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rmanium isotope geochemistry: analysis, fractionation mechanisms and geochemical tracing
1
作者 戚华文 Olivier Rouxel +1 位作者 Yu-Miao Meng Rui-Zhong Hu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129-1130,共2页
Introduction Since Ge isotope is a new nontraditional isotope,the accumulated Ge isotope literatures are quite limited.The availabl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wo aspects:(1)the measurement of Ge isotopic compositi... Introduction Since Ge isotope is a new nontraditional isotope,the accumulated Ge isotope literatures are quite limited.The availabl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wo aspects:(1)the measurement of G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eological and extraterrestrial materials,such as igneous rocks,marine sediments,seafloor hydrothermal fluids,hydrothermal Fe-oxyhydroxides,terrestrial high-temperature geothermal fluids,sphalerite,and iron meteorites;and(2)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german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 FRACTIONATION hydrothermal GEOCHEMICAL geochemistry isotopic terrestrial tracing accumulated PYR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余庆地区层间破碎带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源洪 杜红毅 +3 位作者 陈军 徐石辉 胡涛 袁清松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控制的重晶石矿体,矿体延伸稳定,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但其特殊热液成矿机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查部署工作。以贵州余庆地区热液型重晶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硅(碎屑岩)-钙(白云岩)界面产生的层间破碎带及张性裂隙是该区重晶石的主要控矿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围岩白云岩样品δCe呈现无异常特征(平均1.06),而重晶石样品呈明显的δCe负异常(平均0.66),揭示重晶石在氧化条件下形成。(Cu+Zn)与Sr元素协变关系和Y/Ho比值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寒武系富Ba的碳酸盐岩(含膏岩)地层。同样重晶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VCDT为30.94‰~41.27‰)也指示硫主要来自寒武系海相蒸发岩。综合前人研究认为,构造运动驱使盆地流体发生运移,并萃取富Ba蒸发岩地层,在层间断层(硅-钙界面)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重晶石矿床。研究成果为重晶石矿床的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热液重晶石矿床 余庆地区 贵州 层间破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成因:来自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晓春 余文 +3 位作者 金林森 夏彩莲 谢巧勤 闫峻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0-501,共22页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关于其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区内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闪长岩以及凤凰山和胡村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关于其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区内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闪长岩以及凤凰山和胡村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开展锆石Hf-O同位素以及磷灰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探讨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机制。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次工作成果推断,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指示其均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岛弧型岩浆岩和埃达克岩的特征且富集Sr-Nd同位素。侵入岩体中具有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及斜长石反环带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指示这些中酸性侵入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本次工作测得岩石中的锆石ε_(Hf)(t)值介于-20.5~-5.1之间,对应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1.5 Ga,δ^(18)O值介于5.93‰~8.85‰之间,且发现较多年龄分别集中在1.0~0.8 Ga和2.4~2.0 Ga的继承锆石;磷灰石具有高Cl含量(平均值为0.3%)和Cl/F比值、较高REE含量(1714×10^(-6)~5903×10^(-6))及负铕异常(δ(Eu)=0.26~0.68)。基于全岩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上述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本文对前人有关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不同成因观点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新的成因观点。