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omic Studies of Petal-specific Proteins in Soybean [Glycine Max(L.)Merr.] Florets
1
作者 Guo Fang-liang Liu Han-miao +7 位作者 Luo Ting-ting Fang Si-jia Pang Ze Yang Ming-ming Wei Xiao-shuang Song Bo Liu Shan-shan Li Wen-b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1期10-18,共9页
A survey of petal-specific proteomes of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Non-italic].) was conducted comparing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etals.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ference ... A survey of petal-specific proteomes of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Non-italic].) was conducted comparing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etals.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ference maps of protein extracts from standard petals(SP), lateral wings(LW), keel petals(KP), and reproductive organs(RO)(a mixture of stamen and carpel) were obtaine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three petal types was compared using Image Master TM 2 D platinum 6.0 softwar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homologous proteins between SP and LW was 59.27%, between SP and KP was 61.48%, and between LW and KP was 60.05%. Within a mass range of 6.5-200.0 ku and pH 4.0-7.0, approximately 590, 646, 544, and 700 protein spots were detected in SP, LW, KP, and RO,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detected. Sixty-four of these detected spot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and showed more than 2-fold changes in abundance; of these 64 proteins, 26 showed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38 showed decreased expression. Among these spots, single organ-specific proteins were also identified.They were ID 49(60.9 ku), ID 45(50.0 ku), and ID 46(40.5 ku) in RO, ID 98(42.0 ku) in SP, and ID 05(29.0 ku) in KP. A total of 14 protein spots from 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with LC-MS/MS. Further protein identifica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SwissProt and NCBInr databases.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and their putative functions were discussed further. This was the first study reporting the comparison of petal protein profiles of soybean florets using proteomics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 2D-PAGE lC-MS/MS PETAl prote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lycine max(L.) Merr.)叶片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文斌 王晓怡 +2 位作者 张明辉 胡晓婕 栗相如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两种大豆叶片MDA及O2-·,含量都高于对照,且晋大75增加幅度显著大于晋大74;复水后晋大74中MDA及O2-·接近于对照水平,表明旱后复水产生了补偿效应。干旱胁迫下,晋大74通过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或较低的APX、CAT降幅以减弱活性氧伤害,而旱后复水过程中晋大74通过维持较高的SOD、APX、CAT酶活性,利用其协同作用有效清除活性氧,避免膜伤害。总之,耐旱品种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 复水 抗氧化酶 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要燕杰 油清波 +8 位作者 赵为 郭葳 沈欣杰 李祥 张永兴 周蓉 赵剑 周新安 矫永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解剖结构 进化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Modern Soybean Cultivars Released from Ohio and Liaoning
4
作者 谢甫绨 St.MARTIN STEVEN K.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5-900,共6页
Seeding rate is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soybean production.Chinese and U.S.soybean growers use different seeding rates,and breeders i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cultivars adapted to respective plan... Seeding rate is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soybean production.Chinese and U.S.soybean growers use different seeding rates,and breeders i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cultivars adapted to respective plant densiti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cultivars recently released in different breeding programs,using four cultivars developed in Liaoning,China and four in Ohio,USA.We used 3 plant density treatments(7.5,15.0,22.5 x 104 plants/hm2) and assessed yield and agronomic traits from 2004 to 2006 in Liaon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yield for either group of the cultivars.The average yield of Ohio cultiva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iaoning