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要燕杰 油清波 +8 位作者 赵为 郭葳 沈欣杰 李祥 张永兴 周蓉 赵剑 周新安 矫永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解剖结构 进化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佰权 姜莹 +3 位作者 付旭军 朱申龙 朱丹华 袁凤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0-875,共6页
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 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较大的遗传群体,运用生物信息学发展新的连锁标记,结合大豆基因组学和传统定位的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位于大豆B2连锁群上的Gm-lpa-ZC-2突变基凶,与连锁标记Satt168和Satt416的遗传距离远大于初步定位的结果,为18.2cM;4E此基础上,利用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在Satt168标记的上游序列与目的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4900~8200kb的区域中,发掘到9对在遗传群体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其中SSR位点psmlpa-224,psmlpa-225和psmlpa-226与目的基因的距离仅为0.8cM,实现了突变基凶的精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l.Merr.] 低植酸 突变体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金巍 韩粉霞 +4 位作者 陈明阳 孙君明 韩广振 闫淑荣 杨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日本品种东山6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日本品种东山6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测验检测BC2F2随机群体(RP)及选择回交导入群体(BSP、PSP和NSP)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2种方法在4个群体中定位到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 42个,5个位点在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中被多次重复检测到,分别为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单向方差分析在随机群体和双向选择群体中同时检测到Sat_077、Sat_202、Satt282、Satt146和Satt712等5个效应值较大(>10%)的蛋白质含量QTL,分别位于C1、C2、D1b、F和J连锁群上,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效应最大,F值达到8.77、7.80和9.01、11.61,与其连锁的QTL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达13.55%、21.40%和13.85%、28.82%;卡方测验在极端选择群体中检测到的8个QTL与单向方差分析在随机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一致,其中双向选择群体检测到4个(Sat_202、Satt301、Sat_074和Satt146)、正向选择群体检测到2个(Satt250和Satt485)、负向选择群体检测到5个(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定位到42个蛋白质相关QTL,结果表明单向方差分析对双向选择群体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卡方测验更适合单向选择群体的QTL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选择回交导入群体 单向方差分析 卡方测验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中Glycinol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乞永艳 MOCO Sofia +2 位作者 BOEREN Sjef de VOS C H Ric BOVY Arnaud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7,共5页
Glycinol是大豆中主要的植物抗毒素和植物雌激素glyceollins的直接前体,是研究大豆中异戊烯转移酶必需的重要底物。该研究以新鲜大豆为原料,采用硝酸银诱导大豆子叶使glycinol在其中累积,再用甲醇提取,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单一成... Glycinol是大豆中主要的植物抗毒素和植物雌激素glyceollins的直接前体,是研究大豆中异戊烯转移酶必需的重要底物。该研究以新鲜大豆为原料,采用硝酸银诱导大豆子叶使glycinol在其中累积,再用甲醇提取,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单一成分;经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紫外光谱鉴定,并与标准品对照,确定所获得的单一成分为glycinol。采用该分离方法可从390g鲜重的大豆中分离得到100mg高纯度的glycinol。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分离纯化和较大量制备glycinol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银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glycinol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孟新静 杨旭 +3 位作者 孟德尚 王梦晗 王磊 刘振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5-47,共13页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油脂,还含有大量的活性次生代谢成分,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综述了...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油脂,还含有大量的活性次生代谢成分,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综述了近年来大豆中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的结构及活性化合物的功能及作用机制。鉴定得到的大豆异黄酮类共12个,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等发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骨质疏松症、抗氧化、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抗中风、神经保护、保肝等作用。鉴定得到的皂苷类化合物共30个,具有抗炎、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肥胖、预防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作用,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NF-κB、MAPK、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和Nrf2等,这些次生代谢产物间因结构存在差异,活性侧重点不同,大豆异黄酮主要体现为植物雌激素活性,而大豆皂苷则以抗肿瘤、抗炎等为主。旨在为大豆次生代谢产物的深入挖掘提供依据,为大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次生代谢产物 大豆异黄酮 大豆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川市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大豆玉米产量及效益分析
6
作者 王四芳 刘翔 +2 位作者 赵光 罗真 汤颢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30-33,共4页
为了探索汉川市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大豆[Glycine max(L.)Merr.]、玉米(Zea mays L.)的产量及效益表现,分析了多个品种大豆、玉米在该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中豆63和玉米品种汉玉919在经济效益上... 为了探索汉川市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大豆[Glycine max(L.)Merr.]、玉米(Zea mays L.)的产量及效益表现,分析了多个品种大豆、玉米在该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中豆63和玉米品种汉玉919在经济效益上表现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glycine max(l.)Merr.] 玉米(Zea mays l.) 产量 效益 汉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个引进大豆品种育苗移栽和条播的产量及经济性状比较
