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强烈发展西南低涡的中尺度结构分析 被引量:78
1
作者 陈忠明 缪强 闵文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通过对1989年7月8~10日发生于四川盆地东部的西南低涡的诊断分析,揭示了西南低涡成熟期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成熟阶段的西南低涡正涡度可伸展到100hPa以上,中心轴线垂直;其流场和高度场表现为贯穿对流层的中尺度气... 通过对1989年7月8~10日发生于四川盆地东部的西南低涡的诊断分析,揭示了西南低涡成熟期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成熟阶段的西南低涡正涡度可伸展到100hPa以上,中心轴线垂直;其流场和高度场表现为贯穿对流层的中尺度气旋和低压;涡区内动量、层结、垂直运动等呈非对称分布,是一个准圆形而非对称的中尺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中尺度结构 诊断分析 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 被引量:149
2
作者 陈忠明 闵文彬 +1 位作者 缪强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80,共6页
对1982年7月26~28日由500hPa高原低涡与850hPa四川盆地浅薄低涡耦合作用引发盆地低涡强烈发展与大面积特大暴雨天气发生的机理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东移到100°E附近时,其低涡东部的正涡度平流与负值非平衡强迫与850... 对1982年7月26~28日由500hPa高原低涡与850hPa四川盆地浅薄低涡耦合作用引发盆地低涡强烈发展与大面积特大暴雨天气发生的机理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东移到100°E附近时,其低涡东部的正涡度平流与负值非平衡强迫与850hPa四川盆地浅薄低涡发生垂直叠加时,两者之间发生耦合作用。导致盆地浅薄低涡与500hPa高原涡同时发展,四川盆地发生大面积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相互作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被引量:103
3
作者 陈忠明 闵文彬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共5页
西南低涡是我国重要的暴雨天气系统, 有关西南低涡的形成、发展、结构与降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在简要总结近10年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深化西南低涡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中尺度结构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6月6—7日福建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沈桐立 曾瑾瑜 +1 位作者 朱伟军 丁治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4,共11页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暴雨中心的强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重要机制。暴雨区域850hPaθse场呈现典型的"Ω"型,高湿能条件的维持,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暴雨区两侧存在垂直的次级环流,对流层中低层负湿位涡区、高层正湿位涡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WRF模式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中尺度低涡 急流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中尺度诊断 被引量:67
5
作者 邹波 陈忠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9,共9页
采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 ,对一次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 1 )与自由大气中低涡环流的变化相比 ,边界层内低涡环流的演变表现出非连续性特征 ,且涡区内的对流发展和降水也与此相一致。 ( 2 )大气边界... 采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 ,对一次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 1 )与自由大气中低涡环流的变化相比 ,边界层内低涡环流的演变表现出非连续性特征 ,且涡区内的对流发展和降水也与此相一致。 ( 2 )大气边界层顶的非平衡动力强迫及 50 0hPa正涡度平流的动力作用对本例低涡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中尺度分析 非平衡强迫 低涡环流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的模拟及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6
作者 周玉淑 刘璐 +1 位作者 朱科锋 李建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5-896,共12页
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模拟。利用模拟资料分析了影响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辐合线及辐合线上生成的中尺度低涡的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从热力场来看,... 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模拟。利用模拟资料分析了影响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辐合线及辐合线上生成的中尺度低涡的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从热力场来看,来自于西北和东北方向的强冷空气与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的长时间对峙形成的辐合以及中低层冷空气从西北和东北方向向西南的入侵迫使整层暖湿空气抬升,以及低空急流的暖湿平流与低空弱冷空气之间形成的"西冷东暖"的结构,对对流不稳定的触发有一定作用,有助于该次特大暴雨的发生。对流层低层的西(东)南风与西北风之间形成了一条持续时间长的辐合切变线,切变线上不断有中尺度低涡生成并沿切变线发展移动,模拟资料分析表明,低涡不断沿切变线生成并移动经过北京从而对该次暴雨造成影响,这与"列车效应"现象类似。切变线上生成的中尺度低涡位置也同时处于急流左前侧和山前,低涡加强和发展时对应有暴雨的明显增强,是直接造成北京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其生成与低层辐合、低空急流及地形均有关系。