cultivars,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density and cultivar for all the assessed traits.The plant height of Liaoning cultiva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hio cultivars,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plant height.The average branch number of Ohio cultivar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Liaoning cultivars;higher plant density reduced the branch number per plant greatly.Plant d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ode number and internode length,Liaoning cultivars generally had longer internode length.Plant d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eed yield:stem ratio,as the plant density increased the seed yield:stem ratio decreased for both groups of cultivars.However,100-seed weight was not affected by plant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Glycine max(l.) merr.] BREEDING planting density agronomic tra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的QTL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红梅 李海朝 +6 位作者 文自翔 顾和平 袁星星 陈华涛 崔晓艳 陈新 卢为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维生素E(VE)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作用,从大豆中提取的VE安全性更高。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大豆BIEX群体(Essex×ZDD2315)维生素E的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应用QTL... 维生素E(VE)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作用,从大豆中提取的VE安全性更高。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大豆BIEX群体(Essex×ZDD2315)维生素E的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应用QTLNetwork 2.1软件分别检测到8个和12对控制大豆维生素E及组分含量的加性和互作QTL。α-生育酚含量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8.68%(2个)和15.57%(4对),γ-生育酚含量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8.59%(2个)和11.57%(2对),δ-生育酚含量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5.44%(1个)和17.61%(3对),维生素E总含量的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11.39%(3个)和9.48%(3对)。未检测到维生素E及组分含量和环境互作的QTL。未定位到的微效QTL累计贡献值为66.16%-75.32%,说明未定位到的微效基因的变异占2/3以上。各性状的遗传构成中,未检测出的微效QTL份额最大,加性QTL和互作QTL贡献相差不大。在育种中应考虑常规方法聚合微效QTL与标记辅助方法聚合主要QTL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籽粒 维生素E含量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苗期耐淹性的遗传与QTL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芳 赵团结 +2 位作者 喻德跃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涝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以科丰1号(高度耐淹)×南农1138-2(不耐淹)衍生的RIL群体(NJRIKY)为材料,以盆栽全淹条件下的存活率为耐淹性指标,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涝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以科丰1号(高度耐淹)×南农1138-2(不耐淹)衍生的RIL群体(NJRIKY)为材料,以盆栽全淹条件下的存活率为耐淹性指标,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Win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程序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及多区间作图法(MIM)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两次试验的耐淹性均存在超亲变异,试验间、家系间以及试验与家系互作间的差异均极显著;NJRIKY大豆群体的耐淹性为3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2.40%;在QTL分析中,用CIM和MIM共同检测到3个耐淹QTL,分别位于A1、D1a和G连锁群上的Satt648~K418_2V、Satt531~A941V、Satt038~Satt275(B53B^Satt038)区间,表型贡献率为4.4%~7.6%。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的结果相对一致,可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cinemax(l.)merr.] 耐淹性 RIl 分离分析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性状QTL的定位及Meta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仕相林 孙亚男 +3 位作者 王家麟 刘春燕 陈庆山 胡国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63,共8页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SSR遗传图谱,采用WinQTLCartographer Ver.2.5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2006—2010年(F2:14~F2:18)连续5年的大豆叶长、叶宽以及叶柄长数据进行QTL定位。检测到8个与叶长有关的QTL,位于染色...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SSR遗传图谱,采用WinQTLCartographer Ver.2.5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2006—2010年(F2:14~F2:18)连续5年的大豆叶长、叶宽以及叶柄长数据进行QTL定位。检测到8个与叶长有关的QTL,位于染色体Gm01、02、05、11和18上;9个与叶宽有关的QTL,位于染色体Gm01、03、05、06、11、12和16上;8个与有关叶柄长的QTL,位于染色体Gm01、03、05、06、11、17和18上。2年以上均检测到的叶长QTL为qLL5a、qLL5b、qLL1a和qLL18;叶宽QTL为qLW5a、qLW11a、qLW11b和qLW12;叶柄长QTL为qLSL11b。另外,利用BioMercator2.1的映射功能将国内外常用的大豆图谱上的叶长、叶宽QTL通过公共标记映射整合到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上,将搜集到的35个叶长QTL、37个叶宽QTL和本研究得到的QTL整合分析,最终得到5个大豆叶长的"通用"QTL,位于Gm09、18和19,其置信区间最小可达5.66cM;4个大豆叶宽的"通用"QTL,位于Gm07、Gm18和Gm19上,其置信区间最小可达5.67cM,为今后对大豆叶片性状QTL精细定位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性状 QTl定位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筛豆龟蝽Megacota cribraria(Fabricius)的QTL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邢光南 周斌 +4 位作者 赵团结 喻德跃 邢邯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8,共8页
