50年中,年、季的全国平均气温都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增幅最大,为0.313℃/10a,夏季增幅最小,为0.152℃/10a,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08℃/10a。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西南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和新疆西天山中段在不同季节都是主要的降温区域,而北方大部和西藏中西部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较强的增温趋势,我国东南地区在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并不稳定,增温或降温的幅度都很小。暖冬事件在北方发生比较频繁,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区较少,全国发生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增幅为国土面积的8.6%/10a。冷夏在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江淮一带发生次数较多,辽宁南部、新疆沙漠地区、西藏中部、青海东部、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最少。全国发生冷夏的面积不断减小,50年平均减幅约为国土面积的5.8%/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化技术 地面平均气温 时空分布 暖冬 冷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亚洲大陆的热力差异对亚洲季风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晏红明 杞明辉 +1 位作者 肖子牛 陈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9-564,共16页
亚洲冬季地面的热力状况与冬季风活动有关,对后期的天气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用EOF方法分析了亚洲冬季地面气温的时空特征,发现第二模态表明东北亚和南亚地区的地面气温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 亚洲冬季地面的热力状况与冬季风活动有关,对后期的天气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用EOF方法分析了亚洲冬季地面气温的时空特征,发现第二模态表明东北亚和南亚地区的地面气温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南亚东北亚的热力差特征与亚洲夏季风强弱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籍此定义了一个大陆冬季南亚—东北亚热力差指数。分析表明热力差指数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根据这一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夏季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和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发现其年代际变化对前冬亚洲大陆热力差指数的年代际特征敏感,相应大陆正、负热力差指数年代,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几乎完全相反:南亚东北亚热力差正(负)指数年代,东亚夏季风较强(弱)。热力差指数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正(负)指数年代,中国夏季降水主要以第1(2)类雨型为主。同时,作者还分析了低纬度热带地区海温和对流活动对大陆冬季南亚东北亚热力差异响应的滞后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大陆热力差异 地面气温 亚洲夏季风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格陵兰海冰与夏季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明轩 徐海明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3-490,共8页
采用英国 Hadley中心的 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 1 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 采用英国 Hadley中心的 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 1 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 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 ,而和 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 ,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海冰 夏季 气温 降水 大气环流 春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递归小波神经网络的江苏城镇夏季最高气温预报预警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樊仲欣 陈旭红 谭桂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9,共14页
针对目前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方法上所存在的释用因子固化,无法应对特殊转折性天气的问题,应用一种基于动态因子检验的递归小波神经网络(Recurrent Wavelet Neural Network,RWNN)对江苏城镇夏季最高气温进行释用。该方法可以自动选取... 针对目前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方法上所存在的释用因子固化,无法应对特殊转折性天气的问题,应用一种基于动态因子检验的递归小波神经网络(Recurrent Wavelet Neural Network,RWNN)对江苏城镇夏季最高气温进行释用。该方法可以自动选取气象要素且无需建立回归方程,具有泛用性好、灵活性高的特点。使用该方法基于T639的2017-2018年6-8月资料建立了江苏省南京、徐州、射阳、常州、苏州5地的最高气温预报预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南京、徐州、射阳3地模型的TT2和HSS35评分较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平均提高了9个百分点和0.15,同时较卡尔曼滤波方法分别平均提高了17个百分点和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夏季最高气温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 动态因子检验 递归小波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及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关系的分析和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施晓晖 徐祥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6年春季平均地面气温的线性变率,表明其在华南地区为负变率,而在南部海洋则为正变率,即华南及邻近海域的春季海陆温差具有明显的减弱趋势。