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1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的强震与火山相互作用
2
作者 姜金钟 王新 +2 位作者 范兴利 李永华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05-4013,共9页
强震活动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圈层能量交换的显著表现.新近观测研究表明:强震与火山活动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但人类对强震与火山的孕育环境和发生过程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山内部岩浆系统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预测强震触发火山喷发或岩... 强震活动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圈层能量交换的显著表现.新近观测研究表明:强震与火山活动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但人类对强震与火山的孕育环境和发生过程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山内部岩浆系统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预测强震触发火山喷发或岩浆扰动及火山流体引发强震活动的需求.中国大陆的长白山和腾冲火山区存在强震-火山相互作用的迹象,腾冲这一潜在的强震和火山活动危险区是开展强震-火山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立足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跨学科基础观测设施和相关科研项目,有望在腾冲火山区取得强震-火山关联性研究的新突破,为有效预防强震和火山灾害及热能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触发火山活动 火山流体引发强震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泸定M_(s) 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鲜水河断裂带强震迁移规律
3
作者 钟永生 李敬波 +6 位作者 王国洪 颜照坤 周吉谦 王多福 郑良忠 张聚源 吴明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95,共21页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这是继2014年康定地震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笔者等通过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资料,并总...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这是继2014年康定地震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笔者等通过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资料,并总结了近代鲜水河断裂带强震迁移规律,对认识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鲜水河断裂带各段滑动速率差异较大,以乾宁为界,从NW至SE段整体上呈现出“先减速后加速”的滑动特点;②泸定地震发震构造磨西断裂,为一次左旋走滑事件;③川滇地区近代历史强震活跃期具有“跳跃性”迁移的特点。自1981年道孚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断进入相对平静期,持续了33 a。自2014年康定地震发生,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地震活跃期;④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并非单次地震的“贯通型”模式,而是多次地震的渐进式。断层间相互作用尤其是大地震的发生对断裂带强震复发间隔具有重大影响,相同断裂带的强震也会对后续地震的发生概率产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泸定地震 复发间隔 强震迁移规律 地震活跃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构造变形特征与变形机制:基于地震解析与构造模拟的研究探讨及对复杂构造区岩盐迁移与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屈会志 尹宏伟 +1 位作者 李晨 汪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16-2930,共15页
钾盐是我国长期紧缺矿种之一,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约30%~45%。现代盐湖钾盐储量有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锐减,亟需开展对古代深层含盐盆地的钾盐成矿研究。深入研究盐构造的变形机制与变形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盐构造变形及盐体迁... 钾盐是我国长期紧缺矿种之一,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约30%~45%。现代盐湖钾盐储量有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锐减,亟需开展对古代深层含盐盆地的钾盐成矿研究。深入研究盐构造的变形机制与变形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盐构造变形及盐体迁移、聚集、保存规律,对我国钾盐勘探新区、新层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岩盐物理性质及盐构造驱动力,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和地震解释分析盐构造变形机制,揭示了复杂构造区岩盐迁移规律,最终以库车坳陷和勐野井地区为例,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复杂构造地区的钾盐有利成矿区。结果表明:①克拉通盆地盐构造主要受重力负载作用控制,在进积前缘产生差异负载,有利于发育大型盐刺穿构造;②拉张环境下上覆地层减薄和正断层的存在为盐底辟的上涌提供了空间,岩盐在断层处汇聚;③挤压环境下岩盐在背斜构造核部汇聚,同构造沉积、先存盐底辟、基底隆起会影响盐背斜的形成与演化;④库车坳陷岩盐在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北部克拉苏构造带背斜核部汇聚增厚,北部克拉苏构造带受挤压变形强烈,南秋里塔格构造带已发现含钾显示,为钾盐有利勘探区;⑤勐野井钾盐为深部源盐、浅部聚集的“二层楼”模式,深部侏罗海相层系源盐成矿潜力巨大,地表浅层出露小范围岩盐的断裂带附近可能存在隐伏钾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岩盐迁移规律 地震解析 构造模拟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老震区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5