本研究认为,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起源于壳幔岩浆混合,即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岩浆与新元古代新生岛弧地壳源岩浆的混合,上升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其中,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岩浆并非起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洋壳或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上覆岩石圈地幔,而是新元古代华夏洋俯冲析出流体交代扬子板块岩石圈地幔形成的。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回卷是导致古老造山带加厚再伸展、岩石圈地幔减薄和熔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O同位素 磷灰石微量元素 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 安徽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同位素在古金属制品溯源研究中的应用——原理、方法和实例
4
作者 程文斌 郎兴海 +8 位作者 欧阳辉 彭义伟 陈翠华 谢富伟 苟冰璐 李梦林 王勇 彭强 杨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追溯古金属制品的矿石来源,探索古代不同文明之间金属流通与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国内外考古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在众多古金属溯源研究方法中,Pb同位素因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成熟较早,目前应用最广。本文综述了Pb同位素在古代金属... 追溯古金属制品的矿石来源,探索古代不同文明之间金属流通与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国内外考古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在众多古金属溯源研究方法中,Pb同位素因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成熟较早,目前应用最广。本文综述了Pb同位素在古代金属制品溯源研究中应用的原理、方法与重要实例,并简要分析了局限性,展望了应用前景:(1)理论上,Pb同位素能够对不同矿床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且在冶金过程中不会发生显著的分馏,满足古金属制品溯源研究的大部分前提。(2)Pb同位溯源的方法包括简单对比法、特征参数法和等时线法。其中,简单对比法和特征参数法主要适用于古金属制品中Cu,Pb,Ag等金属的矿石来源;而等时线法主要用于示踪锡锭以及低铅富锡青铜器中Sn的矿石来源。(3)Pb同位素溯源研究的局限性包括重叠效应和混合效应。将Pb同位素与Cu,Sn,Ag等非传统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相结合,采用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开展综合溯源研究,是解决重合效应的重要途径和研究方向。跳出将金属制品与地质来源(矿床)进行匹配的固有研究范式,以重现古代文明间金属流通与文化交流路径为目标,开发类似于“牛津研究体系”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混合效应的重要途径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同位素 古金属制品 溯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彭州大宝山铜矿矿石与三星堆青铜器关联性研究
5
作者 刘建成 王运生 +5 位作者 唐涛 谢振斌 井浩 詹明斌 唐之茗 肖礼颖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7,共11页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关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大宝山铜矿遗留矿洞进行实际调查,并在不同采矿点采集矿石以及冶炼弃渣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以及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Au、Ag、Se、As、Sb...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关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大宝山铜矿遗留矿洞进行实际调查,并在不同采矿点采集矿石以及冶炼弃渣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以及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Au、Ag、Se、As、Sb等亲铜元素和Ni、Co等亲铁元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和微量元素示踪法,与前人对三星堆青铜器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比对,综合分析大宝山铜矿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关联性,结果揭示:①大宝山铜矿石为普通铅,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三星堆这类含特殊铅青铜器的铜料进行溯源研究不能准确得到其铜矿石来源。②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三星堆大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接近。③通过微量元素的进一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大部分样品相似,该部分青铜器铜料很可能来自大宝山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铜矿 三星堆青铜器 铅同位素 微量元素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糖激酶2通过增强糖酵解途径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
6
