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南槽底沙输沙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宏伟 韩玉芳 +4 位作者 胡国栋 路川藤 辛文杰 赵日明 谢至正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沙率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实测潮平均输沙率为0.007 kg/(m·s),输沙率最大值出现在涨急时刻,为0.045 kg/(m·s),落急时刻输沙率最大值为0.020 kg/(m·s)。涨落潮过程中,同样流速条件下,输沙率存在一定差异,涨潮时段推移质输沙率大于落潮时段。根据窦国仁公式计算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与实测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量级上存在差异,潮平均计算输沙率为0.004 kg/(m·s),小于实测值,涨急时刻最大计算输沙率为0.031 kg/(m·s),落急时刻为0.028 kg/(m·s),涨潮期间实测值大于计算值,落潮期间则相反,公式推荐的输沙综合系数取值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推移质输沙率 潮周期过程 坑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沙结构对三维斜压效应的响应
2
作者 朱显博 路川藤 +1 位作者 罗小峰 张功瑾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2,67,共10页
入海河口水体密度受盐水和淡水共同影响,形成不同水域密度梯度,进而产生斜压作用,对河口水沙结构存在明显影响。为探究密度梯度产生的斜压作用对长江口北槽水沙结构影响,构建了三维水沙盐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口北槽不同水层流速和... 入海河口水体密度受盐水和淡水共同影响,形成不同水域密度梯度,进而产生斜压作用,对河口水沙结构存在明显影响。为探究密度梯度产生的斜压作用对长江口北槽水沙结构影响,构建了三维水沙盐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口北槽不同水层流速和含沙量对斜压作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北槽水体密度斜压作用主要由盐度引起,斜压会增大底层涨潮流速,中下段水域尤为显著,对表层涨潮流速影响相对较小,对不同水层的落潮流速均呈现出减弱作用;斜压对航槽和两侧边滩水体的流速影响趋势一致,但航槽内水体流速影响更为明显。斜压作用会明显减小底层落潮平均含沙量,增大底层涨潮平均含沙量,使涨潮平均含沙量垂向梯度增大,落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三维模型 密度梯度 斜压效应 潮流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悬沙纵向和横向输运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致尚 李占海 +4 位作者 李霞 杨海飞 施韩臻 卢婷 汪亚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流通量和潮泵通量及累积动态变化,以确定平流和潮汐泵送对悬沙净通量的相对贡献,探讨纵向和横向的水沙输运时空格局和动力机制,弥补了传统通量机制分解法仅限计算时空平均值的缺陷。研究发现:(1)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大潮期间存在横向余环流,小潮期间出现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纵向余环流;(2)平流和潮泵作用是影响净输运的关键因素,南槽拦门沙海域由平流作用主导、悬沙向海净输运,横向上向西南边滩输运,为南汇边滩围垦区向海淤长提供物源,且靠近主槽区域横向悬沙通量对沉积过程的贡献与纵向通量相当;(3)潮泵输运在河口滞流点和拦门沙海域均较显著,泵送的大小和方向与径潮流相互作用和底床物源有关,纵向上由大潮期间向陆泵送占优转为小潮期间的向海净输运占优。综上,南槽拦门沙海域近底层悬沙呈现由浅滩向主槽辐聚的格局,浅滩区域的近底层悬沙净输运受潮泵作用控制,且对整个水柱悬沙输运贡献显著,可能是拦门沙形成和最大浑浊带发育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通量机制分解 平流作用 潮泵作用 悬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冲淤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曹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22,共8页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称 ,航槽回淤减少。北槽进口段和北槽中段的深槽发生较为明显的淤积 ,北槽纵向河床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趋于均匀 ,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衔接的微弯深泓线。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河床总容积基本保持不变。整治建筑物完成一年后河床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工程引起河床大幅度冲淤调整完成后 ,北槽仍具有明显的洪淤枯冲规律 ,主槽季节性冲淤幅度平均在 30cm~ 5 0c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治理工程 北槽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杜景龙 杨世伦 +2 位作者 张文祥 李鹏 赵华云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8-83,共6页
