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sidence control method by inversely-inclined slicing and upward mining for ultra-thick steep seams 被引量:5
1
作者 Huayang Dai Peng Li +6 位作者 Nurpeissova Marzhan Yueguan Yan Chongliang Yuan Tursbekov Serik Junting Guo Yryszhan Zhakypbek Konbay Seitu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Ultra-thick steep coal seam min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greater and violent ground subsidence and deformation.A subsidence control method by inversely-inclined slicing and upward mining is proposed ... Ultra-thick steep coal seam min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greater and violent ground subsidence and deformation.A subsidence control method by inversely-inclined slicing and upward mining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By this method,the sequence of collapse of overlying strata and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strata movement are changed,the extent of roof-side deformation thereby is lessened,and boundary angle of roof-side subsidence is reduced by 5°-10°.The mechanism of this mining method for control of strata movement has been evidenc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with similarity materials.A subsidence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variation of mining influence propagation angl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the mining method.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n No.3 Mine in Yaojie mining area has yielded the expected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thick steep coal seam Horizontal slicing Subsidence control method Inversely-inclined slicing and upward MINING Application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on a working face in a steep coal seam 被引量:10
2
作者 Deng Yuehua Wang Shouq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4期499-503,共5页
Based on the decline in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steep coal seam mining and mining face tensions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steeply inclined faces in the gob.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util... Based on the decline in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steep coal seam mining and mining face tensions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steeply inclined faces in the gob.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utilizing the technology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in steep coal seams is to safely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caving rock blocks from rushing into the gob-side entry by sliding downwards along levels. U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field methods, w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mining process on a fully-mechanized face in a steep coal seam.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process of roof strata has been analyzed, and the difficulty of utilizing the technology is considered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e in a steep working face in Lvshuidong mine. The feasibility of utilizing the technology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in a steep coal seam has been recognised. We propose that roadways along the left lane offshoot body use a speciallymade reinforced steel dense net to build a dense rock face at the lower he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e offshoot branch creates effective roof control, safe conditions for roadway construction worker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eeply inclined g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steep coal seam Fully-mechanized mining Feasibility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复杂空间结构区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诱冲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峰 张随林 +6 位作者 刘旭东 来兴平 姬松涛 冯攀飞 贾冲 陆长亮 王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6-1803,共18页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尤其在复杂空间结构区灾害发生更频繁。