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3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山新麦草特异重复序列的筛选、克隆及Southern杂交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林刚 武军 +5 位作者 赵继新 刘淑会 杨群慧 杜万里 庞玉辉 陈新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了寻找华山新麦草特异重复序列,以华山新麦草、栽培一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圆锥小麦、阿拉拉特小麦、茹科夫斯基小麦、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中国春"(CS)为材料,利用200条RAPD引物筛选出11条华... 为了寻找华山新麦草特异重复序列,以华山新麦草、栽培一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圆锥小麦、阿拉拉特小麦、茹科夫斯基小麦、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中国春"(CS)为材料,利用200条RAPD引物筛选出11条华山新麦草特异条带(命名为RHS1-RHS11),并对这些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将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其中RHS1、RHS2、RHS3、RHS4、RHS6、RHS8、RHS9在NCBI数据库中未发现与其同源的序列。RHS5、RHS7、RHS10、RHS11在NCBI数据库中有相似序列,其最高覆盖度和最高相似性分别为:83%和100%、99%和85%、49%和100%、19%和83%。通过Southern blotting进行序列特异性检测,RHS1、RHS2、RHS4、RHS6和RHS9等5个克隆在10种材料中都没有杂交信号;RHS7、RHS10和RHS11在华山新麦草及其他9种材料中都有弥散分布的杂交信号;RHS3、RHS5和RHS8只在华山新麦草中有杂交信号的序列。这些结果说明RHS3、RHS5、RHS8为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新麦草 特异重复序列 克隆 southern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Southern杂交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侯静 马凤鸣 +2 位作者 陈胜勇 丁广洲 李彩凤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18,共5页
分别采用常规CTAB法和SDS法提取甜菜基因组DNA,并将提取的DNA应用于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基因组DNA的质量对杂交信号有非常大的影响。常规CTAB法提取的DNA产生的Southern杂交信号,仅出现在高分子质量位置;SDS法提取的DNA产生的Souther... 分别采用常规CTAB法和SDS法提取甜菜基因组DNA,并将提取的DNA应用于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基因组DNA的质量对杂交信号有非常大的影响。常规CTAB法提取的DNA产生的Southern杂交信号,仅出现在高分子质量位置;SDS法提取的DNA产生的Southern杂交信号,在高分子质量和低分子质量位置均出现。SDS法提取的甜菜基因组DNA适于Southern杂交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基因组DNA 常规CTAB法 SDS法 southern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高辛标记对小麦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和验证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禄 牛焱焱 +4 位作者 雷昊 林志珊 赵翔宇 叶兴国 张宪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以转基因小麦和野生型小麦DNA为材料,对利用地高辛标记对小麦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包括探针制备与纯化、样品DNA量、酶切体系、真空转印条件、杂交条件、免疫检测方法等。结果表明,对随机引物标记的... 以转基因小麦和野生型小麦DNA为材料,对利用地高辛标记对小麦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包括探针制备与纯化、样品DNA量、酶切体系、真空转印条件、杂交条件、免疫检测方法等。结果表明,对随机引物标记的模板和标记后的探针进行纯化可明显提高探针的标记效率,10μg高质量的DNA样品在80μl的体系中,酶切8~12h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真空转膜时使用碱性液比中性液获得的转膜效果更干净;试剂纯度、杂交温度及杂交炉转速等均对杂交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配合改进的CSPD涂布方法,使用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比单纯使用X光片显像更易操作,背景更干净;本研究所优化的地高辛标记的小麦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结果稳定,可克服同位素标记对实验条件、设备及实验人员身体状况等限制,在普通实验室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高辛标记 随机引物 PCR法标记探针 免疫检测 southern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标记对旱稻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和验证 被引量:1
4
作者 邢文岳 苏乐乐 +2 位作者 李朝炜 魏景芳 朱昀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1-43,共3页
以转基因旱稻和野生型旱稻为材料,对通过地高辛随机引物标记法进行的旱稻基因组Southern杂交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包括探针制备效率、DNA样品量、酶切体系及转膜时间等。结果表明:影响探针制备效率的首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时间;DNA上样量... 以转基因旱稻和野生型旱稻为材料,对通过地高辛随机引物标记法进行的旱稻基因组Southern杂交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包括探针制备效率、DNA样品量、酶切体系及转膜时间等。结果表明:影响探针制备效率的首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时间;DNA上样量在10~30μg均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杂交图;60μL体系15 h即可酶切彻底并获得良好的杂交效果;转膜时间6 h即可。本研究所优化的地高辛标记的旱稻杂交分析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地高辛 southern杂交方法 优化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小麦燕麦类似蛋白TaALP-4A互作蛋白分析
