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of gob-side entry driving with narrow coal pillar and roadway side sealing technology in Yangliu Coal Mine 被引量:7
1
作者 Zha Wenhua Shi Hao +1 位作者 Liu San Kang Chang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5期819-823,共5页
Gob-side entry driving can increase coal recovery ratio, and it is implied in many coal mines. Based on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10416 working face tailentry in Yangliu Coal Mine, the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chara... Gob-side entry driving can increase coal recovery ratio, and it is implied in many coal mines. Based on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10416 working face tailentry in Yangliu Coal Mine, the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b-side entry driving with narrow coal pillar is analysed, reasonable size of coal pillar and reasonable roadway excavation time after mining are achieved.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technology and effective roadway side sealing technology are proposed and are taken into field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afer and more efficient mining of working face can be achieved. In addition, results of this paper also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technology of gob-side entry driving with narrow coal pillar under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row coal PILLAR Gob-side ENTRY driving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ROADWAY SIDE seal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the pumpable supports in longwall recovery room
2
作者 Dong Zhang Jianbiao Bai +8 位作者 Zhijun Tian Zizheng Zhang Yonghong Guo Rui Wang Ying Xu Hao Fu Shuai Yan Min Deng Shuaigang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57-974,共18页
The load-bearing performance(LBP)of pumpable supports(PPS)is crucial for the stability of longwall pre-driven recovery room(PRR)surrounding rock.However,the unbalanced bearing coefficient(UBC)of the PPS(undertaking un... The load-bearing performance(LBP)of pumpable supports(PPS)is crucial for the stability of longwall pre-driven recovery room(PRR)surrounding rock.However,the unbalanced bearing coefficient(UBC)of the PPS(undertaking unequal load along the mining direction)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A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PRR was established,considering the main roof cantilever beam structure,to derive an assessment formula for the load,the failure criteria,and the UBC of the PPS.Subsequently,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BC were revealed.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in roof hanging length(l_(2))and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PPS(r)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UBC.A novel design of the PPS and the coupling control technology were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reduce the UBC of the PPS in the adjacent longwall PRR.Monitor results showed no failure of the PPS at the test site,with the UBC(ζ)reduced to 1.1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 value(1.15)basically,fully utilizing the collaborative LBP of the PPS.Finally,the maximum roof-to-floor convergence of the PRR was 234 mm,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PRR and ensuring the mining equipment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riven recovery room Pumpable supports Unbalanced bearing coefficient Hydraulic fracture stability analysis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of coal pillar in gob-side entry driving under unstable overlying strata and its coupling support control technique 被引量:11
3
