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孙建好
赵建华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2
|
青贮玉米和全株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探究 |
肖宇
卢相义
薛文
滕霄
冯珺珩
刘艳昆
|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3
|
化控药剂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
徐月明
辛海滨
胡秋倩
刘萍
|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
3
|
|
|
4
|
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张盼盼
胡静一
王佳芯
魏骞
王小林
陈芳飞
李志军
王乐凡
张雄
|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花生叶绿素前体合成、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刘中杰
鲁俊田
曲江波
郭奇
丰光
赵新华
于海秋
万书波
|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百香果间作大豆生态经济效益评估 |
黄显雅
黄永才
陈格
桂杰
杨柳
蒋萍
韦荣幸
鞠莹
|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基于改进YOLO v8的玉米大豆间套复种作物行导航线提取方法 |
朱惠斌
李仕
白丽珍
王明鹏
贾宇轩
兰冀贤
|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间作体系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
赵建华
孙建好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杨谋
郑浩飞
|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9
|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
张哲
白伟
冯良山
冯晨
赵凤艳
蔡倩
向午燕
杜桂娟
张诗雨
李娜
娄义晟
刘洋
董智
侯志研
梁思维
孙占祥
|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0
|
布氏乳杆菌对大豆与青贮玉米混合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
丁婉
郝爱静
冯钰
邢宝龙
|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湖北秦巴山区黄精高效生产技术 |
李坤
刘兴杰
刘大会
张泽志
马兆成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2
|
玉豆模式下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分析 |
孙华
安晓玲
常佳迎
郭宁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3
|
湖北秦巴山区茅苍术高效生产技术 |
周明
刘兴杰
刘大会
张泽志
马兆成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4
|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雷天翔
毕显杰
宋敏
张新国
施维新
张万旭
杨李德
|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15
|
花生/玉米间作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的影响 |
曲春娟
姜晓静
万书波
张正
杜龙
鞠倩
李晓
曲明静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3
|
|
|
16
|
不同禾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
付浩川
李成
李贺男
张浩磊
温家宣
方妍欣
李想
李锦朝
董勤各
冯浩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7
|
陇东旱塬区禾‖豆间作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
祝嘉慧
宋谦
杜文华
|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8
|
玉米大豆间作对喀斯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
钱玉平
宿兵兵
高吉星
阮粉花
李亚伟
茅林春
|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4
|
|
|
19
|
不同混合比例和乳酸菌添加对全株玉米和大豆混合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
匡宗洋
穆麟
魏岚
郭阳
胥贵
陈瑶
石雪云
魏仲珊
张志飞
|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20
|
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春大豆的品种筛选 |
周瑶
周恩强
朱宇翔
姚梦楠
缪亚梅
李波
赵娜
魏利斌
王永强
王学军
|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