7
作者 刘小芳 胡永忠 +2 位作者 降巧龙 杨珧 盛德贤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58-259,268,共3页
通过育苗移栽和条播2种栽培方式,对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圣豆1号、圣豆4号、圣豆8号、圣豆24号、皖豆0820以及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大豆品种红运2号、阜豆17、中豆41共8个... 通过育苗移栽和条播2种栽培方式,对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圣豆1号、圣豆4号、圣豆8号、圣豆24号、皖豆0820以及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大豆品种红运2号、阜豆17、中豆41共8个大豆品种的田间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中圣豆8号的单株粒数最多,百粒重最高,豆粒饱满,综合性状最优。育苗移栽较条播方式播种的大豆综合表现更好、产量更高,但在田间操作费时费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育苗移栽 条播 产量 引进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个大豆品种在恩施州的引种表现
8
作者 刘小芳 降巧龙 +3 位作者 胡永忠 杨珧 瞿勇 盛德贤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3-25,36,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以引进的中豆41、圣豆23、华豆38、国豆1、邯豆15、皖豆0102、南农1805、中豆4901、阜豆17、红远2号1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品种... 为筛选出适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以引进的中豆41、圣豆23、华豆38、国豆1、邯豆15、皖豆0102、南农1805、中豆4901、阜豆17、红远2号1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主要性状及产量表现等。结果表明,10个大豆品种的百粒重均在20 g以上,百粒重最高的为红远2号,结实率均达90%,产量稳定且最高的是中豆41,其次是国豆1。不同品种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表现差异明显,同一品种不同年份也有一定差异。由此可知,中豆41和国豆1两个高产大豆品种可在恩施州推广种植。红远2号需继续探索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作为专用、优质大豆品种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引种表现 生育特性 主要性状 产量表现 恩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耐盐性的快速鉴定法及不同时期耐盐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鹏 徐晨 +4 位作者 徐克章 张治安 李大勇 季平 冯引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2-578,共7页
为了探索大豆品种耐盐性的简易鉴定方法,了解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从种子萌发开始用80mmol/L盐溶液对99个大豆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和生长观测。结果表明,80mmol/L盐溶液浸泡72h后的大豆发芽率可较好地反映大豆品种的耐盐... 为了探索大豆品种耐盐性的简易鉴定方法,了解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从种子萌发开始用80mmol/L盐溶液对99个大豆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和生长观测。结果表明,80mmol/L盐溶液浸泡72h后的大豆发芽率可较好地反映大豆品种的耐盐性。种子萌发后根系的长度、侧根数量、根的干重和鲜重与品种的耐盐性密切相关。苗期大豆对盐胁迫的处理最为敏感,在营养生长期(V2和V4期)盐胁迫显著降低植株的高度和生物量,R2和R4期大豆品种的耐盐性最强,是生物量下降最小的时期。盐胁迫对R6期植株的伤害最大,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表现与植株生长后期的耐盐性基本一致,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可以作为抗盐性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发芽率 筛选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渍水的生理响应Ⅰ:光合特性和糖代谢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一丹 韩亮亮 +3 位作者 周琴 张国正 邢邯 江海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2-267,共6页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研究了渍水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大豆对渍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长期渍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H2O2含量一直高于对照。但苗期短期渍水在一定...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研究了渍水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大豆对渍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长期渍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H2O2含量一直高于对照。但苗期短期渍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豆的生长,生物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有所上升。大豆通过增大茎粗,提高叶片中蔗糖、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比值,从而使其在形态上、生理上产生适应性变化来适应渍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ine max l. 苗期 渍水胁迫 光合特性 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晨 张鹏 +4 位作者 徐克章 李大勇 季平 冯引娣 赵兰坡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4-679,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个抗旱大豆品种和4个普通大豆品种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R2、R4、R6三个时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个抗旱大豆品种和4个普通大豆品种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R2、R4、R6三个时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普通品种相比抗旱品种下降更为显著;在R2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下降较大,普通品种的下降最为显著,表观叶肉导度(AMC)变化极小;在R4期和R6期,Ci下降幅度变小,AMC呈下降趋势,以普通品种的下降最为显著,推测光合能力下降可能与非气孔限制因素有关。干旱胁迫下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qP)和表观光合量子传递效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升高,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变化不大。干旱胁迫下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inax l )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气孔限制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胁迫与大豆幼苗叶片多胺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2
12