作者 Yuan Zhang Zhijun Wan +4 位作者 Fuchen Li Changbing Zhou Bo Zhang Feng Guo Chengtan 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2期204-210,共7页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narrow coal pillar in gob-side entry driving under unstable overlying strata, the finite differe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adopted to...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narrow coal pillar in gob-side entry driving under unstable overlying strata, the finite differe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inner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its evolution regularity, as well as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rrow coal pillar in gob-side entry driving, in the whole process from entry driving of last working face to the present working face mining. A new method of narrow coal pillar control based on the triune coupling support technique (TCST), which includes that high-strength prestressed thread steel bolt is used to strain the coal on the goaf side, and that short bolt to control the integrity of global displacement zone in coal pillar on the entry side, and that long grouting cable to fix anchor point to constrain the bed separation between global displacement zone and fixed zone, is thereby generated and applied to the field product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fter entry excavating along the gob under unstable overlying strata,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left on the gob side of narrow coal pillar is basically invalid to maintain the coal-pillar stability, and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pillar on the gob side is evident. Except for the significant dynamic pressure appearing in the coal mining of last working face and overlying strata stabilizing process, the stress variation inside the coal pillar in other stages are rather steady, however, the stress expansion is obvious and the coal pillar continues to deform. Once the gob-side entry driving is completed, a global displacement zone on the entry side appear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pillar, whereas, a relatively steady fixed zone staying almost still in gob-side entry driving and present working face mining is found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pillar. The application of TCST can not only avoid the failure of pil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but exert the supporting capacity of the bolting structure left in the pillar of last sublevel entry, thus to jointly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coal pil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side entry driving Unstable surrounding rock Coal pillar stability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Coupling sup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渐变层间距下伏巷道分区域支护技术研究
4
作者 张钢举 梁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7,共12页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渐变层间距下伏巷道层间顶板厚度较小且波动变化较大的特殊赋存条件,下伏巷道面临着单一支护方案难以适应渐变层间顶板极易破碎、围岩变形量大等难题,以泰山隆安煤矿11下309工作面回风巷的1~7 m渐变层间顶板为研究背景...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渐变层间距下伏巷道层间顶板厚度较小且波动变化较大的特殊赋存条件,下伏巷道面临着单一支护方案难以适应渐变层间顶板极易破碎、围岩变形量大等难题,以泰山隆安煤矿11下309工作面回风巷的1~7 m渐变层间顶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手段对极近距离条件下采空区煤柱底板三维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下伏巷道层间顶板厚度变化对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破坏特征的差异性,揭示极近距离下伏巷道渐变层间顶板厚度变化与巷道围岩破坏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极近距离渐变层间距下伏煤层巷道围岩分区域支护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极近距离采空区的遗留煤柱底板三维应力衰减演化规律,当层间距较小时下伏巷道围岩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扰动对巷道围岩变形影响严重;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错距及层间距厚度变化因素对下伏巷道围岩破坏形态及变形规律的差异性,构建了下伏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变形规律及破坏形态评价指标,对巷道围岩破坏形态进行分类,得出了极近距离渐变层间距下伏巷道围岩破坏变形的临界层间距为3 m;基于巷道顶板厚度变化提出了渐变层间顶板厚度<3 m和>3 m工况条件下的分区域支护设计,结合现场分区域支护效果得出回风巷变形较小,验证了临界层间3 m条件下的分区域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渐变层间距 巷道围岩控制 底板破坏深度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锚杆-锚索-网喷-钢梁联合协同支护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
