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retation of Aeromagnetic Anomalies of the Sulu Ultrahigh-Pressure(UHP) Metamorphic Belt,Eastern China
1
作者 Ning Qiu,Qingsheng liu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4-215,共2页
The Sulu ultra-high pressure(UHP)metamorph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is well known as the 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Qingling-Dabie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 The Sulu ultra-high pressure(UHP)metamorph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is well known as the 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Qingling-Dabie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The main hol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CCSD)project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Sulu UHP metamorphic belt(34°25′N/118°40′E),about 17 km southwest of Donghai County.Integrate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using gravity,magnetic,d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AGNETIC ultrahigh-pressure(uhp) metamorphic belt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CCSD) sul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TH QAIDAM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UHPM) BELT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EASTWARD EXTENSION 被引量:3
2
作者 Yang Jingsui 1, Song Suguang 1, Wu Cailai 1, Shi Rendeng 1, Marc Jalivet 2(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 II, Montpellier, Franc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41-242,共2页
Eclogite was firstly discovered at the Da Qaidam region (Yang,et al., 1998), and then in the Xitieshan and Dulan regions in 1999, constituting an over 350km long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Qin... Eclogite was firstly discovered at the Da Qaidam region (Yang,et al., 1998), and then in the Xitieshan and Dulan regions in 1999, constituting an over 350km long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Eclogites occur as pods in the garnet\|muscovite gneiss of the Dakendaban Group (or called Shaliuhe Group in Dulan) of Upper Proterozoic age. In general, the pods of eclogite vary in size; most of them are less than 20m×10m, some large ones up to about 100m×50m. The eclogite\|hosted gneiss is pale\|gray in color, consisting mainly plagioclase and quartz, and minor muscovite (5%~10% in vol.) and garnet (1%~2%). Some of the country rocks of eclogite are mica\|quartz\|(feldspar) schist, quartzite, and ultramafic rocks, the latter also occur in blocks.Over 50 pods were found in a belt of 10km×3km in the Da Qaidam region (No.1 location). Only a few pods of eclogite were found in the Xitieshan region in 1999 field expedition (No.2 location). Eclogite in Dulan occurs in the Proterozoic strata of Shaliuhe Group (same as the Dakendaban Group but with a different name). The eclogites in the Dulan region (No.3 location) expose about 10km wide in SN and an unknown length in EW, and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belts, the North Eclogite Belt of Dulan (NEBD) and the South Eclogite Belt of Dulan (SE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LOGITE uhp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COESITE dulan Da Qaidam QINGHAI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区UHP变质岩构造学及流变学演化 被引量:6