筛豆龟蝽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定位筛豆龟蝽抗性QTL,分析其稳定性,为大豆抗筛豆龟蝽育种提供参考。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组合衍生的含184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NJRIKY(简称KY)和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组... 筛豆龟蝽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定位筛豆龟蝽抗性QTL,分析其稳定性,为大豆抗筛豆龟蝽育种提供参考。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组合衍生的含184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NJRIKY(简称KY)和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组合衍生的含142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NJRIWT(简称WT)为材料,2004-2006在田间自然虫源下鉴定了筛豆龟蝽抗性。不同年份内以黑霉程度为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差异在每年都达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系数都相当大,遗传率中等偏高。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KY群体的抗性QTL主要位于D1a和C2连锁群,WT群体的抗性QTL主要位于H和D1b连锁群。KY群体3年均检测出的qRMC-d1a-1位于D1a连锁群,贡献率为7.6%~31.4%;2005和2006两年均检测出的qRMC-c2-1位于C2连锁群,与环境有互作,效应相对较小;抗性等位基因来自南农1138-2;qRMC-d1a-1和qRMC-h-1在2005年和2006年存在显著的互作。WT群体连锁群H上的qRMC-h-1在3年中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6.3%~36.2%;D1b连锁群上的qRMC-d1b-2在2004年和2005年被检测到,效应相对较小;抗性等位基因来自通山薄皮黄豆甲。虽然WT群体D1b和H连锁群上的这2个QTL在KY群体中也有一年被检测到,但2个群体抗性位点基本上是不同的。QTL在不同环境被重复检出,说明大豆对筛豆龟蝽的抗性由稳定的主效QTL所控制,其2侧邻近标记有希望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筛豆龟蝽[Megacota cribraria(Fabricius)] 抗虫性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金巍 韩粉霞 +4 位作者 陈明阳 孙君明 韩广振 闫淑荣 杨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日本品种东山6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日本品种东山6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测验检测BC2F2随机群体(RP)及选择回交导入群体(BSP、PSP和NSP)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2种方法在4个群体中定位到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 42个,5个位点在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中被多次重复检测到,分别为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单向方差分析在随机群体和双向选择群体中同时检测到Sat_077、Sat_202、Satt282、Satt146和Satt712等5个效应值较大(>10%)的蛋白质含量QTL,分别位于C1、C2、D1b、F和J连锁群上,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效应最大,F值达到8.77、7.80和9.01、11.61,与其连锁的QTL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达13.55%、21.40%和13.85%、28.82%;卡方测验在极端选择群体中检测到的8个QTL与单向方差分析在随机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一致,其中双向选择群体检测到4个(Sat_202、Satt301、Sat_074和Satt146)、正向选择群体检测到2个(Satt250和Satt485)、负向选择群体检测到5个(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定位到42个蛋白质相关QTL,结果表明单向方差分析对双向选择群体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卡方测验更适合单向选择群体的QTL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选择回交导入群体 单向方差分析 卡方测验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QTL的定位及其与产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崔世友 喻德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4-750,共7页
利用来自波高×南农94-156的151个RI家系检测与4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累积量、净增量)有关的QTL,并分析其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学产量和表观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叶绿素累积量有关的QTL位于D1a+Q、F、G、H、L和M连锁群... 利用来自波高×南农94-156的151个RI家系检测与4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累积量、净增量)有关的QTL,并分析其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学产量和表观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叶绿素累积量有关的QTL位于D1a+Q、F、G、H、L和M连锁群上,每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9%-23.4%。V6和R2期没有检测到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而在R4期检测到4个在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qccF.1、qccG.2、qccH.1和qccM.1),R6期仅检测到1个QTL(qccH.1)在2个年份均表达,该QTL在R4也表达。与叶绿素含量净增量有关的QTL位于B2和L连锁群上,在V6-R2时期没有检测到与叶绿素净增量有关的QTL,在B2和L连锁群上的两个QTL(qccB2-1.1和qccL.1)在R2-R4和R4-R6时期均表达,qccB2-1.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4%-9.8%,而qccL.1所解释表型变异达29.5%-31.3%。但这两个QTL在R2-R4和R4-R6时期表达的性质不同,且与2年均表达的籽粒产量QTL共位。这印证了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与籽粒产量间存在的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绿素含量 产量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QTL定位 被引量:4
11
作者 邢光南 刘泽稀楠 +5 位作者 谭连美 岳汉 王宇峰 KIM Hyun-Jee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0,共9页