5
作者 何宁 晁岳恩 +3 位作者 王沙沙 黄超 汪庆昌 宋晓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进一步解析燕麦类似蛋白(ALPs)调控小麦面团强度的分子机制,从面团强度较高的郑麦158中克隆了小麦燕麦类似蛋白基因TaALP-4A。结果表明,TaALP-4A基因在小麦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推测TaALP-4A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种子发育过... 为进一步解析燕麦类似蛋白(ALPs)调控小麦面团强度的分子机制,从面团强度较高的郑麦158中克隆了小麦燕麦类似蛋白基因TaALP-4A。结果表明,TaALP-4A基因在小麦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推测TaALP-4A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面团强度相关基因的调控。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郑麦158的cDNA文库,共获得了4个可能与TaALP-4A互作的蛋白,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水解酶B-like(XM_044577944.1)、巯基蛋白酶(XM_044541518.1)、类萌发素蛋白GLP 8-5(XM_044511312.1)以及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like(XM_044562954.1)。3个代表性候选蛋白(半胱氨酸水解酶B-like、巯基蛋白酶、类萌发素蛋白GLP)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它们与TaALP-4A均存在互作关系,推测TaALP-4A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了小麦贮藏蛋白中醇溶蛋白的降解以及其他生殖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燕麦类似蛋白 TaALP-4A 表达分析 酵母双杂交 回转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假俭草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
6
作者 李建建 王浩然 +4 位作者 张源 徐夕雯 李晓慧 张苓 郭海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以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品种‘赣北’(‘Ganbei’)基因组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和设计了假俭草染色体特异的单拷贝寡核苷酸(oligo)探针库,同时结合端粒重复序列和rDNA重复序列探针,在假俭草根尖... 以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品种‘赣北’(‘Ganbei’)基因组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和设计了假俭草染色体特异的单拷贝寡核苷酸(oligo)探针库,同时结合端粒重复序列和rDNA重复序列探针,在假俭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进行了系列荧光原位杂交(FISH)试验。结果显示:假俭草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2SAT),利用5S rDNA和18S rDNA重复序列探针可识别出第5和第4号染色体,且第4号染色体18S rDNA富集区段易出现或存在断裂现象;设计的假俭草染色体特异单拷贝oligo探针可识别出第2、第6和第9号染色体,进一步结合rDNA重复序列探针结果还发现第4号染色体与第8号染色体间发生了染色体易位。综合分析认为,假俭草染色体核型存在不稳定性,且其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重排。本研究建立的基于重复序列和单拷贝oligo探针的FISH技术体系,可为假俭草染色体的准确识别和变异鉴定提供新方法,观察到的假俭草染色体核型特征可为假俭草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的构建提供细胞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俭草 染色体 重复序列 寡核苷酸(oligo) 荧光原位杂交(FISH)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烟草花叶病毒的鉴定及其密码子偏好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7
作者 洪森荣 章雪丽 +1 位作者 林子贻 林道兴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0-1161,共12页
【目的】明确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的主要危害病毒种类及其病毒的发生和群体遗传结构,了解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机制。【方法】首先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进行小RNA深度测序,然后利用大肠杆菌重组蛋... 【目的】明确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的主要危害病毒种类及其病毒的发生和群体遗传结构,了解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机制。