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南亚高压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1 位作者 王春国 邓荣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表现的位相与盆地东部降水变化位相相反,与盆地西部降水变化呈正位相,90年代末期以后与川渝地区降水变化位相趋势一致,但与四川西部高原降水的位相关系对应不明显。在年代际尺度,川渝盆地东、西部和川西高原三地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相一致的位相,说明年代际尺度变化中,当南亚高压长期表现为东伸模态,川渝降水呈总体偏多趋势。同时,川渝地区的降水变化与100hPa上高压两侧及中低层四川上空风场变化有显著的遥相关,在"东涝西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四川与重庆交界上空,在"西涝东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湖北西部上空,在两地降水差异显著年,南亚高压东西振荡主要表现在川渝盆地上空摆动,用16800 gpm线定义的东西振荡指数对认识川渝地区降水异常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降水 南亚高压 东伸指数 东涝(旱)西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特征参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胡景高 周兵 陶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56,共6页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夏季南亚高压各特征指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除脊线外南亚高压面积、强度、东脊点位置和中心位置都存在显...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夏季南亚高压各特征指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除脊线外南亚高压面积、强度、东脊点位置和中心位置都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偏相关显示,当南亚高压面积不变时,东脊点位置与高压强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偏相关性。夏季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与长江流域中游、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华南夏季降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较其他各指数而言,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指数与全国夏季降水相关性更好。滑动相关分析显示,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转折,由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负相关转变为70年代以后的正相关。分析表明夏季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指数为研究和预测江淮地区的降水异常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东脊点异常 江淮地区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月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秦育婧 王黎娟 +3 位作者 何金海 管兆勇 卢楚翰 刘伯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建过程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根据重建开始时间可分为重建正常年、偏早年及偏晚年。重建正常年,重建之前,对流活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面的海洋大陆一带,到重建阶段,对流伸向中南半岛。南亚高压重建偏早年,对流推进至中南半岛上空的时间偏早;而重建偏晚年则刚好相反。说明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南亚高压重建时,中南半岛的对流活动带来充沛的降水,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已有研究表明在由冬向夏的演变过程中,南亚高压表现出"趋热性",因此,对流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可能是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重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南亚高压 中南半岛 重建 对流 非绝热加热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南部环境位涡对台风加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丁治英 邢蕊 +1 位作者 徐海明 高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5-686,共12页
利用2002—2009年8年中6、7、8、9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与150 hPa高层位涡的关系进行统计,8年中共有23个台风受到150 hPa南亚高压南部边缘位涡的影响。其中3个台风(0216"森拉克"、060... 利用2002—2009年8年中6、7、8、9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与150 hPa高层位涡的关系进行统计,8年中共有23个台风受到150 hPa南亚高压南部边缘位涡的影响。其中3个台风(0216"森拉克"、0604"碧利斯"、0903"莲花"),在其发展初期在南亚高压南部的大值环境位涡进入台风中心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通过诊断分析从等值线的角度得出高层位涡与此类台风发展的关系,在150 hPa高层正位涡异常的作用下,等熵面向大值位涡处汇聚,这种形式可使正位涡异常区两侧的等熵面向下倾斜,从而引起台风中高层的暖中心加强以及中层位涡增大,中层的位涡增大以及暖中心的出现又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增长,导致台风中心气压下降,使台风强度增强。根据吴国雄的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其原因可能是等熵面倾斜使垂直涡度发展,从而加强对流运动潜热释放使台风暖心加强,使得台风的强度加强。通过位涡反演试验也证实了高层位涡对中层位涡发展的影响大于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台风加强 南亚高压 倾斜涡度发展(SVD) 位涡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末夏初南亚高压的形成过程及其与ENSO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何金海 刘伯奇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0-684,共15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末夏初南亚高压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机制,并讨论了ENSO事件冷、暖位相对南亚高压建立过程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候,气候平均的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对流层高层,这与菲律宾群...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末夏初南亚高压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机制,并讨论了ENSO事件冷、暖位相对南亚高压建立过程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候,气候平均的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对流层高层,这与菲律宾群岛南部和中南半岛局地对流的加强有关。一方面,菲律宾群岛南部对流加强能够在其北部产生负涡度源,在高空热带东风急流的作用下,其下游的南海地区出现负涡度,相应地出现闭合的高空反气旋,南亚高压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中南半岛局地对流令南亚高压中心加强发展,并使其最终位于中南半岛上空。春末夏初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的经向摆动决定了南亚高压的形成位置,而中南半岛局地对流的强度则控制着南亚高压的加强北抬。由于菲律宾南部和中南半岛的局地对流都受ENSO事件影响,因此在ENSO事件的冷、暖位相下,南亚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在其建立过程中差异明显。