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的新阐释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易安 程彦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5,共11页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宗宋诗派 韩愈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六根互用与出位之思——略论《楞严经》对宋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3,共6页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术各媒体之间界限的“出位之思”。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其实是首创了一种利用六根互通的原理来欣赏作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诗中有画 六根互用 出位之思 楞严经 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人编宋诗选本的地域不平衡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卫中 高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109,192,共6页
清诗承明制,复古习气不改,此其同;明人喜言唐,清人则多尚宋,此其异。清人编辑宋诗选本,作为对清代宋诗运动的一种回应,也打上了极其鲜明的时代诗学思潮印记,并成为选家诗歌审美观念的实践载体。然究其实,此种行为,并非仅体现为编选者单... 清诗承明制,复古习气不改,此其同;明人喜言唐,清人则多尚宋,此其异。清人编辑宋诗选本,作为对清代宋诗运动的一种回应,也打上了极其鲜明的时代诗学思潮印记,并成为选家诗歌审美观念的实践载体。然究其实,此种行为,并非仅体现为编选者单纯的文学活动,它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地域文化、选家素养、刻书水平、藏书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受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清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则呈现出鲜明的地域不平衡性特征,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宋诗选本 地域文化 刻书 藏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圣令》研究两题 被引量:4
5
作者 戴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参以新制修纂而成,虽然新修订了不少条款,但是《天圣令》远不是当时法律的全部。在《天圣令》之外,与之并行的法典还有编敕、附令敕。《天圣令》与《庆元令》有着较大的差异,《天圣令》反映的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社... 《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参以新制修纂而成,虽然新修订了不少条款,但是《天圣令》远不是当时法律的全部。在《天圣令》之外,与之并行的法典还有编敕、附令敕。《天圣令》与《庆元令》有着较大的差异,《天圣令》反映的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社会变化后的社会关系,与《庆元令》所反映的北宋后期至南宋的社会关系有着诸多不同。天圣以后,宋代社会仍发生着许多重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圣令 宋代 编敕 庆元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原录序跋补遗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则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2-45,共4页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是一部关于清诗总集研究的重要著作,其主要内容在于全文过录原书的序跋及凡例等有关文字,为读者了解、研究清初的全国性清诗选本提供方便。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所录原书序跋之类存在不少遗漏,因此有必要为之补遗。
关键词 清诗 总集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 序跋 补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对杜甫像的题咏及其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4,共10页
清人别集及总集中,有不少对杜甫画像或石刻像拓本的题咏。画像或为赵孟頫绘,或为清代画家作,而石刻像拓本多来自成都杜甫草堂和济宁南池杜公祠。清人题像时,除了关注杜甫所戴之笠及其形容癯瘦外,集中歌咏他的忧时、忠君以及有才而未尽... 清人别集及总集中,有不少对杜甫画像或石刻像拓本的题咏。画像或为赵孟頫绘,或为清代画家作,而石刻像拓本多来自成都杜甫草堂和济宁南池杜公祠。清人题像时,除了关注杜甫所戴之笠及其形容癯瘦外,集中歌咏他的忧时、忠君以及有才而未尽其用。众多清人对于杜甫像的复制、珍藏以及带有宗教仪式般的礼拜,是杜甫在文学史上经典地位获得确认的清晰象征。清代杜甫画像的拥有者或题诗人多是杜诗的热爱者,而从题像诗的语言及写作技巧能够清晰看到,对杜诗的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极大地影响了清人的诗歌创作。就整个杜甫及杜诗接受史而言,清人题像诗中的杜甫外在形象及内在精神的挖掘并没有太多新意,但画像在清代的一再复制,充满宗教仪式感的观图,以及郑重其事的题咏,巩固了杜甫及杜诗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尊崇地位,是其经典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 杜甫像 题像诗 经典化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人的宋词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明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qu...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史 史料辑考 理论建构 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咸年间的宗宋诗风 被引量:2
9
作者 魏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关于晚清"同光体"的前身,陈衍上溯为道咸年间的"宋诗派",钱基博等则强调桐城诗派的影响。事实上在道咸年间的诗坛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宗宋风气,这种宗宋诗风是由"宋诗派"、桐城诗派和经世派共同形成的。而... 关于晚清"同光体"的前身,陈衍上溯为道咸年间的"宋诗派",钱基博等则强调桐城诗派的影响。事实上在道咸年间的诗坛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宗宋风气,这种宗宋诗风是由"宋诗派"、桐城诗派和经世派共同形成的。而陈衍对"宋诗派"的推崇,则与他所持"学人之诗"的论诗主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学 道成年间 宗宋诗风 同光体 宋诗派 学人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仕金宋人的诗歌新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传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3-67,共5页
随着入金宋人政治立场的变化,仕金宋人的诗歌不仅在感情内涵方面多表现为一种两难忧伤,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取向方面完成了由宗杜向尊陶崇苏的转变,实际上奠定了金源一代诗歌的走向。
关键词 金代 宋人 诗歌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原录序跋补阙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和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8-102,共5页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是清诗总集研究的重要著作,通过辑录原书的序跋及凡例等有关文字,为读者了解、研究清初的全国性清诗选本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所录原书序跋存在不少遗漏。兹继陆林、朱则杰两位先生之后,再为之补阙。
关键词 清诗 总集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 序跋 补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前南社的遗民情结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之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6-50,共5页
