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sential proteins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our-order distances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information
1
作者 卢鹏丽 钟雨 杨培实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65-772,共8页
Essential proteins are inseparable in cell growth and survival. The study of essential protei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ellular function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erefore, various computable methods have b... Essential proteins are inseparable in cell growth and survival. The study of essential protei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ellular function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erefore, various computable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identify essential proteins. Unfortunately, most methods based on network topology only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protein and its neighboring proteins, and not the interactions with its higher-order distance protein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DSEP algorithm in which we integrated network topology properties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information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 networks based on four-order distances, and then used random walks to identify the essential proteins. We also propose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finite-order distance of the network, which can greatly reduce the time complexity of our algorithm.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DSEP algorithm with 11 existing classical algorithms to identify essential proteins with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SEP is superior to these 11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network essential proteins four-order distances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in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SUBCELLULAR FRACTION OF HUMAN LIVER BY INAA
2
作者 郑建 庄圭荪 成源棣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16-221,共6页
The concentrations of 18 elements in subcellular fractions of human liver were determined by combining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and INAA. Samples of human liver were homogenized in a buffer. The homogenate was sepa... The concentrations of 18 elements in subcellular fractions of human liver were determined by combining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and INAA. Samples of human liver were homogenized in a buffer. The homogenate was separated into nuclei, mitochondrial, lysosomal, microsomal and cytosol fractions by successive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Biological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INAA method, and th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certified values. Element levels in subcellular fractions of human liver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elements subcellular FRACTIONS IN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ng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apoptosis proteins based on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the Hilbert Huang transform
3
作者 韩国胜 喻祖国 Anh Vo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40-149,共10页
Apoptosis prote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homeostasis of an organism. The elucidation of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se proteins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p... Apoptosis prote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homeostasis of an organism. The elucidation of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se proteins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this paper, the recurrent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Hilbert-Huang transform methods, the maximum relevance and minimum redundancy method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apoptosis proteins. The validation of the jackknife test suggest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apoptosis proteins and its application may be promising in other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proteins subcellular location recurrent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Hilbert-Huangtrans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N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IC STUDY 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FISSIONPRODUCT ^(147)Pm INTISSUE CELLS
