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金堆城钼矿区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洪英 毛景文 +2 位作者 王晓霞 叶会寿 杨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36-1550,共15页
通过对陕西金堆城钼矿区花岗斑岩体和八里坡斑岩体进行地球化学测试,测得金堆城斑岩体的SiO2含量为72.89%~74.06%,MgO为0.07%~0.3%,稀土总量为43.29×10-6~93.9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和弱的... 通过对陕西金堆城钼矿区花岗斑岩体和八里坡斑岩体进行地球化学测试,测得金堆城斑岩体的SiO2含量为72.89%~74.06%,MgO为0.07%~0.3%,稀土总量为43.29×10-6~93.9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和弱的负铈异常(δEu为0.43~0.78,δCe为0.74~0.8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Th和Sr等元素,亏损Ba、P和Ti等元素。八里坡斑岩体的SiO2含量为69.87%~70.80%,Al2O3 14.93%~15.46%,MgO 0.28%~0.48%,Sr/Y比值大于60,稀土总量为125.23×10-6~139.63×10-6,铕为无异常或微弱的正异常(δEu为0.98~1.04),铈为微弱的负异常(δCe为0.92~0.96),富集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P、Ta和Ti等元素。金堆城斑岩体和八里坡斑岩体的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Pb同位素显示金堆城斑岩体的Pb主要来自下地壳,但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八里坡斑岩体的Pb主要来自下地壳。金堆城斑岩体的ε(Nd,t)值为较低负值(-13.8~-15.2),但ε(Sr,t)变化较大,为-46.4~13.6,八里坡斑岩体具有负低ε(Nd,t)值(-20.4)和正高ε(Sr,t)值(64.5~65.2)。金堆城花岗斑岩和八里坡花岗斑岩的Sr、Nd、Pb同位素与华北地块相似,这两个岩体的源区为华北地块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 花岗斑岩 岩石地球化学 金堆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大庄铌-稀土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志丹 李山坡 +5 位作者 曾威 李效广 潘小娜 张哨波 郭虎 刘文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108,共27页
碱性岩型铌-稀土矿床是重要的铌-稀土矿资源类型。河南省方城县大庄铌-稀土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例赋存于霞石正长岩中的,具有中型规模的碱性岩型矿床。大庄矿区内共圈定17个NW—SE向带状展布的,呈囊状、不规则状、... 碱性岩型铌-稀土矿床是重要的铌-稀土矿资源类型。河南省方城县大庄铌-稀土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例赋存于霞石正长岩中的,具有中型规模的碱性岩型矿床。大庄矿区内共圈定17个NW—SE向带状展布的,呈囊状、不规则状、透镜状产出的铌-稀土矿体。铌-稀土矿石主要赋存于角闪霞石正长岩和黑云母正长岩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烧绿石、氟碳铈镧矿、褐钇铌矿和富铌榍石等。矿石的结构主要有斑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结构、共生结构、伟晶结构等。矿石构造分为块状、脉状和片麻状构造等。热液蚀变包括萤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等。碱性岩样品具有低SiO2、富碱、高铝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富集Nb、Ta、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Ba、Sr、P、Ti等元素。碱性岩全岩(87Sr/86Sr)i=0.68158~0.71090,εNd(t)=―1.11~―0.37,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01~1540 Ma,(206Pb/204Pb)i=16.018~17.502、(207Pb/204Pb)i=15.358~15.489、(208Pb/204Pb)i=36.684~40.340。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方城地区碱性岩的岩石类型为A型岩套A1亚型,岩浆演化主要受分离结晶控制,其原始岩浆形成于富金云母的地幔源区。总体上看,华北克拉通南缘大庄铌-稀土矿成矿主体受岩浆结晶分异控制,Nb、REE在岩浆结晶晚期大量富集,后期热液活动对铌-稀土成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方城地区碱性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背景,推测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矿床地质 sr、nd、pb同位素 大庄铌-稀土矿 华北克拉通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MANUS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指示
3
作者 杨宝菊 曾志刚 刘季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19-221,共3页
无定形Fe和Mn氧化物以及硅的沉积体广泛分布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和海山等不同地质背景的海底热液区(Binns et al., 1993; Hein et al., 2008; Dekovet al., 2010)。
