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南低质煤层气原位提质增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苏现波 丁锐 +8 位作者 赵伟仲 严德天 李瑞明 王一兵 王海超 黄胜海 周艺璇 王小明 伏海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2-545,共14页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开发利用契合国家能源安全目标,更是对碳中和的一种助力。准南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煤层气开发的热点地区,但高产井数量不多,稳产困难,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增加单井控制范围内煤层...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开发利用契合国家能源安全目标,更是对碳中和的一种助力。准南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煤层气开发的热点地区,但高产井数量不多,稳产困难,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增加单井控制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的技术;同时高CO_(2)和高H_(2)S体积分数已经成为该区煤层气的普遍现象,迫切需要一种原位处置这2种有害气体的技术,煤层气生物工程为此类煤层气的“提质增量”提供一种潜在可行技术。现场的跟踪监测以及实验室物理模拟试验表明,CO_(2)的体积分数与储层温度密切相关,产酸发酵细菌和产氢产乙酸菌能够在较为宽广的储层温度下保持活性而产生CO_(2);而相对较低的储层温度下氢营养型产甲烷菌代谢较弱、CO_(2)很难被还原,这是该区CO_(2)的主要成因。此外发现地下水中携带的有机质、SO_(4)^(2-)和原始菌群在运移过程中进行着代谢活动,随着排采的长期进行,当地下水补给速率、排采速率和产甲烷菌的代谢周期相匹配时,就会生成的H_(2)S,被称为后生生物H_(2)S。这2种酸性气体的存在,不仅影响安全生产,也大幅降低了煤层气的“质”。以准南低质煤层气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微生物介导的煤层气原位提质增量关键技术,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阐述了该技术在煤层气增产、CO_(2)原位微生物转化、H_(2)S原位抑制方面的广阔前景。该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煤储层作为一个“车间”,微生物作为“劳动力”,将煤和原始储层中CO_(2)作为“生产资料”,制造的“产品”为甲烷,对于CO_(2)实现了生物甲烷化,对于H_(2)S实现了原位抑制,对于煤层气实现了提质增量。该技术涉及的关键挑战包括高效菌群的培养(培育温度范围宽广的氢营养型产甲烷菌)、H_(2)S原位抑制的生物压裂液研制以及提质增量的评价技术。物理模拟CO_(2)微生物甲烷化实验表明随着储层温度的增加,CO_(2)微生物累计甲烷化量逐渐增加,在55℃下达到最大值8.5 m^(3)/t,参与该过程的糖酵解、丙酮酸代谢和TCA循环的关键酶的丰度在55℃下明显高于其他原位厌氧发酵系统,提高了CO_(2)的转化效率与转化量;添加生物抑制剂的非CO_(2)气氛厌氧发酵系统生物甲烷产量为4.5 m^(3)/t,略高于对照组的4.38 m^(3)/t;而气态H_(2)S的体积分数比对照组减少了88.8%,且从第9天开始到产气结束一直为0,实现了H_(2)S的原位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南) 低质煤层气 CO_(2)生物甲烷化 H_(2)S原位抑制 提质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后随机森林模型的管道内腐蚀风险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肖雯雯 葛鹏莉 +6 位作者 胡广强 吕瑶 龙武 刘青山 郜双武 曲志豪 张雷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5,共7页
基于塔河油田历史失效数据,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管道内腐蚀主控因素,并将其作为模型输入变量,腐蚀速率作为输出变量,建立随机森林(RF)腐蚀预测模型。为提高预测精度,使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RF模型的超参数进... 基于塔河油田历史失效数据,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管道内腐蚀主控因素,并将其作为模型输入变量,腐蚀速率作为输出变量,建立随机森林(RF)腐蚀预测模型。为提高预测精度,使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RF模型的超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塔河油田输油管道内腐蚀主控因素为CO_(2)分压、温度、Cl^(-)含量和H_(2)S分压;经PSO优化后RF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均方根误差为0.161,平均绝对误差为0.027,均优于其他3种模型。因此,PSO优化后RF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管道的腐蚀速率,为油气田管道的腐蚀预警和防护提供依据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腐蚀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RF) 粒子群优化(PSO) 腐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r钢在油气田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钧 董博星 +1 位作者 赵国仙 宋洋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5,共5页
