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1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2
作者 付真 张旭 +2 位作者 郭祥云 刘恒 周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8-2514,共17页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物质向东南挤出的重要区域,研究川滇地区深部应力场对理解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和构造运动模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观测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了解越来越精细,...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物质向东南挤出的重要区域,研究川滇地区深部应力场对理解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和构造运动模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观测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了解越来越精细,分辨率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应力场在垂向上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知之甚少.本文利用收集的川滇地区3502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构造应力场在三维地壳空间的分布,探讨了应力方向的水平向变化以及随深度的垂向变化.结果表明,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沿水平面由北往南呈顺时针连续变化,在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缘变化较大.构造应力在不同深度均以走滑型为主,随深度增加,红河断裂以南局部区域正断分量增加,四川盆地南部和缅甸北部逆冲分量增加,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附近走滑和逆冲分量增加,小江断裂北段东侧走滑分量增加.主压应力方位角随深度变化偏转很小,不超过20°,偏转较大区域位于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尤其是金沙江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交汇处.由GPS观测获得的地表主应变率与浅层(0~10 km)主应力方位角在大部分区域很接近,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差异较大,最大偏差约60o.综合应力场与形变场结果,川西北块体中南部应力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较大,与形变场差异显著,表明该区域构造应力和地表形变均较为复杂,具较强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三维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的广东及邻区区域应力场研究
3
作者 况文欢 张捷 +1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8-1270,共13页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已经成为地震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M<4.5),由于其低频成分不发育、高频成分受限于速度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等原因,反演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更好的理解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本文先基于GCAP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几个较大地震事件;然后,应用一种基于主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方法得到了该地区77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已有研究和本文得到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分区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WNW,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分区域看,粤桂交界和广东阳江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40°和45°,而广东河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30°和22.5°.同时,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从粤桂交界向东南方向,经过广东阳江和河源,到珠江三角洲,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从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到以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再到接近纯走滑的规律性空间变化.考虑到粤桂交界地区山地褶皱构造较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平缓,推测广东及邻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与局部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广东及邻区应力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 中小地震 广东及邻区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被引量:77
4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赵建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分区特征 邻区 最大主应力 青藏高原北部 2003年 基础数据库 主应力方位 应力环境 大陆地壳 分布特征 中国境内 优势方位 边缘应力 方位变化 水平 类型 走滑 地震 SN 华北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应力场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周翠英 华爱军 +2 位作者 王梅 张来荣 马玉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从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源区及其附近不同小区应力场方向的动态变化入手,分析了主应力轴方位、仰角及其矛盾符号比等参量在5.2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点,简析了可能成因。
关键词 应力场 震源区 地震前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极性数据所揭示的台湾地区三维应力结构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47
6
作者 万永革 吴逸民 +2 位作者 盛书中 沈正康 万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09-2818,共10页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包括不能确定单个地震震源机制的P波极性数据.与传统的震源机制确定应力场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并覆盖更为广泛的地区.本文求得了台湾及邻区0.25°×0.25°×2.5 km的综合震源机制.初步结果表明,P轴和T轴方向在Moho间断面附近变化明显.P轴和T轴方向在15~45 km深度范围内与P波速度异常相关,描绘出菲律宾板块在台湾西北部的北西向俯冲消减.该三维应力场结果可为台湾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极性 综合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个震源机制解求东大别地区平均应力场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泽民 刘东旺 +3 位作者 李玲利 倪红玉 陈安国 郑先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5-613,699,共9页
利用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应力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表达式,进而可计算平均应力张量.通过求平均应力张量的本征向量,即可得到其主轴方向,并由此推断区域应力场方向.利用东大别地区21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比较了不同相似程度和... 利用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应力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表达式,进而可计算平均应力张量.通过求平均应力张量的本征向量,即可得到其主轴方向,并由此推断区域应力场方向.利用东大别地区21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比较了不同相似程度和不同起算震级资料得到的主轴方向,认为该方法计算结果非常稳定,主轴方位角的误差小于5°,倾角的误差小于10°.计算结果表明,东大别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方位角为267°,倾角为5°;最小主压应力轴σ3的方位角为358°,倾角为4°.表明该地区受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张量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东大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孙业君 赵小艳 +2 位作者 黄耘 杨浩 李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0-407,共18页
利用云南和四川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1999年1月至2014年8月268次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收集的哈佛大学1976年以来10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分类及其区域特征。基于... 利用云南和四川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1999年1月至2014年8月268次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收集的哈佛大学1976年以来10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分类及其区域特征。基于上述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云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佳拟合构造应力张量,并利用最大主应力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逆断型相对较少,震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研究区不同区域受力源及其作用方式的差异性;2)云南地区应力场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连续性,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由北向南呈顺时针旋转,由西向东呈逆时针旋转,同时应力场方向表现出空间的不均匀性,EW和SN方向分别存在2个应力转换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应力场较为复杂,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应力张量阻尼反演 应力场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39
9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2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75-3291,I0001,共18页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对该区域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5~5 km之间,平均深度3.4 km,表明事件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沉积层内;震源深度分布揭示发震断层面倾向SE、缓倾角.(2)2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全部为逆冲型,表明发震构造整体为逆断层性质.节面优势方位NNE-NE,结合走向与倾角统计结果,本文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威远背斜南翼一系列倾向SE、走向NNE-NE的缓倾角盲冲断层.(3)P、T、B轴优势方位单一,表明研究区域处于相对简单的构造应力环境.区域应力场反演获得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位NW-SE,近水平,与目前已知的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其明显有别于四川盆地南缘2019年6月17日长宁M S6.0地震余震区NE-SW向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也揭示出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4)26个地震整体的应变花表现为NW-SE向挤压白瓣形态,表明区内发震构造整体呈NW-SE向纯挤压变形模式,明显有别于2019年长宁M S6.0地震序列NE-SW向挤压兼具小量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模式,进一步表明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县—威远—资中地区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构造变形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76