4
作者 朱寿彭 汪源长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06-211,共6页
The early risk of internal contaminated accumulation of 147Pm is in blood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especially in red blood cells. Then 147Pm is selectively deposited in ultrastructure of liver cells, such as in nu... The early risk of internal contaminated accumulation of 147Pm is in blood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especially in red blood cells. Then 147Pm is selectively deposited in ultrastructure of liver cells, such as in nucleus, nucleolus,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mitochondria and microbodies. Dense tracks also appear in mitochondria and lysosome of pedal cells within renal corpuscle, and so does in nucleus as well as in mitochondria and microbodies of epicyte of kidney near-convoluted tubule.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observing time, 147Pm is selectively and steadily deposited in subcellular level of organic component for bone. Substantial amount of 147Pm is taken up into the nuclear fraction of osteoclasts and osteoblasts. Particularly, in organelles 147Pm is mainly accumulated in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in mitochondria.Autoradiographic tracks especially localize in combined point between Golgi complex and transitive vesicle of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addition, numerous 147Pm deposited in collagenous fibre within interstitial of bone cells is hardly excre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 ACCUMULATION Fission product 147 ̄Pm subcellular le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Eukaryotic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 Using a Novel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5
作者 Zhang Shaowu Pan Quan +1 位作者 Wu Yonghong Cheng Yongmei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8-803,共6页
The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equences entering into the genome databank has created the need for fully automated methods to analyze them.Knowing the cellular location of a protein is a key step towards understand... The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equences entering into the genome databank has created the need for fully automated methods to analyze them.Knowing the cellular location of a protein is a key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its function.The development in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protein attributes generally consists of two cores: one is to construct a training dataset and the other is to formulate a predictive algorithm.The latter can be further separated into two subcores: one is how to give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to effectively represent a protein and the other is how to find a powerful algorithm to accurately perform the prediction.To predict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eukaryotic protein,a systematic prediction approach comprised of a novel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an idea of combining this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algorithm,and ’one-versus-rest’ & ’all-versus-all’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Consequently,the total predictive accuracies reach 95.5% for four locations.Compared with existing methods,this new approach provides better predictive performance.For example,it is 13.5%,5.1% higher than Yuan’s and Hua’s methods 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new method and concept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 of prediction for the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current approach may also have a series of impacts on the prediction of other protein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胞蛋白质 真核状态 异常特征抽取 亚细胞位置 媒介支持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时间对不同镉耐受水稻品种镉积累的影响
6