根据1989~2003年长江口九段沙附近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的支持下,分析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演变的影响.在长江来沙减少总的情势下,九段沙总的淤积速率在明显下降,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使局部冲淤形势发生逆转:九... 根据1989~2003年长江口九段沙附近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的支持下,分析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演变的影响.在长江来沙减少总的情势下,九段沙总的淤积速率在明显下降,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使局部冲淤形势发生逆转:九段沙顶端到江亚南沙大片区域淤积速率显著增强,沿北槽深水航道南导堤外缘形成一个10 km长的淤积带;九段沙东侧水下三角洲受工程的影响不大,淤积速率持续降低并底端发生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北槽 深水航道工程 冲淤演变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南槽冲淤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黄仁元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底沙下泄的影响,曾出现阶段性的淤积,但随后河床水深便得以恢复。1998-2003年南槽上段共冲刷近0.85亿m3泥沙。一期工程完成后,南槽上段和中、下段季节性冲淤规律不同,上段洪冲枯淤,中、下段洪淤枯冲,季节性冲淤幅度通常都在0.7m以内。南槽南、北两侧的南汇东滩和江亚南沙在淤涨的同时,也分别呈现出洪冲枯淤和洪淤枯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治理工程 南槽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典型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垂向变化与周日波动 被引量:15
7
作者 林学举 黄邦钦 +2 位作者 洪华生 王大志 肖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7-63,共7页
2000年10月21至11月5日对东海与黄海典型海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周日观测。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各海区的垂向变化与日波动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东海观测站位在垂向上的分布比较单一 ,多数呈上混合层均匀分布型并在跃层以下递... 2000年10月21至11月5日对东海与黄海典型海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周日观测。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各海区的垂向变化与日波动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东海观测站位在垂向上的分布比较单一 ,多数呈上混合层均匀分布型并在跃层以下递减 ;长江口受潮流影响大 ,偶而在底层出现峰值 ;而南黄海观测站位垂向分布出现了均匀分布型与次表层双峰型两种。受潮流等影响 ,叶绿素a浓度的日变化在各海区间及各自的垂向上都有所差异 :出现层化的测站 ,跃层以上日波动比跃层以下明显 ;在E7测站的表层和长江口测站的底层都以半日周期为主 ,而南黄海测站以全日周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典型海域 叶绿素A含量 垂向变化 周日波动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 被引量:48
8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徐志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南槽落潮分流比呈增加的趋势。伴随着南、北槽落潮分流比的南增、北减,南槽进口段(长约18 km)的主槽发生了冲刷,北槽进口段(长约12 km)的主槽发生了淤积,南、北槽进口段河槽总过水断面面积呈下降趋势。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北槽河槽总容积、南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各自进口段的河槽断面平均水深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据此,预测了未来南、北槽的落潮分流比和进口段河槽冲淤的平衡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北槽 深水航道 分汉河段 河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扬 庞重光 +1 位作者 金鹰 周晶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选用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通过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试验手段了解其基本特性。在静水沉降管中观测了胶粒的电化学絮凝过程和重力碰并过程,于不同盐度条件下找出最佳絮凝盐度;并通过黏性细颗粒泥沙在... 选用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通过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试验手段了解其基本特性。在静水沉降管中观测了胶粒的电化学絮凝过程和重力碰并过程,于不同盐度条件下找出最佳絮凝盐度;并通过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流动海水中絮凝的试验研究,揭示其在动水中絮凝的机理和规律,及不同条件下的起动流速、不淤流速、沉降速度等特征值,从而分析其落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槽细颗粒黏性泥沙的最佳絮凝盐度约为15,起动流速为15~20cm/s,这与泥沙的淤积固结时间有关,而不淤流速约为60cm/s。并由试验得到了挟沙力与流速之间的经验关系,以及用于估算不同流速条件下泥沙沉降速度及淤积量的经验公式。这些结果可用于长江口航道的疏浚、整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细颗粒泥沙 絮凝 沉速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长江口南槽河势演变过程及航道开发建议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兴杰 严学新 +2 位作者 黎兵 杨忠勇 秦庆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70,共8页