低Cr钢由于其经济性及耐蚀性突出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环境中,对于低Cr钢的腐蚀研究一直是油气田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油气田环境腐蚀的特征,介绍了在CO_(2)、H_(2)S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低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低Cr钢的腐蚀机理,... 低Cr钢由于其经济性及耐蚀性突出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环境中,对于低Cr钢的腐蚀研究一直是油气田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油气田环境腐蚀的特征,介绍了在CO_(2)、H_(2)S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低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低Cr钢的腐蚀机理,指出了低Cr钢在油气田环境中腐蚀防护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低Cr钢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r钢 油气田环境 CO_(2)腐蚀 H2S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甲烷传感器阵列构建及其硫化氢识别方法研究
4
作者 张凯 曾敏 杨志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57,62,共5页
在海洋甲烷(CH_(4))探测过程中,常常伴有强腐蚀性有害气体硫化氢(H_(2)S),它能使CH_(4)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发生中毒失效。为快速分析CH_(4)气体中是否含有H_(2)S气体,选用两类CH_(4)半导体传感器进行2×3组阵。通过采集电路串接的程... 在海洋甲烷(CH_(4))探测过程中,常常伴有强腐蚀性有害气体硫化氢(H_(2)S),它能使CH_(4)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发生中毒失效。为快速分析CH_(4)气体中是否含有H_(2)S气体,选用两类CH_(4)半导体传感器进行2×3组阵。通过采集电路串接的程控电位器精确调整传感器灵敏度,使传感器阵列的输出具有特征图谱数据,依据特征图谱数据内在的排列关系能快速对CH_(4)和H_(2)S气体进行分类。该传感器阵列输出特征图谱数据对识别单一CH_(4)气体、单一H_(2)S气体、CH_(4)+H_(2)S混合气体的准确率优于99%以上,为快速评估H_(2)S气体对CH_(4)传感器的有害影响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传感器 传感器阵列 硫化氢检测 气体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镀层在高含CO_(2)/H_(2)S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5
作者 吕祥鸿 曹悦 +4 位作者 汪传磊 薛艳 李杰 刘艳明 代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0-1673,共14页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蚀速率、点蚀速率以及腐蚀电流密度。Ni-W镀层在140~160℃温度范围内呈现中度腐蚀,在高温180℃时转变为严重腐蚀;相比之下,C110钢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均表现为严重腐蚀,且腐蚀速率远大于Ni-W镀层;Ni-W镀层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膜主要由NiS、Ni_(3)S_(2)及微量Ni(OH)_(2)构成,该膜层结构致密,化学稳定性高,与基体结合牢固,且腐蚀产物膜电阻大于C110腐蚀产物FexSy,可有效抑制Ni-W镀层在长期浸泡过程中的腐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镀层 高温地层水 CO_(2)/H_(2)S腐蚀 C11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性能
6
作者 于姗 汪福深 +4 位作者 黄靖元 段元刚 付梦瑶 贺桢 周莹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o、Co负载到Al_(2)O_(3)上进行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实验,并对比了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的活性差异,再通过红外成像测温、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Ni、Mo、Co的负载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Mo/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活性,相同光照(2.85 W/cm^(2))下其H_(2)S转化率高达13.8%,H_(2)产率高达208.5±6.5μmol/(g·h);②Mo的引入提升了催化剂的光热效应,使其在相同光强下表面温度最高,同时Mo减少了表面SO_(4)^(2-)的积累,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钼硫化物在裂解反应中表现出显著的制氢优势。