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IN PROTEROZOIC 被引量:1
1
作者 Li Zhongxiong, Cheng Ming, Guan Ship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7-318,共2页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absorb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late subduction, collision, assembly, rifting and break...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absorb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late subduction, collision, assembly, rifting and breakup processes between them since Palaeozoic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clear. But in Proterozoic this kind of links between them became unclear. Did they undergo the assembly and breakup processes of the Rodinia super continent? This paper will take a primary discussion on this question on the basis of basement compon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agmatic activities.1\ Basement features\;(1) I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its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folded basement, a so\|called double\|layer structure.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made up of Kangding group, Pudeng Formation and Dibadu Formation, among them Kangding group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composed mainly of migmatite, compositing gneiss, hornblende schist and granulitite. The isotopic age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older than 1900Ma, so its geological time is late Archaean to early Proterozoic. The folded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Dahongshan group, Hekou group, Kunyang group, Huili group and Yanbian group. Their rock associations are made up mainly of spilite\|keratophyre formation, carbonate formation, clastic rock and clastic rock formation with some basic volcanic rocks. The folded basement is assigned to be early and middle Proterozoic (1000~1700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basement structure ophiolite suite GRENVILLE orogenic belt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后河杂岩花岗岩类及其对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霄琦 赵燕 +3 位作者 张瑞英 敖文昊 兰彩云 李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0,共27页
后河杂岩作为扬子北缘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进而制约了对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在古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选取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的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 后河杂岩作为扬子北缘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进而制约了对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在古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选取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的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二者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01±10 Ma和2072±15 Ma。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钠、低钾、贫镁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质岩石系列,且显示岛弧花岗岩的特征;锆石εHf(t)值为-0.8~+4.6,全岩εNd(t)值为+0.1~+1.1,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3005~2469 Ma。与奥长花岗岩相比,二长花岗岩具有相对较低的硅含量,但是相对富镁、铝和钾,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其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伴随弱负Eu异常,并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亦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此外,该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以及Cr和Ni含量,锆石εHf(t)值为-2.9~+2.4,全岩εNd(t)值为+0.1~+0.9,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39~2604 Ma。根据上述特征,推测奥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太古代玄武质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二长花岗岩是幔源岩浆底侵并导致新太古代古老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中有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添加。结合扬子北缘已报道的古元古代晚期(2.1~2.0 Ga)镁铁质-长英质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岩石成因,推测扬子北缘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2101~2072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活动陆缘弧环境,是扬子北缘对全球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北缘 后河杂岩 古元古代 花岗质岩石 活动陆缘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南缘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来自撮科元古宙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Hf-O同位素的制约
