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韶音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对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干预短期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55例听力损失患者(年龄18~82岁;传导性听力损失9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5例,混合性听力损失31例;左右耳0.5、1、2、4 kHz四个频率的...目的 比较韶音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对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干预短期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55例听力损失患者(年龄18~82岁;传导性听力损失9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5例,混合性听力损失31例;左右耳0.5、1、2、4 kHz四个频率的骨导纯音听阈均≤60 dB HL)配戴韶音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分别于配戴助听器前和配戴第14±2 d行声场总体听阈、单音节识别率及安静环境语句识别阈测试,比较配戴助听器前后的结果差异。并于配戴第14±2 d使用IOI-HA问卷对助听器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配戴后挂式骨导式助听器后声场四个频率平均听阈(39.3±4.9 dB HL)较配戴前(56.5±8.2 dB HL)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助听前单音节识别率(给声强度:患者助听前双音节言语识别阈减5 dB)为29.8%±11.4%,配戴第14±2 d为72.4%±14.4%,配戴后单音节识别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语句识别阈由配戴前的48.6±9.7 dB HL降至34.3±5.6 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14±2 d时IOI-HA问卷评估总分平均值为29.0±3.8分。结论 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可显著提高传导性、0.5~4 kHz骨导纯音听阈不超过60 dB HL的混合性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普通话口语识图测试(standard Chinese spoken word-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adaptive version,MAPID-A),采用自身对照方式,探讨在不同空间噪声环境中,学龄前儿童单耳或双耳佩戴助听器时的言语识别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目的运用普通话口语识图测试(standard Chinese spoken word-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adaptive version,MAPID-A),采用自身对照方式,探讨在不同空间噪声环境中,学龄前儿童单耳或双耳佩戴助听器时的言语识别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至2018年8月在郑州市某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接受语训的母语为普通话的双侧助听器佩戴的儿童作为受试者23例,应用MAPID-A测试软件中自适应噪声下双音节词语识别测试模块,测试每位受试者在言语频谱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阈(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50%of speech in noise,SNR50)。当目标语音来自正前方,噪声分别来自前方(0°)、右侧(+90°)或左侧(-90°)时,统计分析助听器单、双耳助听器佩戴模式下儿童言语识别表现的差异。结果噪声来自前方时,单、双耳助听器佩戴模式下言语识别阈具有显著差异(M=2.38,P<0.05);噪声来自单耳佩戴助听器的同侧时,增加佩戴对侧助听器可以显著提高言语识别能力(M=4.90,P<0.05;M=5.02,P<0.05)。双耳佩戴助听器时,相比于噪声来自前方(言语和噪声空间混合),在噪声来自任一侧方(言语和噪声空间分离)的情况下,儿童没有获得显著的空间听觉掩蔽释放(spatial release from masking,SRM)(M=0.07,P>0.05;M=-0.72,P>0.05);学龄前听障儿童在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结论相比于单耳助听器佩戴,双耳助听器佩戴可以提高儿童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但是对于空间噪声环境中的听觉能力改善不明显。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效果的满意度,探讨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3例62~89岁老年性聋患者行助听前纯音测听和言语测听,获取平均听阈和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规范化和个性化助听器验配(其中双侧助听35例...目的调查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效果的满意度,探讨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3例62~89岁老年性聋患者行助听前纯音测听和言语测听,获取平均听阈和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规范化和个性化助听器验配(其中双侧助听35例,单侧助听18例),助听至少3个月(3~48个月)后使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OI-HA)进行助听效果满意度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主要因素对助听效果的影响。结果53例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前言语识别率为84.6%±15.1%,助听前后纯音听阈均值分别为60.8±8.7 dB HL和34.8±5.6 dB HL,IOI-HA量表总评分平均为26.2±3.6分,其中双侧干预组平均26.5±4.0分,单侧干预组平均26.0±3.5分;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OI-HA总分与助听后平均听阈呈线性相关(P=0.02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仅助听前最大言语识别率对总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裸耳最大言语识别率是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满意度的主要因子,验配意愿和助听后听力水平对验配效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展开更多
