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 of egg yolk IgY from hens immunized with S.mutans B29-33 and S.sobrinus 6715 被引量:6
1
作者 FAN Ming-wen, JIANG Qian-zhou, BIAN Zhuan, ZHANG Ping, LIU Ning-hui, LIU Jian.College of Stomatolog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0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 :从鸡蛋中提取特异性抗体 ,鉴定抗体性质并分析其蛋白质含量 ,以探索一种制备被动免疫防龋抗体的制备方法。方法 :变形链球菌GTF高表达株S .mutansB2 9- 33及茸毛链球菌S .sobrinus 6 715免疫母鸡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鸡蛋黄抗体... 目的 :从鸡蛋中提取特异性抗体 ,鉴定抗体性质并分析其蛋白质含量 ,以探索一种制备被动免疫防龋抗体的制备方法。方法 :变形链球菌GTF高表达株S .mutansB2 9- 33及茸毛链球菌S .sobrinus 6 715免疫母鸡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鸡蛋黄抗体 ,SDS -PAGE凝胶扫描鉴定抗体性质 ,分析其纯度并用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结果 :用硫酸铵沉淀法可提取出鸡蛋黄抗体 ,其性质为IgG ,蛋白质含量约为 7.0 0mg/ml。结论 :鸡蛋黄抗体含量高 ,作为被动免疫抗体的载体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黄 抗体 变形链球菌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链球菌SrtA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与验证
2
作者 刘慕瑶 夏昕 庄沛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1,共8页
目的:寻找变异链球菌转肽酶A(SrtA)的靶向小分子抑制剂,为探寻新型有效的防龋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虚拟筛选技术,以变异链球菌UA159的SrtA酶为受体,以氨基酸Cys205为共价结合位点,利用分子共价对接技术和ADMET成药性过滤从化合... 目的:寻找变异链球菌转肽酶A(SrtA)的靶向小分子抑制剂,为探寻新型有效的防龋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虚拟筛选技术,以变异链球菌UA159的SrtA酶为受体,以氨基酸Cys205为共价结合位点,利用分子共价对接技术和ADMET成药性过滤从化合物天然小分子类药分子库中筛选出潜在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实验与细菌黏附性实验筛选出抑黏附不抑菌的小分子化合物,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小分子化合物与SrtA的结合模式与稳定性。结果:经分子共价对接技术和ADMET成药性过滤筛选得到20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AK-968/40369373、AK-968/40385877等小分子化合物对变异链球菌黏附的抑制作用优于反式查尔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证实AK-968/40369373,AK-968/40385877均可与SrtA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结论:虚拟筛选与验证是筛选变异链球菌SrtA潜在靶向抑制剂的有效方法,该实验筛选得到的AK-968/40369373、AK-968/40385877等小分子化合物有望作为新型变异链球菌SrtA的靶向小分子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转肽酶A(SrtA) 虚拟筛选 小分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姜黄精油的成分及其对变异链球菌抑菌机理的初探
3
作者 杨晓娜 徐玲 +2 位作者 李田 张翼飞 陈自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7-114,共8页
考察腾冲姜黄精油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活性,探讨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理。采用GC-MS技术,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精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用不同浓度精油处理变异链球菌,观察处理前后变异链球菌的微观形态、表面电荷、细胞膜完... 考察腾冲姜黄精油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活性,探讨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理。采用GC-MS技术,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精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用不同浓度精油处理变异链球菌,观察处理前后变异链球菌的微观形态、表面电荷、细胞膜完整性、电导率各层面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姜黄精油主要成分有α-姜黄烯、α-姜烯、β-红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芳姜黄酮、姜黄酮和β-姜黄素。其精油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0.50 mg/mL。在培养基中加入最低抑菌浓度的姜黄精油后,变异链球菌的生长被完全抑制,部分菌体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物质流出,表面电荷减少,部分变异链球菌细胞受损,电导率在0~4 h有较升高的趋势,在4~8 h升高较缓慢,而在培养基中加入最小杀菌浓度的姜黄精油后,变异链球菌生长已停滞,甚至杀死,细胞群粘连在一起,菌体的稳定性变差,所有菌体细胞膜都被破坏,细胞内部的离子被释放至菌体外部环境,电导率的显著提升,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精油具有抑制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姜黄精油防治龋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精油 变异链球菌 抑菌活性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蜀葵花提取物中总黄酮与总多酚含量测定及体外抑菌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增红 张莎 +2 位作者 王丽娃 宫海燕 田树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黄蜀葵花提取物(Abelmoschi corolla extracts,ACE)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通过琼脂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研究了ACE的体外抑菌活性,并通过DPPH法、ABTS法和FRAP法评价了ACE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ACE...