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9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ing Proterozoic basement within 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Evidence from zircon U-Pb-Hf-O isotope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Zhi-wei ZHU Tai-chang +1 位作者 YU Jing-wen YUAN Ling-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3088-3105,共18页
As part of the mosaic of micro-continents with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the Xing’anAirgin Sum Block(XAB) features increasingly-recognized Meso-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records. However, the origin, t... As part of the mosaic of micro-continents with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the Xing’anAirgin Sum Block(XAB) features increasingly-recognized Meso-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records. However, the origin,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materials, and their roles in crust evolution remain to debat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study of zircon U-Pb ages and Hf-O isotopes for Mesoproterozoic and Paleozoic granites from the Erenhot region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along eastern CAOB. The intrusion of 1450 Ma syenogranite denotes that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XAB extends from Sonid Zuoqi westward to Erenhot. The 384 and 281 Ma monzogranites containing Mesoproterozoic xenocrystic zircons possess Proterozoic-dominant two-stage Hf model ages, further suggesting the wide existence of Proterozoic crust beneath western XAB. Cyclic Proterozoic crustal growth and reworking seem to show close linkages with the orogenesis during relevant supercontinent cycles. 1450-1360 Ma juvenile crustal growth at Erenhot and synchronous ancient crust reworking at Sonid Zuoqi and Abagaqi were likely resulted from retreating subduction involved in Columbia breakup, while 1.2-1.0 Ga reworking and 0.9-0.7 Ga growth events within the Erenhot basement might respond to assembly and breakup of Rodinia, respectively. Besides, our work confirms that reworking of Neoproterozoic crus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during Paleozoic multi-stage accretion of CA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Xing’an-Airgin Sum Block crystalline basement GRANITOIDS zircon U-Pb-Hf-O isoto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MATISM AND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JINNING CYCLE OF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2
作者 Zhu Yunhai 1, Pan Yuanming 2, Zhang Kexin 1 2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anad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40-240,共1页
The exposed area of igneous rocks in East Kunlun Mountains is very large and they made a magmatic arc belt broad in scale. The intrusive rocks are mainly of Hercynian—Indo\|Sinian cycle and less of Caledonian and Yan... The exposed area of igneous rocks in East Kunlun Mountains is very large and they made a magmatic arc belt broad in scale. The intrusive rocks are mainly of Hercynian—Indo\|Sinian cycle and less of Caledonian and Yanshanian cycle [1~2] . During the geological mapping of 1∶250000 of Donggeicuonahu area, we firstly found the evidence of intrusive rock of Jinning cycle. Intrusive rocks of Jinning cycle, whose exposed area is about 30km, are located in Waliaoga\|Shaxiong area among East Kunlun magmatic arc belt and are composed of two intrusive bodies. The rock types of Jinning cycle are mainly trondjemite and tonalite. Their wall rocks are Baishahe Group of Paleo\|Proterozoic and was intruded by Hercynian-Indo\|Sinian