在暖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在加里曼丹岛以东发展,南亚高压形成于苏门答腊群岛北部至泰国湾上空,此时中南半岛对流偏弱,限制了南亚高压的北抬发展;而在冷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在菲律宾群岛中部加强,同时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中部上空,随后中南半岛对流迅速加强,令南亚高压明显西伸北抬。因此,ENSO事件的冷、暖位相对春末夏初南亚高压的形成位置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的形成 菲律宾群岛 中南半岛 对流加热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8-1157,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及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存在3~6年、10~15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西太副高西伸指数存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及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存在3~6年、10~15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西太副高西伸指数存在3~6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其中在3~6年尺度和10~15年尺度上,南亚高压东伸(西退)与西太副高西伸(东退)关系更为明显,并以1980-1990年代的位相关系最好。交叉谱分析表明,在10~15年左右,3年及6年的周期上,两者的关系显著。进一步分析两者与同期降水的关系表明,在10~15年尺度上,南亚高压与我国长江流域的降水关系最好,为正相关,但在这一尺度上,西太副高与该流域降水关系不显著,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南亚高压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在10~15年尺度上,南亚高压可作为预测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一个参考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太副高 东伸指数 西伸指数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交叉谱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在不同波数上,也具有显著关系,在7.5年及3年周期振动上,二者位相相差较小。同时,在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及偏西年份,高度场、流场、温度场均有不同的配置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亚高压偏东及偏西年不同的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极涡 南亚高压 东西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对川渝地区盛夏极端旱涝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4-932,共9页
利用NCEP/NCAR资料对川渝地区两个极端年1998年(涝年)和2006年(旱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涝年南亚高压辐散强,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主体西伸,脊线偏南;旱年南亚高压的辐散比涝年弱,脊线位置比多年平... 利用NCEP/NCAR资料对川渝地区两个极端年1998年(涝年)和2006年(旱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涝年南亚高压辐散强,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主体西伸,脊线偏南;旱年南亚高压的辐散比涝年弱,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北,西太副高脊线亦偏北。从动力特征来看,旱(涝)年,高层大气相对负(正)涡度平流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大气产生下沉(上升)运动,且南亚高压距平环流存在辐合(辐散),与之对应的低层存在辐散(辐合)特征;热力分析亦表明,旱(涝)年的中低层多为暖(冷)平流,具有负(正)非绝热加热特征,且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分布特征,有利于南亚高压距平环流局部辐合(辐散)加强,并对中低层系统的垂直运动产生影响。因此,一定程度上川渝地区两个极端旱涝年的出现与其上空的垂直运动变化密切相关,是由南亚高压与中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南亚高压 旱涝特征 距平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27
9
作者 彭丽霞 孙照渤 +2 位作者 倪东鸿 陈海山 谭桂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3-795,共13页
采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暖(冷)位相衰减期的夏季,印度洋和亚洲大陆南侧海温为正(负)异常,对应热带印度洋地区低层为上升(下沉)气流而其东侧西... 采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暖(冷)位相衰减期的夏季,印度洋和亚洲大陆南侧海温为正(负)异常,对应热带印度洋地区低层为上升(下沉)气流而其东侧西太平洋和西侧非洲西部为下沉(上升)气流的异常纬向环流,低层850hPa上从西太平洋到非洲赤道南北两侧依次各存在一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环流,高层200hPa异常流场的分布与850hPa基本相反,使得南亚高压强度发生显著变化,强度增强(减弱)、面积扩大(缩小)、东西向扩展(收缩)、脊线北侧气压梯度增大(减小)、南侧气压梯度减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44
10
作者 张琼 钱永甫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7-78,共12页
利用1958~1998 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 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 较客观地定义了描述南亚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 然后对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 利用1958~1998 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 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 较客观地定义了描述南亚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 然后对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分析。发现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 环流异常具有空间整体性和时间持续性, 即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 环流同时加强或同时减弱, 并且其整体异常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南亚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存在3.8 年的振荡周期,与ENSO 的循环周期一致。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在夏季较为稳定,较大的年际差异出现在春季。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年际变化最明显, 并且面积大、强度强的年份往往与ElNino 年相对应。南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自1978 年以后, 冬半年南亚高压脊线南移, 中心东移, 面积增大, 强度增强, 夏半年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不很明显, 但是面积和强度也增大增强。这种年代际异常与低层大气系统及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异常一致。南亚高压强度距平与热带海洋SSTA 密切相关, 与印度洋海区的同期相关最好。南亚高压强度异常对印度洋SSTA 的响应时间为0~5 个月, 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 的响应时间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7