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黄蜀葵花提取物(Abelmoschi corolla extracts,ACE)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通过琼脂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研究了ACE的体外抑菌活性,并通过DPPH法、ABTS法和FRAP法评价了ACE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ACE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差别不大,安徽ACE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4.68±0.37)mg·g^(-1),陕西ACE中的总多酚含量最高,为(1.48±0.11)mg·g^(-1);ACE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能显著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 mg·mL^(-1)和6 mg·mL^(-1);ACE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DPPH、ABTS等自由基,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花 总黄酮 总多酚 变异链球菌 体外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及牙骨质再矿化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素苹 方立新 +3 位作者 陶地豪 张宜爽 郭安迪 刘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和牙骨质再矿化的作用,探讨精氨酸对根面龋预防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不加精氨酸为对照组,采用4种不同质量浓度的精氨酸溶液处理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研究精氨酸在龋病预防中的效果。24 h后通过pH...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和牙骨质再矿化的作用,探讨精氨酸对根面龋预防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不加精氨酸为对照组,采用4种不同质量浓度的精氨酸溶液处理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研究精氨酸在龋病预防中的效果。24 h后通过pH值测定、结晶紫染色,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精氨酸溶液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收集无龋坏的人前磨牙制备牙骨质块,构建人工根面龋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人工唾液处理)、实验组(7.5、15.0和30.0 g/L精氨酸处理)共4组,经梯度精氨酸溶液处理后,进行20 d再矿化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观察精氨酸对脱矿牙骨质物理及化学构成的影响,分析精氨酸对根面龋早期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精氨酸处理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P<0.001);根面牙骨质表面结构更为致密,Ca、P含量升高(P<0.001);与低质量浓度精氨酸相比,高质量浓度精氨酸组对生物膜的抑制和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更为显著。结论:精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能促进根面龋牙骨质再矿化,在根面龋的预防及早期治疗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牙骨质 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链球菌素和氟化钠对变异链球菌的协同作用研究
6
作者 滕健赢 石雨杉 +4 位作者 吴思佳 汪飒 王媛 邓淑丽 王慧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5-630,共6页
目的: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与氟化钠(NaF)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法测量Nisin与NaF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棋盘法计算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将同一MIC浓度的NaF和Nisin复配成NF,测... 目的: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与氟化钠(NaF)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法测量Nisin与NaF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棋盘法计算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将同一MIC浓度的NaF和Nisin复配成NF,测量NF对变异链球菌产酸和耐酸的抑制效果。采用结晶紫染色测定NF抑制生物膜形成的能力,以及对已形成生物膜的破坏和分散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变化。结果:NaF和Nisin的MIC分别为0.6 mg/mL和20 mg/mL,两者的FIC为0.75。1/8×MIC的NF对产酸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显著高于1/4×MIC的NaF和Nisin(P<0.05),对已形成的生物膜无分散作用。1/2×MIC NF可以比1×MIC的NaF和Nisin更显著地破坏生物膜内变异链球菌的耐酸性。2×MIC浓度下,NF、NaF、Nisin对已形成的生物膜结构造无明显破坏。结论:Nisin和NaF对变异链球菌的增殖以及产酸、耐酸和生物膜形成具有协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链球菌素 氟化钠 变异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精油、柠檬烯、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晨 刘雅丽 +1 位作者 陈思佳 张向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1-474,共4页
目的:研究天然植物成分柠檬精油(LEO)、柠檬烯(LIM)及茶多酚(TP)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细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下浓度作为实验浓度;采用微生物黏着碳氢化合物法(MATH),测定S.mutans表面疏水性;采... 目的:研究天然植物成分柠檬精油(LEO)、柠檬烯(LIM)及茶多酚(TP)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细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下浓度作为实验浓度;采用微生物黏着碳氢化合物法(MATH),测定S.mutans表面疏水性;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评价S.mutans的黏附。结果:LEO、LIM、TP在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对S.mutans表面疏水性及粘附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P<0.05);1/2 MIC和1/20MIC时LEO抑制表面疏水性的作用强于LIM和TP(P<0.05)。