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iver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inned forests 被引量:1
1
作者 Zichun Wang Yaoxiang Li +4 位作者 Guangyu Wang Zheyu Zhang Ya Chen Xiaoli Liu Rundong Pe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Background:As is widely known,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orest areas were managed to preserve and enhance the health of forest ecosystems.However,previous research on forest management has often overlooked the importanc... Background:As is widely known,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orest areas were managed to preserve and enhance the health of forest ecosystems.However,previous research on forest management has often overlooked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e-based.Aims:Our objectives were to define the direction of structure-based forest management.Subsequently,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est structure and the regeneration,growth,and mortality of trees under different thinning treatments.Ultimately,the drivers of forest structural change were explored.Methods:On the basis of 92 sites selected from northeastern China,with different recovery time (from 1 to 15years) and different thinning intensities (0–59.9%) since the last thinning.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identified relationships among factors determining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actors behind the changes in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after thinning.Results:Light thinning (0–20%trees removed) promoted forest regeneration,and heavy thinning (over 35% of trees removed) facilitated forest growth.However,only moderate thinning (20%–35%trees removed) created a reasonable spatial structure.While dead trees were clustered,and they were hardly affected by thinning intensity.Additionally,thinning intensity,recovery time,and altitude indirectly improv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forest by influencing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canopy area.Conclusion:Creating larger DBH and canopy area through thinning will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forest structures,which cultivates healthy and stable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NING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dynamic changes Growth factor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兼顾仿真效率和精度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2
作者 王伟 雷晓燕 +1 位作者 罗锟 陈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共11页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中引入轮轨准弹性修正的、更为精细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并将迹线法融入到交叉迭代中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同步进行轮轨接触点搜索与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求解,提高了模型分析精度和数值计算效率;然后,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相关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模型的四类简化形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集中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无法真实反映两侧扣件对钢轨侧滚振动的协同约束作用,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采用分离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更为合理;轨道结构底座板参振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显著,在模型中应给予考虑;底座板超出轨道板的部分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轨道子系统模型A能兼顾仿真效率和计算精度,适合用作车辆-三层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振动精细化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 高速铁路 交叉迭代 准弹性修正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影响及门槛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3
作者 鲁帆 汪应宏 +1 位作者 彭山桂 陈振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旅游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ULGUE)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及非线性效应,以期为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高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EBM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长... 研究目的:探究旅游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ULGUE)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及非线性效应,以期为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高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EBM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现收敛态势,并向“多点开花群聚状”均衡演变;ULGUE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旅游发展对本地ULGUE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ULGUE的演化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3)旅游发展对ULGUE具有非线性影响效应。旅游发展具有单门槛效应,旅游依赖度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双门槛效应。(4)异质性分析表明,小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对本地ULGUE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强烈;高专业化旅游城市在短期内表现出独特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作用方向与全样本及其他类型城市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基于自身旅游资源禀赋,推动旅游业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以实现长江经济带ULGUE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旅游发展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门槛效应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开采沉陷盆地动态三维建模研究
4