【方法】首先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进行小RNA深度测序,然后利用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和RT-PCR技术对其病毒进行检测和鉴定,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病毒进行密码子偏好性的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经小RNA测序检测出烟草花叶病毒;病毒蛋白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和病毒基因的RT-PCR结果验证小RNA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具有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带电蛋白等6个基因,基因总长度为11037 bp,基因平均长度为1839.5 bp,基因间区GC含量为43.35%;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偏好使用以A/T结尾;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选择,次要影响因素为内部压力;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的最优密码子为6个(GAA、GCA、GCC、ACU、UUA和AGA),多以A、U结尾;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与重庆烟草分离物Fengjie-1(HE818423.1和HE818424.1)CP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重庆、广西、贵州、湖北、辽宁、四川、云南、韩国、德国、美国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美国、韩国和湖北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最高;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错配曲线图的实际观测值均背离期望值,均出现锯齿状的峰形分布,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近期均无群体扩张事件;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的遗传分化明显(F_(ST)>0.25),基因交流频繁(Nm>1);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的dN/dS均远小于1。【结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与重庆烟草分离物Fengjie-1(HE818423.1和HE818424.1)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漂变是引起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群体分离物CP基因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处于负向选择的压力之下,保守性较高,序列的遗传结构较为稳定。研究结果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控及其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牧一号杂交象草 烟草花叶病毒 小RNA深度测序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遗传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引进和杂交两类沙棘果实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8
作者 闫晓玲 郝莹 +2 位作者 扈桂琪 段景莎 徐永迪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56-58,共3页
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201304”“201305”,以及采用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培育出的4个杂交沙棘品种“杂雌优1号”“杂雌优10号”“杂雌优12号”“杂雌优54号”,于2014年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进行种植试验,2017年两... 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201304”“201305”,以及采用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培育出的4个杂交沙棘品种“杂雌优1号”“杂雌优10号”“杂雌优12号”“杂雌优54号”,于2014年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进行种植试验,2017年两类沙棘全部结果后,对干全果中含油率、总黄酮、葡萄糖、果糖、苹果酸、β-胡萝卜素、V _(E)等营养成分含量做了系统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引进沙棘、杂交沙棘两类沙棘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引进沙棘果实中油脂、果糖、β-胡萝卜素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油生产的主要原料,杂交沙棘果实中总黄酮、葡萄糖、苹果酸、V _(E)含量比较高,可作为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的原料;同类沙棘各品种间的营养成分含量也不相同,其中“201304”全果含油率、果肉含油率及苹果酸、β-胡萝卜素、V _(E)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油生产的主要原料,“201305”总黄酮、葡萄糖、果糖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保健品、沙棘饮料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沙棘用途存在差异,沙棘企业要根据各沙棘品种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合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进沙棘 杂交沙棘 果实 营养成分 含量分析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普通小麦杂交后代农艺与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本兴 崔赫 +7 位作者 赵海波 王营 郑豫川 高翔 杨明明 赵万春 李晓燕 董剑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0-447,共8页