结论:LEO具有防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精油(LEO) 变形链球菌(s.mutans) 细胞表面疏水性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药物五倍子提取物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谢倩 李继遥 +1 位作者 左渝陵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  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 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 目的 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  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 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 五倍子总鞣质及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五倍子总鞣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五倍子 分离物中2,4组分对实验菌的抑制作用较分离物中1,3组分强,与总鞣质相当;五倍子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 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作用1h后效果更明显。结论 五倍子各组分对实验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对变 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菌代谢所需的酶类而产生,而对细菌没有直接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龋病 变形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对唾液获得性膜粘附机理的研究Ⅰ.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粗提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詹玲 刘天佳 +3 位作者 岳松龄 张静仪 肖晓蓉 吉庆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3-75,T004,共4页
用冷乙醇沉淀法从变形链球菌培养上清液或用0.5mol/L磷酸盐缓冲液、6mol/L脲和2%SDS溶液从变形链球菌细胞表面分别粗提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细菌粘附抑制实验比较4种粘结素粗提物的... 用冷乙醇沉淀法从变形链球菌培养上清液或用0.5mol/L磷酸盐缓冲液、6mol/L脲和2%SDS溶液从变形链球菌细胞表面分别粗提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细菌粘附抑制实验比较4种粘结素粗提物的种类及粘附活性。结果表明4种粘结素粗提物蛋白组成相似,且4种粗提物均有较强的粘附抑制活性,而从培养上清液中提取变形链球菌粘结素对蛋白生物活性损伤小,方法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粘结素 粗提方法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和苹果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单静敏 曹雁平 +2 位作者 肖俊松 陈瑶佳 于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23-127,共5页
研究苹果原花青素和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的抑制作用,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抑菌实验测定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和质量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并通过测... 研究苹果原花青素和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的抑制作用,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抑菌实验测定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和质量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并通过测定培养基pH值的变化,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原花青素、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都有抑制作用;苹果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25、4.00mg/mL,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变形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75、2.00mg/mL;苹果原花青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4.00、9.00mg/mL,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00、6.50mg/mL。葡萄籽原花青素质量浓度大于1.00mg/mL对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能力有显著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变形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成龙 苏东华 +11 位作者 刘佼佼 储冰峰 李少华 夏伟 罗燕萍 杨继勇 丁红梅 赵强 邓斌 席庆 徐娟 邵宁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分离鉴定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方法收集高龋患者和无龋健康人口腔中牙菌斑标本进行厌氧培养,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物化学鉴定、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变异链球菌基因的特异性片段表面蛋白抗原Ⅰ/Ⅱ(sp... 目的分离鉴定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方法收集高龋患者和无龋健康人口腔中牙菌斑标本进行厌氧培养,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物化学鉴定、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变异链球菌基因的特异性片段表面蛋白抗原Ⅰ/Ⅱ(spaP)、葡糖基转移酶B(gtfB)和葡聚糖酶(dexA)以及基因分型等方法对获得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从32例临床受试者口腔中分离获得46株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经生物化学,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变异链球菌的特异性基因spaP、gtfB和dexA的PCR扩增均鉴定为变异链球菌,基因分型发现其中5株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与其他菌株相同。