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2,共9页
始于北宋末的科举策论、经义的程式化,是南宋评点兴起的历史契机,而诗赋程式、“江西诗派”诗文论则是评点家的参照模式和评论方法。南宋的古文评点有着重要的文章学意义,它所揭示的文章技法的精华部分,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
关键词 南宋 古文评点 科举 程式 诗赋格法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注宋诗的诗学批评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泽棠 吴晓蔓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文章在对宋人注宋诗中各位注释者的诗歌创作才能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各个注本中的大量诗歌批评片断,并对其进行了综合与归纳,从而得出:宋人注宋诗的注释者,如赵次公、任渊、李壁等,在诗歌注释中能在准确地解释意义的基础上,总结... 文章在对宋人注宋诗中各位注释者的诗歌创作才能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各个注本中的大量诗歌批评片断,并对其进行了综合与归纳,从而得出:宋人注宋诗的注释者,如赵次公、任渊、李壁等,在诗歌注释中能在准确地解释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各种诗歌创作技巧,包括字法、句法、章法、对偶、用典等创作方法,并进一步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等诗人的总体创作成就与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研究认为,宋人注宋诗的这种寓诗歌研究于注释中的方法,在诗歌注释史与诗歌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注宋诗 诗歌注释 诗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亮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锋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8,共5页
陈亮在其词作中反复陈述的"经济之怀"、"经纶之意",便是渴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爱国情怀。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词人心目中有着一种难以消释的复仇报国的凝重情结。可悲的是,龙川的这类词作长期不被世人所... 陈亮在其词作中反复陈述的"经济之怀"、"经纶之意",便是渴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爱国情怀。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词人心目中有着一种难以消释的复仇报国的凝重情结。可悲的是,龙川的这类词作长期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词坛自具特色,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陈亮 龙川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辰翁暮年词作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霍有明 牛海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3,共5页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一位成就显著、独具特色的重要词人。通观其作品,主要特色表现为:其一,以多种艺术手法直接反映宋元更替的巨大历史变动;其二,反映了元朝统治者从服饰、习俗、制度等各个方面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变更,从中透露出以他为代表...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一位成就显著、独具特色的重要词人。通观其作品,主要特色表现为:其一,以多种艺术手法直接反映宋元更替的巨大历史变动;其二,反映了元朝统治者从服饰、习俗、制度等各个方面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变更,从中透露出以他为代表的遗民们在新朝痛苦、悲慨、失落、无奈等种种复杂的心态和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辰翁 须溪词 宋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汉籍视域下的宋诗宋注——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卞东波 陈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64,共11页
刘辰翁《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是宋元之际产生的一部南宋诗人陈与义诗集的评注本。该本以南宋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为底本,删削部分胡注,增加了“增注”;又有刘辰翁及“中斋”评语;同时载录了简斋手定本、武冈本及闽本等已失传的... 刘辰翁《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是宋元之际产生的一部南宋诗人陈与义诗集的评注本。该本以南宋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为底本,删削部分胡注,增加了“增注”;又有刘辰翁及“中斋”评语;同时载录了简斋手定本、武冈本及闽本等已失传的《简斋诗集》宋代版本的信息。《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具有汇校、集注、集评的特质,是“宋人注宋诗”中新的文本类型。《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元刻本已失传,现有朝鲜本、和刻本传世,尤以朝鲜本价值最高、时代最早。本文对朝鲜本的版本形态、文本内容、“增注”的特质,以及《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在东亚的流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 朝鲜本 刘辰翁 宋诗宋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学人之诗”的传承与嬗变
6
作者 张兴武 李海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共11页
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学人之诗"的创作成绩斐然。其创作主体为各时期引领风骚的文坛精英,具有富赡博雅、精严从容的群体特质。以才学为诗的艺术探索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发挥到自觉创造的漫长过程,该过程既有次第渐进的阶段性特... 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学人之诗"的创作成绩斐然。其创作主体为各时期引领风骚的文坛精英,具有富赡博雅、精严从容的群体特质。以才学为诗的艺术探索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发挥到自觉创造的漫长过程,该过程既有次第渐进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呈现出百变不离其宗的完整轨迹。如果说晚唐作家以"四六"为诗的艺术尝试还稍嫌繁缛和僻涩,那么五代时期南国文臣的博雅诗作则能充分彰显其"深于学问"、辞采绮丽的优势,达到率性超逸、自然蕴藉的新境界。当然,真正明确"学人之诗"的艺术主旨、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使之成为内涵稳定、风格显著的自觉创造,还要晚到"西崑体"诗"耸动天下"以后。就整体而言,"学人之诗"探索前行的节奏虽然缓慢,但它为诗歌艺术成功实现由"唐"及"宋"的嬗变和转型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至于"宋诗"在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上获益于"学人之诗"的深层思致,则更值得诗史研究者详加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史 学人之诗 诗艺嬗变 文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论“以文为诗”看钱钟书的文体观念
7
作者 任竞泽 崔德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以文为诗”破体现象的文献载录和文体批评最为代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态度倾向。他在极力称赏韩愈之以文为诗的基础上,追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以文为诗”破体现象的文献载录和文体批评最为代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态度倾向。他在极力称赏韩愈之以文为诗的基础上,追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二是《宋诗选注》所论宋人“以文为诗”。体现了钱钟书对于宋诗有别于唐诗的瘦硬生新风格的肯定,这一宋诗风格的形成与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黄庭坚等继承陶渊明、韩愈以来“以文为诗”的创作原则和破体理论息息相关。三是“同光体”与清代“以文为诗”。涉及“同光体”与清初宋诗派及其吕留良的渊源、论“同光体”成员及其与“桐城派”的关系以及论“同光体”所谓“学人之诗”的特征及源流等。四是论“以文为诗”之“革故鼎新”和“演变之原”的发展规律。涉及钱钟书为何肯定“以文为诗”,其原因在“文体递变”的文体发展规律;《中国文学小史序论》所论“以文为诗”,可见他的文学史发展观念;称“艺术之宫是重楼复室、千门万户,绝不仅是一大间敞厅”,体现了他的文体通变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以文为诗 韩愈 宋诗选注 谈艺录 同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