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2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三生宜居性测度与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泰来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蕾 陈媛媛 +6 位作者 翟雅琳 李泽玉 贾佳 张心语 张泽雨 周霁涵 姚允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2-493,共12页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目标与模拟的三生空间宜居性整治框架。结果表明:泰来县综合宜居性平均得分为71.25,空间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宜居区域聚集在西南部中心城区,中宜居空间连续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内,低宜居空间则呈现出明显的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泰来县三生宜居性中度协调及优质协调区域占比为59.6%,全域三生宜居性协同一般,空间分布和综合宜居性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东部三生冲突强度显著高于西部。进一步设置生产宜居优先、生态宜居优先、生活宜居优先以及三生协调宜居4种情景,结果显示4种情景下均是生活空间增量最多,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因情景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表明,高质量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是提升区域宜居性的关键因素,而三者之间的高效融合与协调是促进多功能协调宜居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 宜居性 耦合协调 多情景模拟 空间宜居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裂隙诱发机制及三维空间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冰 邢景超 +1 位作者 孙维吉 房胜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覆岩裂隙诱发机制,推演了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完毕,总计来压7次,垮落带、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39、71 m。与该工作面现场结果一致,与理论计算数值吻合,符合该矿实际情况。处于垮落带高度内低位近场覆岩呈“对扇形”竖向破断,以“走向悬臂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纵向破断裂隙大量发育,横向水平剪切交错裂隙伴生。覆岩自下而上逐渐破断,处于裂隙带高度内高位远场覆岩呈横向破断,以“走向砌体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横向水平张拉离层大量发育。采空区边界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采空区中部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马鞍型。覆岩破断来压后采空区中部持续承载受压,两侧岩层遭剪切破坏形成剪切下凹区与承载下凹区,区域范围随不同层位覆岩弯曲破断而扩大。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由椭圆抛物带演变为两端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最终呈现为两端及顶部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相似模拟试验 采动三带 裂隙演化 失稳破断 三维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的耦合及流域水文模拟
3
作者 王倩 丹利 邓慧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耦合(SSiB4/GTOP)。通过耦合模型在f空间非均匀条件下进行实际流域的水文模拟,分析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土壤湿度、蒸散发、地表径流、基流和总径流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k0和R的空间变化并不改变经典TOPMODEL原有关系式,只要定义新的地形指数,k0和R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空间均匀的TOPMODEL并无区别;(2) f空间变化条件下由于局地的地下水埋深还与局地的f值有关,地形指数相同的区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这一结论不再成立;(3)与f空间均匀的模拟结果相比较,f随海拔高度h i增加而线性减小使模拟的流域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和流域蒸散减小但使基流和总径流增加;(4) 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水文模拟结果有影响,但其影响明显小于流域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性 扩展的TOPMODEL推导 耦合模型SSiB4/GTOP 流域水文模拟 f空间非均匀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风险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及权衡分析
4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1 位作者 苏越 王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演化趋势,并权衡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为主要转出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南部高、北部较高、中部低的态势,草地、水域等用地类型交错区域为风险易发区,风险聚集性不断减弱,高、低风险区面积均缩小。(2)除建设用地外,研究区地类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及风险指数的影响,城市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林地、水域面积提升,协调发展情景下经济生态用地需求得到满足。(3)城市发展情景下各城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显著下降,高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水域林地地类风险降低明显,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小;协调发展情景下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最小,适合未来发展模式。该研究基于风险评价及预测结果,为山区生态安全治理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皖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风险时空分布与演变特性研究
5
作者 张文会 张攀 石路仡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28,共10页