为给小麦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材料,对161份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F6株系的农艺性状、条锈病抗性和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对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利用0.1K基因芯片对其进行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发现,161份株系的... 为给小麦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材料,对161份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F6株系的农艺性状、条锈病抗性和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对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利用0.1K基因芯片对其进行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发现,161份株系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大多数被测性状出现超亲现象。对被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前三株系的编号分别为137、98和155。对被测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161份株系可划分为五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包括60个株系,具有高抗条锈病、小穗排列紧密、蛋白质含量高且质量好等特性,10号株系表现最好。利用0.1K芯片分析群体功能基因的分布,结合性状表现分析发现,F6群体后代中含有TaCwi-A1、Qpht-2D、Yr17基因,分别对提高千粒重、降低株高、抗条锈病有正向效应。主成分分析排名前列和Q聚类分析第三类群性状较好的株系可用于陕西小麦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 杂交株系 农艺性状 芯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份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异组合筛选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璀榕 雷娅红 +5 位作者 陈德功 钱伟 马军光 范太伟 周强 韩秉成 《中国种业》 2025年第3期105-110,共6页
为筛选适宜甘肃省推广种植的宜机收、耐密、粮饲兼用、丰产稳产性好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对61份玉米新配杂交组合的18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调查,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快速准确地将参试杂交组合分成多个... 为筛选适宜甘肃省推广种植的宜机收、耐密、粮饲兼用、丰产稳产性好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对61份玉米新配杂交组合的18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调查,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快速准确地将参试杂交组合分成多个类型进行筛选并推荐参加区域试验,以期为有效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和精确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的杂交组合数量性状差异性大,变异系数为4.38%~70.73%,其中生育期离散程度最小,秃尖长和产量离散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最终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4.354%,单穗重、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生育期具有较大的载荷值,是玉米杂交组合数量性状的综合反映;聚类分析表明61份玉米杂交组合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品系类型多样,可将其分为21份丰产中熟粮饲兼用型品系、27份丰产稳产型中晚熟品系、11份早熟品系、2份宜机收早熟品系推荐参加下一轮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组合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薇和福建紫薇杂交群体株型性状遗传分析
11
作者 江欣蔚 黄佳玉 +3 位作者 徐玉 申梦娇 蔡明 潘会堂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探讨福建紫薇(Lagerstroemia limii)改良紫薇乔木性状的潜力。【方法】以福建紫薇与灌木型紫薇品种‘千层绯雪’为亲本构建正、反交群体,采用相关性分析、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一年生杂交后代的株高、地径、一级分枝点... 【目的】探讨福建紫薇(Lagerstroemia limii)改良紫薇乔木性状的潜力。【方法】以福建紫薇与灌木型紫薇品种‘千层绯雪’为亲本构建正、反交群体,采用相关性分析、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一年生杂交后代的株高、地径、一级分枝点高度、一级分枝数等7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1)杂交后代的株高在1.50~24.5 cm,地径0.30~4.44 mm,一级分枝点高度0.50~6.20 cm,一级分枝数0~4个,多数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后代中存在潜在的乔木型种质。(2)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31.72%~240.42%,变异程度最大的是千层绯雪×福建紫薇群体的一级分枝数,最小的是该群体的一级分枝点高度。福建紫薇ב千层绯雪’群体的一级分枝点高度、开张角度、侧枝GSA的变异系数比‘千层绯雪’×福建紫薇群体更大,且福建紫薇ב千层绯雪’群体更倾向表现出植株高、地径粗、分枝数量多,说明福建紫薇作为母本时杂交后代有更丰富的株型变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地径、一级分枝数与开张角度、开张角度与侧枝GSA呈极显著正相关。(4)株高、地径、开张角的最适模型为2MGAD,侧枝GSA、一级分枝点高度的最适模型为2MG-EA。【结论】福建紫薇是培育生长量大、基部不分枝、主干明显的紫薇品种的优良材料,为乔木型紫薇的培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薇 远缘杂交 株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杂交育种成本分析
12
作者 杨颖颖 于萌 +2 位作者 杨静 赵政阳 杨亚州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4-1251,共8页
