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甲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5
1
作者 李媛 吴增 +2 位作者 靳晓飞 周晓红 高维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模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甲苷组和溶剂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缺血2 h、...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模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甲苷组和溶剂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黄芪甲苷组于再灌注的同时腹腔注射黄芪甲苷20 mg·kg^(-1),溶剂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剂。根据Zea Longa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的评分,挑选模型成功的大鼠;TTC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区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脑皮质区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体积为零。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各组均有一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损伤,脑梗死体积增加(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黄芪甲苷组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P<0.05),而溶剂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发挥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脑缺血/再灌注 线栓法 大鼠 尼氏染色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20
2
作者 戴炯 文立 +5 位作者 熊文浩 邱永明 李骁雄 万杰清 智玲梅 李善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线栓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4
3
作者 罗勇 董为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Wistar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Wistar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头端处理过的尼龙钓丝,从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结果:大鼠MCA阻断后1.5h,同时出现Horner's征阳性、提尾悬空时梗塞对侧前肢屈曲、内收、自主运动时身体向偏瘫侧划圈的动物,TTC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且相对较稳定,光镜下可见脑缺血后的病理改变。阻断后3h及再灌注3、6h时的病理改变加重,神经病学评分同前。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 插线法 动物模型 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沈斌 Xu Haoliang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782-784,共3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对传统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实验成功率。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对传统制备方法进行改良。改良方法包括:1)激光多普勒流量仪监测脑血流;2)将脑血流严格降低到正常15%以下;3)对侧...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对传统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实验成功率。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对传统制备方法进行改良。改良方法包括:1)激光多普勒流量仪监测脑血流;2)将脑血流严格降低到正常15%以下;3)对侧颈总动脉夹闭;4)选择头端5 mm包被硅橡胶直径0.35 mm的尼龙线作为栓线。结果脑血流监测可准确判断插线是否成功,当栓线插到合适位置时,脑血流迅速下降至30%以下,但很少降到15%以下;对侧颈总动脉夹闭,一般可将脑血流降至正常15%以下。造模成功率88%。结论改良后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制备模型过程中,严密监测脑血流、夹闭左颈总动脉以严格控制脑血流量至正常15%以下,是提高造模成功率的关键。应用头端包被硅橡胶的丝线对血管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线栓法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