合成分析表明,其与夏季东亚区域南风的减弱趋势存在一...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6年春季平均地面气温的线性变率,表明其在华南地区为负变率,而在南部海洋则为正变率,即华南及邻近海域的春季海陆温差具有明显的减弱趋势。合成分析表明,其与夏季东亚区域南风的减弱趋势存在一定的联系。采用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ICTP RegCM3)进行了在春季增高华南陆地表面气温和降低南部海洋表面气温的理想状况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分析华南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减弱趋势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敏感试验模拟的夏季850 hPa风场在中国东部地区表现出南风减弱的特征(差值风场为北风),同时还可发现夏季中国东部及其以东洋面存在一个气旋性差值环流。因此,华南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的减弱趋势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春季海陆温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9年中亚夏季地表气温的异常增暖
6
作者 贾晓静 刘栩可 钱奇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5-836,共12页
本文利用1980~2019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CRU地表气温资料、积雪覆盖率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分析了中亚夏季地表气温的气候突变及其和北大西洋海温、青藏高原积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亚夏季地表气温在2005年发生明显的气候突... 本文利用1980~2019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CRU地表气温资料、积雪覆盖率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分析了中亚夏季地表气温的气候突变及其和北大西洋海温、青藏高原积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亚夏季地表气温在2005年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标准化的中亚区域平均的气温指数从之前的负位相为主变为之后的正位相为主,表示中亚地区夏季地表气温显著增温。和中亚夏季地表气温异常增温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场的分析表明,2005年之后,中亚地区西侧的反气旋性环流系统异常增强,该反气旋异常对应的大气下沉增暖以及反气旋异常增强引起的云量减少进而导致向下的短波辐射增加均有利于中亚夏季气温异常升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表明,中亚夏季地表气温在2005年的气候突变和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的海表温度的增暖和青藏高原西部积雪的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表温度增温能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罗斯贝波,青藏高原西部积雪减少能够通过积雪的反照率效应对上空的大气有增温作用,两者均能增强中亚地区上空的反气旋系统,从而有利于中亚夏季地表气温异常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地表气温 气候突变 北大西洋海温 青藏高原积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 CORDEX东亚试验模拟和预估的中国夏季温度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东欢 周天军 +1 位作者 邹立维 马双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4-560,共17页
按照CORDEX(COordinated Regional Downscaling Experiment)计划试验设计要求,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模式FGOALS-g2的数据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针对1986~2005年历史气候和2010~2065年RCP8.5排放情景下气候预估,对东亚地... 按照CORDEX(COordinated Regional Downscaling Experiment)计划试验设计要求,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模式FGOALS-g2的数据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针对1986~2005年历史气候和2010~2065年RCP8.5排放情景下气候预估,对东亚地区进行了50 km动力降尺度模拟。首先评估了RegCM3模式及驱动模式FGOALS-g2对1986~2005年夏季中国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能力,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在RCP8.5排放情景下对中国夏季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预估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动力降尺度结果的优势。结果表明,两个模式均能合理再现夏季中国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大尺度气候态特征。相对于全球模式,区域模式由于水平分辨率较高,能在刻画地表气温分布的细节上体现出优势。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两个模式预估的三个地表气温指标均显著升高,到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两个模式预估的全国平均地表气温增幅相当,气温日较差变化均较小。在FGOALS-g2模式预估中,到21世纪中期,三个地表气温指标的增幅相当,气温日较差没有明显变化,东北和青藏高原的地表气温增幅最大。在RegCM3模式预估中,到21世纪中期,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Tmax)增幅大于日最低气温(Tmin)增幅,气温日较差增加;而在青藏高原西部,Tmax的增幅较Tmin偏低,气温日较差减小。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两个模式预估的极端高温事件到21世纪中期也显著增加,RegCM3模式预估的极端高温事件全国平均增幅略高于FGOALS-g2模式的预估。在两个模式的预估中,日最高气温最大值(TXx)、暖昼指数(TX90p)和持续暖期指数(WSDI)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Tmax相似;和当代相比TX90p增加了60%以上,而WSDI增加了一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地表气温 极端高温事件 区域模式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与长江上游夏季风关系的初步分析