掌握煤层开采复杂空间结构区煤岩灾变规律并揭示其发生机制对于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理论分析等...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尤其在复杂空间结构区灾害发生更频繁。掌握煤层开采复杂空间结构区煤岩灾变规律并揭示其发生机制对于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岩柱应力异常尺寸效应,分析了复杂空间结构区微震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了复杂空间结构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评估了煤层开采不同区域的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急倾斜岩柱厚度更窄、出露高度更大其撬动效应更强,岩厚变异应力异常形成5个分区。②岩柱厚度更窄区域微震频次更多,能量更高,时空活动度更强,离散性更高。高应力区、应力梯度区、应力平稳区依次呈现“低频次-高能量”、“高频次-高能量”、“低频次-低能量”的微震响应特征。③特殊空间结构区域微震事件簇集且能级增大,时空活动度及离散性陡增,尤其在结构边缘该特征更明显,能量积聚及释放速率增大,冲击地压发生的概率及强度更高。位于岩柱更窄区域的特殊空间结构内微震活动更剧烈。④岩柱厚度越窄(煤柱高度越大)则岩柱向深的弯矩及能量增长速率越快,冲击危险性更高。依据结构面强度效应推断出断裂带发生滑移错动,是能量积聚与释放的优势区域。揭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为高静载及低临界载荷共同作用,基于应力集中特征评估煤层开采不同区域的冲击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复杂空间结构 微震时空演化规律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中煤层气井压降传播规律
4
作者 王小东 石军太 +3 位作者 王田多奕 郝鹏灵 吴嘉仪 黄红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新疆局部地区煤层倾角可达50°,与水平煤层不同,大倾角煤层中流体受重力影响较大,且煤层气井压力传播规律具有特殊性,最佳排采井位有待优化。考虑地层水重力效应,建立了大倾角煤层单相排水阶段的压力传播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新疆局部地区煤层倾角可达50°,与水平煤层不同,大倾角煤层中流体受重力影响较大,且煤层气井压力传播规律具有特殊性,最佳排采井位有待优化。考虑地层水重力效应,建立了大倾角煤层单相排水阶段的压力传播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了倾斜煤层中裂缝井在稳定渗流状态下的产水量,并优化了最佳排采井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单井和井组在非均质有界倾斜储层中的压力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在倾角为45°的大倾角煤层中,排采井与上边界和下边界的距离之比为3∶1的位置为最佳排采井位;在定压排采模式下,下倾方向和上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差别不大;在恒速降压排采模式下,上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远远大于下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大倾角煤层 压力传播 重力效应 井位优化 排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巷道冒落带注浆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刘华君 桂涛 +4 位作者 姜永东 杨启军 王伟 冯伟 黎亮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急倾斜煤层巷道掘进过程中,经常受到高地应力和断层构造带的影响,易造成煤层顶板冒落,影响巷道的掘进和煤矿的安全生产。针对上述问题,以石洞沟煤矿31114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KWJG-4无机双组分化学材料对冒落带破碎煤岩体进行注浆加固... 急倾斜煤层巷道掘进过程中,经常受到高地应力和断层构造带的影响,易造成煤层顶板冒落,影响巷道的掘进和煤矿的安全生产。针对上述问题,以石洞沟煤矿31114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KWJG-4无机双组分化学材料对冒落带破碎煤岩体进行注浆加固,将破碎围岩黏结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密实体,从而有效加固冒顶区的破碎围岩,提高顶板的整体强度及完整性,改善工作面顶板的受力状况,实现掘进巷道安全、快速、高效过冒落带。对于煤矿生产过程中遇到类似巷道冒落破碎带问题,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注浆技术 冒落带 加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中厚煤层单一巷道放顶煤采煤方法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丁康展 郭忠平 +2 位作者 马宗斌 孙建都 杜兆文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为解决某矿急倾斜中厚煤层倾角及厚度变化大的开采问题,提出了“急倾斜中厚煤层单一巷道放顶煤采煤方法”。该采煤方法是沿急倾斜煤层倾斜方向划分为若干区段,每个区段沿急倾斜煤层走向仅布置1条巷道。此巷道服务于1个采煤区段,担负工... 为解决某矿急倾斜中厚煤层倾角及厚度变化大的开采问题,提出了“急倾斜中厚煤层单一巷道放顶煤采煤方法”。该采煤方法是沿急倾斜煤层倾斜方向划分为若干区段,每个区段沿急倾斜煤层走向仅布置1条巷道。此巷道服务于1个采煤区段,担负工作面通风、运输和行人等任务。对单一巷道放顶煤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综放工艺和沿空留巷方法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该采煤方法使采煤工作面形成全负压通风,避免了巷道与采空区窜风,杜绝了采空区瓦斯积聚和遗煤自燃,实现了采煤机械化,提高了急倾斜中厚煤层的开采效率和煤炭回收率。单一巷道放顶煤采煤法为类似急倾斜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 中厚煤层 单一巷道 放顶煤采煤法 沿空留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安全支护技术
7
作者 朱红伟 宋炳霖 冯攀飞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32-136,共5页