民国建立以前,出于反清排满的政治目的,南社瞩目于遗民文化。为了遗民话语的营建,南社自发或有组织地凭吊纪念宋明末代帝君陵墓、忌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称宋明末代君主为"先皇",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遗民;还通过表彰缅怀以往... 民国建立以前,出于反清排满的政治目的,南社瞩目于遗民文化。为了遗民话语的营建,南社自发或有组织地凭吊纪念宋明末代帝君陵墓、忌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称宋明末代君主为"先皇",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遗民;还通过表彰缅怀以往遗民烈士,激发勇武阳刚之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表现反清排满的思想;对明遗烈志士诗文遗集的搜集、整理、刊行是南社追步遗民文化的重要贡献。由于对遗民文化的过分偏爱,南社表现出浓重的遗民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前 南社 遗民情结 遗民文化 祭悼活动 崇祯 岳飞 宋明帝君 遗烈志士 整理遗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金初词鉴赏的商榷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锋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6-79,共4页
某些金代初期的词作赏析或疏于对具体的历史背景详加考察,或对作家生平及作品写作年代考证不足。对词作的赏析应当本着“见仁见智”的态度,充分掌握并熟悉有关史料。
关键词 金词 文学鉴赏 《唐宋词鉴赏辞典》《金元明清词鉴赏词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词”考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兴宝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101,共6页
“小词”在宋人词话中出现频率颇高,其内涵是指词体篇幅短小者,并非宋人给词附加的蔑称。宋人以小为美,将绝句也称作小诗,还有更多以“小”称物的语言现象,因此,小词与小诗表达了宋人同样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 宋朝 “小词” “小曲” “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编断代宋诗选本的时间不平衡性
15
作者 高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0-67,共8页
清人编宋诗选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行为,它还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治思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之影响,清人断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平衡性: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 清人编宋诗选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行为,它还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治思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之影响,清人断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平衡性: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宋诗选本 康乾 文治 经济 唐宋诗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诗精华录》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
16
作者 王友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第三,提倡论诗亦如乐,须音律协畅,方是好诗。但编者却相对忽略了诸如理、禅及以文为诗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精华录》 陈衍 同光体诗人 清初宋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诗坛与诗学趋向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增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5,共4页
清初诗坛,主要有遗民诗人、贰臣诗人、清初入仕新朝的文臣三大创作群体。清初诗学逐渐从拟"高格逸调"与"独抒性灵"中走向重诗歌的价值功能的复古——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归。这种复归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主张... 清初诗坛,主要有遗民诗人、贰臣诗人、清初入仕新朝的文臣三大创作群体。清初诗学逐渐从拟"高格逸调"与"独抒性灵"中走向重诗歌的价值功能的复古——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归。这种复归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主张诗歌的怨刺功能,明显具有抗清、经世的意图,二是主张"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的儒家诗学的审美原则的复归,诉求安定与巩固统治现状之目的。清初诗学还对"七子"、"公安""竟陵"诗学等重新审视与反思,由"拟古"之风注重诗歌的高格逸调,而走向现实,重"情"的抒发,再而趋于"神韵"说;伴随着这一进程,宋诗学便悄然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诗坛 儒家诗学的复归 审视 反思 宋诗兴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宫云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2,共6页
20世纪以来的宋人笔记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不受重视到受重视,从少数知名学者为主到众多学者和出版机构争相介入,从选题的无序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并出现了《梦溪笔谈校证》、《历代笔记概述》等一批颇具典范意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 20世纪以来的宋人笔记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不受重视到受重视,从少数知名学者为主到众多学者和出版机构争相介入,从选题的无序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并出现了《梦溪笔谈校证》、《历代笔记概述》等一批颇具典范意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但在整理的数量、质量以及检索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唐宋文史研究的需要。加大整理和研究宋人笔记的力度,编撰《宋人笔记类编》,建设更加完整的宋人笔记数据库,加强宋人笔记研究的理论建构等,是宋人笔记研究的必然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笔记 《梦溪笔谈校证》 文史研究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的求诗风尚
19
作者 左福生 陈忻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05-113,共9页
宋人请求他人作诗、赐诗的表达涵盖求诗、乞诗、觅诗、索诗、要诗等方面,求诗者涉及文人士大夫、方外群体及艺伎村夫等各个阶层,求诗者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可谓无人不求诗;求诗缘起主要分为无功利性的交往求诗和有针对性的实用求诗,涉及... 宋人请求他人作诗、赐诗的表达涵盖求诗、乞诗、觅诗、索诗、要诗等方面,求诗者涉及文人士大夫、方外群体及艺伎村夫等各个阶层,求诗者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可谓无人不求诗;求诗缘起主要分为无功利性的交往求诗和有针对性的实用求诗,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可谓无事不求诗;在求诗方式上,宋人以当面口头相求为常见,还通过书信、诗赋等书面文字来求取。求诗风尚的流行受宋人文化心理及以诗代文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它在促进宋人日常生活雅化和人际交往和谐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宋诗创作,表现为:一是促进诗歌与生活的互动,拓展诗歌的表现领域;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诗歌的创作规律,助长了敷衍之习,成为庸恶之作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求诗 避俗趋雅 以诗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塔兰奇人的历史见证——挖渠歌
20
作者 玉努斯江.艾力 玉苏甫江.艾买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56-60,共5页
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维吾尔伊犁民歌内容丰富,例如与清代塔兰奇人相关的《挖渠歌》(又译为《修渠歌》),除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之外,还蕴含了众多的深层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文献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 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维吾尔伊犁民歌内容丰富,例如与清代塔兰奇人相关的《挖渠歌》(又译为《修渠歌》),除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之外,还蕴含了众多的深层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文献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对《挖渠歌》进行探究,提出新颖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塔兰奇人 挖渠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