作者 徐凌凡 丁和康 +2 位作者 施浩强 杨诚 邰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2-918,共7页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H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进行染色,以了解HK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K2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HK...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H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进行染色,以了解HK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K2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HK2在各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小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肿瘤在动物体内的生长情况;采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葡萄糖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代谢流向。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HK2的表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HK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过表达HK2后,前列腺癌细胞增殖速率增快(P<0.01),敲低HK2后小鼠肿瘤发生率降低。HK2增强了前列腺肿瘤细胞中糖酵解通路的活性(P<0.05)。结论HK2通过调节糖酵解代谢通路的活性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己糖激酶2 糖酵解 细胞增殖 免疫组化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第四纪深层含钾卤水成因机制探讨
7
作者 樊馥 郭廷峰 +4 位作者 侯献华 张凡凯 于咏梅 孟凡巍 王冀洺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6-1006,共11页
【目的】探讨罗布泊深部卤水地球化学及成因演化特征,并对卤水钾盐成矿模式进行探索,旨在为后续罗布泊深层含钾卤水资源选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罗布泊地区LDK02孔卤水储层岩石学分析,卤水常、微量元素及同位素测试,利用相图... 【目的】探讨罗布泊深部卤水地球化学及成因演化特征,并对卤水钾盐成矿模式进行探索,旨在为后续罗布泊深层含钾卤水资源选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罗布泊地区LDK02孔卤水储层岩石学分析,卤水常、微量元素及同位素测试,利用相图、元素相关性分析等手段,探讨了罗布泊深层含钾卤水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模式。【结果与结论】LDK02井200~500m早—中更新世卤水以硫酸盐型为主,卤水K^(+)含量远超3g/L,达到单独开采利用标准。卤水钠氯系数接近1,硼同位素与海相沉积物相近,反映了卤水主要为海相盐类溶滤成因类型;HBO_(2)和K^(+)的正相关性,反映溶滤盐层提供了卤水中一定量的K^(+)。D、O同位素正漂移、与中新世含盐地层相近的锶同位素特点,进一步指示了卤水主要为中新世含盐地层淋滤且经历了浓缩蒸发过程。结合前人对于罗布泊早—中更新世构造演化及现代径流系统形成历史的研究,认为古近纪—新近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含盐地层,尤其是中新世含盐地层盐类物质发生溶解,被塔里木河水携带进入罗布泊,是研究目的层段卤水K^(+)的重要来源。此外,结合更新世时期西域构造运动背景,认为西域运动相关的深部富K、Li热液,以及与构造运动相关的储层火山碎屑物质的溶蚀溶解,也是卤水中K^(+)的重要物质来源。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罗布泊早—中更新世200~500m深层含钾卤水“深部物质补给+古盐溶滤”二元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第四纪 常、微量元素 同位素 成钾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四种小型鱼类能量溯源及时空差异
8
作者 邓华堂 冉莉 +4 位作者 薛洋 周春龙 陈大庆 段辛斌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25,共10页
为评估三峡库区食物利用和食物链的营养转化效率,研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探究了浮游藻类、沿岸带C_(3)植物、C_(4)植物及着生藻类四种基础碳源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䱗... 为评估三峡库区食物利用和食物链的营养转化效率,研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探究了浮游藻类、沿岸带C_(3)植物、C_(4)植物及着生藻类四种基础碳源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四种小型鱼类能量贡献比例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各种碳源生物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能很好地区分各基础碳源。Bayesian混合模型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均对四种小型鱼类的能量贡献比例最高,外源性碳源对小型鱼类能量的贡献率在不同水文时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空间尺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内源性碳源是库区小型鱼类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外源性碳源对小型鱼类的贡献率在三峡库区河流纵向梯度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规律。越靠近库首,外源性碳源的贡献率越高,这可能与不同区域消落带的淹没特征和在库首静水环境下外源性碳源颗粒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稳定同位素分析 小型鱼类 营养溯源 基础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深部物质的理论模型与应用
9
作者 孙剑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37,共9页
近2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迅速发展,在示踪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循环与演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如何应用同位素数据提取与解译深部信息,尚缺乏统一的数学理论模型。本文首先总结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基本性质与示... 近2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迅速发展,在示踪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循环与演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如何应用同位素数据提取与解译深部信息,尚缺乏统一的数学理论模型。本文首先总结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基本性质与示踪潜力。