5
作者 韦建辉 李作泉 +2 位作者 张治璞 何斌飞 张巨峰 《煤》 2025年第3期65-70,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稳定性,探索巷道加强支护的方法,以甘肃某矿1715运输巷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粒子群优化和模拟退火算法联合优化模型,调整支护参数,得出锚杆-锚索-网喷-钢梁联合协同支护对围岩稳定性控制是... 为了更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稳定性,探索巷道加强支护的方法,以甘肃某矿1715运输巷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粒子群优化和模拟退火算法联合优化模型,调整支护参数,得出锚杆-锚索-网喷-钢梁联合协同支护对围岩稳定性控制是最有效的途径,并确定了联合协同支护优化的流程,结合1715现场实际情况计算了巷道锚杆-锚索-网喷-钢梁联合协同支护的各参数值,最后采用“十字”布点法观测了巷道收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1715运输巷通过实施锚杆-锚索-网喷-钢梁联合协同支护方式,巷道围岩稳定性得到了良好控制,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支护 协同支护 围岩稳定性 控制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布置及支护研究
6
作者 白心愿 高登彦 陈建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针对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长距离巷道掘进支护难题,选取活鸡兔井1-2煤层复合区1-2下205回风巷的掘进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极近距离条件下合理的层间距及支护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于... 针对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长距离巷道掘进支护难题,选取活鸡兔井1-2煤层复合区1-2下205回风巷的掘进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极近距离条件下合理的层间距及支护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LAC 3D数值模拟对采空区下长距离巷道布置及支护结构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层间距及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及应力分布状态,考虑到安全系数确定巷道内错距为21 m;当层间距较小时,锚杆锚索支护效果差,掘进期间顶板处于拉伸破坏状态,顶板控制难度大,分析得出合理的层间距应大于3 m;现有支护条件下,巷道顶煤厚度为3.5 m时巷道顶底板位移变化较小,且不需要架棚。理论计算得出上分层对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2.02 m,且当巷道顶煤厚度为3.5 m时,支护强度校核满足要求。通过现场工程应用及围岩变形实测,当顶煤厚度为3.5 m时,采用“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方式,巷道顶底板位移变化较小,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0 mm,顶板控制效果良好,巷道未发生大范围顶板冒落或帮部片帮现象,验证了巷道布置及支护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 浅埋煤层 巷道布置 支护工艺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
7
作者 赵永刚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5,共12页
针对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变形和破坏问题,以银星二号煤矿1131005工作面回采巷道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基于现场煤岩体地质力学试验揭示了巷道围岩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得出巷道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大、裂隙发育突出以及围岩强度分布差异性大是造成... 针对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变形和破坏问题,以银星二号煤矿1131005工作面回采巷道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基于现场煤岩体地质力学试验揭示了巷道围岩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得出巷道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大、裂隙发育突出以及围岩强度分布差异性大是造成巷道出现变形破坏的主要内因。建立了倾斜煤层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倾斜煤层倾角越大、底板厚度越小、破断岩块长度越小,形成的煤层底板破碎岩体平衡结构也就越不稳定,越不利于倾斜煤层巷道围岩稳定。基于银星二号煤矿倾斜煤层巷道机理分析,提出了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技术,制定了顶底板注浆锚索加固方案、巷帮注浆改性以及顶板卸压技术方案,并开展了井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段内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63.6 mm,两帮最大移近量50.8 mm,试验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减少,完整性显著提高,表明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技术有效控制了倾斜煤层巷道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煤层 围岩控制 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技术 注浆改性 水力压裂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高效综掘及围岩变形趋势的研究
8
作者 冀文军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3期116-118,122,共4页
探讨了煤矿井下高效综掘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问题,重点关注井下高效掘进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趋势。针对围岩控制需求,介绍了智能化掘进、支护、安全监测、排水、通风和物流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此外,对巷道围岩稳定... 探讨了煤矿井下高效综掘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问题,重点关注井下高效掘进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趋势。针对围岩控制需求,介绍了智能化掘进、支护、安全监测、排水、通风和物流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此外,对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围岩材料特性、变形原理、稳定性评估和支护措施优化。通过研究,以期为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控制系统 围岩探测 智能化采矿系统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压作用下采空区巷道覆盖层及煤柱稳定性控制研究