作者 周筱逸 郭宝 +3 位作者 兰发连 董春华 张振华 罗劲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目的】品种性状和环境因素均影响水稻对镉(Cd)的积累,通过分析不同光照时间下不同镉耐受品种水稻的生长及Cd积累和分配,为调控水稻Cd积累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材料为两个高Cd积累品种‘玉针香’、‘湘晚籼12... 【目的】品种性状和环境因素均影响水稻对镉(Cd)的积累,通过分析不同光照时间下不同镉耐受品种水稻的生长及Cd积累和分配,为调控水稻Cd积累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材料为两个高Cd积累品种‘玉针香’、‘湘晚籼12号’和1个Cd吸收主效基因Nramp5缺失品种‘韶香100’。营养液中添加1μmol/L Cd模拟Cd胁迫条件,设置光照/黑暗为12 h/12 h、16 h/8 h两个光照处理。在分蘖期调查水稻植株生长指标、各部位Cd含量、亚细胞各成分(细胞壁、细胞器、可溶性部分)中Cd含量与分配,以及Cd主要吸收、转运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光照12 h相比,光照16 h各水稻品种的SPAD值显著上升,‘玉针香’株高显著降低,而‘湘晚籼12号’和‘韶香100’株高则显著增加;3个品种根体积和根干重均降低;各品种水稻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提高,反映在亚细胞水平上,‘玉针香’品种细胞壁和细胞器内Cd含量显著上升,而细胞可溶性部分Cd含量显著下降,而‘韶香100和’‘湘晚籼12号’各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均增加。相比于光照12 h,光照16 h下‘玉针香’地上部中Cd吸收基因OsNramp5表达水平上调,而‘湘晚籼12号’OsNramp5表达水平下调;负责液泡Cd富集的基因OsHMA3在‘玉针香’和‘韶香100’两品种中表达上调,在‘湘晚籼12号’中表达下调。【结论】无论品种是否耐受Cd,延长光照时间可显著降低Cd胁迫下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体内的Cd含量。不同Cd积累特性品种亚细胞成分中Cd的分配差异受吸收和运转基因调控,并由此导致Cd胁迫下植株地上部和根部生长的差异。延长光照时间导致同一Cd吸收分配调节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表达的差异及其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照时间 镉吸收 根系形态 亚细胞分配 镉吸收基因Nramp5 液泡镉螯合基因OsHM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BZR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CsBZR1-5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
7
作者 董圆 张永恒 +1 位作者 肖烨子 余有本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8,共14页
BZR1转录因子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并克隆了6个茶树BZR1家族成员,分析了它们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 BZR1转录因子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并克隆了6个茶树BZR1家族成员,分析了它们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并探究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6个茶树BZR1成员的内含子个数为2或3,其编码蛋白都包含典型的bHLH特征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除了CsBZR1-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余CsBZR1s均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CsBZR1s在酵母中均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CsBZR1s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其中CsBZR1-1和CsBZR1-6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6个CsBZR1基因均响应干旱胁迫,其中CsBZR1-5的表达持续被PEG模拟的干旱胁迫诱导。此外,AB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CsNCED1在干旱胁迫下与CsBZR1-5的表达模式高度相似,凝胶电泳迁移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zssay,EMSA)分析发现,CsBZR1-5能够与CsNCED1启动子上的E-box元件结合,说明CsBZR1-5可能参与调控了CsNCED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6个CsBZR1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为进一步阐明CsBZR1成员在茶树生长发育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BZR1s基因 亚细胞定位 转录自激活 凝胶电泳迁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内抗菌药物积累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丽 谭冰冰 +2 位作者 李长琼 袁欣怡 潘源虎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1-460,共10页
抗菌药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药物,也是现代医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药物之一。但当前现有抗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以及新抗菌药物发现渠道不足的问题已受到关注并亟需解决。抗菌药透过细菌的外膜屏障且在作用靶点位置蓄积至有效浓度才能发... 抗菌药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药物,也是现代医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药物之一。但当前现有抗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以及新抗菌药物发现渠道不足的问题已受到关注并亟需解决。抗菌药透过细菌的外膜屏障且在作用靶点位置蓄积至有效浓度才能发挥抗菌作用。因此,测定细菌内抗菌药物的含量,有助于建立药物在细菌内蓄积特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新型抗菌药物设计提供指导。目前,已有多种检测方法被开发用于细菌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膜的结构差异,再从早期的放射性测定法、荧光测定法及基于质谱开发的新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固相萃取-质谱测定法、纳米流体-质谱联用技术、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和生物探针与质谱的联合应用)入手,介绍各检测方法及当前的应用,并总结概述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细菌内抗菌药物积累测定方法的应用提供建议,为设计和发现新的抗菌药物尤其是抗革兰阴性菌新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摄取 检测方法 细胞内积累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ZmAAP基因生物信息分析及其亚细胞定位
9
作者 王宇 张铭 +3 位作者 牛晓娜 葛均筑 赵飞 吴疆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氨基酸透性酶(Amino acid permeases,AAPs)在植物转运氨基酸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玉米AAP基因(ZmAPP)相关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玉米‘B73’为材料,克隆AAP基因(ZmAPP)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绿色荧光蛋白EGFP... 氨基酸透性酶(Amino acid permeases,AAPs)在植物转运氨基酸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玉米AAP基因(ZmAPP)相关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玉米‘B73’为材料,克隆AAP基因(ZmAPP)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CAMBIA1300-ZmAAP-EGF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洋葱表皮,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玉米AAP基因c DNA序列全长为1 407 bp,编码468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8.72,不稳定系数为36.93(<40),总平均亲水性为0.487,属于碱性稳定疏水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ZmAAP与大麦AAP基因在氨基酸水平序列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ZmAAP定位在细胞膜。本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玉米AAP基因功能以及氨基酸转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ZmAAP基因 生物信息分析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在狐尾藻中的积累及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晓梅 叶美锋 +2 位作者 吴飞龙 徐庆贤 林代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1122,共9页