3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0-167,共18页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UHP/HP变质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之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一碰撞带过程的窗口。观察的显微构造及组构指出,UHP/HP变质带内岩石变形机制,无论是在榴辉岩相阶段还是在榴辉岩相后阶段,都是以塑性流变为主,其力学行为和组构特征都受组成矿物的强度、强度差等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如压力、温度、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和流体含量等的制约。在俯冲/碰撞带内的变形分解作用于岩石圈不同层次及不同的构造阶段都曾发生,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应变局部化形成具高应变的剪切带网络,且一般显示典型的布丁-基质或碎斑-基质构造及流变学型式。根据构造、岩石、变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资料,借助于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提出一个大别-苏鲁区UHP/HP变质岩石流变学演化的工作模式,它涉及早期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三叠纪(~250~230Ma)大陆深俯冲/碰撞、UHP/HP变质岩形成,相继深埋岩石的多期折返。特别强调UHP/HP岩石向地壳表层的折返,主要是构造过程,地面侵蚀作用是次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区 榴辉岩 超高压(uhp) 岩石圈流变学 强度差 变形分解作用 俯冲 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部榴辉岩带中的变质花岗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4
4
作者 徐树桐 吴维平 +2 位作者 苏文 江来利 刘贻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2-59,共18页
大别山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变质花岗岩类是碱性花岗岩。它以其下列特征与本区未变质花岗岩和围绕它的低压花岗质片麻岩相区别:(1)有标型矿物多硅白云母和长石的石榴石反应边;(2)主要为花岗变晶结构但有残留的岩浆结构,岩体边... 大别山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变质花岗岩类是碱性花岗岩。它以其下列特征与本区未变质花岗岩和围绕它的低压花岗质片麻岩相区别:(1)有标型矿物多硅白云母和长石的石榴石反应边;(2)主要为花岗变晶结构但有残留的岩浆结构,岩体边部有片麻状构造;(3)与超高压围岩之间有残留侵入接触关系,两者共同受到第二期褶皱影响;(4)化学成分富硅和富碱,K2O和Na2O含量变化不定,大部分样品的Na2O大于K2O含量,K2O+Na2O总量大于7%;(5)矿物组合表明变质级为角闪岩相;(6)Rb-Sr等时线年龄181Ma(全岩,黑云母);(7)其中常有高-超高压变质岩相的捕虏体。这些特征表明,这里的变质花岗岩类是高-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到中地壳时侵入其中并随之共同变质变形的,因此是高-超高压变质带的特殊成员。这对理解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速率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带 变质花岗岩 大别山 大地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榴辉岩中水晶的形成时代及其对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示踪意义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登红 徐珏 +2 位作者 陈毓川 李华芹 余金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4-548,共5页
江苏东海水晶以其晶体粒大和产量巨大而闻名,在地质上也因其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独具特色。在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进行编录的过程中,认识到超高压带存在着超低压... 江苏东海水晶以其晶体粒大和产量巨大而闻名,在地质上也因其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独具特色。在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进行编录的过程中,认识到超高压带存在着超低压成矿现象,包括中国最主要的水晶矿床成矿带在内的许多矿床都可能是在超高压变质之后退变质结束阶段的超低压环境中形成的,对水晶进行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代学研究,获得208 Ma的等时线年龄,表明成矿时代为印支期。该年代可视为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并经历了退变质之后而“稳定”下来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水晶矿床 同位素定年 大别-苏鲁变质带 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根部的物质组成及变质作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泽明 许志琴 +4 位作者 刘福来 孟繁聪 杨天南 李天福 殷秀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09-616,共8页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是超高压变质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花岗质和奥长花岗质岩石组合,不同于典型的TTG岩系。变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除幔源石榴石橄榄岩以外,其他各种岩石都具有可变的、但均低于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值,表明其原岩曾在地壳浅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岩交换作用,并在整个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保持其米级尺度的不均匀性。新的温、压计算结果表明,石榴石橄榄岩的形成条件可能是1100~1200℃和6.5~8.0GPa,地热梯度等于或小于5℃/km,即以前认为变质作用不可能达到的“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造山带根部 超高压变质作用 物质组成 pT条件 南苏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被引量:27
7