cycle granodiorite . The wall rock types are mainly banded amphibolite,biotite\|plagioclase schist,leptynite,leptite,banded marble and mica\|schist , their metamorphic condition is overall middle amphibole facies , partly granulite facies , tectonic deformation was mainly of flowage fold and flowage shear in middle and deep levers. Although intrusive rocks of Jinning cycle had undergone intensiv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they also preserve the intrusive appearance and are uniform in field. We can see intrusive contacted with wall rock or infolded the basic inclusions. Gneissosity is very common in intrusive rocks of Jinning cycle. Even though intensiv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lead to interlude between intrusive body and wall rock, most wall rock exists in intrusive rocks as giant roof or inclusions in general, we can see intrusive contacted between intrusive body and wall rock locally. Intrusive rocks are hoar color, meso\|coarse grain lepido\|granoblastic texture , minerals are mainly plagioclase evidence to study the forming and evolution of orogeny of Jinning and Caledonia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TISM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rogenic belt Eastern KU nlu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AIN UPLIFT PROCESSES OF DEEP CRUSTAL ROCKS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IN DAQINGSHAN AREA,INNER MONGOLIA
3
作者 Yu Haifeng He Shaoxun(Department of Ge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6年第1期94-97,共4页
Deep crustal rocks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CR)in Daqingshan area mainly included the synorogenicmetamorphic khondalite series and reworked Archeanbasement granulit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about 1900... Deep crustal rocks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CR)in Daqingshan area mainly included the synorogenicmetamorphic khondalite series and reworked Archeanbasement granulit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about 1900~1800 Ma, the DCR consisted of five huge slices which obducted over and stacked up along a series of hightemperature shear zone (HTSZ), and were subsequently uplifted from the deep crustal level to the middle one accompanied with granuliteamphibolite facies retrometamorphic reworking in HTSZ. From 1800~1700 Ma, some slices and HTSZ mentioned above were oveprinted by several lowtemperature shear zone (LTSZ), of which the lowangle oblique thrusts caused these DCR to uplift again from the middle crustal level to the shallow one, and experienced retrometamorphic reworking of greenschist facies. These two stages of uplifting process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an entire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CRUSTAL ROCKS orogenic belt upliftprocess Early PROTEROZO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NITOIDS AND TE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4
作者 Wang Yuanlong 1,Bi Hua 2, Wang Zhonggang 2, Zhu Xiaoqing 2 (1.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29,China 2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Guiyang 550002,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8-229,共2页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areas 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arim Basin and has undergone intense tectonic action and frequent magmatism....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areas 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arim Basin and has undergone intense tectonic action and frequent magmatism.