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代的臣权
1
作者 程民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 臣权,即官员相对于君权的职权。宋代的臣权大致由以下四项组成:法定权力,包括常规职责权力、封驳诏令权力、劝谏弹劾权力;临时权力,包括便宜行事权力、先行后奏权力;抵制君权的权力,包括不奉诏令权力、将帅不奉君令与不遵阵图权力;坚持异见的权力,包括坚决要求皇帝更改决定的权力、批评皇帝的权力等。其中,既有顺从性权力,也有逆向性权力。臣权的基础是士大夫集团。大臣的自尊自重维护着臣权,比较宽容开明的君权退让促进了臣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臣权中占比重较大的限制君权的权力,可谓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之光;将与皇帝争辩视为士大夫之使命,堪称现代知识分子批判使命之先声,其先进性与超前性不言而喻。宋代不是君主独裁,依然是君主专制,臣权之光再明亮,仍是君权的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臣权 君权 士大夫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武举:论宋代士大夫对武将选拔制度的改革
2
作者 任晔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75,207,共15页
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为选拔理想将帅、改造武将群体、更全面深入介入军事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文举进士科为模板,将武举取士定位为“博延方略之士,参阅材技之能”,因此,不仅在考试时加重策论分量、增试兵书大义,确立了首重程文、次及弓... 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为选拔理想将帅、改造武将群体、更全面深入介入军事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文举进士科为模板,将武举取士定位为“博延方略之士,参阅材技之能”,因此,不仅在考试时加重策论分量、增试兵书大义,确立了首重程文、次及弓马的选拔标准,而且仿太学创立武学,以武经七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儒学的教化熏陶,同时视武举进士为“儒而谈兵者”、武学生为“士之有武勇者”,将其引为同类,为其仕宦迁转提供有力支持。宋代武举确实选拔出了一批对宋政权高度认同的军事行政人才,并在战争岁月守卫疆土、屡建功勋甚至壮烈殉国,在和平年代或担任统兵官维持一方治安,或出任边地亲民官应对各类武装挑战。同时,武举出身者与文官士大夫行政风格相近、兴趣爱好一致,在重大政治议题上也能与文官密切合作。宋代士大夫以重塑武举改造武将群体、参与军事议题的实践,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政治 武将选拔制度改革 武举 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人文化影响下的宋代屏风审美意象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华 南高伟 刘芬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2,共6页
士人文化是推动宋代屏风家具发展重要的引领之源,其派生出的美学观念被视为华夏家具美学之典范。屏具作为古代家具中较为别致的家具门类,其具备功能和装饰属性,同时承载着士人精神理念与情感寄托。当前对屏风家具艺术的研究多在历史文... 士人文化是推动宋代屏风家具发展重要的引领之源,其派生出的美学观念被视为华夏家具美学之典范。屏具作为古代家具中较为别致的家具门类,其具备功能和装饰属性,同时承载着士人精神理念与情感寄托。当前对屏风家具艺术的研究多在历史文化以及图像分析方面。基于前人对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梳理和研究之下,从宏观背景影响延续至微观设计之转变,探讨宋代士人美学观对于宋代屏风家具造物观念的影响。通过将屏风家具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形制复原、类型划分、不同阶层的屏风家具形制进行对比,结合唐、宋、明三代屏风家具的艺术特点,综合概述宋代士人审美融于屏风家具中的造型、材质、装饰及意境美学的表征,从而形成了宋代屏风家具独特的雅致秀美之形、自然质朴之材、素洁巧构之饰以及气韵超然之境的艺术特点,进而为当代宋韵屏风家具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具 士人文化 审美意象 屏风设计 造物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宋时期嵇康形象的符号化及文化意义
4
作者 李鹏 周忠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2,共8页
嵇康名士形象的多方位立体解读与构建,主要完成于刘宋时期。陈寿《三国志》对嵇康记载简略,刘宋时期是嵇康事迹、传记撰写最为丰富的重要阶段。在刘宋时期,嵇康的形象更加固定,呈现出文化符号的特征。他们以绘画方式将嵇康名士形象可视... 嵇康名士形象的多方位立体解读与构建,主要完成于刘宋时期。陈寿《三国志》对嵇康记载简略,刘宋时期是嵇康事迹、传记撰写最为丰富的重要阶段。在刘宋时期,嵇康的形象更加固定,呈现出文化符号的特征。他们以绘画方式将嵇康名士形象可视化,以文学描写将其固定化,以“嵇生琴”等文学意象加以强化。相较于两晋士人对嵇康艺术的、审美的、毫无功利的、纯粹的欣赏与赞美,刘宋士人对嵇康的接受与理解则有其深切的政治动因。刘宋士人对嵇康的追念既是对现实的对抗,又是情感上获得共鸣与自我宽解、心灵寄托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嵇康的立体多重艺术形象及文化符号意义,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士人 嵇康形象 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的妒妇
5
作者 李建霞 胡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婢判然有别的地位规定,宋代社会对“齐家”的重视,婚姻不尚阀阅、以财产论婚姻以及士大夫以离婚为耻,都助长了妇妒之风。宋代妒妇现象的出现,既是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畸形觉醒的体现。宋人止妒的失败证明了不推翻旧有的婚姻制度,任何措施都不能解决妒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妒妇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
6
作者 崔振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儒者”,他以自我书写等方式推动自身转型,以一介布衣标举“真儒”理想,力图重新揭橥士人的身份价值。逮乎明初,宋濂已出仕并以“儒宗”形象示人,其积极参与新朝礼乐教化,劝导士人不务文辞而明体适用,推动了一代士风转移。宋濂之所以成为有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其对士人身份的根本思考与长期实践有关,这改变了“流而为文人”的学术史趋势,也启发了易代之后士林的身份自觉与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士人身份 易代 自我书写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陶瓷饮器设计中的文人审美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韩荣 刘正棠 尹悦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4-96,107,共4页
通过对宋代饮器的形式特征、表现形式的梳理及阐述,寻找文人审美思想的发展与品位对该时期饮器的影响所在。从单色瓷与彩色瓷的发展脉络及人文审美观角度分析得出,宋代陶瓷饮器设计的文人格调对后世的表现形式存在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饮器 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欣 吕亚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改字 社会分层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史·道学传》在清代的论争及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涛 任利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3,共5页
清初学者围绕《宋史.道学传》进行的争论,实乃宗奉程朱理学与崇尚阳明心学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乾嘉时期的相关讨论,既体现了汉学发展和繁盛的大势,又显露出汉学与宋学趋向合流的征兆。道咸以后,宋学欲借相关讨论来实现重振,却最终与汉... 清初学者围绕《宋史.道学传》进行的争论,实乃宗奉程朱理学与崇尚阳明心学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乾嘉时期的相关讨论,既体现了汉学发展和繁盛的大势,又显露出汉学与宋学趋向合流的征兆。道咸以后,宋学欲借相关讨论来实现重振,却最终与汉学一样陷入困局。这些都折射出清代学术思想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宋史 道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如金 江美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0,共6页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以后直至元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贞节观的进一步提倡,妇女再嫁才成为可耻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贞淫观 改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与疑:宋代士大夫的术数态度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逸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4,共6页