结论获得41株不同基因型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基因型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成龙 刘佼佼 +11 位作者 苏东华 储冰峰 李少华 夏伟 罗燕萍 杨继勇 丁红梅 赵强 邓斌 席庆 徐娟 邵宁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初步筛选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方法通过检测41株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黏附能力和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初步筛选出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结果不同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体外致龋能力不同,... 目的初步筛选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方法通过检测41株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黏附能力和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初步筛选出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结果不同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体外致龋能力不同,其中3株产酸能力、耐酸能力、黏附能力和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均较高,提示可能为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另外3株产酸能力、耐酸能力、黏附能力和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均较低,提示可能为低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结论通过筛选可能获得了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产酸 耐酸 黏附 细胞外多糖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姜颖 杨锦波 +2 位作者 刘天佳 谭红 黄定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差别。方法选取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各10株及1株参考株UA159,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模拟口腔...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差别。方法选取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各10株及1株参考株UA159,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模拟口腔中牙面情况。各菌株分别在含3H的0.2%、1.0%、5.0%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配成菌悬液。菌液与SHA作用90min,清洗、吸干,液体闪烁计数测量各样本中粘附于SHA的细菌的量。各变形链球菌菌株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SHA的粘附能力以粘附量CPM值表示。结果变形链球菌高龋组分离株初始粘附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分离株(P<0.05);同时变形链球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营养条件下其初始粘附能力也有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5.0%葡萄糖组粘附力最强,0.2%葡萄糖组粘附力最低,1.0%葡萄糖组粘附力界于两者之间。结论①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能力可能与龋病的发生有关;②葡萄糖可能与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可能会促进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变形链球菌 初始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糖醇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韩旭 刘鲁川 +1 位作者 张静哲 行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11-1212,共2页
目的 研究木糖醇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含有3 %蔗糖、2 %木糖醇的培养基厌氧条件培养变形链球菌,测量培养基的D (60 0 )值和pH值。结果 变形链球菌在木糖醇培养基内生长和产酸均受到明显抑制,在加木糖醇的蔗糖... 目的 研究木糖醇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含有3 %蔗糖、2 %木糖醇的培养基厌氧条件培养变形链球菌,测量培养基的D (60 0 )值和pH值。结果 变形链球菌在木糖醇培养基内生长和产酸均受到明显抑制,在加木糖醇的蔗糖培养基内细菌的生长和产酸也下降。结论 木糖醇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和产酸,可作为一种理想的防龋甜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醇 变形链球菌 生长 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猛性龋病原菌母子传播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艳玲 刘正 +2 位作者 冯希平 朱敏 潘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幼儿猛性龋病原菌母子传播途径。方法 :随机选择可获得变形链球菌群 (MS)纯培养的 2~ 5岁猛性龋、非猛性龋及无龋儿童母子各 10对 ,进行DNA指纹实验 ,检测儿童牙菌斑和母亲唾液中MS菌株的遗传相似性 ,并检查母亲唾液MS水平... 目的 :探讨幼儿猛性龋病原菌母子传播途径。方法 :随机选择可获得变形链球菌群 (MS)纯培养的 2~ 5岁猛性龋、非猛性龋及无龋儿童母子各 10对 ,进行DNA指纹实验 ,检测儿童牙菌斑和母亲唾液中MS菌株的遗传相似性 ,并检查母亲唾液MS水平。结果 :猛性龋儿童MS菌株基因型与母亲的一致性为 70 % ,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均为 6 0 % )无显著差异 ;但猛性龋儿童MS基因型数目显著多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 (P <0 0 5 )。猛性龋儿童母亲唾液变链菌水平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母亲相似 ,但唾液远缘链球菌水平及DMFT均数显著高于无龋儿童母亲。结论 :母亲是儿童MS的主要来源 ;幼儿猛性龋与母亲的DMFT计数及唾液远缘链球菌水平成正相关 ,母子传播对幼儿猛性龋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性龋齿 变形链球菌群 基因型传播 儿童 母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对唾液获得性膜粘附机理的研究Ⅱ.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的筛选和分离纯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詹玲 傅明德 +1 位作者 刘天佳 岳松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6-79,T004,共5页