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ectonic\|magmatic evolution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igneous rocks, metamorphic rocks, sedimentation mode, tectonic phases and isotopic ages(Fig 1).Active stages have dominated with only short intervening stable stages. This kind of evolution is not simply repeated but that a later stage is ele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former stage.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granitoids varies with each different tectonic\| magmatic stage as well as with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same tectonic\| magmatism stage. Take time into condition ,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movement of tectonics\|magmatism evolution during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as space the middle fault (Jiang Chunfa 1982)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s a significant border o f tectonics\|magmatism evolution. Granitoids formed before Indo\|Sinian movement are mainly distributed to the north of the middle fault of West Kunlun. These granitoids are mostly granites of early and middle Proterozoic, Caledonian and Hercynian ages. A unique control on the granitoid evolution is that they become younger from NE to SW, crossing the regional structure line. Granitoids formed after Indo\|Sinian movement are mainly distributed to the south of the middle fault. But distribution of granitoids of early Yanshan cycle cut across the middle fault of West Kunlun Mountain. Their age distribution shows a bidirectional control with the granitoids becoming younger across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lines from NE and SW boundary fault to the interior of the fractur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magmatic evolution gr anitoi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Ⅰ.古亚洲洋两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1
5
作者 秦克章 王乐 +9 位作者 朱永峰 田伟 徐备 张晓晖 赵超 庞绪勇 回凯旋 李光明 李文博 申萍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66,共32页
自~1350 Ma打开到~250 Ma最终闭合,古亚洲洋经历了11亿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可有效揭示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规律,进而指导勘查。中亚造山带发育众多岩浆弧,新元古代... 自~1350 Ma打开到~250 Ma最终闭合,古亚洲洋经历了11亿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可有效揭示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规律,进而指导勘查。中亚造山带发育众多岩浆弧,新元古代岩浆弧主要分布在北侧,而古生代岩浆弧集中在西侧,东侧有少量发育。古亚洲洋在早古生代以大洋俯冲作用为主,晚古生代逐步以弧陆拼贴和碰撞为主导。文章系统梳理了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相关的31个岩浆弧及37个代表性矿床,厘定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6大类成矿类型,包括斑岩型Cu-Au±Mo、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岩浆型豆荚状Cr铁矿、岩浆型Ni-Cu-PGE、造山型金矿及VHMS型Cu-Pb-Zn±Au矿床。其中,斑岩型Cu-Au±Mo、造山型金矿及岩浆型Ni-Cu-PGE矿床具有最高的经济价值。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VHMS型矿床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均有产出,而造山型金矿、豆荚状Cr铁矿及岩浆型Ni-Cu矿床则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这表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与弧岩浆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为主,有利于在岛弧地区形成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并在弧后区域形成VHMS Cu-Pb-Zn±Au矿床。到了晚古生代,随着部分小洋盆的闭合,发生了弧-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作用,导致岩浆型Cr、Ni-Cu矿床及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VHMS及岩浆型Cr矿床与洋壳俯冲关系密切,岩浆型Ni-Cu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直接相关,造山型金矿与弧地体-克拉通边缘拼贴碰撞紧密相关。文章最终建立了由早古生代以斑岩Cu-Au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主、晚古生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造山型金矿、岩浆Ni-Cu矿、豆荚状铬铁矿矿、VHMS矿床等多种成矿类型并存的特色古亚洲洋成矿体系。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叠加,中亚造山带东段保留了较少的与古亚洲洋有关的岩浆弧和斑岩矿床,寻找被改造错断的隐伏斑岩铜矿床仍有很大潜力。中亚成矿域的成矿特征表明,构造环境越复杂,成矿类型越丰富。反之,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演化的复杂程度。这一发现为通过成矿类型揭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成矿特色 中亚造山带东段 古亚洲洋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增生造山机制:来自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岛弧的地质演化证据
