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优异热稳定性的Sr1-xZrSi_(2)O_(7):xDy^(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1
作者 巴学巍 程诚 +2 位作者 张怀康 张德庆 李淑华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_(1-x)ZrSi_(2)O_(7)∶xDy^(3+)荧光粉,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光致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可以在353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获得蓝光(493nm)和...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_(1-x)ZrSi_(2)O_(7)∶xDy^(3+)荧光粉,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光致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可以在353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获得蓝光(493nm)和橙红光(581nm)发射峰,这2个峰分别归属于Dy^(3+)离子的^(4)F_(9/2)→^(6)H_(15/2)和^(4)F_(9/2)→^(6)H_(13/2)能级跃迁。在该荧光粉中,Dy^(3+)的猝灭浓度为0.03,猝灭机制是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当温度升高到150℃时,其发光强度仍可以保持室温的8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1-x)ZrSi_(2)o_(7):xDy^(3+) 荧光粉 热稳定性 浓度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2)MgSi_(2)O_(7)∶Eu^(2+),Eu^(3+)发光性能及颜色调控 被引量:3
2
作者 何玲 温顺 +3 位作者 孙卫民 董其铮 徐仰涛 杨小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02-2210,共9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在不同气氛下制备了Sr_(2)MgSi_(2)O_(7)∶Eu^(2+),Eu^(3+)纤维,研究其晶体结构和形貌;将纤维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后获得Sr_(2)MgSi_(2)O_(7)∶Eu^(2+),Eu^(3+)‐PDMS复合材料,研究其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性能。研... 采用静电纺丝法在不同气氛下制备了Sr_(2)MgSi_(2)O_(7)∶Eu^(2+),Eu^(3+)纤维,研究其晶体结构和形貌;将纤维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后获得Sr_(2)MgSi_(2)O_(7)∶Eu^(2+),Eu^(3+)‐PDMS复合材料,研究其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性能。研究结果显示,氮气、空气下制备样品的XPS图谱同时出现Eu^(2+)和Eu^(3+)结合能特征峰;在360 nm和395 nm激发下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光谱中,不但有Eu^(2+)位于469 nm处的蓝色宽带发射,还包含Eu^(3+)位于615 nm的多个红色窄带发射。因为Eu^(3+)在电荷补偿下还原成Eu^(2+)并在刚性结构保护下不被氧化,证实了Eu^(3+)在Sr_(2)MgSi_(2)O_(7)中的自还原现象。随着Eu^(3+)的掺杂浓度增大,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强度都先增大后减小,Eu^(2+)和Eu^(3+)的发射分别在5%和10%时达到最强。应力发光强度与应力的增长是线性关系,Eu^(2+)的发射增长量大于Eu^(3+)。在实物照片和CIE坐标中观测到光致发光颜色从蓝色逐渐接近红色,应力发光颜色在应力增大时逐渐从粉红色变为紫粉色。该材料的研究将为发光调控提供参考,在应力传感和防伪等领域有着潜在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2)mgsi_(2)o_(7)∶Eu^(2+) Eu^(3+) 纤维 自还原 应力发光 发光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持续反应活性的g-C_(3)N_(4)/Sr_(2)MgSi_(2)O_(7):Eu^(2+),Dy^(3+)复合材料的光学-催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宇 唐伯明 +2 位作者 曹雪娟 黄铭轩 郝增恒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4,共7页
为促进环境友好型光催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热解聚合方式将g-C3N4负载于多孔Sr_(2)MgSi_(2)O_(7):Eu^(2+),Dy^(3+)蓝色长余辉荧光粉上,制备具有持续反应活性的g-C_(3)N_(4)/Sr_(2)MgSi_(2)O_(7):Eu^(2+),Dy^(3+)复合材料。首次采用累... 为促进环境友好型光催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热解聚合方式将g-C3N4负载于多孔Sr_(2)MgSi_(2)O_(7):Eu^(2+),Dy^(3+)蓝色长余辉荧光粉上,制备具有持续反应活性的g-C_(3)N_(4)/Sr_(2)MgSi_(2)O_(7):Eu^(2+),Dy^(3+)复合材料。首次采用累积污染物降解效率等一系列指标评价材料在光照及暗态下综合去除污染物效果。通过微观表征手段和NO去除试验研究了单组分复配质量比对复合材料的光学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C_(3)N_(4)的复合对Sr_(2)MgSi_(2)O_(7):Eu^(2+),Dy^(3+)的荧光强度和余辉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光照下,提高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光吸收能力使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增强;暗态下,内在光源Sr_(2)MgSi_(2)O^(7):Eu^(2+),Dy^(3+)的存在赋予了复合材料持续去除NO的能力,该能力的持续时间与余辉亮度、光催化活性有关。