9
作者 赵新建 《山东煤炭科技》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动压作用影响下镇城底煤矿巷道变形严重,增加了巷道维护的难度。为提高巷道围岩稳定性,对直接顶板和矸石的压缩载荷以及顶板悬臂梁长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动压作用下采空区巷道覆盖层结构模型和煤柱应力模型,分析了直接顶板厚... 动压作用影响下镇城底煤矿巷道变形严重,增加了巷道维护的难度。为提高巷道围岩稳定性,对直接顶板和矸石的压缩载荷以及顶板悬臂梁长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动压作用下采空区巷道覆盖层结构模型和煤柱应力模型,分析了直接顶板厚度、硬度和变形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动压作用下采空区“槽梁”结构和煤柱稳定性的理论判据,基于镇城底矿22305综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从切顶卸压、煤柱设计、围岩加固等方面采取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采用注浆锚索梁对顶板进行加固,实施双向注浆锚索对窄煤柱进行加固,使煤柱宽度由15 m减小到4 m;巷道顶板和两帮变形分别为268 mm和105 mm,煤柱应力集中系数为1.20,有效实现了采空区巷道覆盖层及煤柱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岩层稳定性 煤柱设计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护弱结构条件下巷道不均匀控制技术研究
10
作者 秦兴林 《煤炭技术》 2025年第3期58-61,共4页
为研究支护弱结构条件下巷道不均匀控制锚杆支护技术,解决软弱厚顶板巷道的围岩稳定控制问题,以沁水煤田东北部乐安煤业集中回风巷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井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支护弱结构条件下的不均匀支护技术体系,有效改善... 为研究支护弱结构条件下巷道不均匀控制锚杆支护技术,解决软弱厚顶板巷道的围岩稳定控制问题,以沁水煤田东北部乐安煤业集中回风巷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井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支护弱结构条件下的不均匀支护技术体系,有效改善了支护弱结构体的力学性能与局部围岩应力状态;提出采用左旋螺纹钢高性能的杆体、高强度托板的成套锚杆进行支护的方法,并对锚杆、锚固剂、锚索和“三径”参数进行了选型。井下观测结果表明:采用不均匀支护后顶板较稳定,观测站距离掘进头20~30 m时两帮移近量趋于缓和,2#侧面最大移近量100 mm左右,且左帮移近量略大于右帮移近量;观测站距离掘进头25~40 m时顶底板移近量趋于缓和,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均值为33 mm,顶板下沉量大于底鼓量;顶板离层变化方面,顶板锚杆锚固区内、外离层值均小于10 mm,岩层下沉量不大且相加值小。实践表明,针对乐安煤矿软弱厚顶板巷道提出的不均匀支护体系及支护方法,有效解决了该矿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问题的同时,为支护弱结构条件下巷道不均匀控制锚杆支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护弱结构 不均匀控制 数据观测 围岩稳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东煤业下分层窄煤柱留设及沿空巷道控制技术研究
11
作者 路瑞军 《晋控科学技术》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针对晋能控股集团阳城晋圣润东煤业有限公司1305下分层工作面下沿空进风巷窄煤柱宽度与巷道支护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工程试验的方法对下分层沿空留巷支护方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煤柱宽度需要在4 m以上、架棚间距需要在600 mm以下... 针对晋能控股集团阳城晋圣润东煤业有限公司1305下分层工作面下沿空进风巷窄煤柱宽度与巷道支护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工程试验的方法对下分层沿空留巷支护方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煤柱宽度需要在4 m以上、架棚间距需要在600 mm以下可以满足窄煤柱与沿空巷道稳定;基于此在现场进行工业试验,巷道单侧变形量均小于250 mm,巷道在掘进和回采过程稳定性好,达到了围岩控制的预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开采 窄煤柱 围岩控制技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小煤柱护巷及支护技术研究
12
作者 董乾坤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2期142-145,共4页
随着可开采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成为了煤炭行业的研究热点。对苏村煤矿厚煤层小煤柱护巷及支护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尺寸,并提出了围岩整体... 随着可开采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成为了煤炭行业的研究热点。对苏村煤矿厚煤层小煤柱护巷及支护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尺寸,并提出了围岩整体封闭强化控制理念及综合支护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减小煤柱尺寸并结合高强度支护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同时也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小煤柱护巷 围岩控制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软厚煤层区段煤柱剪切滑块运动机理及协同控制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方田 屈鸿飞 +3 位作者 张洋 刘超 郝文华 江振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2-1344,共13页