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巷道掘进存在夹矸多、顶板易破碎区段,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该隐患,乌东煤矿在巷道常规段采取长、短锚索及锚杆联合支护方式,在易破碎段增加管棚支护。经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表明,常规段联... 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巷道掘进存在夹矸多、顶板易破碎区段,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该隐患,乌东煤矿在巷道常规段采取长、短锚索及锚杆联合支护方式,在易破碎段增加管棚支护。经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表明,常规段联合支护效果显著,相较未支护顶板下沉减小50%,巷道围岩内部没有严重破坏区,巷道表面平整,没有大块片帮及冒落情况;易破碎段管棚支护下巷道顶板平整未出现垮冒。微震监测结果表明,在掘进期间巷道围岩活动平稳,表明该支护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巷道变形,对于复杂条件下巷道安全支护提供借鉴及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巷道 联合支护 管棚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特厚煤层巷道合理拱轴线解析方法
8
作者 辛德林 郭玉龙 +3 位作者 孙喜贵 胡腾飞 王昭舜 刘皓鑫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61-65,共5页
为掌握急倾特厚煤层巷道的合理拱形结构,以王家山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查和力学分析,提出了巷道合理拱轴线解析计算方法,基于FLAC3D软件分析了合理拱形断面的效用机制。结果表明:陡(急)倾煤层巷道围岩变形整体均呈现显著非对称分布... 为掌握急倾特厚煤层巷道的合理拱形结构,以王家山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查和力学分析,提出了巷道合理拱轴线解析计算方法,基于FLAC3D软件分析了合理拱形断面的效用机制。结果表明:陡(急)倾煤层巷道围岩变形整体均呈现显著非对称分布,巷道围岩内“承载拱”整体呈现“偏压”的非对称受力特征,简化为顶部受非均布荷载作用的三铰拱结构,可推出合理拱轴线解析计算方程;合理拱轴线线形受荷载分布、巷道拱高和跨度影响显著;急倾煤层中巷道采用合理拱形顶可诱导垂直应力向急倾煤层两侧的坚硬顶底板岩层转移,诱导水平向应力向巷道底部煤体中转移,达到提高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煤层 巷道 合理拱轴线 解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急倾斜煤层的煤层气开发井型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生维 王峰明 +4 位作者 侯光久 乌效鸣 张晨 张业畅 胡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14-1918,共5页
为了提高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藏的开发效果,开展了急倾斜煤层条件下直井与顺层井的开发对比研究。分析了急倾斜煤层在垂直井与顺煤层井(直井段+增斜段+稳斜段)两种井型与井网条件下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气水分异、固相物堵塞和压降... 为了提高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藏的开发效果,开展了急倾斜煤层条件下直井与顺层井的开发对比研究。分析了急倾斜煤层在垂直井与顺煤层井(直井段+增斜段+稳斜段)两种井型与井网条件下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气水分异、固相物堵塞和压降传播特征及其对煤层气井产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井在排采中存在明显的气水分异,固相物易集中汇聚并堵塞运移通道且储层压降传递缓慢,难以形成有效的井间干扰;而顺煤层井稳斜段的存在可有效减小气水分异对煤层气的排采负面作用,而且井筒与煤层较大的接触面积,固相物相对分散地运移至井筒,有利于煤层气水向井筒的运移,同时还可形成良好的井间干扰。认为顺煤层井对于单井及井组产量均有显著优势,更适于新疆阜康白杨河煤区急倾斜煤层的煤层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垂直井 顺煤层井 气水分异 固相物堵塞 压降传递 白杨河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急倾斜综采工作面支架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曹树刚 徐健 +2 位作者 雷才国 彭勇 刘华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99-1603,共5页
根据四川省某煤矿急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工作面试验条件,结合工作面支架的支护阻力观测结果,探讨了自移式液压支架对煤层松软、底板存在软分层和工作面中部存在斜交断层等复杂因素影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复杂因素影响下,试验工作面的... 根据四川省某煤矿急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工作面试验条件,结合工作面支架的支护阻力观测结果,探讨了自移式液压支架对煤层松软、底板存在软分层和工作面中部存在斜交断层等复杂因素影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复杂因素影响下,试验工作面的周期来压平均间隔11d,来压持续平均3.1d,来压步距平均19.7m,平均增载系数为1.21;试验期间,支架承受顶板的静荷载作用明显,导致工作面中部支架总体的平均阻力比工作面上部大,工作面下部最小;试验采用的ZJ3600/15/36型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的力学结构能够满足对工作面顶板控制的需求,但支护强度偏低,应给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综采工作面 支架适应性 矿山压力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戴华阳 王金庄 +1 位作者 滕永海 唐志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6-360,共5页