作者 周依 曹筠 +1 位作者 马旭东 单连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为分析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背景,对该区域现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研究。老震区现今地震活动与1976年唐山M S7.8地震早期余震密集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区域背景地震活动统计结果,认为该区域地震活动受唐山地震序列影响逐渐减弱,逐步趋近于... 为分析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背景,对该区域现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研究。老震区现今地震活动与1976年唐山M S7.8地震早期余震密集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区域背景地震活动统计结果,认为该区域地震活动受唐山地震序列影响逐渐减弱,逐步趋近于背景地震。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3分区差异,主要集中于中区,东区次之,西区最弱。中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地震活动存在东、中、西区交替发震的规律。目前,唐山老震区构造应力积累加速,存在地震活动水平由平静向活跃转变的可能,需要重点关注唐山断裂带北段以及滦县—乐亭断裂和卢龙断裂的交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活动特征 背景地震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杰 高祥林 +1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些板间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处于几个板块汇聚地带和较大的板块运动速率有关,它们导致了强烈而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陆块的低角度俯冲,在俯冲带浅部形成积累应变能的巨大闭锁区,它的突然破裂和大尺度滑动是造成印尼8.7级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12月 印度尼西亚 大地震 初步分析 构造背景 板块边界 动力过程 相互联系 运动速率 板间地震 构造活动 构造变形 澳大利亚 形成积累 直接原因 构造带 低角度 东南亚 印度洋 应变能 俯冲带 大尺度 西北 印尼 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迁移始发区的前兆在地震预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1 位作者 张惠芳 钟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7,共3页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中列举了五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构造事件迁移 前兆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迁移的规律、解释和预报——中国大陆四条地震带的地震迁移 被引量:49
8
作者 马宗晋 李献智 金继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迁移 地震带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有序迁移图像 被引量:3
9
作者 蔡静观 李永莉 +4 位作者 刘丽芳 许昭永 秦嘉政 苏有锦 付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重点追踪了云南地区中强震的动态图像 ,发现在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 1~ 4a出现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有序迁移的中强震预示了活跃期强震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 ,80 %的强震发生在这些中强震 15 0km范围内。有序迁移结束后 2d至 11个月发生活... 重点追踪了云南地区中强震的动态图像 ,发现在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 1~ 4a出现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有序迁移的中强震预示了活跃期强震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 ,80 %的强震发生在这些中强震 15 0km范围内。有序迁移结束后 2d至 11个月发生活跃期的首次强震 ,其中 75 %在 3个月内。文中介绍了强震的等间距迁移、强震活跃期后期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巨震前后大震的有序迁移和中等地震的定向迁移与部分震例 ,但地震活动有序迁移图像的机理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震活动 有序迁移图像 时空分布 定向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涉雷达的玉树地震断裂运动模式与地震迁移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姚鑫 张永双 +1 位作者 熊探宇 孙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0-448,共9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利用地震前后2期ALOS雷达数据进行了地表同震形变场InSAR解译研究,获取了高质量的干涉图像,并解算出定量变形场。进而根据干涉计算的变形方向、变形范围、变形量和变形梯度,参考该区的构造...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利用地震前后2期ALOS雷达数据进行了地表同震形变场InSAR解译研究,获取了高质量的干涉图像,并解算出定量变形场。进而根据干涉计算的变形方向、变形范围、变形量和变形梯度,参考该区的构造背景和走滑断裂的力学机理对本次地震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玉树地震引发了地表NWW走向、由5段构成的'S'形走滑断裂,总体为左阶排列,走滑量从10.2cm到133.2cm不等,走滑极值可达195cm,其中在结古镇和隆宝镇附近的两段出现较明显的地表破裂;2)断裂两侧的雷达视线向运动方向和运动量的差异预示发震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SW盘为主动盘;3)宏观震中可以定位于玉树县城西北约16km的地表陡变带附近;4)发震断裂地表行迹、变形量和地表破裂幅度预示余震将主要沿发震断裂向NW迁移;5)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地块的分区,本次地震属于羌塘地块活动的结果,与巴颜喀拉地块活动引发的汶川地震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玉树地震 活动断裂 INSAR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青藏地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原 周蕙兰 +2 位作者 刘振 马林 吴忠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在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及利用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震源破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余震资料,讨论了1988~1990年发生在四川和青海的9次强震的震源破裂和余震分布特征,分析了四川、青海、西藏相邻区域内的地震能... 