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要燕杰 油清波 +8 位作者 赵为 郭葳 沈欣杰 李祥 张永兴 周蓉 赵剑 周新安 矫永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解剖结构 进化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金巍 韩粉霞 +4 位作者 陈明阳 孙君明 韩广振 闫淑荣 杨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日本品种东山6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日本品种东山6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测验检测BC2F2随机群体(RP)及选择回交导入群体(BSP、PSP和NSP)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2种方法在4个群体中定位到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 42个,5个位点在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中被多次重复检测到,分别为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单向方差分析在随机群体和双向选择群体中同时检测到Sat_077、Sat_202、Satt282、Satt146和Satt712等5个效应值较大(>10%)的蛋白质含量QTL,分别位于C1、C2、D1b、F和J连锁群上,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效应最大,F值达到8.77、7.80和9.01、11.61,与其连锁的QTL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达13.55%、21.40%和13.85%、28.82%;卡方测验在极端选择群体中检测到的8个QTL与单向方差分析在随机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一致,其中双向选择群体检测到4个(Sat_202、Satt301、Sat_074和Satt146)、正向选择群体检测到2个(Satt250和Satt485)、负向选择群体检测到5个(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定位到42个蛋白质相关QTL,结果表明单向方差分析对双向选择群体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卡方测验更适合单向选择群体的QTL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选择回交导入群体 单向方差分析 卡方测验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SDS-PAGE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贮藏蛋白亚基的分辨效果 被引量:40
3
作者 王显生 麻浩 +2 位作者 向世鹏 张国正 崔国贤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9%、10%、11%、12%、13%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籽粒主要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的分辨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大小对大豆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电泳图谱分辨...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9%、10%、11%、12%、13%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籽粒主要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的分辨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大小对大豆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电泳图谱分辨率的影响非常明显。分离胶浓度为9%和10%时,7S组分亚基(α′、α和β)分辨效果较好;分离胶浓度为13%时,11S组分各亚基(A3、A4A2、A1aA1b、A5、B3、B1aB1bB2和B4)分辨效果较好。如需获得较好的7S和11组分亚基综合分辨效果,以分离胶浓度为12%的凝胶系统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亚基 SDS—PAGE 分离胶浓度 分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豆地方种质磷效率特性研究 Ⅰ.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1
4
作者 童学军 严小龙 +2 位作者 卢永根 年海 郑少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4-412,共9页
在低磷红壤上,对原产广东省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基因型磷效率与其来源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磷素吸收量相对值(RVPPU)不仅可以反映大豆对低磷红壤生长适应性,而且可以反映大豆基因型磷效... 在低磷红壤上,对原产广东省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基因型磷效率与其来源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磷素吸收量相对值(RVPPU)不仅可以反映大豆对低磷红壤生长适应性,而且可以反映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RVPPU是衡量田间生长适应性和磷效率特性的较好指标。RVPPU较大的大豆基因型,其对低有效磷红壤环境适应性较好,磷效率特性较佳;反之,亦然。不同大豆基因型,具有不同的磷效率特性。磷效率特性的形成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关。土壤中低有效磷含量与较佳的磷效率特性形成有关,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较低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紫色土上的大豆基因型具有较佳的磷效率特性;而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较高的水稻上、潮土上的大豆基因型其磷效率特性较差。大豆基因型较佳的磷效率特性是其长期在低有效磷土壤环境下进化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效率特性 低磷红壤 土壤 有效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耐盐性的快速鉴定法及不同时期耐盐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鹏 徐晨 +4 位作者 徐克章 张治安 李大勇 季平 冯引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2-578,共7页
为了探索大豆品种耐盐性的简易鉴定方法,了解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从种子萌发开始用80mmol/L盐溶液对99个大豆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和生长观测。结果表明,80mmol/L盐溶液浸泡72h后的大豆发芽率可较好地反映大豆品种的耐盐... 为了探索大豆品种耐盐性的简易鉴定方法,了解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从种子萌发开始用80mmol/L盐溶液对99个大豆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和生长观测。结果表明,80mmol/L盐溶液浸泡72h后的大豆发芽率可较好地反映大豆品种的耐盐性。种子萌发后根系的长度、侧根数量、根的干重和鲜重与品种的耐盐性密切相关。苗期大豆对盐胁迫的处理最为敏感,在营养生长期(V2和V4期)盐胁迫显著降低植株的高度和生物量,R2和R4期大豆品种的耐盐性最强,是生物量下降最小的时期。盐胁迫对R6期植株的伤害最大,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表现与植株生长后期的耐盐性基本一致,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可以作为抗盐性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发芽率 筛选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7S、11S球蛋白及7S球蛋白亚基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姜振峰 赫卫 +1 位作者 汪洋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422份大豆资源材料的7S和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α′、α和β亚基的含量变化,以及百粒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11S球蛋白、7S球蛋白、11S/7S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品种间...