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度量方法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层间弱面条件下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影响因素 ;创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关于采动程度、弱面位置、弱面宽度、弱面介质特性的计算方法 .实例分析表明 ,计算方... 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度量方法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层间弱面条件下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影响因素 ;创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关于采动程度、弱面位置、弱面宽度、弱面介质特性的计算方法 .实例分析表明 ,计算方法应用简便 ,效果良好 ,为地表非连续变形的计算提供了新途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开采 层间弱面 非连续变形 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的距离判别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金海 冯涛 +1 位作者 王卫军 谢东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1-605,共5页
探讨了急倾斜煤层放顶煤的工程特点,将距离判别分析方法用于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问题中,建立了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最后,将该模型用于工程实例,识别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研究表明,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分类性能好... 探讨了急倾斜煤层放顶煤的工程特点,将距离判别分析方法用于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问题中,建立了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最后,将该模型用于工程实例,识别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研究表明,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分类性能好,识别精度高,误判率低,是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巷道放顶煤 顶煤可放性 识别 距离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分类预测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42
13
作者 董陇军 李夕兵 白云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3,共6页
基于Fisher判别理论建立了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分类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选取老顶、直接顶、底板、瓦斯、采深、倾角、煤层厚度、坚固性系数、夹矸等9项指标作为Fisher判别分析模型的分类判别指标.利用国内矿区急倾斜煤层可放性分类... 基于Fisher判别理论建立了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分类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选取老顶、直接顶、底板、瓦斯、采深、倾角、煤层厚度、坚固性系数、夹矸等9项指标作为Fisher判别分析模型的分类判别指标.利用国内矿区急倾斜煤层可放性分类实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建立顶煤可放性分类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求得判别函数.用建立的模型对5个矿山的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进行分类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顶煤可放性 分类预测 Fisher判别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斜特厚煤层开采围岩与覆盖层破坏规律 被引量:92
14
作者 石平五 高召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需要研究地下矿床开采引起围岩和地表覆盖层破坏规律 .研究了急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围岩破坏规律 ,提出开采过程顶煤和围岩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顶煤放出区、沿底坐滑区、顶板离层破坏区和煤... 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需要研究地下矿床开采引起围岩和地表覆盖层破坏规律 .研究了急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围岩破坏规律 ,提出开采过程顶煤和围岩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顶煤放出区、沿底坐滑区、顶板离层破坏区和煤岩滞后垮落区 4个区 .建立了急斜老顶狭长板模型 ,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得出急斜特厚煤层开采破坏主要向煤层上方发展 ,地表呈串珠状塌陷坑 ,在老顶上方地质破坏不显著 .只要对塌陷坑进行科学充填 ,就可实现地表绿化及城市利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围岩 覆盖层 顶板 急斜煤层 破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斜煤层(群)水平分段顶煤超前预爆范围的确定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来兴平 漆涛 +3 位作者 蒋东晖 崔峰 马敬 单鹏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1,共4页
基于理论分析、地质环境与开采条件调查,构建了煤岩断裂与失稳多元指标监测方法。通过钻孔应力计、光学钻孔窥视仪和顶煤松动范围监测等进行实测,综合对比分析超前预爆破中顶煤应力与变形规律。最终确定超前预爆破范围为10.0~35.0 m,... 基于理论分析、地质环境与开采条件调查,构建了煤岩断裂与失稳多元指标监测方法。通过钻孔应力计、光学钻孔窥视仪和顶煤松动范围监测等进行实测,综合对比分析超前预爆破中顶煤应力与变形规律。最终确定超前预爆破范围为10.0~35.0 m,支护范围为0~4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斜煤层(群) 水平分段综放开采 超前预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开采诱发地表裂缝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来贵 赵尔强 初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45-247,共3页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诱发地表裂缝的演化过程,探讨急倾斜煤层开采诱发地裂缝分布规律.利用可描述拉张破裂的有限元方法,对地表裂缝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拉应力集中在地表,地表优先于采空区破裂,采空区下山方向对应的...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诱发地表裂缝的演化过程,探讨急倾斜煤层开采诱发地裂缝分布规律.利用可描述拉张破裂的有限元方法,对地表裂缝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拉应力集中在地表,地表优先于采空区破裂,采空区下山方向对应的地表一侧形成裂缝.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和采空破裂的顺序与水平、倾斜煤层的破坏顺序相反.煤层倾角很陡时,地表先破裂到一定程度后,采空区才开始破裂.煤层倾角很缓或水平时,采空区先破裂,之后地表才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地表裂缝 拉张破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巷道围岩松动圈测定 被引量:25