作者 周建波 郑永飞 +1 位作者 李龙 谢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8,共10页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 ,主要以变质碎屑岩 -千枚岩 -大理岩组合为代表 ,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 -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 (断层或韧性剪切带 )。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 ...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 ,主要以变质碎屑岩 -千枚岩 -大理岩组合为代表 ,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 -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 (断层或韧性剪切带 )。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 ,其原岩为震旦纪前后扬子板块北缘的浅海相沉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 ,它们经历过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 ;氧同位素研究得到 ,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 ,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的氧同位素特征一致。这些浅变质岩的原岩为扬子板块北缘震旦系沉积岩及其中的火山碎屑岩 ,构造上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岩片 -构造加积楔的产状和形成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变质岩 超高压岩石 加积楔 板块俯冲 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变质作用 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仰口超高压岩石SHRIMP锆石U/Pb定年与部分熔融时限 被引量:15
8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1 位作者 于俊杰 胡古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85-1094,共10页
在大型碰撞造山带中,在陆壳物质深俯冲或快速折返早期,在超高压-高压条件下,易熔组分可能发生水致或脱水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熔体。在超高压-高压条件下,苏鲁超高压岩石发生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长英质多晶体包裹体和不同尺度的花岗质岩... 在大型碰撞造山带中,在陆壳物质深俯冲或快速折返早期,在超高压-高压条件下,易熔组分可能发生水致或脱水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熔体。在超高压-高压条件下,苏鲁超高压岩石发生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长英质多晶体包裹体和不同尺度的花岗质岩石,导致可观的地球化学效应。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的时限,对山东仰口超高压副片麻岩和其中平行片麻理的同构造钾质花岗岩脉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内矿物包裹体的研究。副片麻岩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锆石为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大于282Ma,可能反映了副片麻岩的原岩包含不同成因的物质;幔部和边部的Th/U比都小于0.1,分别给出233±3Ma和214±4Ma的206Pb/238U年龄,分别对应于超高压变质和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同构造花岗岩脉是富钾过铝质花岗岩(A/CNK=1.2),锆石也具有核-幔-边结构;核部锆石年龄与副片麻岩的核部锆石年龄相当,反映了该花岗岩脉的源区可能是变沉积岩;除幔部锆石的一个点具有206Pb/238U年龄为234.6±3.9Ma之外,其它幔部锆石位于谐和线附近,给出206Pb/238U年龄为220.8±2.9Ma,该年龄代表着该花岗岩脉的形成年龄。上述数据表明,在仰口地区,超高压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早于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部分熔融 锆石U/Pb地质年代学 苏鲁超高压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0
9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4,共11页
构造分析结合变质作用PT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指出,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区域构造框架,主要是在印支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斜向碰撞及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200~170Ma)。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 构造分析结合变质作用PT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指出,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区域构造框架,主要是在印支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斜向碰撞及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200~170Ma)。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并发育多层低缓角度地壳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几何形态表现为大型穹窿或小型穹窿群。区域伸展构造叠加于先期碰撞或挤压构造之上,控制了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的空间分布。大规模的近水平韧性伸展流动,是在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从地幔深处折返到中、下地壳层次及角闪岩相环境下发生的。广泛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反映的壳—幔动力学过程和地壳热结构的变化,是促使造山带从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因素之一。证明造山带尺度的地壳伸展和薄化作用,在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折返到地表动力学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地块 超高压-高压变质带 岩石圈 伸展作用 拆离带 变质作用 构造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板片多重性俯冲与折返的动力学模式——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年龄限定 被引量:36