南槽是长江口第三级分流南汊道,是上海市重要的船舶航行通道之一,两侧发育两大滩涂资源。根据长江口南槽2002—2013年水下地形数据,结合上游来水来沙和南槽分流分沙资料,对南槽演变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槽上段分流口区持续冲刷,处... 南槽是长江口第三级分流南汊道,是上海市重要的船舶航行通道之一,两侧发育两大滩涂资源。根据长江口南槽2002—2013年水下地形数据,结合上游来水来沙和南槽分流分沙资料,对南槽演变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槽上段分流口区持续冲刷,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段主槽区域基本处于"槽冲滩淤"状态;下游拦门沙河段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南汇边滩处于"滩动槽稳"态势,而九段沙一侧处于"滩稳槽动"状态。目前河槽深泓线摆幅很小,适宜航道继续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槽 河势 航道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河道水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飞 李九发 +2 位作者 李占海 姚弘毅 朱文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9-14,21,共7页
为研究河口地区泥沙在陆海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再悬浮过程和机制,基于长江口南槽河道连续8 d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数据,对拦门沙河道潮流速、悬沙浓度、悬沙粒径随时间变化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落潮的水动力和历... 为研究河口地区泥沙在陆海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再悬浮过程和机制,基于长江口南槽河道连续8 d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数据,对拦门沙河道潮流速、悬沙浓度、悬沙粒径随时间变化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落潮的水动力和历时存在不对称性;水体悬沙浓度随小潮到大潮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水体悬沙粒径也随小潮至大潮的变化而不断粗化,但细砂含量略有增加,致使细砂类出现再悬浮现象;一个潮周期内,出现3次悬沙浓度峰值;水体悬沙浓度以及悬沙粒径的变化与流速及底床切应力都有着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悬沙粒径 潮流速 再悬浮 南槽河道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水动力及含沙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高伟 程和琴 杨忠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6,共10页
基于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长期定点观测的2006,2008和2011年洪季大潮、2006,2009和2013年枯季大潮水沙数据以及2006和2013年6—8月横沙和北槽中的潮位资料,分析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潮汐、潮流及含沙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上段... 基于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长期定点观测的2006,2008和2011年洪季大潮、2006,2009和2013年枯季大潮水沙数据以及2006和2013年6—8月横沙和北槽中的潮位资料,分析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潮汐、潮流及含沙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上段浅水分潮性质增强,且M_4分潮和M_2分潮的振幅变化幅度远大于M_2分潮;中段洪、枯季大潮平均潮差均减小;②中段M_2分潮流垂线平均长轴洪季大潮增大、枯季减小,长轴向均向北偏转且椭率减少;洪、枯季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优势流减小;③余流为中段含沙量贡献最主要的驱动力,其次是M_4分潮,随后为M_2分潮;中段洪、枯季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均增多,优势沙减小;④中上段潮动力非线性特征加强主要受三期工程中上段缩窄加深工程的影响;南导堤加高工程是中段流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洪、枯季优势流、优势沙的差异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泥沙再悬浮是中段悬沙的主要来源,且洪、枯季含沙量差别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及潮流动力强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槽深水航道 含沙量变化 潮汐 潮流 长江口 整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中段枯季输盐输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智罡 李占海 +1 位作者 张国安 赵方方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2,共8页