在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及利用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震源破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余震资料,讨论了1988~1990年发生在四川和青海的9次强震的震源破裂和余震分布特征,分析了四川、青海、西藏相邻区域内的地震能量迁移,并用单键群分析方法对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总体图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构造应力环境相符,但青海地震的震源都具有较大的逆掩分量,与过去的走滑震源性质不同,而四川地震的震源P轴不接近水平方向与当地的“Y”字形复杂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震源特征 地震迁移 四川 青海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诱发砂土液化灾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姚鑫 张加桂 +2 位作者 张永双 杨波 余凯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61,共10页
2011年3月10日中缅边境附近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13万人口受灾,众多构(建)筑物损毁,砂土液化广泛发育,约19km长的盈江河堤开裂。5.8级地震诱发如此大的次生灾害是... 2011年3月10日中缅边境附近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13万人口受灾,众多构(建)筑物损毁,砂土液化广泛发育,约19km长的盈江河堤开裂。5.8级地震诱发如此大的次生灾害是近年来少有的。通过对本次地震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初步认识到:(1)本次地震是2011年初盈江4级震群继续增强活动的结果,近年来盈江地区地震群总体上呈现沿苏典断裂带从北至南逐渐迁移的趋势,本次地震是这一趋势的延续,位于苏典断裂南端,主余震显示本次地震破裂为苏典断裂与大盈江断裂的共轭破裂;(2)砂土液化是本次盈江地震震损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表产生喷沙冒水、砂土体侧向滑动、地面开裂和下沉等次生地质灾害,对房屋、江堤、道路、水利设施和电线杆等构(建)筑物造成了较大破坏作用;(3)砂土液化主要发育在大盈江全新世粉细砂冲积层分布区,严重液化区主要为盈江的老河道,构(建)筑物损毁程度与液化区范围和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晚更新世砂砾地层作为盈江的二级阶地不仅地势高、防洪能力强,其地基基础承载力高,抗砂土液化能力强,是盈江盆地内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块,未发现砂土液化且构(建)筑震损轻微,可作为当地城镇未来规划发展的首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地震迁移 大盈江断裂 砂土液化 同震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的中长期加速矩释放(AMR)问题 被引量:49
13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15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时刻和震中位置情况下,对T-R-M。三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树Ms7.1地震前在时间尺度T=10~20y和空间尺度R=50~120 km范围内,存在较稳定的AMR,但AMR的时、空尺度与以往研究中得到的AMR定标率不吻合.在多时间尺度下,无法在空间上惟一地识别玉树M_S7.1地震震中附近的AMR"热点".但如借鉴"迁移图像"的做法考察AMR"热点"的演化,则可见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中长期地震预测 AMR现象 迁移图像 玉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尼泊尔大地震及喜马拉雅造山带未来地震趋势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根模 刘杰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1-358,共8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级大地震是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运动,特点是震源很浅,震中烈度达Ⅺ度,震害严重。破裂带走向北西西—南东东,穿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使首都建筑遭受严重破坏。该震是1934年以来尼泊尔最...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级大地震是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运动,特点是震源很浅,震中烈度达Ⅺ度,震害严重。破裂带走向北西西—南东东,穿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使首都建筑遭受严重破坏。该震是1934年以来尼泊尔最大地震,标志着喜马拉雅带自1950年以来半个世纪的平静期已经结束。自2005年进入新活动期,至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已达到活动高潮。预计将持续十到几十年。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今后可能沿喜马拉雅带走向发生纵向迁移,将在喜马拉雅带东段发生更大的地震,从而使地震高潮达到顶峰而结束,可能对我国西藏东南、不丹和印度边界产生破坏。另外还可能沿着与喜马拉雅带走向垂直方向向北迁移(即横向迁移),在几年之内即可在西藏、青海引起破坏性地震,需要相关省市做好监测预报和防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高潮 地震迁移 地震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 被引量:23
15