10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刘丽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106,共16页
利用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进行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云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走滑型地震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0%,正断型和正走滑型与逆断型和... 利用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进行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云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走滑型地震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0%,正断型和正走滑型与逆断型和逆走滑型地震所占的比例相当,分别约为8%。云南地区应力场接近水平,地震错动面的倾角较陡。云南地区有3个方面的主要力源:一是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的NE、NNE和NNW向作用力;二是来自四川及川滇菱块的SE、SSE向作用力;三是来自华南地块的NW、NNW向作用力。这3方面的作用力控制了云南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活动及强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类型 构造应力场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法 线性阻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24
12
作者 付虹 王绍晋 +1 位作者 李丽 林佳霓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震源机制解应力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之间的一致性参数,分析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强震发生前3年至数月,强震震源区附近出现多个震源释放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或接近的中小地震,强震就发生在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内或其边缘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曰风 刁桂苓 +3 位作者 张秀萍 张彦清 朱振兴 马利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所得发震断层为NWW向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的节面一致,也与余震分布一致,证明结果比较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NW—SSE,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NNW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应力场 云南永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戴盈磊 万永革 +2 位作者 孔祥雪 王承伟 索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节面Ⅱ走向为103.38°,倾角为81.01°,滑动角为1.37°。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的孕育背景和发生条件,收集2001—2013年辽宁地区128个M_(L)2.5~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模拟在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震源机制及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在主压应力轴为NEE向,主张应力轴为NNW向的走滑构造应力体系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应力积累,在剪应力最大区域、沿应力场最优节面发生破裂,从而发生灯塔M5.1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M5.1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构造应力场 剪应力 辽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8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被引量:30
15
作者 高国英 聂晓红 龙海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9,共10页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NNW向,与新疆近SN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NNE向结果略有差异,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大小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 区域应力场 P轴仰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宏志 刁桂苓 +4 位作者 赵英萍 王成亮 张骁 李光 马利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5,共5页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震源机制解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序列早期与华北其它强震的相同,说明该地构造应力场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3)机制解节面占优的走向以NNE-NE和NWW-NW为最多,和序列早期的破裂方向一致,证实近年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4)震源机制类型多样,表明当地的应力水平有别于序列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区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地震序列 继承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伽师及周围构造应力场区域特征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国英 王海涛 +1 位作者 聂晓红 龙海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7,共11页
在利用伽师及周围58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这一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聚类和应力场反演计算结果,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域地震以走滑错动为主,柯坪块体逆冲作用更为明显。区域最... 在利用伽师及周围58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这一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聚类和应力场反演计算结果,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域地震以走滑错动为主,柯坪块体逆冲作用更为明显。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SN,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主压应力方向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乌恰-喀什地区P轴基本近SN向,但存在着由NW—SN—NE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柯坪块体内部长期以来受较为一致的NW-SE向压应力作用;伽师震区P轴方向为NE-SW。1996年区域应力场方向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P轴方位向NE偏转,倾角增大。结果表现出不同构造环境下应力场分布格局的特征或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区域特征 伽师及其周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致伟 龙锋 +1 位作者 赵小艳 王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87,共18页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但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空间上形成倒“V”形;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阻尼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多个地震震源机制解求川滇地区平均应力场方向 被引量:88
19
作者 钟继茂 程万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基于震源断层面解的空间取向和断层滑动方向,写出相应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进而给出计算平均力轴张量及主值的方法,即通过求解相应的本征方程得到.对使用多个震源机制解的T,B,P轴参数计算平均应力场的方法,以用滑动方向拟合... 基于震源断层面解的空间取向和断层滑动方向,写出相应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进而给出计算平均力轴张量及主值的方法,即通过求解相应的本征方程得到.对使用多个震源机制解的T,B,P轴参数计算平均应力场的方法,以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唐山地区平均应力场数据进行验证,二者结果一致.选择具有地震构造意义的地块或地震带内大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根据川滇13个地震带(区)的256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给出了各带(区)应力张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算法简便,使由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构造应力场的方法走向定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轴张量 震源机制 平均应力场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及邻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13
20
作者 莘海亮 方盛明 +1 位作者 樊计昌 李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89,295,共6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g和Sg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计算得到了1985~2008年在豫北及邻区发生的14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采用格点尝试法,分析了震...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g和Sg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计算得到了1985~2008年在豫北及邻区发生的14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采用格点尝试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区域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应力轴比较接近水平,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挤压为主要特征;震源机制解除走滑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整体显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种类较多,分布散乱,表明小地震发生具有随机性,华北构造应力场整体的控制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解 聚类分析 应力场 豫北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