低层辐合引发的垂直运动在地形迎风坡附近得到加强,低层辐合及地形抬升共同导致了强垂直运动的发展和维持,是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大气中层有下沉气流与低层上升气流相互作用,在大气中低层形成一系列中尺度环流,房山附近一直有中尺度环流的垂直上升支维持,也是暴雨中心出现在房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结构分析 中尺度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过程涡旋状MCS结构特征及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吴涛 张家国 牛奔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0-551,共12页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造成2011年6月18日湖北省江汉平原强降水涡旋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过程的结构特征,联合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观测及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资料初步研究了MCS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成熟阶段的强降水...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造成2011年6月18日湖北省江汉平原强降水涡旋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过程的结构特征,联合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观测及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资料初步研究了MCS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成熟阶段的强降水涡旋状MCS回波表现为气旋性弯曲的多条螺旋对流回波带、周围被大片层状云回波所包裹的结构特征,后期因冷空气侵入演变出冷暖锋式结构。回波合并和旋转式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运动特征。(2)涡旋状MCS是在有利环境场下,主要由鄂西山地一江汉平原过渡带边界层中尺度涡旋系统强烈发展组织的结果。(3)中尺度涡旋系统形成发展与地面暖倒槽发展、西南低涡前侧降水和特殊地形作用有密切关系,来自不同方向气流形成的强烈辐合是其前期形成发展的主要机制,后期发展可能与潜热释放有关,涡旋环流向上发展到700 h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涡旋状MCS 结构特征 成因分析 中尺度涡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北涡南槽”型广西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覃丽 寿绍文 +1 位作者 刘泽军 陆汉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5年4月25日一次典型的西南涡影响下的广西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500hPa低槽、700hPa西南涡东南移的过程中,在西南涡的南端,由于对流层高层高值干位涡下传引起低层气旋性涡度增加,低涡向...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5年4月25日一次典型的西南涡影响下的广西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500hPa低槽、700hPa西南涡东南移的过程中,在西南涡的南端,由于对流层高层高值干位涡下传引起低层气旋性涡度增加,低涡向南伸出一低槽,使西南涡发展成“北涡南槽”形式,广西强降水出现在西南涡的南伸低槽附近。西南涡的南伸低槽附近垂直剖面上为等θe线陡立密集区,700hPa上MPV1<0,MPV2>0,低层有强烈辐合,高层有强烈辐散,从低层到高层都有上升运动。螺旋度对强降水的落区以及造成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有较好的指示性,它反映了大气的动力场特征,运用螺旋度作强降水预报还要结合水汽和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强降水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涡和西南涡影响的两次四川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周玉淑 颜玲 +1 位作者 吴天贻 谢泽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3-830,共1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v4.9,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有高原涡东移影响西南涡发展引发暴雨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区别,并且TBB活动特征显示在过程一中有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则没有。(2)对于过程一,500 hPa上,高原涡逐渐减弱为高原槽并伸展到四川盆地上空,850 hPa上,在鞍型场附近有MCC的产生和发展,200 hPa上,高原涡在南亚高压北部偏西风急流下方的强辐散区内,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急流区下方稳定少动,偏东风急流北部有辐散中心,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对于过程二,500 hPa高原涡东移在四川盆地上空与西南涡耦合,形成一个稳定且深厚的系统,这也是过程二的暴雨强度比过程一强的最主要原因。200 hPa上,四川盆地始终位于南亚高压东侧的西北气流中,"抽吸作用"明显。(3)在过程一中,位涡逐渐东传且位涡增加的地方对应强降水区与MCC发展区,反映了暴雨和位涡的发展基本一致。在过程二中,中层位涡高值区从高原上东移并下传至盆地上空,两涡耦合使得上下层打通,位涡值比耦合之前单独的两涡强度更强。MC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中层大气要有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在未产生MCC前,过程一与过程二在盆地上空的动力条件甚至是相反的;从热力条件看,过程一中有明显的干冷空气入侵,增强不稳定条件,有利于MCC的产生并引发强降水;另一方面,本文也应证了二阶位涡的水平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可得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和通道也有明显区别,过程一主要有两条水汽通道,通道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底层,通道二来自四川南部750 m以下高度;而过程二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三条,通道一来自西方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上空1500~2500 m高度附近,通道二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底层,通道三的水汽从孟加拉湾低层绕过云贵高原直接输送到四川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四川盆地暴雨 对比分析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水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移西南低涡空间结构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40