为研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安全,提出用场表征行车风险的方法,建立了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场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实验平台搭建不同事故场景实验获取数据样本,基于风险场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风险场场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 为研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安全,提出用场表征行车风险的方法,建立了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场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实验平台搭建不同事故场景实验获取数据样本,基于风险场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风险场场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分布与演变特性。结果表明:构建的风险场模型能够对高速公路事故路段多交通要素产生的风险可视化,可以有效评估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事故区域占用双车道的场景比占用单车道的场景的速度分布曲线波动更大、制动持续时间更长、减速度更高;换道避障行为相较于不换道避障行为的行车风险波动性更大,危险程度更高。研究成果可为事故路段行车风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速公路 行车风险场 时空演变 驾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麒玉 荀磊 +3 位作者 崔哲思 周瑞鸿 陈大颉 刘刚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7,共15页
三维地质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理论、科学可视化、数理统计等前沿技术方法,对地质现象及过程进行三维数字化描述、表征和重建的技术。其目的是为地球科学家及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集科学研究、辅助设计和决策支持为一... 三维地质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理论、科学可视化、数理统计等前沿技术方法,对地质现象及过程进行三维数字化描述、表征和重建的技术。其目的是为地球科学家及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集科学研究、辅助设计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可视化平台,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利用隐藏在地质现象和过程背后的本质涵义和规律。基于野外地质数据构建研究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已经成为涉及基础地质调查、自然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等地质研究及调查工作的必备任务。深入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对象、数据源、空间数据模型,以及3个不同视角理解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全面总结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新进展。提供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产预测、地质灾害预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油气藏储层表征等领域的实践案例。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给出了三维地质建模及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空间数据模型 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 显式建模与隐式建模 地质统计模拟 智能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格局演化分析及多情景时空推演模拟——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例
7
作者 许云飞 李亚洲 +1 位作者 陈曦 刘国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在当前开放经济、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推动力的背景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特征,需探索如何利用全要素的时空数据进行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精准模拟。基于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剖析广州... 在当前开放经济、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推动力的背景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特征,需探索如何利用全要素的时空数据进行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精准模拟。基于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剖析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结合湾区空间重塑、“人-产-地”新趋势,识别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利用时空和轨迹数据将其数字化;并搭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时空模型,通过多情景模拟方法仿真推演城市空间结构与新型场景,支持广州明确“两江东进、两洋南拓、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多情景预测 仿真推演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疏散视角下高校教学楼人群分布差异性影响
8
作者 张晓涛 刘云璐 +2 位作者 贾胜辉 陆愈实 陆凯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0-1910,共11页
为了探索人群空间分布对高校教学楼疏散效率的影响,以高校教学楼为研究背景,基于计算机仿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人群在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空间分布差异性对疏散效率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在竖直方向上,1层人群数量比例对整体疏散效... 为了探索人群空间分布对高校教学楼疏散效率的影响,以高校教学楼为研究背景,基于计算机仿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人群在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空间分布差异性对疏散效率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在竖直方向上,1层人群数量比例对整体疏散效率影响程度较大,但2层以上人群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对疏散效率影响却并不显著;人群期望速度会影响疏散效率,但不会改变竖直空间分布对疏散效率的影响规律;在水平方向上,人群水平分布会显著影响疏散出口使用的均衡性,继而影响疏散效率。为了合理规划人群空间分布,推导了人群水平分布的优化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并验证了人群预先优化分布后再基于最短路径疏散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高校教学楼的人群疏散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高校教学楼 人群疏散 空间分布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尺度、混交度和胸径优势度的杉木混交林空间结构优化
9
