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涠洲岛第四纪火山活动:对喷发形式和地幔源区的限定
1
作者 刘磊 温洁 +3 位作者 幸雪连 王昕婷 夏睿 贾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3,I0005,共10页
北部湾中的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本文探讨了其火山喷发形式和岩浆的地幔源区性质,以期为华南和南海地区最近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提供制约。涠洲岛早-中更新世(1.42~0.49 Ma)火山活动以溢流式喷发为主,熔岩流由横路山火山... 北部湾中的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本文探讨了其火山喷发形式和岩浆的地幔源区性质,以期为华南和南海地区最近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提供制约。涠洲岛早-中更新世(1.42~0.49 Ma)火山活动以溢流式喷发为主,熔岩流由横路山火山口向四周漫溢,形成盾形火山锥,是涠洲岛的造岛主体;晚更新世(36~13 ka)火山喷发以岩浆-射气喷发形式形成南湾玛珥式火山口,最后的岩浆物质沿鳄鱼山火山口喷发,奠定了涠洲岛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涠洲岛早-中更新世橄榄玄武岩和晚更新世碧玄岩均属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但前者SiO_(2)含量更高而Mg#更低,显示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更新世碧玄岩的化学成分更接近母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源区的低程度部分熔融。涠洲岛火山岩的地幔源区为亏损的MORB型地幔和EM2型富集地幔混合的结果,可能受到了海南地幔柱的影响,该地幔柱控制了南海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火山机构 地幔属性 地幔柱 新生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岛礁对航线搜救可达性评估
2
作者 石绍宸 吴文周 +2 位作者 张鹏 李丰宇 苏奋振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4-1283,共10页
文章首先将岛礁和航线分别抽象为点要素和线要素,利用Voronoi图划分出每个岛礁的作用区域,然后利用多级缓冲区对搜救范围进行分级表达,最后分别从出水有人、出水无人及未出水3类岛礁的角度,对南海138个岛礁与航线之间的搜救强度关系进... 文章首先将岛礁和航线分别抽象为点要素和线要素,利用Voronoi图划分出每个岛礁的作用区域,然后利用多级缓冲区对搜救范围进行分级表达,最后分别从出水有人、出水无人及未出水3类岛礁的角度,对南海138个岛礁与航线之间的搜救强度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南海岛礁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及潜在价值。结果表明:1)岛礁对航线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其他岛礁的空间配置关系。具体而言,岛礁到航线的距离是决定其搜救可达性的关键因素,距离航线越近,通常搜救强度越高,搜救可达性也越高;然而,在岛礁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岛礁对航线的搜救缓冲区会因受到其他岛礁的竞争挤压而减小,导致搜救强度减弱,搜救可达性变低。2)从对航线的搜救可达性角度分析,出水有人岛礁中,东岛、弹丸礁、中建岛和北子岛对不同航线具有更突出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具有最高的价值;出水无人岛礁中,黄岩岛、全富岛的搜救可达性能力较高,具有最高的价值;未出水岛礁中,司令礁、海马滩、榆亚暗沙、紫滩、浪花礁和皇路礁的综合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潜在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搜救 空间配置 VORONOI图 可达性 搜救强度 南海岛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滨海断裂的构造活动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来自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3
作者 林弟 郑勇 +2 位作者 胡在龙 魏昌欣 袁勤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1-2283,共13页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滨海断裂两盘获得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23±2~40±2 Ma之间,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12.2~13.2μm,相对较小。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63±3~82±4 Ma之间,单颗粒年龄主要集中于82~78 Ma和72~69 Ma年龄组。冷却历史模拟结果显示了三阶段的冷却历史。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82~63 Ma),滨海断裂南北两盘整体快速抬升剥蚀可达3.3 km,这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引起NW向挤压和古南海洋中脊扩张推挤作用的联合影响,大规模挤压隆升变形导致白沙盆地西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白沙盆地西缘的抱伦金矿有较大的改造作用。早古新世至中中新世(63~13 Ma)阶段相对平静,其中滨海断裂北部地区,还记录了在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40~24 Ma)时期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归因于古南海向南加速俯冲的拖曳作用,滨海断裂复活导致两侧差异隆升,这一时期沉积的粗粒物源是周缘新生代盆地的关键储层。中中新世至今(13~0 Ma),断裂南北两盘又整体快速剥蚀达1.93 km,菲律宾海板块NNW向楔入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产生的挤压应力,使海南岛遭受强烈的挤压,导致快速隆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隆升剥蚀 冷却历史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典型岛礁浅海地形遥感监测及时序变化研究
4
作者 陈钰宸 付东洋 +5 位作者 陶邦一 李姬喆 祝依娴 刘贝 林烨 柴霞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53,共14页
