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和SOD活性及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康宇薇 杨薇 +2 位作者 马石杰 周薇 邓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8,共7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MHD患者(MHD组)的临床资料,另招募同...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MHD患者(MHD组)的临床资料,另招募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74名志愿者(健康体检组)。MHD组患者经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行CAC分数(CACs)评定,并将其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及SOD活性,分析不同钙化程度组患者血清中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HD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与CACs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体检组比较,MHD组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无钙化组比较,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钙化组比较,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度钙化组比较,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HD患者血清SOD活性与CACs呈负相关关系(r=-0.484,P<0.01),sICAM-1和sVCAM-1水平与CACs呈正相关关系(r=0.441,P<0.01;r=0.561,P<0.01)。结论:MHD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异常,并且随着SOD活性降低和sICAM-1及sVCAM-1水平升高,MHD患者的CAC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状动脉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瑞玉 巫远忠 +3 位作者 范火亮 许先吟 罗耀光 胡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17-120,共4页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91.21)n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l、(388.96±46.06)pg/ml]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白介素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时武 王喜玉 +1 位作者 马建林 李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一氧化氮(NO)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一氧化氮(NO)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7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00μmol/L,n=85)和对照组(Hcy<10.00μmol/L,n=82)。两组患者均抽取肘静脉血10 ml,测定hs-CRP、MCP-1、s ICAM-1、NO和6-K-PGF1α水平,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Hcy、hs-CRP、MCP-1、s ICAM-1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6-K-PGF1α和NO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hsCRP、MCP-1、s ICAM-1与IMT呈正相关(P<0.05);NO、6-K-PGF1α与IMT呈负相关(P<0.05)。H型高血压患者hs-CRP、MCP-1、s ICAM-1与NO、6-K-PGF1α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存在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应采取措施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趋化因子CCL2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一氧化氮 6-酮-前列腺素F1Α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关节外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中sCD40L和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晓非 蒋莉 +2 位作者 张洪峰 张榕 郭韵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状态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除常规指标检测外,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几种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放免分析法完成。结果:sCD40L在疾病活动组及伴关节外表现组明显升高,且与几种...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状态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除常规指标检测外,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几种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放免分析法完成。结果:sCD40L在疾病活动组及伴关节外表现组明显升高,且与几种细胞因子的增加呈正相关;sIL 2R、IL 6、TNF- α在疾病活动组及伴关节外表现组均增高;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 -1)仅在伴关节外表现组明显升高;sCD40L与免疫球蛋白的增加正相关与补体C3 的下降负相关。结论:sCD40L是反映AS患者体内免疫机能异常状态的重要指标;sIL 2R、IL -6、TNFα在AS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sVACM- 1在免疫复合物损伤,血管炎性病变的发生上具有直接作用,可做为AS伴关节外表现出现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可溶性CD40配体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紫癜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傅睿 胡宝金 +1 位作者 郑卫民 傅颖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恢复期10例)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sVCAM-1、IL-6、IgE水平。结果:①紫癜性肾炎组较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均明显升高,且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肾炎组、单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6、IgE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IL-6水平无很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紫癜性肾炎组、单纯过敏性紫癜组sVCAM-1水平随血清IL-6、IgE水平升高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38,P均<0.01)。结论:sVCAM-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且可反映其病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发病学 白介素-6 免疫球蛋白E IL-6 IGE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肖立平 李海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8-560,共3页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通过诱导sICAM-1、sVCAM-1的表达,促进了AS的发展。抑制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黏附作用可望成为MS个体以及具有MS组分而尚未诊断为MS的个体预防和减慢向AS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就sICAM-1和sVCAM-1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AS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sICAM-1、sVCAM-1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华香 王彩花 朱永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45-647,共3页