关键词 氧化物 热液区 同位素特征 热液活动 sr nd pb 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启示: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顾玉超 陈仁义 +1 位作者 杜继宇 鞠楠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16,共26页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类,加强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区成岩与成矿关系和早白垩世碰撞造山机制。【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类,加强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区成岩与成矿关系和早白垩世碰撞造山机制。【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样品,进行岩相学、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及Rb−Sr、Sm−Nd、Pb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141.9~139.1 Ma,较成矿年龄早约3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低铝、低镁、富钾少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87)Sr/^(86)Sr)_(i)和^(143)Nd/^(144)Nd值分别介于0.70031~0.70543和0.512572~0.512636之间,ε_(Nd)(t)值为0.07~1.18,Nd同位素模式年龄T_(DM2)为926~838 Ma。【结论】黄岗梁矽卡岩型锡铁矿床成岩物质于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分离,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在早白垩世经历了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闭合伸展作用和古太平洋高角度俯冲作用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 花岗岩 碰撞后伸展环境 锆石U−pb年龄 黄岗梁地区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中生代侵入岩Nd、Sr、Pb同位素特征及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32
5
作者 蔡剑辉 阎国翰 +3 位作者 肖成东 王关玉 牟保磊 张任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25-1242,共18页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它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既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之一,又是我国东部北北东向延伸的地壳厚度陡变带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它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既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之一,又是我国东部北北东向延伸的地壳厚度陡变带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地质意义。本文针对研究区在中生代岩浆活动物质来源认识方面的不足,首次对太行山-大兴安岭整个构造岩浆带40余个代表性岩体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不同区段(南、北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中-南地区)、不同侵入期次(早、中、晚)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Nd、Sr、Ph同位素特征,可以推断其岩浆源区性质各不相同:南太行山地区基-中性岩浆均来源于富集地幔储库;北太行山地区早期基-中性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中期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下地壳关系密切;晚期富碱质中-酸性岩浆来源可能与下地壳、甚至中地壳物质有关;大兴安岭地区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可能源自与亏损地幔有联系的年轻的下地壳。由此表明,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为富集地幔,而兴蒙造山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则为亏损地幔。此外,根据岩石的Nd模式年龄,初步认为2543~1485Ma可能指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生富集作用的时间,而983~540Ma则可能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生长的一个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 nd pb同位素特征 物质来源 侵入岩 中生代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5
6
作者 任康绪 阎国翰 +7 位作者 牟保磊 蔡剑辉 童英 李凤棠 赵凤三 古丽冰 杨斌 储著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具有硅过饱和(出现石英,w(SiO2)=62.01%~67.28%)、准铝(w(Al2O3)=12.20%~16.83%)、富碱(w(Na2O) +w(K2O) = 11. 14% ~ 14. 18%,里特曼指数σ= 6. 40 ~ 8. 65)、富钾(w(K2O)/w(Na2O)=1.01~1.79)和低铁、镁的特征。... 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具有硅过饱和(出现石英,w(SiO2)=62.01%~67.28%)、准铝(w(Al2O3)=12.20%~16.83%)、富碱(w(Na2O) +w(K2O) = 11. 14% ~ 14. 18%,里特曼指数σ= 6. 40 ~ 8. 65)、富钾(w(K2O)/w(Na2O)=1.01~1.79)和低铁、镁的特征。总稀土较高,稀土配分曲线呈陡右倾模式。微量元素强烈富集LILE和LREE,相对亏损Nb、Ta、Ti 和P。上述特征以及低钕(ε(Nd,t) = - 7. 3 ~ - 9. 4)高锶(ε(Sr,t)=+53.9^+99.9)的同位素特征反映物质来源主要与富集型上地幔有关,但受到不同程度壳源物质的混染作用。Nd、Sr、Pb联合示踪表明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与华北断块北缘印支期富碱侵入岩带具有相似性,但不同于塔里木北缘富碱侵入岩。结合时空分布、同位素组成以及所处的构造动力学体系等因素将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和燕辽—阴山印支期富碱性侵入岩带划归为同一印支期富碱性侵入岩带。指出至少到晚古生代—印支期时阿拉善断块已经与华北断块构成了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侵入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sr ndpb同位素 阿拉善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8
7