结论认为:①较之于传统的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方法,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②同等条件下,Mo负载下Al_(2)O_(3)的H_(2)S转化率提高了1.6倍,H_(2)产率提高了2.1倍,认识为H_(2)S裂解制氢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硫化氢 氢气 裂解制氢 氧化铝 钼硫化物 光热催化 硫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煤气H_(2)S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天礼 简永开 +1 位作者 孟素 蔡文轩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基于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在硫元素来源、处理气量和脱硫指标等方面的相似性,在简介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炉煤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比较了不同工艺对H_(2)S的... 基于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在硫元素来源、处理气量和脱硫指标等方面的相似性,在简介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炉煤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比较了不同工艺对H_(2)S的脱除效果,分析了各工艺的适用性,并指出了高炉煤气H_(2)S脱除工艺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 焦炉煤气 天然气 合成气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去除天然气中H_2S的计算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许红 童敏曼 +4 位作者 吴栋 肖刚 阳庆元 刘大欢 仲崇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众所周知,天然气作为一种利用效率高的清洁能源,其需求量正与日俱增.但天然气中包含的H2S等有害气体会危害人类健康、腐蚀设备、污染生态环境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良好的H2S吸附剂,本文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模拟方法,针对天... 众所周知,天然气作为一种利用效率高的清洁能源,其需求量正与日俱增.但天然气中包含的H2S等有害气体会危害人类健康、腐蚀设备、污染生态环境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良好的H2S吸附剂,本文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模拟方法,针对天然气中H2S/CH4混合气分离,对33种具有代表性的稳定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进行H2S选择性和工作容量(变压吸附(PSA)及真空变压吸附(VSA)过程)的筛选.结果表明,ZIF-80,Zn2-bpydtc,CAU-1-(OH)2,CH3O-MOFa最适用于本体系VSA过程的气体分离;而后两者最适用于PSA过程的气体分离.通过分析高选择性和高工作容量材料的结构特征,发现改性官能基团以及小孔作用的出现是影响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其中―Cl、―OH、―OCH3基团对H2S气体的吸附作用力最强.具有高的工作容量材料的特点是选择性高,对气体吸附作用力大,吸附位置多.基于筛选出的高选择性、高工作容量的稳定MOF材料总结出的强化H2S选择性及工作容量的一般性规律,为MOF材料应用于天然气脱硫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 金属-有机骨架 天然气 筛选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
9
作者 边幸燕 王轩 +3 位作者 凌智 王瑞 田华 舒歌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81-5391,I0004,共12页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平台,并采用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初步探究不同H_(2)S质量分数下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在冷热源以及泵转速扰动下的开环动态响应特性,并进一步分析其闭环负荷追踪特性。结果表明,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在不同边界扰动下的热效率,且热效率随着H_(2)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添加H_(2)S工质可以有效减小负荷追踪下热效率随负荷下降而减小的幅值。结果可为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混合工质 动力循环 高温热力发电 动态特性 开环响应 负荷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_(2)O_(3)/γ-Al_(2)O_(3)催化剂的COS催化水解性能及失活机制
10
作者 杨敏 段新伟 +3 位作者 吴俊宏 米杰 王建成 武蒙蒙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61-4070,共10页