17
作者 伍永平 翟锦 +2 位作者 解盘石 吴学明 卓青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4,38,共4页
急倾斜煤层巷道受地质条件、巷道断面形状等因素影响,围岩松动圈发育具有非均衡性,并严重影响巷道稳定性控制,基于此,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赵家坝煤矿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进行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通过雷达波形图分析,得出围岩松动圈范... 急倾斜煤层巷道受地质条件、巷道断面形状等因素影响,围岩松动圈发育具有非均衡性,并严重影响巷道稳定性控制,基于此,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赵家坝煤矿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进行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通过雷达波形图分析,得出围岩松动圈范围。结果表明:急倾斜煤层巷道不同测站断面的松动圈范围不同,同一测站断面的不同部位的松动圈范围也不同。依据现场巷道变形特征和围岩松动圈测试结果,调整巷道断面形状使松动圈扩展较大一侧形成拱形自稳结构,缓解应力集中,实现对急斜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松动圈 地质雷达 拱形自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兰和 梁杰 +1 位作者 余力 秦志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6-90,共5页
在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地下气化炉盲孔式电点火工艺,气化通道正、反向火力渗透互换燃烧贯通技术,并对混合小U型炉、双火源燃烧气化工艺方案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急倾斜煤层无井式地下气化煤气热值的发展变化规律.试... 在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地下气化炉盲孔式电点火工艺,气化通道正、反向火力渗透互换燃烧贯通技术,并对混合小U型炉、双火源燃烧气化工艺方案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急倾斜煤层无井式地下气化煤气热值的发展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急倾斜无井式地下气化盲孔式电点火工艺,气化通道正、反向火力渗透互换贯通技术是可行的,煤气热值随煤气流量的增加而升高,并趋近于一稳定值.双火源气化工艺可提高气化炉的温度,加快CO2的还原和H2O(g)的分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地下气化 盲孔式电点火 急倾斜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娜 王来贵 李建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41-244,共4页
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复杂的地质条件,对朝阳某煤矿分别选取了六种方案进行模拟,岩层依次变软,得出六种方案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地表变形曲线及模型在x、y方向的等值线图.结果显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最大值分别为0.026 85 m、0.049 39 m;方... 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复杂的地质条件,对朝阳某煤矿分别选取了六种方案进行模拟,岩层依次变软,得出六种方案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地表变形曲线及模型在x、y方向的等值线图.结果显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最大值分别为0.026 85 m、0.049 39 m;方案三和方案四的最大值分别为0.066 75 m、0.089 4 m;方案五和方案六的最大值分别为0.134 1m、0.260 3 m.可以得出随着弹性模量的减小也就是随着上覆岩层的变软,地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位移都逐渐增大,影响范围也逐渐变大;地表变形的最大值并不在采空区的正上方,而在采空区法线方向与地表的交点左右.可以为研究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及变形移动规律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地表移动 ANSY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重复采动软岩巷道失稳破坏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伍永平 曾佑富 +2 位作者 解盘石 高喜才 何攀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03-408,414,共7页
基于赵家坝煤矿3964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采用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手段确定了巷道围岩的松动圈范围,并对多次重复采动条件下急倾斜煤层软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杂的地质力学环境、重复采动影响和支... 基于赵家坝煤矿3964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采用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手段确定了巷道围岩的松动圈范围,并对多次重复采动条件下急倾斜煤层软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杂的地质力学环境、重复采动影响和支护方式及参数不合理是造成巷道呈"底板隆起,顶板下挫"相互错动的非对称性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高强高预应力扭矩应力锚杆、高强度让压均压锚索为基础的非对称性多介质结构耦合支护对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重复采动 软岩 非对称性失稳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