作者 蔡剑辉 阎国翰 +3 位作者 牟保磊 任康绪 宋彪 李凤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6-788,共13页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多与埃达克岩(adakite)极其相似的独特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又与Defant和Drummond(1990)定义的典型埃达克岩(O型)有明显差别,与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更为接近,或也称之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本文通过房山岩体Sr、Nd、Pb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两期岩石投影点均落在EM Ⅰ型富集地幔范围之内,暗示其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也说明房山岩体岩浆来源与EM Ⅰ型富集地幔和下地壳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与上地幔和下地壳有关。此外,发现房山岩体两期侵入岩的εNd(t)值(-13.6--14.2)远高于华北地台区古老下地壳的εNd(t)值(-32--44),而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的εNd(t)值(-8--18)近似。由于现有的研究已确证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是由幔源基性岩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底侵到下地壳底部构成的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故推测房山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北地台古老下地壳关系不大,而可能与年青下地壳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房山岩体两期岩石形成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于中生代早期,由于软流体 (层)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生成带有富集地幔印记的玄武岩浆,该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冷却成为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由于当时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升,热侵蚀面抬升到壳-幔过渡带,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生成C型埃达克质岩浆(也即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浆) 并上侵而成为房山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C型埃达克岩(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 sr ndpb同位素 微量元素 岩石成因 北京房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Nd、Sr、Pb同位素特征及源区性质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阎国翰 蔡剑辉 +3 位作者 任康绪 牟保磊 李凤棠 储著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3-1236,共14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它纵切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兴蒙-吉黑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特别是在该断裂带出露许多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体,构成一条长达近2000km 的富碱侵入岩带。本文是在前人研...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它纵切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兴蒙-吉黑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特别是在该断裂带出露许多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体,构成一条长达近2000km 的富碱侵入岩带。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从大尺度对整个郯庐断裂带富碱侵入岩的 Nd、Sr、Pb 同位素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畜碱侵入岩具有明显不同的 Nd、Sr、Pb 同位素特征,暗示四大构造单元富碱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差别较大: 兴蒙-吉黑造山带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源于和亏损地幔有成因联系的年青地壳(ε_(Nd)(t)为正,平均值+2.25);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都主要源于 EMI 型富集地幔(ε_(Nd)(t)均为负值)。但是这三大构造单元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差别较大。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相对富集程度最高(ε_(Nd)(t)平均值为-17.06);华北克拉通次之(ε_(Nd)(t)平均值为-10.03);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最低(ε_(Nd)(t)平均值为-6.41)。本文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相对最富集的原因可能是在早中生代扬子克拉通陆壳向华北克拉通深俯冲之后的折返过程中,因压力释放有利于熔/流体的形成、析出和向上交代并改造华北岩石圈地幔使之成为富集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sr、pb同位素特征 源区性质 晚中生代 富碱侵入岩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雄村铜金矿Ⅰ号矿体赋矿凝灰岩成因探讨:来自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15
9