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422份大豆资源材料的7S和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α′、α和β亚基的含量变化,以及百粒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11S球蛋白、7S球蛋白、11S/7S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品种间亚基带型基本一致,但是品种间相同亚基含量差异很大,变异系数均大于10%,变异类型丰富,本实验发现1份α′亚基缺失材料。大豆百粒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11S球蛋白、7S球蛋白以及11S/7S比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S球蛋白含量和7S球蛋白含量间(r=-1**)、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间(r=-0.776**)显著负相关;11S/7S比值和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油分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贮藏蛋白 球蛋白 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晨 张鹏 +4 位作者 徐克章 李大勇 季平 冯引娣 赵兰坡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4-679,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个抗旱大豆品种和4个普通大豆品种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R2、R4、R6三个时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个抗旱大豆品种和4个普通大豆品种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R2、R4、R6三个时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普通品种相比抗旱品种下降更为显著;在R2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下降较大,普通品种的下降最为显著,表观叶肉导度(AMC)变化极小;在R4期和R6期,Ci下降幅度变小,AMC呈下降趋势,以普通品种的下降最为显著,推测光合能力下降可能与非气孔限制因素有关。干旱胁迫下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qP)和表观光合量子传递效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升高,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变化不大。干旱胁迫下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inax l )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气孔限制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旱性和抗光氧化特性相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顾和平 朱成松 +2 位作者 陈新 张震林 李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55,共5页
采用地理来源不同的50份大豆种质资源,利用人工控水法研究了它们的抗旱性。将上述材料的离体叶片在夏季放入水中,在晴天日照形成的光氧化逆境下处理4d后,根据供试材料光合色素的衰退情况,决定各品种的抗光氧化级别。将大豆的抗... 采用地理来源不同的50份大豆种质资源,利用人工控水法研究了它们的抗旱性。将上述材料的离体叶片在夏季放入水中,在晴天日照形成的光氧化逆境下处理4d后,根据供试材料光合色素的衰退情况,决定各品种的抗光氧化级别。将大豆的抗旱性和抗光氧化特性进行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0.8366**。初步结果说明大豆的抗光氧化性和抗旱性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抗旱性 抗光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胁迫与大豆幼苗叶片多胺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胡炳义 牛明功 +2 位作者 王启明 李潮海 刘怀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1-886,共6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渗透胁迫下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旱性弱的豫豆6号和抗旱性强的豫豆24号)幼苗叶片的三种不同形态多胺游离态(Free:f)、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Acid soluble covalently conjugated:AS-CC)和酸不溶性共价结合...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渗透胁迫下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旱性弱的豫豆6号和抗旱性强的豫豆24号)幼苗叶片的三种不同形态多胺游离态(Free:f)、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Acid soluble covalently conjugated:AS-CC)和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Acid insoluble covalently conjugated:AISCC))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三种游离态多胺:腐胺(fPut)、亚精胺(fSpd)和精胺(fSpm)均在渗透胁迫条件下上升,但是豫豆24号的fSpd和fSpm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豆6号,而豫豆6号的fPut的升幅明显大于豫豆24号。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MGBG)处理豫豆24,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诱导的fSpd和fSpm的增加,并且加重了渗透胁迫的伤害;外源Spd处理豫豆6号明显促进了渗透胁迫诱导的fSpd和fSpm的增加,并且减缓了渗透胁迫的伤害。统计分析表明: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大豆幼苗叶片的fSpd+fSpm/fPut的比值与相对干重增长率(RDWIR)呈显著正相关。渗透胁迫下,豫豆24叶片的AISCC-PAs含量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豆6号。菲咯啉处理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所诱导AISCC-PAs的增加,同时也加重了渗透胁迫对幼苗的伤害。渗透胁迫也引起了幼苗叶片中ASCC-PAs含量的上升,但是在两个大豆品种之间的上升幅度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条件下,大豆幼苗叶片的fSpd、fSpm及AISCC-PAs含量的上升有利于增强大豆幼苗的抗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胁迫 多胺形态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大豆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种间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郑晓媛 赵莉 +2 位作者 许楠 张会慧 孙广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3-497,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桑树-大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桑树和大豆间作的共生期间,间作桑树地上部生物量、光合速率、含N量、根系干重、根长密度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比单作桑树分别增加了65.9%、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桑树-大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桑树和大豆间作的共生期间,间作桑树地上部生物量、光合速率、含N量、根系干重、根长密度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比单作桑树分别增加了65.9%、11.8%、17.8%、24.8%、139.8%和116.2%,而大豆呈现相反趋势,桑树和大豆间作期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但是,间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比单作大豆高10.6%和3.5%,桑树和大豆间作存在种间促进作用。