6
作者 汪岩 杨晓平 +4 位作者 秦涛 臧延庆 张渝金 钱程 付俊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2-2838,共27页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以往对大兴安岭地区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多局限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和各类岩浆岩的地质演化证据,往往忽视了早古生代地质体的演化证据。本文详细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地区所发育的一套变质杂岩,前人曾划分为“扎兰屯地块”,即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和新元古界加疙瘩岩组;研究认为该地区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古老结晶基底,将原划兴华渡口岩群和加疙瘩岩组重新解体为扎兰屯岛弧,并对扎兰屯岛弧的结构与演化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扎兰屯岛弧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为寒武纪“两弧一带一弧盆”的侧向增生阶段,划分出大黑山弧火山岩带(514~505Ma)、董家沟弧火山岩带(505~492Ma)、五星村-大乙山构造混杂岩带(岩块:524~509Ma;基质:504~502Ma)和永利弧间盆地(495Ma±),由北向南总体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全碱及钾含量逐渐降低,大离子亲石元素Sr、Th、U、LRR及Ba等显示增加的趋势,而Fe、K/Rb等逐渐降低,显示良好的地球化学极性。第二期为奥陶纪-志留纪岩浆弧垂向叠加及残余海盆地沉积阶段(465~425Ma),形成中奥陶世C型埃达克质英云闪长岩及中志留世岛弧角闪辉长岩;同时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沉积弧前盆地铜山组及黄花沟组。第三期为石炭纪岩浆弧垂向叠加阶段(405~350Ma),该阶段扎兰屯地区整体处于安第斯弧演化阶段,形成大量钙碱性弧火山岩和侵入岩,同期伴生强烈挤压变形,寒武纪弧火山岩也卷入构造带。通过扎兰屯岛弧地质结构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极性综合判定,该岛弧是古大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后撤过程中形成的增生地质体,是古亚洲洋北分支洋北向俯冲的产物。扎兰屯岛弧增生模式的厘定和岛弧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期间存在持续的大洋俯冲作用,这为兴蒙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了供新的资料。另外,扎兰屯地区早古生代岛弧安山岩叠加晚三叠世侵入岩浆作用与北侧“超大型多宝山铜矿床”成矿背景具有相似性,扎兰屯岛弧属多宝山岛弧西南向的延伸,其形成演化对寻找中国“多宝山式”中-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增生弧 垂向叠加弧 增生造山 古生代 扎兰屯岛弧 兴蒙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哈拉炸岩体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对岩浆混合及演化过程的制约
7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陈有炘 刘成军 李小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7-385,I0003-I0008,共25页
岩浆混合作用是花岗岩成岩的重要方式,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哈拉炸南石英黑云母闪长岩和哈拉炸北花岗闪长岩内含有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岩浆混合提供了理想样本。这些包体多呈椭圆状,少量呈条带状,其中哈拉... 岩浆混合作用是花岗岩成岩的重要方式,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哈拉炸南石英黑云母闪长岩和哈拉炸北花岗闪长岩内含有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岩浆混合提供了理想样本。这些包体多呈椭圆状,少量呈条带状,其中哈拉炸南部分椭圆状包体具一定拖尾。哈拉炸南石英黑云母闪长岩中,角闪石具有较高的结晶温度和压力,并且变化范围不大;斜长石的An值变化范围较小,呈振荡变化;而其岩石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捕虏晶斜长石和寄主岩中的斑晶斜长石较为干净,捕虏晶角闪石和斑晶角闪石包裹有大量斜长石、黑云母和副矿物。哈拉炸北花岗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和压力较低,斜长石的An值变化范围较大,斑晶角闪石和斑晶斜长石较为干净,其中捕虏晶斜长石和捕虏晶角闪石含有大量包裹矿物;捕虏晶斜长石边部的包裹矿物呈针柱状,在核部和边部中间有窄的筛孔状构造。暗色微粒包体中捕虏晶角闪石和基质角闪石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明显高于寄主岩角闪石。这些特征表明,哈拉炸南石英黑云母闪长岩结晶于较深的环境,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是镁铁质岩浆与寄主岩浆混合的结果。镁铁质岩浆注入寄主岩浆后,岩浆在塑性状态下的局部流动导致成岩后岩体具有一定的定向构造,也使暗色微粒包体呈条带状。哈拉炸北花岗闪长岩的原生岩浆在地壳深部形成,然后在地壳浅部侵位,结晶环境变化较大,而镁铁质岩浆在注入岩浆房之前,在地壳深部已与其他长英质岩浆经历过一次岩浆混合。哈拉炸北花岗闪长岩岩浆房和镁铁质岩浆可能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化,结晶程度都较高,致使寄主岩矿物较少进入暗色微粒包体。上述情况表明,岩浆混合具有多期次性。在同一次岩浆混合作用中,镁铁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的物理属性对岩浆混合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岩浆混合 岩浆演化 暗色微粒包体 捕虏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中亚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8