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 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各浓度铜处理下狐尾藻均能存活,但铜浓度高于50 mg·L^(-1)时,狐尾藻根、茎、叶生物量相比对照(铜0 mg·L^(-1))处理降低53.48%、36.99%和32.22%。铜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铜含量分别为11.81~186.34、1.32~7.89、2.11~11.99 mg·kg^(-1),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叶片和茎部。铜在狐尾藻中的亚细胞分布主要位于根、茎、叶的细胞壁部分(36.49%~49.61%、45.44%~49.92%、41.45%~55.92%),其次是可溶性组分(21.65%~25.99%、23.03%~27.65%、18.01%~34.63%)。狐尾藻中铜的赋存化学形态以盐酸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乙醇提取态为主,所占比例为76.34%~86.67%,均是活性较低的形态。因此,狐尾藻是铜富集较好的植物,其根部的耐性大于茎、叶。铜以吸附态或蛋白质、果胶酸盐等低活性形态赋存于细胞壁或可溶性组分(液泡)中是狐尾藻积累和耐受铜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尾藻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耐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在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1
作者 张蓉蓉 潘爱銮 +6 位作者 吴娟 方兵兵 汪最 卢琴 张腾飞 温国元 罗青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70-5478,共9页
【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 【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AGGS-H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研究DTMUV的非结构蛋白对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试验成功构建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带HA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真核表达非结构蛋白均正常表达,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分别为38、25、14.4、68、13.9、28和100 ku。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7个非结构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形态不一,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NS2B和NS4B蛋白后,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非结构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其中NS2B和NS4B蛋白具有颉颃IFN-β活性的功能。试验结果为DTMUV的免疫逃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深入探究DTMUV在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非结构蛋白 亚细胞定位 IFN-β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使用污泥产品对汞在土壤–国槐树体迁移和积累的影响
12
作者 陈玲 朱坤 +2 位作者 彭祚登 熊建军 李淑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6,共10页
【目的】研究城镇生活污泥产品中重金属汞(Hg)在土壤–国槐树体中的迁移和积累,探讨国槐幼苗对Hg胁迫的响应机制,明确污泥产品在国槐幼苗抚育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以国槐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3个污泥使用量梯度(0、2、4... 【目的】研究城镇生活污泥产品中重金属汞(Hg)在土壤–国槐树体中的迁移和积累,探讨国槐幼苗对Hg胁迫的响应机制,明确污泥产品在国槐幼苗抚育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以国槐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3个污泥使用量梯度(0、2、4 kg/m^(2))和4个取样时间(40、80、120、160 d),将处理分为移栽国槐组和纯土壤组,探究土壤Hg含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Hg在国槐根系和叶片的富集迁移规律、亚细胞分布特点及赋存形态。【结果】(1)随污泥产品使用时间增加,土壤Hg含量显著降低,在种植国槐植株土壤中添加污泥产品,短期内土壤Hg含量显著低于纯土壤。(2)污泥产品用量、取样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国槐根和叶中的Hg含量有显著影响。污泥施用40和160 d国槐根系和叶片对Hg的吸收显著高于未施污泥组,使用污泥产品前期会促进Hg在根、叶间的转移,后期抑制。污泥产品的低施用量可以显著增加国槐生物量从而提高对Hg的积累量。(3)在国槐根、叶中,Hg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两者总占比超过90%。(4)国槐根系和叶片中Hg的残渣态占比最大,分别占比57.2%~59.7%和52.6%~69.0%。【结论】国槐可以应对低施用量污泥产品带来的Hg胁迫,主要途径为细胞壁固定、液泡区隔化以及将Hg转化为低活性形态贮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国槐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热胁迫响应基因SiHsfB-2b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13
作者 田媛 苏小雨 +7 位作者 王东勇 李丰 张鹏钰 付锦州 戎亚思 王龙 高桐梅 吴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共8页