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个公式化的示踪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源区物质同位素组成和高温过程的同位素分馏,变量包括:初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再循环物质加入、地幔交代过程、源区矿物组成、部分熔融的氧逸度条件、部分熔融的温度压力条件、岩浆演化过程、岩浆期后过程等。通过计算各变量造成的同位素分馏大小、确定主要控制变量,有望定量化提取深部物质组成和岩浆过程信息,为定量化模拟计算奠定基础;最后以Mg、Zn和Ca同位素示踪地幔中再循环地表碳酸盐为例,介绍了该模型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深部物质示踪 再循环碳酸盐 玄武岩 火成碳酸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李坝金矿载金硫化物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昱 王玉往 +5 位作者 罗建祥 李德东 王建平 龙灵利 张会琼 耿健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7-1405,共19页
位于西秦岭成矿带的李坝金矿为一超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金的富集和沉淀机制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矿区黄铁矿和毒砂的产出特征,将地质-成矿作用划分为沉积(-变质)期、成矿前/成矿早阶段、主成... 位于西秦岭成矿带的李坝金矿为一超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金的富集和沉淀机制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矿区黄铁矿和毒砂的产出特征,将地质-成矿作用划分为沉积(-变质)期、成矿前/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不同期次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沉积期的黄铁矿(Py0)为典型沉积成因,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2)和成矿晚阶段黄铁矿(Py3)总体具热液成因特征,而成矿前和成矿早阶段黄铁矿(Py1)则具有沉积和热液复合成因特点。黄铁矿中Au和As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表明金多以固溶体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Au、Sb、Pb、Tl在成矿前和成矿早阶段的黄铁矿(Py1)中明显以晶格中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在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则趋于从黄铁矿晶格中分离,Sb、Pb等元素以方铅矿等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Au可能在黄铁矿中分散微细粒状或赋存在其他硫化物中。李坝金矿黄铁矿δ^(34)S值在2.54‰~12.1‰,反映出硫主要来自矿体与围岩地层发生水-岩反应所致的岩浆热液。毒砂的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温度和硫逸度均趋于降低,反映了毒砂矿物的沉淀导致了流体中硫的消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金硫化物 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成因机制 李坝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脂肪酸对鱼糜凝胶过熟味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转换途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彤 温利 +4 位作者 杨慧芳 鄯云月 田一凌 熊善柏 安玥琦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62,共9页
常温流通的鱼糜制品因需高温加热灭菌而产生过熟味,为解析鱼糜制品过熟味的形成途径以实现过熟味的靶向消除,以100℃鱼糕化的鲢鱼糜凝胶为研究对象,研究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3种与鱼糜凝胶气味形成的主要前体物对过熟味形成的影响,并通... 常温流通的鱼糜制品因需高温加热灭菌而产生过熟味,为解析鱼糜制品过熟味的形成途径以实现过熟味的靶向消除,以100℃鱼糕化的鲢鱼糜凝胶为研究对象,研究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3种与鱼糜凝胶气味形成的主要前体物对过熟味形成的影响,并通过构建肌原纤维蛋白/脂肪模拟体系,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同位素标记的亚油酸为例揭示其在鱼糜凝胶热加工过程中的分子转换途径。结果表明,添加3种脂肪酸后鱼糜凝胶的过熟味均显著增加,其中亚油酸对鱼糜凝胶过熟味的增强效果最强。在添加亚油酸的鱼糜凝胶中,15种过熟味特征气味物质含量均显著增加,尤其是不饱和醛类(E,E)-2,4-癸二烯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和(E,E)-2,4-庚二烯醛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06、3.72、2.84、1.84倍和2.07倍。在添加同位素标记的亚油酸反应体系中检测到被同位素标记的庚醛、辛醛、壬醛、癸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壬酸10种气味物质,且其峰面积均随着热加工进程不断增加,其中,辛醛、庚醛、壬醛、癸醛、(E)-2-壬烯醛和(E,E)-2,4-癸二烯醛均是过熟味产生的关键气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糜凝胶 过熟味 脂肪酸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铁矿结构和化学成分标型对铁多金属成矿作用制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运康 杨东 +4 位作者 林淞 康志宏 何昕悦 唐昆 王永彬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9-692,共24页