作者 杨富全 谷高中 +2 位作者 张忠利 李强 李宁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69,共20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基础上,笔者综述了新疆中亚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稀有金属矿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其次是花岗岩型,少量碱性花岗岩型、碱性正长岩型、火山热液型、碱性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主要分布于阿尔泰... 在总结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基础上,笔者综述了新疆中亚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稀有金属矿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其次是花岗岩型,少量碱性花岗岩型、碱性正长岩型、火山热液型、碱性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其次是西南天山和东天山。稀有金属成矿年龄变化于151~476Ma,主要集中在180~290Ma(早侏罗世—二叠纪),不同地区成矿时间存在差异。二叠纪为后碰撞环境,三叠纪—侏罗纪为板内环境,区域大规模伸展是形成大规模稀有金属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东天山和西南天山稀有金属成矿与岩浆侵入作用有关,但阿尔泰除阿斯喀尔特、大喀拉苏等少数矿床外,多数稀有金属矿与赋矿花岗岩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矿床 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 中亚造山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再认识
9
作者 王建坡 汪啸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微陆块 造山带 地理分区 新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板块边缘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作用与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
10
作者 王焰 魏博 +3 位作者 曹勇华 高剑峰 暴宏天 杨军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3-776,共24页
中亚造山带在中国境内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主要为洋内型汇聚板块边缘,中段主要为安第斯型汇聚板块边缘,均发育大量志留纪-三叠纪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但是,赋含具经济价值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体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晚三叠... 中亚造山带在中国境内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主要为洋内型汇聚板块边缘,中段主要为安第斯型汇聚板块边缘,均发育大量志留纪-三叠纪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但是,赋含具经济价值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体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笔者对中亚造山带早二叠世-晚三叠世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幔源区性质、辉石岩组分参与地幔部分熔融的作用、地幔源区和幔源岩浆氧逸度、岩浆硫化物饱和机制,以及差异性成矿的控制因素等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出汇聚板块边缘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几个主要特点。首先,通过对比西段额尔齐斯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喀拉通克地区含矿岩体的形成过程,发现成矿作用具有爆发性,表现在含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与区域平行造山带伸展构造完全同期,其形成与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局部地区出现的短暂伸展构造有关,促使幔源岩浆快速侵位至地壳浅部,抑制深部橄榄石分离结晶造成的岩浆镍丢失,从而有利于成矿。这一认识与通常认为这些含矿岩体形成于碰撞后长期伸展阶段不同。其次,通过对不同岩体超镁铁质岩相中橄榄石的成分研究,发现辉石岩组分参与地幔部分熔融有利于幔源岩浆富Ni,但其参与程度与熔融压力有关:在洋内型汇聚板块边缘,约10%的辉石岩组分参与地幔熔融,就能明显提高岩浆Ni含量,有利于成矿;而在安第斯型汇聚板块边缘,古老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虽然有可能造成更多辉石岩组分的参与,但其地幔部分熔融程度低且熔出的岩浆量少,仍不利于成矿。第三,通过计算不同岩体的岩浆氧逸度,发现含矿岩体普遍具有高于MORB地幔的氧逸度值,这与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普遍含水有关。通过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和矿石C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这种高氧逸度岩浆可能携带了足够成矿的幔源硫,其硫化物饱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地壳有机碳加入所造成,氧化的岩浆被有机碳还原从而导致岩浆中硫溶解度降低。同时,这种富水岩浆易于形成特殊的网脉状和角砾状矿石构造。总之,汇聚板块边缘背景下产出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与板内拉张背景下产生的同类矿床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矿体规模相对较小、含矿岩体成带分布、成矿具爆发性、矿石构造特殊。汇聚板块边缘背景形成的造山带构造演化复杂,有些地区覆盖严重。因此,在汇聚板块边缘寻找含矿岩体应具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硫化物矿床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中亚造山带 汇聚板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希军 肖文交 +5 位作者 肖尧 刘鹏德 宋宇嘉 黄雯敏 张治国 刘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共21页