作者 陈超 赵吟吟 +5 位作者 俞家聪 李雪建 方庆 张晔华 宋美萱 杜华强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林场的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胸径优势度(U)和混交度(M)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起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林场的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胸径优势度(U)和混交度(M)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起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求解,获得最优采伐方案;对比分析模拟择伐前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及其二元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模拟择伐,林分角尺度提高了2.34%,胸径优势度下降了0.82%,树种混交度提高了11.36%,目标函数值增大了12.42%,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经过择伐,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更加趋向于合理。由此可见,基于角尺度、混角度和胸径优势度所构建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体系能够有效改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制定后续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择伐 优化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 二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黄前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
10
作者 魏文杰 李文龙 +3 位作者 李子轩 高睿瑜 张荣华 张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3,共11页
为探究山东省黄前流域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阐明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室内试验,采用EPIC模型与径流小区观测资料进行土壤可蚀性因子K修正,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法进行K空间预测与制图及精度验证,并对比简单克里... 为探究山东省黄前流域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阐明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室内试验,采用EPIC模型与径流小区观测资料进行土壤可蚀性因子K修正,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法进行K空间预测与制图及精度验证,并对比简单克里金法插值结果,明确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空间叠加进一步探讨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因子对K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前流域45个样地的K介于0.011 2~0.045 6 t·hm^(2)·h/(MJ·hm^(2)·mm)之间,平均值为0.033 4 t·hm^(2)·h/(MJ·hm^(2)·mm),为中可蚀性等级,泥砂质潮棕壤、典型红黏土相对较高,但典型红黏土、麻砂质酸性粗骨土内部大小差异性更为明显。2)黄前流域序贯高斯模拟200次的K介于0.029 3~0.043 6 t·hm^(2)·h/(MJ·hm^(2)·mm)之间,均值0.036 7 t·hm^(2)·h/(MJ·hm^(2)·mm),较好地解决简单克里金法的“平滑效应”,保留K值数据特征;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简单克里金法,精度优于简单克里金法;在空间上呈现流域北部和西南部低、中部和东南部高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中可蚀性土壤等级为主。3)黄前流域K受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为明显,随海拔升高K呈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K表现出果园>其他林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特征和水土流失预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序贯高斯模拟 简单克里金法 空间制图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李家沟锂辉石矿床Ⅰ号脉成因——来自稀有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原位结晶模拟的证据
11
作者 罗小龙 席世强 +8 位作者 谭华 费光春 蔡云华 李佑国 袁彦伟 刘榆 李云强 马志平 赵恒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64,共16页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和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进行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Ⅰ号脉稀有元素以Li为主,共伴生有Be、Rb、Nb、Ta、Sn等元素,与甲基卡X03号脉稀有元素特征相似。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自上而下所体现出来的矿化分带规律是上部Li元素、中部Be元素、下部Nb和Rb元素相对富集,而甲基卡X03号脉Nb、Rb元素在矿体上部相对富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表明李家沟Ⅰ号脉并不是由形成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体的一套岩浆系统结晶分异形成的,李家沟锂辉石矿床伟晶岩的形成机制可能是:首先变质沉积岩经历低程度部分熔融生成相对富Li的熔体,之后熔体通过结晶分异进一步富集形成Li饱和熔体,最终结晶形成锂辉石伟晶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矿床 Ⅰ号脉 稀有元素 空间分布特征 原位结晶模拟 李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12
作者 黄贤凤 苏维词 +1 位作者 勾容 权小丫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4,共10页
[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 [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未来预设情景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1)研究区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轻度、中度、重度脆弱区合计占75%左右,微度和极度脆弱区合计只占约25%。(2) 20年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下降,高强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向较低等级转化,前10 a生态脆弱性略有上升,而后10 a生态脆弱性明显降低,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的趋势。(3)从FAST圈层(核心区、中间区、边远区)动态变化看,核心区的生态得到较好的改善,恶化区面积占比由前10 a的19.57%降至7.12%,而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的面积在上升,由前10 a的79.88%增至92.50%;中间区和边远区变化趋于稳定,中间区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面积占比由68.36%增至87.10%,而边远区稳定区占比由40.78%增至59.50%,但边远区局部存有恶化风险。(4)基于生态优先保护和乡村振兴需求两种情景模拟,2030年FAST宁静区的生态脆弱性整体指数分别下降5.91%和2.22%,前者生态保护效果较优,但后者更好地兼顾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建议推荐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论]研究时段内,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整体降低,核心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中间区、边远区后10 a相比前10 a整体生态在缓慢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情景模拟 FAST宁静区 圈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入空间可转移性的社区共享充电桩总负荷预测