【目的】结合苹果杂交育种实践,统计育种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为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涵盖杂交种子获得、温室育苗、实生苗培育、嫁接后优系筛选四个阶段,分别从劳务费、材料费、土地使用费三种类型,对杂... 【目的】结合苹果杂交育种实践,统计育种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为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涵盖杂交种子获得、温室育苗、实生苗培育、嫁接后优系筛选四个阶段,分别从劳务费、材料费、土地使用费三种类型,对杂交育种从授粉到选出优系的费用支出做出统计。【结果】在杂交规模10 000株的情况下,平均单株成本约为122.2元。杂交种子获得阶段的费用支出占总支出的0.7%、温室育苗阶段占0.9%、实生苗培育阶段占3.2%、嫁接后优系筛选阶段占95.2%。在不同支出类型中,劳务费占比49.9%,材料费和土地使用费分别占37.9%和12.2%。【结论】在杂交育种的不同阶段中,嫁接后优系筛选阶段的成本最高;在不同支出类型中,劳务费的支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杂交育种 成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鲷♀×真鲷♂杂交及黑鲷自体受精子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13
作者 周世淼 徐大凤 +4 位作者 杜书然 贾超峰 孟乾 祝斐 陈淑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2,共7页
为分析黑鲷自体受精子代(AS,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self-fertilization)及黑鲷与真鲷杂交的子代(P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核型变化情况,为黑鲷育种提供依据,利用体内注射植物... 为分析黑鲷自体受精子代(AS,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self-fertilization)及黑鲷与真鲷杂交的子代(P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核型变化情况,为黑鲷育种提供依据,利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分别制备了两个子代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结果表明:AS与PA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AS核型为2n=4m+4sm+2st+38t(NF=56),PA核型为2n=8sm+2st+38t(NF=56),两者核型存在一定差异;AS与PA的st染色体均具有明显的随体结构;AS核型与黑鲷母本完全一致;PA核型的st及t型染色体数目均与母本一样,m+sm型染色体总数也一样,而与父本的核型完全不同,推测该杂交子代可能存在雌核发育。本研究为黑鲷的杂交和自体受精的遗传特性研究及育种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黑鲷♀×真鲷♂杂交 自体受精 染色体数目 核型分析 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梨猕猴桃×中华猕猴桃杂交后代果实性状和溃疡病抗性遗传分析
14
作者 郑丽 夏文娟 +6 位作者 邱首哲 刘志新 杨硕 徐绳武 施仕胜 方金豹 孙雷明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7-956,共10页
[目的]探讨母本山梨5-10、父本中华雄2-41杂交F1代果实性状和溃疡病抗性遗传规律,为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评价了该组合F1代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纵径、横径、溃疡病抗性等性状指标,分析了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 [目的]探讨母本山梨5-10、父本中华雄2-41杂交F1代果实性状和溃疡病抗性遗传规律,为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评价了该组合F1代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纵径、横径、溃疡病抗性等性状指标,分析了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单果质量为31.06 g,倾向母本遗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21%,倾向父本遗传。果实纵径、横径、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0.83%~14.22%,纵径受父本遗传倾向较大,横径受母本遗传倾向较大,果形指数表现出偏大的遗传倾向。果实外观圆柱形占比89.66%,果皮颜色具母本绿褐色的占比77.59%,果肉颜色为母本绿色,成熟期与母本相同,果实口感出现分离,均倾向母本遗传。果喙出现钝凸、微尖凸、深凹、平、圆等性状分离。果实被毛均为短茸毛,68.97%的子代表现不抗溃疡病,倾向父本遗传。[结论]山梨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杂交子代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纵径和横径等性状可能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成熟期、果实风味遗传更倾向母本,果实被毛、溃疡病抗性遗传更倾向父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 种间杂交 果实性状 溃疡病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属植物种间杂交种染色体制片体系优化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15
作者 赵梦婧 殷素雅 高燕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91,共11页
【目的】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分析石蒜属Lycoris种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探究杂交种亲本染色体分配,进一步创建和选育石蒜属优新品种。【方法】利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蒜属种间杂交种和亲本染色体数目、核型公式及... 【目的】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分析石蒜属Lycoris种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探究杂交种亲本染色体分配,进一步创建和选育石蒜属优新品种。【方法】利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蒜属种间杂交种和亲本染色体数目、核型公式及核型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最佳染色体制片体系:8:00—9:00取石蒜属植物根尖,0.002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2.5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质量分数为5.0%的纤维素酶和0.3%的离析酶混合酶液于37℃酶解1.5 h,采用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制片。