为探究B类热激转录因子(HSFs)在芝麻耐热性中的分子功能,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鉴定到的编码B类HSF家族蛋白HsfB2b的基因序列,以郑太芝3号耐热白芝麻品种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了芝麻SiHsfB-2b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分析... 为探究B类热激转录因子(HSFs)在芝麻耐热性中的分子功能,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鉴定到的编码B类HSF家族蛋白HsfB2b的基因序列,以郑太芝3号耐热白芝麻品种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了芝麻SiHsfB-2b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分析其在芝麻不同器官和热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iHsfB-2b基因CDS序列全长为936 bp,编码31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iHsfB-2b与松蒿、独脚金和锈鳞木樨榄的同源蛋白关系较近,含保守DNA结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内;SiHsfB-2b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13类顺式作用元件,其中与胁迫响应和激素响应相关的各有3类。RT-qPCR分析结果显示,热胁迫可诱导SiHsfB-2b在芝麻根、茎和叶中上调表达,叶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持续高温胁迫下,SiHsfB-2b在芝麻茎和叶中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且在胁迫后期的叶中表现出显著上调,而根中的表达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上推测,SiHsfB-2b基因可能通过介导胁迫和激素信号等通路积极响应热胁迫,这可为后期深入研究芝麻耐热性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耐热性 SiHsfB-2b基因 基因克隆 定量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水通道蛋白HbPIP2;7的亚细胞定位与多聚化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智 郑玉皎 +1 位作者 乔雪莹 阳江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天然橡胶在橡胶树的乳管细胞中特异性合成。用于割胶的成熟乳管与邻近的薄壁细胞之间不存在胞间连丝,故乳管的水分转入只能通过细胞膜定位的PIP水通道蛋白来实现。为探讨乳管水分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对1个高丰度表达的PIP基因HbPIP2;7... 天然橡胶在橡胶树的乳管细胞中特异性合成。用于割胶的成熟乳管与邻近的薄壁细胞之间不存在胞间连丝,故乳管的水分转入只能通过细胞膜定位的PIP水通道蛋白来实现。为探讨乳管水分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对1个高丰度表达的PIP基因HbPIP2;7进行了克隆,在此基础上对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多聚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bPIP2;7的编码区全长837 bp,预测编码278 AA,理论分子量为29.56 kDa、等电点为9.11、不稳定系数为29.89、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526,含有1个保守的MIP结构域及6个典型的跨膜螺旋,预测以四聚体的形式起作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均显示,HbPIP2;7定位在细胞膜。双分子荧光互补和酵母双杂交实验均表明,HbPIP2;7不能形成同源多聚体,推测HbPIP2;7主要通过异源互作的方式参与橡胶树乳管的水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乳管 水通道蛋白 亚细胞定位 双分子荧光互补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15
作者 张亚真 钟思彤 +5 位作者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郑士琴 余文权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5-584,共10页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化叶片 咖啡碱 合成部位 亚细胞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生草HgWRKY19和HgWRKY2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6
作者 徐晓芸 陈倩 +8 位作者 汪军成 姚立蓉 司二静 杨轲 马小乐 李葆春 尚勋武 王化俊 孟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7,共11页
【目的】WRKY转录因子在响应植物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克隆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HgWRKY19和HgWRKY23转录因子,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探究其在盐胁迫响应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盐生... 【目的】WRKY转录因子在响应植物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克隆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HgWRKY19和HgWRKY23转录因子,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探究其在盐胁迫响应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盐生草全长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法克隆得到HgWRKY19和HgWRKY23全长序列,通过烟草瞬时转化试验明确其亚细胞定位,并使用qRT-PCR方法分析其在不同盐胁迫时间下(0、6、24和48 h)盐生草叶片和根系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克隆得到HgWRKY19和HgWRKY23基因,分别编码389和378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均包含1个典型的WRKYGQK保守结构域和C2H2型(CX5C23HXH)的锌指结构,具碱性、不稳定性、亲水性、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等特征;有65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预测均以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gWRKY19和HgWRKY23与藜麦、菠菜、甜菜头等藜科草本植物的WRKY蛋白同源性最高。亚细胞定位显示二者主要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中表达。qRT-PCR分析表明HgWRKY19和HgWRKY23主要在根系表达,具组织特异性,且表达量均在盐胁迫24 h达到峰值。【结论】HgWRKY19和HgWRKY23编码蛋白具典型的WRKY家族结构特征,属于Ⅱd亚类WRKY蛋白,进化高度保守,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HgWRKY19和HgWRKY23在根系中受盐胁迫诱导表达,且在不同胁迫时间下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其在盐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草 盐胁迫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外壳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致病作用浅析
17
作者 干射香 杨柳 +3 位作者 任春梅 缪倩 程兆榜 季英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5,共6页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的植物病毒,在瓜类生产中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解该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在病毒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亚细胞定位和致病作用...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的植物病毒,在瓜类生产中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解该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在病毒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亚细胞定位和致病作用,本研究以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荧光表达载体CP-YFP和异源表达载体pGR-CP。浸润荧光表达载体48 h后的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荧光信号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均有分布;浸润异源表达载体的本氏烟植株7 d后上部叶片开始显现花叶症状,13 d后顶部新叶出现严重皱缩和坏死斑点。以上结果表明CCYV CP蛋白参与了病毒对寄主的侵染过程,可能是症状形成的致病相关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该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外壳蛋白 亚细胞定位 致病性 异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稻86转录因子HD-ZIP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8