南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区域,其地理位置对我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都十分重要。开展南沙群岛岛礁水深及地形监测与变化研究,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哨兵-2(Sentinel-2)和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cloud,land e... 南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区域,其地理位置对我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都十分重要。开展南沙群岛岛礁水深及地形监测与变化研究,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哨兵-2(Sentinel-2)和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cloud,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ICESat-2)数据,采用主动–被动融合遥感测深算法,对南海南沙群岛的柏礁和北子岛浅海区域的地形进行了反演研究及实验验证。这一方法能够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揭示岛礁水深和地形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为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岛礁地形变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如下:1)验证了一个高精度的水深反演模型,该模型在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相关系数R^(2)>0.9,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0.4m,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0.7m。2)2018—2024年间柏礁和北子岛地形及空间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柏礁因填海造陆工程,陆地面积增加;北子岛则受自然因素影响,出现动态变化。3)柏礁的地形变化主要由人为因素驱动,包括填海造陆、资源开采等。北子岛的变化则主要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包括季风、台风、海水冲刷和沉积物淤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哨兵-2 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 水深反演 时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其锐更路簿》南沙更路分类及考释
5
作者 赵珏琪 《河北渔业》 2025年第6期75-78,共4页
《梁其锐更路簿》“东海往北海更路”和“上东头线更路”两个篇章记载了154条南沙更路,其中可分为三类:衔接西沙与南沙群岛的更路4条,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更路149条,从南沙群岛前往海外的更路1条。本研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版本... 《梁其锐更路簿》“东海往北海更路”和“上东头线更路”两个篇章记载了154条南沙更路,其中可分为三类:衔接西沙与南沙群岛的更路4条,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更路149条,从南沙群岛前往海外的更路1条。本研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版本比对、文献佐证的方法考释其中的疑难更路,并探讨第二类更路的东、西、南三条作业线路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梁其锐更路簿》中的南沙更路结构完整、类别清晰、功能全面,以五大环礁为中心,形成了三层功能网络。依托这些更路,海南渔民实现了对南沙群岛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并将“渔业生产”与“内外贸易”串联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其锐更路簿》 南海 南沙群岛 海南 渔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环境危害评估的相关问题——以菲律宾非法“坐滩”仁爱礁军舰为中心
6
作者 杨霄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9,I0004,共18页
菲律宾军舰“马德雷山”号已在我国仁爱礁非法“坐滩”长达25年。因该舰船体金属锈蚀的溶解、船身涂漆的散播、船上化石燃料燃烧排污和生活垃圾等集中地排放在了以“坐滩”军舰为中心的礁石上和水域中,各类毒素在“坐滩”点位周围持续蔓... 菲律宾军舰“马德雷山”号已在我国仁爱礁非法“坐滩”长达25年。因该舰船体金属锈蚀的溶解、船身涂漆的散播、船上化石燃料燃烧排污和生活垃圾等集中地排放在了以“坐滩”军舰为中心的礁石上和水域中,各类毒素在“坐滩”点位周围持续蔓延,造成珊瑚礁退化和损伤,对周围的海洋生物造成不可逆的持续性破坏,对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恶劣影响。基于对舰船污染的公开资料研究,对类似“坐滩”历史案例进行平行比较分析,对该舰的各类污染程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应根据该舰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适用惩罚条款对该舰进行合理索赔和追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仁爱礁 坐滩 “马德雷山” 海洋环境 生态环境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涠洲岛边缘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江绿苗 陈天然 +2 位作者 赵宽 张婷 许莉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边缘珊瑚礁开展了近一年的原位侵蚀实验,定量分析了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强度与侵蚀速率,并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的水体环境参数,探究了珊瑚礁侵蚀与海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大型侵蚀生物的侵蚀速率相比侵蚀强度更能够指示海水富营养盐与高浊度环境,而侵蚀强度能够体现侵蚀生物的群落演替阶段。此外,将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数据与全球其他典型珊瑚礁区域进行对比,发现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以内部大型侵蚀生物为主导),但在其所属的“人为边缘礁”类型中为较低水平。结合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礁体健康状况等趋势以及本研究结果,推测涠洲岛的生物侵蚀可能会继续加强,达到“人为边缘礁”的高侵蚀水平,并进一步加剧珊瑚礁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珊瑚礁 生物侵蚀速率 原位侵蚀实验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历史台风浪模拟和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志衡 牛小静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3,共8页