作者 胡炳义 牛明功 +2 位作者 王启明 李潮海 刘怀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1-886,共6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渗透胁迫下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旱性弱的豫豆6号和抗旱性强的豫豆24号)幼苗叶片的三种不同形态多胺游离态(Free:f)、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Acid soluble covalently conjugated:AS-CC)和酸不溶性共价结合...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渗透胁迫下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旱性弱的豫豆6号和抗旱性强的豫豆24号)幼苗叶片的三种不同形态多胺游离态(Free:f)、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Acid soluble covalently conjugated:AS-CC)和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Acid insoluble covalently conjugated:AISCC))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三种游离态多胺:腐胺(fPut)、亚精胺(fSpd)和精胺(fSpm)均在渗透胁迫条件下上升,但是豫豆24号的fSpd和fSpm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豆6号,而豫豆6号的fPut的升幅明显大于豫豆24号。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MGBG)处理豫豆24,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诱导的fSpd和fSpm的增加,并且加重了渗透胁迫的伤害;外源Spd处理豫豆6号明显促进了渗透胁迫诱导的fSpd和fSpm的增加,并且减缓了渗透胁迫的伤害。统计分析表明: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大豆幼苗叶片的fSpd+fSpm/fPut的比值与相对干重增长率(RDWIR)呈显著正相关。渗透胁迫下,豫豆24叶片的AISCC-PAs含量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豆6号。菲咯啉处理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所诱导AISCC-PAs的增加,同时也加重了渗透胁迫对幼苗的伤害。渗透胁迫也引起了幼苗叶片中ASCC-PAs含量的上升,但是在两个大豆品种之间的上升幅度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条件下,大豆幼苗叶片的fSpd、fSpm及AISCC-PAs含量的上升有利于增强大豆幼苗的抗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胁迫 多胺形态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大豆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种间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郑晓媛 赵莉 +2 位作者 许楠 张会慧 孙广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3-497,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桑树-大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桑树和大豆间作的共生期间,间作桑树地上部生物量、光合速率、含N量、根系干重、根长密度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比单作桑树分别增加了65.9%、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桑树-大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桑树和大豆间作的共生期间,间作桑树地上部生物量、光合速率、含N量、根系干重、根长密度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比单作桑树分别增加了65.9%、11.8%、17.8%、24.8%、139.8%和116.2%,而大豆呈现相反趋势,桑树和大豆间作期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但是,间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比单作大豆高10.6%和3.5%,桑树和大豆间作存在种间促进作用。因此,桑树和大豆间作体系中种间促进作用和种间竞争作用是同时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大豆 间作 种间促进作用 种间竞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蒋跃林 张仕定 +2 位作者 岳伟 姚玉刚 张庆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5-88,共4页
通过不同大气CO2浓度水平的田间试验,对大豆(G lycine max L.)籽粒品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提高了大豆籽粒中钙、锌、硒等元素的含量,而钾、铁等元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大豆籽粒脂肪含量和油酸相对含量在较高CO2... 通过不同大气CO2浓度水平的田间试验,对大豆(G lycine max L.)籽粒品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提高了大豆籽粒中钙、锌、硒等元素的含量,而钾、铁等元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大豆籽粒脂肪含量和油酸相对含量在较高CO2浓度下有显著增加,亚油酸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相对含量有所减少。大豆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有降低趋势,但蛋氨酸、苏氨酸、胱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大豆蛋脂总量略有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O2增加 籽粒 品质 大气CO2浓度升高 大豆籽粒 籽粒品质 浓度增加 氨基酸总量 元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特拉津对不同种子大小品种大豆的危害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日 刘利 +5 位作者 马丽艳 赵福林 吴春胜 牟金明 陈喜凤 王振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玉米和大豆轮作是我国东北地区应用广泛的种植方式,但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常引起下茬大豆药害。选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45个不同种子大小的大豆品种(粒重范围81~302mg/seed)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探讨大豆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对阿特拉津危... 玉米和大豆轮作是我国东北地区应用广泛的种植方式,但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常引起下茬大豆药害。选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45个不同种子大小的大豆品种(粒重范围81~302mg/seed)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探讨大豆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对阿特拉津危害的响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有效成分用量为500g/hm2的条件下,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随种子重量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根系干物质生产与种子大小未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大粒品种大豆对阿特拉津耐药性强,小粒品种则敏感,因此,种植大粒或中大粒品种,可使阿特拉津对大豆危害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大小 阿特拉津 药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6
作者 向达兵 郭凯 +3 位作者 雷婷 于晓波 罗庆明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5-402,共8页