11
作者 朱玲 左洪超 +2 位作者 李强 陈伯龙 王丽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1-679,共9页
根据我国1961—2008年气温、降水量的地面观测资料,1971—2000年高空观测位势高度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的气温和位势高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 根据我国1961—2008年气温、降水量的地面观测资料,1971—2000年高空观测位势高度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的气温和位势高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个中国地区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适用于中国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特征的研究。(2)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和东伸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几乎相同,对中国降水的影响作用也几乎一致。(3)根据奇异值分解和相关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偏大、位置偏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则偏少。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是当南亚高压偏大、位置偏南时,中国南部及西太平洋洋面受反气旋环流异常的控制,有利于暖湿气流向长江流域输送,且长江中下游为一气流辐合区,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偏小、位置偏北时,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且长江中下游为一辐散区,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气候变化 中国东部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69
12
作者 刘还珠 赵声蓉 +1 位作者 赵翠光 陆志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通过入梅前后东亚环流与多年平均的对比,表明2003年夏季我国东部旱涝分明、长江以南高温少雨、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强降水过程频繁等特点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有关。该年副高偏强、位置异常偏西,垂直结构呈现较... 通过入梅前后东亚环流与多年平均的对比,表明2003年夏季我国东部旱涝分明、长江以南高温少雨、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强降水过程频繁等特点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有关。该年副高偏强、位置异常偏西,垂直结构呈现较强的动力性特征,即低层为辐散下沉运动、高层为辐合,脊线随高度向北倾斜。副高西北侧的梅雨锋区强,且风切变明显。动力和热力诊断结果表明,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以北东传的负涡度平流产生的辐合下沉运动,有利于对流层中下层副高的加强西伸。500 hPa副高西北侧的雨带位置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和东伸的南亚高压对应。高层西风带和南亚高压的动力作用也会引发副高短期的东西振荡。降水区对流层高层产生的潜热释放,使副高西北侧加热率垂直方向的非均匀分布增加,导致了副高加强西进。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对副高维持和加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该年副高及其所带来的天气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负涡度平流 副热带急流 非均匀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2000年6月连续性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丁治英 常越 +1 位作者 朱莉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利用1958~2000年6月的43年间我国长江以南各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区域划分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发现6月份我国南方暴雨发生频繁,且华南、江南可同时有连续性暴雨过程存在,并得出了我国6月份连... 利用1958~2000年6月的43年间我国长江以南各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区域划分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发现6月份我国南方暴雨发生频繁,且华南、江南可同时有连续性暴雨过程存在,并得出了我国6月份连续性暴雨的基本特征以及年代际的变化规律,认为1990年代以后连续性暴雨增加明显。最后以1994、1998、2005年6月发生我国南方的连续性暴雨为例,初步探讨了连续性暴雨中华南、江南双雨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形成机制,指出产生连续性暴雨的大尺度背景场与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暴雨 南亚高压 高空急流 华南 双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与邻近地区臭氧变化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覃皓 郭栋 +5 位作者 施春华 李震坤 周顺武 黄莹 苏昱丞 王琳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1-434,共14页
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相关分析和信息流方法,分析了1979~2015年夏半年(5~9月)100 h Pa上南亚高压与邻近地区臭氧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除7月外,夏半年南亚高压与南亚高压区臭氧低值(简称臭氧低值)存在相互作用。6月和... 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相关分析和信息流方法,分析了1979~2015年夏半年(5~9月)100 h Pa上南亚高压与邻近地区臭氧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除7月外,夏半年南亚高压与南亚高压区臭氧低值(简称臭氧低值)存在相互作用。6月和9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强度变化相互影响,而在5月和8月二者的作用仅仅是单向的。在6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的中部和西部边缘,以及9月南亚高压北部和臭氧低值中心区,臭氧低值增强(减弱)可能是南亚高压增强(减弱)的部分原因,南亚高压增强(减弱)也可能是臭氧低值增强(减弱)的部分原因。在6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的东南部、8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的西部和东部,以及9月南亚高压的西部,南亚高压增强(减弱)可能导致臭氧低值增强(减弱)。在5月南亚高压西部和臭氧低值南部,臭氧低值的增强(减弱)可能导致了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根据相关分析,推测臭氧变化对南亚高压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如下:当南亚高压区臭氧浓度出现正异常时,辐射加热在其上部(下部)为负异常(正异常),导致高层(低层)异常辐合(辐散),从而导致下沉异常。高层异常辐合与下沉异常最终使南亚高压异常减弱。而臭氧浓度负异常导致南亚高压呈现正异常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臭氧低值 相互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持续暴雨环流分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端禹 郑彬 +2 位作者 汪小康 崔春光 赵玉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20,共11页