作者 魏彦恒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2期75-79,共5页
随着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超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持续创新发展,但高强度特厚煤层“大空间-强采动”的开采特点给矿区地表移动监测和灾害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 随着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超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持续创新发展,但高强度特厚煤层“大空间-强采动”的开采特点给矿区地表移动监测和灾害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时位移监测、无人机航测和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等监测技术已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得到应用,使获得高精度、高频率、全区域和多类别的监测数据成为现实,使得建立矿区开采沉陷盆地动态三维模型成为可能。在矿区开采沉陷规律、典型空间插值方法原理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移观测、 GNSS自动监测和无人机航测等技术的特点,结合矿区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和水文资料,提出了适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盆地动态三维建模的空间插值解决方案,并采用研究成果进行龙华煤矿20202工作面的开采沉陷盆地动态三维建模并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地表观测线动态建模的平面精度优于0.1 m、高程精度优于0.05 m;开采沉陷区动态三维建模的平面精度优于1 m、高程精度优于0.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府矿区 空间插值 开采沉陷盆地 动态三维模型 克里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空间动态影响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邹洋 徐靖文 姜沐汐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72,共10页
基于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从增收和改善收入分配的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短期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无论短期还是... 基于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从增收和改善收入分配的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短期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相较于拓宽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加深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能同时达到增收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目的,更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 空间动态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钉扎高速磁浮车-轨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6
作者 邓自刚 王珊 +3 位作者 徐焱 李海涛 周徐呈 张卫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8,共13页
为探究超导钉扎磁浮车辆高速运行动态特性,建立车-轨耦合空间模型,开展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磁轨关系数学模型;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车辆模型,引入截短梁描述建立永磁轨道模型;以磁轨关系为纽带获得超导钉扎磁浮车... 为探究超导钉扎磁浮车辆高速运行动态特性,建立车-轨耦合空间模型,开展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磁轨关系数学模型;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车辆模型,引入截短梁描述建立永磁轨道模型;以磁轨关系为纽带获得超导钉扎磁浮车-轨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轨道振动、电机法向力和轨道不平顺等对超导钉扎磁浮车辆-轨道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浮车辆系统的振动受轨道不平顺和车速的影响较大,受轨道振动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速度为620 km/h时,车体、悬浮架的最大振动加速度分别保持在0.5、8 m/s^(2)以下,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建立的模型可为超导钉扎磁浮交通线路设计与参数优化等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钉扎磁浮 高速磁浮 车-轨空间耦合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多部门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影响要素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7
作者 刘超 张洪博 黄雨嫣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从碳排放总量及工业、民用、交通、电力四部门排放量出发,可视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构建模型分析其影响要素,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提出响应策略。首先,对1990—2021年长三角碳排放进行时空数据可视化;其次,通过空间自... 从碳排放总量及工业、民用、交通、电力四部门排放量出发,可视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构建模型分析其影响要素,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提出响应策略。首先,对1990—2021年长三角碳排放进行时空数据可视化;其次,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协同性;再次,考虑国土空间规划分区,采用改进STIRPAT模型遴选出社会经济、建成环境方面对总量、地均碳排放的显著影响因子及其弹性系数;最后,提出针对长三角地区碳减排的空间规划策略。结果表明,碳排放以区域性中心城区为聚集,城市化水平、人口要素、人均财富等要素会促进区域碳排放。基于此,提出碳排放分区划定、低碳产业引导、用地分类与格局优化等空间响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时空特征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流发展水平影响的时空效应
8
作者 江雨燕 张泽康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26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测算各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普通面板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劳动力成本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极化发展逐步转... 以长三角城市群26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测算各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普通面板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劳动力成本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极化发展逐步转为均衡扩散发展;城市间物流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劳动力成本对本地物流发展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邻地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发展水平低的城市更易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应从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支持政策及劳动力成本增速等方面助力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物流发展水平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非局部感染和周期治疗的HIV感染模型的时空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鹏 何泽荣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26,共18页