作者 丁枫 郎兴海 +3 位作者 胡正华 杨欢欢 王子正 张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6-558,共13页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位于冈底斯造山带中段南缘,目前发现的Ⅰ、Ⅱ、Ⅲ号主矿体均产于含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中,本文主要对雄村I号矿体赋矿凝灰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赋矿凝灰岩显示出与岛弧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位于冈底斯造山带中段南缘,目前发现的Ⅰ、Ⅱ、Ⅲ号主矿体均产于含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中,本文主要对雄村I号矿体赋矿凝灰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赋矿凝灰岩显示出与岛弧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相对富集LREE、LILE而亏损HREE、HFS以及低的I(Sr)值(变化范围为0.704163~0.705369,均值0.704907)和正的εNd(t)值(变化范围为3.7805~7.6286,均值5.904121)等,其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之前的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有关,产于新特提斯洋向北的洋内俯冲作用而形成的岛弧环境。赋矿凝灰岩起源于岛弧底部的新生玄武质岩层的部分熔融,源岩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和少量石榴子石组成。赋矿凝灰岩、含矿斑岩体和成矿作用同属一个火山-岩浆-热液系统,赋矿凝灰岩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围岩外部因素,是矿区重要的控矿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找矿地质条件。在雄村矿区及其外围,侵位于凝灰岩中的斑岩体应该是今后找矿评价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凝灰岩 成因 雄村 斑岩型铜金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第四纪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幔源区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招崇 李兆鼐 +3 位作者 李树才 辛影 李兆木 王先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349-357,共9页
本文首次对黑龙江镜泊湖地区第四纪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上生成的玄武岩在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上差别明显,但其Sr、Nd、Pb同位素组成却有明显的相似性,均具有低Sr、P... 本文首次对黑龙江镜泊湖地区第四纪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上生成的玄武岩在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上差别明显,但其Sr、Nd、Pb同位素组成却有明显的相似性,均具有低Sr、Pb和相对高的Nd同位素值(^(87)Sr/^(86)Sr=0.70396~0.704537;^(143)Nd/^(144)Nd=0.512656~0.512786;^(206)Pb/^(204)Pb=17.0856~17.5034;^(207)Pb/^(204)Pb=15.2689~15.3461;^(208)Pb/^(204)Pb=37.0999~37.4363),由此指示了该区玄武岩的源区是DMM和EMI二端元混合的结果。本文将其解释为与含有再循环的下地壳物质的地幔柱活动引起该区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但在部分熔融之前发生了交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 玄武岩 源区 镜泊湖地区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典型矿床闪长岩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鹏瑞 姚文光 +4 位作者 张海迪 于小亮 杨博 孟广路 田浩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03-2817,共15页
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斑岩型Cu-Au矿产地之一,发育20个斑岩型Cu-Au矿床(点),其中包括世界级的H14、H15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分析探讨了Pb、Sr、Nd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计算了铅同位素的H-H单阶段演化模... 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斑岩型Cu-Au矿产地之一,发育20个斑岩型Cu-Au矿床(点),其中包括世界级的H14、H15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分析探讨了Pb、Sr、Nd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计算了铅同位素的H-H单阶段演化模式年龄,以及Pb、Sr、Nd同位素的μ、ω、Th/U、△α、△β、εSr、εNd等重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雷克迪克矿集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受岩浆作用控制的壳幔混合物质,是新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及再循环或幔源岩浆注入地壳的结果。该矿集区的含矿斑岩可能是在岛弧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而形成的,属于洋壳俯冲消减和大陆碰撞过程中导致地壳增生加厚的结果,它们与扬子地块具有亲缘关系,属于特提斯构造区,构成了特提斯构造域多岛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该矿集区的铅主要为混入了放射性成因Pb的混合铅,具有典型DUPAL异常的特征。其中,异常铅(放射性铅)来源于富含U、Th的上地壳物质,而DUPAL异常可能直接产生于欧亚大陆南缘EMII与DM的混合源区,并以异常铅的形式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r、nd同位素 示踪 雷克迪克 斑岩型 巴基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陡岭杂岩花岗岩的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斌虎 张成立 李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9-447,共9页