3
作者 高嘉敏 谢士稳 +3 位作者 刘倩 王舫 陶鹏 龙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20,共17页
扬子板块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出露十分有限,制约了对扬子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认识。本次研究对扬子板块西南缘撮科地区的大红山群和昆阳群变沉积岩开展了碎屑锆石原位U-Pb年龄、Hf-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大红山群谐... 扬子板块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出露十分有限,制约了对扬子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认识。本次研究对扬子板块西南缘撮科地区的大红山群和昆阳群变沉积岩开展了碎屑锆石原位U-Pb年龄、Hf-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大红山群谐和锆石年龄分布于3092~1786Ma之间,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786Ma,限定大红山群最大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昆阳群谐和锆石年龄分布于2874~1031Ma之间,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031Ma,表明昆阳群最大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除少量较年轻锆石(<1.75Ga)外,昆阳群和大红山群具有相似的年龄分布特征,两个主要的年龄峰为2.0~1.85Ga和2.4~2.2Ga。尽管古元古代碎屑锆石的年龄峰与撮科地区已报道的古元古代岩浆活动期次一致,但仅有少部分碎屑锆石的Hf-O同位素特征与撮科古元古代岩浆岩相似,大多数碎屑锆石Hf-O同位素组成与加拿大Rae克拉通古元古代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相似,暗示古元古代碎屑物质可能仅少部分来自撮科地区已识别的古元古代岩浆岩,而大部分可能来自与Rae克拉通发育的古元古岩浆岩相似的源区。大红山群和昆阳群中1.9~1.03G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扬子西南缘发育的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晚期岩浆岩。结合前人的资料,我们认为我国撮科和越南北部的Phan Si Pan带经历了与加拿大Rae克拉通相似的古元古代演化过程,支持2.4~2.3Ga扬子西南缘卷入Arrowsmith造山事件,并与Rae克拉通一起参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南缘 撮科地区 哥伦比亚超大陆 大红山群和昆阳群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界澄江组沉积时限的厘定——来自凝灰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4
作者 吕勃烨 宛胜 +2 位作者 刘军平 何世军 马成龙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3-92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广泛出露的澄江组是一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其形成时限、构造背景对华南地区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以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澄江组顶部发现2层的火山岩夹层,岩性为... 扬子陆块西缘广泛出露的澄江组是一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其形成时限、构造背景对华南地区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以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澄江组顶部发现2层的火山岩夹层,岩性为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对凝灰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735.6±5.2 Ma(n=24,MSWD=0.14)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凝灰岩喷发年龄为南华纪早期,从而限定了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12~735.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晶屑凝灰岩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亏损Ba、Sr、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燕式”型,与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特征较为一致;凝灰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T_(DM2):1932~1265 Ma,平均值为1704.3 Ma)下地壳泥质岩石经5%~10%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华南陆块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是南华裂谷重要的岩石学及岩浆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组 凝灰岩 南岭型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陆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砂岩的物源分析:对古地理位置重建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8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重矿物 物源分析 寒武纪 碰撞环境 前陆盆地 扬子陆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侏罗纪重磁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6
作者 李海燕 谷志东 +5 位作者 张世红 颜丹平 杨昆昆 钟涛 杨天水 吴怀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98-4716,共19页