采用196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降水量资料,按一定标准选取了华南前汛期24个持续暴雨过程;并且按基本判据确定逐年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然后依据南亚高压环流型和相对于该年夏季风降水开始的早晚,将这些暴雨过... 采用196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降水量资料,按一定标准选取了华南前汛期24个持续暴雨过程;并且按基本判据确定逐年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然后依据南亚高压环流型和相对于该年夏季风降水开始的早晚,将这些暴雨过程划分为夏季风降水前、后南亚高压东部型,夏季风降水后南亚高压带状、西部型共4个类型;其中,夏季风后南亚高压西部型次数最多、平均持续时间最长。所有类型持续暴雨的相同点是:广东东北部附近均为暴雨频率和雨量高值区;暴雨期间华南150 h Pa位势高度增加、500 h Pa位势高度减少;华南处在150 h Pa偏西风急流南侧辐散区中;850 h Pa华南沿海有明显的西南气流,低层辐合在华南东北部最明显;两广沿海为可降水量大值区;华南的整层水汽输送主要呈现西南向。不同点是:夏季风后南亚高压西部型平均雨量较小,夏季风后南亚高压带状型与西部型在印度洋上存在明显的偏东风高空急流;夏季风后南亚高压类型在两广沿海的可降水量数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持续暴雨 南亚高压 华南夏季风降水 环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汛期100hPa南亚高压特征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梅 胡洛林 +1 位作者 张备 濮梅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93,共9页
通过2002~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高空槽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南压高压对江苏梅雨期和主要降水落区的影响。并结合近1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探讨了不同梅雨年型的特征指数区域分布关系。同时利用2002~2005年45年NCEP100hPa高度场资料... 通过2002~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高空槽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南压高压对江苏梅雨期和主要降水落区的影响。并结合近1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探讨了不同梅雨年型的特征指数区域分布关系。同时利用2002~2005年45年NCEP100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不同梅雨年型高空环流形势差异。得出:(1)南亚高压特征指数变化和西风槽移动与江苏梅期(入梅、出梅、梅期、梅雨量和落区)特征有密切关系。(2)梅雨期100hPa南亚高压的平均特征对梅期特征和梅雨年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7月和梅雨期间南亚高压脊线和东伸指数平均值对梅雨强度指数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特征指数 江苏梅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 被引量:58
17
作者 谭晶 杨辉 +1 位作者 孙淑清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60,共9页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相向而行”和“相背而去”的关系;南亚高压偏东年850hPa距平风合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长江流域存在距平风的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偏西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长江流域为距平北风控制,使得长江流域降水较少。南亚高压偏东(西)年高原西部和我国长江流域上升运动较强(弱)。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低),则夏季南亚高压的位置易偏东(西)。前期冬季到同期夏季印度洋海温偏高(低),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际变化 东西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08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和南亚高压关系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丁治英 刘彩虹 沈新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7-316,共10页
利用2005—2008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对我国华南地区的暖区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以θse场与暖区暴雨的不同配置进行了分类,将华南暖区暴雨划分为三种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合... 利用2005—2008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对我国华南地区的暖区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以θse场与暖区暴雨的不同配置进行了分类,将华南暖区暴雨划分为三种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合成分析。统计及合成分析得出5月和6月的暖区暴雨有明显的差异:5月1型暖区暴雨出现最多,6月2型暖区暴雨出现最多,3型暖区暴雨仅发生于6月;5月暖区暴雨受高空急流的影响比较大,多发生于高空急流的右后方,离南亚高压脊线较远;6月形成暖区暴雨的高空急流较弱,暖区暴雨多发生在南亚高压脊线附近;5月形成暖区暴雨的南部系统相对稳定,而6月南部系统尺度变化较大。其相同点为:5、6月各类暖区暴雨多发生于850 hPa低空急流的后部(包括左后、右后),且均发生于850 hPa左右的南风辐合区中,因此低层南风辐合是产生暖区暴雨的重要机制之一,除6月1型暖区暴雨外,其他类暖区暴雨区的南侧中层均有干区配合。5、6月2型暖区暴雨相似度最大,1型暖区暴雨的相似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统计特征 华南暖区暴雨分类 南亚高压 高空急流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位涡守恒条件下西南涡的发展 被引量:45
19
作者 朱禾 邓北胜 吴洪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351,共9页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对中尺度涡旋和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作用 ,探讨了西南涡和局地降水增强与消亡的成因与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湿位涡守恒 南亚高压 数值预报 中国 大气环流 强对流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被引量:186
20
作者 张琼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9-577,共9页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依照降水标准差大小,从42 a降水资料 中划分出6个严重涝年和5个严重旱年。合成分析表明旱涝年大气环流和全球海温均有明显差 异,涝年高 低层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全球海温呈大范围正距平,旱年则相反。文中对比分析了南亚 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强度指数与长江流域降 水有显著相关,二者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当南亚高压由弱变强,长 江流域由相对干旱转为相对多雨。而赤道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不甚确定。超前 /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冬春季100 hPa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 关,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也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分析结果表 明,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和海陆分布特征,将南亚高压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并加 以关注,对中国短期气候尤其是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面温度异常距平 长江流域 气象资料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