作者 陶相如 颜彦 +3 位作者 肖勇 夏薇 胡远艺 胡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27,共7页
同源结构域亮氨酸拉链(HD-ZIP)转录因子是植物独有的转录因子,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家族(HDZIPⅠ~Ⅳ),其中HD-ZIPⅠ在植物发育过程的调控、信号网络和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海稻86是一种耐盐碱能力较高的特异水稻种质资源。为解... 同源结构域亮氨酸拉链(HD-ZIP)转录因子是植物独有的转录因子,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家族(HDZIPⅠ~Ⅳ),其中HD-ZIPⅠ在植物发育过程的调控、信号网络和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海稻86是一种耐盐碱能力较高的特异水稻种质资源。为解析HD-ZIPⅠ在盐胁迫应答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海稻86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一个HD-ZIPⅠ基因,命名为OsHDZ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盐胁迫下表达分析。结果表明,OsHDZ1基因的CDS序列全长831 bp,编码27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30.65 kDa,理论等电点为5.19,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OsHDZ1蛋白不含跨膜结构,含有25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同源性分析发现该蛋白序列与禾本科植物弯叶画眉草和小麦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对OsHDZ1启动子元件预测发现其具有脱落酸、茉莉酸等激素响应元件,同时具有环境胁迫等响应元件;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在盐胁迫处理下,Os-HDZ1表达量整体呈上升,在60 h之前逐渐上升,在60 h达到最高,在72 h表达量下降,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海稻耐盐性中具有调控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深入解析OsHDZ1基因调控海稻耐盐的功能奠定基础,为培育耐盐作物提供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稻86 HD-ZIPⅠ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载脂蛋白A-Ⅰ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19
作者 王圣文 张丹 +2 位作者 邬雨倩 周继勇 郑肖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在动脉粥样硬化、病毒感染、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关于鸡载脂蛋白A-Ⅰ(chicken Apo A-Ⅰ,chApo A-Ⅰ)的研究较少,对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对chApo A-Ⅰ进行生物... 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在动脉粥样硬化、病毒感染、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关于鸡载脂蛋白A-Ⅰ(chicken Apo A-Ⅰ,chApo A-Ⅰ)的研究较少,对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对chApo A-Ⅰ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p ET-28a原核表达系统对chApo A-Ⅰ的重组蛋白进行表达和纯化。利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多克隆抗血清(多抗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效价,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鉴定其反应性,随后利用多抗血清对chApo A-Ⅰ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hApo A-Ⅰ蛋白在第1—18位氨基酸处含有信号肽,由N端的连续α螺旋构成。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chApo A-Ⅰ蛋白与火鸡的同源性最高,与鱼类的同源性最低。利用成功表达和纯化的重组蛋白His-chApo A-Ⅰ制备多抗血清,其ELISA效价达1×10^(5)以上,与真核表达的chApo A-Ⅰ蛋白有WB和IFA反应性,能识别鸡血清中的Apo A-Ⅰ蛋白,而与鼠、兔、牛、猪血清中的Apo A-Ⅰ蛋白无交叉反应性。利用该多克隆抗体对全长片段chApo A-Ⅰ-FL和不含信号肽的片段chApo A-Ⅰ-NS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hApo A-Ⅰ-FL蛋白大多分布在细胞膜附近,而chApo A-Ⅰ-NS蛋白则定位于细胞胞浆中,且多数呈弥散分布。chApo A-Ⅰ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和亚细胞定位结果为进一步开展Apo A-Ⅰ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载脂蛋白A-Ⅰ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算法在癌症相关微RNA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鲁洪宇 张佳 +3 位作者 曹一鑫 吴书铭 魏渊 殷润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3,共13页
微RNA(miRNA)是一类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实现后转录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往往在癌症患者的病灶和外周血中表达失调。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逐渐应用于miRNA生物信息学研究。与传统的生物信息学... 微RNA(miRNA)是一类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实现后转录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往往在癌症患者的病灶和外周血中表达失调。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逐渐应用于miRNA生物信息学研究。与传统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比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miRNA靶点预测工具准确度更高,并实现了miRNA亚细胞定位和亚细胞重分布的预测,进一步深化了科研人员对miRNA的认识。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在临床模型构建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miRNA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miRNA靶点预测、亚细胞定位和生物标志物挖掘的应用,并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癌症相关miRNA研究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靶点预测 亚细胞分布 临床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