造山过程通常伴随着重磁化的广泛发生,因而造山带的重磁化研究有助于厘定其构造定型的时间.为了确定扬子地块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的定型时间,本文对大巴山弧形逆冲带西北端的西乡地区和龙门山逆冲带北段的宁强至广元地区成冰纪—寒武纪... 造山过程通常伴随着重磁化的广泛发生,因而造山带的重磁化研究有助于厘定其构造定型的时间.为了确定扬子地块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的定型时间,本文对大巴山弧形逆冲带西北端的西乡地区和龙门山逆冲带北段的宁强至广元地区成冰纪—寒武纪多个岩石单元开展了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岩相学研究,揭示出广泛的侏罗纪重磁化作用.样品的退磁特征、岩石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重磁化分量为化学剩磁,载磁矿物为自生磁铁矿和赤铁矿,其形成与造山作用引发的流体迁移有关.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侏罗纪重磁化数据,大巴山弧形逆冲带和西乡—宁强地区记录了一致的侏罗纪重磁化方向,表明这一带逆冲构造格架的形成不晚于侏罗纪,而广元地区青林乡和陈家坝剖面的重磁化方向相对发生了~60°的逆时针旋转,表明该地区逆冲构造格架的形成晚于侏罗纪,但该区灌县—安县断层以东的近四川盆地区域未受影响,没有发生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侏罗纪 重磁化 构造旋转 化学剩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矿床中重要(变价)金属元素与古海洋环境关系综述--以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周缘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岩 方维萱 +7 位作者 徐林刚 陈文 张志炳 叶会寿 刘丽红 王文浩 赵亮亮 吴皓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9-704,共26页
对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相关沉积矿产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对古海洋环境演化与相关沉积矿产形成关系的深入认识,这对沉积矿床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元古代南华纪—早古... 对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相关沉积矿产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对古海洋环境演化与相关沉积矿产形成关系的深入认识,这对沉积矿床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元古代南华纪—早古生代早志留世,扬子板块周缘黑色岩系中依次沉积了举世瞩目的南华纪锰矿、震旦纪—早寒武世沉积磷块岩、早寒武世重晶石矿、镍—钼—钴多金属矿、钒矿和早志留世铀矿的完整沉积矿床系列,不同时代地层、同一时代不同沉积环境地层赋存不同类型的沉积矿产,有必要对其成矿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和归纳。笔者等在对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生命必需元素和海底热液元素等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综述的基础上,兼论了它们在结合黄铁矿矿物学对氧化—还原环境、生物生产力和盆地限制性分析方面具体作用;进一步结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古环境演化特征,对扬子板块周缘特定时代中特定沉积矿产的分布、成因机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扬子板块周缘相关沉积矿产,是在全球氧化事件、冰期—间冰期、Rodina大陆裂解大背景下,海洋中成矿金属元素得到长期积累,在特定时代区域性海水—海底热液—生物作用(根据不同矿种各有侧重)影响下,在相关重要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控制下、局部区域特殊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下形成的特定矿产的初步认识。最后,结合相关沉积矿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解决方案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 生命必需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判别方法 扬子板块周缘 南华纪—早志留世 沉积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北缘早新元古代俯冲增生过程的岩浆记录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鹏 张少兵 +3 位作者 郑永飞 张小菊 徐争启 施泽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30,共15页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和岩石学成因、并探讨了不同阶段岩浆记录所对应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扬子陆块西北缘约1.0~0.9 Ga岩石具有与新生岛弧岩浆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强不相容元素的含量略低于大陆弧,并且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和略低于地幔值的锆石δ~(18)O值,这些特征指示约1.0~0.9 Ga岩浆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相比之下,约0.9~0.83 Ga岩浆岩具有与平均上地壳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富集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且具有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锆石δ^(18)O值与地幔值相当或略高,指示其可能形成于大陆弧环境。此外,镁铁质岩石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随年龄的长期变化趋势揭示了地幔源区性质周期性地富集和亏损,这可能是由于俯冲带间歇性地前进和后撤引起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的不断交替所致。本文结果为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和俯冲增生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活动大陆边缘弧 早新元古代 罗迪尼亚 扬子陆块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辉长辉绿岩中单斜辉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晓芸 徐扬 +3 位作者 杨振宁 刘雨 李定华 陈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52-3567,共16页