低温催化水解羰基硫(COS)是推动煤气洁净转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现代合成气经高温净化后COS含量低,但工业气源(如高炉和焦炉煤气)中COS含量较高(75~400 mg·m^(-3))。因此,研究COS水解技术对工业煤气净化及未来合成气高效制备意... 低温催化水解羰基硫(COS)是推动煤气洁净转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现代合成气经高温净化后COS含量低,但工业气源(如高炉和焦炉煤气)中COS含量较高(75~400 mg·m^(-3))。因此,研究COS水解技术对工业煤气净化及未来合成气高效制备意义重大。前期研究发现,γ-Al_(2)O_(3)负载稀土金属在低浓度COS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水解活性,但其在低温和高浓度COS气氛下的催化水解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稀土金属氧化物(La_(2)O_(3)、Sm_(2)O_(3)和CeO_(2))对γ-Al_(2)O_(3)催化水解行为的提升作用;并基于气体组成影响规律及多种结构表征,剖析了优选稀土金属与γ-Al_(2)O_(3)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70℃、1000 mg·m^(-3) COS、3%(体积分数)H_(2)O及0.5%(体积分数)O_(2)条件下,负载Sm_(2)O_(3)(质量分数为5%)的改性催化剂(Sm_(2)O_(3)/γ-Al_(2)O_(3))表现出最佳性能,反应8 h后H_(2)S选择性为86.3%,且COS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高于未改性γ-Al_(2)O_(3)(65.3%)。此外,Sm掺杂提高了抗H_(2)S中毒能力,归因于Sm改性增加了γ-Al_(2)O_(3)表面的碱性位点。CO_(2)的存在显著削弱了Sm_(2)O_(3)/γ-Al_(2)O_(3)对COS转化率的提升作用(降低39.6%),这是由于CO_(2)的竞争吸附导致催化剂失活,且该过程可逆。另外,在H_(2)S和CO_(2)共存条件下,CO_(2)优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占据碱性位点使催化剂快速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催化 COS催化水解 碱性位点 H_(2)S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和SO_(2)气体地球化学测量在云南普朗斑岩铜矿中的应用
11
作者 沈啟武 陈志军 +4 位作者 董桥峰 李高鑫 胡明川 陈鑫 余泽章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鉴于覆盖区找矿信息的识别和提取难度大,在覆盖区寻找斑岩铜矿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斑岩铜矿中的矿体以低品位的金属硫化物为主,是否可以形成气体异常并确定矿体的延伸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便携式气体快速分析仪在普朗斑岩铜矿区开... 鉴于覆盖区找矿信息的识别和提取难度大,在覆盖区寻找斑岩铜矿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斑岩铜矿中的矿体以低品位的金属硫化物为主,是否可以形成气体异常并确定矿体的延伸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便携式气体快速分析仪在普朗斑岩铜矿区开展了H_(2)S和SO_(2)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铜矿体上方可以形成很好的H_(2)S和SO_(2)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说明该方法能够揭示深部隐伏矿体等有效信息,通过异常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能够推测矿体在走向和倾向的延伸方向。二者协同性较好、浓度异常分布较为连续的部位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是一种非常适合覆盖区斑岩铜矿矿产勘查的有效工作手段,为隐伏矿产勘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找矿 气体地球化学 斑岩铜矿 云南普朗 H_(2)S和SO_(2)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采出水中80S钢和N80钢的H_(2)S/CO_(2)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12
作者 宋蒲 王文珍 贾新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运用腐蚀失重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80S钢和N80钢在含H 2S/CO_(2)的油田采出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模拟CO_(2)/H_(2)S的腐蚀环境中,温度是影响腐蚀速率的一大因素,80S钢和N80钢的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两种材料表... 运用腐蚀失重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80S钢和N80钢在含H 2S/CO_(2)的油田采出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模拟CO_(2)/H_(2)S的腐蚀环境中,温度是影响腐蚀速率的一大因素,80S钢和N80钢的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两种材料表面均发生均匀腐蚀,但N80钢表面的腐蚀程度更严重,主要是由于Cr元素可以显著提高腐蚀产物膜对金属的保护;两种材料的腐蚀电位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在不同试验条件下80S钢的腐蚀电流密度均小于N80钢,表明80S钢比N80钢具有更好的抗腐蚀能力。