洋脊俯冲指扩张洋脊与俯冲带交叉,随俯冲板片俯冲到地幔的现象,是现代大洋板块动力学系统中普遍且重要的地质过程。由于洋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其对板块俯冲角度、俯冲带热结构、岛弧岩浆作用产生、陆壳增生及金属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因... 洋脊俯冲指扩张洋脊与俯冲带交叉,随俯冲板片俯冲到地幔的现象,是现代大洋板块动力学系统中普遍且重要的地质过程。由于洋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其对板块俯冲角度、俯冲带热结构、岛弧岩浆作用产生、陆壳增生及金属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当扩张洋脊俯冲时会形成板片窗,并形成特殊的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岩等岩石组合,且与Cu、Au成矿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现今洋脊俯冲引发的地质过程研究历史与现状,论述了与之相关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与成矿特点,同时系统地总结了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阿尔泰、东准噶尔、北山、中国天山、内蒙古、阿拉善和兴凯等地区与洋脊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及变质、变形作用。根据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时空分布规律,指出与洋脊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均分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时代主要集中在490~371 Ma和338~254 Ma,并认为在此期间很可能存在至少两次大的洋脊俯冲事件。中亚造山带许多矿床的成因与洋脊俯冲有关,尤其是新疆北部地区,表明洋脊俯冲体系可能是造成中亚造山带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的厘定,有利于深入揭示中亚造山带陆壳侧向和垂向的复式增生方式和金属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俯冲 板片窗 中亚造山带 陆壳增生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的兴蒙造山带阿巴嘎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12
作者 徐荟 吴庆举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72,共19页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均呈低速,且下地壳30 km处存在明显的低速区,推断该处可能为下地壳的岩浆囊及上方岩浆通道。此外,阿巴嘎、达里诺尔、达里甘嘎和乌兰哈达火山群在地壳内的低速区都是相互连通的。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顶部,并且进一步推测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形成是源于区域内地幔热物质上涌,沿缝合带或断层侵入到地壳诱发了地表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阿巴嘎 阿巴嘎火山群 达里诺尔火山群 背景噪声 S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A型花岗岩与锡成矿: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13
作者 唐红峰 苏玉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74,I0004,共17页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发育与富碱(碱长或碱性)花岗岩共生的卡姆斯特、干梁子、贝勒库都克和萨惹什克4个独立锡矿床。为深入揭示锡矿床和花岗岩的成因,利用高精度锆石原位U-Pb定年、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获得了喀拉萨依(300&#...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发育与富碱(碱长或碱性)花岗岩共生的卡姆斯特、干梁子、贝勒库都克和萨惹什克4个独立锡矿床。为深入揭示锡矿床和花岗岩的成因,利用高精度锆石原位U-Pb定年、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获得了喀拉萨依(300±2 Ma)、卡姆斯特(301±2 Ma)、干梁子(296±3 Ma)和贝勒库都克(300±2 Ma)4个岩体的成岩年龄,以及与锡矿共生的花岗岩和干梁子锡矿萤石的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同位素年龄的系统对比表明,锡矿床和共生花岗岩都是东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后碰撞阶段的产物。从碱性长石高度发育和高Ga、低Al含量等元素组成特征判定,与锡矿床共生的花岗岩是典型的A型花岗岩。萤石与A型花岗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特征,两者的εNd(t)值分别为5.5±0.1和5.0±0.4,表明锡矿床与共生花岗岩在物源上具有亲缘关系,因此新疆东准噶尔锡矿床是与A型花岗岩相关的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锡成矿 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重磁场特征及北中祁连构造边界划分
14
作者 杨柳 冯旭亮 +2 位作者 张健 柴培琪 马佳月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4,共12页
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交汇地带,亦为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相互作用的部位,构造格局复杂,目前对该区内北祁连和中祁连构造单元边界的划分仍然值得商榷。笔者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 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交汇地带,亦为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相互作用的部位,构造格局复杂,目前对该区内北祁连和中祁连构造单元边界的划分仍然值得商榷。笔者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技术,结合小波多尺度分析对布格重力异常及化极磁力异常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断一级断裂4条,二级断裂54条,一级断裂为构造单元边界。在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中祁连与北祁连的构造边界以平安-乐都-定西-张家川一线为界,即中祁连北缘断裂所在。中祁连与北祁连之间存在1个一级构造单元—北祁连增生楔,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可划分为北祁连岛弧带、北祁连增生楔和中祁连造山带3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构造单元 重磁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析 覆盖区 祁连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环境与属性:问题与争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进 王振义 +9 位作者 赵衡 张北航 曲军峰 杨亚琦 张义平 赵硕 刘建峰 曹鹏 杨旭 郑荣国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共32页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但是对这些变形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很多争论,导致对古亚洲洋关闭时限产生不同认识。