大豆叶茸毛形态对抗虫性、耐旱性等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KY)和NJRIXG(XG)进行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个性状在2个群体中均有大幅度变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两者有极显著... 大豆叶茸毛形态对抗虫性、耐旱性等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KY)和NJRIXG(XG)进行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个性状在2个群体中均有大幅度变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两者有极显著负相关(r=–0.49和–0.62),叶面茸毛密度的遗传率(75.7%~76.8%)高于叶面茸毛长度的遗传率(45.2%~62.9%);检测到2个叶面茸毛密度主效QTL(XG群体的PD1-1和KY群体的PD12-1,表型贡献率分别达20.7%和21.7%);两群体叶面茸毛密度遗传构成中加性QTL贡献率占20.7%~36.2%,互作QTL只占0~1.4%,而未定位到的微效QTL所占份额很大,为38.1%~56.1%,是以往只用定位程序而未注意遗传构成解析所没有发现的特点;未在KY中检测到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互作QTL贡献率也仅4.2%,而微效QTL贡献率达58.7%;但在XG中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 PL1-1和PL12-1贡献率分别达18.3%和22.5%,占主要成分,互作QTL和微效QTL贡献均较小,说明该性状两群体的遗传构成有很大差异。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涉及多个效应不同的基因/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茸毛密度 茸毛长度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佰权 姜莹 +3 位作者 付旭军 朱申龙 朱丹华 袁凤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0-875,共6页
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 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较大的遗传群体,运用生物信息学发展新的连锁标记,结合大豆基因组学和传统定位的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位于大豆B2连锁群上的Gm-lpa-ZC-2突变基凶,与连锁标记Satt168和Satt416的遗传距离远大于初步定位的结果,为18.2cM;4E此基础上,利用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在Satt168标记的上游序列与目的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4900~8200kb的区域中,发掘到9对在遗传群体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其中SSR位点psmlpa-224,psmlpa-225和psmlpa-226与目的基因的距离仅为0.8cM,实现了突变基凶的精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l.merr.] 低植酸 突变体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AGL15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3
作者 郭伟 汪潇淋 +1 位作者 王慧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7-731,共5页
为探明大豆GmAGL15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应用电子克隆技术从大豆基因组中克隆了GmAGL15 1000 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启动子的一般结构,如TATA-BOX、CAAT-BOX。另外还含有一些顺式作用元件,如调控G... 为探明大豆GmAGL15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应用电子克隆技术从大豆基因组中克隆了GmAGL15 1000 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启动子的一般结构,如TATA-BOX、CAAT-BOX。另外还含有一些顺式作用元件,如调控GmAGL15的组织特异的和特定发育阶段的表达,对胁迫的应答,对光的响应,以及反馈调节,推测大豆GmAGL15基因表达有相应组织特异性,可能受蔗糖、生长素和乙烯等的调控。用FootPrinter和PLACE在线工具对大豆与拟南芥等其他4种植物的同源基因启动子的顺式元件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植物的启动子既有保守性,又有多样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分布相似,但也有区别,暗示了GmAGL15基因表达调控的精确性或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AGl15 启动子 电子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和覆膜下盐碱地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新书 张凯 +2 位作者 廉晓娟 王艳 薛铸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选择河北省黄骅市中度盐碱土区布置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田间试验,共设平播(对照)、平播覆膜、垄作及垄作覆膜4个处理,研究垄作和覆膜对土壤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播方式相比,平播覆膜处理对土壤水盐... 选择河北省黄骅市中度盐碱土区布置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田间试验,共设平播(对照)、平播覆膜、垄作及垄作覆膜4个处理,研究垄作和覆膜对土壤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播方式相比,平播覆膜处理对土壤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垄作处理能显著改变土壤水盐分布,特别是大豆生长中后期降雨量开始减少后,垄作定植沟会产生叠加集雨效果,显著提高大豆生长中期0~20 cm和20~40 cm土壤含水量,减缓作物生长后期向表层返盐进程,有效降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对保障大豆植株生长和产量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可增产27.2%;垄作覆膜处理效果与垄作处理类似,覆膜措施影响不显著。垄作技术可以作为滨海盐碱地夏播大豆种植的农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垄作 覆膜 水盐运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I.群体结构及关联标记 被引量:102
15
作者 文自翔 赵团结 +4 位作者 郑永战 刘顺湖 王春娥 王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9-1178,共10页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16个农艺、品质性状观测值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不论共线性的或是非共线性的SSR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重组;栽培群体的连锁不平衡成对位点数较野生群体多,但野生群体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随距离的衰减慢。(2)群体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发现,栽培群体和野生群体分别由9和4个亚群体组成,亚群的划分与群体地理生态类型相关联,证实地理生态类型划分有其遗传基础。(3)栽培群体中累计有27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野生大豆种质中累计有34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部分标记在两类群体中都表现与同一性状关联,检出的位点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关联位点中累计有24位点(次)与遗传群体连锁分析定位的QTL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群体结构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30