目的 :测定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sICAM 1、sVCAM 1水平 ,探讨sICAM 1、sVCAM 1与IL 1、TNF、IFN γ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检测 30例活动性RA患者与 30例健康对照者sICAM 1、sVCAM 1、IL 1、TNF、I... 目的 :测定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sICAM 1、sVCAM 1水平 ,探讨sICAM 1、sVCAM 1与IL 1、TNF、IFN γ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检测 30例活动性RA患者与 30例健康对照者sICAM 1、sVCAM 1、IL 1、TNF、IFN γ水平。结果 :RA患者血清sICAM 1、sVCAM 1、IL 1、TNF、IFN 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sICAM 1与IL 1、IFN γ正相关 ,与RF亦呈正相关 ,sVCAM 1与IL 1、TNF、IFN γ正相关 ,与ESR、CRP、Stock指数正相关。结论 :RA患者血清sI CAM 1、sVCAM 1水平显著升高 ,sICAM 1、sVCAM 1可能参与RA发病过程 ,sICAM 1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sVCAM 1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SICAM-1 SVCAM-1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异常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永韧 陆化 +5 位作者 刘澎 谢晓艳 吴雨洁 张建富 仇海荣 杨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60例初诊AL,以及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16例患者中采集外周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60例初诊AL,以及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16例患者中采集外周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初诊AL患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CR组和正常对照组,CR组sICAM-1与sVCAM-1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P<0.01)。在初诊AL中,能够达到CR的患者其sICAM-1与sVCAM-1水平要低于未达到CR患者(P<0.05,P<0.05)。在高白细胞白血病(WBC>100×109/L)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和其他非高白细胞白血病无差异(P=0.059,P=0.146)。具有良好核型组和其对应组之间sICAM-1和sVCAM-1无统计学差异(P=0.262,P=0.558)。sICAM-1和sVCAM-1不同水平的患者生存期无差异。结论:AL血清sICAM-1和sVCAM-1表达水平异常且影响疗效,但无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急性白血病 核型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s-ICAM-1,s-VCAM-1和vWF的含量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庆春 尹海辉 尹邦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和心肌损害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空腹抽取40例风湿性...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和心肌损害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空腹抽取4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s-ICAM-1,s-VCAM-1和vWF含量。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中s-ICAM-1,s-VCAM-1,vWF浓度都高于健康人群(P<0.01);而且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浆中s-ICAM-1浓度高于风心病无房颤患者(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心脏瓣膜和心肌的损害与高表达的s-ICAM-1,s-VCAM-1和vW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永才 李新胜 +1 位作者 张金成 钱红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164-2166,共3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生化指标、IMT及血清sVCAM-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sVCAM-1、BMI、2 hPG和HOMA-IR有关(P<0.01)。结论血清sVCAM-1水平与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清sVCAM-1水平,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晓泓 周红文 +3 位作者 张梅 刘超 狄福松 何戎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结果:经过12周治疗,试验组sVCAM-1含量降低了3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sVCAM-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sVCAM-1含量降低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同时还能抑制sVCAM-1的产生,有助于防治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增敏剂 吡格列酶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糖耐量状态下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永才 李新胜 +1 位作者 张金成 钱红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31-2733,共3页
目的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二者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者30例(NGT组)、... 目的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二者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者30例(NGT组)、糖耐量减低者50例(IGT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5例(T2DM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生化指标及sVCAM-1、sICAM-1水平,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结果 NGT组、IGT组、T2DM组受试者血sVCAM-1、sICAM-1水平及颈动脉IMT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显示,颈动脉IMT与血清sVCAM-1、sICAM-1成正相关,sICAM-1和sVCAM-1与体质指数、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早期即有炎症反应发生,并导致了血管内皮损伤,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整个进程。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升高与肥胖、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 2型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胞间黏附分子-1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的GK大鼠NF-κB及黏附分子的影响
14
作者 钟惠菊 张颖 +1 位作者 李强翔 李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观察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GK大鼠模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和NF-κB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炎症的角度探讨脂联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动脉粥样... 目的观察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GK大鼠模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和NF-κB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炎症的角度探讨脂联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动脉粥样硬化的GK大鼠分为三个处理组:①模型1组,后肢肌肉注射盐水;②模型2组,后肢肌肉注射空病毒rAAV2/1;③治疗组,后肢肌肉注射rAAV2/1-Acrp30。治疗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比较三组之间血清sICAM-1,sVCAM-1及主动脉处NF-κBp6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比较,血清sVCAM-1、sICAM-1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比较,主动脉NF-κBp65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rAAV2/1-Acrp30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核转录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和黏附分子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
15