磁铁矿作为铁多金属矿床重要的矿石矿物,已经成为成矿作用的直接见证者,不仅影响早期的岩浆作用,而且参与后期的热液作用,这使得利用磁铁矿限定铁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难度增加。本文尝试以磁铁矿结构和成分为主线,立足于其晶体和微观结构,... 磁铁矿作为铁多金属矿床重要的矿石矿物,已经成为成矿作用的直接见证者,不仅影响早期的岩浆作用,而且参与后期的热液作用,这使得利用磁铁矿限定铁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难度增加。本文尝试以磁铁矿结构和成分为主线,立足于其晶体和微观结构,结合其现代元素和同位素分析进展,系统梳理其在铁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具体包括:(1)磁铁矿的Re-Os、Ar-Ar和U-Th-He定年,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定成矿年龄;(2)磁铁矿的Co/Ni比值、REEs含量、O-Fe-Ti同位素组成,可以较好地限定成矿物质来源;(3)磁铁矿的Eu异常、Ti/V比值、Cr含量及Fe同位素组成,可以有效地限定成矿的氧逸度;(4)磁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Ti、Al、V、Ga、Mn、Zn)、比值及组合((Al+Mn)-(Ti+V)),可以很好地限定成矿的温度;(5)磁铁矿的主、微量元素组合,可以对判断矿床的类型提供一定的指示。然而,磁铁矿存在形成温度区间较大、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元素赋存状态不清等问题,使得部分成矿作用的限制存在误差,有待分析方法革新和数据处理优化,以期强化成矿年代学、物质来源示踪、物化条件限制和矿床类型判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微量元素 同位素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牛苦头地区海西期岩浆岩年代学、源区、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健 王玉往 +1 位作者 王新雨 陈昱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90,共26页
祁漫塔格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地处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成矿带。该成矿带海西期早-中泥盆世岩浆作用强烈,侵入岩复杂。本文以祁漫塔格东段牛苦头地区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早-中泥盆世岩浆岩特点,主要的岩浆岩岩石组合有:黑云... 祁漫塔格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地处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成矿带。该成矿带海西期早-中泥盆世岩浆作用强烈,侵入岩复杂。本文以祁漫塔格东段牛苦头地区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早-中泥盆世岩浆岩特点,主要的岩浆岩岩石组合有: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平均年龄400.7~381.6 Ma。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SiO_(2)与TiO_(2)、Al_(2)O_(3)、Fe_(2)O_(3)、MgO、CaO、P_(2)O_(5)呈负相关关系;SiO_(2)与K2O呈现正相关关系。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类岩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类,属于高硅的准铝质—偏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类岩石,均表现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方面,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配分曲线略向右倾的特征,由中酸性到酸性的演化过程中,轻重稀土分异和铕负异常增强。微量元素方面,表现出与后碰撞环境下形成的岩浆岩类似的特征,整体为亏损高场强元素(P、Nb、Ta、Ti)和过渡元素(Sr、B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不同之处在于花岗岩类的高场强元素亏损更强,大离子亲石元素更富集,并且花岗岩类有较强的Sr负异常。Hf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浆岩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混合作用而生成。综合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背景,本文推断牛苦头地区海西期岩浆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背景,其岩浆由地幔底侵古老地壳,古老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壳源与幔源岩浆混合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岩石组合 主微量元素 HF同位素 牛苦头地区 祁漫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XRF)-Pb同位素与深度学习的铜精矿产地溯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伟 杨涛 +2 位作者 唐晨 封亚辉 郑建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675,共9页
铜精矿产地溯源研究在保障资源供应链安全、优化冶炼工艺控制、履行ESG监管责任、打击贸易欺诈行为、推动矿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3个铜精矿的典型产地,每个产地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随机选取了8个样品。首先,通过15种... 铜精矿产地溯源研究在保障资源供应链安全、优化冶炼工艺控制、履行ESG监管责任、打击贸易欺诈行为、推动矿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3个铜精矿的典型产地,每个产地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随机选取了8个样品。首先,通过15种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和3种铅稳定同位素分析手段获取关键指标信息。再次,采用Python Scikit-learn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建立分类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准确率。结果表明,3个产地的铜精矿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原始数据和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分别建模评估,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模型预测准确率有着显著提高,使用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集建立的KNN或SVM模型中,测试集样品能够实现100%正确分类。利用分析化学与机器学习的技术交叉优势,其标准化处理-特征选择-模型验证的技术闭环,为矿产资源数字护照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框架。为铜精矿供应链贸易合规监管提供支撑,为冶炼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类似矿物分析提供方法参考以及推动传统矿业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精矿 产地溯源 深度学习 X射线荧光光谱 铅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质废料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强化修复作用
15