两种材料在25℃时具有中高频区的容抗弧和低频区的感抗弧,在50℃和75℃时具有中高频区的容抗弧和低频区的Warburg阻抗,且Warburg阻抗随温度的升高表现出更明显的扩散特征。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材料的电荷传递电阻R_(t)不断减小,Warburg阻抗的Z_(w)也减小,温度越高生成的腐蚀产物膜对金属表面的保护性能越好,80S钢比N80钢生成腐蚀产物膜的致密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S钢 N80钢 H_(2)S/CO_(2)腐蚀 极化曲线 极化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石防CO_2、H_2S腐蚀性能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万伟 陈大钧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9年第5期57-59,共3页
通过分析CO_2、H_2S对水泥石的腐蚀机理,采用一种新型的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线性水溶性高分子乳状液防腐蚀剂,考察了在腐蚀条件下,净水泥浆、加入新型防腐蚀剂的水泥浆、加入填充材料的水泥浆以及加入防腐蚀剂和填充材料以后的水泥浆形... 通过分析CO_2、H_2S对水泥石的腐蚀机理,采用一种新型的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线性水溶性高分子乳状液防腐蚀剂,考察了在腐蚀条件下,净水泥浆、加入新型防腐蚀剂的水泥浆、加入填充材料的水泥浆以及加入防腐蚀剂和填充材料以后的水泥浆形成的水泥试块的抗压强度、渗透率和外貌形态变化,同时通过XL-3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泥试块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实验表明,在水泥浆中同时加入新型防腐蚀剂和填充材料以后,水泥石的防腐蚀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相对净浆来说,水泥石渗透率降低率达80.7%;由于防腐蚀剂具有一定的缓凝作用,所以水泥石抗压强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有需要,建议通过加大促凝剂量来调节其抗压强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石 防腐蚀剂 CO_2腐蚀 H_2S腐蚀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_2S和NH_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建伟 马文林 王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8,共5页
研究了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的物质转化情况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不同pH下,生物滤池对H2S和NH3的去除率是不同的。在强酸性(pH为2左右)和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H2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这分别归... 研究了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的物质转化情况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不同pH下,生物滤池对H2S和NH3的去除率是不同的。在强酸性(pH为2左右)和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H2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这分别归于嗜酸性硫细菌和非嗜酸性硫细菌的生物降解作用。低pH下,NH3的去除归于化学中和作用;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NH3有较高的去除率,主要依靠生物硝化作用。通过考察pH对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pH控制条件和去除机制,为恶臭气体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滤池 H_2S NH_3 生物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输工况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张维智 唐德志 +1 位作者 谷坛 韩恩厚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5,36,共12页
采用室内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了含硫气田不同集输工况条件(集输温度、运行压力,HCO_(3)^(-)、Ca^(2+)、Mg^(2+)、Cl^(-)含量以及pH)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集输温度和运行压力的升高,H_(2)S-CO_(2)腐蚀速... 采用室内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了含硫气田不同集输工况条件(集输温度、运行压力,HCO_(3)^(-)、Ca^(2+)、Mg^(2+)、Cl^(-)含量以及pH)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集输温度和运行压力的升高,H_(2)S-CO_(2)腐蚀速率逐渐增大,其中运行压力对H_(2)S-CO_(2)腐蚀速率的影响最显著;随着Ca^(2+)、Mg^(2+)、HCO_(3)^(-)含量以及pH的增大,腐蚀产物致密性提高,腐蚀速率逐渐降低;随着Cl^(-)含量的增大,局部腐蚀倾向增大,均匀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Cl^(-)质量浓度为10 g/L时出现峰值;pH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管道H_(2)S-CO_(2)腐蚀情况,但仅考虑pH难以合理评估其腐蚀严重程度。