(2)石蒜L.radiata和换锦花L.sprengeri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2=22A和2n=22=2sm+20A,以长筒石蒜L.Longituba为亲本的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4m+14A,杂交种染色体核型以4A和3B为主,介于亲本石蒜、换锦花和长筒石蒜之间。(3)荧光原位杂交发现:石蒜和换锦花染色体上分别有2和3个45S rDNA杂交信号,其中3号染色体上均能发现45S rDNA杂交信号,供试杂交种45S rDNA信号数目各不相同,信号多位于染色体末端。【结论】本研究优化了石蒜属植物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体系,并应用于石蒜属杂交种的鉴定和亲本染色体的分配,可为石蒜属植物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植物 种间杂交 细胞学 核型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受干旱影响的Meta分析及干物质分配差异
16
作者 毛紫琳 宋国庆 +3 位作者 马云静 牛鑫泽 曹凑贵 李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为探究干旱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通过Meta分析整合了1990-2020年中国境内干旱胁迫-水稻产量的文献结果,量化品种、干旱胁迫程度以及胁迫时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于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盆栽试验,以籼型杂交稻扬两优6号... 为探究干旱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通过Meta分析整合了1990-2020年中国境内干旱胁迫-水稻产量的文献结果,量化品种、干旱胁迫程度以及胁迫时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于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盆栽试验,以籼型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汕优63、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和扬稻6号为试验材料,进一步研究干旱[土壤水势(-30±5) kPa]对抽穗开花期水稻的叶片与根系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旱下水稻产量平均降幅为24.0%;与其他生育期相比,营养生长期干旱胁迫下水稻产量降幅最大,达24.4%;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在干旱下的产量降幅分别为19.3%和13.8%,差异显著,表明常规稻在干旱下的产量相对稳定。武汉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水稻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根系伤流速度、根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下降,其中根系伤流速度的降幅最大,杂交稻与常规稻的降幅分别为94.29%和89.03%,而根系活力显著上升。干旱显著降低了水稻各部位干物质量,其中杂交稻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含量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37.73%和25.35%,常规稻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与NSC显著上升,增幅分别为21.89%和10.49%。与杂交稻相比,干旱下常规稻的叶片与根系生理指标变幅更小,其叶、穗、根部的NSC含量积累较多,茎部的光合碳含量较高;常规稻的叶、穗、根在抽穗开花期积累的光合碳中NSC含量占比更大。因此,干旱下常规稻可能是通过积累较多的NSC来保证各器官能量代谢的稳定进行,从而维持较稳定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常规稻 干旱胁迫 干物质分配 根系活力 产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生优质茶树品种金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物候期及生化品质分析
17
作者 陈娟 杨春 +4 位作者 唐姣姣 乔大河 李燕 马明 陈正武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58,164,共9页
为探究早生优质茶树品种金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物候期及生化品质情况,鉴选早生优质茶树新种质,以57份金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物候期,同时检测氨基酸、茶多酚等生化组分,并结合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 为探究早生优质茶树品种金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物候期及生化品质情况,鉴选早生优质茶树新种质,以57份金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物候期,同时检测氨基酸、茶多酚等生化组分,并结合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保持了母本的早生优质特性,有10份种质表现为特早生。金观音后代生化组分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4个生化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9.15%,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65。适制性分析结果表明,JGY-F1-39等6份材料具备育成优质绿茶品种的潜力;JGY-F1-54等6份材料具备育成优质红茶品种的潜力。相关性分析表明,1芽2叶期越晚的茶树种质,其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以物候期及14个生化性状为分类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57份材料分为四大类,第Ⅳ类占比达80.70%,具有1芽2叶期较早、儿茶素总量、茶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特点,其中10份特早生种质可作为早生材料进一步研究,以选育早芽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观音 自然杂交后代 早生 生化品质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榛子杂交F1代的果仁营养成分分析及优良单株筛选