为进一步解析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本文对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造山带~820Ma辉长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岩相学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共识别出三类单斜辉石:Ⅰ类单斜辉石核部和边部结晶温度分别为1159~1192℃、1162~1187℃... 为进一步解析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本文对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造山带~820Ma辉长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岩相学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共识别出三类单斜辉石:Ⅰ类单斜辉石核部和边部结晶温度分别为1159~1192℃、1162~1187℃,结晶压力分别为0.16~0.44GPa、0.31~0.52GPa;Ⅱ类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45~1179℃,结晶压力为0.27~0.53GPa;Ⅲ类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18~1150℃,结晶压力为0.09~0.35GPa。三类单斜辉石反演获得的母岩浆含水量分别为1.6%~2.4%、1.7%~2.2%、0.9%~2.1%。三类单斜辉石结晶于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早期基性岩浆形成了高Mg#值的Ⅰ类单斜辉石核部;随着岩浆结晶演化,形成低Mg#值的Ⅰ类单斜辉石边部和Ⅱ类单斜辉石;岩浆演化晚期伴随地壳混染,形成Ⅲ类单斜辉石。综合研究表明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辉长辉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北缘 新元古代 辉长辉绿岩 单斜辉石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羊场磷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磷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骞 米云川 +5 位作者 赵勇 黄太平 王加昇 胡清华 夏建峰 宰西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1138,共20页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息息相关,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磷块岩较完整记录了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信息。扬子西缘羊场磷矿床是赋存于下寒武统梅树村组的超大型磷矿床,可重建该时期古海洋环境。本文采用ICP-MS等手段,分析羊场磷...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息息相关,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磷块岩较完整记录了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信息。扬子西缘羊场磷矿床是赋存于下寒武统梅树村组的超大型磷矿床,可重建该时期古海洋环境。本文采用ICP-MS等手段,分析羊场磷矿床磷块岩及其围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探讨其形成时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羊场磷矿床磷块岩CIA值为46.40~65.60,平均57.43,显示其风化程度较低,稀土元素总量ΣREE相对较低(140.0×10^(-6)~237.4×10^(-6)),但较富集Y(87.0×10^(-6)~183.2×10^(-6));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相对平缓,LREE/HREE值为4.22~7.50,显示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δCe=0.22~0.42),Eu异常不明显(δEu=0.90~1.21),U/Th值为2.55~27.68,反映了磷块岩成矿过程中受到热水活动的影响;结合δCe、V/Cr、Y/Ho、Sr/Cu等元素分析认为,由底部震旦纪灯影组,到含磷层寒武纪梅树村组,直至上覆牛蹄塘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由底部的相对还原环境,向上变为氧化环境,直至顶部变为相对还原环境。古气候环境表现为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交替出现的变化规律,古海水盐度表现为由咸水→半咸水→咸水→淡水的演化过程。综合分析后认为,羊场磷矿床磷块岩形成于相对氧化的咸水和较为干旱的古气候环境,并有热水活动参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块岩 梅树村组 沉积环境 羊场磷矿床 扬子地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东炉房Cu-Mo矿床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召艳 张有名 +4 位作者 杨新强 杜斌 伍建兢 杨富成 江小均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529,共15页
东炉房Cu-Mo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矿床发育与石英二长斑岩相关的斑岩型Mo(-Cu)矿和接触带矽卡岩型Cu矿。前人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斑岩Mo矿化的成因,但是对矽卡岩型Cu矿化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基于系统整理项目组对该矿床的勘查成... 东炉房Cu-Mo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矿床发育与石英二长斑岩相关的斑岩型Mo(-Cu)矿和接触带矽卡岩型Cu矿。前人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斑岩Mo矿化的成因,但是对矽卡岩型Cu矿化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基于系统整理项目组对该矿床的勘查成果,对矽卡岩型Cu矿化有关的石英闪长玢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玢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2 Ma,表明其形成于晚白垩世,与格咱弧晚白垩世W-Mo(Cu)成矿作用时代一致。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硅(SiO_(2)=60.74%~63.36%)、富碱(Na_(2)O+K_(2)O=7.03%~9.29%)特征,属准铝质(A/CNK=0.63~0.86)、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右倾型)和典型的埃达克质岩亲和性特征,可能为幔源岩浆注入中-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岩源区性质、围岩类型等条件决定了东炉房矿床的矿化分带性,深部石英二长斑岩的钾化带内发育斑岩型Mo(-Cu)矿化,浅部石英闪长玢岩和碳酸盐岩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型Cu(-Mo)矿化,外围大理岩局部发育脉状Pb-Zn-Au-Ag矿化。矿床由深到浅、由内到外构成了Mo(-Cu)→Cu(-Mo)→Pb、Zn、Au、Ag的斑岩成矿系统。通过区域综合对比认为格咱弧晚白垩世岩浆岩及相关成矿作用向南延伸至扬子陆块西缘,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且由北往南岩浆分异程度逐渐降低,幔源岩浆贡献逐渐增多,导致成矿作用差异明显(休瓦促W-Mo→热林Mo-W→红山、铜厂沟Mo(-Cu)→东炉房Cu(-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闪长玢岩 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晚白垩世 东炉房 扬子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大别地区吕王-高桥混杂岩带石墨赋矿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对中元古代海相沉积事件的约束
