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蒸发公式的流域典型期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宿辉 宋向旭 +3 位作者 周帅 武春晓 韩小庆 张晓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划分流域干湿状态为丰水年、枯水年和混合年,并构建了各状态下月尺度abcd水文模型,探究了4种潜在蒸发算法(Haregreaves、Makkink、Penman-Monteith和Jensen-Haise)不确定性对流域潜在蒸发、径流预测不确定性的影响;利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相对变化幅度等水文指标,揭示了4种不同潜在蒸发算法对流域水资源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0年之前,流域呈干旱状态的年份增多(由4 a增至10 a),且丰水、枯水和混合年对应的年份个数占比分别为25.86%、24.14%和50%;同时,潜在蒸发算法不确定性改变了流域蒸发量和径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掌握变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 径流不确定性 水资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潜在蒸散发的黄河源区径流模拟
2
作者 荐圣淇 周肖宇 +2 位作者 余欣 王嘉仪 裴熠楠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PatchTST(Patch Time Series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方法,融合PET预测值进行径流模拟,评估不同气象因子组合下PET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是PET模拟的最关键驱动因子,最高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组合情景下的PET模拟精度最高;在深度学习模型中,PatchTST模型在预测未来1个月潜在蒸散发时表现次于LSTM模型,但在多步长预测中表现更优;融合潜在蒸散发预测数据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以唐乃亥站PatchTST模型为例,纳什效率系数从0.706增至0.896(改进幅度为26.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23.502降至18.305(降幅为22.1%),均方根误差从276.7降至160.8(降幅为41.9%),表明PET数据有效捕捉了蒸散发对径流损失的动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寒、缺资料地区的水文预报工作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模拟 径流模拟 机器学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3
作者 任化准 吴光东 束龙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3,共8页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水文过程,结合统计及地统计方法,定量识别了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3~2020年长江源区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发量、径流量和产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35,1.00,0.12 mm/a和0.36 mm/a;年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m/a,但年内、年际变化却极为明显,水源涵养能力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暖季。(2)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加的趋势;通天河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当曲河其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水源涵养能力较小。(3)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降水量、产水量、地下径流量、干旱指数、蒸散发能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降水量 蒸散发量 径流量 产水量 时空特征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4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变异条件下长江源区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山 许继军 洪晓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8,共13页
揭示水文变异前后长江源区生态流量变化规律,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识别直门达水文站1957—2016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2003年),采用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7Q10法等)、生态适宜性理论(基于10种概率分布函数拟... 揭示水文变异前后长江源区生态流量变化规律,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识别直门达水文站1957—2016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2003年),采用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7Q10法等)、生态适宜性理论(基于10种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月径流序列)及4个流量时期法(洪水期、高脉冲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计算生态流量,并结合变异范围法(RVA)评估水文变异对生态流量的扰动程度。结果表明:水文变异后年均径流量增加27%,基于生态适宜性理论的生态流量满足率平均提升33.5%(汛期提高23%,非汛期提高41%),而4个流量时期法因维持自然流量过程,其保证率在水文变异前后仅变化0.07%;生态流量总体改变度(0.30)显著高于径流量(0.16),MA1F、MA3F等极值指标改变度更高。4个流量时期法因考虑不同流量时期的生态功能,理论上优于其他方法,且生态流量扰动程度更能反映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需加强变异条件下生态流量的动态评估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变异 变异范围法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4种不同禁牧条件对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晓娜 刘昌义 +5 位作者 胡夏嵩 付江涛 邢光延 何伟鹏 岳磊 吕伟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这4种工况下的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得到复合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环刀称重法得到密度,烘干法得到含水率,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禁牧期草地植物根径、土体密度、土体含水率、含根量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与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未禁牧草地植物根径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p<0.01),根数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p<0.01);1 a禁牧期土体密度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p<0.05)。(2)随着禁牧年限增加,原生与退化草地土体平均黏聚力c值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10 a禁牧期原生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原生草地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6.39%;10 a禁牧期退化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8.16%。[结论]实施禁牧提高黄河源区草地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有利于防治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及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根-土复合体 禁牧期 原生草地 退化草地 抗剪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P-ISF模型的黄河源区径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7