采用历史情景数值再现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岛附近海域的台风浪灾害。基于中国国家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的1959—2021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通过模型风场与欧洲中尺度气象中心的再分析背景风场叠加构造热带气旋风场,结合第三代波浪模型... 采用历史情景数值再现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岛附近海域的台风浪灾害。基于中国国家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的1959—2021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通过模型风场与欧洲中尺度气象中心的再分析背景风场叠加构造热带气旋风场,结合第三代波浪模型模拟台风浪过程。将数值结果与2016年台风“萨莉嘉”和2022年台风“暹芭”期间波浪台站的测波数据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型模拟精度良好。本文模拟再现了682场热带气旋过程中的风浪,基于模拟结果统计绘制了海南岛周边海域不同重现期波高的空间分布,并初步对海南岛沿岸台风浪的波高、波向和波周期特点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台风浪 SWAN模型 数值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基于广东硇洲岛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法成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渔民生产工具的投入、自身的技能、年龄与身份的模糊性,构成其内生的生计脆弱性,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刺激下容易对海洋资源造成破坏性作用。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于生产力快速提高导致的其自身技能未进行更迭,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因而造成人海关系的紧张。要解决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问题,需从渔民的文化特殊性出发,由内而外地改革渔民的生产关系,更新渔民的技能、建立有效的组织,逐步缓解人海关系的紧张状态,以实现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 渔民生计 脆弱性 中国南海 硇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渊 胡战彪 +6 位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妙星 王伟 肖家光 王芮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长棘海星 物种有效性 珊瑚礁 DNA条形码 同物异名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珊瑚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海洋热浪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莉佳 廖芝衡 +5 位作者 陈辉 王永智 黄柏强 林巧云 甘健锋 杨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1,共14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造礁石珊瑚大规模白化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加大,其生存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南海北部海域被认为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造礁石珊瑚生存的避难所。综合分析该海域珊瑚群落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及其对夏季高温的响应,有利于深入... 全球变暖背景下,造礁石珊瑚大规模白化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加大,其生存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南海北部海域被认为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造礁石珊瑚生存的避难所。综合分析该海域珊瑚群落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及其对夏季高温的响应,有利于深入认识我国造礁石珊瑚的适应性及相应的保护与养护。本研究于2020年夏季对大亚湾、涠洲岛、徐闻和三亚鹿回头的珊瑚礁/珊瑚群落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生态调查,并追踪了2020年海洋热浪的效应。结果显示,珊瑚群落的优势种组成、物种数量和α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活珊瑚覆盖度在三亚鹿回头和大亚湾相对更高(分别为37.78%和17.97%);珊瑚白化率和白化死亡率在徐闻海域最高(84.78%和10.68%),其次是涠洲岛海域(65.52%和0.70%),大亚湾和三亚鹿回头海域均未监测到珊瑚白化。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海域珊瑚群落的活珊瑚覆盖度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趋于稳定并呈现出恢复的态势;珊瑚群落结构演变上整体呈现出热耐受型物种和热中度适应型物种占比增加(大亚湾除外)的趋势。总体而言,目前南海北部海域的珊瑚群落对海洋热浪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加强珊瑚礁区的保护和管理对于促进珊瑚群落的恢复和热敏感珊瑚物种避难所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珊瑚 物种多样性 珊瑚白化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兴岛GPM-IMERG降水数据空间降尺度研究
12
作者 苗聪聪 闫金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7,45,共5页