10
作者 潘旸 李建 宇如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70,共11页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低,位势高度降低,伴随冷偏差中心南侧20°N~30°N由对流层顶至850hPa都出现偏强西风,最大的西风偏差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上空200hPa。一方面,高层风速差异的纬向梯度加强了长江中游地区的高空辐散,在西南低涡东部形成有利于降水和气旋性环流发展的动力抬升机制。另一方面,对流层低层的西风偏差在青藏高原南麓至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形成一条异常的水汽输送带,加强了低涡南侧的偏西风水汽输送作用,为低涡东部的降水潜热反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西南低涡在这样有利的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下更容易移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合成分析 环流背景 三维结构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的0915号热带气旋“巨爵”降水分布及其中尺度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安成 袁金南 +2 位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蒋德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雷达和TRMM卫星的观测资料,对2009年广东登陆热带气旋(TC)"巨爵"(0915)的降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登陆TC"巨爵"的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和中尺度特征,TC降水主要位于移动路径的左侧。通过... 利用自动气象站、雷达和TRMM卫星的观测资料,对2009年广东登陆热带气旋(TC)"巨爵"(0915)的降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登陆TC"巨爵"的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和中尺度特征,TC降水主要位于移动路径的左侧。通过对海表温度(SST)、水汽通量、Q矢量和环境风垂直切变等分析发现,SST分布、水汽辐合、低层对流上升运动和垂直切变都有利于在TC移动路径的左侧产生降水。通过Barnes带通滤波对中尺度结构进行分离发现,登陆TC"巨爵"的降水存在明显的围绕TC中心的中尺度螺旋结构,呈带状或块状形式;登陆TC"巨爵"的局地强降水主要与中尺度螺旋结构的降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降水特征 诊断分析 登陆TC"巨爵" 非对称分布 中尺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中层中尺度对流涡旋在台风榴莲(2001)生成中的作用——模拟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文龙 崔晓鹏 董剑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7,共13页
本文基于PSU/NCAR MM5中尺度模式对台风榴莲(2001)生成过程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台风榴莲生成过程中对流层中层中尺度对流涡旋(MCV)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层MCV在台风榴莲生成中的作用有三... 本文基于PSU/NCAR MM5中尺度模式对台风榴莲(2001)生成过程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台风榴莲生成过程中对流层中层中尺度对流涡旋(MCV)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层MCV在台风榴莲生成中的作用有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中尺度组织化作用:伴随中层MCV的垂直次级环流圈,使得区域内的积云对流热塔趋向于逐步在中心区域集中,热塔相互之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合并过程有些热塔得到加强,而有些趋于消亡。同时,热塔聚集后的群体效应反馈作用又使得中层MCV加强或维持,进一步促进热塔的合并以及向轴对称化发展;第二,存贮效应:因为中层MCV的生命史比积云对流热塔长,能够将消亡对流热塔所携带的热量、水汽、涡度加以存贮和保留,使得中层MCV区域向有利于TC生成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TC环流的"胚胎";第三,中层MCV与对流层低层的槽(涡旋)以及对流热塔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中低层系统的垂直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生成 中尺度对流涡旋 对流热塔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引发南充持续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书慧 刘佳 +1 位作者 李晓容 罗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275-280,共6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风云卫星资料以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发生在南充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探讨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空切...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风云卫星资料以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发生在南充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探讨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空切变线及前期不稳定能量释放引发强对流天气;第2阶段为西南低涡影响,影响时间较长。此次西南低涡生成属于高原切变类,低涡首先出现在500 hPa切变线南侧下层的850 hPa,后垂直发展到700 hPa,深厚阶段正涡度柱伸展至400 hPa,呈自下而上的近垂直结构。在西南低涡维持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是这次暴雨产生的重要系统。南充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之低层辐合中心与西南低涡伴随的低空急流耦合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作用。南充受西太平洋副高西侧持续的西南低空急流带来孟加拉湾的充沛水汽,且中低层南充一直处在水汽辐合上升区域,有利于水汽的垂直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