10
作者 许志琴 曾令森 +1 位作者 梁凤华 戚学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7-368,共12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自南而北由高压(HP)、很高压(VHP)和超高压(UHP)变质叠覆岩片组成,前者依次叠覆在后者之上,岩片之间的界限为韧性剪切带.根据超高压变质岩片中角闪岩相岩石与高压变质岩片中绿片岩相岩石的黑云母和白云母Ar-Ar和...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自南而北由高压(HP)、很高压(VHP)和超高压(UHP)变质叠覆岩片组成,前者依次叠覆在后者之上,岩片之间的界限为韧性剪切带.根据超高压变质岩片中角闪岩相岩石与高压变质岩片中绿片岩相岩石的黑云母和白云母Ar-Ar和Rb-Sr测年新结果,结合前人在该区所做的锆石SHRIMP U-Pb、全岩Sm-Nd、Rb-Sr等测年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40~220 Ma,折返年龄为220~200Ma;而高压变质岩石的峰期变质年龄大于258 Ma,起始折返年龄为258 240 Ma,折返年龄比超高压变质岩石早30~40Ma.这说明扬子板片并不是整体俯冲和折返的.由于具组分和密度差异,俯冲板块的不同部位沿岩性或构造界面先后分片俯冲和折返,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板片开始俯冲时,南苏鲁高压变质板片已开始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性俯冲和折返 苏鲁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贻灿 徐树桐 +4 位作者 李曙光 陈冠宝 江来利 周存亭 吴维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5-395,T005,共12页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的榴辉岩主要有两种产状,一是产于变形较强(面理化)的橄榄岩中,另一种是产于片麻岩中。其中,绿辉石中硬玉端元组分大多为Jd=20mol%~52mol%。产于橄榄岩和片麻岩中榴辉岩的石榴子石成分分别相当于Colema...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的榴辉岩主要有两种产状,一是产于变形较强(面理化)的橄榄岩中,另一种是产于片麻岩中。其中,绿辉石中硬玉端元组分大多为Jd=20mol%~52mol%。产于橄榄岩和片麻岩中榴辉岩的石榴子石成分分别相当于Coleman的B型和C型榴辉岩。石榴子石成分特征及钠质单斜辉石中石英针状出溶体的出现表明,本区榴辉岩早期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且至少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即:①榴辉岩相峰期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蓝晶石+石英(或柯石英假象?),p≥2.5GPa、t=595~874℃;②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紫苏辉石+钛铁矿+尖晶石+斜长石等,p=1.1~1.37GPa、t=817~909℃;③角闪岩相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磁铁矿等,p=0.5~0.6GPa、t=500~600℃。该区榴辉岩独特的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表明榴辉岩在折返初期并未能上升到中上地壳,而处于下地壳,它与南部超高压变质岩有不同的p-t演化史,即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之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或稍升温减压)和降温减压变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变质温压条件 超高压变质作用 镁铁-超镁质岩带 大别山 角闪岩 石榴子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被引量:106
12
作者 许志琴 张泽明 +9 位作者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 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 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折返构造 折返机制 后折返伸展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被引量:94
13
作者 杨文采 程振炎 +2 位作者 陈国九 胡振远 白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52,共12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一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之一.为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了解该区的地壳和浅地幔构造.本文介绍了该区北部的地质情况和进行深反射地震调查取得的成果...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一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之一.为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了解该区的地壳和浅地幔构造.本文介绍了该区北部的地质情况和进行深反射地震调查取得的成果,包括(1)在五莲─青岛断裂南侧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呈现叠复组构,反映岩片的折返;(2)根据地震资料推测在146Ma前后胶南地块的隆升一伸展构造内幕;(3)超高压变质岩片厚约12km,由于含有大量相辉岩透镜体,地震波速高达6.8─7.3km/s;(4)莫霍面附近有许多楔形反射体,反映陆一陆碰撞;(5)石门地区7km深处存在高波速的强反射体,可作为在该区进行大陆科学钻探的候选场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深反射地震 地壳构造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钛矿化 被引量:39
14