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持续活性光催化体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长余辉 g-C_(3)N_(4)/sr_(2)mgsi_(2)o_(7):Eu^(2+) Dy^(3+) No去除 持续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3+)和Y^(3+)掺杂对Ca_2MgSi_2O_7: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章少华 胡江峰 +1 位作者 王建军 谢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0,共3页
在还原气氛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2MgSi2O7:Eu2+,R3+(R3+=Ce3+,Y3+)系列荧光粉。结果表明,少量稀土离子的掺入没有改变晶体的物相结构。在Ca2MgSi2O7:Eu2+荧光粉中,Ce3+和Y3+的掺入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与掺杂元素、掺杂量相关... 在还原气氛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2MgSi2O7:Eu2+,R3+(R3+=Ce3+,Y3+)系列荧光粉。结果表明,少量稀土离子的掺入没有改变晶体的物相结构。在Ca2MgSi2O7:Eu2+荧光粉中,Ce3+和Y3+的掺入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与掺杂元素、掺杂量相关。当掺杂Ce3+和Y3+的量分别为0.007mol和0.05mol时,所得荧光粉在532nm处的发光强度分别是未掺杂时的127%和117%。结果表明,在Ca2MgSi2O7中Ce3+与Eu2+存在能量传递,Ce3+的加入显著敏化了Eu2+的发光,导致荧光强度的进一步提高;Y3+的掺杂可以使荧光粉的粒径减小,并导致基质中的电荷缺陷而敏化Eu2+发光,从而使荧光强度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Ca_2mgsi_2o_7:Eu^2+ CE^3+ Y^3+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iO_(2)/Sr_(2)MgSi_(2)O_(7):Eu,Dy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加祥 张哲娟 +3 位作者 聂耳 宋也男 朴贤卿 孙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7-168,共12页
为了实现在无光或弱光环境下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采用水解法制备了I-TiO_(2)/Sr_(2)MgSi_(2)O_(7):Eu,Dy复合光催化剂,并以罗丹明B(Rhodamine B,RhB)为目标污染物,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I-TiO_(2)/Sr_(2)MgSi_(2)O_(7):Eu,D... 为了实现在无光或弱光环境下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采用水解法制备了I-TiO_(2)/Sr_(2)MgSi_(2)O_(7):Eu,Dy复合光催化剂,并以罗丹明B(Rhodamine B,RhB)为目标污染物,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I-TiO_(2)/Sr_(2)MgSi_(2)O_(7):Eu,Dy复合光催化剂中I-TiO_(2)的质量百分比为30%时,降解率最高:在可见光照射下,3 h内对RhB污染物的降解率达到19.2%;其在无光源环境下,6 h内对RhB污染物的降解率达到31.9%.实验证明,以Sr_(2)MgSi_(2)O_(7):Eu,Dy长余辉荧光粉为载体的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在光照下吸收的光能,成为无光或弱光环境下的新发光源,实现可见光复合光催化剂的无光催化,最终达到全天候24 h催化净化的应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2)mgsi_(2)o_(7):Eu DY I-Tio_(2) 光催化 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7)Sb_(2)O_(12)∶Dy^(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浩来 杨伟斌 +2 位作者 林易展 凌爽 熊飞兵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1-1928,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Sr_(7-x)Sb_(2)O_(12)∶xDy^(3+)(x=0~0.35)(摩尔分数)荧光粉,并研究了Sr_(7-x)Sb_(2)O_(12)∶xDy^(3+)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荧光寿命。在350 nm光激发下,Sr_(7-x)Sb_(2)O_(12)∶xDy^(3+)...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Sr_(7-x)Sb_(2)O_(12)∶xDy^(3+)(x=0~0.35)(摩尔分数)荧光粉,并研究了Sr_(7-x)Sb_(2)O_(12)∶xDy^(3+)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荧光寿命。在350 nm光激发下,Sr_(7-x)Sb_(2)O_(12)∶xDy^(3+)可以检测到中心波长在482 nm处的蓝光发射带和中心波长在576 nm处的黄光发射带,当x=0.056时,Dy^(3+)浓度猝灭,Sr_(6.944)Sb_(2)O_(12)∶0.056Dy^(3+)CIE色坐标为(0.3408,0.3493),猝灭机理归因于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当x=0.14时,该荧光粉可以发出色坐标为(0.3109,0.3140)的白光。此外,Sr_(7-x)Sb_(2)O_(12)∶xDy^(3+)在453 K的发光强度大约为室温下发光强度的83.3%,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r_(7-x)Sb_(2)O_(12)∶xDy^(3+)有望用于紫外光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3+)掺杂 sr_(7)Sb_(2)o_(12) 高温固相法 荧光粉 光致发光 发光性能 荧光寿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_(2)MgSi_(2)O_(7)基白光余辉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岳 武世然 +2 位作者 雷伟岩 王崇 沈毅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23,共11页