因此,桑树和大豆间作体系中种间促进作用和种间竞争作用是同时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大豆 间作 种间促进作用 种间竞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大豆主要贮藏蛋白组分及亚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红玲 陈少光 +3 位作者 向世鹏 陈晨 郝小燕 麻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1-437,共7页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6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6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以及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会随播期的改变而变化。(2)整个生育期间,5个气象因子极显著影响20份大豆总蛋白含量,对春大豆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仅总积温、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对夏大豆总蛋白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3)整个生育期的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与20份大豆蛋白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显著负相关,总积温与20份大豆蛋白7S含量显著正相关;但气象因子对春、夏大豆的7S、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的影响不显著。(4)整个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各组分亚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夏大豆各蛋白组分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影响皆不显著,而春大豆许多蛋白亚基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气象因子 蛋白组分 蛋白亚基 含量SDS—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特拉津对不同种子大小品种大豆的危害 被引量:12
12
作者 宋日 刘利 +5 位作者 马丽艳 赵福林 吴春胜 牟金明 陈喜凤 王振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玉米和大豆轮作是我国东北地区应用广泛的种植方式,但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常引起下茬大豆药害。选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45个不同种子大小的大豆品种(粒重范围81~302mg/seed)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探讨大豆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对阿特拉津危... 玉米和大豆轮作是我国东北地区应用广泛的种植方式,但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常引起下茬大豆药害。选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45个不同种子大小的大豆品种(粒重范围81~302mg/seed)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探讨大豆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对阿特拉津危害的响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有效成分用量为500g/hm2的条件下,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随种子重量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根系干物质生产与种子大小未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大粒品种大豆对阿特拉津耐药性强,小粒品种则敏感,因此,种植大粒或中大粒品种,可使阿特拉津对大豆危害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大小 阿特拉津 药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Fe^(2+)对大豆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章艺 刘鹏 +1 位作者 史锋 陈旭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研究了在过量Fe2+胁迫下,2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品种("浙春3号"和"1601")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发现,随着铁浓度的增加,"浙春3号"叶肉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不断加重,叶绿体中出现巨型淀粉... 研究了在过量Fe2+胁迫下,2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品种("浙春3号"和"1601")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发现,随着铁浓度的增加,"浙春3号"叶肉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不断加重,叶绿体中出现巨型淀粉粒、被膜破损;线粒体嵴突减少或混乱,双层膜破裂;细胞质中液泡内含有膜系统片段;质膜向内折叠成波浪状。"1601"叶肉细胞在遭受低、中度铁毒时,叶绿体受损较轻,在高浓度铁毒下出现叶绿体被膜破裂、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这些结果表明,过量Fe2+主要对细胞膜结构产生毒害作用;"浙春3号"对铁毒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铁胁迫 叶肉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章艺 刘鹏 +2 位作者 史锋 陈润兴 朱淑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8-442,共5页
以1601、浙春3号2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品种为材料,研究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Fe2+(300 mg/kg和500 mg/kg)抑制大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高Fe2+还破... 以1601、浙春3号2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品种为材料,研究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Fe2+(300 mg/kg和500 mg/kg)抑制大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高Fe2+还破坏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内部积累较大淀粉粒及较多脂滴,基粒类囊体肿胀,垛叠松散,排列无序,叶绿体形状畸变,部分被膜破损。可见,高Fe2+胁迫对大豆叶片结构和功能都产生了负面影响。2个大豆品种对高Fe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Fe^2%PlUS%胁迫 大豆 光合作用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豆地方种质磷效率特性研究不同大豆基因型冠部、根部磷效率特性差异及其与植株磷效率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童学军 卢永根 严小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53,共6页