松软厚煤层区段煤柱高、煤壁暴露面积大,加之煤质松软、裂隙发育,强采动作用下极易造成煤柱失稳,巷道维护难度极大。以山西伏岩煤业3号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基于剪切滑块理论,探究采掘扰动下煤柱变形破坏机理,求解煤柱剪切滑块运动范围... 松软厚煤层区段煤柱高、煤壁暴露面积大,加之煤质松软、裂隙发育,强采动作用下极易造成煤柱失稳,巷道维护难度极大。以山西伏岩煤业3号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基于剪切滑块理论,探究采掘扰动下煤柱变形破坏机理,求解煤柱剪切滑块运动范围及应力分布规律,揭示煤柱侧帮剪切滑块运动机理,提出煤柱稳定性协同控制对策并在现场进行工程实践验证。结果表明:①采用极限平衡理论与叠加理论,确定了煤柱剪切滑块运动范围及煤柱垂直应力分布规律,阐明煤柱剪切滑块安全系数分布规律:0~1.26 m深度,煤柱上部安全系数较小;在1.26~3.95 m处,煤柱中线部分大面积安全系数较小,易受顶板来压破坏。②提出了1种以“注浆加固—锚索强化—切顶卸压”为主体的区段煤柱协同控制技术,煤柱侧裂隙较无支护条件及原支护条件分别减少62.89%和46.26%,巷道围岩完整性大幅提高,形成了强承载结构,有效控制了煤柱变形及底臌。③根据松软厚煤层区段煤柱条件,合理确定了协同控制设计参数,并对煤柱防控效果进行试验监测评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煤柱裂隙得到充分填充,注浆后煤体强度提高63%以上;巷道位移、锚杆索受力、离层等均在可控范围,表明协同控制技术明显提高了煤柱承载力,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为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空间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煤层 煤柱 剪切滑块 协同控制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以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为例
14
作者 谭忠盛 赵金鹏 张宝瑾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07-2315,共9页
为解决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工程中,由于地应力高围岩软弱而产生的严重大变形、初期支护频繁拆换等问题,以丽香铁路哈巴雪山隧道工程为例,研究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在分析超大埋深隧道大变形特征基础上,揭示隧道大变形机理... 为解决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工程中,由于地应力高围岩软弱而产生的严重大变形、初期支护频繁拆换等问题,以丽香铁路哈巴雪山隧道工程为例,研究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在分析超大埋深隧道大变形特征基础上,揭示隧道大变形机理,提出“超前应力释放+长短锚杆结合+强注浆+多层支护”的大变形隧道控制技术。哈巴雪山隧道大变形特征主要体现在掌子面易失稳、支护变形速率快、变形量大及结构破坏严重。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哈巴雪山隧道大变形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实测表明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减小60%以上,隧道变形量减小40%以上,且结构受力显著减小,围岩压力及接触压力均小于结构设计荷载(按1.0 MPa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软弱围岩 隧道大变形 变形特性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垂直分层区段窄煤柱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武超 王志强 +6 位作者 刘耀儒 李敬凯 耿新胜 林陆 李廷照 石磊 王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28-3744,共17页
针对特厚煤层垂直分层区段窄煤柱大变形失稳控制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老公营子煤矿特厚煤层窄煤柱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展开研究。笔者在对窄煤柱内三向应力计算的基础上,基于摩尔−库伦破坏强度... 针对特厚煤层垂直分层区段窄煤柱大变形失稳控制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老公营子煤矿特厚煤层窄煤柱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展开研究。笔者在对窄煤柱内三向应力计算的基础上,基于摩尔−库伦破坏强度得到窄煤柱平面应变的屈服准则,定性分析了窄煤柱破坏特征及损伤程度演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区段窄煤柱失稳机理及其尺寸效应影响规律,最后给出区段窄煤柱围岩控制关键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进行验证。研究成果表明:①窄煤柱中部破坏程度大于两帮,中部自顶端向下煤体破坏程度由严重向轻微发展。随着宽高比增大窄煤柱内破坏程度及严重破坏区域占比逐渐减小,当宽高比大于1∶1,窄煤柱中下部开始出现大范围的轻微破坏区,当宽高比大于5∶3,轻微破坏区占比超过50%。当黏聚力C≥3 MPa,或内摩擦角φ≥20°时,窄煤柱两帮破坏程度转变为轻微。②工作面回采巷道一侧为窄煤柱低强度承载区,在上部高应力作用下,大范围的低应力承载区煤体向巷道位移,造成两帮持续性大变形,进而影响顶板的稳定性。煤柱高度是中、底分层区段窄煤柱稳定的主控因素,窄煤柱宽高比增大,对高强度承载区承载强度影响程度较小,而低强度承载区承载强度增加较明显,合理的窄煤柱宽高比可平衡煤柱内高、低强度承载区比例,并提高承载强度。③分层窄煤柱留设需考虑工作面两侧采空时围岩稳定性,保证煤柱内部高强度承载区范围大于煤柱宽度及高度的一半,并通过联合加强支护措施使煤柱内形成由浅入深的多重联合控制区,共同维护煤柱的自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垂直分层 窄煤柱 稳定性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水堡煤矿煤巷支护参数与设备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键 朱长华 +2 位作者 牛志军 王旭锋 吕昊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9,共9页
目前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巷道快速掘进的影响因素、设备优化等,对巷道空顶距、支护参数、施工工艺联合优化的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以甘肃省环县甜水堡煤矿2号井1309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对象,对煤巷支护参数与设备工艺优化方法... 目前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巷道快速掘进的影响因素、设备优化等,对巷道空顶距、支护参数、施工工艺联合优化的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以甘肃省环县甜水堡煤矿2号井1309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对象,对煤巷支护参数与设备工艺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巷道掘进各工序的用时特征,得出掘进、永久支护、临时支护用时最多,占比分别为25.3%,49.9%,6.2%;以耗时最长的3个工序为重点优化方向,构建了掘进工作面空顶区顶板力学模型,得出掘进工作面理论最大空顶距为2.32 m,考虑现场受设备、地质、工艺等因素影响,确定空顶距为2.0 m;根据不同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应力、变形、塑性区的分布特征,结合巷道高效掘进需求,确定最佳锚杆间排距为800 mm×1000 mm。结合巷道实际的地质条件,配套优化了掘进设备、临时支护工艺与施工工艺。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最大日进尺由8 m提高到10 m,巷道掘进速度提高了25%;巷道围岩变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最大变形量为226 mm。优化方案不仅保证了巷道的安全稳定,还显著提高了巷道的掘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掘进 极限空顶距 围岩控制 支护参数优化 支护工艺优化 施工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下巷道布置与锚固增效控制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崇平 周世宇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259-266,共8页