作者 徐珏 陈毓川 +4 位作者 王登红 余金杰 李纯杰 傅旭杰 陈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 m的岩心、矿心的观察、编录揭示主要有经济价值的含钛相是金红石,其次是钛磁铁矿。主要含矿岩石是普通金红石榴辉岩和石英金红石榴辉岩,其次有多硅白云母金红石榴辉岩,蓝晶石金红石榴辉岩,金红石黑云绿帘...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 m的岩心、矿心的观察、编录揭示主要有经济价值的含钛相是金红石,其次是钛磁铁矿。主要含矿岩石是普通金红石榴辉岩和石英金红石榴辉岩,其次有多硅白云母金红石榴辉岩,蓝晶石金红石榴辉岩,金红石黑云绿帘纤闪石岩(退变的石榴辉石岩)和金红石-含钒钛磁铁矿榴辉岩。划分了四个矿化层位。金红石在矿层中的含量一般为2%-5%(体积),多者高达8%-10%。金红石的TiO2含量在95%(重量)以上,多产于石英榴辉岩、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钛磁铁矿的TiO2含量在49%-55%(重量),钛磁铁矿多见于黄铁矿-金红石-钛磁铁矿榴辉岩(546-608 m岩性段)中,含钛磁铁矿5%-25%,石榴单辉橄榄岩(608-683 m岩性段),含钛磁铁矿达5%-10%和第三含矿层中局部黑云绿帘角闪岩夹层内,含钛磁铁矿可达6%。30个榴辉岩和超铁镁质岩中8种主要造岩矿物148个点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揭示:榴辉岩可分为壳源和幔源两大类,钛磁铁矿富含V、Ni、Cr说明来自幔源,大部分金红石则来自壳源榴辉岩,它们的原岩是 曾经居留地表的基性火成岩,在深俯冲的过程中经超高压变质成为含柯石英的榴辉岩。岩石薄片中金红石和柯石英的假像共存于同一石榴石或绿辉石晶粒中,也见金红石粒内有”柯石英”假象,这清楚说明金红石结晶于超高压的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金红石 钛磁铁矿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荣成榴辉岩中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5
作者 梁凤华 曾令森 +1 位作者 陈晶 陈方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3-438,共6页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部胶东荣成地区的退变金红石榴辉岩中,我们发现了具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磷灰石在该榴辉岩中含量较高(≈5%),多为不规则形状,颗粒大小不一,粗大者可达1.2mm×0.6mm。样品中几乎所有的磷灰石均发...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部胶东荣成地区的退变金红石榴辉岩中,我们发现了具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磷灰石在该榴辉岩中含量较高(≈5%),多为不规则形状,颗粒大小不一,粗大者可达1.2mm×0.6mm。样品中几乎所有的磷灰石均发育出溶结构,出溶棒可能分为相互垂直的两组,各自分别沿同一方向分布,出溶棒密度大,形状规则,宽度相似,长度最长可达0.1m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利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出溶棒主要由Fe、Cu和S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很难准确确定三者的比例,暂将其定为含铜磁黄铁矿((Fe_(1-x)Cu_x)S)。报道的磷灰石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与江苏赣榆地区磷灰石的磁黄铁矿出溶结构,同产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具有可对比性;磷灰石中Cu、Fe的溶解度可能是温压条件的函数;因此进一步精确研究磷灰石中这些出溶结构的成分和成因,将为深入探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不同地体变质条件、成因的差异及俯冲折返机制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出溶结构 含铜磁黄铁矿 榴辉岩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鲁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及其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许志琴 陈晶 +5 位作者 王勤 曾令森 杨经绥 陈方远 李天福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9-397,共9页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橄榄石进行了优选方位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橄榄石均显示了[100]轴近垂直于面理和[001]轴近平行于线理的特征,为“C”类组构模式,可见组构类型与变形程度没有关系,并且橄榄石组构所显示的NW向SE的剪切指向,与围岩-正、副片麻岩中形成于折返过程的石英优选方位所显示的SE向NW的剪切指向完全不同,说明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是折返前形成的。结合橄榄石结构水的测量和已有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推测该组构形成于含水俯冲带中,认为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高含水的上部地幔楔碎块,与俯冲的陆壳物质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最终折返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优选方位 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苏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中的石英硬玉岩带 被引量:21
17
作者 吴维平 徐树桐 +2 位作者 江来利 刘贻灿 苏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70,共11页
大别山的石英硬玉岩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中的重要成员,与大理岩和榴辉岩紧密共生,呈大小不等的构造透镜体产出在云母斜长片麻岩和含硬玉片麻岩中,分布在长约40km,宽约1km的带内。透镜体中心常为花岗变晶结构,边部有不同... 大别山的石英硬玉岩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中的重要成员,与大理岩和榴辉岩紧密共生,呈大小不等的构造透镜体产出在云母斜长片麻岩和含硬玉片麻岩中,分布在长约40km,宽约1km的带内。透镜体中心常为花岗变晶结构,边部有不同程度退变并面理化,向外围逐渐变为含硬玉片麻岩。岩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硬玉、石英、石榴石、金红石。退变的石英硬玉岩中还有钠长石、霓石、霓辉石、榍石等。硬玉和石榴石中都有柯石英包体。硬玉的Jd端元组分为81.25%~90.27%。恢复的石英硬玉岩的原岩为硬砂岩,与大理岩伴生的榴辉岩的原岩为泥灰岩。因此,石英硬玉岩与共生的大理岩和榴辉岩都属于榴辉岩相变质的表壳岩系,它的成带分布、其中有柯石英的产出,进一步证明大陆地壳能够俯冲到100km左右深度并迅速折返地壳后使其中的高压标志保存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杂岩 石英硬玉岩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c在CCSD主孔榴辉岩中的系统关系:一种可透视变质作用并指示基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工具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曾令森 张泽明 +3 位作者 刘福来 梁凤华 陈晶 许志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51-2059,共9页