通过DEAE-SephadexA25层析和SepharoseCL-6B层析纯化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地方株WD9463A表面蛋白,用细菌粘附抑制实验筛选变形链球菌粘结素,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 通过DEAE-SephadexA25层析和SepharoseCL-6B层析纯化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地方株WD9463A表面蛋白,用细菌粘附抑制实验筛选变形链球菌粘结素,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实验、葡糖基转移酶(GTF)酶活性测定和氨基酸组分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表面蛋白P1,分子量约117kD和127kD的非GTF蛋白及两种GTF酶组分可有效竞争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而另一GTF组分则可促进细菌对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粘结素 分离 纯化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分离株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德琴 刘天佳 +3 位作者 周学东 何奎芳 李颂 庄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筛选不同LDH活力菌株。方法 从高龋和无龋个体分离变形链球菌各5 0株,应用经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方法对菌细胞裂解液蛋白进行定量,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筛选不同LDH活力菌株。方法 从高龋和无龋个体分离变形链球菌各5 0株,应用经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方法对菌细胞裂解液蛋白进行定量,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LDH活性,比较两组菌株LDH活性差异以及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结果 两组菌株LDH的酶活性均值总体无差异(P >0 0 5 ) ;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不同(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乳酸脱氢酶 蛋白定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与葡萄柚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晓晶 卢国英 +2 位作者 刘建党 江山 雷丽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茶多酚与葡萄柚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的影响。方法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茶多酚葡萄柚提取物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分级抑制浓度(FIC)指数来判定二者的联合效应;并测定低于MIC浓度的茶多... 目的探讨茶多酚与葡萄柚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的影响。方法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茶多酚葡萄柚提取物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分级抑制浓度(FIC)指数来判定二者的联合效应;并测定低于MIC浓度的茶多酚葡萄柚提取物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产酸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和GSE单独用药时,其MIC分别为2 mg/ml和46.88 mg/L,联用时可降低单组分的使用浓度,如茶多酚1 mg/ml联用GSE 37.5 mg/L即可达到联合应用的M IC,FIC=0.75。变异链球菌培养前后的△pH值随混合液浓度的降低而明显增加。结论茶多酚与葡萄柚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相加作用,较各自的单组分用药在更低浓度即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葡萄柚提取物 变异链球菌 抗菌活性 棋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姚军 张佳丽 +1 位作者 吴玉琼 卢兆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3-605,共3页
目的对比相同浓度下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0.5%、1%、2%、4%、8%、12%、16%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的TPY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变异链球菌,分别于0、2、4、6、8、10、12、18、24h测量液体培养基的光密... 目的对比相同浓度下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0.5%、1%、2%、4%、8%、12%、16%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的TPY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变异链球菌,分别于0、2、4、6、8、10、12、18、24h测量液体培养基的光密度值(A值)和pH值,运用SPSS描绘其变化曲线图。结果在0.5%、1%、2%浓度下,赤藓糖醇培养基的A值较木糖醇培养基高,pH值较木糖醇培养基低,说明变异链球菌在含0.5%、1%、2%赤藓糖醇的培养基内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明显较相同浓度木糖醇培养基高。在8%、12%、16%浓度下,赤藓糖醇培养基的A值较木糖醇培养基低,pH值较木糖醇培养基高,说明变异链球菌在含8%、12%、16%赤藓糖醇的培养基内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明显较相同浓度木糖醇培养基低。结论对比木糖醇,低浓度下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抑制作用较弱,高浓度下赤藓糖醇的抑菌效果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藓糖醇 木糖醇 变异链球菌 生长 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舟 刘天佳 +2 位作者 杨锦波 庄姮 黄晓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菌株分别选自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分离鉴定的合成水不溶性多糖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gtfBC(961~5574 bp)后,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菌株分别选自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分离鉴定的合成水不溶性多糖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gtfBC(961~5574 bp)后,分别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Mbo Ⅰ和Taq 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经Hinf Ⅰ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酶谱出现了差异,有1.9 kb长片段的菌株在高龋组中的比例高于无龋组(P<0.05)。结论:gtf基因型的不同是导致菌株合成水不溶性多糖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态性 葡糖基转移酶 变形链球菌 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