8
作者 左利芳 仇财兴 《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 1994年第4期399-404,共6页
对印度洋海温分布的基本特征和长江上游夏季风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并作了相关场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距平与长江上游夏季风综合指数之间反相关密切,索马里海流区、莫桑比克海流区、南印度洋中部海区及菲律宾以东洋面为显著... 对印度洋海温分布的基本特征和长江上游夏季风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并作了相关场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距平与长江上游夏季风综合指数之间反相关密切,索马里海流区、莫桑比克海流区、南印度洋中部海区及菲律宾以东洋面为显著相关区,尤其是索马里海流区和莫桑比克海流区先年秋季的海温距平对长江上游夏季风的活动具有预报意义.这些结果对探讨长江上游夏季风、印度洋海温和长江上游旱涝三者的关系,对三峡水库水文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海温 长江上游 印度洋 相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流域水热关系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源 李双林 胡超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694,共18页
降水(P)与气温(T)之间的关系,即水热关系(PTR),在夏季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干旱—高温热浪(或洪涝多雨—凉夏)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三峡库区内的清江流域,存在发育良好的洞穴,其沉积物中碳氧同位素序列长,可一定程度代表降水或气温... 降水(P)与气温(T)之间的关系,即水热关系(PTR),在夏季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干旱—高温热浪(或洪涝多雨—凉夏)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三峡库区内的清江流域,存在发育良好的洞穴,其沉积物中碳氧同位素序列长,可一定程度代表降水或气温信息,存在构造长序列PTR指标的可能性。从现代器测与再分析记录出发,研究清江流域PTR的演变特征和成因,可为利用石笋碳氧同位素构造PTR代用指标提供一些物理基础和启发。本文利用清江流域6个站(巴东、建始、利川、恩施、五峰、宜昌)1960~2016年逐日气温与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耦合预报模式再分析(CFSR)、日本气象厅55年再分析(JRA55)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等3套资料,分析了清江流域PTR季节性差异、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1)PTR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夏季为显著负相关,其他季节不明显;2)夏季PTR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表现出20~25年准周期振荡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1965~1976年和1993~2011年期间水热相关不显著,而1977~1992年为显著负相关,即分别在1974年、1986年、1992年发生了年代际转折;3)夏季PTR年代际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有一定的联系。在水热显著负相关时段(1977~1992年),夏季风偏弱;PTR不显著时段(1965~1976年和1993~2011年),夏季风偏强;4)机制上,夏季风减弱,南北方气流交汇位置靠南,清江流域水汽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云量与降水增加,导致地表热通量减少,地面气温下降,PTR为显著负相关。夏季风增强时,南北气流交汇区北移,清江流域水汽减少,下沉运动增强,导致云量减少而地表热通量增加,使得气温上升,进一步使气温垂直递减率增加,降水效率对降水贡献为正,表明气温上升利于降水增加,同时云量/降水对气温的影响减弱,但并未消失,使得PTR不显著。5)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PDO)对清江流域夏季PTR起着一定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关系 清江流域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状况与夏季副高脊线变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乃猷 徐启春 毛天松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1期29-38,共10页
用1951~1986年亚洲太平洋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西北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及夏季500hpa副高脊线位置资料,分析海温对夏季副高脊线年际变异的影响。得出结论:(1)1~8月海温距平EOF1~3场对夏季副高脊线变异具有明显影响的共有9个。(2)... 用1951~1986年亚洲太平洋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西北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及夏季500hpa副高脊线位置资料,分析海温对夏季副高脊线年际变异的影响。得出结论:(1)1~8月海温距平EOF1~3场对夏季副高脊线变异具有明显影响的共有9个。(2)夏季各月副高脊线年际变化都具有明显的主周期。而且它们是由同期海温距平EOF2场所引起。(3)夏季各月副高脊线变异可能是由同期海温距平EOF2场的东西向“热成风效应”过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 高压 海水 温度 海洋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