18
作者 金香花 金大翔 +2 位作者 程雨航 朴世领 周兰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6期13-17,共5页
本文为筛选榛子杂交F1代的果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均衡的优良单株。试验以23个F1代单株和1个杂交亲本(S1-5)为材料对果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23个不同单株间水分及果仁营养成分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23个单株脂肪含... 本文为筛选榛子杂交F1代的果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均衡的优良单株。试验以23个F1代单株和1个杂交亲本(S1-5)为材料对果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23个不同单株间水分及果仁营养成分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23个单株脂肪含量的平均值为57.53%,总变异系数为5.116。其中,6-34-1×S1-5(B)杂交组合后代果仁的脂肪含量均较高,其范围为58.37%~61.88%。聚类分析将23个单株分为2个大类和4个亚类,其中Ⅰ大类的Ⅰ-1亚类包含9-2等6个单株,Ⅰ-2亚类包含57-3等6个单株;Ⅱ大类的Ⅱ-1亚类包含9-3等5个单株,Ⅱ-2亚类包含S1-5等6个单株;其中Ⅱ-1亚类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均较高,且均显著高于其他亚类,分别为60.53±3.77%和24.55±1.61%。主成分分析将23份榛子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评价值高于亲本(S1-5)的7个单株,其综合排序由高变低依次为57-24、50-17、56-26、57-7、52-32、50-28和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子 营养成分 杂交后代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鲟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9
作者 张秋实 邓新兰 +7 位作者 刘智明 丁戈野 李烟亮 冯兴浪 李秋云 陈光荣 刘小燕 李军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0,共8页
为探明湖南省资兴市地区杂交鲟患烂身病的病原,从患病鲟鱼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ABSW–1,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 DNA序列分析以及毒力基因检测、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等。结果表明:患烂身病的鲟鱼体表出现白色溃烂,肾脏出现白... 为探明湖南省资兴市地区杂交鲟患烂身病的病原,从患病鲟鱼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ABSW–1,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 DNA序列分析以及毒力基因检测、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等。结果表明:患烂身病的鲟鱼体表出现白色溃烂,肾脏出现白点,肾脏细胞间隙扩大,肾小球明显萎缩,部分肾小管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受损,其结构发生萎缩;经鉴定,分离出的优势菌ABSW–1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具有单极生鞭毛。该菌与维氏气单胞菌标准菌株(MK990549.1)高度相关且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菌株ABSW–1与维氏气单胞菌标准菌株的生理生化反应基本一致;菌株ABSW–1携带了act、hly、aer、ompa、aha和alt共6种毒力基因;在水温为(24±1)℃时,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死亡率显著增加;菌株ABSW–1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青霉素表现出耐药性,但对四环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氯霉素高度敏感。综上可知,菌株ABSW–1为杂交鲟烂身病的致病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可引发杂交鲟多个器官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烂身病 维氏气单胞菌 菌株分离鉴定 耐药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核型
20
作者 闫泽伟 李景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78-81,共4页
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材料,采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对老芒麦染色体的核型进行分析。杂交探针为45SrDNA、5SrDNA、pSc119.2重复序列和pAs1重复序列,通过分子杂交,进一步在分子、细胞水平上为老芒麦的分类、进化提供细胞... 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材料,采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对老芒麦染色体的核型进行分析。杂交探针为45SrDNA、5SrDNA、pSc119.2重复序列和pAs1重复序列,通过分子杂交,进一步在分子、细胞水平上为老芒麦的分类、进化提供细胞学依据,为老芒麦新品种培育以及小麦族的作物与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老芒麦染色体组中45SrDNA分布于第9号和第13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上,5SrDNA分布于第5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的短臂末端;pSc119.2重复序列分布于2号、6号、9号、13号和14号染色体的末端,其中13号染色体的2个末端都有;pAs1重复序列在1号、2号、3号、4号、5号、7号和11号染色体上都有分布,且几乎遍布整个染色体臂,在剩余的7对染色体上仅分布于末端,且信号较弱;45SrDNA、5SrDNA、pSc119.2重复序列和pAs1重复序列可以作为老芒麦染色体的标识。老芒麦的核型公式为2n=4x=28=24m+4sm;染色体组总长度为93.98μm,染色体平均长度为6.71μm。按照Stebbins核型分类原则,老芒麦的核型属于1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