以黄玉川矿的地质条件为基础,针对煤层群下行式开采时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手段,计算得出了上层煤开采后采空区底板的最大破坏深度计算公式。为避开应力增高区域和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合理布置下层煤... 以黄玉川矿的地质条件为基础,针对煤层群下行式开采时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手段,计算得出了上层煤开采后采空区底板的最大破坏深度计算公式。为避开应力增高区域和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合理布置下层煤巷道掘进位置,提出4种巷道内错距离布置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下方区域垂直应力分布特点及4种巷道内错距离布置下巷道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变化特征。针对巷道支护困难问题,提出了优化支护方案及锚固增效控制技术,研究表明,上煤层遗留煤柱造成应力增高区域严重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采空区下巷道内错布置距离为4倍巷道宽度时处于应力降低区。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及锚固增效控制技术后,巷道围岩应力状态良好,垂直应力逐渐降低,围岩塑性区减小,巷道表面位移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下 围岩稳定性 数值模拟 巷道内错布置 锚固增效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铝土矿山顶板稳定性分析及事故预防管理
18
作者 王昌 姚达 +2 位作者 王云昌 陈大勇 徐克己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0期232-234,共3页
准确划分巷道围岩等级类别是评价地下工程安全与稳定性的基础。针对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地下铝土矿山巷道冒顶问题,结合现场勘探与工程实测,从巷道顶板岩性、岩石结构及其坚固性系数分析入手,划分并制定了五级标准顶板和五级围岩稳定性分... 准确划分巷道围岩等级类别是评价地下工程安全与稳定性的基础。针对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地下铝土矿山巷道冒顶问题,结合现场勘探与工程实测,从巷道顶板岩性、岩石结构及其坚固性系数分析入手,划分并制定了五级标准顶板和五级围岩稳定性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巷道变形破坏特征,针对性制定出了五级围岩对应的支护方案;阐述并提出了地下铝土矿山井巷顶板管理办法,指出在管理方面应从制度建设、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流程管理、应急处置五个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以形成全流程、全链条的顶板闭环管理模式。研究成果可为铝土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工程事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类型 围岩稳定性等级 支护技术 安全管理 顶板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深大断面半煤岩巷快速掘进支护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满仓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5期154-156,160,共4页
研究浅埋深大断面半煤岩巷快速掘进支护技术对薄及中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意义。以布尔台矿12203主运顺槽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和现场应用等方法,对巷道支护方式和支护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巷道围... 研究浅埋深大断面半煤岩巷快速掘进支护技术对薄及中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意义。以布尔台矿12203主运顺槽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和现场应用等方法,对巷道支护方式和支护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巷道围岩支护设计方案。针对巷道围岩变形(顶板下沉和两帮收敛)情况,验证了支护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同时也为其他煤矿的浅埋深大断面半煤岩巷的支护提供了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半煤岩巷 掘进工作面 围岩控制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煤巷快速掘进工艺与围岩控制技术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晨刚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7期315-318,共4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煤炭作为主要的一种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矿的快速开采不仅能提升煤炭资源的开发效率,还能显著减少开采成本。但快速掘进工艺对煤矿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关系到矿工的安全与...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煤炭作为主要的一种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矿的快速开采不仅能提升煤炭资源的开发效率,还能显著减少开采成本。但快速掘进工艺对煤矿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关系到矿工的安全与矿井的运行效率。为提高煤矿巷道掘进效率与安全性,采用了煤巷快速掘进工艺和围岩控制技术的综合分析方法。以一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为例,分析快速掘进工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围岩支护技术的改进策略与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提升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巷道崩塌事故,有效支持了煤巷快速掘进工艺的实施,对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煤巷 快速掘进工艺 围岩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