东秦岭陡岭杂岩中甘沟、三坪沟和封子山等花岗岩体SiO2含量变化大,低碱、高钠,富集LREE和LILE,贫HFSE,亏损Nb、Sr、P和Ti,具准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吐雾山岩体富Si、碱,高Al,贫Ca、Mg,稀土元素总量高,Eu负异常强,富集Rb、Th、U和... 东秦岭陡岭杂岩中甘沟、三坪沟和封子山等花岗岩体SiO2含量变化大,低碱、高钠,富集LREE和LILE,贫HFSE,亏损Nb、Sr、P和Ti,具准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吐雾山岩体富Si、碱,高Al,贫Ca、Mg,稀土元素总量高,Eu负异常强,富集Rb、Th、U和Pb,明显亏损Sr、P和Ti,显示了A2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类花岗岩体Nd-Pb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指示源自相同的物质源区,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为岩浆分异演化途径不同所致。它们的Pb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北秦岭基底岩系及同时代花岗岩的高放射性成因Pb,与南秦岭和扬子地块基底岩系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类似,表明这次花岗岩浆活动是新元古代中期扬子地块统一陆块形成过程中岩浆活动在秦岭地区的反映,与北秦岭构造带无任何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srndpb同位素 陡岭杂岩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岩带含铜岩体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江峰 周泰禧 +2 位作者 邢凤鸣 徐祥 徐立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111-116,共6页
长江中下游铜、铁、金、硫成矿带,以矽卡岩型铜矿和潜火山岩型铁矿的密集分布而举世瞩目,这些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密切相关,本课题研究含矿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含铜岩体是来自地幔软流圈的碱性岩浆同化古老地壳物质同时结... 长江中下游铜、铁、金、硫成矿带,以矽卡岩型铜矿和潜火山岩型铁矿的密集分布而举世瞩目,这些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密切相关,本课题研究含矿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含铜岩体是来自地幔软流圈的碱性岩浆同化古老地壳物质同时结晶分异的产物。另外本文还讨论其物质来源和成因,铜铁矿床与侵入体的时空关系表明原始碱性玄武岩浆可能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携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岩体 pbsr、nd同位素组成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奇山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明明 何建国 +3 位作者 张松 高红雷 孔维豪 李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56,共16页
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新疆阿奇山岩体进行了测定,获得年龄为269.5±1.6 Ma^272.1±1.3 Ma,表明阿奇山岩体为晚二叠世。岩石的Sr、Nd、Pb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岩体有较低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n(87Sr)/n(86Sr)]i(0.7044~... 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新疆阿奇山岩体进行了测定,获得年龄为269.5±1.6 Ma^272.1±1.3 Ma,表明阿奇山岩体为晚二叠世。岩石的Sr、Nd、Pb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岩体有较低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n(87Sr)/n(86Sr)]i(0.7044~0.7055)、正εNd(t)值(0.48~3.66)及较为年轻的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C(741~1090 Ma),表明其源岩与亏损地幔有关,而在Pb同位素n(207Pb)/n(204Pb)-n(206Pb)/n(204Pb)构造模式演化图解中,又显示其物质来源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综合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前人研究成果及该区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阿奇山岩体的形成是地幔柱活动背景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的产物。阿奇山岩体位于新疆北部,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在晚二叠世,整个新疆北部已经进入后造山阶段,且晚古生代时期板块俯冲已经结束。但后造山岩浆形成必然需要新的动力及热源,而幔源岩浆的底侵不仅可以为后造山岩浆活动提供热源,还提供了大量物源。因此在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下,由于壳幔相互作用强烈,来自深部的地幔柱幔源岩浆底侵,带来的热源诱发较年轻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同时有部分幔源物质的混染,从而使阿奇山岩体花岗岩物源具有地幔和地壳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龄 sr、nd、pb同位素 岩石成因 阿奇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源区示踪 被引量:51
15
作者 徐学义 马中平 +3 位作者 夏祖春 夏林圻 李向民 王立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8,共18页