作者 孙君文 黄跃飞 +2 位作者 甘永德 吴玉帅 刘欢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183,共11页
[目的]量化径流深中各因素产流量的贡献率及构成,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气候和工农业用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1年黄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WEP-... [目的]量化径流深中各因素产流量的贡献率及构成,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气候和工农业用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1年黄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利用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WEP-ISF分析不同时期黄河源区月均流量及其实际蒸散发、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径流成分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剖析各影响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①利用WEP-ISF模型对黄河源区1970—2021年流域水文及水热变化过程模拟验证,其土壤温度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69.78%~171.55%,Nash效率系数均超过0.70;土壤表层含水量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3.94%~20.97%,Nash效率系数基本达到0.5以上;月平均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和25.85%;实际蒸散发模拟值与遥感解译值Nash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0和53.39%。②冰川、融雪和降水产流多年平均为0.9,14.9,70.5 mm,分别占黄河源区径流深的1.0%,17.3%和81.7%。变化期1991—2021年相比于基准期1970—1990年,冰川、融雪和降水产流变化量分别为1.48,-3.8,-13.2 mm,这三者对黄河源区总径流深变化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53%,-24.48%和-85.05%。③唐乃亥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6.77×10^(9) m^(3),其中气候、下垫面以及工农业用水变化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96.46%,2.49%和1.05%。[结论]在影响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源区径流衰减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具体表现为冰川融水产流呈现增多趋势,而融雪产流和降水产流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WEP-ISF模型 演变分析 水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长江源区湖泊群水色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8
作者 陈齐 李志晶 +7 位作者 金中武 张国帅 王奕森 杨绪海 韩俊峰 刘玉娇 周银军 肖俊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6-1278,共13页
受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影响,长江源区河湖水系演变剧烈,FUI(Forel-Ule Index)水色指数可通过量化水色变化来表征水体生态环境状态。厘清该地区湖泊水色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于判断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湖泊水环境变化趋势... 受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影响,长江源区河湖水系演变剧烈,FUI(Forel-Ule Index)水色指数可通过量化水色变化来表征水体生态环境状态。厘清该地区湖泊水色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于判断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湖泊水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获取了近40年长江源区264个湖泊FUI水色指数,分析了气象水文条件变化下湖泊水色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4-2023年长江源区大量荒地和草地转化为水体,湖泊数量增加了1.96倍,流域平均输沙模数增加了1.65倍,区域内湖泊水色持续变蓝(FUI水色指数平均降低了2个级别),其中小型湖泊(<5 km^(2))占比为88.55%,其水色分布主要因流域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大量浅水热融湖盆裸露而呈现黄色(FUI>9);大型湖泊(>100 km^(2))因水位增加导致湖泊水色持续蓝化(FUI<6)。本研究深化了对近40年长江源区湖泊群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认识,可为研判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长江源区 湖泊 FUI水色指数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的长江源区径流重建
9
作者 姜晓萱 王文卓 +2 位作者 袁喆 霍军军 周涛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10,共9页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重建了长江源区公元1433—2002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探讨了其历史变化特征与干湿事件演变及周期性波动。利用树轮数据及径流观测数据,结合模型评估指标(CRSQ、VRSQ、RE、CE),证明了该模型的重建精确性。研究结果...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重建了长江源区公元1433—2002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探讨了其历史变化特征与干湿事件演变及周期性波动。利用树轮数据及径流观测数据,结合模型评估指标(CRSQ、VRSQ、RE、CE),证明了该模型的重建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70 a中,长江源区年径流量整体呈显著波动,识别出6个湿润期与9个干旱期,其中1451—1510年和1596—1645年是最长的湿润期,1848—1903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期。重建时期的干旱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干旱时期较为吻合,表明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变化能够反映大尺度的气候波动。此外,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序列存在4~8、16~32、50~100、100~200 a的显著周期性波动,可能受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东亚夏季风(EASM)变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驱动,也反映了全球气候长期变化及青藏高原冰川与积雪消融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重建 树木年轮 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种和添加剂对三江源区燕麦青贮品质和CNCPS蛋白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郝迎辰 黄钰 +5 位作者 张洪瑞 王召明 李雨嘉 秦子旸 孙志强 玉柱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4-1280,共7页