试验条件下,H_(2)S-CO_(2)腐蚀产物主要由马基诺矿和磁黄铁矿组成,试样表面形成了微区电偶,在微区电偶和闭塞电池的作用下,发生和发展了局部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工况 H_(2)S-CO_(2)腐蚀 pH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天然气处理厂稳定凝析油中H_2S含量的工艺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万能 朱雯钊 +3 位作者 彭修军 陈信 肖黄飞 王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共5页
利用HYSYS软件对中亚某天然气处理厂凝析油稳定工艺流程进行了建模,分别计算了塔底温度、气提气量、稳定塔压力和塔顶进液比对稳定凝析油中H_2S摩尔分数、凝析油收率等工艺指标的影响情况,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根据... 利用HYSYS软件对中亚某天然气处理厂凝析油稳定工艺流程进行了建模,分别计算了塔底温度、气提气量、稳定塔压力和塔顶进液比对稳定凝析油中H_2S摩尔分数、凝析油收率等工艺指标的影响情况,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根据模拟计算及现场试验结果,确定了稳定塔操作参数建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 稳定塔 H_2S含量 HY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通过抑制CBS/H_(2)S/ATP5A通路诱导肝毒性
17
作者 席晨 魏静瑶 周婕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3-1289,共7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matrine,MT)的肝脏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将L02细胞与小鼠暴露于MT后,检测MT对肝细胞活力、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及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硫化氢(H_(2)S... 目的研究苦参碱(matrine,MT)的肝脏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将L02细胞与小鼠暴露于MT后,检测MT对肝细胞活力、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及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硫化氢(H_(2)S)/ATP合成酶α亚基(ATP synthase F1 subunit alpha,ATP5A)通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T能抑制L02细胞存活率、降低CBS水平与ATP5A硫巯基化(SH-ATP5A)、增加ROS、降低线粒体膜电势、抑制H_(2)S与ATP生成,最终活化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P<0.05)。此外,MT能损伤小鼠肝功能、使肝脏病理改变,伴有CBS与SH-ATP5A水平下降、H_(2)S与ATP生成减少,以及caspase-3活化(P<0.05)。蛋氨酸或硫氢化钠均可通过提高胞内H_(2)S水平,减轻MT对L02细胞及小鼠肝脏的毒性作用(P<0.05)。结论MT通过抑制CBS/H_(2)S/ATP5A通路活性,使ROS堆积、线粒体功能障碍、caspase-3活化,引起肝细胞凋亡。提高胞内H_(2)S水平,能增加ATP5A的S-巯基化修饰,从而减轻MT的肝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CBS H_(2)S ATP5A 凋亡 肝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重材料对水泥石CO_(2)-H_(2)S耦合腐蚀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梁继文 马传华 +3 位作者 李文拓 凌兴杰 辛富斌 黄志强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3,共6页
模拟了南海深水腐蚀条件,考察了在CO_(2)-H_(2)S耦合腐蚀环境中,加重材料对固井水泥石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重晶石粉无法有效填充水泥石孔隙,易导致腐蚀介质在水泥基体中迅速渗透与扩散;磁铁矿粉易与H_(2)S发生反应产生FeS_(... 模拟了南海深水腐蚀条件,考察了在CO_(2)-H_(2)S耦合腐蚀环境中,加重材料对固井水泥石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重晶石粉无法有效填充水泥石孔隙,易导致腐蚀介质在水泥基体中迅速渗透与扩散;磁铁矿粉易与H_(2)S发生反应产生FeS_(2),破坏水泥基体的孔隙结构,使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大幅衰退;球形锰矿粉可通过“滚珠”效应改善加重水泥浆体的流变性,并能优化水泥石的孔隙结构,且不参与腐蚀反应,可阻碍腐蚀介质在水泥基体中的渗透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材料 油井水泥 CO_(2) H_(2)S 耦合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高硫煤厌氧发酵产H_(2)S的影响机制