以贡选1号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钾显著影响套作大豆茎秆的抗倒能力。茎秆基部节间粗度、C/N比、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机械强度、抗倒指数(SL... 以贡选1号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钾显著影响套作大豆茎秆的抗倒能力。茎秆基部节间粗度、C/N比、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机械强度、抗倒指数(SLRI)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高、倒伏率均随磷钾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SLRI与基部第1、2节间粗度、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机械强度及C/N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长、实际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适宜的磷钾水平(P2O517kg/hm2,K2O 112.5kg/hm2)能提高套作大豆SLRI,降低其倒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大豆 基秆特征 抗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豆地方种质磷效率特性研究 Ⅰ.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1
17
作者 童学军 严小龙 +2 位作者 卢永根 年海 郑少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4-412,共9页
在低磷红壤上,对原产广东省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基因型磷效率与其来源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磷素吸收量相对值(RVPPU)不仅可以反映大豆对低磷红壤生长适应性,而且可以反映大豆基因型磷效... 在低磷红壤上,对原产广东省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基因型磷效率与其来源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磷素吸收量相对值(RVPPU)不仅可以反映大豆对低磷红壤生长适应性,而且可以反映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RVPPU是衡量田间生长适应性和磷效率特性的较好指标。RVPPU较大的大豆基因型,其对低有效磷红壤环境适应性较好,磷效率特性较佳;反之,亦然。不同大豆基因型,具有不同的磷效率特性。磷效率特性的形成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关。土壤中低有效磷含量与较佳的磷效率特性形成有关,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较低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紫色土上的大豆基因型具有较佳的磷效率特性;而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较高的水稻上、潮土上的大豆基因型其磷效率特性较差。大豆基因型较佳的磷效率特性是其长期在低有效磷土壤环境下进化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效率特性 低磷红壤 土壤 有效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方法定量检测大豆5种脂肪酸 被引量:38
18
作者 范胜栩 李斌 +4 位作者 孙君明 韩粉霞 闫淑荣 王岚 王连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8-553,共6页
为建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定量方法,采用加热甲酯化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GC),以5种脂肪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为标准样品,在制定5种脂肪酸甲酯组分的标准曲线(R2>0.99)和回归方程... 为建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定量方法,采用加热甲酯化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GC),以5种脂肪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为标准样品,在制定5种脂肪酸甲酯组分的标准曲线(R2>0.99)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定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含量。通过对4个油份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脂肪酸含量测定以及与粗脂肪含量的比较分析发现,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籽粒中的脂肪酸提取率和检测效率,其检测的总脂肪酸含量占总油脂含量的94%以上。该方法不仅能检测样品中5种脂肪酸组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还可以准确计算出籽粒中各个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含量,对大豆脂肪酸检测及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定量测定 气相色谱(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豆品种对触杀型除草剂的耐受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兵福 蒋凌雪 +3 位作者 李脉泉 顾海蓝 金龙国 邱丽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1-555,共5页
采用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大豆叶片,对4个大豆品种的草铵膦和百草枯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两种除草剂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中豆32对百草枯耐受浓度最高为0.24mg/L;中黄10号次之,为0.18mg/L;东农50和小粒豆最低为0.12mg/L... 采用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大豆叶片,对4个大豆品种的草铵膦和百草枯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两种除草剂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中豆32对百草枯耐受浓度最高为0.24mg/L;中黄10号次之,为0.18mg/L;东农50和小粒豆最低为0.12mg/L。中豆32对草铵膦耐受浓度最高为6mg/L;吉林小粒豆1号次之,为4mg/L;中黄10号和东农50的耐受浓度均为3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草铵膦 百草枯 耐受性 点样和涂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SDS-PAGE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贮藏蛋白亚基的分辨效果 被引量:40
20
作者 王显生 麻浩 +2 位作者 向世鹏 张国正 崔国贤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9%、10%、11%、12%、13%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籽粒主要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的分辨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大小对大豆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电泳图谱分辨...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9%、10%、11%、12%、13%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籽粒主要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的分辨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大小对大豆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电泳图谱分辨率的影响非常明显。分离胶浓度为9%和10%时,7S组分亚基(α′、α和β)分辨效果较好;分离胶浓度为13%时,11S组分各亚基(A3、A4A2、A1aA1b、A5、B3、B1aB1bB2和B4)分辨效果较好。如需获得较好的7S和11组分亚基综合分辨效果,以分离胶浓度为12%的凝胶系统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亚基 SDS—PAGE 分离胶浓度 分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