【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目前已知阿拉善不同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变形,厘定了该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序列和特点。【研究结果】中二叠世晚期(270~260 Ma),在阿拉善北部形成广泛分布的线性褶皱与逆冲构造。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形成卷入整个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大型韧性剪切变形;晚三叠世,形成了切割造山带的大型左行走滑变形。以上3期变形的切割关系在阿拉善东北部狼山、中部杭乌拉、西部霍布哈尔等地区最典型。系统分析碰撞阶段和陆内阶段的变形特点,认为晚二叠世变形代表了古亚洲洋关闭碰撞阶段的变形,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的变形代表了造山带形成之后,Pangea超大陆形成的巨型剪切变形,是中亚造山带形成后经历的第一期陆内变形,而晚三叠世变形代表了受控于板块周缘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结论】古大洋消失后的碰撞阶段变形与陆内变形有一定的差异,从变形角度可以有效限定古亚洲洋不同阶段的演化。以阿拉善地区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在洋陆转换阶段内连续经历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变形的叠加,也是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阿拉善 古亚洲洋 二叠纪—三叠纪 变形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含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泽江 张强 +9 位作者 龚胜平 赵克强 李勇 陆桂福 苏文利 付燕刚 段壮 高健翁 林鲁军 王振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7,共11页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阻薄层,在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下,浅地表岩层可能比较破碎松散,容易赋存流体。(2)雅满苏断裂为流体向深部运移提供了通道,使断裂下方表现为低阻异常。(3)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符合岩浆通道成矿模型,康古尔断裂为幔源岩浆提供了向上侵入的通道,携带铜镍硫化物的岩浆在通道转折、岩浆房或膨大部位发生重力沉降和聚集成矿;推测在2 km深的地方可能存在富含硫化物的基性岩体,暗示深部可能存在铜镍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 大地电磁探测 地壳电性结构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中期物源分析及其对秦岭造山带隆升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弓汶琪 弓虎军 +2 位作者 王苏里 罗芬红 王苗苗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4,共17页
为了厘清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中期沉积物源,从而限定秦岭造山带隆升启动时限,利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金锁关、下寺湾、黄陵和黄龙地区延长组中期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锁关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组合主要分布为2200~... 为了厘清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中期沉积物源,从而限定秦岭造山带隆升启动时限,利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金锁关、下寺湾、黄陵和黄龙地区延长组中期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锁关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组合主要分布为2200~2700 Ma、1700~2100 Ma、900~1200 Ma、400~500 Ma、205~382 Ma;黄龙、下寺湾、黄陵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组合主要分布为2200~2700 Ma、1700~2100 Ma、205~382 Ma。综合研究认为:①存在一个湖盆沉积中心,将延长组中期盆地东南部研究区内部分割两个不同的区域,湖盆沉积中心以南的金锁关地区物源与盆地南部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北秦岭构造带相关。湖盆沉积中心以北的黄龙、黄陵和下寺湾地区物源主要与盆地北部阴山地块、孔兹岩带以及华北克拉通北缘华力西期—印支期热事件岩浆岩岩体相关。②长7期金锁关沉积物与秦岭造山带有良好的沉积响应,其中最年轻锆石颗粒反映造山带在(234.7±4)Ma左右开始隆升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沉积物源 秦岭造山带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体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锦山 张新远 +3 位作者 欧阳光文 王春涛 刘建栋 李五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3-502,共20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具弱富钠(Na_(2)O/K_(2)O=0.97~1.34)、低铝饱和指数(A/CNK=0.99~1.08)的特征,属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图解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特征;富集Rb、K、U、Th、La、Ce、Nd、Zr、Hf、Y,亏损Ba、Sr、Ta、Nb、P、Ti;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5.4±1.4)Ma(MSWD=1.05,n=23),代表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176)Hf/^(177)Hf)_(i)介于0.282377~0.282437之间,ε_(Hf)(t)值为-9.44~-7.19,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840~1702 