13
作者 杜漾腾 辛洁晴 +1 位作者 王简 王承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42,54,共11页
针对社区车辆易因邻近站点拥挤而转移充电站点的现象,提出一种计入空间转移性的社区共享充电桩总负荷预测方法。首先采用混合高斯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分析电动汽车时空分布概率;然后基于排队模型分析车辆在站点的等待时间,构建计入路长、... 针对社区车辆易因邻近站点拥挤而转移充电站点的现象,提出一种计入空间转移性的社区共享充电桩总负荷预测方法。首先采用混合高斯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分析电动汽车时空分布概率;然后基于排队模型分析车辆在站点的等待时间,构建计入路长、路况的转移路径优选法,确定车辆在空间转移中的用时和电耗,用Logistic函数描述考虑转移时间成本影响的车辆转移概率,据此对充电时间和充电量实施修正,得到社区共享充电桩总负荷预测结果。针对我国某实际社区实施案例进行分析,并与传统预测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预测结果在峰值大小和发生时间上都与实际情况更相符,提高了社区共享充电桩负荷预测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社区共享充电桩 空间转移概率 充电负荷预测 蒙特卡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步行仿真模拟下的生活圈居住区空间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车冠琼 兰旭 王倚天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生活圈依据步行活动时间和距离划定,分析居民步行活动与生活圈空间环境的互动机制,成为营造人本化生活圈的重要视角。构建了居民步行活动仿真模型,以天津市华苑生活圈为例模拟通勤、购物、休闲三类步行活动,在分析各类步行活动影响机制... 生活圈依据步行活动时间和距离划定,分析居民步行活动与生活圈空间环境的互动机制,成为营造人本化生活圈的重要视角。构建了居民步行活动仿真模型,以天津市华苑生活圈为例模拟通勤、购物、休闲三类步行活动,在分析各类步行活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圈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发现:①模型能够较准确反映实际步行活动情况;②可达性、居住密度对各类步行活动均具有正向吸引;③各类步行活动的影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通勤和购物步行活动,1000m范围内可达性较高的道路吸引力大,且功能混合度对通勤行人的吸引力更大,对于休闲行人,500m范围内可达性高、街道宽高比高的道路吸引力大;④步行活动是街道网络结构、功能设施分布、街道界面三方面因素相互适配、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三方面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协同布局,提高社区空间对步行活动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步行 仿真模拟 生活圈居住区 空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变量分区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及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15
作者 王恩铭 刘明皓 +2 位作者 王琨 代俊 许汀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子的空间相似度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分区基础上,应用ConViT模型挖掘土地适宜性的尺度信息,并以重庆都市圈为例从分区效应、尺度效应、模型效应3个角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模型Kappa系数达0.8362,FoM达0.4178,比未分区的ConViT-CA模型分别提升0.0541、0.0507,比单独基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区模型分别提升0.0221、0.0291和0.0381、0.0442(分区效应);与挖掘转换规则时只关注局部特征的双变量单一尺度的KMeans++-CNN-CA模型及KMeans++-ViT-CA模型相比分别提升0.0294、0.035和0.0206、0.0244(尺度效应),比其他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分别提升0.0884、0.0826(模型效应)。②分区方法对建模精度影响较大,考虑邻域元胞活跃度分区的双变量建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变量建模方法对空间异质性规律学习不足的问题,模拟精度更高。③分区与多尺度模型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通过模型耦合可发挥该模型在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的综合优势,从而改善建模效果,提高土地覆被变化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深度学习 分区建模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城市暴雨内涝积水模拟预报研究
16
作者 柴永丰 陈敏 +4 位作者 郝彦龙 肖家清 邓蔚珂 吕凯 师鹏飞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4,共8页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开展精准高效的预报、预警和预演对于城市内涝防控和防洪排涝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城市雨洪模拟面临计算效率低、建模资料需求大等问题,难以支撑“四预”实现。本研究以扬州新城河片区为研究区,建立...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开展精准高效的预报、预警和预演对于城市内涝防控和防洪排涝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城市雨洪模拟面临计算效率低、建模资料需求大等问题,难以支撑“四预”实现。本研究以扬州新城河片区为研究区,建立时空数据(降雨和地形)驱动的基于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城市内涝积水预测模型,实现研究区全域网格的逐时段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积水时空预测性能表现优异,卡帕系数等空间性能指标高于0.80,且半数指标高于0.95,大部分积水点积水深时间序列纳什效率系数为0.80~0.99。相较物理过程模型,训练(率定)和预测效率分别提升77.7倍、285.2倍。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内涝实时预报、即时预警、快速推演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模拟 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CNN) 机器学习 时空特征 快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大气湍流模拟理论与技术进展
17
作者 郝依琳 柯熙政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9,共7页