为了筛选适宜三江源区的燕麦品种及高效添加剂,选用燕麦品种‘贝勒Ⅱ’‘白燕2’和‘白燕7’,于抽穗期收获后,分别设置空白对照(CK)、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LB)及苯甲酸钠(Sodium... 为了筛选适宜三江源区的燕麦品种及高效添加剂,选用燕麦品种‘贝勒Ⅱ’‘白燕2’和‘白燕7’,于抽穗期收获后,分别设置空白对照(CK)、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LB)及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SB)添加剂处理,青贮45 d后取样分析,测定青贮品质和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CNCPS)蛋白组分。结果表明:(1)‘白燕2’的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剂组可以显著降低高寒地区燕麦青贮饲料的pH值(P<0.05),添加LB能够显著降低氨态氮含量,提高乳酸和乙酸含量(P<0.05)。不同添加剂均能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品种和添加剂互作对燕麦青贮饲料有显著影响(P<0.01)。(3)CNCPS蛋白组分测定结果表明,品种和添加剂互作对PB组分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1),对PA和PC组分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品种和添加剂互作对燕麦青贮品质和CNCPS蛋白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以“白燕2+LB”组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燕麦 品种 青贮品质 CNCPS蛋白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甲 施发祥 +2 位作者 崔峻豪 杨冰峰 丁永建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多年冻土活动层逐渐增厚。冻土的变化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和涵养功能研究变得更复杂。研究明晰多年冻土变化状况、量化评估水源涵养量对多年冻土...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多年冻土活动层逐渐增厚。冻土的变化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和涵养功能研究变得更复杂。研究明晰多年冻土变化状况、量化评估水源涵养量对多年冻土变化的响应,对黄河流域及青藏高原水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文、气象及冻土等多源数据,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活动层厚度增加10~25 cm,多年冻土集中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到2020年部分区域多年冻土已退化消失。(2)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1979—2018年间有14年为负值,26年为正值,表明水资源总体上补给大于消耗。自1998年实施水量调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水源涵养量逐步提升。(3)随着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水源涵养量呈增加趋势;源头至黄河沿站和吉迈站至门堂站区域的水源涵养量变化,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最为显著。本研究有关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冻土退化 径流量 水源涵养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1990—2020年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
12
作者 李健明 祁雪姣 +9 位作者 李佳君 哈妍晖 王雨欣 张秀芝 包文金 司剑华 卢素锦 王玉婧 易冰雨 徐伟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源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近3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类型水平指数上看,黄河源区耕地... 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源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近3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类型水平指数上看,黄河源区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散布与并列指数大幅降低,各类型的形状逐渐复杂化;林地景观类型正处于被其他地类逐渐分割扩张的状态;草地是所有景观类型中优势度最高的类型,自然连通性最好。1990—2005年未利用地的形状指数(LSI)值最大,其景观整体形状较其他景观复杂。从景观水平指数上看,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周长-面积比总体呈现增大趋势,斑块连通度指数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源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低,空间异质性减小。黄河源区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年均温、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降水量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景观水平 驱动因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黄河源区未来径流情势预估
13
作者 三梅英 贾升策 +7 位作者 杨程 刘靖 余忠全 方伟 尚嘉楠 明波 郭怿 程龙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7期71-77,I0007,共8页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关系到流域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而气候变化加剧了未来径流情势的不确定性。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径流情势预估,对保障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CMIP6气候模式数据...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关系到流域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而气候变化加剧了未来径流情势的不确定性。