介绍了Ca_(2)MgSi_(2)O_(7)基白光余辉材料制备方法的优化,离子改性,发光原理和应用领域,同时对该材料的发展做出展望。Ca_(2)MgSi_(2)O_(7)是一种优良的白光余辉基质材料,其可以通过优化制备方法和离子改性降低合成温度,生产成本并提... 介绍了Ca_(2)MgSi_(2)O_(7)基白光余辉材料制备方法的优化,离子改性,发光原理和应用领域,同时对该材料的发展做出展望。Ca_(2)MgSi_(2)O_(7)是一种优良的白光余辉基质材料,其可以通过优化制备方法和离子改性降低合成温度,生产成本并提升发光性能,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目前Ca_(2)MgSi_(2)O_(7)基白光余辉材料主要应用在WLED灯,传感器等领域,并未大规模应用。对其制备方法的优化,性能的提升和发光原理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动Ca_(2)MgSi_(2)O_(7)基白光余辉材料的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余辉材料 Ca_(2)mgsi_(2)o_(7) 制备方法 离子改性 应用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3+)、Tm^(3+)共掺杂Ca2MgSi2O7的发光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胡莲莲 艾尔肯·斯地克 +2 位作者 万英 苏晓娜 王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48-954,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Ca_2MgSi_2O_7∶Dy^(3+),Tm^(3+)发光材料。对样品进行了XRD结构表征,测量了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色温和荧光寿命。研究结果表明,Ca_2MgSi_2O_7∶Tm^(3+)在355 nm激发下显示出蓝色发光,在CIE1931中的色坐标为x=...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Ca_2MgSi_2O_7∶Dy^(3+),Tm^(3+)发光材料。对样品进行了XRD结构表征,测量了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色温和荧光寿命。研究结果表明,Ca_2MgSi_2O_7∶Tm^(3+)在355 nm激发下显示出蓝色发光,在CIE1931中的色坐标为x=0.165 9,y=0.082 2,色纯度为89%。通过Dy^(3+)和Tm^(3+)的叠加激发谱带激发,即在349,353,365 nm激发下,Ca_2MgSi_2O_7∶Dy^(3+),Tm^(3+)显示出青白、冷白和暖白光,相关色温值分别为5 193,9 672,4 685 K。300~500 nm区域间可以有效地激发Ca_2MgSi_2O_7∶Dy^(3+),Tm^(3+),并在400~600 nm之间产生蓝光和黄光复合产生的白光,表明该体系可用作白光LED的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2)mgsi_(2)o_(7)∶Dy^(3+) Tm^(3+)荧光粉 光致发光 白光LED 叠加激发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酸盐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湿敏传感特性
9
作者 邢坤 Z Ryan Tian 王海增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开发一种制备工艺简单且湿敏传感特性优良的材料,本文以二氧化钛P25和NaOH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合成了Na_(2)Ti_(3)O_(7)、Sr_(0.6)Ba_(0.4)TiO_(3)、SrTiO_(3)和BaTiO_(3)纳米线,使用SEM、EDX、XRD设备对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其湿敏... 为开发一种制备工艺简单且湿敏传感特性优良的材料,本文以二氧化钛P25和NaOH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合成了Na_(2)Ti_(3)O_(7)、Sr_(0.6)Ba_(0.4)TiO_(3)、SrTiO_(3)和BaTiO_(3)纳米线,使用SEM、EDX、XRD设备对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其湿敏传感特性。结果表明,4种纳米线均具有较大的长径比,但又明显不同,Na_(2)Ti_(3)O_(7)和SrTiO_(3)、BaTiO_(3)、Sr_(0.6)Ba_(0.4)TiO_(3)直径分别约为10、10~200、50~200 nm,长度范围为10至上百微米。以4种纳米线为基础设计的湿敏传感器随频率增大,阻抗值明显减小,变化超过4个数量级;相对湿度(RH)从11%到95%,4种纳米线湿敏传感器的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4、10 s,8、2 s,5、2 s,5、1 s;在重复3次过程中,均无明显基线漂移,响应值相差极小,且重复响应后阻抗值仍能恢复到初值。与其他制备方法相比,该水热制备法简单温和,全为无机原料,无需添加有机前驱体或模板、调节pH值或在高温下反应。4种纳米线湿敏传感器在室温下即可对湿度进行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响应恢复速度快、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在湿敏传感特性上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线 Na_(2)Ti_(3)o_(7) sr_(0.6)Ba_(0.4)Tio_(3) srTio_(3) BaTio_(3) 湿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