该文建立了一类非自治反应扩散HIV细胞模型来研究周期治疗、非局部感染对HIV感染时空动力学的影响.具体地,首先推导出模型基本再生数R0,其由下一代再生算子R的谱半径所定义.然后对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无感染平衡态的全局... 该文建立了一类非自治反应扩散HIV细胞模型来研究周期治疗、非局部感染对HIV感染时空动力学的影响.具体地,首先推导出模型基本再生数R0,其由下一代再生算子R的谱半径所定义.然后对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无感染平衡态的全局稳定性、HIV感染的一致持久性以及周期正平衡态的存在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并分析了相关重要因素对HIV感染进程的影响,为HIV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反应扩散模型 空间异质 非局部感染 周期抗病毒治疗 阈值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四水四定”调控模型构建 被引量:9
10
作者 魏豪杉 王红瑞 +3 位作者 郏鹏鑫 周利超 李永坤 刘昌明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实现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空间均衡与动态调控,创建了一套完整严谨、可动态调控的“四水四定”模型体系。通过模糊信息粒化窗口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域未来总用水量,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的自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 为实现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空间均衡与动态调控,创建了一套完整严谨、可动态调控的“四水四定”模型体系。通过模糊信息粒化窗口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域未来总用水量,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的自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域未来分用水量,并对两类数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构建了复杂回归函数对各类用水指标进行情景预测,经统计检验后将其作为当前用水模式下未来用水指标;构建了“四水四定”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和水资源空间均衡模型,基于未来总用水量、未来各分用水量、未来用水指标,选用水资源负载系数、用水效益和水土资源匹配系数3个指标,结合基尼系数量化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分析当前用水模式下未来水资源均衡度;构建了最优化模型,以最小化基尼系数为目标函数调整未来用水模式,实现水资源动态调控。所创建的模型体系可以实现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空间均衡与动态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水资源空间均衡 水资源动态调控 时间序列相似性 支持向量机模型 模糊信息粒化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琼琪 王康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3,共9页
科技企业孵化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关键抓手。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 科技企业孵化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关键抓手。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聚集经济效应和平台经济效应是关键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孵化网络、虚拟孵化体系及孵化器集群与辐射推动跨区域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区域间技术溢出。研究从空间溢出视角切入,完善了科技企业孵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为后续构建更加完备的全国孵化体系、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企业孵化 区域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央行制度下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传导路径及影响效应——基于动态SAR模型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分行青年课题组 潘宇 《浙江金融》 2024年第2期3-16,共14页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是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必然要求。本文依托2006~2021年浙江省11个地市空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SAR模型,从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赤字三个维度实证分析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空间效应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从空间效应看...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是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必然要求。本文依托2006~2021年浙江省11个地市空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SAR模型,从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赤字三个维度实证分析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空间效应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从空间效应看,绿色金融不仅可促进本地碳中和进程,还可推动邻近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且绿色金融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从传导路径看,绿色金融可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善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碳赤字水平,并通过增加陆地碳汇提高碳吸收水平。据此,提出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央行制度 绿色金融 碳中和 动态S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朱柯馨 赵华伟 夏志青 《浙江金融》 2024年第3期20-35,共16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要提供高质量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产业空间集聚是我国金融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我国30个省份(剔除西藏、港澳台地区)2008~2020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要提供高质量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产业空间集聚是我国金融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我国30个省份(剔除西藏、港澳台地区)2008~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集聚二者空间分布演进过程,探析不同地区、不同金融集聚程度、不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的影响差异性,以及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空间溢出效应,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动态空间滞后模型 四段式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异质空间扩散的梅毒模型的阈值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14
作者 吴鹏 方诚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2-1367,共16页
为了研究个体扩散和空间异质环境对梅毒传播的影响,该文构建了一类具异质空间反应扩散梅毒动力学模型.首先,研究了模型的适定性问题,包括解的全局存在性、系统的耗散性和解半流吸引子存在性;其次利用下一代再生算子定义推导出模型的基... 为了研究个体扩散和空间异质环境对梅毒传播的影响,该文构建了一类具异质空间反应扩散梅毒动力学模型.首先,研究了模型的适定性问题,包括解的全局存在性、系统的耗散性和解半流吸引子存在性;其次利用下一代再生算子定义推导出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_0的泛函表达式;再次,讨论了系统解关于阈值-R_0的动力学行为,具体地,当R_0> 1时,无病平衡态是全局稳定的,当R_0> 1时,系统是一致持久的.在特殊情形下,还证明了系统常数正平衡点的存在唯一性和全局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并分析了空间因素对梅毒传播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1)加强对隐性梅毒感染者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2)忽略空间异质性将会低估梅毒的流行趋势.另外,个体扩散率对梅毒传播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反应扩散模型 空间异质 基本再生数 阈值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强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15