基于2012年4月15日至23日在长江口北槽中段获得的枯季水文泥沙定点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探讨了测点处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6个潮周期的输盐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测点处向海输盐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向陆输盐中,... 基于2012年4月15日至23日在长江口北槽中段获得的枯季水文泥沙定点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探讨了测点处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6个潮周期的输盐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测点处向海输盐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向陆输盐中,小潮时以"潮泵效应"输移项为主,中潮和大潮以斯托克斯漂移输移项为主,垂向净环流输移项次之。在向海输沙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在向陆输沙中,以斯托克斯漂移输移项为主,垂向净环流输移项次之。由于盐水楔的出现,北槽存在重力环流,这对北槽泥沙输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小潮时水体垂向混合弱于大潮,盐水楔主要出现在近底部水层,这是导致垂向净环流输沙项对向陆输沙的贡献率从小潮向大潮不断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盐度 机制分解法 长江口北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白茆沙河段南强北弱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德军 王晓俊 +3 位作者 成泽霖 贾梦豪 闻云呈 李阳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格局增强的态势是白茆沙汊道历年来周期性演变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鉴于不同方法计算的汊道分流比存在差异,故用分流比表征汊道强弱时,应选用同一类型的值进行比较;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实施遏制了白茆沙冲刷后退的态势,改变了该河段周期性演变的模式,有利于河势稳定;在现有水情、工情及河势条件下,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的格局变化将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茆沙 南水道 北水道 南强北弱 分流比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港分汊口演变与治理 被引量:19
15
作者 薛鸿超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3,共7页
按输水输沙特征,中等潮汐长江口多年来保持“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地貌形态格局。第二级南、北港分汊口问题已成为当今发展重要障碍之一。近百年来南、北港分汊口呈周期性冲淤演变,1971年前后共约10年,中央沙头石头沙西10 km左右的分汊... 按输水输沙特征,中等潮汐长江口多年来保持“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地貌形态格局。第二级南、北港分汊口问题已成为当今发展重要障碍之一。近百年来南、北港分汊口呈周期性冲淤演变,1971年前后共约10年,中央沙头石头沙西10 km左右的分汊口位置最佳,河势归顺,河床稳定,南、北港都畅通。现今分汊口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分汊口治理,南支及其下游河段的开发与工程须认真考虑其影响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 南、北港分汊口 河口演变 河口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邓智瑞 何青 +2 位作者 邢超锋 郭磊城 王宪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为了研究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的泥沙回淤机制及来源,通过对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中部南、北导堤两侧坝田区域所采浅钻柱状样的沉积物特征、粒度参数特征、粒度成分和沉积速率特征等的分析,探讨北槽深水航道水动力条件和泥沙沉积环境。结果... 为了研究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的泥沙回淤机制及来源,通过对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中部南、北导堤两侧坝田区域所采浅钻柱状样的沉积物特征、粒度参数特征、粒度成分和沉积速率特征等的分析,探讨北槽深水航道水动力条件和泥沙沉积环境。结果显示,柱状样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受径流和潮汐作用,分选性都较差,偏态均为正偏,北导堤和南导堤两侧柱状样的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在同一侧相互之间的特征较一致,且三组分组成接近;南北导堤异侧之间的粒度特征差异较为明显,北导堤一侧的平均粒度比南导堤的小,北导堤坝田附近的柱状样粒级百分比在垂向上波动变化较大,南导堤则表现的较为单一;南北导堤的敏感组分主要集中在粒级100μm部分。结合资料和测年数据,综合得出,由于北导堤和南导堤的涨落潮不对称,导致了其粒度特征上的不同;北槽淤积中的流域供沙逐渐减少,泥沙来源逐渐转变为滩槽交换供沙为主;北槽受深水航道工程影响巨大,泥沙沉积过程复杂,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沉积 柱状样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与长江口海域夏秋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健伟 张传松 石晓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77,共7页