12
作者 朱江 陈超 +3 位作者 李占轲 吴波 王光洪 彭练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5-1747,共13页
【研究目的】扬子陆块北缘大别山地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物质记录有限,制约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认识。大别山核部吕王—高桥混杂岩带内“石墨片岩–石英岩夹大理岩”沉积岩系的年代学研究可为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古洋(海)盆演化提... 【研究目的】扬子陆块北缘大别山地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物质记录有限,制约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认识。大别山核部吕王—高桥混杂岩带内“石墨片岩–石英岩夹大理岩”沉积岩系的年代学研究可为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古洋(海)盆演化提供新约束,对区域前寒武纪成矿与找矿提供科学指导。【研究方法】在开展1∶10000地质测量查明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对赋石墨矿变沉积岩系的石英岩开展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研究结果】大别造山带核部发育中元古代“石墨片岩–石英岩夹大理岩”变沉积岩系,为一套浅海相沉积、成熟度高的砂岩。石英岩原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2.55 Ga、2.06 Ga、1.86 Ga及1.43 Ga,最年轻峰值年龄1.43 Ga约束了原岩沉积时代下限。这套变沉积岩原岩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其沉积物源可能主要来自扬子陆块基底。【结论】吕王—高桥混杂岩带保留了大别山核部较早的海相沉积记录,并为区域石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变沉积岩系原岩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期的扬子陆块边缘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岩带 石墨矿 沉积岩系 年代学 地质构造 地质调查工程 扬子陆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的兰坪盆地—扬子西缘浅层地壳结构
13
作者 王冠 熊小松 +3 位作者 卢占武 李秋生 吴国炜 张新彦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9-1001,共13页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0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4km以浅的上地壳浅层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兰坪盆地沉积厚度从西到东逐渐减薄,扬子块体西缘东部表现出“两侧厚中间薄”的特点;兰坪盆地内有多组逆冲断裂,金沙江断裂与程海断裂近乎垂直;金顶铅锌矿的形成可能与底部热隆有关,北衙金矿下方结晶基底向上突起,推测由岩浆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 扬子块体西缘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物源变化及对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的启示
14
作者 田亚杰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金惠 周国晓 白壮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8-2556,共19页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对这一转变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综合利用砂岩颗粒成分统计、电子探针测试重矿物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研究了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物源转变时间,并结合其他地区物源研究探讨了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电气石主要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其次来自富铝贫钙变质碎屑岩;铬尖晶石来自具有洋岛和大火成岩省背景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主要分布在730~850Ma范围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电气石大部分来自富铝贫钙、贫铝贫钙的变质碎屑岩,小部分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铬尖晶石主要来自具岛弧背景的橄榄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300Ma、400~500Ma、650~850Ma、1750~1950Ma和2400~2600Ma年龄段。综合分析表明,马鞍塘组的物源为康滇构造带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并包含少量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和二叠纪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须家河组的物源包括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三叠系浊积岩、花岗岩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古生界碎屑岩与新元古界基底。马鞍塘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物源转变,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取代康滇构造带成为新的地貌高部位和主要剥蚀区,这一古地理格局的转变发生于马鞍塘组沉积之后,即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与诺利期之间或诺利期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南缘 晚三叠世 物源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松潘-甘孜褶皱带 康滇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峨山新元古代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15
作者 李光洁 陈永清 +1 位作者 尚志 刘世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9,共20页