宋代术数异常兴盛,朝廷虽对其严加管控,然士大夫和术士仍过从甚密。宋代士大夫对待术数的态度,不能从历史文本简单以信与疑而论断,必须考虑文本背后的历史语境、政治因素及文化传统,而且要以布罗代尔"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来考镜... 宋代术数异常兴盛,朝廷虽对其严加管控,然士大夫和术士仍过从甚密。宋代士大夫对待术数的态度,不能从历史文本简单以信与疑而论断,必须考虑文本背后的历史语境、政治因素及文化传统,而且要以布罗代尔"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来考镜,方能厘清宋代士大夫对术数"信欤"、"疑乎"及"非信非疑"等多维度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术数 信从 怀疑 非信非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玉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文人 仕宦心态 吏隐 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探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学信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汲汲用世的外向追求,归于自我的内敛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汲汲用世的外向追求,归于自我的内敛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士风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宁 范立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89-96,共8页
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世相,引起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的扭转,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 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世相,引起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的扭转,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他们重义轻利,隐逸独善;同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肯定工商业的社会价值,工商皆本的功利主义风习盛行,并对当时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在两宋之际与宋元之际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士林风习也有奔竞、华靡和苟且的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 宋代 士大夫 士林风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希逸的佛教观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晚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9,共7页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基明确定位为儒学。这种矛盾既体现了士大夫对平衡心理的诉求,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佛教观 禅宗 南宋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学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在中国古代,士与商长期处于情感疏离、职业分隔的状态之中,但是到了宋代,士商关系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不仅与宋朝确立的国家与商贾共利分利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关,也与宋代商... 在中国古代,士与商长期处于情感疏离、职业分隔的状态之中,但是到了宋代,士商关系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不仅与宋朝确立的国家与商贾共利分利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关,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密切相联;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等级界限的松弛,则是士商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显露出宋代文化语境中所内涵的新的历史趋向,对中国社会步入近代文明的价值重构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商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描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立勇 陆庆祥 《哲学分析》 2013年第1期89-102,199,共14页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面,宋代士人开始自觉地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他们通过远游山水,亲近林泉,构建私人园林,游戏文墨等方式展现出潇洒飘逸而又极具才情的休闲生活;同时,在这种看似玩弄风月的生活方式下,休闲的人生诉求包涵了士人对政治出处、显隐、得失,以及对人生情性之道、人生意义与价值乃至宇宙天地意识的深入思考和体悟。因此,宋代士人的休闲文化具有一种宇宙人生意识的深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雅趣,这是后代元明清士人休闲文化所不能同日而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仕隐之间 山水 园林 休闲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士人的书卷精神与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红妹 霍素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7-240,共4页
两宋时期实行的右文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兴盛、士人关注内心生活的价值取向等,为士人们书卷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时代背景。书卷精神典雅脱俗的审美品质渗透进士大夫们的生活,作用于他们的文化素养,成为他们审美活动的... 两宋时期实行的右文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兴盛、士人关注内心生活的价值取向等,为士人们书卷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时代背景。书卷精神典雅脱俗的审美品质渗透进士大夫们的生活,作用于他们的文化素养,成为他们审美活动的总体氛围,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而作为时代审美主体的士大夫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倾向,自会影响时代的审美思潮。于是,在士大夫书卷精神的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呈现出诗化的倾向,在意境层面实现了与诗歌的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山水画 书卷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的恐惧使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治乐 杨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5,共10页
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多借助兵变、灾异等有形无形恐惧,在逻辑清晰的主流之外,也时有事实和推断并不充分可信的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皇帝戒惕谨慎,使国家进入理想轨道,但也多少存在争权夺利等意图。宋代政治较为稳定平和,但事功差强人... 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多借助兵变、灾异等有形无形恐惧,在逻辑清晰的主流之外,也时有事实和推断并不充分可信的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皇帝戒惕谨慎,使国家进入理想轨道,但也多少存在争权夺利等意图。宋代政治较为稳定平和,但事功差强人意,懦弱因循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士大夫的恫疑虚喝有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皇帝 劝谏 恐惧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2-106,124,共6页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士大夫 荐举之弊 议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