天山造山带不仅是中亚巨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集中区,蕴含着丰富的古亚洲洋演化的复合地质信息。笔者以探索天山晚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为目标,采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不同构造... 天山造山带不仅是中亚巨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集中区,蕴含着丰富的古亚洲洋演化的复合地质信息。笔者以探索天山晚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为目标,采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天山不同构造单元中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与其围岩的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于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纪花岗岩的可能源区。觉罗塔格石炭—二叠纪裂谷带的晚古生代花岗岩,具有最高的εNd(t)值和最低的(87Sr/86Sr)t值,如,以康古尔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的二叠纪花岗岩的源岩可能是早期泥盆纪大南湖岛弧火山岩(新生地壳);博格达地区的晚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是早期基性火山岩,亦可能是底侵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中新元古代基底晚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岩的源岩亦为同期基性火山岩,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古老基底地壳的混染,导致其εNd(t)值低于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岩,而(87Sr/86Sr)t高于石炭—二叠纪裂谷带花岗岩。南天山东段和前寒武系微地块及其边缘中的晚古生代(含个别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分别是类似于库米什斜长角闪岩的古老地壳和西天山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它们均具有负的εNd(t)值和异常高的(87Sr/86Sr)t值。上述认识对于了解天山晚古生代区域岩石圈演化及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特征 物质来源 花岗岩 石炭-二叠纪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地块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宁培松 龙群 +2 位作者 程婷 胡昭平 陈福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62-76,共15页
报道了鲁西地块西北部晚中生代中—基性岩锆石U-Pb年龄、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样品分别采集自济南、邹平、泰安和章丘4个地区,这些中—基性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Sr含量... 报道了鲁西地块西北部晚中生代中—基性岩锆石U-Pb年龄、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样品分别采集自济南、邹平、泰安和章丘4个地区,这些中—基性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Sr含量高,Y、Yb含量低,具有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章丘和泰安中—基性岩形成年龄为124;128 Ma。4个地区中—基性岩表现出相似的、相对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其二阶段Nd模式年龄集中在1.85 Ga。在Pb同位素组成上,邹平中—基性岩类似于洋脊玄武岩特征,而其他3个地区岩石有明显的类似于古老地壳物质特征,暗示岩浆源自受过华北陆块古老的地壳物质改造的富集地幔源区。这些岩石可能是在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华北陆块俯冲作用过程中,古老的华北地壳物质重新循环进入地幔,产生富集型熔/流体交代上覆的华北岩石圈地幔,富集型地幔橄榄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鲁西地块晚中生代中—基性岩侵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晚中生代 中-基性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鲁西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昌早白垩世橄榄玄粗岩(shoshonite)成因的元素及Sr-O-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2
17
作者 章邦桐 吴俊奇 +1 位作者 凌洪飞 陈培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86-997,共12页
根据赣南会昌地区中基性火山岩高碱、富钾、低钛、贫铁,岩石中斜长石斑晶具钾长石环边,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以及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确切厘定会昌地区的中-基性火山岩为橄榄玄粗岩-安粗岩组合... 根据赣南会昌地区中基性火山岩高碱、富钾、低钛、贫铁,岩石中斜长石斑晶具钾长石环边,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以及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确切厘定会昌地区的中-基性火山岩为橄榄玄粗岩-安粗岩组合,属典型的大陆板内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对会昌橄榄玄粗岩进行了Rb-Sr同位素定年研究,确定其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07.3±2.3Ma。会昌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Sr-O-Nd-Pb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为:偏高的ISr(0.7098~0.7115);较低的δ18O值(5.3‰~7.0‰);中等的εNd(t)(-0.61^-3.60);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i=17.32~18.29,(207Pb/204Pb)i=15.34~15.65,(208Pb/204Pb)i=37.51~38.60)。会昌橄榄玄粗岩的Δ7/4Pb值为-7.8^+16.8(平均值为+5.42),Δ8/4Pb值为27.3~97.3(平均值为68.04),ΔSr值为96.2~114.1(平均值为104.3),这表明存在典型的Dupal同位素异常。根据Sr-O,Sr-Nd,Sr-Pb,Nd-Pb,Pb-Pb同位素相关特征,判明会昌橄榄玄粗岩是由亏损地幔端元(DM)和岩石圈富集地幔端元(EM)在源区混合形成的。按Sr-Nd双变量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源区物质中亏损地幔端元和富集地幔端元所占份额各占50%左右。会昌早白垩世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带的形成反映了华南板块内部在燕山晚期发生的一起重要的伸展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玄粗岩 sr O nd pb同位素 岩石圈富集地幔端元EM Dupal同位素异常 赣南会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圈地幔富集的证据 被引量:18