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源区、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新元古代地壳演化历史。本文对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 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源区、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新元古代地壳演化历史。本文对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峨山花岗岩主要由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和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岩组成,它们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46±34)Ma(MSWD=4.2)和(732±30)Ma(MSWD=3.3)。全岩地球化学显示峨山花岗岩具有高SiO_(2)(70.32%~78.41%)、Na_(2)O(3.09%~3.94%)、K_(2)O(5.13%~7.35%)含量,低CaO(0.52%~0.90%)、TiO 2(0.001%~0.025%)、P_(2)O_(5)(0.061%~0.097%)含量,富集K、Rb、Th等元素,亏损Nb、P、Ti等元素的特征,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特征一致。全岩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ε_(Nd)(t)=-10.8~-7.5,两阶段Nd模式年龄(T DM2)为2.3~2.0 Ga。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本次研究认为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是在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幔或年轻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岩浆底侵由中高钾玄武质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组成的古元古代上地壳,经部分熔融产生母岩浆,后经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构造背景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勉略宁地区山坪-东皇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游军 吴琪 +1 位作者 徐涛 吴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9-98,共10页
扬子板块北缘碧口东段勉(县)-略(阳)-宁(强)地区新元古代发生大规模的海相火山活动,在区内形成沿北东向展布的火山机构群与广泛分布的碧口岩群(Pt3BK)双峰式火山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沉积与气液成矿作用,在区内形成一系列海相火山岩型... 扬子板块北缘碧口东段勉(县)-略(阳)-宁(强)地区新元古代发生大规模的海相火山活动,在区内形成沿北东向展布的火山机构群与广泛分布的碧口岩群(Pt3BK)双峰式火山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沉积与气液成矿作用,在区内形成一系列海相火山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宁强县代家坝镇的山坪-东皇沟铅锌矿即是上述矿床的典型代表。为揭示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本次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岩石地球化学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坪-东皇沟铅锌矿赋存于受北西向、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共同夹持的近似穹隆状古火山机构,主要赋矿岩石为碧口岩群大安岩组(Pt_(3)d)爆发相细碧角斑岩,岩石属富Na低Ti的钙碱性细碧角斑岩系;矿化特征上,矿区具有上“黑矿(方铅矿+闪锌矿)”、下“黄矿(黄铁矿+黄铜矿)”、上块状矿(条带状、浸染状矿)、下脉状矿的分带特征,且发育赤铁碧玉岩、重晶石岩等喷流沉积岩。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铅等成矿物质主要源于下伏富钠质细碧角斑岩。硫化物-石英脉的H-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深源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成矿流体属K^(+)-Ca^(2+)-Cl^(-)-SO_(4)^(2-)型。获得赋矿细碧角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57.2 Ma,推测成矿年龄与之相近,为新元古代中晚期。综上,认为山坪-东皇沟铅锌矿属“黑矿”VMS(Volcanic Massive Sulfide)型Zn-Pb-(Cu)矿床,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扬子北缘裂解背景下,山坪-东皇沟地区双峰式火山活动第一旋回晚期的海相火山热液成矿作用,含大量H_(2)S、CO_(2)、CH_(4)、Cl^(-)、SO_(4)^(2-)与Pb、Zn、Cu等物质的成矿流体,沿火山管道上涌与火山岩及部分海水发生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在火山附近的低洼地段,沿爆发相细碧角斑岩与喷发相细碧质凝灰岩岩相界面附近富集沉淀成矿,形成似层状多金属块状Zn-Pb-(Cu)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铅锌矿 勉略宁地区 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缘黄草坝A型复式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17
作者 黄露玉 陈友良 +4 位作者 郭锐 殷桂芹 范伟 詹国鑫 郭俏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9-2192,共24页
扬子板块西缘分布有一系列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的岩浆岩体,是探究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重要窗口。黄草坝复式花岗岩体出露于扬子西南缘的云南牟定戌街地区,岩性包括有片麻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这些花岗岩... 扬子板块西缘分布有一系列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的岩浆岩体,是探究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重要窗口。黄草坝复式花岗岩体出露于扬子西南缘的云南牟定戌街地区,岩性包括有片麻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主量元素组成上均具有高SiO_(2)(70.77%~78.79%)、高碱(Na_(2)O+K_(2)O=7.15%~8.73%)、高FeO^(T)/(FeO^(T)+MgO)(0.70~0.98)值和高10000×Ga/Al(2.68~6.84)值,以及低P_(2)O_(5)(0.01%~0.06%)、低CaO(0.07%~0.90%)、低MgO(0.02%~0.88%)的地球化学特点。在稀土元素组成上均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在微量元素组成上表现为Rb、Th、U、K、Nd、Sm等元素相对富集,Nb、Zr、Hf等元素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强烈亏损。