和Fe一样,V和Sc都是过渡族金属元素,它们在地幔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近年来行星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分析V和Sc在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发现V/Sc是可以透视岩浆成岩后所经历的变... 和Fe一样,V和Sc都是过渡族金属元素,它们在地幔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近年来行星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分析V和Sc在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发现V/Sc是可以透视岩浆成岩后所经历的变质、交代或流体作用的新的地球化学工具。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600米榴辉岩,尤其是540—600米钛铁矿-赤铁矿榴辉岩的V/Sc比值的变化特征,来进一步限定榴辉岩原岩可能的成岩过程。在CCSD主孔岩心中,和100~540m榴辉岩相比,540~600m段榴辉岩表现出以下十分特别的地球化学特征:(1)相当高的V,但十分低的Nb和Ta;(2)较高的TFeO,Fe2O3/FeO比值,高度变化且较高的Eu正异常(Eu/Eu*高达2.9);(3)异常高的V/Sc比值(8.39—43.23,平均15.07),V/Sc比值和MgO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和Fe2O3/FeO之间呈正相关关系;(4)近乎正相同步变化的V和Fe2O3/FeO,但反相变化的V和Eu/Eu*。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原岩形成过程中,高度动态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与岩浆氧逸度之间的负耦合关系,即在原始基性岩浆中,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氧逸度升高,诱发钛磁铁矿和斜长石及单斜辉石的同步分离结晶作用,优先猎取大量的V和Fe,Sc主要分布在单斜辉石,导致所成堆晶的V和Fe含量升高及高度变化且增高的V/Sc比值,同时MgO,SiO2相对降低。这种过程导致上述的V和Fe2O3/FeO之间近乎同相变化关系,但反相变化的V和Eu/Eu*。CCSD主孔100-600m榴辉岩的V/Sc和MgO系统关系实际上透视了上述的过程,即除橄榄石堆晶作用外,含钛铁矿物相的分离结晶作用对形成的堆晶及相应岩浆的V、Sc和V/Sc比值的强烈控制作用。CCSD及区域地质所揭示的南北长约2000m,宽约500m的反S型、层序较完整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所经历的岩浆过程有可能代表着大别-苏鲁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原岩经历了类似的过程。通过对较大规模榴辉岩及其伴生的超基性岩的V、Sc和V/Sc系统关系的系统研究可能进一步揭示更多类似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为厘定大别-苏鲁超高压带的碰撞前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提供更好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D 大别-苏鲁超高压带 榴辉岩 钛铁矿-赤铁矿共生体 V/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大陆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来自中国大陆科学群钻及苏鲁超高变质带的制约 被引量:14
19
作者 许志琴 梁凤华 +2 位作者 杨经绥 张泽明 唐哲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61-1574,共14页
通过CCSD-MH、卫星孔的岩性-构造剖面和苏鲁造山带中榴辉岩-超镁铁质岩的产出、深俯冲/折返过程的岩石的塑性流变特征和变形序次的分析、俯冲-折返过程中流体作用及变质化学地球动力学对流变学行为的制约,以及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折返年... 通过CCSD-MH、卫星孔的岩性-构造剖面和苏鲁造山带中榴辉岩-超镁铁质岩的产出、深俯冲/折返过程的岩石的塑性流变特征和变形序次的分析、俯冲-折返过程中流体作用及变质化学地球动力学对流变学行为的制约,以及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折返年代学时限,提出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为面型深俯冲/折返杂岩带组成的穹形挤出推覆岩片、叠置在扬子陆块之上;根据岩石变形微构造及组构的分析,重塑超高压变质岩石深俯冲阶段、折返早期、折返主期和折返后期的塑性流变;提出深俯冲的物质沿板块汇聚边界的多层隧道呈多重/分片样式"挤出"的折返模式,并认为在折返初期开始(230~220Ma)和折返主期(220~200Ma)形成的透入性韧性剪切是俯冲岩片挤出的重要机制;提出郯庐走滑断裂的形成对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折返杂岩带 隧道流与分片折返挤出 透入性韧性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被引量:51
20
作者 杨文采 方慧 +2 位作者 程振炎 徐宝利 白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08-519,共12页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大地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UHPM岩块的俯冲折返与后期的隆升.(2)非地震地球物理资料不仅为地震解释提供约束,还可以提供地热流上涌、断裂和磁性体分布等更多的信息.(3)新发现莒南─海州北北西向断裂,对研究本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4)根据地热流上涌、侵入体多和高波速体埋藏较深等特征,认为在本区进行科学钻探不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地球物理调查 非地震法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