为克服大气湍流对光波传输的影响并提升室内模拟精度,系统总结了基于空间光调制器(SLM)的大气湍流模拟理论与技术进展。首先,解析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的相位调制原理;然后,结合Zernike多项式法、傅里叶变换谱反演法及次谐波补偿... 为克服大气湍流对光波传输的影响并提升室内模拟精度,系统总结了基于空间光调制器(SLM)的大气湍流模拟理论与技术进展。首先,解析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的相位调制原理;然后,结合Zernike多项式法、傅里叶变换谱反演法及次谐波补偿技术生成湍流相位屏,实现对湍流的高精度模拟。分析表明:SLM技术具有实时可调、调制精度高、适用于多波长环境等显著优势,能有效应用于光通信性能评估、自适应光学校正及成像质量优化与提升等领域。未来通过优化液晶器件性能、提升刷新频率及多物理场耦合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湍流模拟的真实度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光通信 空间光调制器 大气湍流 数值模拟 相位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正交分解的中国日降水随机事件集构建
18
作者 杨一飞 方伟华 +1 位作者 郑金丽 付婧瑄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604,共16页
历史降水数据是评估干旱和洪水等灾害风险的基础,但是历史数据无法涵盖未来更极端的降水情况,而目前大范围格网单元的随机降水生成方法尚不完善。为此,文章旨在基于历史降水信息生成具有空间相关性的随机降水,以提升灾害风险评估的可靠... 历史降水数据是评估干旱和洪水等灾害风险的基础,但是历史数据无法涵盖未来更极端的降水情况,而目前大范围格网单元的随机降水生成方法尚不完善。为此,文章旨在基于历史降水信息生成具有空间相关性的随机降水,以提升灾害风险评估的可靠性。基于经验正交分解以及主成分系数概率拟合等方法,探索了中国0.1°格网尺度日降水随机事件集的生成方法和技术流程。首先,基于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中国1961-2022年共62年逐日降水数据进行分解,对于年内任意一天均形成62个空间模态及对应的模态系数;其次,利用多种概率分布函数对各日的模态系数进行概率分布拟合,并为每日选择出一个最优拟合函数;然后,基于各日模态系数概率分布,并选择历史模态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2倍作为阈值上下边界范围,进行多年的日降水情景蒙特卡洛抽样;最后,利用每日62个空间模态及随机模态系数,生成各年逐日随机降水事件集。为比较历史降水、随机降水特征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模拟生成5000个年份的日降水事件,并用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典型重现期降水、空间相关性5个统计特征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随机降水较好地保留了历史降水的强度-概率特征,在格网尺度上二者平均值差异<0.9 mm几乎可以忽略,10、20和50 a一遇降水强度差异均<15%,二者标准差的差异均<8%。2)随机降水有效地扩展了年最大值上限,在差异最大的网格上,随机降水最大值比历史降水提高了36%。3)随机降水较好地保留了空间相关性特征,中国所有格网的逐日莫兰指数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最小值也分别>0.96和0.95。基于经验正交分解的中国日降水随机事件集,可为后续量化灾害风险评估提供良好的降水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水 经验正交分解 随机事件模拟 时空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发展下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化及预警研究--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19
作者 刘家莉 朱喜钢 吴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目的]准确识别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演化趋势,并基于科学预测模型开展冲突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为协调有限国土空间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 [目的]准确识别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演化趋势,并基于科学预测模型开展冲突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为协调有限国土空间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化特征。利用PLUS模型模拟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情况,以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设定不同发展情景,预测2030年成渝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状态,识别区域内重度及不稳定冲突的发生范围,划定冲突监测预警区域。[结果]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强度持续上升,2011—2020年间中度冲突占比高达45.97%,区域发展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冲突挑战。2030年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城市群内重度冲突较2020年扩增4600 km^(2),冲突风险显著高于其他情景。相比之下,可持续发展情景展现出更为有效的冲突控制能力,该情景能将中度冲突面积减少至74100 km^(2),使冲突规模与程度朝缓和、易管理的方向发展。成渝城市群重点冲突监测区域总面积约51500 km^(2),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监测范围以成都市与重庆主城为核心,涵盖双核周边邻近区域,同时,沿西部成德绵乐城市带与东部沿江城市带呈条带状延展,零星分布于城市群东北部。[结论]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存在累积效应和潜在风险。合理引导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分级分区精准管控,并构建协同高效的预警机制,是缓解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空间冲突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混合储能和需求响应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方法
20
作者 王晨宇 卢志刚 +3 位作者 李彦琳 张江镛 孔祥兴 詹彦博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9,I0020-I0023,共13页
针对规模庞大、设备数量众多、能源形式丰富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现有建模方法在优化求解过程中效率较低,难以在高时空尺度精确性下充分挖掘电-气-热-冷-储-需求响应的耦合灵活性。因此,该文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能量转换装置、混合... 针对规模庞大、设备数量众多、能源形式丰富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现有建模方法在优化求解过程中效率较低,难以在高时空尺度精确性下充分挖掘电-气-热-冷-储-需求响应的耦合灵活性。因此,该文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能量转换装置、混合储能与需求响应,提出了一种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低维数矩阵建模方法,制定了以用户不适度和时空负载度为基础的需求响应弹性补贴策略。以系统年化总成本最低为目标,给出了基于全年8760 h运行模拟和区域互联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规划模型。针对实际算例设定6种场景进行对比,研究了混合储能、需求响应和时空尺度分别对规划方案经济成本、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以及CO_(2)排放量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清洁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能源系统 混合储能 需求响应 时空尺度 运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