采用低磷红壤盆栽试验方法 ,对原产广东省大豆基因型的冠部、根部磷效率特性及其与植株磷效率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磷水平相比 ,在低磷胁迫下 ,大豆基因型根部干重占植株干重的百分率相对提高 ,即具有较大的根 /冠比 ;大... 采用低磷红壤盆栽试验方法 ,对原产广东省大豆基因型的冠部、根部磷效率特性及其与植株磷效率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磷水平相比 ,在低磷胁迫下 ,大豆基因型根部干重占植株干重的百分率相对提高 ,即具有较大的根 /冠比 ;大多数大豆基因型冠部的磷素积累相对较多 ;RVPPER(植株磷效率比值相对值 [1 ] )越大的基因型 ,其冠部磷素吸收率就越大 ,反之亦然。另外 ,大豆基因型根部磷素积累特性与冠部磷素积累特性有所不同。在低磷胁迫下 ,随着 RVPPER增大 ,除了 HND39外 ,其他大豆基因型的冠部磷效率比值( SPER)和根部磷效率比值 ( RPER)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除了 HND 0 8、33、39、57、93、94大豆基因型外 ,其他大豆基因型的根部磷效率比值大于冠部磷效率比值。相关分析表明 :低磷水平下的冠部磷素吸收量可以简便有效地衡量大豆基因型植株磷效率特性 ,是育种实践中可采用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冠部 磷效率特性 根部地方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豆品种对触杀型除草剂的耐受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兵福 蒋凌雪 +3 位作者 李脉泉 顾海蓝 金龙国 邱丽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1-555,共5页
采用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大豆叶片,对4个大豆品种的草铵膦和百草枯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两种除草剂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中豆32对百草枯耐受浓度最高为0.24mg/L;中黄10号次之,为0.18mg/L;东农50和小粒豆最低为0.12mg/L... 采用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大豆叶片,对4个大豆品种的草铵膦和百草枯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两种除草剂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中豆32对百草枯耐受浓度最高为0.24mg/L;中黄10号次之,为0.18mg/L;东农50和小粒豆最低为0.12mg/L。中豆32对草铵膦耐受浓度最高为6mg/L;吉林小粒豆1号次之,为4mg/L;中黄10号和东农50的耐受浓度均为3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草铵膦 百草枯 耐受性 点样和涂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叶片气孔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高彦萍 冯莹 +2 位作者 马志军 李强 张秀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79,共3页
采用火棉胶印膜法,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叶片气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分胁迫的大豆叶片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开口大小和单位叶面积气孔相对面积减小。但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间表现不同,气孔密度变化幅度大小顺... 采用火棉胶印膜法,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叶片气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分胁迫的大豆叶片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开口大小和单位叶面积气孔相对面积减小。但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间表现不同,气孔密度变化幅度大小顺序依次为:弱抗品种(A3)>中抗品种(A2)>抗旱品种(A1),调节气孔开张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抗旱品种(A1)>中抗品种(A2)>弱抗品种(A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水分胁迫 抗旱类型 气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贮藏蛋白亚基积累进程及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显生 高文瑞 +3 位作者 郝小燕 刘春 顾卫红 麻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共6页
采用SDS-PAGE,以5个具有主要贮藏蛋白亚基含量变异的大豆品种为材料,探讨蛋白亚基在子叶和胚中积累时间进程以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子叶和胚中主要贮藏蛋白亚基构成基本一致,但部分亚基带在两个部位出现时间上存在差异;胚... 采用SDS-PAGE,以5个具有主要贮藏蛋白亚基含量变异的大豆品种为材料,探讨蛋白亚基在子叶和胚中积累时间进程以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子叶和胚中主要贮藏蛋白亚基构成基本一致,但部分亚基带在两个部位出现时间上存在差异;胚中各亚基积累量与相应时期子叶中对应亚基的积累量相比,除α′亚基积累量略少外,其余亚基积累量都明显相对较低。(2)不同品种间蛋白亚基带出现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早的品种其子叶在开花后20d左右即可检测到几乎所有蛋白亚基带,迟的品种到25d左右才能检测到。(3)所用研究材料缺失的蛋白亚基,在发育过程中的胚和子叶中都未出现电泳带。(4)β亚基带在所分析品种的胚和子叶中皆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和胚 主要贮藏蛋白亚基 积累时间 SDS-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豆乙醇萃取物中抗氧化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聪聪 苏艳芳 +1 位作者 黄雄 阙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160,共6页
目的:研究黑豆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筛选黑豆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部分,并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黑豆... 目的:研究黑豆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筛选黑豆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部分,并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黑豆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采用DPPH法筛选表明黑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并从黑豆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体积分数30%乙醇洗脱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1)、大豆素(2)、黄豆黄苷(3)、大豆苷(4)、染料木苷(5)、槲皮素-3-O-葡萄糖苷(6)、3’-甲氧基-表儿茶素-7-O-葡萄糖苷(7),以及胡萝卜苷(8),麦芽酚(9)、岩白菜素(10)。结论:化合物6、7、9、10为首次从大豆植物中分离得到,黑豆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含较多酚类化合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黑豆 化学成分 黄酮类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花芽分化和物候期的机理模型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传梅 赵达 +3 位作者 李志刚 徐寿军 杨恒山 郭艳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2-507,共6页
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系统构建了预测大豆花芽分化和物候期的机理模型。模型以Bate函数的特殊形式来表达温度热效应,引入温度敏感性、光周期敏感性、基本早熟性和灌浆因子4个品种遗传参数区别品种间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品... 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系统构建了预测大豆花芽分化和物候期的机理模型。模型以Bate函数的特殊形式来表达温度热效应,引入温度敏感性、光周期敏感性、基本早熟性和灌浆因子4个品种遗传参数区别品种间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胚珠花粉形成期等花芽分化阶段和出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等物候期的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大豆生育阶段的绝对模拟误差为0~4d,根均方差不超过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芽分化 物候期 Bate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