根据2013年6月与11月的夏、秋两季南黄海与长江口北部海水中DIN、PO^(3-)_4-P、SiO^(2-)_3-Si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浓度状况、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该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DIN、PO^(3-)_4-... 根据2013年6月与11月的夏、秋两季南黄海与长江口北部海水中DIN、PO^(3-)_4-P、SiO^(2-)_3-Si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浓度状况、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该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DIN、PO^(3-)_4-P浓度总体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标准,其中夏季DIN浓度(5.56±3.43)μmol·L^(-1),PO^(3-)_4-P浓度(0.27±0.27)μmol·L^(-1),SiO^(2-)_3-Si浓度(8.40±6.24)μmol·L^(-1),秋季DIN浓度(7.28±4.09)μmol·L^(-1),PO^(3-)_4-P浓度(0.44±0.32)μmol·L^(-1),SiO^(2-)_3-Si浓度(17.60±9.36)μmol·L^(-1)。调查海域各营养盐的含量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垂向变化,表现为秋季普遍高于夏季,底层普遍高于表层。该海域营养盐平面分布的取决于陆源径流与季节性外海海流的强弱竞争,当长江冲淡水的外扩较强时,南黄海营养盐平面分布整体呈现由沿海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当黄海冷水团与外海海流较强时,其分布呈现由外海向沿海岸逐渐降低的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季节分布 南黄海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近期演变及其对北槽航道回淤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杰 赵德招 程海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共5页
利用现场水文、泥沙以及水下地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期九段沙的冲淤演变过程、机理及其对北槽航道回淤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来九段沙总体呈现"长高不长大"的变化特点,即0 m以上高滩淤涨明显,而2 m和5 m中低滩面变化不大。... 利用现场水文、泥沙以及水下地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期九段沙的冲淤演变过程、机理及其对北槽航道回淤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来九段沙总体呈现"长高不长大"的变化特点,即0 m以上高滩淤涨明显,而2 m和5 m中低滩面变化不大。九段沙的淤高使得南导堤的挡沙功能减弱,一定的风浪条件下九段沙滩面相对较高浓度的含沙水体涨潮越堤进入北槽中段,增加了近期北槽航道回淤的泥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九段沙 冲淤演变 北槽 航道回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长江口航道运行维护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德招 万远扬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90,共9页
以大量工程现场资料为基础,初步分析2015年长江口航道运行维护特征,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深水航道维护形势。分析表明,通过维护性疏浚,2015年长江口航道运行状况良好,12.5 m深水航道已进入全面发挥效益的稳定运行阶段。2015年南港北槽12.5 ... 以大量工程现场资料为基础,初步分析2015年长江口航道运行维护特征,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深水航道维护形势。分析表明,通过维护性疏浚,2015年长江口航道运行状况良好,12.5 m深水航道已进入全面发挥效益的稳定运行阶段。2015年南港北槽12.5 m航道维护疏浚强度总体仍保持时空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与2011—2014年相比,2015年南港及圆圆沙段疏浚强度下降近15%,全年1—12月疏浚强度也普遍有所降低,这主要与南港河床地形条件和周边河势的改善,以及疏浚工艺与管理的优化有关。今后一段时期,在长江口河势格局及水沙动力环境整体稳定的前提下,12.5 m深水航道维护态势总体可控,且趋于向好。由于航道回淤时空分布特征未发生根本改变,后续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重点维护时段和区段依然是夏秋季(6—11月)和北槽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疏浚维护 航道淤积 12.5M深水航道 南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 北槽悬沙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20
作者 刘杰 程海峰 赵德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7-70,89,共5页
为了给长江口航道治理及区域水土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长江口多点实测含沙量数据,建立悬沙遥感反演模型,对长江口南、北槽泥沙含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沙量小于0.2g/L的低合沙量区... 为了给长江口航道治理及区域水土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长江口多点实测含沙量数据,建立悬沙遥感反演模型,对长江口南、北槽泥沙含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沙量小于0.2g/L的低合沙量区,遥感反射率与水体含沙量之间呈线性关系;而在含沙量大于0.2g/L的中高含沙量区,遥感反射率与含沙量之间呈对数关系。长江口大潮与小潮期的含沙量差异明显,按大、小潮分别建立遥感反演模型的精度较高。利用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演出长江口南、北槽的舍沙量场,并据此推断悬沙可能是造成北槽航道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遥感 反演模型 北槽航道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