19
作者 赵文杰 苏现波 +1 位作者 赵伟仲 周艺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08-2218,共11页
煤层气生物工程为煤层气的增产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如何提升煤储层生物甲烷产量,是制约该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关键。随着对微生物之间电子传递机制的深入研究,导电材料成为了增强有机物降解的外源添加剂。采用石墨烯促进厌氧发酵系... 煤层气生物工程为煤层气的增产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如何提升煤储层生物甲烷产量,是制约该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关键。随着对微生物之间电子传递机制的深入研究,导电材料成为了增强有机物降解的外源添加剂。采用石墨烯促进厌氧发酵系统中的电子传递速率以提高甲烷(CH_(4))生成率是一种可以现场实施的、有效的强化措施。对高硫煤而言,石墨烯强化了甲烷产出,但其添加除了影响产甲烷能力外,是否会影响硫化氢(H_(2)S)的生成尚不明确。以晋城15号高硫煤为碳源和硫源、石墨烯作为导电材料进行实验室厌氧发酵试验,通过对生物甲烷和硫化氢的产气特征、煤中形态硫含量变化、煤表面元素赋存状态、关键液相物质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检测和分析,系统探讨H_(2)S的成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以煤为底物的厌氧发酵系统中添加石墨烯强化生物CH_(4) 产出的同时,也强化了H_(2)S的生成,添加石墨烯的发酵系统中累计CH_(4)产量为4.86 mL/g、H2S产量为5.52 mL/g,比不添加石墨烯的厌氧发酵系统的2.74、4.94 mL/g高出77.37%和11.74%。石墨烯的添加更是加速了有机硫的降解,残煤中硫醇和硫醚也被微生物完全转化。针对关键液相小分子有机物,添加石墨烯的厌氧发酵系统中各类物质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不添加石墨烯的厌氧发酵系统。细菌群落中Desulfovibrio和Geovibrio以及古菌群落中Methanosarcina的丰度在添加石墨烯后显著上升,其中Geovibrio可为产甲烷古菌提供额外电子,Desulfovibrio与Methanosarcina之间潜在的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fic Electron Transfer,DIET)是影响CH_(4 )和H_(2)S生成的原因,这种电子传递方式提高了菌群的活性和降解效率,加速了产甲烷和硫酸盐异化还原过程中关键酶的合成。H_(2)S具有2种形成机制:一是甲基营养型产甲烷菌直接利用有机硫化物的甲基基团生成CH_(4)的同时产生H_(2)S;二是水解菌表达的硫酸酯酶与硫酸盐还原菌协同作用,主要归功于细菌Macellibacteroides的作用,且是H_(2)S的主要成因。这一认识给煤层气生物工程的现场实施提出了要求,即针对高硫煤储层进行微生物增产时需要添加H_(2)S的生物抑制剂抑制其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有机硫煤 石墨烯 生物H_(2)S生成机制 硫酸盐还原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硫化氢成因与富集主控因素
20
作者 徐征遥 韩强 +2 位作者 贾星亮 杨红彩 卜旭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研究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中H_(2)S成因机制与富集过程。通过色谱法测定顺北4号断裂带多个井点的不同深度奥陶系气藏天然气样品的H_(2)S、CO_(2)含量,结合气藏干燥系数等指标,研究H_(2)S的地质成因,探讨其富集主控因素... 研究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中H_(2)S成因机制与富集过程。通过色谱法测定顺北4号断裂带多个井点的不同深度奥陶系气藏天然气样品的H_(2)S、CO_(2)含量,结合气藏干燥系数等指标,研究H_(2)S的地质成因,探讨其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普遍含H_(2)S,含量在0.3%~1.6%之间,达到单独估算H_(2)S气体储量的标准,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且H_(2)S含量与CO_(2)含量具有正相关性,从南向北,含量逐渐减小,整体上为微—低含H_(2)S气藏;(2)顺北4号断裂带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的H_(2)S、CO_(2)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产物,深部中寒武统广泛分布的膏盐岩为H_(2)S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寒武系盐下形成的油气藏为TSR作用提供烃类,其长期深埋增温为TSR形成提供有利条件;(3)走滑断裂为深部H_(2)S向奥陶系油气藏的运移聚集提供通道,上奥陶统巨厚泥岩为含H_(2)S气藏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即寒武系膏盐岩、走滑断裂沟通、上奥陶统严密封盖、晚期深埋高温等地质因素,共同造就了顺北东部奥陶系凝析气藏H_(2)S的富集,预示着顺北地区深层寒武系存在高含H_(2)S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成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 走滑断裂 顺北油气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