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栅格数据是多种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数据。引入经度、纬度、温度、风速和比湿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GPM-IMERG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以永兴岛三... 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栅格数据是多种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数据。引入经度、纬度、温度、风速和比湿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GPM-IMERG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以永兴岛三沙气象站的测量数据为真实值,选取偏差(Bias)、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_(MSE))以及平均绝对误差(M_(AE))对原始GPM-IMERG降水数据和降尺度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GPM-IMERG降水数据与气象站实测降水数据之间偏差为-0.004 mm,平均绝对误差为3.537 mm;通过GPM-IMERG降尺度得到永兴岛10 m空间分辨率降水数据;RF模型降尺度结果精度最高,相较于原始GPM-IMERG降水数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46.9%、30.1%。本研究可以在气象站稀少的情况下,为岛礁获取高空间分辨率降水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IMERG 降尺度 机器学习 南海岛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7年澳大利亚筹备对日和约时南沙群岛的档案搜集与立场
13
作者 金康玲 王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1947年初澳大利亚为维护国家利益提议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组建太平洋和约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拟定对日和约草案。在对日领土处置时为了厘清战时为日所占之南沙群岛的归属情况,澳大利亚初步搜集了1939~1946年有关南沙群岛“争议”各方主... 1947年初澳大利亚为维护国家利益提议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组建太平洋和约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拟定对日和约草案。在对日领土处置时为了厘清战时为日所占之南沙群岛的归属情况,澳大利亚初步搜集了1939~1946年有关南沙群岛“争议”各方主张、日本占领南沙时的声明与英法反应、战时日本对南沙的开发利用和战后中国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史实等6份核心档案,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后形成南沙群岛归属上中国已实控、法方态度不明及其军事战略价值有限的认知。为此1947年7月9日筹备委员会拟定的对日和约草案只规定了日本放弃南沙群岛,未写明其归属。不过,7月15日澳大利亚驻南京公使馆发给澳外交部的第341号函电旗帜鲜明地指出,除却中国对南沙群岛提出最早主张外,因为岛上居民主要是中国渔民这一事实,别无任何可靠的权威依据,同时排除了法国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诉求”的可能。尽管澳大利亚的上述立场最终未写入新一轮的对日和约草案,但其内部函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的认可,无疑是不可否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对日和约 1939~1946年涉南沙档案 澳驻南京公使馆第341号函电 《南中国海中的群岛: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 南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盆地演化对生物礁的控制及礁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72
14
作者 魏喜 邓晋福 +4 位作者 谢文彦 祝永军 赵国春 李玉喜 陈亦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5-252,共8页
南海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热沉降等演化过程。古新世—早渐新世,包括南沙地块在内的古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导致断陷湖盆的形成,局部遭受海侵。该期仅在古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地区具备形成生物礁的条件。晚渐新世—中中新... 南海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热沉降等演化过程。古新世—早渐新世,包括南沙地块在内的古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导致断陷湖盆的形成,局部遭受海侵。该期仅在古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地区具备形成生物礁的条件。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由于洋壳扩张南海盆地形成,南沙地块漂移到现今位置。随着海水大面积入侵,早期形成的断阶高部位成为水下隆起,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地幔岩浆喷发,形成水下火山高地,为生物礁的形成创造了地形地貌条件。在物源供给不足的地区,出现适于生物礁发育的温暖、透光、洁净、具有正常盐度的浅水环境,生物礁繁盛。从南海盆地演化和生储盖等地层层系形成时间上看,生物礁具有有利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和油气运聚条件。晚中新世-全新世区域热沉降形成全区统一的区域盖层,南海生物礁油气藏得以保存。上述情况决定了南海盆地生物礁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生物礁 形成条件 勘探潜力 南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及发育趋势 被引量:46
15
作者 魏喜 祝永军 +2 位作者 尹继红 陈亦寒 刘东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15,共6页
生物礁由生物生长堆积而成,其形成条件与造礁生物的生存环境相关,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含量;海水深度、透光度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季风、海流、热带气旋和太阳辐射。南海处于赤道以北的低纬度地区,具备生物礁形成的海水... 生物礁由生物生长堆积而成,其形成条件与造礁生物的生存环境相关,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含量;海水深度、透光度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季风、海流、热带气旋和太阳辐射。南海处于赤道以北的低纬度地区,具备生物礁形成的海水和气候等基本条件,生物礁的形成和发育趋势主要受南海盆地形成演化制约。