清/浊/静音判决(UVS)是语音压缩、合成以及识别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解决传统判决方法训练过程复杂,导致语音编码效率低的问题,给出一种无训练过程的判决方法。提取基于循环平均幅度差的特征参量,利用判决参数间的相关性,自适应调整阈...清/浊/静音判决(UVS)是语音压缩、合成以及识别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解决传统判决方法训练过程复杂,导致语音编码效率低的问题,给出一种无训练过程的判决方法。提取基于循环平均幅度差的特征参量,利用判决参数间的相关性,自适应调整阈值,实现清/浊/静音判决。该判决方法具有很好的抗噪声干扰能力,有效提高判决的准确率。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化了清/浊/静音判决的计算量,清音误判率降低了10%,浊音误判率保持在4%以内;将该算法应用于低速率语音编码方案MELP(mixed excitation linear prediction)0.6 kbps的清浊音判决中,解码后的合成语音质量优于原始MELP编码方案,PESQ分数提高0.3,具有较好的可懂度和自然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比较韶音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对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干预短期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55例听力损失患者(年龄18~82岁;传导性听力损失9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5例,混合性听力损失31例;左右耳0.5、1、2、4 kHz四个频率的骨导纯音听阈均≤60 dB HL)配戴韶音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分别于配戴助听器前和配戴第14±2 d行声场总体听阈、单音节识别率及安静环境语句识别阈测试,比较配戴助听器前后的结果差异。并于配戴第14±2 d使用IOI-HA问卷对助听器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配戴后挂式骨导式助听器后声场四个频率平均听阈(39.3±4.9 dB HL)较配戴前(56.5±8.2 dB HL)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助听前单音节识别率(给声强度:患者助听前双音节言语识别阈减5 dB)为29.8%±11.4%,配戴第14±2 d为72.4%±14.4%,配戴后单音节识别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语句识别阈由配戴前的48.6±9.7 dB HL降至34.3±5.6 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14±2 d时IOI-HA问卷评估总分平均值为29.0±3.8分。结论 后挂式骨导助听器可显著提高传导性、0.5~4 kHz骨导纯音听阈不超过60 dB HL的混合性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
文摘目的运用普通话口语识图测试(standard Chinese spoken word-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adaptive version,MAPID-A),采用自身对照方式,探讨在不同空间噪声环境中,学龄前儿童单耳或双耳佩戴助听器时的言语识别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至2018年8月在郑州市某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接受语训的母语为普通话的双侧助听器佩戴的儿童作为受试者23例,应用MAPID-A测试软件中自适应噪声下双音节词语识别测试模块,测试每位受试者在言语频谱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阈(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50%of speech in noise,SNR50)。当目标语音来自正前方,噪声分别来自前方(0°)、右侧(+90°)或左侧(-90°)时,统计分析助听器单、双耳助听器佩戴模式下儿童言语识别表现的差异。结果噪声来自前方时,单、双耳助听器佩戴模式下言语识别阈具有显著差异(M=2.38,P<0.05);噪声来自单耳佩戴助听器的同侧时,增加佩戴对侧助听器可以显著提高言语识别能力(M=4.90,P<0.05;M=5.02,P<0.05)。双耳佩戴助听器时,相比于噪声来自前方(言语和噪声空间混合),在噪声来自任一侧方(言语和噪声空间分离)的情况下,儿童没有获得显著的空间听觉掩蔽释放(spatial release from masking,SRM)(M=0.07,P>0.05;M=-0.72,P>0.05);学龄前听障儿童在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结论相比于单耳助听器佩戴,双耳助听器佩戴可以提高儿童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但是对于空间噪声环境中的听觉能力改善不明显。
文摘目的调查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效果的满意度,探讨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3例62~89岁老年性聋患者行助听前纯音测听和言语测听,获取平均听阈和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规范化和个性化助听器验配(其中双侧助听35例,单侧助听18例),助听至少3个月(3~48个月)后使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OI-HA)进行助听效果满意度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主要因素对助听效果的影响。结果53例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前言语识别率为84.6%±15.1%,助听前后纯音听阈均值分别为60.8±8.7 dB HL和34.8±5.6 dB HL,IOI-HA量表总评分平均为26.2±3.6分,其中双侧干预组平均26.5±4.0分,单侧干预组平均26.0±3.5分;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OI-HA总分与助听后平均听阈呈线性相关(P=0.02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仅助听前最大言语识别率对总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裸耳最大言语识别率是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满意度的主要因子,验配意愿和助听后听力水平对验配效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文摘清/浊/静音判决(UVS)是语音压缩、合成以及识别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解决传统判决方法训练过程复杂,导致语音编码效率低的问题,给出一种无训练过程的判决方法。提取基于循环平均幅度差的特征参量,利用判决参数间的相关性,自适应调整阈值,实现清/浊/静音判决。该判决方法具有很好的抗噪声干扰能力,有效提高判决的准确率。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化了清/浊/静音判决的计算量,清音误判率降低了10%,浊音误判率保持在4%以内;将该算法应用于低速率语音编码方案MELP(mixed excitation linear prediction)0.6 kbps的清浊音判决中,解码后的合成语音质量优于原始MELP编码方案,PESQ分数提高0.3,具有较好的可懂度和自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