作者 汪一鹏 马瑾 李传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前者的强震往往滞后于后者几月至数年发生。因此,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面海里发生8·7级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南北地震带上述多种强震迁移活动特征既与印度板块向NNE的碰撞、俯冲过程有关,也与青藏高原与其东北缘稳定、坚硬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强震迁移 南亚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地震对川西天然气聚散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俊兴 刘树根 +1 位作者 何晓燕 赵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1,129-130,共6页
"5.12"汶川大地震瞬间在龙门山内部形成了长达300km的地层岩石破裂错断,随后又发生余震4万多次,这必然改变其内部的压力疏导系统。地震对川西油气聚散有何影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地震特征、地震破裂与地下流体运移关系... "5.12"汶川大地震瞬间在龙门山内部形成了长达300km的地层岩石破裂错断,随后又发生余震4万多次,这必然改变其内部的压力疏导系统。地震对川西油气聚散有何影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地震特征、地震破裂与地下流体运移关系的分析,认为龙门山地震对川西地区油气运移聚散有着控制性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龙门山地震控制川西油气运移聚散的概念模型。依据该模型分析认为,地震将导致龙门山推覆体地层中油气的散失和川西坳陷天然气的爆发式深生浅储成藏。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现今川西天然气藏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油气运移 散失 聚集 裂缝 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3 位作者 隗寿春 刘芳 梁伟锋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7-2351,共15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曾利用震中附近重力场变化信息在地震前对发震地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曾利用震中附近重力场变化信息在地震前对发震地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2018—2021年间的重力观测数据进行整体处理,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门源M_(S)6.9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地震剪切波分裂、地壳裂隙及饱和度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门源M_(S)6.9地震前2年累积重力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四象限分布特征,震中位于重力变化的四象限中心零等值线附近;(2)地震前重力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地震剪切波分裂产生的慢波时间延迟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显现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明地下流体运移可能是地震前观测到的重力变化的主要成因;(3)本次震中东南侧的显著重力变化延伸到了冷龙岭断裂东段至海原断裂一带,后期仍需要关注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中期预测 重力变化 四象限分布 流体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贵宣 郑大林 +1 位作者 张肇诚 于淑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1-226,共6页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迁移 地震激动性 增长概率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单元降刚法探索中国大陆强震远距离跳迁及主体活动区域转移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树新 陆远忠 +2 位作者 陈连旺 叶际阳 米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中国大陆强震有成组活动、远距离跳迁和不同时段形成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本文利用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降刚法,对中国大陆地区强震的远距离跳迁和主体活动地区转移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是:(1)在地壳中存在初始应力场的环境... 中国大陆强震有成组活动、远距离跳迁和不同时段形成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本文利用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降刚法,对中国大陆地区强震的远距离跳迁和主体活动地区转移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是:(1)在地壳中存在初始应力场的环境中,已发生强震区部分丧失承载能力(模拟中作为显著降低单元组的弹性模量来处理),可以引起大范围兆帕量级的应力场调整,它是后续强震可远距离跳迁的主要因素;(2)一个活动期中,中国大陆强震主体活动地区及其迁移,受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初始应力场和边界载荷的配置方式的综合影响,但在十年左右的活动幕中,边界载荷的配置方式可能是控制主体活动地区及主体活动地区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刚度 应力场调整 数值模拟 强震迁移 初始应力场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毛可 石特临 杨立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6-11,共6页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①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②远程的快速响应;③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①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②远程的快速响应;③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的相互耦合,对未来强震具有示踪意义;④时空可公度性.该结果对分析判定本带的地震趋势从而实现正确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迁移 时空动态 图象演化 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