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径流情势预估,对保障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CMIP6气候模式数据作为驱动数据,采用分期组合预测方法建立基于滚动策略的中长期径流分期预测组合模型,预测黄河源区唐乃亥站和玛曲站2024—2100年在9种气候模式和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逐月径流量,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森林模型预测不同置信度水平下的未来径流概率区间,分析未来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通过计算预测区间覆盖率和预测区间平均带宽,发现预测区间覆盖率在0.80以上,预测区间平均带宽为100~200,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清晰度较高,预测结果准确度较高;②黄河源区唐乃亥站和玛曲站未来径流整体均呈减少趋势,且唐乃亥站的未来径流减少速率大于玛曲站,夏秋两季的未来径流减少幅度高于春季,冬季变化幅度不足4%;③将基于9种气候模式的径流预测结果取平均值,在SSP126、SSP370、SSP585路径下,2024—2100年唐乃亥站和玛曲站径流减少速率分别为13.9×10^(6)、38.8×10^(6)、49.8×10^(6) m^(3)/a,玛曲站径流减少速率分别为6.9×10^(6)、26.8×10^(6)、36.3×10^(6) m^(3)/a,可以说随着碳排放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径流减少速率不断加快,未来径流的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气候模式 径流 未来情势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不同县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小燕 周诗鹏 +3 位作者 祁雪姣 李健明 哈妍晖 卢素锦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0,共8页
根据2005—2020年黄河源区9个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生态承载力转换因子,采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并分析各县域生态承载力和绝对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5年来源区各县域草地面积占优势,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均较高,兴海县、同德县、... 根据2005—2020年黄河源区9个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生态承载力转换因子,采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并分析各县域生态承载力和绝对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5年来源区各县域草地面积占优势,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均较高,兴海县、同德县、玛多县和达日县的未利用地面积呈明显缩减趋势;2005—2020年各县域生态承载力和绝对生态承载力均呈增加趋势,玛多县生态承载力最高且增加量最大(442523.34 hm^(2)),河南县的增加量最小(110519.65 hm^(2)),同德县绝对生态承载力增加量最高(35.66),久治县增加量最低(14.30)。源区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年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年均温度、城镇人口数、GDP、第二产业产值、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畜牧量产量、能源生产总量、人口总数、农村人口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绝对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法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15
作者 崔文第 王会肖 +3 位作者 隋官航 冯如 杨雅雪 于龙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2-1023,共12页
黄河源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 黄河源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采用Getis-Ord G_(i)^(*)统计指数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利用GeoDA软件二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作用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波动趋势,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呈现微弱降低趋势;在空间上,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碳储量和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2)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林地和草地占比较高的中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扎陵湖、鄂陵湖以上的源头区域和研究区中北部。3)产水量和生境质量呈权衡关系,产水量和碳储量由权衡关系转为协同关系,产水量和土壤保持、碳储量和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以及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间均呈协同关系。4)在空间格局上,高-高集聚(协同)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低-低集聚(协同)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地区,低-高集聚(权衡)和高-低集聚(权衡)分散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中北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冷热点 权衡协同关系 InVEST模型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生态补偿政策设计——基于长三角地区选择实验及偏好机制分析
16
作者 张倩 苏培煌 +1 位作者 周奕韦 孙洪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5-2085,共11页
本文针对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缺乏推广机制、主体应用意愿低的现实问题,面向江、浙、皖17个行政村、130个水稻生产主体,分别开展了农田智慧排水装置、炭基有机肥生态补偿政策选择实验与偏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应针对炭基有机... 本文针对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缺乏推广机制、主体应用意愿低的现实问题,面向江、浙、皖17个行政村、130个水稻生产主体,分别开展了农田智慧排水装置、炭基有机肥生态补偿政策选择实验与偏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应针对炭基有机肥实行价格补贴,对经营规模0.667 hm^(2)及以下主体最宜补贴标准为300~460元·t^(-1),0.667 hm^(2)以上主体则应补贴300~420元·t^(-1);政策方案选择取决于差异化补贴标准下主体对不同有机肥替代量产生的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肥料、施肥)预期,具有明显的规模异质性;当补贴标准达到不同阈值时,其对主体有机肥替代率的影响效应存在断点式跃迁或下跌的门槛特征。在不征收农田尾水排污费情景下,建议将智慧排水装置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补助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100~3750元·hm^(-2);在加征排污费情景下,建议将智慧排水装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名录,补贴标准宜为每台1140~2010元。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类型技术、主体进行差异化补偿工具选择与标准厘定,方可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政策激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生态补偿 选择实验 偏好机制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植被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
17
作者 储晓煜 汪凌霄 +5 位作者 赵林 王翀 王逸伟 肖敏轩 陈威 王雪颖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01-1612,共12页