Ma;全岩Sr同位素初始值(^(87)Sr/^(86)Sr)_(i)为0.709783~0.710530,ε_(Nd)(t)为-8.2~-7.8,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1659~1630 Ma之间,显示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具有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岩石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秋智花岗岩体是晚三叠世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岩石圈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后碰撞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Lu-Hf同位素 SR-ND同位素 晚三叠世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涝峪地区宽坪岩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及原位Rb-S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智博 苟龙龙 +2 位作者 徐晓飞 刘学锋 毛振宇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共26页
秦岭造山带涝峪地区发育宽坪岩群的典型剖面,是研究宽坪岩群变质变形、构造热历史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缺乏对该地区宽坪岩群变质温压条件和年代学的约束,导致区域变质与多期变形事件的关系及地质意义认识仍不清楚。笔者以该地区宽坪岩... 秦岭造山带涝峪地区发育宽坪岩群的典型剖面,是研究宽坪岩群变质变形、构造热历史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缺乏对该地区宽坪岩群变质温压条件和年代学的约束,导致区域变质与多期变形事件的关系及地质意义认识仍不清楚。笔者以该地区宽坪岩群SN向剖面中的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和大理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黑云母Ti温度计、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变质相平衡模拟和原位LA–ICP–MS黑云母和白云母Rb–Sr年代学研究,进而探讨了涝峪地区宽坪岩群经历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意义。野外和岩相学观察发现二云母石英片岩和绿片岩发生了强烈的变形,金云母大理岩经历了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黑云母Ti温度计和多硅白云母压力计限定得到二云母石英片岩样品KP-3和KP-4的变质温压条件为300~500℃、2.0~8.0 kbar,对应的平均值为440℃、4.0 kbar。黑云母Ti温度计限定得到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石英片岩样品KP2202的变质温度为652~683℃。变质相平衡模拟P–T视剖面图计算得到二云母石英片岩样品KP-3和KP-4的变质温压条件为400~480℃和2.0~10 kbar;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石英片岩样品KP2202的变质温压条件为645~680℃、8.0~9.0 kbar。综合地质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的结果,可以确定二云母石英片岩为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石英片岩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原位LA–ICP–MS黑云母和白云母Rb–Sr分析显示二云母石英片岩记录两期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90 Ma和~155 Ma,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石英片岩记录的等时线年龄为~110 Ma。因此涝峪地区宽坪岩群中的二云母石英片岩记录了3期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90 Ma、~155 Ma和~110 Ma。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3期等时线年龄均代表了后期构造热事件的时代,其中~290 Ma的等时线年龄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作用相对应,而~155 Ma和~110 Ma的等时线年龄可能与中生代时期北秦岭构造带发生强烈的变形和花岗岩岩浆活动导致的热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石学 宽坪岩群 相平衡模拟 原位Rb–Sr年代学 秦岭造山带 涝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以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为例
20
作者 李鑫 代鸿章 +7 位作者 梁志 王登红 刘善宝 王成辉 王子平 范小东 文佳豪 高原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8,共17页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进而指导该地区伟晶岩型锂矿勘查。【研究方法】对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与典型矿床伟晶岩脉产出特征开展了深入的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研究结果】对穹隆构造变形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主要包含4期变形:第一期为早期区域收缩变形,第二期为可尔因韧性拆离带的发育,第三期为顶面向外滑脱+张性破裂的发育,第四期为后期叠加变形。对伟晶岩脉产出特征的分析显示,典型矿床伟晶岩脉的产出可能与下部隐伏岩体的抬升有关,而非简单受控于穹隆核部主岩体部分。【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分析认为,上述穹隆变形的第一期与造山早期双向挤压碰撞有关,第二期韧性拆离带的发展是引发可尔因穹隆核部抬升的重要因素,第三期变形中张性破裂是该地区伟晶岩矿脉的主要容矿构造,第四期变形中新生代逆冲断层的发育使得矿田东南部穹隆幔部得以保存,其中的大型—超大型锂矿床受较低程度的构造剥蚀。整个可尔因矿田花岗岩和上覆三叠系可视作主穹隆系统,而局部隐伏花岗岩株和上覆地层可视作子穹隆系统,区内典型锂矿床中伟晶岩(矿)脉的产出受控于子穹隆系统。根据穹隆控矿的特征,指出核部物质来源、幔部容矿空间及伟晶岩空间分带效应是影响并控制可尔因地区穹隆成矿系统的3个重要因素,针对伟晶岩型锂矿的地质找矿尤其要注意梳理子穹隆系统的上述三要素。上述创新思路已在四川加达、高壤等矿床(区)找矿中成功应用,为在以深切割、厚覆盖为特征的高原地区进一步提升伟晶岩型锂矿找矿效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隆构造 伟晶岩 锂矿 可尔因矿田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