作者 吕明洋 韩鸿沛 +1 位作者 杨焕 高俊雅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9期99-102,共4页
研究农田碳源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1年我国31省份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田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09年农田碳排放强度呈增... 研究农田碳源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1年我国31省份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田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09年农田碳排放强度呈增长态势,2009-2021年呈下降趋势;②在空间上农田碳排放强度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③在碳源因素分解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机械化水平提高可抑制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碳排放强度 时空动态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资源承载评价的灌区水土资源时空优化配置研究
16
作者 李虎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5期143-149,共7页
以贵州省某典型灌区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等,建立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验证分析显示,灌区1996、2004、2012和2020年的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分别为轻度、逼近、逼近和平稳。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对灌区水... 以贵州省某典型灌区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等,建立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验证分析显示,灌区1996、2004、2012和2020年的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分别为轻度、逼近、逼近和平稳。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对灌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灌区的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在空间中为积极性变化,但变化速度减缓,严峻以及轻度承载面积在空间分布中逐渐向盐碱化等趋势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水土资源时空优化配置 系统动力学 多级模糊理论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空间结构模型及相关动力灾害控制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文志杰 景所林 +10 位作者 宋振骐 蒋宇静 汤建泉 赵仁乐 肖庆华 张同俊 王洪涛 赵洪宝 孙国权 张桐桐 孔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1,共10页
基于社会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现阶段煤矿灾害事故多发,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为了有效控制预防煤矿动力灾害事故,提出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探讨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中应力分布和结构发育的力学特... 基于社会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现阶段煤矿灾害事故多发,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为了有效控制预防煤矿动力灾害事故,提出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探讨了采场空间结构模型中应力分布和结构发育的力学特征,以及采动时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化规律和矿压显现特征;以采场空间结构模型和采动应力孕育力学特征为基础,提出了采场顶板、巷道顶板控制、冲击地压、顶板水害,以及地表沉陷等煤矿灾害事故致灾条件及其控制措施,构建了相关采场灾害控制结构力学模型。建立的采场空间模型解释了"裂断拱"和"应力拱"结构演化规律以及采动应力与覆岩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性;指出了导水裂隙带高度与"裂断拱"高度范围基本一致,是顶板水害治理依据;建立了基于"应力拱"拱外岩梁下沉预测地表沉陷的方法;提出了对直接顶采取"给定载荷"控制方式,对基本顶采取"给定变形"和"限定变形"控制方式的支护方案;预测了冲击地压可能发生位置并提出了控制措施;提出了透水判据和不发生透水事故的合理工作面长度和开切眼位置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以开采工作面长度和覆岩裂断步距相关性为核心的采动沉陷模型,从力学的角度解释并计算分析了地表沉陷范围。实践证明,正确建立决策模型是实现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的基础,模型的建设有效实现了煤矿灾害事故控制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可为煤矿灾害事故的有效预测和科学控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空间结构 动力灾害 决策模型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健旋 程中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静态空间模型 动态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0年间安徽省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8-596,共9页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1980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未来30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1980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未来30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80年的461.09 t/(km^2×a)减少为2010年的245.26 t/(km^2×a);相应的侵蚀总量由6 199.92万t/a减少为3 297.84万t/a。全省微度侵蚀面积增加了8 188.65 km^2;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1 576.93 km^2。2)安徽省3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3)1980—2010年全省土壤侵蚀等级减弱面积达11 762.83 km^2,侵蚀等级加剧面积仅811.21 km2。土壤侵蚀空间变化主要分布在200~500 m和15°~25°区域。土壤侵蚀等级转化逐级进行,主要以向侵蚀程度较弱等级转化为主,仅有少量微度侵蚀向侵蚀强度较强等级转化。4)根据马尔柯夫方法预测,未来3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土壤侵蚀 马尔柯夫模型 动态演变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多尺度驱动力耦合模型构建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俊三 袁磊 张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6,共10页
研究目的: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动态、定量表征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驱动力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 研究目的: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动态、定量表征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驱动力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成耦合模型总体框架,并对该耦合模型进行实现与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该耦合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155%,相对误差分布在[-3.91%,4.98%]区间内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90.3%,基本达到了对三级实证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多尺度驱动机理时域行为的再现与模拟。研究结论:耦合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较为可靠,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数量结构在不同尺度间的配置与协调提供有效的预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变化驱动力 空间多尺度 系统动力学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