作者 李其港 吴瑞妮 +3 位作者 吴宇澄 林先贵 叶旭红 曾军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0,共8页
研究选用富含纤维素的办公室废纸碎料,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其在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潜在应用效果。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并运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生物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温室条件下,对... 研究选用富含纤维素的办公室废纸碎料,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其在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潜在应用效果。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并运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生物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温室条件下,对照土壤中PAHs在3个月后浓度降低了44.8%(P<0.05)。单独种植黑麦草未能显著提高PAHs的去除率,但对4环PAHs表现出显著的降解能力(P<0.05)。与黑麦草耦合使用纸质碎料后,PAHs去除效率显著提升至68.1%(P<0.05),主要体现在对4环和5环PAHs的降解。纸质碎料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全钾和全磷含量,并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产生了影响。细菌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以及真菌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养分和PAHs降解密切相关,提示这些微生物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14C-BaA进行的土壤微域试验表明,纸质碎料未显著改变PAH的归趋行为,表明其主要作用是刺激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纸质碎料 真菌 细菌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鸭绿江金成矿带下河口金矿床成因:地质、S-Pb-He-Ar同位素和硫化物微量元素证据
16
作者 俞炳 曾庆栋 +5 位作者 王永彬 苏菲 杨进辉 陈辉 张晓飞 王珺璐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97-2911,共15页
作为辽东地区鸭绿江金成矿带内首例赋存在古元古代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下河口金矿床成为揭示辽东地区华北克拉通破坏背景下金矿成矿理论和诱发区域矿产勘查突破的重要引子之一。详细的地质调查表明,下河口金矿床受控... 作为辽东地区鸭绿江金成矿带内首例赋存在古元古代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下河口金矿床成为揭示辽东地区华北克拉通破坏背景下金矿成矿理论和诱发区域矿产勘查突破的重要引子之一。详细的地质调查表明,下河口金矿床受控于近南北向断裂,与闪长玢岩脉共存,成矿阶段可划分为乳白色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黄铁矿S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δ^(34)S值为4.7‰~6.5‰,略高于典型地幔硫值,推测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硫。黄铁矿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208)Pb/^(204)Pb、207 Pb/^(204)Pb和206 Pb/^(204)Pb值分别为39.289~39.537、15.734~15.832和18.627~18.782,具有高的μ值,表明铅主要来源于浅部壳源。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3He/4He比值为0.13~0.72Ra,40 Ar/36 Ar比值为1285.6~2176.6,表明成矿流体以壳源流体为主,含少量幔源流体。硫化物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明显富As,Au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均明显富集。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其有较高的Co/Ni和As/Ag比值和中等的Sb/Bi比值,表明黄铁矿主要为热液成因。综合区域已有年代学结果和本次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下河口金矿床属岩浆热液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口金矿床 鸭绿江金成矿带 S-Pb同位素 HE-AR同位素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5
17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3 位作者 莫宣学 段丽萍 廖忠礼 王立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1,共11页
笔者在综合分析最近十多年来的Sr、Nd、Pb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源区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冈底斯中段火山岩的岩浆源区逐渐从普通地幔向EMⅡ方向演化;西段晚期火山岩源区的演化方向为... 笔者在综合分析最近十多年来的Sr、Nd、Pb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源区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冈底斯中段火山岩的岩浆源区逐渐从普通地幔向EMⅡ方向演化;西段晚期火山岩源区的演化方向为俯冲带壳幔混合源→造山带上地壳源→下地壳源。②西羌塘岩浆源区主要为不具富集或亏损的幔源物质;囊谦盆地、大理海东火山岩源区较深,为大洋型软流圈地幔+消减组分混合源;藏北羊湖、雄鹰台 鲸鱼湖、西昆仑以及北羌塘巴毛穷宗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EMⅡ;鱼鳞山超钾质火山岩为经历了大陆地壳物质强烈交代作用的EMⅡ型岩浆源区;西秦岭火山岩源于亏损地幔,腾冲新生代火山岩源区为受到地壳物质交代的EMⅡ。③西羌塘、可可西里、西昆仑和腾冲新生代火山岩具两种演化趋势———鱼鳞山、普鲁、雄鹰台 鲸鱼湖岩区和腾冲火山群向EMⅡ方向演化,而泉水沟、黑石北湖、阿什库勒则分别沿0Ma的地幔 上地壳混合线方向演化。④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岩浆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同位素示踪 岩浆源区 演化趋势 新生代火山岩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枣煤田闭坑矿井硫酸盐污染预测及防控研究