研究表明,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平面上北、西、南陆架和陆坡是生物礁形成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形成条件 发育趋势 南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海域生物污损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4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梁冠和 田兴礼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4-380,共7页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在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域的琼东和琼东南海区,分别布设W1(距岸68nmile)和J2(距岸23nmile)两个浮标站,进行生物污损的挂板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人工设施的生物污损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海区常见种类引起,...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在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域的琼东和琼东南海区,分别布设W1(距岸68nmile)和J2(距岸23nmile)两个浮标站,进行生物污损的挂板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人工设施的生物污损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海区常见种类引起,其中水螅、有柄蔓足类和牡蛎为上述两个站位的共同优势种;而无柄蔓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的J2站。表层试板的生物污损程度远高于中、底层试板,且污损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近海水域 生物污损 浮标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1
17
作者 刘卫国 彭子成 +3 位作者 肖应凯 王兆荣 聂宝符 安芷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4-541,共8页
采用正热电离质谱方法测定了中国南海诸岛7000a以来的珊瑚礁的硼同位素组成和硼含量。讨论了珊瑚礁中硼同位素组成与硼含量、pH值、生成年代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2.7‰~24.8‰,并且与珊瑚... 采用正热电离质谱方法测定了中国南海诸岛7000a以来的珊瑚礁的硼同位素组成和硼含量。讨论了珊瑚礁中硼同位素组成与硼含量、pH值、生成年代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2.7‰~24.8‰,并且与珊瑚礁的硼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硼同位素与海水pH值的关系计算出过去7000a南海海水的pH值变化范围为8.10~8.41。初步探讨了硼同位素组成与南海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珊瑚礁 古环境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被引量:24
18
作者 丁巍伟 杨树锋 +2 位作者 陈汉林 程晓敢 吴能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和高屏斜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增生楔,后者是欧亚板块的增生楔,在增生楔体和火山弧之间是作为弧前盆地的北吕宋海槽。自中新世中期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恒春海脊;与此同时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北西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距今6.5Ma以来朝着亚洲陆缘斜向汇聚,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高屏斜坡。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弧—陆碰撞具有穿时性,造山作用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然后向南部及台南滨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陆碰撞 南海 斜向汇聚 新近纪 台湾岛以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征 被引量:36
19
作者 吴时国 袁圣强 +2 位作者 董冬冬 米立军 张功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基于近些年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认为西沙隆起地区发育典型的生物礁,具有丘状反射、强振幅、中频、中连和杂乱地震相,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在中新世梅山组也有似... 基于近些年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认为西沙隆起地区发育典型的生物礁,具有丘状反射、强振幅、中频、中连和杂乱地震相,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在中新世梅山组也有似礁相发育。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学分析,认为生物礁在中新世梅山组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从对北礁地区典型生物礁剖面进行的波阻抗反演来看,其与LH11-1生物礁油田的波阻非常相似,波阻抗值为8×106—9×106kg/(m2·s)。古地理分析认为,中新世西沙隆起区与北礁地区处于滨、浅海沉积环境,梅山组时期的陆缘碎屑供给量比较少,适于生物礁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生物礁 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群岛HD196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合物的指示 被引量:23
20
作者 邓希光 付少英 +3 位作者 黄永样 张光学 吴能友 吴庐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102,共11页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离子浓度和甲烷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对其下面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有指示意义;同时柱状样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与世界上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地点的孔隙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一致。HD196站位的地质条件表明本站位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气源条件和构造条件,因此在本站位的下面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此进一步工作有可能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东沙群岛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