本文使用1988—2021年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细致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植被绿度变化情况,并使用地表长期形变速率、热融湖塘及热融滑塌分布定量描述多年冻土退化状态并由此明晰植被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研... 本文使用1988—2021年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细致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植被绿度变化情况,并使用地表长期形变速率、热融湖塘及热融滑塌分布定量描述多年冻土退化状态并由此明晰植被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研究表明:①长江源区NDVI自1988年以来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1/a,绿化区域占总源区的91.9%,褐化区域占总源区的7.1%;②随着地表沉降速率增大,植被绿化速率加快,但沉降速率高于25mm/a时,NDVI增长速率逐渐减缓,当沉降速率进一步增加时,甚至一些地区表现出了明显的NDVI减小情况;③热融滑塌的出现显著破坏了发生区域内植被,但周围120 m范围内植被发育情况好于全源区平均水平,热融湖塘区及其周围60m范围内的植被绿化程度落后于全源区平均水平。长江源植被区域褐化比例为7.1%[只统计褐化植被/植被区域(NDVI>0.1部分)],其中多年冻土退化直接影响了29.6%的褐化植被(只统计褐化植被中有明显冻土影响信号的部分占褐化区域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褐化区域 多年冻土 LandSAT NDVI 植被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序列遥感降水融合数据集的黄河源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18
作者 成硕 黄曼捷 +5 位作者 余文君 庄稼成 星寅聪 严海文 李艳忠 赵林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遥感降水产品可为气象干旱精准监测提供近实时、多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数据,但其性能易受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的影响,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为提高复杂地形和偏远地区遥感降水产品精度和干旱监测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研究... 遥感降水产品可为气象干旱精准监测提供近实时、多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数据,但其性能易受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的影响,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为提高复杂地形和偏远地区遥感降水产品精度和干旱监测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研究以资料稀缺的黄河源为研究区,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简称RF)方法生成了黄河源区长序列(1983—2018年)高精度的格网降水数据集,并基于该数据集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和游程理论方法识别气象干旱事件,阐明融合降水产品数据集对气象干旱事件特征的捕获能力。结果表明:1)基于机器学习的降水融合数据集在站点尺度性能方面优于3套原始遥感降水产品,能较理想地捕获降水的年内和年际波动;2)黄河源降水和4个时间尺度的SPI(SPI1、SPI3、SPI6和SPI12)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近36年黄河源区降水增加,气象干旱趋缓;3)降水突变点发生在2006年,2006年前的平均干旱事件历时长、烈度强和极值大,但2006年后干旱事件特征趋缓;空间分布上,源区西北部干旱历时和烈度较高,东南部干旱强度和极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气象干旱 融合降水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辫状河流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与挑战
19
作者 李志威 欧阳伟奇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长江源作为青藏高原辫状河群分布区,以宽浅多汊道、沙洲冲淤与切割频繁为主要特征。而且,长江源受冰川消融与冻土退化驱动,水沙通量显著增加,加剧了辫状河道的横向不稳定性,对区域生态健康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系统梳理和... 长江源作为青藏高原辫状河群分布区,以宽浅多汊道、沙洲冲淤与切割频繁为主要特征。而且,长江源受冰川消融与冻土退化驱动,水沙通量显著增加,加剧了辫状河道的横向不稳定性,对区域生态健康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长江源辫状河流的时空多尺度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基于空间尺度重构“全域-区段-单元”三级形态表征体系,整合遥感影像、数值模拟与野外观测等研究手段,揭示了气候变化驱动的差异化响应模式,阐明了高寒环境下水沙动力与形态演变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当前长江源辫状河流研究仍面临不规则平面形态的定量表征困难、时空多尺度形态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机理不明、气候变化下水沙通量短期激增与远期趋势不定等挑战。通过系统梳理研究进展与关键挑战,凝练未来研究方向,为长江源辫状河流形态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和高原河流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流 形态表征 多尺度特征 形态动力学 水沙变化 气候变化 长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蓝绿水对气候暖湿化和植被绿化的响应
20
作者 朱萌宇 倪福全 +6 位作者 邓玉 任化准 王宇轩 吴明炎 岳紫莹 江楠 文玮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长江源区位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该地区的蓝、绿水的变化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长江源区蓝、绿水如何响应气候暖湿化和土地利用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构建了适用于该流域的... 长江源区位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该地区的蓝、绿水的变化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长江源区蓝、绿水如何响应气候暖湿化和土地利用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构建了适用于该流域的水土评估工具SWAT模型,设置了考虑气候暖湿化和植被绿化的4种组合情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81—2020年长江源区的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在1990—2020年间,有7842.7 km^(2)的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同时叶面积指数(LAI)虽呈现增加趋势,但并不显著;随着气候暖湿化及植被绿化的推进,流域内的蓝、绿水均呈增加趋势;在蓝、绿水变化中,气候暖湿化起着主导作用,其对蓝水和绿水变化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70.24%和96.28%;暖湿化的气候不仅促进了植被的绿化,也间接推动了流域内蓝、绿水的增加,而植被绿化加速了蓝水向绿水的转化过程,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流域内的水资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水 气候暖湿化 植被绿化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