16
作者 郑洪兵 徐克章 +4 位作者 赵洪祥 李大勇 杨光宇 刘武仁 陆静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2-1050,共9页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m-2。随着产量的提高,株高降低,主茎直径增加,节数增多,节间缩短,分枝减少。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复叶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于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产量与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大豆产量的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库容量增加,源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17
作者 宋日 刘利 +1 位作者 马丽艳 吴春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3-97,共5页
采用土培试验将玉米和大豆植株根系分泌物添加到黑土中,25℃培养30 d,研究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根系分泌物添加到土壤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土壤水溶性糖和多糖含量及水稳性大团... 采用土培试验将玉米和大豆植株根系分泌物添加到黑土中,25℃培养30 d,研究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根系分泌物添加到土壤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土壤水溶性糖和多糖含量及水稳性大团聚体(>1 mm)比例(P<0.05),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P<0.05)。玉米和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结构特性影响趋势基本一致,玉米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稳定性的幅度显著高于大豆根系分泌物。培养1 d时,添加玉米和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分别比对照增加2.38倍和1.71倍;培养30 d时,添加玉米和大豆根系分泌物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2.0%和28.4%。因此,新鲜的作物根系分泌物能快速黏结土壤颗粒,避免遭水破坏,保护团聚体,从而提高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根系分泌物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被引量:54
18
作者 文自翔 赵团结 +4 位作者 郑永战 刘顺湖 王春娥 王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39-1349,共11页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进一步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鉴别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发现在栽培及野生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关联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间有差异,可根据育种目标性状选择要求,选取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与多性状关联,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家系连锁法QTL定位信息的不足,并直接利用等位变异信息进行亲本选拔、组合选配及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变异 等位变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不同生态类型群体间遗传演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5
19
作者 盖钧镒 许东河 +4 位作者 高忠 岛本义也 阿部纯 福士泰史 北岛俊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0,共8页
对全国栽培大豆不同地理、季节生态类型和一年生野生大豆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大量材料 ,进行形态、等位酶和细胞器 DNA RFL P性状等不受人工选择直接影响的中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 :( 1)我国栽培大豆不同生态类型群体间地理生态分化明... 对全国栽培大豆不同地理、季节生态类型和一年生野生大豆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大量材料 ,进行形态、等位酶和细胞器 DNA RFL P性状等不受人工选择直接影响的中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 :( 1)我国栽培大豆不同生态类型群体间地理生态分化明显 ,遗传距离较大 ;同一地理群体内存在季节生态分化 ,遗传距离相对较小 ;南方春豆与东北春豆熟期组相近 ,但其遗传距离大于与南方其他生态型的距离。 ( 2 )中国栽培大豆在地理上和季节上表现由晚熟型向早熟型进化的趋势 ,东北、黄淮栽培大豆各种生态型与本地区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距离大于与南方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距离 ,因而南方原始野生大豆可能是各地栽培大豆的共同祖先 ,南方原始栽培类型在向北方扩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出各种早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野生大豆 生态型 遗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系)SSR位点纯合度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关荣霞 方宏亮 +2 位作者 何艳琴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60-1765,共6页
利用30对SSR引物,检测2005—2009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1068份大豆品种(系)的位点纯合度。每年区试品种(系)的平均纯合度为94.9%~97.6%,纯合度高于85%和90%的品种(系)所占比例分别为95.0%和91.4%,纯合度低于85%的品种(系)有42份... 利用30对SSR引物,检测2005—2009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1068份大豆品种(系)的位点纯合度。每年区试品种(系)的平均纯合度为94.9%~97.6%,纯合度高于85%和90%的品种(系)所占比例分别为95.0%和91.4%,纯合度低于85%的品种(系)有42份(占3.93%),主要为北方春大豆和黄淮夏大豆。位点纯合度低于85%的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1份品种(系)比对照增产5%以上,20份比对照减产0.04%~13.08%;与纯合度为100%的品种(系)比较发现,位点纯合度较低的品种(系)在区试中产量也较低。建议国家区试品种(系)纯合度标准不低于90%,以保证审定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豆新品种的持续推广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大豆 SSR位点 纯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