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乐寺观音阁辽代十一面观音像的材质分析
1
作者 秦立科 王猛 +3 位作者 贾甲 甄刚 谭可馨 涂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7,共9页
独乐寺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保存至今,泥胎存在裂隙、空鼓、脱落等病害。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观音像泥胎进行了材质分析。通过控制砂、纤维含量,分析泥塑试样的收缩性,并探索纤维含量对泥胎... 独乐寺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保存至今,泥胎存在裂隙、空鼓、脱落等病害。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观音像泥胎进行了材质分析。通过控制砂、纤维含量,分析泥塑试样的收缩性,并探索纤维含量对泥胎收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观音像泥胎的制作原料取自当地,其中土颗粒粒径多在5~70μm之间,约占总量的79.5%;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伊利石,还有部分钠长石和钾长石,以及少量的高岭石。粗泥层含砂量约为35%,麦草(麦秆及麦壳混合物)含量约6%~9%,长度大多在2 cm以下;细泥层含砂量约为30%,麻丝含量约2.1%,长度大多集中在2 cm。麦草和麻丝的加入对泥胎的收缩均能起到抑制作用。随着麦草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和6%的麦草抑制作用最好;添加麻丝可使试样的最终线缩率显著减小,但麻丝的多少对线缩率的减小幅度影响不大。观音像泥胎的原纤维配比就有很好的抑制收缩效果。本次研究获得了十一面观音像泥胎的材料组成信息,得出了纤维占比对泥胎收缩性的影响,为十一面观音像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面观音像 泥胎 材质分析 线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僧伽造像考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石建刚 高秀军 贾延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40,共11页
延安地区的宋金石窟中,共发现15例僧伽造像及1则僧伽造像题记,其中11例造像为首次公布。这些僧伽造像,表现为与观音菩萨、弥勒佛、宝志、万回、十六罗汉等造像的不同组合形式,内容颇为丰富,为研究僧伽造像及其信仰提供了新材料,弥补了... 延安地区的宋金石窟中,共发现15例僧伽造像及1则僧伽造像题记,其中11例造像为首次公布。这些僧伽造像,表现为与观音菩萨、弥勒佛、宝志、万回、十六罗汉等造像的不同组合形式,内容颇为丰富,为研究僧伽造像及其信仰提供了新材料,弥补了北方地区僧伽造像发现较少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宋金石窟 僧伽造像 观音菩萨 弥勒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多武峰旧藏)研究(下)
3
作者 松田诚一郎 王云(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共17页
围绕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多武峰旧藏),从其图像、形式、风格以及文献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此像忠实地反映了与"檀像"概念形成密切相关的《十一面经》的造像法,是唐代、略晚于7世纪中期(与《十一面经》第一译、第... 围绕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多武峰旧藏),从其图像、形式、风格以及文献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此像忠实地反映了与"檀像"概念形成密切相关的《十一面经》的造像法,是唐代、略晚于7世纪中期(与《十一面经》第一译、第二译出现的年代相当)的中央地区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像 白旃檀 十一面观音 数珠 璎珞 阿地瞿多 玄奘 神泰 定慧 《十一面神咒心经》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陀罗尼集经》 印度 长安 慧日寺 日本 多武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多武峰旧藏)研究(上)
4
作者 松田诚一郎 王云(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共16页
文章围绕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多武峰旧藏),从其图像、形式、风格以及文献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此像忠实地反映了与"檀像"概念形成密切相关的《十一面经》的造像法,是唐代略晚于7世纪中期(与《十一面经》第一译、... 文章围绕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多武峰旧藏),从其图像、形式、风格以及文献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此像忠实地反映了与"檀像"概念形成密切相关的《十一面经》的造像法,是唐代略晚于7世纪中期(与《十一面经》第一译、第二译出现的年代相当)的中央地区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像 白旃檀 十一面观音 数珠 璎珞 阿地瞿多 玄奘 神泰 定慧 《十一面神咒心经》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陀罗尼集经》 印度 长安 慧日寺 日本 多武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