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黄草坝复式花岗岩体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锆石原位微区U-Pb定年结果显示片麻状花岗岩(1090±24 Ma)和二长花岗岩(1063±5 Ma)均形成于中元古代时期,ε_(Hf)(t)=+4.3~+10.3,T_(DM2)年龄介于1.33~1.62 Ga,表明成岩物质来自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782.4±8.2 Ma(ICP-MS U-Pb法),属于新元古代,其ε_(Hf)(t)=-7.3~-2.1,T_(DM2)年龄介于1.80~2.14 Ga,表明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笔者等认为黄草坝A型复式花岗岩体形成于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时期多阶段造山旋回中的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缘 黄草坝岩体 岩石成因 ICP-MS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RODIN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TTG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39
18
作者 杜利林 耿元生 +5 位作者 杨崇辉 王新社 任留东 周喜文 王彦斌 杨铸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281,共9页
对原划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康定杂岩的雅江桥片麻状奥长花岗岩、花滩奥长花岗岩和磨盘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具有低Mg#、Na2O>K2O,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无或略具微弱的负Eu异常,低YbN、Cr、Ni、V、Nb、Ta、Ti,高Ba,Sr变化较... 对原划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康定杂岩的雅江桥片麻状奥长花岗岩、花滩奥长花岗岩和磨盘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具有低Mg#、Na2O>K2O,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无或略具微弱的负Eu异常,低YbN、Cr、Ni、V、Nb、Ta、Ti,高Ba,Sr变化较大,与TTG类似。雅江桥奥长花岗岩的SHRI MP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为778±11Ma。初步认为本次工作所选的康定杂岩为形成于新元古代的TTG花岗岩。结合TTG的形成环境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是板块俯冲环境体制下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康定杂岩 TTG 新元古代 板块俯冲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0
19
作者 王剑 段太忠 +3 位作者 谢渊 汪正江 郝明 刘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39-1749,共11页
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成冰纪至早古生代可划分为3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南华裂谷阶段(820~635 Ma),在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主裂谷系中,沉积了一套冲洪积相碎屑岩、陆相火山岩、深水重力流及冰碛岩等火山-碎屑岩组合;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Nh—C... 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成冰纪至早古生代可划分为3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南华裂谷阶段(820~635 Ma),在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主裂谷系中,沉积了一套冲洪积相碎屑岩、陆相火山岩、深水重力流及冰碛岩等火山-碎屑岩组合;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Nh—Camb,635~488Ma),扬子地块东南缘发育了一套最大厚度超过3000m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超层序;前陆盆地演化与造山阶段(O—S,488~420Ma),发育了另一个套超层序,下部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扬子地块东南缘不仅沉积了3套重要烃源岩:陡山沱组富有机质的泥质碳酸盐岩和黑色页岩、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也发育了各种优质的储集层。而位于雪峰山西侧褶皱带之内的湘、鄂、黔、渝及川相邻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是下古生界油气(含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构造演化 南华裂谷 被动大陆边缘 油气资源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28
20
作者 沈渭洲 凌洪飞 +3 位作者 徐士进 周新民 赵子福 郭建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2-519,共8页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它们具有准铝质化学成分(A/NKC<1.03);贫Rb、U、Th、Nb、Hf,相对富Sr、Ba、Zr;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ε_(Nd)较高(>—4.3),I_(sr)较低(<0.7050),δ^(18)低(<7.6‰...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它们具有准铝质化学成分(A/NKC<1.03);贫Rb、U、Th、Nb、Hf,相对富Sr、Ba、Zr;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ε_(Nd)较高(>—4.3),I_(sr)较低(<0.7050),δ^(18)低(<7.6‰)。这些特征与华南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值十分相似,反映其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特点。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Nd模式年龄(1.81~1.14 Ga)介于该区初生地壳(1.0 Ga左右)和古老地壳(>2.0 Ga)之间,推测这些花岗岩类主要是由上述两端元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混合源区衍生的。母岩浆的形成可能同新元古代早期(晋宁期)滇青藏大洋板块向扬子古板块的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新元古代 扬子板块西缘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