18
作者 任康绪 阎国翰 +3 位作者 蔡剑辉 牟保磊 李凤棠 储著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33-2944,共12页
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中及附近,为一套高碱高钾的基性-中性岩,以正长岩类为主。本文通过开展系统的 Nd、Sr、Pb 同位素研究,发现所有岩体岩石均以高负ε_(Nd)(t)为特征,ε_(Nd)(t)=... 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中及附近,为一套高碱高钾的基性-中性岩,以正长岩类为主。本文通过开展系统的 Nd、Sr、Pb 同位素研究,发现所有岩体岩石均以高负ε_(Nd)(t)为特征,ε_(Nd)(t)=-3.4~-7.5,平均值为~4.8,这与研究区古-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石的 Nd 同位素特征(ε_(Nd)(t)=-4~-8) 一致,与燕辽裂堑系发育的偏碱性火山岩 Nd 同位素特征(ε_(Nd)(t)=-4.3~-8.9)也比较相似,表明它们的物质来源相似,都与富集地幔有关。Sr 同位素初始比值(^(87)St/^(86)Sr)_i比较低,主要变化在0.7028~0.7053之间,平均值为0.7041。钾长石铅同位素组成普遍较低,^(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比值变化范围(梁屯-矿洞沟岩体除外)分别为14.500~15.70l、14.887~15.150和34.178~36.537,平均值分别为14.968、14.984和35.057。在ε_(Nd)(t)-ε_(Sr)(t)图解上,所有岩体的投影点均在地幔演化趋势线附近,比较接近 EMI 型富集地幔端员,暗示它们的物质来源与 EMI 型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 Pb 同位素模式图也说明这些岩体物质来源与地幔和下地壳有关。通过两端员混合模拟,揭示了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少量的下地壳物质混染,平均约14%左右。从2.5Ga 左右开始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亏损程度逐渐变小,在2.2Ga 左右局部呈现富集性特征,1.85Ga时整个岩石圈地幔已经完全转变为富集性,之后富集程度越来越高。推测早期俯冲携带的壳源物质以及后期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可能是岩石圈地幔逐渐转变为富集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中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 富碱侵入岩带 nd sr pb同位素 富集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源区:主元素、痕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8
19
作者 侯增谦 卢记仁 林盛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0-219,共20页
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ECFB)的西南部以丽江、大理和攀枝花三角区为中心的苦橄岩分布区,面积约5×10 4 km2 ,为峨眉地幔柱的轴部区。Sr、Nd、Pb同位素和痕量元素研究表明,大部分火山岩样品落在洋岛火山岩成分范围内,并存在类似FOZO... 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ECFB)的西南部以丽江、大理和攀枝花三角区为中心的苦橄岩分布区,面积约5×10 4 km2 ,为峨眉地幔柱的轴部区。Sr、Nd、Pb同位素和痕量元素研究表明,大部分火山岩样品落在洋岛火山岩成分范围内,并存在类似FOZO、HIMU和EM - 的三个端元。这说明它们是在地幔柱轴部,由地幔岩和榴辉岩(古玄武质洋壳)组成的源区产生的岩浆形成的。岩浆源区再循环玄武质洋壳的存在可能是该区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床形成的根本原因。少部分分布在洋岛火山岩成分范围之外的样品,一部分属于地幔柱岩浆与地壳混染产物,另一部分低Ti岩石可能与岩石圈反应有关。地幔端元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下:FOZO端元以白林山苦橄玄武岩(YB-0 1)为代表,低87Sr/86 Sr(0 .70 36 ) ,高1 43Nd/1 44 Nd(0 .5 12 7) ,中等2 0 6 Pb/2 0 7Pb(18.5 6 93) ;Nb/U =36 .6 7,Th/Nb =0 .0 82 ,L a/Nb=0 .91,Zr/Nb=6 .2 3。HIMU端元以丽江苦橄岩(JL - 2 9)为代表,高2 0 6 Pb/2 0 4 Pb(2 0 .6 4 12 )和2 0 7Pb/2 0 4 Pb(15 .74 89) ,低87Sr/86 Sr(0 .70 4 8)。EM - 端元包括两部分:1以二滩苦橄岩-玄武岩(R- 1、3、5、8)为代表,高87Sr/86 Sr(0 .70 73) ,低1 43Nd/1 44 Nd(0 .5 12 3) ,低2 0 6 Pb/2 0 4 Pb(17.996 8)和2 0 8Pb/2 0 4 Pb(37.94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地幔 榴辉岩 主元素 痕量元素 sr nd pb 同位素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水泉沟正长岩杂岩体成因的REE和Sr、Nd、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6
20
作者 包志伟 赵振华 +1 位作者 张佩华 王一先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6-604,共9页
水泉沟杂岩体位于尚义 赤城断裂的南侧,侵位于太古宙桑干群变质岩中。岩体形成于晚加里东至早海两期。其稀土元素含量为8.543×10^(-6)~211.6×10^(-6),随着岩石的CaO、MgO、FeO、Fe_2O_3含量降低,SiO_2、K_2O、Na_2O含量增大... 水泉沟杂岩体位于尚义 赤城断裂的南侧,侵位于太古宙桑干群变质岩中。岩体形成于晚加里东至早海两期。其稀土元素含量为8.543×10^(-6)~211.6×10^(-6),随着岩石的CaO、MgO、FeO、Fe_2O_3含量降低,SiO_2、K_2O、Na_2O含量增大,稀土含量减小,稀土分布模式由右倾直线型变为近平直的“~”型。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杂岩体落在地幔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在ε_(Nd)-ε-(Sr)图解上处于地幔演化线的下方。杂岩体的钕模式年龄低于围岩桑干群的形成年龄。岩体可能来源干上地幔与下地壳太古宙变质杂岩混熔作用所形成的正长岩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岩 稀土元素 sr、nd、pb同位素 岩石成因 冀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