18
作者 孟宪洲 王天娇 +5 位作者 张丰 安洪岩 沈祥瑞 肖华 王博伦 陈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7,共13页
煤炭开采引发的硫酸盐污染严重威胁地下水资源安全,特别是在闭坑矿井与岩溶水系统交互的区域。以山东省陶枣煤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废弃矿井中硫酸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机制及迁移规律,明确老窑水与岩溶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科学... 煤炭开采引发的硫酸盐污染严重威胁地下水资源安全,特别是在闭坑矿井与岩溶水系统交互的区域。以山东省陶枣煤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废弃矿井中硫酸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机制及迁移规律,明确老窑水与岩溶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科学防控路径。结合同位素溯源、贝叶斯混合模型、水化学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系统解析硫酸盐的来源、迁移过程及未来趋势。研究表明,黄铁矿氧化是硫酸盐的主要成因,采动裂隙促进硫化矿物的氧化,生成大量SO^(2-)_(4);局部石膏溶解对硫酸盐的含量也起一定补充作用。老窑水通过大吕巷断裂和底板裂隙带向岩溶含水层扩散,成为主要污染途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显示,在时间变化的主导作用下,未来10 a硫酸盐浓度将保持小幅波动。本研究提出“源—径—汇”三级防控体系:在源头通过封堵矿井口并调控水动力条件减少污染;在迁移路径上采用帷幕注浆技术阻断污染物扩散;在末端构建人工湿地实现水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研究成果为煤炭开采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矿井 岩溶水 硫酸盐污染 同位素溯源 随机森林模型 陶枣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汞甲基化速率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越 田皓中 +2 位作者 何滨 刘丽红 胡立刚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75-1584,共10页
微生物介导的汞甲基化过程在汞污染治理与环境风险评估方面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的不断完善,为定量评估微生物汞甲基化速率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方法。准确测定微生物的汞甲基化速率,有助于预测甲基汞在不同环境中... 微生物介导的汞甲基化过程在汞污染治理与环境风险评估方面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的不断完善,为定量评估微生物汞甲基化速率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方法。准确测定微生物的汞甲基化速率,有助于预测甲基汞在不同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并为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对单一培养、共培养及环境样品(如沉积物)中微生物汞甲基化速率的差异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关键影响因素。在单一培养体系中,不同微生物菌株的汞甲基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汞的吸附和胞内转运速率、硫化物浓度、细胞生长阶段及甲基化基因表达水平影响。在共培养体系中,微生物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对汞甲基化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电子传递、代谢互补及共代谢可能是提升甲基汞生成效率的重要机制。在环境样品中,微生物汞甲基化速率受汞污染程度、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有机质含量的共同调控。特别是在盐沼沉积物中,植物的存在可通过改变沉积物氧化还原状态、增加有机物输入等方式,进一步影响汞的甲基化过程。综上所述,未来研究应关注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汞甲基化动力学机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环境模拟方法,深化对汞甲基化过程调控机制的理解,并为汞污染的防控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汞甲基化速率 微生物群落 环境因素 微生物相互作用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南秧田钨矿床成因:来自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证据
20
作者 张庆鸽 赵晓瑜 +2 位作者 邓明国 李文昌 陈应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661,共16页
位于滇东南老君山Sn-W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秧田钨矿是云南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钨矿床。该矿床是否存在受控于印支期区域变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对南秧田钨矿床不同矿化类型中的主要... 位于滇东南老君山Sn-W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秧田钨矿是云南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钨矿床。该矿床是否存在受控于印支期区域变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对南秧田钨矿床不同矿化类型中的主要硫化物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及S同位素分析,识别多类型矿化物质来源以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差异。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δ^(34)S值主体介于4‰~10‰)以及黄铁矿中普遍较高的Se/S值表明,矽卡岩型矿化和热液石英脉型矿化成矿物质来均来自岩浆。硫化物中较低的Co/Ni值(<1)表明流体在上升过程中遭受了较强的地层物质混染。不同矿化类型中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具有较明显的微量元素组成差异,显示石英脉型矿化流体相较于矽卡岩矿化流体具有较低的温度、盐度以及较高的氧逸度,反映成矿过程中可能存在大气水的混入,为同一岩浆-热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 南秧田钨矿 硫化物 微量元素 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