作者 范振兴 华琦 +1 位作者 谭静 刘荣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用EL...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63例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6、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统计分析炎症因子情况与住院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18例(6.84%)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平均年龄明显偏高(P<0.001)、女性比例高(P<0.048)、平均体质量指数低(P<0.034)、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多见(P<0.016和P<0.043)。死亡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血清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与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6水平对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78~0.897,P<0.001),血清IL-6水平预测死亡的界值为7.082ng/L;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5岁(P=0.049)和血清高IL-6水平(P=0.019)与住院死亡独立相关。结论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年龄和血清IL-6水平升高相关,高龄和升高的血清IL-6水平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有独立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死亡率 炎症因子 白细胞介素-6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烧伤创面巨噬细胞与渗液sTNFR、sVCAM-I的相关分析
16
作者 俞为荣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19-921,共3页
目的检测人不同时期烧伤创面渗液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I(sTNFR-I、sTNFR-II)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sVCAM-I)与创面巨噬细胞数量,并分析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在换药时采用海绵吸取创面渗液,用免疫酶联法测定sTNFR-I、sTNFR-II... 目的检测人不同时期烧伤创面渗液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I(sTNFR-I、sTNFR-II)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sVCAM-I)与创面巨噬细胞数量,并分析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在换药时采用海绵吸取创面渗液,用免疫酶联法测定sTNFR-I、sTNFR-II、sVCAM-I,手术中取烧伤创面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CD68,计数巨噬细胞数量。结果烧伤创面渗液中sTNFR-I、sTNFR-II浓度及创面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在伤后的第2天显著增加,在烧伤1周后进一步提高,并在创面愈合前维持在较高水平。sVCAM-I在烧伤后即显著下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创面渗液sTNFR-I、sTNFR-II、sVCAM-I浓度变化与巨噬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7、-0.37。结论sTNFR-I、sTNFR-II与巨噬细胞数量显著相关,提示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sTNFR与巨噬细胞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伤 创面 巨噬细胞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承辉 田红林 +2 位作者 康小龙 刘晶 卢军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胺组(125 mg...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胺组(125 mg·kg^(-1))及刺山柑总生物碱小(225 mg·kg^(-1))、中(450 mg·kg^(-1))、大(900 mg·kg^(-1))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背部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受试药组小鼠背部外敷刺山柑总生物碱乳膏,青霉胺组给予青霉胺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背部外敷不含药基质,每天1次,连续60 d。末次给药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VEGF及血清ET-1、sVCAM-1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大剂量组SSc小鼠皮肤VEGF及血清ET-1水平降低(P<0.05或P<0.01),血清s VCAM-1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对SSc VEGF与ET-1异常表达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总生物碱 系统性硬皮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素-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核因子-κB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银萍 薛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AP)患者和对照组血浆sVCAM-1和NF-κB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 P65的表达。结果:AMI组、UAP组外周血浆sVCAM-1、NF-κB的浓度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2)。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9,P=0.819)。AMI组、UAP组NF-κB、sVCAM-1表达均高于SAP组,AMI组NF-κB、sVCAM-1表达明显高于UAP组(P=0.000,P=0.000),且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与sVCAM-1的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09)。结论:NF-κB、sVCAM-1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二者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sVCAM-1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s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炎症因子、脑血管反应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俊雯 拜承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2期1314-1320,共7页
目的探讨TI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各35例,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目的探讨TI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各35例,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水平;使用TCD检查评估CVR,主要指标为屏气指数(breath holding index,BHI);使用剑桥神经心理学自动测试仪(Cambridg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automated battery,CANTAB)进行视觉工作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评估。比较两组间sVCAM-1和Lp-PLA2两种炎症因子水平、CVR及认知功能的差异,进一步分析TIA组中认知功能、sVCAM-1和Lp-PLA2两种炎症因子、CVR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TIA组sVCAM-1水平(310.04±38.34 ng/mL vs.208.12±31.10 ng/mL,P<0.001)和Lp-PLA2水平(174.90±16.37μg/L vs.132.48±14.90μg/L,P<0.001)较高。(2)TIA组的BHI(1.08±0.65 vs.1.40±0.42,P=0.024)低于对照组。(3)TIA组视觉工作记忆评估指标中的样本延迟匹配(delayed matching to sample,DMS)总正确次数(DMS total correct,DTC)[28.00(23.75~32.00)次vs.30.00(28.00~33.00)次,P=0.041]、延迟选择模式下DTC(DTC延迟)(18.63±4.81次vs.21.23±3.10次,P=0.016)低于对照组,DMS选择错误次数(DMS errors,DE)(6.90±2.59次vs.5.67±2.14次,P=0.049)、DMS错误率(DMS prob error given error,DPEGE)(0.34%±0.16%vs.0.26%±0.10%,P=0.038)高于对照组;执行功能指标中的空间规划能力测试(stockings of cambridge,SOC)平均初始思考时间(SOC mean initial thinking time,SMITT)(2505.22±1031.03 ms vs.1306.93.1±719.74 ms,P<0.001)和SOC平均移动次数(SOC mean moves,SMM)[4.0(3.0~5.0)次vs.3.0(2.0~4.0)次,P=0.008]高于对照组;注意力指标中的简单反应时间(simple reaction time,SRT)平均延迟时间(SRT mean latency,SML)高于对照组(606.83±222.34ms vs.483.18±130.52 ms,P=0.012)。(4)TIA组视觉工作记忆评估指标中的DMS平均纠正次数(DMS mean choices to correct,DMCTC)、DPEGE与sVCAM-1水平呈正相关,DTC、DTC延迟及DMS正确率(DMS Percent correct,DPC)与sVCAM-1水平呈负相关;执行功能中的SMITT与sVCAM-1、Lp-PLA2水平均呈正相关;注意力中的SRT总遗漏数(SRT total omission errors,STOE)与Lp-PLA2水平呈正相关;执行功能中的SMITT、注意力中的SML和STOE与BHI呈负相关;BHI与sVCAM-1、Lp-PLA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TIA患者存在注意力缺陷以及工作记忆、执行功能下降;TIA患者的工作记忆下降、执行功能下降、注意力缺陷与其较高的炎症因子水平有关;TIA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力下降与CVR受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认知功能 脑血管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